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论述.ppt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22
2024/1/30
1
2
3
如念珠菌属感染可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根据真菌种类选择药物
如深部真菌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剂量,确保安全有效。
剂量调整
23
2024/1/30
对于严重或难治性真菌感染,可采用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
影响蛋白质合成酶
如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代表药物
15
2024/1/30
04
CHAPTER
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
16
2024/1/30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重要物质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微孔,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而死亡。
两性霉素B
抗真菌药物ppt课件
1
2024/1/30
目录
引言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抗真菌药物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及防治策略
2
2024/1/30
01
CHAPTER
引言
3
2024/1/30
真菌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包括浅表性、皮下组织和系统性感染等。
针对真菌代谢途径的新型药物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药筛选研究
03
38
2024/1/30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9
2024/1/30
传播途径
28
2024/1/30
院内感染
社区感染
动物源性感染
29
2024/1/30

抗真菌药ppt课件

抗真菌药ppt课件
抗真菌药
提 纲
• • • • 概述 抗真菌药分类 常用抗真菌药 小结
概 述
浅部真菌 真菌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康唑 两性霉素 咪唑类 三唑类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
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局部用药) 咪康唑、酮康唑(局部、全身用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全身用药)
唑类抗真菌药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甾醇14-α 去甲基酶使细 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
3.耐药产生少 4.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
唑类抗真菌药
【不同特点】
1.克霉唑、咪康唑等全身用药毒性大,
仅作局部用药
2.三唑类毒性较小,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3.各药的药理学特征、临床用途不同
唑类抗真菌药
药物 抗 菌 谱 机理 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 备注
克霉唑
抑制麦 角固醇 合成, 广 胞膜透 谱 性增加
外用-局部
贫血、消化道 反应
口服吸收差
咪康唑
静滴-全身 外用-局部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适用证和用药途径:
•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唑类抗真菌药 • 抗表浅部真菌感染药
灰黄霉素、特比萘芬、制霉菌素、 唑类抗真菌药(克霉唑、咪康唑)
抗真菌药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
•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 唑类 咪唑类,三唑类 • 嘧啶类 氟胞嘧啶 • 烯丙胺类 特比萘芬 • 其他类 灰黄霉素、卡泊芬净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课件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课件

随着真菌感染病例的增加和耐药性的提高,研究者们正在不断开发新型
的抗真菌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一些靶向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具有更强
的抗真菌效果和更低的副作用。
03
联合治疗
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中,联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联合使用
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可以增加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同时降低药物Leabharlann 的毒副作用。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也是内科常见的 真菌感染之一,抗真菌药 可以有效地治疗肠道感染 。
其他内科感染
除了肺部感染和肠道感染 ,抗真菌药还可以用于治 疗其他内科感染,如口腔 感染、尿路感染等。
其他应用领域
外科感染
在外科手术中,抗真菌药可以用 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
免疫系统缺陷
免疫系统缺陷的患者容易感染真菌 ,抗真菌药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系统 缺陷引起的真菌感染。
到抑制和杀灭真菌的作用。
抗真菌药可以抑制β-1,3-葡聚糖酶、几 丁质酶等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干扰真 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壁的结 构和功能受损,使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
到抑制。
抗真菌药还可以干扰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几丁质、纤维素等的合成和装配,进一
步破坏真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抑制真菌核酸合成机制
抗真菌药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细胞膜的流动性,导致真菌细胞膜的功 能障碍,使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抗真菌药还可以干扰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降低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 加真菌细胞膜的渗透性,从而起到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机制
抗真菌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破坏真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起
THANK YOU
皮肤科应用
01
02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

整理课件
10
氮唑类
分咪唑类和三唑类,代表药物:氟康唑、伊曲康 唑
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 使通透性增加
整理课件
11
嘧啶类
代表药物:氟胞嘧啶 作用机制:转变成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
干扰DNA合成
整理课件
12
抗生素类
代表药物:灰黄霉素,作用机制:渗入皮肤角质 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有丝分裂与核酸合成, 阻止真菌继续侵入
β1,3葡聚糖 b1,6葡聚糖 磷脂双分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醇
整理课件
5
抗真菌药分类
抗真菌药按化学结构分为 :
多烯类
烯丙胺类
氮唑类
嘧啶类
抗生素类
棘白菌素类
整理课件
6
真菌结构和抗真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真菌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
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 14-α去甲基酶
麦角固醇
P450酶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整理课件
氮唑类 (氟康唑)
7
抗真菌药作用机制
烯丙胺类
氮唑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P450酶
细胞色素P450依赖 性的14-α去甲基酶
14位还原酶和 7-8位异构酶
角鲨烯
角鲨烯环 氧化物
羊毛甾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固醇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
8
多烯类
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 作用机制: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
导致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 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抗真菌药课件

抗真菌药课件
灰黄霉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真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真菌有效 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
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体内过程】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临床应用】

静脉滴注: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 染
胞嘧啶渗透酶
真菌细胞内
胞嘧啶脱氨酶
5-氟尿嘧啶 干扰DNA和RNA合成
参与核酸代谢
氟胞嘧啶(Flucytosin)
【临床应用】
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临床上不宜单用,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
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局部用药) 酮康唑(局部、全身用药)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全身用药)
唑类抗真菌药
【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对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效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甾醇14-α去甲基 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 3.耐药产生少
4.不良反应: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
唑类抗真菌药
【不同点】
1.克霉唑、咪康唑等全身用药毒性大, 仅作局部用药 2.三唑类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选择 性较高,毒性较小,体内代谢慢
卡泊芬净
【抗菌作用】

对真菌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有良好的抗 真菌活性
机制为非竞争性抑制1,3-β-D-葡聚糖 合成酶活性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导 致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


对各种浅部皮肤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
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鸟嘌呤代谢,干 扰敏感菌DNA合成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LOGO
1、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
起始剂量为1-5mg/次, 后每日或隔日增加5mg, 最大剂量为1mg/kg/d, 每日或隔1-2日给药一次。
静脉 滴注
首剂0.05-0.1mg,后逐 渐增加至0.5mg/次,最 大剂量为1mg/次,每周 2-3次。
鞘内 注射
用法 用量
雾化 吸入
5-10mg/次,以灭菌注射用 水溶解,使浓度为0.2-0.3%; 超声雾化时浓度为0.010.02%,5-10ml,2-3次/d。
与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红霉素联合使用,会导致心脏毒性,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 氟康唑为CYP3A4抑制剂,与他克莫司、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导致后者药物浓度升
高;
监护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定期监测肝功能; 监测血清钾,定期监测肾功能;
LOGO 3、伏立康唑----适应症
头痛,眩晕
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损害(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或管型尿血尿素氮等); 鞘内注射引起尿潴留 肝细胞坏死,急性肝脏衰竭
静脉滴注会引起寒颤、高热;鞘内注射可引起发热,下肢疼痛
LOGO 1、两性霉素B----注意事项
项目
特殊人群 相互作用
➢妊娠B级;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且累计剂量不得超过4g。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毒苷、神经肌肉阻滞剂、氟康唑、伊曲康唑有严重相互作用


菌 药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
抗浅表真菌药物:特比萘芬、灰黄霉素
二、作用机制
多烯类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 内的重要物质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

抗真菌药(药理学课件)

抗真菌药(药理学课件)
第一节 抗真菌药
• 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 球菌引起,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 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发病率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
第一节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类: •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 • 嘧啶类抗真菌药,如氟胞嘧啶;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性。 3.毒性大,不作注射用,口服不易吸收,仅
适用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局部用药治 疗皮肤、黏膜等浅表部位的真菌感染 。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 灰黄霉素(grifulvin) 特点: 1.口服给药,但吸收较少。 2.对各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深 部真菌无效 。 3.口服用于各种皮肤癣病的治疗。对头癣疗 效较好,甲癣疗效较差。 4.由于该药毒性较大,现临床已少用。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较多。目前 主要局部应用治疗皮肤、黏膜及指甲的真菌感染。
一、唑类抗真菌药
• 联苯苄唑(bifonazole) 抗菌活性比其他咪唑类药物高。起效
快,作用时间长。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 感染。 • 氟康唑( fluconazole)
口服和静脉给药均可。用于治疗隐球 菌性脑膜炎、白色念珠菌感染、体癣、甲 癣等,也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 的首选药。不良反应较咪唑类少。
膜的通透性 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真菌 死亡。 ③真菌对此类药较少产生耐药性。 ④与咪唑类比,三唑类毒性较小,且抗菌活 性更高。
一、唑类抗真菌药
• 酮康唑( ketoconazole) 口服用于治疗深部、皮下及浅表真菌感染,
亦可局部用药。口服不良反应多。 •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口服不易吸收,毒性大,只局部给药治疗浅 部真菌感染。 • 咪康唑( 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

2011药物化学04抗真菌药PPT教学课件

2011药物化学04抗真菌药PPT教学课件

临床也用于前列腺癌的缓解治疗。
副作用较大,表现为肝脏毒性和对激素合成的抑制,使其临床应用受到
限制。
2020/12/09
药物化学04
6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
N N
N HO F
N N
N
F
以三氮唑替换咪唑环后得到的抗真菌药,结构中含两个 弱碱性三氮唑环和一个亲脂性的二氟苯基。
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抗酸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 类抗溃疡药物的影响。体内分布广泛,可渗入脑脊液 中。
2020/12/09
药物化学04
3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二、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N
R1
X
N (C2H )nC R2 Ar
1、至少含一个唑环,三氮相连。
3、苯环4位大基团或电负性基团及2位电负性基团取代, 对抗真菌活性有利。
4、康R唑1、、R伊2形曲成康取唑代,二抗氧真戊菌环活结性构强(,环但状肝缩毒酮性)大,,如为酮外 用活性首强选,;为R1治为疗醇深羟部基真,菌如感氟染康首唑选,。体外无活性,体内
药物化学04
5
第一节 唑类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
CCl l
CC ll O
O
H
O
NN O
NN
N N CH3
O
第一个可口服的咪唑类抗真菌药。可用于浅表和深部真菌感染,可口服 可外用,未见耐药菌株,对免疫功能低下者,还预防真菌性疾病。
口服生物利用度与pH有关,胃酸内溶解易吸收,胃酸酸度降低,吸收减 少。抗酸类药物、组胺H2受体拮抗剂类抗溃疡药物、抗胆碱药物等抑 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会影响其口服吸收。对血-脑脊液屏障穿透性差。
2020/12/09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ppt课件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ppt课件

不同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单独使用抗细菌药物RNA聚合酶抑制剂利福 平时无抗真菌活性,但当与两性霉素B合并用 药时,对多种真菌具有活性。 产生这一协同作用的原因是由于两性霉素B对 真菌细胞膜的作用而增加了细胞对利福霉素 的吸收。
不同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合并使用两性霉素B和核苷类抗真菌药物5-氟 胞嘧啶(5FC)于念珠菌感染的老鼠模型,同 样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产生这一协同效应的原因推测为由于两性霉 素B与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交互作用导致细胞 膜结构的改变,从而促进了5FC的吸收。
不同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合并使用细菌细胞壁抑制剂ß -内酰胺类抗生素和 蛋白质抑制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肠球菌也能 够产生作用机制相似的协同作用如,体外合并使 用青霉素和链霉素于粪肠球菌时,在胞内测得的 链霉素的浓度比单独使用链霉素时的要高。 但是,两性霉素B与5FC的协同作用与上面的机制 有所不同,细菌细胞壁抑制剂ß -内酰胺类抗生素 和蛋白质抑制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是 相继发挥的而不是同时发挥的。
1969年咪康唑和克霉唑(clotrimazole,局部)被 用于临床;1974年依康唑被用于临床;
1978年描述了阿莫罗芬(amorolfine);1979年 咪康唑parenreral制剂在英国上市; 1981年酮康唑口服制剂在美国得到批准上市;同 年第一个烯丙胺类药物萘替芬(naftifine)进入 临床试验; 1987年开始研究开发多烯类药物的脂质体制剂;
1988年开始试验第一个棘白菌素类 (echinocandins)药物;
1990~1992年氟康唑和依曲康唑开始在美国使用; 1993~1995年报道了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1995~1996年通过了第二个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 (terbinafine),以及通过了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 剂;1997年通过了依曲康唑口服溶液制剂;2001 年上市了第一个棘白菌素类药物caspofungin; 2002年上市了第二个棘白菌素类药物magfungin。 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前的近三十年来,尽管两性 霉素B的神经毒性比较大,但由于没有更好的治 疗药物而一直作为控制临床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教学课件ppt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教学课件ppt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适用症状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抗 真菌药物的基本框架。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该部分详细介绍了抗真菌药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医疗、农业、工业等,并阐述了一 些实际应用案例。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趋势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药的研发、药效的提高 等。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和药学的发展,不 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被研发和应用。
02
目前,抗真菌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由真菌引起
的感染和疾病,如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等。
未来,随着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和新型真菌感染的不断出现,
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02
抗真菌药物特性
THANKS
这些抗菌机制可以影响真菌细胞的生长、分裂和代谢等过 程,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某些真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物产生了抵抗 力,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耐药性的产生可以是由于真菌细胞膜或细胞壁的改 变、真菌代谢途径的改变、或药物靶点的改变等原
因。
耐药性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耐药性的发展情况,并选择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应用教学课件 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抗真菌药物概述 • 抗真菌药物特性 • 抗真菌药物应用 • 抗真菌药物的安全性 • 抗真菌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 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抗真菌药物概述
抗真菌药物的定义
抗真菌药物是指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包括抗生 素和抗真菌剂等。
抗真菌药物在其他科室的应用
其他科室常用抗真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 14-α去甲基酶
麦角固醇
P450酶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优选文档
氮唑类 (氟康唑)
7
抗真菌药作用机制
烯丙胺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角鲨烯
角鲨烯环 氧化物
氮唑类
P450酶 细胞色素P450依赖 性的14-α去甲基酶
14位还原酶和 7-8位异构酶
羊毛甾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固醇
β1,3葡聚糖 b1,6葡聚糖 磷脂双分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醇
优选5文档
抗真菌药分类
抗真菌药按化学结构分为 :
多烯类
烯丙胺类
氮唑类
嘧啶类
抗生素类
棘白菌素类
优选文档
6
真菌结构和抗真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真菌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
其他:尼可霉素Z,可抑制真菌细胞壁上的几丁质 合成酶
优选文档
13
棘白菌素类
代表药物:卡泊芬净 作用机制:是真菌细胞壁主要构成成分1,3-β-
D-葡聚糖合成过程非竞争性抑制剂
优选文档
14
优选文档
10
氮唑类
分咪唑类和三唑类,代表药物:氟康唑、伊曲康 唑
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 使通透性增加
优选文档
11
嘧啶类
代表药物:氟胞嘧啶 作用机制:转变成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
干扰DNA合成
优选文档
12
抗生素类
代表药物:灰黄霉素,作用机制:渗入皮肤角质 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有丝分裂与核酸合成, 阻止真菌继续侵入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
优选文档
1
酵母菌
真菌简介
隐球菌
曲霉菌
优选文档
2
真菌
真菌分类
酵母菌
双相真菌
霉菌
皮肤癣菌
念珠菌
球孢子菌
曲霉菌
表皮癣菌
毛孢子菌 芽生菌
毛霉菌
小孢子菌
隐球菌
孢子丝菌
青霉菌
发癣菌
组织胞浆 菌
地丝菌
优选文档
3

真菌感染的分类
表浅部感染 深部感染
优选文档
4
真菌细胞膜、壁结构
甘露聚糖
优选文档
8
多烯类
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 作用机制: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
导致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 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优选文档
9
烯丙胺类
代表药物:特比萘芬 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高度特异性地抑制角鲨
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麦角甾醇的合成受 阻,从而引起真菌细胞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