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瓶的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生态瓶,观察和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维持生态平衡。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 2500毫升可乐瓶1个2. 剪刀1把3. 粗沙、细石适量4. 纱网1个5. 水草适量6. 绿藻适量7. 水蜗牛2只8. 胶皮1卷9. 自来水三、实验步骤1. 清洗可乐瓶:用热茶将可乐瓶清洗干净,然后用剪刀将可乐瓶的上部剪去,保留底部作为生态瓶的容器。
2. 准备底床:将粗沙和细石按照1:1的比例混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
3. 铺设底床:将冲洗干净的粗沙和细石均匀铺在可乐瓶底部,厚度约为1-2厘米。
4. 准备水:将自来水放置24小时,使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以免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5. 种植水草:将水草放入生态瓶中,用沙砾固定。
6. 添加绿藻:将少量绿藻放入生态瓶中,为水蜗牛提供食物。
7. 放入水蜗牛:将两只水蜗牛放入生态瓶中,作为消费者。
8. 密封生态瓶:用胶皮将可乐瓶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确保生态瓶的封闭性。
9. 放置生态瓶:将生态瓶放置在阳光充足且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四、实验观察1. 初期观察:生态瓶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水草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蜗牛的活动情况。
2. 中期观察:观察水草和绿藻的生长速度,以及水蜗牛的摄食情况。
3. 长期观察:定期观察生态瓶中各生物的生长状况,记录数据,分析生态瓶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草生长:在实验过程中,水草生长良好,表明生态瓶中的光照、温度和水质等条件适宜水草生长。
2. 绿藻生长:绿藻生长速度较快,为水蜗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3. 水蜗牛活动:水蜗牛活动正常,表明生态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整,生态平衡得到维持。
4. 水质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水质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1. 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水草、绿藻)、消费者(水蜗牛)和分解者(细菌)之间形成了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共同维持了生态平衡。
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设计制作⽣态瓶及⽣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设计制作⽣态瓶及⽣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初⼆(7)黎时宇摘要:⽣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的动物和其他⾮⽣物物质放⼊⼀个密闭的光⼝瓶中,形成的⼀个⼈⼯模拟的微型⽣态系统。
⽣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放⼊的⽣物活⼒越强,⽣物的数量⽐例越适量,环境条件越适宜,这个⽣态系统维持的时间越长。
封闭型⽣态瓶,对⽣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态瓶稳定性⾃动调节恢复⼒引⾔:通过⽣态瓶实验,体会⽣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理解了“牵⼀发⽽动全⾝”的道理。
⽔域⽣态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都决定着整个⽣态系统的稳定或是被破坏。
⽣态瓶的制作⽅法:材料⼯具:1)实验材料:⾦鱼藻(或眼⼦菜、满江红、浮萍等)、⿊藻、螺蛳、⾦鱼、淤泥、砂⼦、河⽔。
2)实验⽤具:⼴⼝瓶、凡⼠林。
制作⽅法步骤:1) 在⼴⼝瓶中放⼊少量淤泥,并加⼊适量的河⽔,将洁净的河沙平铺在瓶底。
2) 将洗净的砂⼦放⼊⼴⼝瓶,摊平,厚度约为1cm。
3) 将事先准备好的⽔沿瓶壁缓缓加⼊,加⼊量为⼴⼝瓶容积的4/5左右。
4) 加⼊适量绿⾊植物。
若是有根植物,可⽤长镊⼦将植物的根插⼊砂⼦中。
(加满⽔、种上⽔草的⽣态瓶⼀般要等待⼏个⼩时的时间,让⽔中的⼀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动物。
)5) 加⼊适量鱼⾍。
6) 加⼊⾦鱼鱼三条。
7) 将瓶⼝作凡⼠林密封,⽣态瓶制作完成。
8) 将制成的⽣态瓶放在阳光下。
注意光线不能太强,影响⽣物的存活。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点变化。
以这组作为对照组,设计其他实验组。
①把洁净的河沙变成淤泥,其他条件不变,为实验组①。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点变化。
图②把河⽔变为蒸馏⽔,其他条件不变,为实验组②。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点变化。
③放在阳光直射的地⽅,其他条件不变,为实验组③。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授课人:朱颖一、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设计小生态瓶的要求。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 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学生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
如果设计的是模拟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
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7.设计实验对照组。
在一个班内,教师可以有意安排设计多种对照实验,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
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基质内容、见光与否等项目。
在分析结果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较好的设计方案。
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
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9.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统计一下全班学生每人所制作的小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时间的长短,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0.实验时间的安排。
实验课上先由教师集中讲解设计的要求、方法、观察的要求等内容。
然后,由学生分头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小生态瓶集中放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观察。
也可以由学生带回家中进行观察。
三、具体实例(一)实验材料及用具材料用具水草(茨藻),椎实螺,凡士林,河水,沙子(洗净),标本瓶(或其他玻璃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能力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学过程】四、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并观察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_物种组成_、_营养结构_、_非生物因素_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通过观察生态缸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缸设计要求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设计要求理论基础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备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且数量比例合理)使生态缸中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材料必须是透明的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生态缸宜小不宜大,水量为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使生态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采用较强的散射光,严禁直射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O2消耗,防止生产量小于消耗量整个过程中,不随意移动生态缸的位置4.稳定性分析: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氧气和养料;分解者可分解粪便为生产者提供矿质离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释放 CO2 供生产者光合作用。
可见,该生态系统既具有一定的结构又有一定的功能,因此能保持稳定。
【二次备课】1。
高考生物复习专项练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_练习(2) Wor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课后练习(2)1.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有变化的2.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
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A.因封闭而不开放B.不输入太阳能C.缺少分解者D.不进行物质循环3.制作生态瓶时,总要放入一定量的取自池塘的泥沙,其主要意图是()A.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B.固着植物C.添加原生生物和分解者D.增强通气性4.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甲鱼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生态缸制作完成后,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5.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的长短 B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 .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程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6.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瓶内生态系统应有充足的能量供应7.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枝大小差不多的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水、pH试纸。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旧人教必修2实习原理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浮萍、满江红、黑藻、生有杂草的土块、螺蛳、蜗牛、蚯蚓、小鱼。
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来水)、洗净的沙、凡士林(或腊)、广口瓶。
方法步骤根据目的要求和实习原理,设计这项实习的方法步骤,并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步骤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一次。
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就应当停止观察。
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册》有关这项实习的记录表中。
结论分析实习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将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讨论1.按照同样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制作的小生态瓶,它们的稳定性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2.哪位同学设计并制作的小生态瓶稳定性最高?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制作小生态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典例导法【例1】应用所给条件,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目的要求: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材料用具:螺蛳、小虾(或小鱼)、浮萍、金鱼藻(或苦草)、澄清池水、烧瓶(250毫升)、橡皮塞、漏斗、镊子、细纱、滤纸、凡士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目的要求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实验的科学能力。
实验过程设计如下:1.用热水充分洗净烧瓶及瓶塞。
2.将细纱反复漂洗,除去杂质,然后均匀铺入瓶底,厚约0.5厘米。
生态瓶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小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它可以是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
本文就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小生态瓶设计的要求、制作和观察的方法。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1.材料用具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例如:注:表中光照栏“+”代表阳面,为可见散射光照射,“-”代表明面,为背光处。
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
即前14组为椎实螺,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3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提示:甲瓶。
(2)本实验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生态瓶的稳定性。
+
-
+
丁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 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分析: 乙瓶无光照,藻类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种群密度下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 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2)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①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 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 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 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氧气,因此丁瓶比甲瓶氧气含量低,故C正确。
对接 结果预测 教材: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四种成分 分析: 本实验对生产者、消费者未设置实验组,不能说明生态系
统的四种成分的必不可少性,故D错误。
对接 实验结论 教材:
[多维思考]
(1)本实验甲~乙瓶中,哪结果预测:因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与教材实验不符,故预测 教材: 错误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分析: 丙瓶与甲瓶相比,少泥沙,分解者少,无法将瓶中动植物
遗体、动物排泄物等分解为无机物,故B错误。
对接 结果预测 教材: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分析: 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大量
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初二(7)黎时宇摘要: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放入的生物活力越强,生物的数量比例越适量,环境条件越适宜,这个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越长。
封闭型生态瓶,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瓶稳定性自动调节恢复力引言:通过生态瓶实验,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理解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都决定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或是被破坏。
生态瓶的制作方法:材料工具:1)实验材料:金鱼藻(或眼子菜、满江红、浮萍等)、黑藻、螺蛳、金鱼、淤泥、砂子、河水。
2)实验用具:广口瓶、凡士林。
制作方法步骤:1) 在广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并加入适量的河水,将洁净的河沙平铺在瓶底。
2) 将洗净的砂子放入广口瓶,摊平,厚度约为1cm。
3) 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沿瓶壁缓缓加入,加入量为广口瓶容积的4/5左右。
4) 加入适量绿色植物。
若是有根植物,可用长镊子将植物的根插入砂子中。
(加满水、种上水草的生态瓶一般要等待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水中的一些浑浊物沉淀下来,再开始放进水生动物。
)5) 加入适量鱼虫。
6) 加入金鱼鱼三条。
7) 将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态瓶制作完成。
8) 将制成的生态瓶放在阳光下。
注意光线不能太强,影响生物的存活。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以这组作为对照组,设计其他实验组。
①把洁净的河沙变成淤泥,其他条件不变,为实验组①。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图②把河水变为蒸馏水,其他条件不变,为实验组②。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③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其他条件不变,为实验组③。
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生物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探究生物生态瓶内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3. 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生态瓶内生物的生存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实验材料1. 材料:2500毫升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2. 试剂:自来水、隔夜水。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将可乐瓶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将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 制作生态瓶底部:将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铺在可乐瓶底部。
3. 处理水源: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以去除含氯化学物质。
4. 填充生态瓶:将隔夜水倒入生态瓶中,待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5. 引入生物: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再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6. 密封生态瓶: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7. 放置生态瓶: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四、实验观察与记录1. 生态瓶内生物种类:水草、绿藻、水蜗牛。
2. 生物相互作用: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内生物;水蜗牛以绿藻为食,维持生态瓶内能量流动。
3. 生态系统稳定性:观察生态瓶内生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物数量和种类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瓶内生物种类稳定:在实验过程中,生态瓶内生物种类基本保持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生物数量和种类变化: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水草和绿藻的数量逐渐增加,而水蜗牛的数量相对稳定。
这表明生态瓶内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生态系统仍能维持平衡。
3.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生态瓶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本实验中,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水蜗牛提供生存条件;水蜗牛以绿藻为食,维持生态瓶内能量流动。
因此,生态瓶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六、实验结论1. 生态瓶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小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它可以是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
本文就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小生态瓶设计的要求、制作和观察的方法。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1.材料用具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
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
即前14组为椎实螺,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
小螺外壳灰绿,能运动,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而且浮起,即为死亡。
(2021年整理)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完整)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全部内容。
吉林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设计性实验报告生态学学校:吉林化工学院班级:环境1301姓名:刘永恒学号:1310338108指导老师:邹继颖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刘永恒指导老师:邹继颖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设计并制造生态瓶以及探究并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
关键词:生态瓶,生态系统,影响因素Abstract: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the ecological bottle and ecological system.Key words:Eco bottle,Ecosystem,influential factors由于生态瓶内系统结构简单,对环境变化敏感,系统内各种成分相对量的多少,均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1 生态瓶的设计要求(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2)小生态瓶中的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制作生态瓶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生态瓶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 通过观察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原理生态瓶是一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小型装置,它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因素如水、土壤、光照等。
生态瓶内的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制作生态瓶的目的是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
三、实验材料1. 2500毫升可乐瓶一个2. 剪刀一把3. 粗沙、细石适量4. 纱网一块5. 水草适量6. 绿藻适量7. 水蜗牛两只8. 胶皮一块9. 自来水10. 热茶四、实验步骤1. 清洗瓶子:将可乐瓶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以露出瓶底。
2. 铺设底材:将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均匀铺在可乐瓶底部。
3. 放置水: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待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再放入瓶子中。
4. 种植水草:待隔夜水放好后,将水草种植在可乐瓶中,并用沙砾固定。
5. 放入绿藻: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6. 引入水蜗牛: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7. 密封瓶子: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8. 放置生态瓶: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观察水草、绿藻、水蜗牛的生长状况,记录其生长速度和数量变化。
2. 水质变化:定期检测瓶内水质,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分析水质变化趋势。
3. 生态平衡:观察生态瓶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
六、实验结论1. 生态瓶内的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2. 生态瓶内的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生态瓶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清洗瓶子时,避免使用洗涤剂,以免污染水质。
2. 使用自来水时,需静止放置24小时,以去除含氯化学物质。
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构建一个封闭的生态瓶系统,观察其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其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二、实验材料1、一个透明的大玻璃容器(约 5 升容量)2、池塘水3、沙子和小石子4、水草(如金鱼藻)5、小鱼(如孔雀鱼)6、小虾7、螺蛳三、实验步骤1、准备容器首先,彻底清洗玻璃容器,确保其干净无杂质。
2、铺设基底在容器底部铺上一层约 2 厘米厚的沙子,然后再铺上一层小石子,为生物提供栖息和活动的场所。
3、注入池塘水将事先准备好的池塘水缓慢倒入容器中,水的深度约占容器的四分之三。
4、种植水草将水草小心地种植在沙子中,确保其根部稳固。
5、放入生物依次将小鱼、小虾和螺蛳放入生态瓶中。
6、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观察生态瓶中生物的行为、生存状况以及水质的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四、实验过程在实验的初期,生态瓶中的生物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适应过程。
小鱼和小虾显得较为活跃,不断探索新的环境。
螺蛳则缓慢地移动在瓶底。
水草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得水中的溶氧量逐渐增加。
然而,在实验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发现水质出现了轻微的浑浊。
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小鱼和小虾的活动搅动了底部的沙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质又逐渐变得清澈起来,这可能是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水草发挥了净化作用。
在实验的中期,生态瓶中的生物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
小鱼以水草和水中的微生物为食,小虾则主要吃藻类和碎屑,螺蛳则啃食附着在瓶壁和水草上的藻类。
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氧气,并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
但在实验的第十天,我发现有一只小虾死亡了。
经过分析,可能是由于生态瓶中的空间有限,资源竞争较为激烈,导致这只小虾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
在实验的后期,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水质清澈,生物们的活动也较为正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草的生长速度开始减缓,可能是由于水中的营养物质逐渐减少。
探究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探究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都有关系。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当然需要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水分。
一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内,有植物、动物、微生物。
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知能量流动。
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我们把它密封起来,不呵护,它最终会因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非生物中哪一成分有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
【活动目标】1. 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材料器具】水草、河沙、河水、小鱼(4条)、河蚌、凡士林、两个同样的无色透光小瓶。
【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尝试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作出假设。
你认为影响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影响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素很多,每个实验通常只研究一个可变因素。
本实验首先探究的可变因素是:。
(植物种类或植物数量)建议考虑在探究时设置对照组,通过比较来验证你的假设。
用灌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制一个小型池塘生态系统,下边放上沙子,挖些水草放进去,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活的小鱼,河蚌动物.4.实施实验并记录密封容器后,将其放置于室内通风和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定期观察小生态瓶。
要坚持每天做好观察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注意:(1)你们可以用文字或绘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也可以配以照片。
(2)记录应真实,并尽可能详细。
(3)请设计一个用于记录的表格(可以参照下表的形式)。
检验预期与实验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异,你们的解释是:你们对最终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6.你们得出的结论是:【讨论】1.分析动植物存活时间最长的生态瓶,这个生态瓶生态系统最稳定的原因是什么?2.你们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其他组的一致吗?【思考】1.哪些因素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2.你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其他条件(如湿度、氧气等)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态瓶模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生态瓶是一种封闭的生态系统,可以模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通过构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一个生态瓶,观察其内部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探讨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瓶的构建方法和原理;2. 观察生态瓶内部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3.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 探讨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透明塑料瓶、水、粗沙、细石、水草、绿藻、水蜗牛、剪刀、胶皮等;2. 仪器:温度计、光照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塑料瓶清洗干净,用剪刀将瓶身剪去上部,以便观察内部情况。
2. 搭建生态系统:(1)在瓶底铺上一层粗沙和细石,用于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并有利于水循环。
(2)在粗沙和细石上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3)将自来水静置24小时,去除其中的氯气等有害物质,然后加入瓶中。
(4)在瓶中加入适量的绿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
(5)将两只水蜗牛放入瓶中,作为消费者。
(6)用胶皮将瓶口密封,防止外界物质进入。
3. 观察与记录:(1)观察生态瓶内部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水草的生长、绿藻的光合作用、水蜗牛的摄食等。
(2)定期测量瓶内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
(3)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繁殖情况。
4. 分析与讨论:(1)分析生态瓶内部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水草、绿藻、水蜗牛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探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外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提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如调整光照强度、温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态瓶内部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1)水草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为水蜗牛提供食物来源。
(2)水蜗牛摄食水草,排泄物为微生物提供营养,促进微生物繁殖。
生态瓶的制作
一、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瓶,观察这一 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考:
你认为有哪些方面因素能影 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基本原理:
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 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 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 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方法步骤
1、取一个带盖的广口瓶,并 把瓶子和瓶盖用开水烫几分钟,冷 却后备用;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把洗净的细沙放入瓶底, 再加入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 来水),放入数量适宜的水生植物 和水生动物;
思考:为什么要用河水? 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 接使用?
3、盖好瓶盖并用凡士林进行 密封后,把它放在适宜条件下进 行培养;
思考: 为什么要密封? 你认为适宜的条件指 的是什么?
4、每天观察一次所放生物的 生存情况,直到所放的生物全部死 亡,停止观察并记录生态瓶的维持 时间。
思考:
为什么生态瓶里的生物可以 生存一段时间?
最后又全部死亡?
生 态 瓶
思考:
生态瓶中的植物充当什么成分? 作用是什么? 生态瓶中的动物充当什么成分? 作用是什么? 生态瓶中除了这些生物,还有什 么生物?充当什么成分? 用箭头和方框表示生态瓶中物质 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四、注意事项:
1、生态瓶要密封;
2、生态瓶要透明,要放在有较强散 射光下,但光线不能直射; 3、所选的生物必须有较强的生活力, 个体不能太大; 4、生态瓶中的水不能超过瓶子的4/5;
5、不要移动生态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金鱼生态瓶的观察报告
金鱼生态瓶的观察报告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实验材料金鱼4条,金鱼草,圆柱形玻璃缸(内壁直径:),保鲜袋,牙膏,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一块小石头。
方法步骤在生态缸内注入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水面高xxcm,并放入一些金鱼草,一块小石头,放入四条金鱼。
生态缸内部布置好后在生态缸口均匀涂上牙膏,再用保鲜袋(无需打开)平罩在玻璃钢上,并确保实验装置不漏气。
最后将生态缸放置到阳台(本人家阳台向北,冬季无太阳直射)每天观察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或明显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观察记录第一天(1月30日)鱼非常活跃,鱼嘴频繁地开合并缓缓横向移动鱼身,水较浑浊,水草上浮,水草枝干斜倾。
第二天(1月31日)图为本人在确保装置密闭明显的变化:容器中的水明显变清。
第三天(2月1日)1月31日2月1日鱼活动更活跃明显的变化:鱼的活动比1月31日观察时更活跃,有两条鱼从肛门起拖着长长的条状类似粪便的物体,长度分别为:黑鱼约7厘米;红鱼约4厘米。
另外一条红鱼时常上游至水面。
鱼多停留在水的中层。
条状类似粪便物消失。
生态缸顶部膜上凸。
第四天(2月2日)明显的变化:生态缸顶部膜下凹。
缸低的粪便变绿。
且集中于小石头下。
植物稍有生长。
第五天(2月3日)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六天(2月4日)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七天(2月5日)明显的变化:三条鱼在水表呼吸,其中一条呼吸急促,这条鱼鱼身与水面呈几乎直角,鱼肚略微朝上。
除此三条外的另一条在距水面5一10厘米处,鱼头朝下,像在觅食。
第八天(2月6日)明显的变化:四条鱼均在缸底活动,2月5日呼吸急促的鱼未见其死亡。
制作生态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瓶的基本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生态瓶的制作方法,熟悉其运行原理。
3. 通过观察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材料1. 2500毫升可乐瓶一个2. 剪刀一把3. 粗沙、细石若干4. 纱网一张5. 水草、绿藻适量6. 两只水蜗牛7. 胶皮若干三、实验步骤1. 将可乐瓶用热茶清洗干净,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形成瓶底。
2. 将部分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 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铺在可乐瓶底部。
4. 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 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 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 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 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 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四、实验观察与分析1. 观察水草、绿藻的生长状况,记录其生长速度。
2. 观察水蜗牛的活动情况,记录其摄食绿藻的行为。
3. 观察生态瓶中水质的变化,如颜色、透明度等。
4.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间相互关系。
五、实验结果1. 在实验过程中,水草和绿藻的生长速度较快,表明生态瓶内具备适宜的光照、温度和营养条件。
2. 水蜗牛在生态瓶中活动频繁,主要以绿藻为食,说明水草和绿藻为水蜗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3. 生态瓶内水质保持清澈,表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
六、实验结论1. 生态瓶是一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微型装置,可以有效地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间相互关系。
2. 通过观察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3. 生态瓶的制作过程简单易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生态瓶内生物的生存环境稳定。
七、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生态瓶内的生物种类,观察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授课人:朱颖
一、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设计小生态瓶的要求。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 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学生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
如果设计的是模拟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
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7.设计实验对照组。
在一个班内,教师可以有意安排设计多种对照实验,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
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基质内容、见光与否等项目。
在分析结果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较好的设计方案。
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
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9.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统计一下全班学生每人所制作的小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时间的长短,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0.实验时间的安排。
实验课上先由教师集中讲解设计的要求、方法、观察的要求等内容。
然后,由学生分头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把小生态瓶集中放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观察。
也可以由学生带回家中进行观察。
三、具体实例
(一)实验材料及用具
材料用具水草(茨藻),椎实螺,凡士林,河水,沙子(洗净),标本瓶(或其他玻璃瓶)。
(二)、方法步骤
1.瓶子的处理。
取一个标本瓶并将其洗净,然后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2.放沙注水。
往标本瓶中放入1 cm厚的沙子,再注入河水(占瓶子容积的4/5)。
3.投放生物。
将1根新鲜茨藻和1个小型椎实螺放入标本瓶中。
4.加盖封口。
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盖紧瓶口,再在瓶口周围涂抹上一层凡士林。
5.粘贴标签。
在制作好的小生态瓶上贴上标签,然后放在阳面窗台上(不要再移动位置)。
6.观察记录。
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三)、实验结果
该生态系统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时间为309 d。
(四)、实验结果分析
制作小生态瓶时,由于使用的是河水,因此,在这个密闭的生态系统中,除了放入的茨藻、椎实螺以外,水中还有单脆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
而且河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也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茨藻和水中的藻类在光照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
且放出氧气,除了供它们自身利用外,还可供椎实螺等其他生物进行呼吸。
椎实螺可以用腹足爬行于瓶壁,并以齿舌刮取茨藻为食,其排出物被微生物分解,并为茨藻提供养料。
茨藻、椎实螺、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呼吸时放出的二氧化碳,可供茨藻进行光合作用。
由此可见,在这个密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动。
因此,该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五)、结论
人工制作的小生态瓶,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六)、说明
判别茨藻和椎实螺存活与否的标准如下。
茨藻呈绿色,为生活状态。
当茨藻变黄、变黑,柔软下沉时,即为死亡。
椎实螺外壳灰绿色,能运动,为生活状态。
当椎实螺外壳变白,而且浮起时,
即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