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 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 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 修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 段简诬陷,下狱死。
背景介绍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 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 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 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 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 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 ,课本所选 的是第一首。
(遥想)
洛阳古道 悠悠古道 悠悠离情 此会何年
景色: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情感:相对无言 离情缠绵
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 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 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小结整首诗的感情:
这首诗作者没有套用齐、梁的颓靡遗 风中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 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 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 “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 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 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 而多幽深的情思。这就是“风神初振”。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 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武则天于 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 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初唐四杰、沈佺期、 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改造了 宫体诗,继承了南朝诗人对于诗形的研究,完 成了五七言律体,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 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 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 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由纤柔卑弱转变 为明快清新。 初唐四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 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营养来 开辟唐诗的疆域。
6个 唐诗 专题
各个时期特点、代表作家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初唐四杰”、 陈子昂为代表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李白、杜甫、 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白居易、刘禹锡、 韩愈、柳宗元、李贺等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小李杜”
“风神初振”的初唐 诗
子夜四时歌
梁武帝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长相思
• 1)“前不见古人”的意思是以前那些礼 贤下士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后不见来者” 是说后来的贤明君主自己也来不及见了。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 失意情绪。
• 2)考虑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自 己孤独无助,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表现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情。
小结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 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Fra Baidu bibliotek表现了 他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充 分体现了“风神初振”的特点。
读诗歌,品味语言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 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 样的神情? “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 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 出神的神情。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 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 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2)请选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的诗眼并分析其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 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 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写出时光的暗自推移,衬托出 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探讨: 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 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 的?
空间: (室内) (户外)
离堂华筵 别路山川 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时光催人 难舍难分
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 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宫体诗-- 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 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 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 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 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 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 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 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 情诗为宫体诗。
背景补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 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 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 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 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 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 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 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乐毅 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 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 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 • 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为什么诗人却说 “前不见古人”?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 怎样的境遇? •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读标题:古乐府旧题、诗歌类别 读诗人、注释:杨炯 读诗句:景语+情语 由来犯写到出征、包围、苦战,再到抒怀。
杨炯(约650-693?)
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 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 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 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 一卷。
王勃的死,众所周知,是在去交趾探望父 亲的路上,过海溺亡的。时年不到28岁。 卢照邻,中风半身不遂,丢官得病,灰心 学道,越学越灰,最终含泪投入自己最痴 迷的颍水河自尽,时年40岁。 骆宾王,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一 说被砍了头献给朝廷;一说逃入江湖不知 所终,没头没尾没下场。 杨炯,神童出身,老老实实写诗做官,四 十多岁病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
长相思
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 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总结陈子昂的特点: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 恢复《诗 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 托(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深刻的思想内 容),提倡汉魏风骨(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 悲壮,文笔刚健有力。)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地 以“恢 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文学主张和创 作的影响所及,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这以后,像李白的复古主张,韩 愈柳宗元带动的古文运动,以及白居易,元稹开 展的新乐府运动,都受到了陈子昂的影响。被誉 为“唐代文学革新运动先驱”。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风神: 南宋·姜夔著《续书谱》: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 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 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所指的是一种书法的境界,强调创新。 齐梁甚至初唐前期诗歌特点: 浮艳雕琢,柔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初唐诗歌特点: 情思浓郁,气势壮大,风骨刚健
诗歌体裁演变:
战国两汉:(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 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 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 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 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 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诗歌体裁演变:
战国两汉:(楚辞体) 汉魏到唐五代:(乐府体,歌行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 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 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 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 行”一体。 唐开始:(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即 近体诗或今体诗)
赏析全诗
初唐四杰的悲惨下场
与“初唐四杰”同代的裴行俭不太喜欢初唐 四杰,见过“王杨卢骆”之后,曾下结论说他们 四人“鲜克令终”,没一个有好死的。事实结果 真的就偏向了裴行俭这一边,除杨炯外,“王卢 骆”三人可谓结局非常,应了谶语。也有传说言, 王勃生前曾遇见过一位神人,那人看了王勃的面 相,就得出个结论,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赢, 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 说白了就是面相不好,下场会很惨。
近体诗歌知识 律诗
分类: 五律、七律、排律 结构: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押韵: 一韵到底,偶句押韵,首句自由。 对仗: 颔颈必对,首尾不拘。
古典诗歌知识 绝句(律绝)
分类: 五绝、七绝 结构: 四句 对仗: 不甚严格 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唐诗宋词》 选读
共12个专题: 6 个唐诗专题,6个宋词专题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春夜别友人(其一)
初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读标题:时间、事件、诗歌类别 读诗人、注释:陈子昂 读诗句:景语+情语 由室内之景写到室外之景,再遥想古道。
陈子昂(约659~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背景介绍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 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 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 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 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 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 ,课本所选 的是第一首。
(遥想)
洛阳古道 悠悠古道 悠悠离情 此会何年
景色: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情感:相对无言 离情缠绵
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 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 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小结整首诗的感情:
这首诗作者没有套用齐、梁的颓靡遗 风中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 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 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 “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 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 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 而多幽深的情思。这就是“风神初振”。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 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武则天于 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 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初唐四杰、沈佺期、 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改造了 宫体诗,继承了南朝诗人对于诗形的研究,完 成了五七言律体,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 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 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 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由纤柔卑弱转变 为明快清新。 初唐四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 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营养来 开辟唐诗的疆域。
6个 唐诗 专题
各个时期特点、代表作家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初唐四杰”、 陈子昂为代表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李白、杜甫、 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白居易、刘禹锡、 韩愈、柳宗元、李贺等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小李杜”
“风神初振”的初唐 诗
子夜四时歌
梁武帝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长相思
• 1)“前不见古人”的意思是以前那些礼 贤下士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后不见来者” 是说后来的贤明君主自己也来不及见了。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 失意情绪。
• 2)考虑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自 己孤独无助,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表现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情。
小结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 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Fra Baidu bibliotek表现了 他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充 分体现了“风神初振”的特点。
读诗歌,品味语言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 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 样的神情? “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 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 出神的神情。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 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 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2)请选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的诗眼并分析其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 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 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写出时光的暗自推移,衬托出 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探讨: 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 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 的?
空间: (室内) (户外)
离堂华筵 别路山川 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时光催人 难舍难分
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 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宫体诗-- 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 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 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 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 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 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 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 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 情诗为宫体诗。
背景补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 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 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 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 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 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 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 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乐毅 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 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 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 • 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为什么诗人却说 “前不见古人”?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 怎样的境遇? •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读标题:古乐府旧题、诗歌类别 读诗人、注释:杨炯 读诗句:景语+情语 由来犯写到出征、包围、苦战,再到抒怀。
杨炯(约650-693?)
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 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 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 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 一卷。
王勃的死,众所周知,是在去交趾探望父 亲的路上,过海溺亡的。时年不到28岁。 卢照邻,中风半身不遂,丢官得病,灰心 学道,越学越灰,最终含泪投入自己最痴 迷的颍水河自尽,时年40岁。 骆宾王,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一 说被砍了头献给朝廷;一说逃入江湖不知 所终,没头没尾没下场。 杨炯,神童出身,老老实实写诗做官,四 十多岁病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
长相思
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 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总结陈子昂的特点: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 恢复《诗 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 托(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深刻的思想内 容),提倡汉魏风骨(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 悲壮,文笔刚健有力。)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地 以“恢 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文学主张和创 作的影响所及,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这以后,像李白的复古主张,韩 愈柳宗元带动的古文运动,以及白居易,元稹开 展的新乐府运动,都受到了陈子昂的影响。被誉 为“唐代文学革新运动先驱”。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风神: 南宋·姜夔著《续书谱》: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 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 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所指的是一种书法的境界,强调创新。 齐梁甚至初唐前期诗歌特点: 浮艳雕琢,柔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初唐诗歌特点: 情思浓郁,气势壮大,风骨刚健
诗歌体裁演变:
战国两汉:(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 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 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 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 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 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诗歌体裁演变:
战国两汉:(楚辞体) 汉魏到唐五代:(乐府体,歌行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 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 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 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 行”一体。 唐开始:(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即 近体诗或今体诗)
赏析全诗
初唐四杰的悲惨下场
与“初唐四杰”同代的裴行俭不太喜欢初唐 四杰,见过“王杨卢骆”之后,曾下结论说他们 四人“鲜克令终”,没一个有好死的。事实结果 真的就偏向了裴行俭这一边,除杨炯外,“王卢 骆”三人可谓结局非常,应了谶语。也有传说言, 王勃生前曾遇见过一位神人,那人看了王勃的面 相,就得出个结论,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赢, 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 说白了就是面相不好,下场会很惨。
近体诗歌知识 律诗
分类: 五律、七律、排律 结构: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押韵: 一韵到底,偶句押韵,首句自由。 对仗: 颔颈必对,首尾不拘。
古典诗歌知识 绝句(律绝)
分类: 五绝、七绝 结构: 四句 对仗: 不甚严格 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唐诗宋词》 选读
共12个专题: 6 个唐诗专题,6个宋词专题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春夜别友人(其一)
初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读标题:时间、事件、诗歌类别 读诗人、注释:陈子昂 读诗句:景语+情语 由室内之景写到室外之景,再遥想古道。
陈子昂(约659~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