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吸氧浓度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早产儿高浓度吸氧发生的病变

早产儿高浓度吸氧发生的病变

早产儿高浓度吸氧发生的病变介绍如下:
早产儿高浓度吸氧会引起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这是因为在早产儿的胎儿期和出生后早期,未发育成熟的视网膜和神经系统对氧气的耐受性较差。

高浓度吸氧会导致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进而损伤细胞和组织。

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发育不良、黄斑水肿、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时可引起失明。

神经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病变、脑室扩大和神经元减少等,严重时可引起脑瘫等神经系统障碍。

因此,在早产儿的治疗中需要谨慎使用高浓度氧气,尤其是需要长时间持续吸氧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氧气浓度,以避免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

同时,还应注意监测早产儿的视网膜和神经系统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病变。

早产儿吸氧可致失明 吸氧副作用不可忽视

早产儿吸氧可致失明 吸氧副作用不可忽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早产儿吸氧可致失明吸氧副作用不可忽视
导语:有关资料表明,早产儿吸氧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几率为15%至30%,早产儿吸氧可致失明,虽然并非完全因吸氧引起。

但家长一定要警惕,吸氧副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早产儿吸氧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几率为15%至30%,早产儿吸氧可致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通常分为五期,在第一期、第二期时,病变有一部分可自愈;到第四期则很严重,虽然可进行手术治疗,但效果较差。

如果发展到第五期,则有极大的危险致终身失明。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从三期到四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数天,加上婴儿的眼睛从外观看来没有异常,因此很容易错过。

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婴儿很可能失明,所以孩子一旦有视网膜病变迹象,要密切监测病程发展,以便及时治疗。

专家建议:
如遇到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出生后因血管发育不完全而出现呼吸窘迫的情况,的确需要人工吸氧。

可以说人工吸氧已成为了抢救早产儿生命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即使氧气能将早产儿从危重的病情中抢救过来,我们也需要警惕若给早产儿吸入高浓度氧气,或用氧时间过长,会使早产宝宝患上视网膜病变。

这是因为早产宝宝视网膜本身发育不完全,高浓度氧气刺激视网膜组织,使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从而产生病变。

一般在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出现,常为两侧,男女发病率相等。

故此在给早产儿进行吸氧治疗时,医生一般会控制氧气浓度,使其在40%以下,并且时间也不宜过长。

此外,家长还需定期带早产宝宝到医院做眼科检查,密切监测病程发展,一旦发现宝宝有视网膜病变
生活常识分享。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达10%,医生提醒要及早筛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的一项调查显示,该院去年筛查的300多名早产儿中有10%患有视网膜病变。

专家指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

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

高浓度吸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去年8月,高先生两口子喜添男丁,夫妻俩为了这宝贝儿子倾注了不少心血。

虽说孩子早产了2个月,但经过家人的悉心照顾,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的,特别招人喜欢。

但不知为什么,去年10月,高先生发现孩子的眼睛有点不对劲,右眼出现红肿,于是带孩子来厦门检查。

接诊的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熊永强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视网膜严重病变,由于没有及时接受筛查和治疗,最终导致孩子失明了。

■ 调查结果早产儿发病率达10%高先生儿子的情况并非独一无二。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发表了一项调查。

在医院去年筛查的300名早产儿中,有31人患有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为10%。

其中8名病情严重的本地早产儿及时得到治疗,视力得以挽救。

然而,其他两名来自其他地方的儿童在去医院检查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终生失明。

熊永强表示,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抢救、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下来,因此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婴儿也将越来越多。

世界卫生组织“视力2021项目”已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认定为高、中水平收入国家的重要致盲因素之一。

■ 疾病的根本原因早产和低体重熊永强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更为复杂,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

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

高浓度吸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如遗传、感染、酸中毒和贫血。

熊永强解释,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目的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分析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胎龄小于36周早产儿515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早产儿进行眼部筛查,是否有视网膜病变的情况。

根据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贫血、酸中毒、低血糖血症、吸氧、肺炎以及输血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515例早产儿眼部检查发现82例出现视网膜病变,病变率为15.9%,经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80例手术成功,随访半年,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肺炎、吸氧、低血糖血症、贫血以及输血史是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

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分析,早产儿出生体重和吸氧是影响其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出生体重以及吸氧是影响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早期筛查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标签: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胎龄;出生体重;影响因素最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但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率的发生率也在提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目前针对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暴露在高氧环境后在相对低氧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说明与接受氧治疗有关[1]。

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因素可能与早产儿的体重、性别、贫血、输血史、低血糖以及胎龄等因素有关,本研究针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胎龄小于36周早产儿515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27例,女188例,胎龄25~36周,平均(32.9±3.2)周。

出生体重小于1.5kg的有118例,1.5~2.5kg之间的有352例,大于2.5kg 的有45例。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

kPa)或经皮氧饱和
度(TcSO,)<85%者。治疗的理想目标是维持p。(0:)在50~
80
mmHg.或TcSO,在88%~93%,TcSO,不乍f高于95%。 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 rain后根据
1.2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1.2.1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 而定,初始氧体积分数不宜高于400
儿,建议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3.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体积分 数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测定仪等,如不具备氧疗 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治疗。
DOI:10.3760/cma.i.issn.2095‘428X.2013.23 023
2 2.1
ROP诊断和现阶段筛查标准 临床体征 ROP诊断标准遵循2005年修订的ICROP进
mmHg=0.133
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对临床上无发绀、无呼吸窘迫、
P。(0:)或TcSO:正常者不必吸氧。对早产JL nT吸暂停主要针 对病因治疗。 I.3.2在氧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FiO:、P。(O。)及TcSO:。在 不同的呼吸支持水平,均应尽量以最低的氧体积分数维持 P。(O:)在50~80 mmHg,TcSO:在88%~93%。如高于目标值, 应及时下调给氧体积分数。调整氧体积分数应逐步进行,以免 波动过大。 1.3.3如患JLx',j氧体积分数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 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予相应治疗。 1.3.4埘RDS早产儿或胎龄26周以下RDS高危早产儿,或胎 龄28周以下母亲未使用产前激素或出生时需插管复苏的早产
行。
2.1.1
ROP的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1区是以视盘为中心,视
盘巾心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2区是以视盘为 中心,视盘中心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2区以外剩余的部位 为3区。早期病变越靠后,进展的危险性越大。 2.1.2病变严重程度分为5期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 (30~37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 出现分界线;2期平均发生在平均35周(32~40周),眼底分界 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期发生在平均36周(32~43周),眼底分 界线的嵴f: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引言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未满37周的胎儿。

由于早产儿的肺功能不健全,他们通常需要额外的氧气供应来维持呼吸。

然而,过度或不足的氧气供应都可能对早产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

本指南旨在提供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的指导,帮助医生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氧气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氧气供应。

2.动态监测:对早产儿的氧气供应进行动态监测,随时调整氧浓度,以满足患儿的需求。

3.避免高浓度氧气治疗:尽量避免给早产儿高浓度氧气治疗,以减少可能的视网膜病变风险。

4.补充氧气时机:根据早产儿的氧饱和度进行补充氧气,保持在90%-95%的范围内。

5.适时减少氧气供应:一旦早产儿的氧饱和度稳定在90%以上,逐渐减少氧气供应。

视网膜病变预防和治疗1.早期筛查:早产儿出生后4-6周进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征兆。

2.定期随访:对于有视网膜病变征兆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随访,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

3.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程度和眼底血管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光凝治疗:对于有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可考虑进行光凝治疗,以阻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5.家庭教育:向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和预防措施,以保障早产儿的眼健康。

注意事项1.团队合作: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眼科医生、呼吸治疗师等。

2.患者家属沟通:与早产儿的家长积极沟通,解答他们对治疗和预后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3.随访和追踪:对早产儿的治疗过程进行随访和追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损害。

4.知情同意:在进行治疗之前,应与早产儿的家长充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并解释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结论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和早产儿的视网膜健康。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最新版】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最新版】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为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开展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抢救及相关诊疗工作,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提高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儿科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眼科等专业的专家,就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拟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照执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不断提高,许多在原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成活的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得以存活。

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

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医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卫生部要求,在《指南》执行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早产儿抢救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指南》要求,正确应用早产儿抢救措施,早期识别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降低致盲率。

医疗机构之间要建立转诊制度。

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加强对早产儿的随诊,要及时指引早产儿到具备诊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或治疗。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执行《指南》有关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医务人员掌握《指南》情况及医疗机构落实转诊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附件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一些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概述: (1)流行病学: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诊断: (4)鉴别诊断: (5)治疗: (5)预后: (6)预防: (6)英文名: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别名: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概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原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LF),1942年由Terry首先报道,当时发现早产患儿晶状体后有白色纤维组织而命名。

研究表明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严重ROP的晚期瘢痕改变,1984年世界眼科学会正式将该病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本病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上述体重的足月产儿(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成熟2个意义)。

病变活动期的发病率为早产儿的10%~20%,最后纤维膜有残留者则为早产儿的3%左右。

性别无明显差异,双眼受害但轻重可以不等。

1991年美国多中心ROP研究小组调查4099例出生体重<1251g早产儿,有65.8%发生ROP,2237例出生体重<1000g中发生率81.6%,3821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68.5%发生ROP国内报道14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40%发生ROP,500~750g的早产儿中86%发生ROP。

总的看来,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的发病率越高病因:ROP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有低出生体重、早产、氧疗其他还有高碳酸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低血压酸中毒、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光照、低体温、脑室周围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应用β受体阻滞药等。

1.早产低出生体重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是ROP发生的根本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不同氧浓度下吸氧时间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不同氧浓度下吸氧时间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临床 研 究 ・
2 年 月 4 第7 0 9第8 2 1 0 卷 期
不同 度 氧时间 早 视网 氧浓 下吸 与 产儿 膜病变的 关系
郑 虔 王秀平 潘 玉 魏丽荣 ( 山东省淄博市第三医院眼科 , 山东淄博 2 52 ) 5 0 9 【 摘要】目的 探讨在不同氧浓度下吸氧时 间长短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3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吸氧的 6
饮食失调 、 吸烟、 酗酒 、 某些药物 的不 良作用诱发 。溃疡病以疼痛 为主要症状 , 其疼痛 多为周期发作 , 秋季至春 季是 发作季节 , 可 由气 候寒冷 或饮食 不洁而诱 发 ,胃小弯溃 疡的疼 痛多 于餐后
05 l . h发生 , 十二指肠溃疡或 胃幽门部溃疡多发于餐后 3 h ~4 , 有时可在半夜 发生 , 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 常无 固定 , 也缺乏 明显 的时间规律l 其典 型表现为饥饿不适 、 引 , 饱胀 嗳气、 泛酸或餐后定
2 中国 现 代 医 生 CH N 8 I AMODE ND R OCT OR

临床研 究 ・
3 讨论
2 1 9月第 4 卷第 2 期 00年 8 7
床诊断为依据目 p检测用快速尿素酶试验 , 。H 具体检测方法按药 盒说 明书进行。
1 统 计 学处 理 . 4
胃、 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病 , 常因情绪波动 、 过度劳累 、
1 早 产 儿视 网膜 病 变的诊 断 . 3
氧 浓 度 范 围 n
发病率 吸氧 时间 <7 d 吸氧时间>7 d
根据 国际分类法诊断 , 共分 五期 。 I : 网膜血管新生及 期 视 分界线 出现。 Ⅱ期 : 分界线处嵴形成。 Ⅲ期 : 血管增升至嵴 内嵴 上, 达阈值病变。Ⅳ期 : 部分视网膜脱离 。 V期 : 网膜完全脱离 。 视

吸氧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因果关系鉴定1例

吸氧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因果关系鉴定1例
急 医学 措施 . 未违 反新生 儿科诊 疗 常规 。但 保 健 院未 明确告 知 患 儿 家属 早 产儿 出院后 3个月 内定期 进行 眼科 检查 的必要 性 , 违反 《 医疗 事故处 理条 例》 有关规
定 院 方 在 对 本 例 患 者 进 行 的 医疗 活 动 中 存 在 以上 过 失 . 其 过 失 行 为 与 患 儿 现 有 的 双 目失 明无 直 接 因果 但
超 检查 . 初步诊 断 为“ 产儿视 网膜 病变 . 早 晶体 后纤维 增 生” 0 0年 1 2 0 0月 被确诊 为 “ 眼早 产儿视 网膜病 双
变 晚期 ” 已丧 失视 力 .
20 0 2年 4月 . 儿 监 护 人 从 相 关 医 学 资 料 中 了解 患 到 早 产 儿 视 网膜 病 变 ( t o ah fpe try R P r i p tyo rma i , O ) en ut
患 儿 表现 呼 吸稍 促 、 规 则 , 凹征 , 绀现 象消 失 , 欠 三 发
是早产 儿 吸氧 的常见并 发症 之一 例为早 产低体 质 本 量儿 . 出生 时 已在产 科 进行 复 苏抢 救 . 入 新生 儿科 转
后 给 氧属 在 紧 急情 况 下 为抢 救 患者 生命 而 采取 的紧
关键 词 :法 医学 ; 网膜 病 , 产 儿 ; 视 早 吸氧 ; 医疗 纠 纷
中 图分 类 号 :D 7 5 F9. 4
文 献 标 志 码 :B
d i 0 9 9 .s. 0 — 6 9 0 1 1 1 o:1. 6  ̄i n1 4 5 1. 1 . . 7 3 s 0 2 0 0
文章 编 号 :1 0 — 6 9 2 1 ) l 0 5 — 4 0 4 5 1 ( 0 0 ~ 0 6 0 1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早产儿视网膜病・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制定(2004年5月)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 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一些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2 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2pul2 monary dysplasia,BPD)等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 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不规范用氧是重要的原因。

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在发达国家,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现在纠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阈值病变大约出现在纠正胎龄37周,早期筛查和干预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特制定《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临床应用。

早产儿治疗用氧一、给氧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 Hg或经皮氧饱和度(T cSO2)<85%者。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50~80mm Hg,或T cSO290%~95%。

二、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1.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用于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开始时可试用40%左右的氧,10~20分钟后根据PaO2或TcSO2调整。

如需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40%)才能维持PaO2稳定时,应考虑采用辅助呼吸。

2.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 P):早期应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需求。

合理氧疗,诊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合理氧疗,诊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痈 例 分 _ 嗣
合理氧疗 ,诊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文, 王 小 衡 ( 湖 南 省郴 州市 第三 人 民 医院 儿 科 主 任 医师 )
病 例 回顾
患 儿 , 男 ,! 个 月 ,是 8 个 月 早 产
成 。 某 些早 产 儿 } } { 生 时 视 幞 【 f l l 僻 的 生 长 尚 未 完 成 ,如 果 这 些 I f 『 【 管 以 异 常 模 式继 续 生 长 ,则 口 丁 导致 甲 . 产 儿
几,出生体重 只有2 k g ,且 因脐 带绕 颈3 圈,发生 中度 窒息 ,全身青 紫,哭声微
弱 经 产 科 和 新 生儿 科 医护 人 员 共 同抢 救 (包括 新 生 儿 窒 息 新 法 复 苏 、 面 罩 输 氧 等 ), 半 小 时 后 呼 吸 逐 渐好 转 。此 后 转 入 新 生 儿 病 房 治 疗 数 天 ,期 间 连 续 用
1 8 断j 芏
剥 离 者 ,应定 期 临 测 ,预 防继 发性 青
光 眼 的 发 生 ■
早 产 儿视 网膜病 往{ 卜 难 以预防 ,因
此预 防早说 l 蚓 幞 管 常
增, } i ,严 重 者 可 导 致
幞 脚 边 剥
病 的最佳 方法 、 此 外 ,埘 丁发牛 窒息的 早 产儿 ,医生应掌 握 J 确 的氧疗 指征 ,
血管化 完全成 熟。 此 ,堪 本可 作 出早
但 在 出生 体 重 <1 k g 的存 活 儿 _ l I l j ,仃 4 %可 在 出生后 2 ~1 2 个 月逐 渐发 生视 网
产 儿是 否患有视 膜痫 及砬 否须手 术治
疗的诊 断 。由下 . 产 儿 网膜病 而 留有
头罩或鼻导管输氧5 天,住院约2 ( ) 天后 ,

氧疗时间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氧疗时间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72 文献 标 识 码 : B
Th l tv t a y i n t e tm e o e a y b i g O x g n e Re a i iy An l ss o h i f Th r p y Usn y e
a d t e Re i o t y o e a u iy n h tn pa h f Pr m t rt
显 著 性 ( =4. 7, <0 0 。 结 论 : 低 浓 度 吸 氧 下 , 龄 在 3 周 以 下 , 疗 累 积 时 间 在 两 周 以 内 仍 X 1 P . 5) 在 胎 2 氧
有 发 生 R0 的 风 险 。 P
关 键 词 : 氧 疗 时间 ; 早产 儿视 网膜病 ; 相 关 因素


本组 6例 占 1. 6 ; 核感 染 、 尿 道 感 染 等 也 75 % 结 泌
较 常见 ; 流行季 节伤寒 、 伤寒也 要予 以重 视 。排除 在 副
了常见 病 、 发 病后 临 床 医 师 要 考 虑 少 见 的 疾 病 , 多 如
Si 病 、f tl J 崎炳 等 , 临床 医师应 提 高对 该类 少见疾 病 l { 故
总之 , 儿长期 发热病 因复杂 , 小 临床 医师 要根据 病 情 以及各 种辅 助措施 进行 全 面考虑 、 综合 判 断 , 以减少
误 诊 率 , 患 儿得到 及时有 效 的治疗 。 使
文 章 编 号 :06—63 ( 09)1— 0 3一O 10 2320 O 07 3
氧 疗 时 间 与 早 产 儿 视 网 膜 病 变 的 相 关 性 分 析
确诊 为败 血 症 , 2 .9 , 国 内关 富山 报 道 的一 占 05 % 与 致; 风湿 性疾 病如 风湿 热也不 容忽 视 , 组确 诊风 湿热 本 4例 , l .6 占 7 。近 年来报 道慢性 活动 性 E s i 1 pt n—B r e a r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巾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Ⅱ区以视乳头巾央为中心,视乳头巾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Ⅰ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1)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图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眼底像(2)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图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期眼底像,可见分界线隆起呈嵴状(3)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图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期眼底像,可见嵴上出现新生血管(4)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图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A期眼底像,可见周边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图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B期眼底像,为图5患儿3周后,可见周边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5)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吸氧浓度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
作者:朱永木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33期
【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儿吸氧浓度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方法 76例进行用氧治疗早产儿,根据吸氧浓度分为甲组(吸氧浓度≤29%, 35例)和乙组(吸氧浓度≥30%, 31例)。

两组早产儿均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

比较两组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吸氧时间及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结果甲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45.71%低于乙组的
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早产儿血氧饱和度为(87.4±1.3)%低于乙组的(93.2±1.5)%,吸氧时间为(7.2±0.6)d短于乙组的(12.1±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过程中应减少吸氧时间和吸氧浓度,尽可能保持低血氧饱和度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案。

【关键词】视网膜病变;早产儿;吸氧浓度
DOI:10.14163/ki.11-5547/r.2019.33.03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临床治疗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多与高浓度吸氧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均有在保温箱内过度吸氧史。

此外,母体是否贫血以及有多个胎儿也会对早产儿视网膜产生影响。

根据作者收集的临床资料证实,在我国二胎政策实施以后,新生儿有所增多,随着新生儿数量的增长以及部分产妇年龄的增加,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发率有所增加[1]。

早产儿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会采用吸氧治疗方式,但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证实,吸氧浓度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有直接关系,吸氧时间越长、浓度越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越严重[2]。

为了给早产儿最佳的治疗方案,本文选取
76例早产儿采用不同的用氧浓度进行对照分析,具体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本院76例
进行用氧治疗早产儿,根据吸氧浓度分为甲组(吸氧浓度≤29%, 35例)和乙组(吸氧浓度≥30%, 31例)。

甲组早产儿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出生胎龄(31.9±2.1)周;出生体重
<4000 g。

乙组早产儿中男15例、女16例;平均出生胎龄(31.5±1.9)周;出生体重<4000 g。


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与本次调查的早产儿家属均知晓并自愿参与。

本次调查经本院伦理委员会一致认同。

1. 2 方法
1. 2. 1 吸氧方法甲组吸氧浓度≤29%,乙组吸氧浓度≥30%。

同时检测两组早产儿的动脉氧分压、氧饱和度,还要做好保暖工作,尽可能进行全母乳喂养,保证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如有突发问题和疾病应进行对症治疗和处理。

以早产儿治疗用氧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为判断依据,以患儿实际病情作为根据,对其实施改良后的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或者是鼻导管吸氧,起始氧流量为0.5~
1 L/min,吸氧15 min后根据早产儿氧饱和度对氧流量进行调整。

全部早产儿动脉血氧分压均应保持在5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待到其病情稳定后应逐步的控制吸氧浓度,直至停氧为止。

1. 2. 2 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在早产儿出生4~6周时应根据其视网膜病变分级程度及病情实际情况进行复查并设定随访时间,对于Ⅰ期病变患儿应每2周进行复查1次,直至病情完全消失;对于Ⅱ期病变患儿应每周进行复查1次,直至病情完全消失;对于Ⅲ期及Ⅲ期以上患儿应进行及时诊治。

1. 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吸氧时间及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

视网膜病变判定标准:Ⅰ期:眼底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及后极部存在血管区,此中间形成白色分界线1条,且平坦,能够看到血管分支顺沿此线呈现为异常“连拱状”;Ⅱ期:其分界线相对变宽且增高,并表现为“嵴样隆起”;Ⅲ期:持续累及到5 h之内或是间断性累及到8 h时存在“阈值病变”。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情况及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比较甲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45.71%(16/35),其中Ⅰ期9例、Ⅱ期6例、Ⅲ期及Ⅲ期以上1例;乙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80.65%(25/31),其中Ⅰ期14例、Ⅱ期为5例、Ⅲ期及Ⅲ期以上6例;甲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低于乙组,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两组早产儿血氧饱和度、吸氧时间比较甲组早产儿血氧饱和度为(87.4±1.3)%低于乙組的(9
3.2±1.5)%,吸氧时间为(7.2±0.6)d短于乙组的(12.1±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297、38.5030, P=0.0000、0.0000<0.05)。

3 讨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发生于孕妇妊娠时间<36周,患儿出生体重较低,一般<4000 g,吸氧时间比较长的新生早产儿,此类患儿出现了未血管化的视网膜收缩以及纤维血管瘤增生等情况,并逐步的引发牵拉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最终导致失明[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以往也被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或Terry综合征。

根据本病有关资料证实,本病是因未完全血管化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增殖、血管收缩而引发。

正常情况下,视网膜血管在胎儿36周左右开始发育并成熟,可达到鼻侧边缘,在胎儿40周左右可达到颞侧缘,如果在此阶段暴露在高浓度氧之下,可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并引发血管闭塞等情况[4]。

临床上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活动期以及纤维膜形成期,活动期又分为5个阶段[5]:①血管改变阶段,此阶段为病变早期阶段,动静脉均有扩张迂曲,可与视网膜周边血管末梢见到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②视网膜病变阶段,此阶段病情逐渐发展,可出现玻璃体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多数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赤道部之后,赤道附近视网膜隆起,常伴有视网膜出血;③早期增生阶段,此阶段隆起的视网膜处出现血管条索,可发展到玻璃体内,引起小范围的视网膜脱落;④中度增生阶段,此阶段视网膜脱离范围达到视网膜50%以上;⑤极度增生阶段,此阶段视网膜全部脱落,严重者可见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为了给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早产儿吸氧浓度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低于乙组,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优于乙组,血氧饱和度低于乙组,吸氧时间短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证实,用氧浓度越高,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导致此病变的因素和患儿血管未发育成熟有直接关系,而且此类患儿对于氧气的敏感程度较高,在高浓度氧的治疗下,可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阻塞或收缩,并引发和视网膜缺氧有关的病变[6]。

随着吸氧浓度越来越高,视网膜疾病的严重程度也有所增加,Ⅲ期及Ⅲ期以上的发病率也就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吸氧的浓度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关系密切,此结论和有关学者的结论相符[6]。

除此以外,相关研究学者指出,吸氧时间越长,氧分压波动及氧浓度均有改变,因此相对出现缺氧的几率就越高,由缺氧而引发的氧化代谢产物形成也就过快,可见吸氧浓度和刺激新生血管形成以及損伤相关组织有直接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密切控制用氧程度,尽可能的缩短用氧时间[7]。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过程中应减少吸氧时间和吸氧浓度,尽可能保持低血氧饱和度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案。

参考文献
[1] 赖晓宁,杜华玉,廖文凤.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母体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23):111-113.
[2] 戴芸.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20):52.
[3] 宋琳玲. 早产儿低浓度长期吸氧对视网膜的影响. 人人健康, 2016(16):82.
[4] 侯林静,黄帅,王双连.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分析.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 17(6):399-402.
[5] 童林利. 新生儿眼底疾病筛查结果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2018, 33(18):187-190.
[6] 李秋平,张国明.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3, 28(23):1835-1836.
[7] 苏艳兰,陈均,欧小燕.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吉林医学, 2016, 37(6):1347-1349.
[收稿日期:2019-0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