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宪法概念的再认识
浅论我所认识的宪法
浅谈我心中的宪法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如果说对于自己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了解,似乎太说不过去了,可我的确是这样的呢,作为一个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大一的时候我是第一次接触了宪法学这门课程,所以,在大量的查阅资料之后,再结合上课讲的知识,我也只能是浅谈我所认识的宪法,或者说浅谈我所认识的宪法学。
所谓宪法学,就是以宪法及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
宪法文本、宪法理论、宪法规范、宪法现象及宪法运行过程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宪法学的五种分析方法,宪法学有三个基本特征:(1)具有鲜明的现实政治性;(2)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3)具有特殊的规范性和实践性。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宪法学,对于掌握马克思主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下扎实的法学专业基础,培养法律专业素质,树立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来说,第一:学习宪法学有助于增强宪法观念,树立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第二:有助于科学鉴别各种宪法现象,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宪法理论;第三:有助于正确把握宪法同其他部门法学的关系,切实学好法学专业的其他学科;第四:有助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
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其他重要制度的最高法律依据。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制定、颁布过4部宪法。
现行的第四部宪法在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加严格,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浅析宪法的几点认识与宪法实施的几点建议(1)论文_浅析宪法的几点认识与宪法实施的几点建议(1)论文
论文论文摘要:关于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理解,除了从宪法的内容、法律效力等方面理解外,还应认识到,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权力秩序的根本法律保障。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因此,必须更新宪法观念,强化宪政意识,倡导宪政思维;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论文关键词】宪法;宪法观念;宪政意识;宪政思维;违宪审查一、关于宪法的几点认识对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人们过去一般都是从宪法的内容、宪法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和程序等方面来加以认识。
尽管这一认识角度并不为错,但它主要立足于宪法的法律特征,因而并不全面。
实际上,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理解,除这一角度外,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几点。
1、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宪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坛之物”。
可以说,这是我国宪法一直未能真正走入社会、未能真正走向公民生活的症结所在,也是阻滞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那么,宪法是否真的就仅仅是政治法呢?对此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涉及人们对宪法内涵的理解。
然而中西方对宪法的理解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总体上而言,西方对宪法的理解既有狭义又有广义,而中国对宪法的理解则基本上是狭义的。
西方对宪法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不仅将宪法与普通法律相区分,而且强调一切政治组织、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都必须从属于宪法。
然而,这种单纯立足于政治层面来解释的宪法,还只是一种狭义上的宪法。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不限于此,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宪法的广义理解。
他指出,宪法原来就是公民的生活规范,宪法是公民的生活方式。
尽管从方法论来说,亚里士多德说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主要是一种感性的、经验的说法,但他关于宪法的广义理解和对于理想宪法的探讨却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虽然宪法在表面上涉及的主要是政权问题、政体问题,但政权和政体的运行,国家权力行使的最终结果还是落实在生活层面。
对我国宪法的认识
对我国宪法的认识我国宪法是我国基本法律和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以下是对我国宪法的认识:首先,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框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规范。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制度、职责和权限,界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
宪法对国家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了国家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我国宪法是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的保障。
宪法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
宪法还规定了社会公正和法律平等原则,保障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公正。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对国家行使权力、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公正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我国宪法是国家治理权力的分配和约束机制。
宪法规定了我国国家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
宪法对政府的权力行使进行了规定和限制,确保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有效避免权力滥用、腐败和不合理行为。
第四,我国宪法是国家统一、繁荣和稳定的基础。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统一的原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宪法保障了各个地方的自治权利,加强了国家和地方的合作和协调,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宪法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规范了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宪法要求国家依法治理、加强法律教育和法治宣传,提倡全民参与法治建设。
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促进了社会法治化和文明社会建设。
总之,我国宪法是国家政治、法治和治理体系的基本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法律和政治意义。
宪法保障了国家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制度、原则和法律规范,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治社会的发展。
作为每个公民应该了解和尊重的最高法律,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宣传宪法,加强法治意识,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谈谈我对宪法的认识
谈谈我对宪法的认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我国的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
1982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完善,最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宪法,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权利。
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制定其他任何法律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对宪法的再认识
对宪法的再认识一、宪法的性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当今有许多人认为“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大法”,在这种定义下,宪法就完全变成了统治阶级手中的统治工具了。
也有法学家认为“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正如列宁所言:“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究竟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是阶级统治的利器还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我们不应该把政治上的概念引入到法律的领域内,而应该理性地看待宪法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区分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予以考虑。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在国家成立的初期,特别是伴随这阶级对抗的国家的诞生,往往有着强烈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时的宪法,往往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更多地表现为阶级斗争的武器。
然而,随着激烈的斗争的消灭,社会的矛盾不再表现为一个阶级打到另一个阶级,而是表现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宪法则应该关注为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无论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大多数的宪法中主要是规定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从阶段上讲,作为统治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宪法总是不能长久为人民所认可,在国家的历史上,主要还是作为保障人民权利的法而存在。
从宪法的终极意义上而言,谁也不希望看到标志着人类权利觉醒的宪法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因此,应该把宪法理解成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同时,宪法作为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其本身带有一种人类对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因此,需要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对历史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反省,依靠批判性精神,结合宪法的基本理念,丰富宪法在新时代的特殊内容和价值。
二、宪法的内容:保障人权和限制公权对人权的保障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的首要特征便是对人权的保护,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对人民的生命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联盟权、最低生活保障等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的保护都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大多数高举着“人权至上”的大旗,可见对人权的尊重已是社会共识对宪法的要求。
浅论宪法概念的再认识
浅论宪法概念的再认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本丈在对宪法概念的研究做出综述的基础上,对宪法概念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即宪法概念应在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和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并存的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
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以刘茂林教授的”宪法是组织共同体的规则说”为代表;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则因为各学者的出发点或认识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在理解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和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国实际法律生活进行分析,得出自己对于相对意义宪法概念界定上的一点认识,即宪法是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初次分配的根本法。
论文关键词: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初次分配卡尔.施米特在其《宪法学说》中将宪法划分为绝对的宪法概念与相对的宪法概念进行研究,本文在承认上述观点的前提下,将对宪法概念的理解建立在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与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并存的基础上。
一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卡尔.施米特的《宪法学况》中认为:”绝对意义上的宪法首先是可以只具体的、与每现存政治统一体一‘道给定的具体生存方式”,”第一层含义:宪法一一个特定国家的政治统一陛和社会秩序的具体的整体状态”,”第二层含义:宪法一一种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第三层含义:宪法=政治统一体的动态生成原则”。
在本文理解,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是超越了一切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局限性的,对于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这正如刘茂林教授对于宪法的理解与界定”宪法乃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的组织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刘茂林教授认为,宪法应该是从人类诞生的那天就随之诞生的,并且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消灭的那天也不会消火,同时宪法应是跳脱出”国家”的历史局限性,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具有普世意义的宪法。
因此,本文认为,刘茂林教授的观点正是从经济、政治形态和文化的历史范畴中解放出来的,不因各种因素的改变和改变的、稳定的、绝对意义上宪法概念。
宪法概念的再认识
是限制王权以及保障教会 、领主的特权和骑士、 市 民的某些利益。 4 1 世纪法国 自 然法学家就曾把一些
公认的传统和原则, 诸如国王未经三级会议的同意
} 收稿 日期 : 0 9 1 — 7 2 0 — 2 1 作者简介: 高歌( 9 8 , , 1 6 一) 女 新疆五家渠入 , 新疆大 学法 学院副教授, 从事宪法学史研 究。
21 年 1 00 月
新疆大学学报 ( ・ 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Jn,0 a. 1 2 0
V o _8N o. l3 . 1
第 3 卷第 1 8 期
J u a o ni gUnvrt( hlsp yHu nt s S c c n e) o r l f j n ie i P i o h , maie & o i i cs n Xi a sy o i  ̄S e
倾向的宪法,即“ 现代福利国家的宪法” 。这是代表
当代宪法特点的新 的宪法概念 。 现代 国家是福利
国家 ,政府必须向社会 主动提供服务 , 社会才得 以 维系。 伴随国家职权的扩张, 现代宪法不仅是公法, 同时也是 私法 。现代 意义 的宪法介 入 到杜会生 活的
包括 “ 示 ” “ 示 ” “ 复 ” “ 决 ” 告 、训 、批 和 裁 四种形 式 , 有 别市 民会议 和元 老 院通过 的普 通法律 文件 。它在 内
容上仍然是涉及 国家调整对象 中最重要的部分 ; 在
了分析宪法的概念 , 有必要厘清古代宪法 、 近代宪 法、 现代宪法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里士多德 ,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 各 国宪法》 《 中最 早使用宪法一词 ,并在汇集 18个城邦 国家法律 5 的基础 上 , 根据法律的作用和性质, 分成宪法 和普 通法 律 。此 时宪法为 “ 城邦 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 其 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 的 ‘ 最高治权 ’ 的 组织 ” 。 [ 他还主张, 2 1 普通法律应以宪法为依据。法 “ 律实际是 、 也应该是根据政体( 宪法 ) 来制定的, 当然
对宪法的认识50字
对宪法的认识50字简短回答: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公民权利等基本法律原则,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长篇回答:宪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法律文件,是制约相关部门权力和规范国家行为的准则和基础,体现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制度性质。
宪法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原则,为相关部门行为和公民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规范。
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范围,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法律原则。
其次,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其他一切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任何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再次,宪法是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宪法规定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权力和职责,限制了相关部门的权力行使,保护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宪法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针,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治支持,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和根本遵循。
总之,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纲,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依据和最高限度,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保障,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宪法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法律制度、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保护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权威,遵守宪法规定,贯彻宪法精神,是每一个公民和法律机关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对宪法认知的发言稿
对宪法认知的发言稿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为大家分享我对宪法的认知。
宪法,作为国家最高的法律文书,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对宪法的认知和遵守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我想从宪法的定义和作用开始谈起。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国家权力机关组织的法律,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
它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国家政权的调整和限制,更是对公民行为的规范和保护。
它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宪法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宪法的认知不仅仅是了解其中的规定和条款,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精神和价值。
尊重和遵守宪法,意味着尊重国家法制和法治观念,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同时,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是我们行使和履行的基本要求。
我们作为公民,应当树立宪法意识,自觉守法、守纪、守信,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宪法的知识也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
我们要学习宪法,了解宪法,掌握宪法。
通过学习宪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国家政权和权力机关组织的原则和运作方式,增强国家意识,培养公民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宪法的学习,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掌握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们要学会通过法律和宪法来维权,避免以暴力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除了学习和了解宪法,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到宪法的实施和完善中去。
每一个公民都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也要负责落实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在法治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是宪法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善于利用法律和宪法的规范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要自觉遵守法律和宪法的约束,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宪法的权威性和普适性。
宪法的权威性来源于人民的认同和自觉遵守,也来源于国家法律体系的支持和保护。
对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
对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部规定国家基本法律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宪法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定、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在我国,宪法也是最高的法律法规,司法活动的根据。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宪法的认识和理解。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平等、依法治国、民主法制、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了人民、党的领导、统一战线。
这些基本原则的确立,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特点,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基础和理论指导。
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最为核心的原则,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在宪法规定的人权包括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等。
同时,依法治国的原则也非常重要,也是一切其他原则的基础。
依法治国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执法、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二、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作为一部正式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一样,具有法律强制力。
在我国,宪法是最高的法律法规,一切法律法规都要服从宪法的规定。
如果别的法律法规与宪法相悖,那么这些法律法规就是无效的,因为宪法是最高的法律标准。
因此,维护宪法的权威性,才能保障大家的权益和维护国家的稳定。
另外,宪法的解释权在我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拥有的,这也就是解释权的最高权威。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法律效力做出的解释才是于法律意义上具有权威性的解释。
三、宪法的意义和价值宪法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作为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和法律效力,更重要的是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宪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宪法规范全社会行为,维护公民正当权益,提高宪法认识,拓展公民权利的行使空间,推动司法公正和有效,都是宪法起到的作用。
同时,宪法作为最高的法律法规,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标志和制度基础。
依照宪法,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推动国家的发展,保障民众的福利,是宪法在治国方面的体现。
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
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
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宪法。
宪法呀,就像是咱国家这个大家庭的“超级家规”!比如说,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像言论自由啦、选举权啦,这就好比你在自己家里可以自由地说话、决定一些事儿一样。
但如果没有宪法这个“家规”来保障,那岂不是乱套啦!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关该怎么运行,这就好像一个精密的机器,宪法就是让这个机器顺畅运转的操作手册。
政府要为咱老百姓做事,怎么做事,做到啥程度,都得按照宪法的要求来!你想想看,如果政府做事没个规矩,随心所欲的,那咱老百姓能放心吗?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聊天,就说到了宪法。
朋友说:“宪法离咱老百姓好像挺远的呀。
”我当时就反驳他:“咋就远啦!宪法可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呢!”比如,你要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宪法就会站出来给你撑腰。
这不就是宪法在咱生活中的体现吗?
咱再想想,如果没有宪法,那社会会变成啥样?那估计就像是没有交警的十字路口,混乱不堪!宪法就像是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让我们国家这艘大船能稳稳地航行在正确的航线上。
宪法还保障了我们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它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能和谐共处,共同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这就好像一个大团队,有了明确的规则和目标,大家才能劲儿往一处使呀!要我说,宪法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它,尊重它,维护它!因为它就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这就是我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你呢,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呀?。
对宪法内涵的界定与反思
对宪法内涵的界定与反思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对于宪法的内涵,我们需要深入地去界定和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宪法,首先是一份规则的集合。
它确立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架构。
比如说,规定了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总统制、议会制还是其他形式;明确了各个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冲突。
这就好像是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绘制了一张精确的设计图,每个零部件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共同协作推动国家的运转。
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宪法是一张保障书。
它明确列举了公民所享有的一系列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等。
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侵犯的,是公民在国家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宪法的存在,使得公民在面对公权力时,有了坚实的后盾和依靠。
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依据宪法来寻求救济和保护。
同时,宪法也是一种价值的表达。
它蕴含着一个国家和社会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例如,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
这些价值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目标,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宪法通过对这些价值的确认和宣扬,为整个社会确立了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
然而,仅仅对宪法的内涵进行这样的界定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行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宪法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有时会受到挑战。
一些地方或部门可能会出现违反宪法的行为,但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宪法监督机制的反思:如何建立更加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宪法的规定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
例如,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新兴科技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等。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宪法的内涵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拓展和更新,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再者,对于公民来说,宪法意识的淡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人知道宪法的存在,但对于宪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却不甚了解。
这就需要加强宪法教育,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让宪法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信仰。
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300字
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300字
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机关的职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法律原则。
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是确保国家运行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法规。
宪法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石。
它确立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原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维护了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它明文规定了公民的言论、信仰、财产等基本权利,为个体提供了法律保护,确保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宪法具有权威性和不可修改性。
它的修改通常需要严格的法定程序,体现了对国家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的要求。
这保障了法治原则的实施,防止滥用权力和违反法治的行为。
宪法不仅是国家法律的总纲,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宪法,遵守宪法,有助于构建公正、法治和民主的社会制度。
对宪法的认识与体会的发言稿
对宪法的认识与体会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对宪法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制定、公布、施行的最高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重要法律。
宪法不仅规范了国家机关的权力行使,保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和制度保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作为一名演讲发言人,我认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宪法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宪法给予了我们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其次,在社会生活中,宪法为人民赋予了基本权利和自由,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实现了社会公正和法治;最后,在国际关系中,宪法树立了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形象,彰显了国家实行民主制度和法治的良好形象。
作为宪法的实践者,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宪法的好处,并真正投入到宪法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
首先,我们要加强宪法意识的培养,认真参与宪法的学习和宣传,增强对宪法的认识和体会。
其次,我们要遵守宪法规定的各种制度和规则,发挥宪法对国家行政工作和社会法制建设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
们要积极参与宪法的实践工作,推动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总之,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们立国之本。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宪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宪法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我对宪法的见解
我对宪法的见解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宪法。
我将从“宪法的起源、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宪法和成文宪法”、“宪法的概述和我国的宪法”和“当代宪法学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一、宪法的起源、产生和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过自己的宪法,亚里士多德就曾编辑过《一百五十八国宪法》一书。
不过,这些宪法并不是现在的所谓根本法。
它们既未规定公民权利,也不限制国家权力,只是关于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责的法律,不是现代意义的宪法。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力,不断地与封建专制统治进行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了立宪主义思想,即:人民有权利依靠直接民主的方式或依靠代议制度的方式参与国家的统治;国家应当具有一个永久性的根本法,用来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政府侵害。
17、18世纪,英、美、法等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胜利后,取得了政权的资产阶级为了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阻止劳动群众把革命继续向前推进,协调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关系,把刚刚形成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巩固并发展下去,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宪法。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英国采取了不成文宪法的形式,美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法国也制定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当代宪法在形式上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两大种类。
大多数国家则采取成文宪法形式,只有英国等极少数国家采取了不成文宪法形式。
但随着法制原则的推行和人权思潮的高涨,尤其是近些年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国人对不成文宪法的灵活性所体现的优越感发生质疑甚至动摇。
这表明当代宪法在形式上以成文宪法逐步取代不成文宪法已是大势所趋。
二、最早的宪法和最早的成文宪法最早的资产阶级宪法是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它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过程中互相妥协的产物。
通过一系列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宪法性法律,如《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国会法》等,这些宪法性法律同政治惯例、司法判例一起构成了英国宪法,确立了英国立宪君主制政体和议会内阁制。
宪法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宪法的几点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宪政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一、现行宪法全面体现并在社会不断充实党的基本路线,是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现战略转折,以此为开端和基础逐步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现行宪法包括四个宪法修正案,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并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㈠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根本任务的科学确定,是宪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规定的各项制度的依据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①只有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才能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自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宪法确定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
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明确要求全党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论宪法的概念王磊 读后感
《论宪法的概念王磊读后感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做《论宪法的概念》。
这本书写得很好,讲述了很多道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论宪法的概念王磊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读完了《论宪法的概念》这本书,觉得非常有意义。
首先,我知道宪法其实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公共场所不能随地吐痰、扔垃圾等等,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宪法的知识,对宪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看似枯燥无味的宪法又何尝不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内容和无限智慧的巨著呢!只要你用心去品位,细细地咀嚼,便会发现,每一条都饱含着立法者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和精辟的见解。
当然,也有一些片段因语言生动形象而显得别具一格。
如:保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源泉,是公民实现自由的基石,是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固屏障。
宪法虽无生命却有灵魂,宪法虽平凡但伟大,宪法虽抽象但具体。
今天我们既要学会保护宪法的尊严,又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同时,我们必须树立起“宪法至上”观念,维护宪法的崇高地位。
另外,我也了解到我国在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还注重增强法律意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吧!宪法之所以神圣,并不在于表面上看它规定了什么样的社会原则,而在于宪法背后有一种东西——法律信仰。
我想那是一种对宪法赤胆忠诚的敬畏,是对宪法誓死捍卫的决心,是对宪法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法律就像一杆秤,他衡量着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善恶美丑。
我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
我对宪法的认识与理解
宪法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法律,是其他所有法律的基础和源头。
它不仅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权力架构和运行方式。
可以说,宪法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我认为,宪法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保障公民权利和约束国家权力。
首先,宪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法规,公民的基本人权如生命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都应得到宪法的保护。
只有在宪法的保护下,公民才能在社会中既有权利,也有尊严。
其次,宪法是约束国家权力的有效工具。
通过设定分权制衡机制、明确立法程序等方式,宪法可以防止任何权力的滥用和越位。
总的来说,宪法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维护公民权益,以及顺利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每个公民都应理解并尊重宪法,同时也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谈谈对宪法的认识
谈谈对宪法的认识谈谈对宪法的认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我国的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
1982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完善,最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宪法,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权利。
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制定其他任何法律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行使基本权利和履行基本义务都应该遵循宪法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本丈在对宪法概念的研究做出综述的基础上,对宪法概念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即宪法概念应在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和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并存的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
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以刘茂林教授的”宪法是组织共同体的规则说”为代表;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则因为各学者的出发点或认识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在理解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和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国实际法律生活进行分析,得出自己对于相对意义宪法概念界定上的一点认识,即宪法是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初次分配的根本法。
论文关键词: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初次分配卡尔.施米特在其《宪法学说》中将宪法划分为绝对的宪法概念与相对的宪法概念进行研究,本文在承认上述观点的前提下,将对宪法概念的理解建立在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与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并存的基础上。
一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卡尔.施米特的《宪法学况》中认为:”绝对意义上的宪法首先是可以只具体的、与每现存政治统一体一‘道给定的具体生存方式”,”第一层含义:宪法一一个特定国家的政治统一陛和社会秩序的具体的整体状态”,”第二层含义:宪法一一种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第三层含义:宪法=政治统一体的动态生成原则”。
在本文理解,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是超越了一切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局限性的,对于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这正如刘茂林教授对于宪法的理解与界定”宪法乃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的组织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刘茂林教授认为,宪法应该是从人类诞生的那天就随之诞生的,并且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消灭的那天也不会消火,同时宪法应是跳脱出”国家”的历史局限性,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具有普世意义的宪法。
因此,本文认为,刘茂林教授的观点正是从经济、政治形态和文化的历史范畴中解放出来的,不因各种因素的改变和改变的、稳定的、绝对意义上宪法概念。
二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本文对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理解为,它是绝对意义上的宪法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对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的界定也会因不同历史阶段、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各学者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而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之所以主张对宪法概念的研究应建立在绝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与相对意义七的宪法概念并存的基础之上,是因为仅仪对绝对意义上的宪法进行界定存在其缺陷:绝埘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使得它无限扩张了以宪法概念为实际指导的宪法条文所应规定的范畴,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看问题的同时,又要注重对阶段上的、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相对意义上对于宪法概念做出界定,而这里的相对意义是指在现代社会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尤其又要以中国的实际情况这种地域、文化上的局限范围为基础。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我国宪法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宪法的内涵演变上,不管是古代宪法、近代宪法、现代宪法或政治概念阶段,法律性概念阶段和立宽体制代名的划分,宪法的内涵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专制社会里的政治概念发展到如今的要求体现民主、自由以及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时代精神。
任何法律都是时代的主流精神、观念的反映,这点足我们无呵辩驳的。
但具体分析我国的历史、文化情况:当然,在我围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自由、权利意识的却是日益增强,不过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也许是深受文化火革命之苦,人们对于当年在政治口号煽动下做出的疯狂行为感到荒唐或不可思议,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后遗症是,人们对政治口号的反感与不屑,同时,任何东西旦与政治口弓挂上勾,便不再受到人们该有的重。
我国的宪法发展到今天,仍被许多人冠以“政治口号”的又衔,这不得不值得找们深思,而在界定宪法概念时也应对此加以重视:现如今的情况是,法律的权威性,只有当所制定出的法律能够切实的以强制力加以保障实施时,才能得到大众的承认,宪法也不例外。
而如何使宪法制定后能够很好的得以贯彻实施,本文认为,应该对宪法应该规定调整的范围做出个清晰的界定,以通过限制宪法的适用范围确保其法律效力,而这就要求指导其规定的宪法概念在宪法的调整对象上有着进一步清晰的表述。
(二)宪法调整对象的进一步清晰化
基于上述宪法内涵的演变,宪法所要调整与规范的对象也口趋摆脱传统概念阶级性的束缚,而走向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或以二者为统一体的社会权利、立政关系上来,有许多学者已经将宪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对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分配,如”宪法是分配社会权利并规范其运用行为的根本法”的观点,这里的社会权利实际上是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统一于一个整体,强调了二者的统一性。
但是,对于这样的界定,本文认为它并没看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在分配过程中的重复性,也即分配中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宪法中规定国家的性质及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经济文化制度及各种国家机关的设置及权限,而通过这些内容使国家权力在社会中得到最初的配置,初次分配只是从宏观上把握权力这种资源,并作总体上的配置,而不涉及该权力在各种权力主体之间的具体运作的权限、程序和方式。
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就可以看成是权利的初次分配,因为宪法规定公民权利是最基本的权利,是保障基本人权实现最主要的途径,而公民具体权利的享有、实现以及救济措施,只能南其他具体的部门法律加以规定。
(三)宪法概念的界定及宪法属性的进一步探讨对于宪法是否为根本法的认识上,由于宪法调整的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初次分配,其他法律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再分配,因此其他法律必须以宪法的初次分配为基础,没有初次分配的授权,再分配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我们晓的,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法律都不得违反宪法的规定也就有了依据,这就是宪法根本法属性的体现。
[!--empirenews.page--] 但是同时,有些学者对于宪法是部门法的观点本文也存一定程度上赞同,这里学者认为宪法是部门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并不与宪法是根本法相矛盾,他认为,宪法首先是法,其次才是根本法,嫌犯具仃和其他部门法相同的共性,即都有作为法所享有的特征:由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的,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社会规范。
综上所述,本文将相对意义上的宪法概念界定为:宪法是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初次分配的根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