竞业限制案例分析
竞业限制案例18个
竞业限制争议案例【阅读导航】一、“竞业限制”约定有适用人员范围二、要求劳动者“竞业限制”须支付补偿三、“只限制无补偿”劳动者可以不守约【正文】一、“竞业限制”约定有适用人员范围【案例】赵某于2009年1月入职甲劳务公司,担任某楼宇的保安人员,每月工资2000元。
2011年,劳务公司大量保安工作人员离职,并在此后入职乙劳务公司。
甲劳务公司人事经理为保证公司人员稳定,要求赵某等保安人员与公司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协议中约定一旦赵某离职后入职乙劳务公司等竞争公司,需要向公司支付违约金10万元。
2012年3月,甲劳务公司降低赵某工资为1800元,赵某不同意并以甲劳务公司违法降薪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入职乙劳务公司担任保安人员。
甲劳务公司认为赵某违反了双方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向劳动仲裁机关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赵某支付违反“竞业限制”的违约金。
仲裁机关经审理,认为双方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无效,驳回了甲劳务公司的申请请求。
甲劳务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驳回了甲劳务公司的诉讼请求。
【分析】《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在上述案件中,赵某仅为从事基础体力性劳动的工作人员,并非掌握甲劳务公司商业机密的核心管理人员或员工,故不属于负有保密义务的主体。
甲劳务公司试图以“竞业限制”协议的形式限制劳动者再就业,从而保持用工的稳定,明显排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属无效约定。
二、要求劳动者“竞业限制”须支付补偿【案例】李某是某贸易公司的一名销售经理,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有竞业限制条款,规定李某在解除劳动合同后两年内,不得到竞争对手公司工作。
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并没有约定竞业限制的补偿金。
竞业限制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许多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还会要求员工在离职后遵守竞业限制条款。
然而,竞业限制条款的适用范围、期限、补偿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争议,导致许多法律纠纷。
本文将以一起竞业限制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争议焦点以及法院判决。
二、案例简介原告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被告乙为甲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双方于2016年1月1日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三年。
合同中约定,乙方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不得在离职后的一年内,在甲公司所在地范围内从事与甲公司业务相同的软件开发工作,否则应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万元。
2018年12月,乙因个人原因向甲公司提出辞职,甲公司同意解除劳动合同。
但在离职前,甲公司要求乙遵守竞业限制条款。
乙认为,竞业限制条款违反了其合法权益,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仲裁委员会认为,甲公司要求乙遵守竞业限制条款符合法律规定,但竞业限制期限不应超过两年,故裁决甲公司支付乙违约金人民币5万元。
甲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争议焦点1. 竞业限制条款的合法性2. 竞业限制期限的合理性3. 竞业限制补偿的合理性四、法院判决1. 竞业限制条款的合法性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但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案中,甲公司要求乙遵守竞业限制条款,符合法律规定,故竞业限制条款合法。
2. 竞业限制期限的合理性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本案中,甲公司要求乙遵守竞业限制期限为一年,违反了法律规定,故竞业限制期限不合理。
3. 竞业限制补偿的合理性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竞业限制补偿。
竞业限制违约案例分析
竞业限制违约案例分析竞业限制违约案例分析案件名称:李某vs. ABC公司案例时间:2009年案例概述:2009年,李某作为ABC公司的销售经理,与公司签订了一份竞业限制协议。
根据该协议,一旦李某离职,他在离职后的两年内不得从事与ABC公司业务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然而,在签订协议后的一年,李某选择辞去公司职位,并转而加入XYZ公司,一家与ABC公司业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公司。
案情经过:2008年6月,ABC公司与李某签订了一份《竞业限制协议》。
协议约定,李某在离职后的两年内不得从事与ABC公司业务有竞争关系的工作,并且在离职后的一年内应支付给ABC公司一部分违约金作为赔偿。
作为交换条件,李某将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离职后两年内的一定期限的薪水保障。
然而,2009年7月,李某突然宣布辞去ABC公司的职位,并不顾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加入了与ABC公司直接竞争的XYZ公司。
ABC公司得知消息后,迅速采取了法律措施,并启动了对李某的违约诉讼程序。
法庭判决:ABC公司以违约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定李某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并要求他支付违约赔偿金。
经过曲折的诉讼过程,法院于2010年3月判决认定李某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并判决他支付ABC公司违约赔偿金50万人民币。
法院认为,作为一名销售经理,李某在ABC公司工作期间,对公司业务和商业机密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他的行为导致公司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李某应当为他的行为付出相应的法律责任。
律师点评:竞业限制协议是一种常见的合同,在保护公司商业机密和禁止员工离职后即刻从事与原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案中,ABC公司与李某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但李某在协议约定的限制期内违反协议,加入了直接竞争对手XYZ公司。
竞业限制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竞业限制协议必须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明确约定限制期限、限制范围合理等。
一旦协议被违反,受到限制的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或采取其他法律行动。
银行竞业限制案例
银行竞业限制案例
银行竞业限制案例有多个,以下是部分相关案例:
1.XXX入职某银行,在贸易金融事业部担任客户经理。
该银行与XXX
签订了为期8年的劳动合同,明确其年薪为100万元。
该劳动合同约定了保密与竞业限制条款,约定XXX须遵守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即离职后不能在诸如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竞业限制期限为两年。
同时,双方还约定了XXX如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应赔偿银行违约金200万元。
2018年3月1日,银行因XXX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而与XXX解除了劳动合同,但一直未支付XXX竞业限制经济补偿。
2019年2月,XXX入职当地另一家银行依旧从事客户经理工作。
2019年9月,银行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申请人请求裁决XXX支付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违约金200万元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
仲裁委员会裁决驳回银行的仲裁请求。
用人单位未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达3个月的,劳动者有权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2.XXXX作为某支行的客户经理,掌握支行的客户金融信息资料等商
业秘密,属于关于竞业限制的人员规定范畴。
XXXX离职后,在领取某支行向其支付的经济补偿的同时,却于2020年9月即至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行工作,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构成违约,应向某支行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
最终,法院判决XXXX 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
合同竞业限制有效性案例剖析
合同竞业限制有效性案例剖析一、引言合同竞业限制是一种常见的雇佣合同条款,它旨在限制离职员工离开公司后与该公司直接竞争。
然而,该条款的有效性在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存在争议。
本文将通过剖析几个案例来探讨合同竞业限制的有效性,并回答以下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合同竞业限制可以被认定为有效?二、案例一:保护商业利益在美国,对于合同竞业限制的有效性认定主要依赖于合同是否旨在保护雇主的合法商业利益。
例如,在Casio美洲有限公司诉部分前雇员及其他案件中,雇主声称前雇员违反了其竞业限制协议。
法院审查了公司与前员工之间签订的协议中关于保密信息和客户往来保持机密的条款,并确认这些条款是出于维护商业利益而得以提出的。
因此,法院判决规定该竞业限制协议是有效的,并责令前雇员履行相关约定。
三、案例二:合理范围内的时效与地域限制除了保护商业利益外,时间和地域限制是考虑合同竞业限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英国的案例中,Flexton Solutions Limited诉 Mr. Washingham 一案中,法院审查了合同条款中规定的离职后竞争时间和地域范围。
根据法院审查,合同约定的一年以内的竞争封锁时间并未超出合理范围,并且对特定地理区域的限制可以被接受。
因此,法院维持了该竞业限制协议的有效性。
四、案例三:公平与妥当利益除了以上考虑因素外,一些司法管辖区还强调,为了认可合同竞业限制的有效性,雇主必须能够证明其提供了公平与妥当利益。
例如,在澳大利亚的Carden诉Brighton 一案中,雇主指控前员工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
法院审查了被告实际接触到的商业机密信息以及前雇员在终止工作关系后进入与原雇主直接竞争公司所造成潜在损害。
鉴于前员工具有相应技能和知识,并且新公司与原雇主在市场上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法院认定雇主提供了公平与妥当利益,并判决该竞业限制协议有效。
五、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合同竞业限制必须旨在保护雇主的合法商业利益。
竞业限制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35岁,原为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的员工,担任公司高级技术岗位。
由于张三在科技公司工作期间,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科技公司与其签订了一份竞业限制协议。
然而,在张三离职后,科技公司发现张三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在某竞争对手公司从事同类业务。
科技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三停止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行为,并赔偿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张三是否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2.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如何?3. 张三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案件事实1. 张三与科技公司于2015年5月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约定张三担任公司高级技术岗位,月薪为人民币10万元。
同时,双方签订了一份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张三在离职后三年内,不得在与科技公司业务相近的公司从事同类业务。
2. 2018年5月,张三提出离职,科技公司同意其离职。
离职前,双方对竞业限制协议进行了确认,并办理了离职手续。
3. 离职后,张三在某竞争对手公司担任技术岗位,从事与科技公司业务相近的业务。
科技公司发现后,多次与张三协商,要求其停止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行为,但张三置之不理。
4. 科技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三停止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行为,并赔偿损失。
四、法院判决1. 法院认为,张三与科技公司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均应遵守。
张三在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从事与科技公司业务相近的业务,已构成违约。
2. 关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法院认为,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法有效。
3. 针对张三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行为,法院判决:张三立即停止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行为,不得在某竞争对手公司从事同类业务;同时,张三应向科技公司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张三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行为,一方面损害了科技公司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损害了自身在行业内的声誉。
劳动法中的竞业限制案例
劳动法中的竞业限制案例一、劳动法中的竞业限制案例概述劳动法中的竞业限制是指雇主与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为保护雇主合法经营利益,约定对劳动者在一定期限内从事与原工作相同或相似的行业或职务进行限制。
这种限制旨在防止劳动者利用其在原工作单位所获得的商业机密、客户资源等信息和经验知识,在短时间内直接为竞争对手工作,给原雇主带来重大损失。
本文将分别以两个典型案例说明劳动法中竞业限制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一:XX公司与销售员甲之间的竞业限制争议近期,XX公司解除了与销售员甲之间的劳动合同,并依照约定向销售员甲支付了相应的经济补偿。
然而,在销售员甲离职后不久,公司发现他加入了一家直接竞争公司并开始从事与原职务相似的销售工作。
鉴于此情况,XX公司要求法院认定销售员甲违反了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要求其停止继续为竞争公司工作,并向公司支付违约金。
根据中国现行劳动法规定,雇主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一定期限内禁止劳动者转为直接竞争单位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条款。
销售员甲是否违反了劳动合同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竞业限制的有效期、地域范围以及与原职务相似性的界定。
如果双方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这些条款且符合法律规定,则销售员甲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相应损失。
三、案例二:XX科技公司与技术人员乙之间的竞业限制纠纷XX科技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发和设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该公司与技术人员乙之间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在其中包含了竞业限制条款。
然而,技术人员乙在终止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后未遵守竞业限制协议,并加入了一家直接竞争企业,在类似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XX科技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技术人员乙停止侵犯竞业限制协议,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主要争议点是竞业限制的合理性和公司所受的损失。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在约定竞业限制时,雇主有义务同时给支付一定补偿费用给劳动者。
限制竞业案例分析:新劳动法下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与限制范围
限制竞业案例分析:新劳动法下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与限制范围新劳动法对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与限制范围进行了一系列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平衡劳动关系。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解释新劳动法下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与限制范围。
案例一:某互联网公司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某互联网公司A在员工B加入公司时要求B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规定B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从事与公司相同或类似的业务。
B在公司工作了三年,离职后计划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然而,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前,B并未被充分告知协议内容,也未获得合理的对价。
根据新劳动法的规定,公司A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 协议内容必须明确详细地描述禁止范围,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限制期限应当合理,但不得超过二年;3. 公司A需向B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根据该案例分析:1. 公司A并未向B充分告知协议内容,也未提供合理的对价,违反了新劳动法关于竞业限制协议内容的明确要求。
竞业限制协议应当明确禁止范围,如具体业务、行业分类、地域等;2. 根据公司A对B的具体限制要求,禁止范围过于宽泛,限制期限过长,不符合新劳动法关于禁止范围和限制期限的规定;3. 公司A未向B支付任何经济补偿,也违反了新劳动法的规定。
案例二:某制药公司与高级研发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某制药公司C与高级研发人员D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规定D在离职后不得从事与公司相同或类似的业务,并约定三年的限制期限。
此外,公司C向D支付了相应的经济补偿。
根据新劳动法的规定,该案例分析如下:1. 公司C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考虑到了禁止范围,即禁止从事与公司相同或类似的业务;2. 公司C向D支付了经济补偿,并未违反新劳动法的规定;3. 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限制期限为三年,可能略长,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结论新劳动法对竞业限制协议的规定更加明确和具体,强调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在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中,公司应当充分告知劳动者协议内容,确保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未受到侵害;同时,竞业限制协议应当明确禁止范围,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就业权益;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限制期限应当合理,避免过长时间的限制。
竞业限制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
为了保护企业商业秘密,许多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还会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竞业限制条款的适用往往存在争议。
本文将以一起竞业限制纠纷案件为例,分析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
二、案件事实原告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企业,被告乙是甲公司的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
甲公司与乙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乙在职期间及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在与甲公司业务范围相同或相近的领域内任职,否则需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2018年,乙因个人原因离职,随后加入与甲公司业务范围相近的丙公司。
甲公司得知此事后,认为乙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支付违约金。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甲公司与乙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关于竞业限制的条款合法有效。
然而,在竞业限制期间,乙加入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还需进一步分析。
首先,法院认为,甲公司作为软件开发企业,确实拥有一定的商业秘密。
乙作为甲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信息,离职后加入与甲公司业务范围相近的丙公司,可能对甲公司的商业秘密造成一定影响。
其次,法院认为,乙在离职前,未与甲公司协商一致解除竞业限制条款,也未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违反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
因此,乙应承担违约责任。
最后,法院根据乙在丙公司的任职时间、乙的工资水平等因素,判决乙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人民币5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竞业限制的法律问题,以下对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及适用进行分析:1. 竞业限制的定义竞业限制,是指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原用人单位业务范围相同或相近的领域内任职,或者不得自行经营与原用人单位业务范围相同或相近的业务。
2. 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竞业限制的范围不得超过劳动者原岗位的工作范围。
竞业限制案例
竞业限制案例竞业限制,又称为竞业禁止,是指雇佣关系结束后,雇主和雇员之间就某些特定的行业、地域或时间限制雇员在离职后从事与原雇主竞争的活动的一种法律规定。
竞业限制的目的在于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商业机密,防止员工离职后对原雇主进行不正当竞争。
在实际的劳动关系中,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和效力一直备受争议,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竞业限制案例。
1. 竞业限制案例一,公司员工跳槽后窃取商业机密。
某公司的高级销售经理小张因为薪酬和福利待遇不满意,决定离职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
在离职前,小张下载了大量客户信息、销售数据和商业机密,并带到了新公司。
原公司发现后,提起了诉讼,要求小张停止使用商业机密并赔偿损失。
法院最终判决小张必须停止使用商业机密,并赔偿原公司巨额经济损失。
2. 竞业限制案例二,公司员工离职后开设同类业务。
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小李在离职后不久,就开设了一家同类业务的公司,并且积极挖角原公司的员工。
原公司认为小李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对其提起了诉讼。
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在离职后开设同类业务,且积极挖角原公司员工,已经构成了对原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最终判决小李停止经营同类业务,并赔偿原公司的损失。
3. 竞业限制案例三,公司员工跳槽后违反竞业限制协议。
某广告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小王在离职后加入了一家竞争对手公司,而且还主动联系了原公司的客户进行业务往来。
原公司发现后,立即提起诉讼,要求小王停止与原公司客户往来并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后,认定小王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对原公司的商业利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最终判决小王停止与原公司客户往来,并赔偿原公司的经济损失。
以上案例表明,竞业限制在保护雇主商业利益和商业机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和效力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慎评估。
雇主和雇员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应当明确约定离职后的竞业限制范围和期限,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雇主也应当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和监督管理,以减少因竞业限制引发的法律纠纷。
竞业限制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竞业限制,是指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原用人单位存在竞争关系的单位从事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
竞业限制旨在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业限制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劳动争议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以一起竞业限制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竞业限制的法律规定及争议解决。
二、案例简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乙为公司研发部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2018年,甲公司与乙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乙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甲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单位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需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2020年,乙因个人原因向甲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甲公司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但要求乙遵守竞业限制约定。
乙认为,甲公司的竞业限制约定违反了法律规定,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三、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甲公司与乙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是否有效?2. 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和违约金数额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乙是否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四、案例分析(一)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 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不得超过法定限制;2. 竞业限制的违约金不得超过劳动者离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的三倍;3. 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符合上述法律规定,因此,竞业限制协议有效。
(二)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和违约金数额1. 竞业限制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范围不得超过劳动者离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的三倍。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约定,乙在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甲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单位从事相同或类似的工作。
竞业限制纠纷案例分析
竞业限制纠纷案例分析竞业限制纠纷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时间:2008年杨先生是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工作表现一直非常出色,为公司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2008年底,杨先生突然向公司提出离职,并且宣称他计划成立自己的科技公司。
由于杨先生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机密和客户资源,公司认为这可能对其商业利益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公司要求杨先生遵守竞业限制协议,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事件经过1.杨先生离职并宣称成立公司2008年11月,杨先生向公司提出辞职,并向公司领导透露他计划在同行业成立一家以软件开发为主的科技公司。
这引起了公司高层的警觉。
2.公司发现杨先生传递商业机密随后的调查中,公司发现杨先生在离职前,向其他一些员工和客户泄漏了公司的商业机密,包括客户联系方式、商业计划和研发进展等重要信息。
3.公司起诉杨先生违反竞业限制协议2009年1月,公司根据杨先生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将杨先生告上法庭,指控他违反了协议中的限制条款,并要求法院制止杨先生成立自己的公司。
4.法院判决和裁定2010年3月,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公司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杨先生透露商业机密给其他员工和客户。
另外,法院还对竞业限制协议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最终,法院判决如下:(1)杨先生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不能成立自己的公司,也不能与任何与公司直接竞争的企业合作;(2)杨先生需向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作为对公司商业利益受损的赔偿;(3)杨先生需要向公司提供清晰的商业计划和获得资金来源的详细信息,以便公司能够评估其成立公司的合法性。
三、律师点评这个案例涉及到竞业限制协议的有效性和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后果问题。
竞业限制协议是雇佣合同中常见的一种条款,旨在保护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商业机密。
根据法律规定,竞业限制协议要求必须明确、合理且符合公平竞争原则,才能有效约束员工。
在本案中,杨先生作为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对公司的商业机密具有相当的了解,因此他的行为可能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违法使用竞业限制案件剖析
违法使用竞业限制案件剖析一、引言近年来,竞业限制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为了保护核心商业机密而采取的一项手段。
然而,有些企业在实施竞业限制时存在违法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纠纷。
本文将对违法使用竞业限制案件进行剖析,探讨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二、竞业限制的定义和作用竞业限制是指通过协议约定,在合同期满或者离职后,禁止员工从事与原雇主相同或者相似行业中从事特定职务的行为。
这种限制可以有效保护雇主的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防止员工带走公司机密数据以及经验等关键资源的流失。
三、违法使用竞业限制案例分析1. 案例一:公司A无合理依据执行竞业限制在这个案例中,公司A在员工离职后继续追究其执行竞业限制协议的责任。
然而,在合同解除前提下,并没有明确约定以及证据证明该员工泄露商业秘密或进行其他损害公司A合法权益的行为。
因此,公司A的行为构成了对员工的非法限制,被认定为违法使用竞业限制。
2. 案例二:竞业限制超出合理范围在另一个案例中,公司B与员工签订了合同,约定禁止员工离职后加入任何与公司B相同或相似行业的企业。
然而,根据劳动法规定,竞业限制应当具备一定时限和地域范围,并要求雇主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在该案例中,由于竞业限制没有明确时限以及相关经济补偿措施,公司B违反了劳动法规定并被判处违法使用竞业限制。
四、影响和教训1. 影响违法使用竞业限制既损害了员工的就业权利,也会对企业自身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若被判处违法使用竞业限制,则可能面临罚款、解除合同等风险,并有可能遭到公众舆论谴责。
2. 教训企业应依法合理执行竞业限制,并遵守相关劳动法律法规。
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之前,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明确约定竞业限制的时限、地域范围以及经济补偿等内容。
同时,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员工隐私和职业发展造成的可能影响,权衡利弊并采取合理措施。
五、合法执行竞业限制的建议1. 合同条款清晰明确在雇佣合同中应详细注明竞业限制的具体内容,包括时限、禁止范围以及任何适用于离职员工的条款。
最高院关于竞业的指导案例
最高院关于竞业的指导案例1.案例一:员工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条款在该案例中,一名员工离职后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开始从事与原公司相同或相似的业务。
最高院认定该员工的行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利益。
2.案例二:竞业限制条款的有效性该案例涉及一家公司与一名前员工之间的竞业纠纷。
最高院判决表示,在竞业限制条款中,对于离职员工的限制应当合理,并且需要充分保护原公司的商业利益。
同时,最高院还对竞业限制条款的有效期限进行了界定。
3.案例三:竞业限制条款的约束范围该案例涉及一名员工离职后从事与原公司相似业务的问题。
最高院判决认定,竞业限制条款的约束范围应当明确,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损害员工的就业权益。
4.案例四:竞业限制条款与劳动合同的关系该案例涉及一名员工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条款的问题。
最高院判决表示,竞业限制条款应当与劳动合同密切相关,双方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竞业限制的内容和范围。
5.案例五:竞业限制条款的补偿问题在该案例中,一名员工离职后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并导致了原公司的商业损失。
最高院判决认定,员工应当对其违约行为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责任。
6.案例六:竞业限制条款的合理性审查该案例涉及一名员工离职后违反竞业限制条款的问题。
最高院判决表示,在对竞业限制条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时,应当综合考虑员工的专业技能、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原公司的商业利益等因素。
7.案例七:竞业限制条款与公平竞争原则的关系在该案例中,一名员工离职后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
最高院判决表示,竞业限制条款应当遵循公平竞争原则,既要保护原公司的商业利益,又要保护员工的就业权益。
8.案例八:竞业限制条款的有效保密措施该案例涉及一名员工离职后泄露了原公司的商业机密。
最高院判决认定,竞业限制条款应当包括有效的保密措施,以保护原公司的商业机密。
9.案例九:竞业限制条款的地域限制问题在该案例中,一名员工离职后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并开始在另一个城市从事相同业务。
竞业限制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乙是甲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在乙入职甲公司之前,乙曾在另一家同行业公司工作,并参与了该公司的一项重要技术项目的研发。
乙在甲公司工作期间,也参与了甲公司的一项重要技术项目的研发。
然而,乙在离职时,甲公司发现乙在离职前与另一家同行业公司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约定乙在离职后三年内不得在同行业公司从事相关工作。
甲公司认为乙的行为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遂将乙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乙是否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2. 甲公司是否有权要求乙履行竞业限制协议?三、法院判决1. 乙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
法院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竞业限制协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双方自愿;(2)不得违反法律法规;(3)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4)竞业限制范围不得超过劳动者离职前岗位的工作范围;(5)竞业限制补偿金应当支付给劳动者。
本案中,乙与甲公司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符合上述条件,因此该协议合法有效。
乙在离职后与另一家同行业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履行竞业限制协议。
法院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协议,劳动者应当遵守。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合法有效,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履行竞业限制协议。
乙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应当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1.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本案中,甲公司与乙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因此该协议合法有效。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竞业限制的范围,不得超过劳动者离职前岗位的工作范围;(2)明确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3)明确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给劳动者。
2. 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后果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竞业协议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
2015年,科技公司招聘了被告李某担任研发部门经理。
双方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同时签订了一份竞业限制协议,约定李某在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同行业企业中担任与原工作相同或相近的职务,并约定了相应的竞业限制补偿金。
2018年,李某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并与科技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在离职前,科技公司向李某支付了竞业限制补偿金。
然而,在离职后不久,李某加入了一家与科技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担任了相同的职务。
科技公司认为李某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遂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违约金并赔偿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竞业限制协议是否有效?2. 李某是否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3. 李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1. 竞业限制协议有效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但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原则。
本案中,科技公司作为用人单位,与李某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内容明确,且补偿标准合理,符合法律规定,故竞业限制协议有效。
2. 李某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法院认为,李某在离职后加入与科技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担任了相同的职务,明显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
李某的行为给科技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李某应承担违约金及赔偿损失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判决李某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科技公司因其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
具体赔偿金额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判决李某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 竞业限制协议合法有效法院认为,科技公司与李某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内容明确,符合法律规定,故竞业限制协议合法有效。
2. 李某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李某在离职后加入与科技公司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担任了相同的职务,明显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
竞业禁止补偿合理性争议案例分析
竞业禁止补偿合理性争议案例分析一、案例详情张三曾在某某科技公司担任高级技术岗位。
在入职时,张三与公司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约定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在与公司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任职。
离职时,公司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向张三支付竞业禁止补偿金。
然而,张三认为该补偿金过低,不足以弥补其因竞业禁止所遭受的损失。
张三在离职后,发现同行业类似岗位的薪资水平较高,且自己因竞业禁止限制了职业发展,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
于是,张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提高竞业禁止补偿金。
二、详细判例法院经审理认为,竞业禁止补偿金的合理性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考虑张三原在公司的职位、薪资水平以及掌握的商业秘密的重要程度。
张三作为高级技术岗位人员,掌握着公司的核心技术,其竞业禁止对其职业发展影响较大。
其次,参考同行业类似岗位的薪资水平以及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法院认为每月2000元的竞业禁止补偿金确实偏低,不足以弥补张三因竞业禁止所遭受的损失。
最终,法院判决公司将竞业禁止补偿金提高至每月5000元。
三、律师点评本案例中,对于竞业禁止补偿是否合理的争议焦点明确。
竞业禁止协议的目的是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竞争优势,但同时也不能过分限制劳动者的权益。
在确定竞业禁止补偿金是否合理时,应综合考虑劳动者的职位、薪资水平、掌握的商业秘密重要程度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
企业在制定竞业禁止协议时,应合理确定补偿金标准,以避免因补偿金不合理而引发的法律纠纷。
劳动者在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也应关注补偿金标准,如有不合理之处,应及时与企业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四、判决依据的法律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陌陌竞业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软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陌陌作为中国领先的社交平台之一,其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逐年攀升。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流失成为各大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企业纷纷采取竞业限制措施。
本文将围绕陌陌竞业法律案件进行深度解析。
二、案件概述2018年,陌陌公司起诉前员工王某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跳槽至竞争对手公司。
双方就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违约金支付等问题产生争议,最终诉至法院。
三、案件焦点1.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2. 违约金的支付3. 王某是否构成违约四、案件解析1.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行经营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业务。
”由此可见,竞业限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本案中,陌陌公司与王某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符合法律规定,法院认定该协议有效。
2. 违约金的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应当约定违约责任。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
”本案中,陌陌公司与王某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中约定了违约金,且该违约金数额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法院判决王某支付违约金。
3. 王某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
本案中,王某在竞业限制期限内跳槽至竞争对手公司,显然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案件启示1. 企业在制定竞业限制协议时,应确保协议内容合法有效,符合法律规定。
2.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对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了解其是否存在竞业限制情况。
3. 企业应加强员工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人才流失风险。
某某公司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例分析
某某公司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例分析案例详情:在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某科技”)与前合伙人张先生的纠纷中,张先生在与某某科技解除合伙关系后的竞业禁止期内,间接参与了与某某科技业务范围相似的另一家公司——新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智科技”)的经营活动。
某某科技发现后,认为张先生的行为违反了双方签订的合伙协议中关于竞业禁止的条款,因此将张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相关行为并索赔损失。
详细判例: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确认了张先生在解除合伙关系后,确实参与了新智科技的经营活动。
同时,法院查明张先生在竞业禁止期间的行为,与某某科技的主营业务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法院认为,张先生的行为违反了与某某科技签订的合伙协议中明确规定的竞业禁止条款,损害了某某科技的合法权益。
最终,法院判决张先生立即停止与某某科技业务范围相似的经营活动,并向某某科技支付相应的经济赔偿。
律师点评:律师指出,合伙人之间的竞业禁止协议是合伙关系中常见的条款,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防止合伙人离职后利用在原企业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资源,从事与原企业竞争的活动。
张先生在竞业禁止期间参与竞争行为,不仅违反了合同约定,也触犯了相关法律规定。
企业应当在签订合伙协议时,对竞业禁止条款进行明确约定,并在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判决依据的法律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0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在本案中,张先生的行为违反了双方签订的合伙协议中关于竞业禁止的约定,同时侵犯了某某科技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综上所述,企业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应确保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可执行性,并在发现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时,及时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利益。
月之暗面Kimi大模型为您服务:案例标题:《某某科技公司合伙人违反竞业禁止条款案例分析》案例详情:某某科技公司是一家创新型科技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劳动合同竞业禁止争议案例分析:竞业禁止条款引发的法律纠纷
劳动合同竞业禁止争议案例分析:竞业禁止条款引发的法律纠纷竞业禁止条款是劳动合同中常见的一种约定,其目的是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利益和保密信息。
然而,竞业禁止条款也经常引发法律纠纷,特别是在员工离职后寻找新就业机会的场合。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判例,探讨竞业禁止条款引发的法律争议。
劳动合同竞业禁止争议案例一:离职后即刻就职案例一是离职员工在劳动合同竞业禁止期限内即刻就职于竞争对手。
用人单位认为员工违反了竞业禁止条款,侵犯了其商业利益,要求员工停止工作并支付违约金。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竞业禁止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竞业禁止的期限一般应不超过二年。
然而,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离职后劳动者在同一行业内从事原用人单位无法供应的劳动的,用人单位不得限制。
在该案例中,重要的问题是是否竞业禁止条款的约定属于合法竞业范围的限制。
如果离职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与原用人单位的业务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或者员工的离职不会造成原用人单位的商业损失,那么竞业禁止条款的约定将无效。
劳动合同竞业禁止争议案例二:违约金的计算和支付案例二是离职员工在竞业禁止期内违反了约定,用人单位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
在劳动合同中,竞业禁止条款中通常会约定违约金的数额,但是双方对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和支付方式存在争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解释》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违反竞业禁止约定的劳动者应当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应当根据劳动者违反竞业禁止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以及劳动者原劳动报酬的三倍为上限进行计算。
在该案例中,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违约金的数额。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劳动者的违约行为给其造成了实际的经济损失。
另外,劳动者的原劳动报酬也是违约金计算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具体的证据,或者违约金的数额超出了劳动者原劳动报酬的三倍,法院可能会进行合理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竞业限制条款的有效性以及适用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劳动合同的 竞业限制义务进行了规定,该义务属于约定义务, 由当事人自由协商确定。离职员工竞业限制义务 的存在,需要以合法有效的竞业限制协议为前提。 因此,审查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问题成为审理该 类型案件之首要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 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 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 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的。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则对竞 业限制协议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规定,归纳起来包 括:(1)劳动者负有保密义务;(2)在竞业 限制期限内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经济补偿;(3) 竞业限制范围、地域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4)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本案中存在的问题源自1、什么是竞业限制?竞业限制争议是否属于 劳动争议的处理范畴?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 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 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即:劳动者 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 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 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 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限制时间由当事人事先 约定,但不得超过二年。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 了劳动者离职后的竞业限制条款的,在解除或者终 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必须按月给予劳 动者经济补偿,此系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非任意性 规定。
2、未约定竞业限制补偿金。有些用人单位具有保 护其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强烈需要,由于疏忽 或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在协议中未约定用人单位 须的支付经济补偿,但其目的并非损害劳动者的 利益,在此情况下,竞业限制协议是否有效?根 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六条规定,此解释 采取有效说,并明确了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第六条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 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 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 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按 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七条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 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 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 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同时甲公司在庭审过程中主张在王某办理离 职手续过程中,双方已签订书面的确认书, 但由于该确认书目前遗失而无法提供。该书 面确认书属于王某应否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的 重要凭证,甲公司主张双方已签书面确认书 却无法提供,应承担因疏忽大意所导致的相 应责任;再次,《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书》 中只是列明在王某离职后的2年内,在双方 均书面确认同意由王某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后, 甲公司须另外支付给王某一定的补偿金,亦 未对支付给王某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数额作 出明确约定。综上,在双方未进行书面确认 的前提下,甲公司要求王某承担竞业禁止义 务缺乏充分的事实及法律依据。
王某入职甲公司多年,任技术部经理,双方于2012年12月6日签订了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约定王某应当遵守双方因本劳动合同而签 署的《保密与竞业禁止协议书》中有关保守甲公司商业秘密和遵守竞 业禁止的约定,否则必须承担由此给甲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日双 方签订《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书》,约定在王某离职后的2年内,在 双方均书面确认同意由王某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后,甲公司须另外支付 给王某一定的补偿金,同时王某承诺,在此期间内,非经甲公司事先 书面同意,不得在与甲公司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其 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担任任何职务,包括股东、合伙人、 董事、监事、经理、员工、代理人、顾问等;不得抢夺甲公司客户, 或者引诱甲公司其他员工离职,损害甲公司合法权益;也不得自营与 甲公司相同或具有竞争关系的产品或者服务。
实践中,存在以下情形:1、工资中包含竞业限制补偿金。 工资与竞业限制补偿金在性质、计量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 区别。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基于劳动关系,按照劳动者提供 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全部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按照工资 支付周期向劳动者发放工资。竞业限制补偿金是指用人单 位为了保护其商业秘密的需要,在限制劳动者就业选择权 时,为保证劳动者正常的生存和生活,而向劳动者支付的 补偿金,目的在于保证不能从事原来已经形成技术或经验 优势行业或职业的劳动者正常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法律 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者离职后按月发放竞业限制补偿 金。不少用人单位从有利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工资本身不 包括补偿金的情况下,与劳动者约定工资中包含竞业限制 补偿金,从而规避法定义务,这种约定损害了劳动者的利 益,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约定,应属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 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 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 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 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 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 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 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 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实体要件:用人单位与一般员工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无效。 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劳动者要确实 知悉特定的商业秘密或技术秘密,并在竞业禁止协议中明 确标明范围,而不是泛泛的约定劳动者在离职之后一概不 得从事同种行业。如果劳动者没有掌握真正的商业秘密和 技术秘密,而仅拥有一般的商业信息、知识技能和经验, 保密义务就无从谈起。合理的竞业限制协议需要严格限定 主体条件,而不能将主体范围任意扩大至一般员工。建立 在一般秘密信息基础上的竞业禁止协议无效。一般而言, 法律认定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应当具有秘密性、可实施性、 价值性。用人单位不应当以“鸡毛蒜皮”性质的商业信息 来限制劳动者就业自由。
竞业限制条款在劳动合同中为延迟生效条款, 也就是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法律约束力终结 后,该条款开始生效。就本案来说,除劳动 合同约定外,双方还签订了《保密与竞业禁 止协议书》,该协议的产生也是基于双方当 事人劳动关系建立这一前提,且要求劳动者 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履行相 关义务,属于后合同义务。故劳动者和用人 单位因履行竞业禁止协议发生争议,属于劳 动争议的处理范畴。
本案中,王某为技术部经理,属于用 人单位中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其认 为甲公司要求其承担竞业禁止义务的 前提必须是在双方均书面同意由其承 担竞业禁止义务后,其才须承担竞业 禁止义务,但在王某离职后,双方并 未签署任何的书面确认,故主张其不 应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可见本案的焦 点在双方于2012年12月6日所签订的 《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书》能否作为 甲公司要求王某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的 依据。
首先,双方均确认在2012年12月6日签署无固定 期限《劳动合同》时一并签署上述《保密及竞业 禁止协议书》,可见该协议书为双方合意而签; 其次,双方所签订的《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书》 系由甲公司提供给王某的格式文本,该《协议书》 约定:在王某离职后的2年内,在双方均书面确 认同意由王某承担竞业禁止义务后,甲公司须另 外支付给王某一定的补偿金,同时给王某承诺, 在此期间内,非经甲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在 与甲公司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 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担任任何职 务,……该条款的表述按通常理解应为在王某离 职后2年内,经双方书面确认同意由王某承担竞 业禁止义务并由甲公司向王某支付补偿后,王某 才承诺在此期间履行竞业禁止的义务。现双方对 对该格式条款产生歧义,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亦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二、竞业限制争议的举证责任 对于劳动者离职后是否遵循了竞业限制的事实,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均存在一定的举证困难。由 于竞业限制等原因,劳动者在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 动关系后,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并无固定工作或者频 繁更换工作,通常劳动者无法准确收集齐全其离职 后的就业信息。因此,由劳动者举证其在一定期间 内完全遵守了竞业限制条款所约定的内容存在一定 困难。当然,原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 亦很难收集劳动者之后的准确就职信息。
经济补偿金约定: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不同,法律 规范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虽然劳动合同法 也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地位 不对等,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与用人单位的议价能 力较低,因此劳动合同法多数属于强制性规范,是国家对 用人单位设定的义务,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降低 标准,只能在法律规定最低标准之上给予劳动者更好的待 遇。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是否约定竞业限 制条款,由当事人自由选择,由于竞业限制约定限制了劳 动者的就业选择权,使劳动者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难以获 得正常的收入来源。若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离职后没有按月 支付经济补偿,则劳动者的生活难以维计,这背离了竞业 限制经济补偿的立法意图,不利于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 由此看来劳动合同法对于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时间 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当事人不得另行约定。
2013年2月28日,王某向甲公司提出辞职,并于2013年3月31日离职。 在王某离职前,甲公司向王某发出《关于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的通知》, 载明公司会在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以13000元为标准向王某转帐支付 竞业禁止补偿金,以履行竞业禁止义务,并要求王某承担相应的义务。 王某书面《复函》甲公司,表示上述通知无法律依据及合同依据,双 方签署的《保密及禁止协议》中约定必须经双方书面确认同意由其承 担竞业禁止义务后,其才须承担协议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现双方未 达成任何协议,甲公司仅以通知方式要求其履行竞业禁止义务,其不 同意。甲公司主张在王某离职后,双方曾就竞业限制一事签订过书面 确认,但因工作人员的失误,目前无法找到该书面确认书,就此甲公 司未提交证据予以证明。王某申请劳动仲裁,请求裁决其无须向甲公 司承担解除劳动关系后的竞业禁止义务。最后,仲裁委支持了王某的 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