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战国时期政治家苏轼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是中国古代文言文阐述政治观点的经典之作。
全书围绕着“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展开了一系列分析,深刻探讨了当时政治与国家兴衰的原因。
下面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1.《六国论》主要讨论的是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的政治现状和兴衰原因。
苏轼以六国争霸为背景,以分析六国政治制度、君臣关系、军事力量、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和观点。
2.苏轼在《六国论》中提出了“权谋”、“官制”、“兵势”、“赋税”、“财赋”等关键概念,用以分析六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和成败得失。
3.苏轼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充分发挥君主的才能和智慧,使国家政治制度得以和完善,才能使国家兴旺。
4.苏轼提出了“言事无狡谄”的观点,主张君臣之间要坦诚相待,相互尊重,不做狡猾伪善之事,以保持政治清明。
5.在对各国的分析中,苏轼认为齐国政治腐败,楚国残暴刚愎,燕国轻佻怠慢,赵国懦弱怯懦,魏国小心翼翼,韩国僵化守旧。
他认为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君臣关系、军事力量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6.苏轼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为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避免内部争斗而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内乱。
7.苏轼还提出了“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的观点,主张君主要公正行事,以法度为准则,保持法治社会,使百姓安居乐业。
8.《六国论》中的“难言”部分是苏轼对各国政治现状的评述,以及他对这些现状的看法和分析。
这一部分是整部著作的核心内容,展现了苏轼在政治智慧和洞察力上的深厚功力。
总的来说,《六国论》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政治著作,对当时的政治现状和国家兴衰因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对《六国论》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政治思想,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从而启迪我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5.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②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③以地事.秦(侍奉)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2、名词作状语①日.割月.削(一天天地/一月月地)3、形容词做动词。
①不能独完.(保全)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③始速.祸焉(招致)4、形容词做名词①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使动用法①李牧连却.之(使……退却)三、古今异义①其实百倍古:它们实际上(两个词)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②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爷爷③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④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⑤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⑥至于颠覆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⑦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四、虚词归纳1、焉①始速祸焉.(句末语气词)2、而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一说表因果)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③二败而.三胜(表并列)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3、之①破灭之.道也(结构助词,的)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结构助词,的)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结构助词,的)④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结构助词,的)⑤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代土地)⑥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结构助词,的)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⑧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11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④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洎牧以.谗诛(因为)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⑧苟以.天下之大(凭借)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5、于①其势弱于.秦(介词,比)②以趋于.亡(介词,向)③赵尝五战于.秦(介词,同)④齐人勿附于.秦(引进对象,不译)五、一词多义1、为①以荆卿为.计(作为)②邯郸为.郡(成为)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为……所”构成被动,被)2、灭①六国破灭.(灭亡)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3、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②并力西向.(介词,朝)4、兵①非兵.不利(兵器)②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③斯用兵.之效也(战争)5、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②良将犹.在(还)6、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的人)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7、得①大则得.城(得到)②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③诚不得.已(能够)8、势①有如此之势.(形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9、始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②始.速祸焉(副词,才)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④游于是乎始.(开始)10、终①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1、故①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②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12、暴①暴.霜露(暴露)②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③虽有槁暴.(同“曝”,晒干)13、欲①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②暴秦之欲.无厌(欲望)14、下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②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15、事①以地事.秦。
《六国论》整理20092010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5)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6)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7)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不起身赴秦)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8)至于..颠覆古义:到了……的局面今义:另一个话题的引起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守道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或武力)(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暴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2) 连词,表修饰。
《六国论》文言知识总结
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生)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 ]则获邑,大[ ]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9、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10、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 ]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 ]赂者丧2、秦以[ ]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 ]谗诛,邯郸为郡,6、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
8、苟以[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 ]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 ]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 ]三胜7、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 ]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10、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六国论》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J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士,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1.重点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shuài):一律、一概。
(2)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
(3)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冒着。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判明。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依附、亲近。
(6)始速祸焉。
速:招致。
(7)洎牧以谗诛。
洎(jì):到、等到。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2.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2)诸侯之所亡。
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
(3)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5)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3.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3)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
4.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②邯郸为郡。
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
(2)状语后置句①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②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③后秦击赵者再。
“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被动句①洎牧以谗诛。
表被动的标志词没有出现,应为“洎牧以谗(被)诛”,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完整word版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苏洵《六国论》一、通假字]餍,满足通“1暴秦之欲无厌[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通“毋“2为国者,无[ ]与秦相较“倘”,假如3当[通二、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三.重点词语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四、词类活用.,破灭之道也。
亏损,削弱][使。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2则得形作名,大的战果]小城镇],大[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 城]固宜然。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4 ]不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 亡,。
之后]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之。
退却,击退]。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
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8惜其用武而不终[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动,礼待]][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9以事向]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10五、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五、.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六国论》文言文字词整理
(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 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 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代词,代燕赵之君]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代赵国,它]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代词,自己的]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代六国的]
之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代词,代土地]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暴” pù,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 yàn 。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要。
“理”名作状,按道理
“义”,用作动词:坚持道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当”通“倘”,假如
01
添加标题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判断句
重点句子翻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然)。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古:灭亡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5.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6.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7.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8.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9.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0.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11.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五、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暴”通常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而不是“暴霜露”;“毋”通常读作“无”,表示不要,而不是“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另外,文章中有些段落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需要注意读音和意思。
例如,“暴”应该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毋”应该读作“无”,表示不要。
另外,“当”应该读作“倘”,表示如果。
第二部分是古今异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实”应该读作“它的实际数目”,表示实际数量;“颠覆”应该读作“以致、以至于颠覆”,表示导致颠覆。
第三部分是词类活用,需要注意词性的转换。
例如,“力亏”应该读作“使……亏损,使动用法”;“完”应该读作“形作动,保全”。
第四部分是一词多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为”可以表示作为、成为、治理等不同含义;“以”可以表示因为、用、才、表结果等不同含义。
文章中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例如第一部分中的“暴霜露”;第二部分中的“思厥先祖父”;第三部分中的“形作名,小的地盘”和“形作名,大的地盘”;第四部分中的“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强弱胜负已判,不需要再战。
5、虽然XXX是小国,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惜用了武力,但最终却没有坚持到底。
8、虽然有这样的势头,但还是被秦人积攒的威势所压制。
9、虽然势力比秦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0、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故事,那么六国注定会失败。
但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1、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护自己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互相攻伐的情况。
4、虽然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有如此的势头,不应该让秦国的威势压制自己。
2、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情况可能并不容易衡量。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章通过六国灭亡原因在于于“弊在赂秦”,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I,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圈,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XX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U,以趋于亡六国论文言文知识点: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灰。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六国论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六国论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高考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六国论》苏洵撰写了《六国论》,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清单
《六国论》文言知识清单一、重点实词①率赂秦耶率:都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③暴霜露(pù)暴:暴露、冒着④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依附、亲近⑥始速祸焉速:招致⑦洎牧以谗诛洎(jì):到、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倘若、如果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运数。
理,理数。
皆指命运⑩或未易量量:判断1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胁迫,挟持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自取下策兵:1、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其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二、虚词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果,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10、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这篇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的分析,借古讽今,抨击了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膝求和政策。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 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时期的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作品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针对这种情况,苏洵写了《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来批评北宋朝廷的对外政策。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亡诸侯之所亡动词,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3)得较秦之所得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4)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表被动(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三、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保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 (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2、良将犹(副词,还)在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2、始(才,副词)速祸焉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9.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①“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显露,暴露 d.晒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 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10.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11.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不赂者以赂者丧12.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3.下列句子默写无误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
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14.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A.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B.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C.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16.《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___,两个分论点是:一、;二、。
18.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19.翻译(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一.填空题:1.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②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③至于..颠覆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④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