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不仁篇》浅析
从《论语》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中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作者:马进宝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7期[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论语》[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7-0024-0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是中国最早创立私学的人。
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具有完美师德的“君子儒”形象,被后世尊崇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典范永垂的至圣先师。
孔子本人是一个好学的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
” (《公冶长》)孔子在其许多言论中都很谦虚,总是以不敢当的语气来表示自己还不够好,惟独对于好学,他是承认的。
并且他从不轻易称赞别人好学。
在自己的众多弟子,他也只是称赞颜回好学。
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 (《先进》)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 (《雍也》)子夏曰:“日知其所忘,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张》)好学不辍,忘食忘寝,这是论学者的态度,好学者的形象。
好学必精进努力,不浪费光阴,人生如流水,而书籍如汪洋大海,如无日日求新的求学之心,必然虚度一生,所以人必须好学,不能懒惰。
好学还必须立志,如不立志,则做人就失去了准绳,也不会有所成就。
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 (《为政》)这是孔子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生好学,逐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1篇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1篇《〈论语〉十二章》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然后君子。
”(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进,吾往也。
”(子罕)(9)子曰:“()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之()父,远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记忆导图将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江苏泰州·三模】《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
”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河南·模拟预测】《〈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
阐述说话谨慎、做事勤勉,并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孔子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仁学思想【内容摘要】孔子把“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使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爱”释“仁”,把仁看作是高尚人性的目标,是理想人格的标志,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原则。
为实现“天下归仁”,孔子对仁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这对启发人的自觉,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启示作用。
【关键词】仁孔子道德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国家体系在战争兼并和政治外交中整合,伦理体系分崩离析,道德潮流交融汇合,社会各个阶层都以自己的阶层利益为出发点和知识构建层面为立足点对社会的巨大变革进行反思,在思想争鸣中逐步形成了几股大的潮流。
虽然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治国安民主张,但他们的特点都是在于谋求治国之道,建立太平盛世,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在这百家争鸣中应运而生。
以“爱”释“仁”孔子对“仁”有很多种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
其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有五次向孔子求教的记载,其中三次问仁,两次问知。
孔子的回答,以此次最为简洁明了,并使用了“人”的全称概念。
“爱人”这两个字虽然说出来容易,但在春秋时期能够被提出,则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在“神”或“上帝”的观念产生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一直是超人主宰的附庸。
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者的权利被认为是神授,即来源于“帝”或“天子”,广大民众不仅没有人格和人权,甚至不被视为属人的存在。
有考证认为,“人”的概念曾长期被少数贵族阶层所专用,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
①也就是说,在孔子之前,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概念一直是不完整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被当人看,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人类之爱的认识。
到孔子之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在大部分奴隶已经解放的情况下,为人类从总体上进行自我认识进而达到自我觉醒创造了条件。
孔子的仁与礼、孝的关系
浅析孔子思想中仁和礼、孝的内在联系【内容提要】“仁”、“礼”、“孝”可以说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三个范畴了。
在哪个范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的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基本倾向:仁中心主义、礼中心主义和孝中心主义。
而笔者认为,对待中国先秦的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孔子,我们不能用西方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否则只会肢解他的思想,无法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从文本出发,按照《论语》中的语境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剖析他的思想,最终搞清楚孔子思想中仁、礼、孝三者的内在联系。
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能集中讨论仁与礼、仁与孝的关系。
【关键词】仁礼孝孔子思想《论语》一、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孔子《论语》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范畴,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解释:“仁,親也,从人从二。
[注]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
”可见,从构词学上看,“仁”字已经内含有爱人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里对其也是进行了多次解释,在《论语·颜渊》中回答樊迟问仁时就是用“爱人”这个意思。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从《论语》这个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在孔子这么个注重“尊师重教”、注重“上尊下卑”的人口中能说出这种话可见他对仁的重视程度。
为了仁义,可以“不让于师”,可见他把仁放到了怎样的位置上。
在孔子看来,为了仁义,连最可宝贵的性命都可以不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同上)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苟延残喘而损害仁义的,但是却会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把实现仁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生为仁,以仁为归依、归附。
可见,在孔子这里,仁是一种人生追求或人生境界,是内在于道德个体的、在对待他人时表现出“泛爱众”的道德至善境界。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作者:————————————————————————————————日期: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荣昌安富中学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有批判的部分,从中可以得到借鉴,也有继承的部分。
当然,继承也不是毫无批判地硬搬和摸仿,而是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加以弘扬、改造和创新,使之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博文”“约礼”,德智并重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包括思想意识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前者的阶级性是明显的,后者中有的文化知识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有阶级性。
然而,作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目的、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等则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
《论语》于此有充分反映。
在《论语》中,孔子十分强调“礼”,他明确地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核心。
孔子不仅多次地向弟子们讲解“礼”、“仁”的涵义和要求,教导他们遵“礼”、依“仁”,还提出了对弟子们的全面要求。
孔子两次谈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即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规范,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孔子也正是这样要求弟子的,所以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弟子们“弗畔”,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很明显,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朱熹于此注说:“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
……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
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孔子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这从《论语》中孔子随时教育弟子们遵“礼”守“仁”可以看到。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礼”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束缚,更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论语》中相关章句阐释了承载着个体自然情感的仪节形式是如何恰当准确的表达感情并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以及作为伦理规范的礼教是如何重塑人的本性心理的。
关键词:论语礼之本和不学礼无以立“礼”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其中包含“礼”字的章句就达四十三章之多。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论语》“礼”的解释是: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节奏和文饰,是人事的仪式和规则。
周公制礼作乐,论语中“礼”、“乐”常常同时出现,这里“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礼制的一部分,是配合各种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礼乐合而为礼,礼乐制度就是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论语》中的“礼”一般指包括“乐”在内的周礼,不仅仅是人事交往规则,更是国家典章制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体系。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诸侯之间战事频发,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周礼逐渐被废弃。
孔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为政第二十三章)。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演进,因时制宜的对太过了的礼仪制度进行减损,对不足的进行增益,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天命秩序――周礼。
《论语》八佾第十四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就表达了对周礼的赞叹。
孔子一生无论为官还是教学都以克己复礼为己任。
孔子尚礼,从小便是。
《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注释及译文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注释】质:质朴。
文:文饰。
史:虚浮不实。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点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注释】弘毅:弘,弘大。
毅,强毅。
勇敢刚强。
【译文】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点评】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注释】篑(kuì):土筐。
【译文】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2。
老子的伦理学思想浅析
老子的伦理学思想浅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被誉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陈国苦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因其著有《道德经》而被世人尊称为“老子”。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抱朴守真,反对斗争,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提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观点,强调满足欲望是招致灾祸的根源。
一、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来说,如果人类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那么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命健康,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切不可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
其次,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上来说,人类在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要适应并影响生态环境。
在发展中,我们既要维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又要尽量扩大它的容量和有序性,还要采取措施恢复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来说,生态环境不仅仅影响着人类,还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人类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趋利避害,有效地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协调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遵守社会规范在任何社会中,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把礼乐文明和法律规范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礼和乐是治国的根本,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老子特别重视礼乐文明建设,提出“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其典礼”,主张加强道德修养,主张礼法兼施。
孔子则把仁、义、礼、智、信视为为人处世之道。
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人没有仁义,如何讲礼乐?人没有仁义,如何懂音乐?所以,礼和乐是人的德行的体现,也是治国之根本,历代王朝莫不以此作为治国的根本。
“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这是一句出自《庄子》的哲理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又如何能够得到幸福呢?庄子通过这句话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德观念,告诫人们要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仁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仁爱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基本关系。
而“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正是表达了庄子对人们行为和品德的思考和警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并探寻仁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一下“人而不仁”这个词组的含义。
在庄子的哲学中,“不仁”既指人们缺乏对他人的慈悲和仁爱,也指人们的利己主义和冷漠。
在社会中,“不仁”体现为对他人的漠视、冷漠和利己主义行为。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们将无法真正得到幸福。
因为只有懂得关心、懂得爱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乐何”这个词组。
在这句话中,“如乐何”表达了一种反问的意味,是庄子对人们行为的质疑和反思。
庄子用这种反问的方式来告诫人们,如果他们的行为没有着眼于他人的利益和幸福,那么他们得到的快乐又有何意义呢?庄子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仁爱之心是导致真正幸福的关键,而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无法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在当今社会中,“人而不仁。
如乐何”这句话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利己主义、冷漠、自私自利的行为层出不穷。
人们常常被物质利益、个人欲望所驱使,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这些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使人们自身陷入了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孤独之中。
“人而不仁”这种行为模式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病态,需要人们加以警惕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弘扬“人而不仁。
如乐何”的道德准则。
我们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断提升自身的仁爱之心。
只有在这种道德准则下,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赏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赏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赏析导语:什么是人而不仁如礼?什么是人而不仁如乐?这两个问题凝聚着人们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度探索仁、礼、乐的意义,回顾历史上对这些概念的解读与思考,并分享个人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人性的内涵与伦理思考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各种各样的天赋和潜能。
传统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但现实中却充斥着种种道德败坏、不义行为,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人性的变质和道德的衰退?经过历代哲学家、思想家们的探索与思考,我们找到了答案。
第二节:人不仁如礼的意义与价值在古代中国,仁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道德观念。
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
而礼,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而不仁如礼,是指即使个人的内心缺乏仁爱之情,但仍能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行使礼貌与谦逊,实现对他人的尊重与爱护。
第三节:人不仁如乐的意义与价值乐,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既可以指愉悦和快乐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指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
人而不仁如乐,是指即使个人缺乏平日的亲善和仁慈,但却可以通过欣赏美好事物和积极参与有益活动等方式,体验到乐观和快乐,进而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第四节:历史上对于人不仁如礼、人不仁如乐的解读在《论语》中,孔子指出:“君子笃于仁,小人笃于利”。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中的两个方面,即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遵循道德准则,追求仁义之道;而个人的自私自利则是不仁之事。
另外,在《大学》中,孔子和孟子对于乐的积极向上的解读,进一步强调了通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实现人性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
第五节:对人不仁如礼、人不仁如乐的个人理解与观点在我看来,人而不仁如礼、人而不仁如乐并不是对人性的贬低,而是对人性的另一种理解和表达。
人性本身是复杂而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
而在社会生活中,仁和乐作为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和调和人性中的缺陷与不足。
论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八佾第三共二十六章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评论季氏说:在自己的庭院居然表演天子享用的舞蹈。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文山州丘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严国胤[摘要]:百年来,随着学者们对孔子及儒学思想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在对《论语》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探讨。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语言的简洁美,语言的修辞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理趣”美等四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做一些浅析。
关键词:简洁美;修辞美;音乐美;理趣美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主要思想言行集中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一部古代语录体著作。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态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这与其语言艺术是有一定关系的。
近百年来,《论语》的语言艺术研究因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和政治思潮的干扰(如受“五四”时期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而发生“打倒孔家店”运动,以及“文革”时期“批孔运动”),造成了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记言简洁、描写简练两个方面论述其语言的简洁美,从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论述其修辞美,从美在句式多样、美在节奏感强、美在叠词重句、美在虚词运用四个方面论述其音乐美,从美在哲理化的格言警句和美在哲理化的成语两方面论述其“理趣”美。
一、语言的简洁美(一)记言简洁。
今本《论语》20篇512章,共一万多字,记言最多的是《季氏第十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也不过是279字。
最少的是《学而第一》中的《君子不器》以及《也灵公第十五》中《有教无类》,各章仅用了4个字来记言。
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
如: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或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浅析《论语》语言特色文山州丘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严国胤[摘要]:百年来,随着学者们对孔子及儒学思想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在对《论语》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探讨。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语言的简洁美,语言的修辞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理趣”美等四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做一些浅析。
关键词:简洁美;修辞美;音乐美;理趣美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主要思想言行集中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一部古代语录体著作。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态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这与其语言艺术是有一定关系的。
近百年来,《论语》的语言艺术研究因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和政治思潮的干扰(如受“五四”时期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而发生“打倒孔家店”运动,以及“文革”时期“批孔运动”),造成了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记言简洁、描写简练两个方面论述其语言的简洁美,从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论述其修辞美,从美在句式多样、美在节奏感强、美在叠词重句、美在虚词运用四个方面论述其音乐美,从美在哲理化的格言警句和美在哲理化的成语两方面论述其“理趣”美。
一、语言的简洁美(一)记言简洁。
今本《论语》20篇512章,共一万多字,记言最多的是《季氏第十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也不过是279字。
最少的是《学而第一》中的《君子不器》以及《也灵公第十五》中《有教无类》,各章仅用了4个字来记言。
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
如: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或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子“仁”解析
浅析孔子“仁”的思维之阳早格格创做孔子建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维伦理体系,“仁”是儒家核心形而上教思维.“仁者人也”,它的最初涵义是人与人的一种亲擅闭系.“仁”的内涵是“亲亲”战“爱人”.原文将从“亲亲”、“爱人”战“礼”三个圆里去浅析“仁”的思维,并蔓延出“仁”对付咱们当前社会戴去的意义.一、仁的“亲亲”内涵孟子曾道“亲亲,仁也.”而孔子“仁”的形而上教思维中也有个很要害的观念便是“孝悌”,而“孝悌”的表示便是“亲亲”,“亲亲”是什么?“亲亲”是接近自己的亲人便是有血缘闭系的人.孔子《论语》曾道:“弟子,进则孝,出则弟.”那句话便是道进家要孝逆女母,出门要敬沉兄少.“孝悌”是仁之原,是仁爱的启端战起面.孔子正在回问子游何为:“孝”的时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是对付女母之爱的自然表露,是出自人类心灵基础的的情感,是对付女母收自内心的敬沉,是“仁”的一种表示.正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进一步把“仁”与“孝”通联正在所有,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便是道国君如果对付自己的亲眷接近,忠薄深情,那么群寡也会兴仁德之风.孔子把“孝”战“仁”,“君”与“民”稀切天对接起去,国君爱女母兄弟,便是爱天下国家.所以道笃于亲者,不怕人自公爱自己的女母兄弟,如果一部分不去爱自己的女母兄弟,天然更不会去爱天下之人.儒家道爱是由近处渐渐背中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而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收,所有民风便是仁爱,人人皆市相爱.正在《中庸》中,孔子又提出了:“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把“亲亲”搁正在仁者的主要位子,要教会搞人,搞仁者,那么最先是要“亲亲”的.那句话的意义便是道人所具备的百般好德属于仁,而爱女母则属于那百般好德中的第一位.是把孝悌之事,爱女母之事搁正在公德考量即仁的最要害的位子的.《论语·教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陈矣;不知犯上而佳做治者已之有也.君子务原, 原坐而道死.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原与!’”末尾一句是它的沉面,意义是孝逆女母、敬爱兄少,,大概便是仁的根原吧!那里的思维传播出仁爱的根原,即成仁的二、仁的“爱人”内涵“仁”自亲初,“亲”是“仁”的启端战起面,但是绝不是末极思维.天然仁爱不可能只限造于此,仁爱要波及到齐人类,即所谓的“泛爱寡而亲仁”.《论语》中那样道到:樊早问仁,子曰“爱人”.那里所道的人便是上句道到的齐人类,此时的人已经超出了亲亲,也超出了血缘闭系的人,它不但是从仁的起面“孝悌”出收,还更充溢了“仁”的含意,使“仁”更普及了一个地步.“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也不妨很佳天处理人际接往闭系.仁者爱人,那么那样去爱人呢?子贡曰:“如有专施于民而能济寡,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妇仁者,己欲坐而坐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与譬,可谓仁之圆也己.”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如成“仁”呢,《论语》报告咱们一圆里即自己念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念要事务止得通,那么也应使他人的事务止的通.那是从正里分解怎么成仁的.另一圆里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肯意的事务,那么也不要强真止于他人了.那是从反里去道.正反二里的分解,也是“爱人”思维的体现.三、克己复礼为仁正在《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那是道颜回请教怎么样才搞达到仁的地步.孔子回问道:“齐力拘束自己,使自己的止为切合礼的央供.如果不妨真真搞到那一面,便不妨达到仁的地步了.有一天您搞到了克己复礼,那么齐天下的人皆市称许您是仁人.”“礼”是“仁”的前提,仁从礼的前提上蔓延出去.以“礼”为代表的统造体系正是真止“仁”的目标.孔子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意义是道人若不仁爱之心,“礼”便会得去真真的凭据,成为空洞的物品.证明人之所以要按礼止事,便是为了内正在的“仁”,真真天搞到了以“礼”止事,而后才搞去试验“礼”.正在孔子瞅去仁是人的内正在表露,而礼是社会的止为规则,仁是无形的内正在的抽象的观念,而礼是简直的中表的观念,礼果为仁而修坐,仁也依据着礼而表露.修坐正在内正在“仁”上的礼才搞蓄意义,社会才搞牢固.而仁又是礼的思维基础,礼是对付仁的简直表示.所以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四、“仁”正在现时社会的使用“亲亲”大概者“孝悌”是仁的启端,要成“仁”.必须搞到“进则孝,出则弟.”现时社会中,有些子女不但是不给女母物量温温,以至还出给女母佳眼色瞅.那样的子女真属不孝,佳子女该当践止“仁”中的亲亲思维,要把孝敬女母搁正在尾位,精心照料女母,多加闭心女母,收自内心真止孝道.“仁者爱人”、“泛爱寡亲仁”那报告咱们对付于身边的十足人战物皆要存有一颗爱心,闭爱他人,帮人为乐.对付于此刻时常爆收的扶老奶奶事变,咱们该当存有一颗何如的心呢?天然是要先明辨利害的前提上,再收自内心真止救援,搞到帮人为乐,成仁成君子.正如宰尔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大概是那个意义吧.而对付于“礼”,孔子主弛真诚待人,也是现时儒商经商的要害规则.孔子还央供“克己复礼”,对付咱们当前的社会也有借镜意义,现时社会商业气息浓薄,对付欲视,对付款项的探供无节造的索与,所以更该当克造自己,与之有度,与之有道.八千年前的孔子思维于今也有要害的借镜意义真属阻挡易.以上是对付孔子“仁”思维的细浅评析.孔子依于仁,止于仁,止于仁,沉温孔子,沉温《论语》,沉温“仁”的思维,也许会有别样的支获.。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那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浅析孔子的“礼”与“仁”
浅析孔子的“礼”与“仁”浅析孔子的“礼”与“仁”现行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在论述孔子的“礼”与“仁”时内容很少,但在做题的过程中,这方面的材料题又比较多,为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内容,我在教学实践中收集整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下面作一粗浅的介绍,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
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
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
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后来称“周礼”。
可见,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它强调王权天授,尊卑有序,贵贱不愆,维护各级君主的压迫剥削秩序。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东周各路诸侯群雄并起,有不少霸主反对这种奴隶式的集权制度的统治。
社会不断向前变化,动摇了原奴隶社会那种世世代代只吃血缘关系的贵族、奴隶主们的利益。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作者简介:王雪(1991-),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大学本科,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1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修”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泰伯》)注释一:好,去声。
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
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
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二:好勇疾貧,此人將作亂。
疾貧,就是怨貧。
里仁篇:「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貧賤雖是人之所惡,但是君子能安之,普通人可以正當方法去之,好勇的人則怨之。
一個人既好勇,又怨貧,故將作亂。
人而不仁,此與上句有關係。
好勇疾貧,就是不仁。
疾之已甚,亂也。
疾,是憎惡。
之,指不仁之人。
已甚,古注為太甚。
即是太過分的意思。
憎惡不仁之人太甚。
彼既不仁,再被他人所疾,那就必然立即作亂了。
劉氏正義:「大戴禮曾子立事篇,君子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
」程氏集釋:「後漢書郭泰傳注引鄭注,不仁之人,當以風化之。
若疾之甚,是益使為亂也。
」小人作亂,往往演為世間大禍。
防禍之端,首須對待不仁之人不疾之太甚,進而長期以道德威化,促其自新。
(李炳南《论语讲要》)注释三:[疏]“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正义曰:此章说小人之行也。
言好勇之人患疾己贫者,必将为逆乱也。
人若本性不仁,则当以礼孙接,不可深疾之。
若疾恶太甚,亦使为乱也。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关于“好勇疾贫”之乱,朱子解为“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李炳南老居士解为“疾貧,就是怨貧。
里仁篇:「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貧賤雖是人之所惡,但是君子能安之,普通人可以正當方法去之,好勇的人則怨之。
一個人既好勇,又怨貧,故將作亂;《论语注疏》解为“好勇之人患疾己贫者,必将为逆乱也。
”如何看待“勇”?“乱”的根源是“好勇”而又“疾贫”而引起的,子路在儒门以武艺超群,说话“行行”如也著称,他崇尚也具备个体之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7)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如礼何: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放在什么位置。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仁德,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浅析
礼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与要求。
孔子强调礼、乐等外在的规定要建立在内心仁的基础之上,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因而那些没有仁德的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