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哀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埙【教案背景】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下册音乐课本。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华夏古韵》欣赏《哀郢》课程时数: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欣赏、感受埙曲《哀郢》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埙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埙音乐文化的关注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华夏古韵中音乐与古代诗词的紧密结合的特点,以及人与音乐的微妙关系,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技能1、了解埙的形制、悠久的历史及器音色及演奏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体会《哀郢》音乐的整体情绪和旋律特点,体会力度、速度、和演奏技法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
3、通过用竖笛吹奏模仿埙的演奏技法吹奏乐句,体会演奏技法对乐曲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埙这件乐器在表现这种情感所具有的优势。
过程方法:在体验中欣赏作品,通过讲解、对比、聆听、讨论、演奏尝试、合作探究【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
总结埙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哀郢》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乐器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情绪,体会乐曲旋律,速度、力度、演奏技法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多媒体课件、埙、竖笛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竖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在古琴《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准备上课。
通过对上节课古琴音色的回顾,导入本节课了解我国古代乐器埙。
(二)、了解埙文化1、教师用埙吹奏《阳关三叠》,学生了解埙的音色特点。
(1)你知道这件乐器的名称吗?(2)埙与古琴的音色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埙音色质朴醇厚、高远疏阔、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2、了解埙的形成和发展(1)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介绍了解埙的形成和发展。
a、埙是怎样产生的?b、最早的埙是在我国哪里发现的?俱进有多少年?c、埙的指孔发展。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
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聆听笛子演奏的《我爱你,中国》片段
2.了解主奏乐器笛子
二、新授:
1.初步了解乐器——埙并聆听《楚辞》九章之《哀郢》,熟悉主题旋律,感受变化音的作用。
(乐谱后略)
2. 对照主题旋律,聆听《哀郢》片段。
通过乐器音色、演奏技法等感受作品情感。
3.了解赵良山老师在埙乐艺术的贡献。
4.编磬与编钟的了解学习
5.聆听竹枝词,用不同速度视唱乐谱,感受作品速度在演奏中的作用
(乐谱后略)
6.了解《竹枝词》作品背景
7.通过音乐要素感受作品情绪。
三、巩固:
1.回顾“八音”分类法类别及分类依据,并确认笛子、埙、编磬、编钟所属“八音”分类。
“八音”分类法:
金类、石类、丝类、竹类、匏类、土类、革类、木类
2.聆听《八音和鸣-楚调》片段,感受纯四度音程在旋律中的作用,体会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的影响。
四、小结
1.归纳总结
五、作业
1.挥拍视唱《竹枝词》旋律;
2.完整聆听八音和鸣《楚调》,根据所听到乐器音色思考“和”的含义。
3.收集关于古代“八音”相关介绍,每类乐器各举一例。
音乐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哀郢》教案3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埙这种乐器,并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感受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思想感受。
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埙、少量民族乐器(琵琶、竹笛、二胡、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1、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
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
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
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
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
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
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
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
2、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1)忠君爱国。
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2)独立不迁。
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
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
(3)上下求索。
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教案标题:哀郢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哀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哀郢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历史事件。
3. 了解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1. 哀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哀郢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1. 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案、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哀郢文化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地图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哀郢文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哀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括哀郢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2. 分析哀郢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哀郢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哀郢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哀郢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如哀郢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对哀郢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哀郢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五、拓展与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与哀郢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哀郢的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等。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网站链接,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或作业,检查他们对于哀郢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参与拓展与延伸学习的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鼓励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哀郢教案_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哀郢》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哀郢》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哀郢》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分析《哀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哀郢》中复杂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哀郢》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哀郢》原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哀郢》原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哀郢》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有哪些了解?二、课文分析1. 介绍《哀郢》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情感。
- 《哀郢》是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悲愤。
- 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哀郢》的情感基调。
2. 分析《哀郢》的主要内容。
- 诗歌通过描写屈原被放逐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手法,揭示作者的情感。
3. 探讨《哀郢》的艺术特色。
-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 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哀郢》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哀郢》的理解。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哀郢》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二、深入分析1. 分析《哀郢》中的复杂情感。
-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手法,揭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2. 分析《哀郢》的艺术手法。
- 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1. 总结《哀郢》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欣赏《哀郢》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八年级音乐下册(人教版)】
欣赏《哀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埙这种乐器;2.了解屈原及乐曲创作背景,体会乐曲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埙这种乐器;2.了解屈原及乐曲创作背景,体会乐曲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知道屈原吗?你知道他的哪些诗作和名句?学生回答:《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就与屈原有关,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哀郢》。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与屈原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1. 介绍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 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哀郢》是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作品楚辞《九章》之三。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县),诗人以此名篇表达对危亡前夕祖国的无限悼念、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自身遭遇的无穷伤感。
3. 初听乐曲思考:(1)音乐情绪是怎样的?(2)乐曲中使用了哪种乐器?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1)音乐带有哀痛忧伤的情绪。
(2)使用了“埙”这种乐器,它的音色单纯古朴,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感。
4. 介绍乐器——埙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
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最新哀郢教案
, 、 。
,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 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 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 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 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 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 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者,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 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 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第二单元 中国音乐 一、中国古代音乐 哀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湘教版
《哀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中描绘的离愁别绪及哀郢之痛,体会诗人情感。
2. 理解并赏析诗中意象,感受楚辞风格。
3. 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赏析楚辞风格。
2. 难点:体会诗中离愁别绪及哀郢之痛,感受诗人心里世界。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内容及诗人背景的图文展示。
2. 制作相关视频,用于教室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3. 准备音频文件,包括诗歌朗诵及背景音乐,用于教室教学。
4. 安置学生预习诗歌,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室教学流程:1. 导入: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楚辞情境,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2. 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及意象。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诗中离愁别绪及哀郢之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扩展:拓展相关诗词,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楚辞风格的作品。
5. 总结:教师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及难点。
6. 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完成相关练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学生自主分享最喜欢的诗,并借此引出屈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二)初读感知1. 了解屈原及《哀郢》的背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哀郢》的写作背景,即《哀郢》是屈原流放过程中写的一首抒情悲愤诗。
同时,通过教师补充介绍,让学生对屈原及楚辞有初步了解。
2. 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
(3)师生配合读,齐读。
(4)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并熟读成诵。
3. 整体感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哀郢》的内容。
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品读赏析1. 抓情感变化,品读“悲”郢郢都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使诗人由“悲”生出“哀”“痛”“凄怆”之情?2. 抓写作手法,品读“美”辞引导学生关注《哀郢》的写作手法,如善用比兴、象征、暗示等,感受楚辞的美学特点。
《哀郢》译文》教案模板
政治/法律:
•垄断法律 •环境保护法 •税法 •对外贸易规定 •劳动法 •政府稳定性
经济
•经济周期 •GNP趋势 •利率 •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失业率 •可支配收入 •能源供给 •成本
社会文化
•人口统比收入 分配 •社会稳定 •生活方式的变 化 •教育水平 •消费
技术
•政府对研究的 投入
直接进攻企 业优势所在, 或采取更为 有力的策略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 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 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 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 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 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 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
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主要的是三个关键因素: (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 (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 (3)竞争对手作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会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了。
过了夏首我向西漂浮啊, 回望郢都已不见了门墙。 心中牵挂悲伤怀恋啊, 前路茫茫不知落脚何方。 顺风过浪我沿江而行啊, 于是漂泊彷徨客游他乡。 我乘着波涛浮泛漂流啊, 似鸟儿急速飞翔能栖息哪方? 心里郁结却不能开解啊, 思绪百转不能舒畅。
我继续荡舟向下漂游啊, 逆上洞庭又顺飘到长江。 离开世世代代的故乡啊, 如今飘飘荡荡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梦想归去啊, 哪有一刻忘返故乡。 背朝夏浦向西思念啊, 故都渐远啊我心悲伤。 登上高地纵目远望啊, 姑且舒解我忧心愁肠。 这方国土地广民安却让我哀伤啊, 两岸古代的遗风也使我悲怆。
SW SW OT OT
当选择行业领域 中只有少数竞争 对手时,可以考 虑做SWOT组图
进行比较
SWOT分析步骤
分析环境因素 构造SWOT矩阵 制定行动计划
运用各种调查 研究方法,分 析出公司所处 的各种环境因 素,即外部环 境因素和内部 能力因素。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教案一、曲目信息•曲目名称:哀郢•作曲:秦望岳•演奏者:人音版五线谱•适用年级:九年级第17册二、曲目背景1. 历史文化背景哀郢是古代楚国的一首古乐曲,楚庄王时期,楚国派遣使者到郢都(今日的湖北省荆州市)向楚庄王提供报告时,因雨不得不留宿郢都,听到了这首曲子。
当时和前来报告的楚国使者们流泪,并带回楚国,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乐章之一。
2. 曲目特点历史悠久的哀郢古乐曲,其曲调是以句意或者情景转换为曲调起伏,形成的旋律曲调,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曲中,音乐表现出晋朝攻楚时,荒废的楚国郢都景象。
曲调悲凉,哀怨,深刻地描绘出了楚国人民深深的痛苦和忧虑。
三、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通过学习哀郢这首古乐曲,学生应该可以掌握以下知识点:•了解哀郢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古乐的演奏技巧和曲调特点•学会使用五线谱演奏古乐曲2. 实践目标学生应该掌握以下技能:•能够熟练演奏哀郢这首古乐曲•听辨出古乐曲中的旋律及节拍,增强音乐鉴赏能力3. 思想情感目标以哀郢这个曲目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乐章之一,理解古人面对苦难时的感受和情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步骤1. 音乐欣赏请学生欣赏一遍人音版五线谱演奏的哀郢古乐曲。
随着旋律的流淌,思考一下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
2. 理解曲调和节奏授课老师介绍哀郢古乐曲的起源和演奏技巧,向学生讲解古乐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 练习演奏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演奏哀郢这首曲子。
老师督促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不断纠正演奏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4. 合奏演奏请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合奏演奏。
学生需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理解和熟练掌握曲调,发挥音乐家的才能和创造力。
5. 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合奏中发现的问题和优点。
在讨论过程中加深音乐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音乐鉴赏以及演奏技巧的讲解,引导学生熟悉哀郢这首古乐曲,探究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合奏演奏加强对乐曲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掌握。
哀郢教案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哀郢》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分析《哀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哀郢》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哀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哀郢》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哀郢》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哀郢》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
2. 简述《哀郢》的创作背景。
二、课文分析1. 分析《哀郢》的意象:a. 水波、天空、山川等自然意象,表现了作者对楚国大地的眷恋。
b. 龙舟、凤鸟等神话意象,象征着楚国文化。
c. 风雨、雷电等意象,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愤怒。
2. 分析《哀郢》的情感:a. 爱国情怀:作者对楚国的忠诚和眷恋。
b. 忧愤之情:对楚国衰落和人民疾苦的忧虑。
c. 忧郁之情: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3. 分析《哀郢》的修辞手法:a. 比喻:将楚国比喻为破碎的玉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b.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c. 对比:将楚国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落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哀郢》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哀郢》的背景、主题、艺术特色。
2. 强调《哀郢》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五、作业1. 写一篇关于《哀郢》的读后感。
2. 选择《哀郢》中的一句诗句,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哀郢》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了审美鉴赏水平。
3.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讨论氛围热烈。
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哀郢》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哀郢屈原教学要求:1、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2、“哀”的深刻意味教学重点:1、课文理解2、“哀”的深刻含义一、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楚人。
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力主改革政治,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却遭馋放逐,前后达9年之久,而楚廷愈加腐败,回天无力,自投汨罗江而死。
《哀郢》为《九章》之一。
二、译文: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
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
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
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
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
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
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
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
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
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
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
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
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
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
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
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
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感受古乐器,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古代乐器埙,能够听辨其音色。
教学难点:欣赏埙独奏《哀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认识埙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能吹奏的乐器——埙。
A埙的构造B埙的特别之处:闭管乐器。
C古代埙与近代埙的比较。
D埙独奏作品欣赏《哀郢》,突出“哀”,吹出哭泣般的声音。
乐曲根据伟大诗人屈原所作〈九章〉中的第三篇,是屈原在流放中,闻秦兵攻陷楚国京城郢后,对祖国的怀念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欣赏《哀郢》1、老师展示埙并吹奏《哀郢》主题音乐“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件乐器,有哪位同学认识它?我们来听听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适合表现何种意境?”2、看图介绍乐器埙3、欣赏《哀郢》视频思考:乐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曲名《哀郢》有什么含义?4、介绍《哀郢》的作者屈原,感受作者悲愤情绪的由来(屈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最主要的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哀郢》结构上最为独特者,是用了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抒写作诗当时的心情。
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史记·屈原列传》载,楚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之地)。
《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秦军沿汉水而下,则郢都震动。
屈原的被放,也就在此时。
)5、复听《哀郢》,边听边模仿演奏姿势。
哀郢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美超远而逾迈。 思想是极其深刻的。
内容小结
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 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
诗歌开头描写了郢都百姓因避难而四散逃亡的慌乱景象, 继而写诗人离郢时对故都的系念和国破家亡的悲哀,并对 楚统治集团误国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批判,结尾则以“鸟飞 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故 都的深挚的感情。全诗紧扣“哀”字展开,并多用呼告、 感叹句,词悲情烈,裂人心肺,情感表达十分沉重,家国 之恨、身世之感以及使命感交织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诗 人的爱国情怀。
—哀悼故国的政治 抒情诗
一、课文讲解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第一段以质问苍天为喻,将读者带入混乱、悲 惨的世界。接着抒写自己遭受流放离开郢都时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的痛苦、恍惚、焦急的心情。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 分为两层:1、诗的开头诗人仰天而问,可谓石破天
亡。
惊。此下即绘出一幅巨大的哀鸿图。“仲春”点 出正当春荒时节,“东迁”说明流徙方向,“江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的具体日期和时辰,九年来从未忘记过这一天, 故特意标出。第一层总写九年前当郢都危亡之时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自己被放时情景。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2、第二层为“望长楸而太息兮”以下三节,写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薄?
船开后仍一直心系故都,不知所从。“长楸” 意味着郢为故都。想起郢都这个楚人几百年 的都城将毁于一旦,忍不住老泪横流。李贺
❖ 4、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比喻等艺术手法。
如“外承欢之汋约兮”到“美超远而逾迈 ”这 一段,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 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位的政治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 功以照下兮” 《惜往日》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今,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宫大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原为 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 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与旧贵族集团的主张 是对立的,他主张联合齐 国,抗击秦国。
怀王重新起用屈原。 当秦昭王要与楚怀王会面,
屈原又站出谏阻,怀王不 听,反将屈原逐出朝廷, 流放到汉北地区,怀王终 于客死秦国。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顷襄王继位后,以他的弟弟于兰
为令尹。子兰唆使上官大夫向顷
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再次把屈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九章
《九章》即《怀沙》 ,《惜诵》,《涉江 》,《哀郢》,《抽 思》,《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 》和《悲回风》。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四、题解
郭沫若认为:此诗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 前278年)。
王夫之《楚辞通释》:“哀郢都之弃捐”而未涉 及白起破邹,《哀邹》创作于顷襄王三十年(前 269)。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 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 中大夫,用事。” 《史记·酷吏列传》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 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 侍中。” 《汉书·朱买臣传》
“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 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汉书·王褒传》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 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 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 《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创作的先行者,是我国骚体文学 的开创者。
屈原之作“为辞赋之宗”,“其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屈原作品中采用的“香草美人”的艺术手法,成为后世文 人比兴寄托的一种形式。
屈原作品在思想方面也有着积极而巨大的影响。屈原的忧 国忧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屈原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 求,屈原对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屈原坚守节操, 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自古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的世人。
书楚语 :些、只、羌、蹇、纷、侘傺 作楚声:悲壮、顿挫、或韵、或否 纪楚地:沅、湘、江、澧、修门、夏首 名楚物:兰、茝、荃、药、蕙、若、芷、蘅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 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汉 文学史纲要》
第六节 《哀郢》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一、楚辞的名称
楚辞的三重含义: (一)楚辞是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南方
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二)楚辞是指伟大的诗人屈原以及后来一
些作家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诗歌。 (三)楚辞是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选
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 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东观余论 校定楚辞序》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 又树蕙之百亩。 • 畦留夷与揭车兮, • 杂杜衡与芳芷。 • 冀枝叶之峻茂兮, • 愿竢时乎吾将刈。
我已栽培了九畹春兰, 又种植了百亩蕙草。 分垄栽培了芍药和揭车, 还套植了杜衡和芳芷。
• 兰芷变而不芳, • 荃蕙化而为茅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屈原在这期间,怀着对危在旦夕
的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祸国 殃民的旧贵族集团的无比憎恨, 以强烈的感情写下了光耀千古的 诗篇《离骚》和《九章》等。 秦国大军攻下了楚国的首都—— 郢都,屈原投进了清冷的汨罗江 中。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屈原的政治理想: “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 “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三、《九章》
《九章》包括屈原所作的九篇诗歌。 《九章》是屈原一生历程的写照。 《九章》如实描绘了楚王朝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
和楚国由兴旺走向衰亡的过程;揭露了楚廷群小 蔽君误国的罪恶,和尔虞我诈、排斥贤才的种种 丑行;强烈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忠于楚王的情 怀,以及伟大理想破灭的苦闷悲愤的心情。 《九章》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抒胸臆, 文笔朴素自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情 感表现完美结合,显示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 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惜往日》
屈原思想: 忠、怨、去、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尘埃乎。” 《渔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屈原作品介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 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 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 《卜居》《渔父》各1篇。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二、屈原生平介绍
屈原主要生活在楚怀王(公 元前328一前299年)和楚顷 襄王(公元前298一前263年) 时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重 要的政治家。屈原在年轻时 代便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 任楚怀王左徒。
屈原《哀郢》完Βιβλιοθήκη 教案“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楚辞章句叙》 “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 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 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 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卷, 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十 七卷,而各为之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史记·屈原列传》 《文心雕龙》中,有一篇《诠赋》,还有一篇《辨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