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合集下载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一、 "于"的基本用法1.作介词使用虚词"于"常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概念。

在句子中具体使用上,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时间:例如,“于九月举行的庆典上,人们欢聚一堂”。

(2)表示地点:例如,“这个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

(3)表示比较范围:例如,“我们有必要看事物发展于面前”。

(4)表示关系或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例如,“这个决策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

“此事发生于三天前”。

2.作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虚词“于”也可以作为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出现,在句子中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 "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 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经常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

例如:“弘毅于涵泳”。

这里的“于”表示对某种状态或情感的表达,可以理解为“以”、“用”的意思。

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2. 做状语修饰动词虚词“于”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的用法出现。

例如:“志士仁人之舆论施行于时而殷盛”。

这里的“于”表示一种具体情况或范畴,是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和描述。

3. 做介宾短语表示原因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候虚词“于”可以和别的字搭配使用,在表示原因、理由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故书要将文字,学说义者必先明白其总义及其趣旨”,这里的“于”与前面的“故”共同构成了一个含有原因关系的结构。

综上所述,虚词"于"在汉语中多重要而灵活地发挥着作用。

无论是作为介词使用,还是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它都起到了连接、补充和描述的作用。

通过对"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于作为复音词的用法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

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

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有时则只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译为“在”。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 ,宾语“陋”、“何罪” ,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的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湛,由于贪玩而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耻辱。

5.被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您被赵王宠幸。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译文:所以在内被郑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6.同“与”,可译为“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跟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7.比。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译文: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8.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件事上,对于这种情况,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文: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于”的基本用法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种无实际意义的词语,主要用来构建句子结构或表达语境。

在汉语中,虚词有很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于”。

本文将重点讨论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 介词之一: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于”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我们约定好在图书馆见面,但他未能如约而至,“于”是指出了约定好的见面地点。

- 她独自坐在凉亭里读书,“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

2. 转折副词:但是、然而在古代文言文中,“于”也有表示转折关系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

例如:- 你很努力工作,可惜结果并不理想。

“于是”,这使得你感到很沮丧。

-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于今日”仍然没有解决方案。

3. 动态助词:表达行为体验另外,在特定情况下,“于”还可以作为动态助词使用,表达行为体验。

例如:- 在那个魔幻的故事中,她遇见了许多困难,“于”是战胜了他们。

- 他投入了很多心血,“于”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虚词“于”的意义1. 表示目的或归属在一些句子中,“于”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归属关系。

例如:- 他们每天早晨都去公园晨练,“于此”舒展筋骨。

- 这些书籍皆出自名家之手,“于是”读者可以放心购买。

2. 表示抽象概念虚词“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抽象概念,起到强调或修饰作用。

例如:- 掌声响起,“于此刻”,我们感受到了观众对我们演出的认可和支持。

- 每当我看到星空,“于繁星点缀中”,我便感到宇宙的无限浩瀚。

3. 口语中用作停顿填充语在现代口语中,《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于(yú)可常见用作停顿填充字。

”这种使用方式并无严格解释,是一种口语习惯。

例如:- 这件事情我还没有决定,呃... “于是”我需要更多时间考虑。

综上所述,“于”的用法包括介词、转折副词、动态助词等。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也可表示目的、归属和抽象概念。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最新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最新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统计得分,根据 配合组织选单 效果指数进行打 并记录结果 分排序
办理手续
30分钟
盘点销售情况, 领取销售收入
计算成本、收入, 填报财务报告单
清盘
公司任务
根据订单和库存计 算出实际销售量、 压货量(违约数)
逐项计算成本费 用、销售收入, 填报报告单
配合助教清理 沙盘
统计销售量、压货 助教任务
量(违约数)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辨析 “于”
LOGO
A、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公译作“向”“对”“同”“给” “到”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C、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
按竞标顺序依 次选择订单
助教任务
收竞标单统计 各公司广告额 和价格
协调、辅导
统计得分,根据 配合组织选单 效果指数进行打 并记录结果 分排序
办理手续
填报竞标单 制定、展示广告方案 评价广告方案 M1市场开标
公司任务
填写并提交 竞标单
选择媒体,制定广告 方案并展示
根据各公司的 方案为其打分
按竞标顺序依 次选择订单
❖ 例:三个抄报员
课程架构
沙 盘 模 拟 训 练 介











沙盘训练来源
沙盘实战模拟培训
军事沙盘
沙盘训练的优点
参与性强 竞争性强 “惊醒”中学习
培训内容
❖企业市场营销实战演练
市场调研、决策、营销组合、竞争
❖现代营销知识的实际运用
市场调研 环境分析 营销战略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重要虚词——于的⽤法于:介词。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交代与动作发⽣相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内容等。

可以翻译成“从”“在”“到”“向”等。

狼径去,其⼀⽝坐于前。

(《狼》)于厅事之东北⾓,施⼋尺屏障。

(《⼝技》)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醉翁亭记》)于时冰⽪始解,波⾊乍明。

(《满井游记》)迁客骚⼈,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胶⿀举于鱼盐之中。

(《⽣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发于声,⽽后喻。

(《⽣于忧患,死于安乐》)然侍卫之⾂不懈于内。

(《出师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墨⼦闻之,起于鲁。

(《公输》)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渐闻⽔声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积于今六⼗岁矣。

《捕蛇者说》樊哙覆其盾于地。

《鸿门宴》(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

)长安君何以⾃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谓少时⽤⼼于学甚劳。

(《送东阳马⽣序》)(2),放在形容词后边,介绍⽐较的对象,可以翻译成“⽐”,“胜过”等,也可不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伤仲永》)(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我所追求的东西还有⽐⽣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得到⽣命的事情。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蜀地道路艰难险阻,⽐登上青天还难。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虎还要凶啊!)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颜⾊⽐兰草深。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于的基本用法与含义文言文中的"于"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语境中,它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位置、手段、原因等概念,还可以充当动词或副词,表达一种动作或状态。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于"的几个主要用法,并附上相应的例句说明。

二、介词"于"1. 表示位置在某地、某方位,在…之内。

例句:余居陆沉之中 (《左传·庄公十七年》)。

2. 表示手段通过、以及。

例句:事者必先利其器 (《晋书·王强传》)。

3. 表示时间在……时候,在……期间。

例句:纣三十岁而立贰虻吴故松駮反不备因得宝玼斩毛骊为猎贿赂故卫人尤赞稷服食均衡量卜牛登山大相关不能生楚人闻其行螳蔓武城仆淫滋动己减视长安豪弗戾没荣校掠至皇后二奸证亶姣以往馆车束帛酬前心妄秦府上京出巡天子犀收神之用保 (《史记·卫康叔世家》)。

4.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以。

例句:使坚胜怯 (《晋书·谢晦传》)。

三、动词"于"1. 表示存在或具备条件有,是。

例句:余音皆入乎吕声 (《礼记·乐记》)。

2. 表示行动到,至。

例句:不应暗中小破节制陷阵最多原则故非深修恣淫荒游私 yo ,常岁千万马足无淹留猪种些许喧音也故使驱兽而舍田土沃及草木香径何胜寝肉明王夫不妄埶曾袭战勇以上乘至义非朝盈隅暮溢寇虏攻匈葱雠凶弗顺道之役样都要在线微调共事爵赏陆续分别内外不延商曲折言辞 ,即耕读不治国事硕学老师艺涂先时成纪思议令仍未实彻春秋是法允范万方理见守故可坚李谁能洗时候对 ( 《韩非子·喻老》 ) 。

四、副词"于"1.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其"。

例句:之后何异日辙 (《孟子·告子下》)。

2. 表示结果以至于,致使。

例句:夫妇失和而以搏刺吏 (《史记·世家·项羽本纪》)。

文言虚词“于”字用法歌诀

文言虚词“于”字用法歌诀
高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文言文而字的用法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文言虚词其文言虚词小故事文言虚词练习
文言虚词
“于”字用法歌诀
“于”作介词关系多,
后跟名代或短语,
构成介宾饰动形,
译为何义视情况,
“在向到自从跟同”,
“对给由于在某中”。
形容词后表比较,
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胜过”译为“比”。
动词后面译为“被”,
引出行为主动者,
时有“见”“受”与相应。
复音“于是”在句首,
表示承接或因果,
意义用法古今同。
放在谓前或谓后,
属于介宾作状补,
相当“在这”或“从这”。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于今日”,这不就是在今天嘛!哎呀,这多好理解啊!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像“于家中”,就是在家里呀,这不难懂吧?
3. 当我们说“于某人有利”的时候,“于”不就表示对于嘛,这种用法是不是挺常见的呀!
4. 你们看“于此事用心”,这里的“于”就是在某件事上的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对喜欢的事情会特别用心一样,不是吗?
5. 还有啊,“于我而言”,不就是对我来说嘛,这种表达多自然啊!
6.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里的“于”不就是在什么什么之中嘛,从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到精神呢,真有趣!
7. 再比如“于困境中崛起”,“于”表示在那种艰难的处境里呀,就像我们在困难中也能变得强大,多棒!
8. “于无声处听惊雷”,哇塞,这里的“于”就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呀,多有感觉啊,想想就很震撼!
9. 最后,“于彼于此”,不就是在那边在这边嘛,这很形象吧!总之,“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啦,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于”的用法丰富多样,十分重要,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呀!。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构成语法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于”是常见且多义的虚词之一。

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本文将系统总结“于”的用法,并对每个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和例证。

二、表示动作地点的介词“于”经常用作表示动作地点的介词。

它常与动作性动词连用,指明动作所发生的位置。

比如:1. 行军于东北四百里。

2. 斩岳阳于梁城。

这两个例句中,“行军于”和“斩岳阳于”都表达了一个事件发生地点。

三、表示存在状态或属关系除了表示动作地点外,在古代汉语中,“于”还可用来表达存在状态或属关系。

下面是几个例子:1. 身闲遗贱者之弟何为哉。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乏才之弟人称何故”,即内容为某人之乏才究竟怎么回事。

2. 然世无玄默之风而尽慕于墨子。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尽皆慕仰墨子”。

在这两个例句中,“于”表示存在状态或属关系,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存在情况。

四、表示转折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于”有时也可含有转折关系。

例如:1. 吾尝视其人矣,何其舒以明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曾经看过他,他却一副坦荡明朗的样子”。

2. 余尝观太平道之片言辞气狂轰滥炸者多合于僧敏而群臣孔须。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曾看到旷世奇才的太平道信徒中不乏一些行为骄慢的人,而这样的人常常与僧敏相似。

”在这两个例句中,“于”起到了连接前后文之间转折关系的作用。

五、表示时刻或借助某种手段另外,“于”还可用来表示特定时刻和借助某种手段进行行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我无厌游,厌归见尔于云间。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不厌倦旅行,只是厌倦一回到云间再见到你。

”2. 毋饰辞令,以翻规诂于其中。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需要花言巧语,只需从其中找到破解的规律。

”在这两个例句中,“于”表示特定时刻和借助某种手段。

六、总结文言虚词“于”具有多种用法,包括表示动作地点的介词、表示存在状态或属关系、表示转折关系以及表示时刻或借助某种手段。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介词,它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作为动词,它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作为助词,它则可以构成补语和状语等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并附以例句进行说明。

二、 "于"作为时间介词1. 表示在某个时间点或时刻:例句1:公元前194年长平之战中,楚军困于武关。

例句2: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时期。

2. 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例句1:汉武帝时期,在东汉历经逾百年的岁月间,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例句2: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记载了百余年间各国之事。

3. 表示频繁重复的行为或状态:例句1:孔子往伯安父家见孔鲤公。

例句2:从前,苏轼与欧阳修在宋朝时相交甚深。

三、 "于"作为地点介词1. 表示在某个地方:例句1:齐国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例句2:故宫庄严肃穆,位于北京市中心。

2. 表示到达或从属于某个地方:例句1:明代南京成为首都,政治中心由北京迁居南方。

例句2:汉代洛阳是帝王陵寝所在地。

四、 "于"作为方式介词1. 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实现:例句1: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走向了繁荣和进步。

例句2:释迦牟尼通过修行得到了悟道的智慧。

2.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规范:例句1:《礼记》中描述了周礼和乐制度的安排和仪式。

例句2: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当代年轻人思考的问题。

五、 "于"作为动词1. 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例句1:百年沧桑,唯有青山不老。

例句2:墙角下坐着一个老人,目光凝滞。

2.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具备某个品质或特征:例句1:英雄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例句2:美丽的风景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六、 "于"作为助词1. 构成补语结构:例句1:佛家言义以通其教法-----铺张文采而借巧取胜者多皆在使人得皈依耶!(韩愈《师说》)例句2:屡陈周易稷黍之祭,论曾子詹何庆云乎?(朱熹《五经正义》)2. 构成状语结构:例句1:谦虚者,逢著日月,指万象时事以效果,击竖垂匷之危顶拳手。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于”在文言文中的一
些常见用法及例句:
1.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等。

例如:“于山川异
域”(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在);“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于易水送人一绝”(在)。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对、对于”等。

例如:“告之于帝”
(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等。

例如:“负者歌于途”(在)。

4.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被)。

5.表示原因、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因为、为了”等。

例如:“得双石于
潭上”(由于);“出于无奈”(因为)。

总的来说,“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比较、被动、原因等多种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一个常用的虚词,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例句,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1. 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发生的时间例句:(1)于斯父嚐冰心冰道。

翻译:父亲曾经品尝过冰心冰道。

(2)三十年以來,天下大兴乱者,皆与此弊也。

翻译:三十年来,天下大起乱者都与这个弊端有关。

2. 表示比较或对照例句:(1)聖人不仁以白衣之义而蔽畜。

翻译:圣人并非善良之意而遮掩孳息。

(2)今安升堂于章程道德则,斩我席厉先王明英宗之义。

翻译:如今竟然晋升到讲究章程和道德的地方,则背离了剧烈殷勤前王明英宗的原则。

3. 作为介词表示处所、行动发生地点等例句:(1)自送赴灵坛于王室,父之精还。

翻译:亲自将仙身送至来世圣地,在王室中归还了父亲的遗魂。

(2)无故拨乱国家,藏身于远方。

翻译:毫无理由地扰乱国家,逃亡至遥远之处。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翻译技巧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正确把握“于”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于”字翻译的技巧。

1. 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在不同句子和上下文中,“于”字所表示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上下文,结合其他相关关键词,可以准确判断出“于”字应该表达哪种含义。

2. 考虑动作或状态发生时间当遇到表示时间涉及“于”的句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等时间点,并在英文翻译中作出相应调整。

3. 注意比较和对照关系当“于”字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或对照关系时,需要注意理解句子意思中的比较对象,并适当运用比较级和对照句式,在英文翻译中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

4. 考虑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文言文的意思往往是以整个句子为单位进行理解的,因此要注意将“于”字所表示的含义与整个句子的语境相结合,综合考虑对其进行准确翻译。

总之,“于”字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于”字,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虚词于作为复音词的用法
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

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

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
1.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译为“在”。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译为“跟”“同”“和”。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前一个“于”可译为“从”。

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译为“到”。

⑦“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译为“由于”。

⑧“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殽之战》),译为“自”“从”。

3.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师
不必贤于弟子”(《师说》);有时则只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