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宦官的起源及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2、把握中国古代宦官的群体特征。

3、掌握宦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宦官的群体特征。

教学难点:

宦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艺术性讲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先告诉大家一条旧闻:1995年,新华通讯社曾播发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新闻: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老人因病辞世,享年94岁。这条消息的“新闻点”或者历史意义,显然在于它标志着从西周到清末,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及其遗绪的最后终结。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伴随了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始终的宦官制度以及这一特殊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宦官的起源

有人认为,中国有两大特殊的“发明”:

一是女人缠足,二是宦官。这是中国古代的“两大陋习”。女人缠足出现较晚,一直到五代时候才出现(南唐后主李煜之过);而宦官在中国的产生却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大约从夏代起,宫庭中就有了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的宦官。当时,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衣食住行,地位十分低下。

到了西周,“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这样,天子的后宫除了一个嫡妻之外,还有数百位嫔妃和成千上万的宫女。如此之多的嫔妃、宫女,势必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侍从人员。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被统称为“宦官”。最初的宦官可都是纯爷们儿。到后来,皇帝为防止宦官出入宫禁而与嫔妃宫女们发生淫乱,就采取了一种绝妙的办法:

割去他们的外生殖器。所以宦官也称阉人、奄人、阉宦、竖阉、椓人、私白、净身等。又由于他们常侍禁中,也被称寺(侍)人、巷伯、正内、司宫、内侍、内官、中人、中官、内监、内臣、公公、太监等。东汉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大约自此时起,宦官才成为“阉人”的代名词。

了解了宦官的起源后,我们来给宦官下一个定义:

宦官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旧史或称寺人、阉宦、中官、内官、内侍、太监等,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在宫廷内专供奴隶主、国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

三、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其实,“宦”是天上一个星座之名,即宦星,位居帝星之侧,周人皆信天道,便仿宦星在帝星之侧而在帝王身边设了“宫正”、“内宰”、“寺人”、“宫人”等侍奉帝王的官。

战国伊始,人们即用宦星之名来称呼皇室的侍奉人员,于是有了“宦官”之称(当时叫“宦者”)。

- 1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已经有了专管天子及其家族生活的官。遗憾的是,当时的确切名称现已无法考知。

商代的国家机构中,今见于卜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官名有“小臣”、“小籍臣”、“卜”、“御史”、“宰”、“尹”等,其中“宰”就是专掌皇室内务的官。

周代管理皇室内务的官有:

“宫人”、“内宰”、“寺人”、“阁人”等。各掌其职,“宫人”专掌帝王寝息和洒扫宫廷;“内宰”掌治宫内政令,并以妇道训导宫女;“寺人”专掌宫女戒令;“阁人”则专掌王宫内中门门卫。杜佑认为他们“皆为宦者也”。

秦汉之际的“中书谒者”、“中黄门”、“中常侍”等都是宦官,隶属少府统领。

东汉以后,内宫职属全部由宦官担任,有关宦官的机构设置及其选用、赐爵、升迁、秩俸、管束、赏罚等各项制度也比较成熟。由于有了制度的保证,宦官人数迅速增加,宦官阶层内部的分化也日趋明显。部分宦官地位上升,跻身于官僚行列,这些人同时具有了皇帝家奴与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作为一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宦官集团越来越多地干预政务,并且与外廷的官员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东汉的十常侍干预朝政,圈地卖官,草菅人命,坏事干尽,闹得民不聊生,国无宁日。最终,出现了东汉末年朝廷官员与内廷宦官的长期争斗,黄巾起义烽火连天,宦官势力伴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隋唐二代,有以“宦者为主”的门下省,是侍从官的总汇。唐朝一世,更于“三省”之外,增秘书、内侍二省。内侍省是纯粹的宦官机构,位与三省长官平行。置内侍、内常等官,长官为“监”及“少监”。唐末五代,宦官之枢密院使稳操内廷政治,宦官失势后,后梁始杂以“士人”代居其职。

宋代的宣徽院,原为唐人宦官所设,地位略等于枢密,在宋宫廷中供职者有:

东、西上阁门使、副使、宣赞舍人、只候等,多以宦官主之。宋人的内侍省,另设“人门侍省”来统辖,是皇上极为亲近的宦官任职。

辽宋二代,史文鲜见宦官专设机构,知辽置太府、秘书、都水等监,皆有“太监”一官。

元蒙一朝,重视佛教,设有佛官,修缮佛寺。其官制总名为“大禧宇烟院”,所属各寺皆设总管,以责其成,与宦者都有间接的关系。

明代宦官之盛,风气之坏,超过任何一代。宦官明目张胆的代皇帝批答奏章,垄断朝政。宦者人数也特多,手中掌有“批红”权。明代的宦官机构十分庞大,设十二监:

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授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

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

兵仗局、银作局、烷衣局、内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这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各衙门均以宦官作掌印太监。从唐到明,太监和宦官发生了比较巩固的联系,但这时的太监仅指具有一定品级、享有一定伴禄的高级宦官。清代才将侍才皇帝及其家族的大小宦官统称为太监,从此,“太监”才成为了宦官的同义词。

清朝有“内廷行走”(同汉仕内朝官),包括军机处、内务府、御前处。其中,内务府是宫廷内部的事务机构,以宦官为主。内府差遣,也都由内务府宦官派充。但内务府成员不尽属于宦官。清代宦官以总管太监、首领太监等为首,隶属于内务府。设有总管太监14人(四品),副总管太监8人(六品),首领太监189人(七品),副首领太监43人(八品),笔帖式(八品,惟敬事房有之),太监(无品级无数额)。直到本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伪满州国覆灭为止,为皇室服务的宦官才随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帝一起,宣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四、中国古代宦官的群体性特征

1、位卑权重

- 2 -

宦官大部分出身寒微,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侍奉君王及其家族的衣食住行。作为宫廷奴仆,更由于其身体和心理上的缺陷,受尽了世人的歧视和羞辱,除非得到皇帝的特殊恩惠或立有大功,一般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孝道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儒家的“不孝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