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学术自由: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学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老师,老师也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
A
B
D
C
总结词:统一思想,推崇儒学,太学与郡国学的设立。
详细描述
推崇儒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崇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学,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定和统治。
教育形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
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注重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加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太学与郡国学:汉武帝设立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并下令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太学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和官员。
总结词:分裂割据,多元文化交融,私学发展。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民族迁徙,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育内容和途径应是多方面的, 通过习礼、诗歌、读书对儿童 进行全面教育
第四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 、 朱 熹 与 《 童 蒙 须 知 》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岁入 仕途,开始其政治生涯。朱熹一 生热爱教育事业,主持修复白鹿 洞、岳麓书院。
《小学》:古代童蒙读物的选 择、扩充,相当于《四书》 《童蒙须知》:学习眼前事的 具体标准与要求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贾谊
王守仁
思想家
朱熹
颜之推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 、 贾 谊 生 平
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 文学家。20余岁荐于汉文帝,做 太中大夫,因遭谗言被贬长沙。 后为梁怀王之太傅,因怀王不幸 坠马身亡,谊抑郁而终,时年33 岁。
贾太傅祠,长沙西区福胜 街。公元1465年建,现仅 存祠屋一间,祠前 “太 傅井”。
二 、 朱 熹 儿 童 教 育 思 想
1、重视蒙养教育
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为蒙养教育阶段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 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 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2、慎择师友
3、强调学“眼前事”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4、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圣贤之嘉言懿行,供模仿 教师应指导、示范、适时启发
二 1、提倡早期教育 、 颜 之 2、主张慈严结合 推 家 3、要求均爱勿偏 庭 教 育 思 4、主张博习致用 想
5、重视风化陶染
与善人居,慎交友,交益友
幼儿期是教育的最 佳期
反对无教而有爱;主张体罚。
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 免生娇气与怨气,致兄 弟不睦
儒家五经兼及百家,琴棋 书画文学; 学以致用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PPT课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伦理 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 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们常称为“诸子百家”。各家 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争辩, 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7
三、私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对教育影响最大的为四家:儒、墨、道、法。 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并称为“显学”。(玄学) 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显学根于对现实世
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1、儒家私学(孔子、孟子、荀况) 孔子是儒家私学的创始人 2、墨家私学(墨翟dí) 3、道家私学(老子、庄子) 4、法家私学(商鞅、韩非、李斯)
8
第三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简介:
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
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已
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以去,民信不 可失。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 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片面性) ⑷与行政、法律的关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 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15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11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
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
造性。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12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人(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自30岁左右,开始私人
讲学,长达40余年。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第五节荀子的教育思想讲稿

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活动及政治主张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他的家世和早年经历不详,史书记载也多有矛盾。
但是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确是无疑的。
他曾在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祭酒:在祭祀活动中,由一个年高望重的人举酒祭禅)封为“最为老师”(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
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并吸取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这时的社会,诸侯长期称雄的局面行将结束,已基本上形成了秦、楚、魏三国对峙的局面,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趋势。
荀子的言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大一统制造舆论。
当时荀子生活的赵国是个小国,他的近邻齐国是个东方大国,荀子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齐国,希望齐国能“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战国七雄的割据与征战。
荀况初到齐国,正当齐王吞并宋国,兵威不可一世的时候,荀况向齐国的宰相进言,劝其“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强国》)他所谓的“胜人之道”就是实行“王道”政治。
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受到重视,齐国后来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他也因人进谗言,而不得不怀着失望的心情离齐去楚,谒见了春申君黄歇,任兰陵令。
不久,又遭楚人谗言,不被重用,被春申君辞退。
后来他看到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不是齐国,而是后起之秀的秦国。
秦国一向重用法家而不欢迎儒者,儒者西行也不入于秦国,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破例访问了秦国,观察了秦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会见了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
他认为,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秦国因此而强大。
但是秦国也有它根本的弱点,那就是“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尽管兵劲城固,却“忧患不可深计”,时刻担心各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荀子主张王者之政应重在服人心。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在教育上表现为强调纪律、规范和法制 意识的培养。
重视知识教育
法家重视知识教育,尤其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等实用知识的传 授。
04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
在汉朝初期,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和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文化混乱,百家争鸣。为了统 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以军事、政治、 道德和宗教为主,注重培 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 。
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及变革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更加完备,形成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 校系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传统 的经史之学外,还增加了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变革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 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如隋唐时期 的科举制度、宋代的书院制度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
版
汇报人:
2023-12-31
•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 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教育思想 •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 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历程 •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与挑战
01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概况
01
02
03
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 活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教 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中进行的。
唐代韩愈“师说”中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职责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 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师生关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 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中国教育史课件PPT

讨论:P3 “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 活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启示:人类社会任何事物的起源均来源于 人们自身的需要及其主体对它的自我认识。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氏族公社:约5万年前-5千年前-BC21世纪)
(一)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取火[氏族]、渔猎、 种植、原始手工业)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教育(上)
(春秋:BC770年——BC476) 一、春秋时期变革 农业生产力发展(铁器大量使用\牛耕\水利灌溉) 土地私有(中下层贵族\自由民开荒);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承认土地私人占有)——封
建制度形成; 政治上王权衰落; 旧教育没落,新教育兴起
二、官学的衰败情况
30岁办私学 50-54,任中都宰——后为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有教无类”
孔子的办学指导思想。人不分种族、贵贱 都可以入学。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制 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文化 的下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根据《论语》、《史记》载,孔子招录学 生:
育、)
西周
宗法制(分封) 周天子——诸侯国(71)——卿、大夫—
—士——人民(-奴隶)(等级制度)[嫡 长子继承制] 周礼: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上下 尊卑关系的规定,贵族衣食住行、丧葬婚 嫁等一切行为的准则,以及政治、军事、 法制制度的总称。(姬旦:周公)
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制度
教育原始性
1、目的原始 2、内容原始 3、形态原始(生活中进行,没有独立于
生活) 4、方式原始(言传身教)
四、氏族社会末期“学校”的萌 芽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近代)课件PPT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2)论女子教育
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涉及到女子的自养自立、成才成德以 及教育子女等方面,因此,必须予以提倡。 (3)论儿童教育
梁启超批评中国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倡导为孩子办新式学 校。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改革教学方法应该生动活泼;教育 内容应该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
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2007年考研真题
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湖南时务学堂
C 福建船政学堂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为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战 舰指挥和驾驶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癸卯学制”学制性质与意义: 这个学制实质上还受封建思想的支配,且几乎完全抄袭日本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这一学制的颁行改变了中国封建式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
校形式,为现代学制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保障,因
而具有进步意义。 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学校教育制度化、系统化,使全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12 年选择题)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教育活动起源于古代的 “六艺”教育,即礼、乐、射、 御、书、数。
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逐渐发展 壮大,从官学、私学,到科举制 度,再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 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 心,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 养,强调“仁、义、礼、智、信
ERA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01
总结词:萌芽阶段
02
详细描述: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开始萌芽,主要形式是贵族家庭教育 ,教学内容以宗教和品德为主,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03
教学方法:以口耳相传和实践经验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师队伍。
04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贵族子弟,平民子弟难以接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总结词:百家争鸣
王阳明与心学教育思想
总结词
心学教育思想以王阳明为代表,主张"心即 理"、"知行合一",强调内在的体验和自我 修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内在自由 和全面发展。
详细描述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 认为人的内在心灵和思想是最重要的,只有 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才能实现内在的自由和 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 尚道德情操和全面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 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利益。
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思想 ,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04
中国现代教育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中国教育史2PPT课件

16
17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郡——郡守 县——县令、县长 乡——三老(掌教化,主赋役,窥伺居民的行为 ) 里——村、村落、街道办事处
郡县制始于春秋,秦朝利用
18
“ 汉承秦制 ”
19
汉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太常 光禄勋(即秦朝的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
(东汉)诸生、太学生
30
教师的待遇:
太学还建有“博士舍”供博士居住, 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朝廷又经 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 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 奉使、巡行等职责,使得汉代太学博士 因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 人仰慕的职位。
31
太学生的待遇:免其赋役,且还享有一定的俸禄。
22
23
24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一)设五经博士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三)以儒术取士 (四)视学制度
25
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26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 察举选士制度
27
汉代的学制
28
汉代的学校
(一)太学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贵族教育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
学校,在教育史上首开专科学校之先河 (三)地方学校
郡——“学” 县(道、邑)——“校” 乡——“痒” 聚——“序”
29
汉代的太学
一、太学的教授与学生 教授——“博士”(博学多能之意)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
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坐而论道”
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墨子
老子
庄子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私学的发展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 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 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 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 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 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2、求知兼求能 3、前期和后期教育特点不同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特点
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
私学的历 史特点
春秋时期的教 育
官学衰废
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
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
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 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 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 可记。说明关于官学的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孔孟荀精品PPT课件

教育的个体功能
人人应当 受教育
教育条件很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要,尤其是早 期教育
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总结: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打 破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天生高贵的思想,成为人人有可 能与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原意。
“诸子百家”:是虚指,一般指的是“九流十家”,最 有影响的是四家: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 方法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
❖ 学术文化下移 养士之风盛行
私学的发展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教育的繁荣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四、稷下学宫(重点)
稷下学宫遗址
❖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 门之下而得名。
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
形式的学校。
特色:
❖学术自由; ❖教师待遇优厚; ❖学无常师;
❖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弟子职》。
意义:
❖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
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王权衰落 文化上: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官学的衰落
❖ 官学衰落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
无暇顾及学校。
➢ 3、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的
教
育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稷
诸
春
下
子
秋
学
百
战
宫
家
国
与
私
时
私
学
期
学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展
育
变
革
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叁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刚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 流落民间,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 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 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 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
仁 者 , 爱
人
”“
,
克 己
”
“
“仁”
省 刑
主 张
“”
罚德
,治
薄 税 敛
, 提 出
孔
政子
治教
思 想 、
教师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 上大夫俸禄的物质待遇
学无常师
兼容并蓄,游学自由,鼓励争鸣
科学的学生管理
教学已经具有了目的性、计划性 和组织性
刚
你认为私学的特点是?
私学的特点
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其阶级基础是 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
2.私学是根据社会或个人的需求而设立,它是分散的,即“学 在四方”,而非“学术官守”。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落——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私学的兴起
士阶层的崛起 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或有 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 阶,称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
养士之风盛行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七国称雄,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扩 大势力,扩大影响,都“礼贤下士”,争相养士,采用“选士” 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 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 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 过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3.政教分离,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分开。 4.面向平民开放,教育对象广泛,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下移。 5.官师分离,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人 才为谋生的途径。 6.私学是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园地,各学派自由讲学,各有所宗。 7.教育内容不限于“六艺”教育,可以传授各派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 乃至新的知识和技能。 8.私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不要求固定的场所,可以自由流动, 设备也很简单。 9.私学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多种规格人才。
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 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 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各学派展开 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 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贰
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 墨、道、法四家私学。 1.儒家私学 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等,其创始 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称思孟学 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 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 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作中学 习。该派在自然科学如数学、光学、力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了较 高的学术成就。 3.道家私学 代表没落贵族阶级,创始人是老聃和庄周(合称老庄),提倡消 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对当时的统治者抱有反感。老 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当时社会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 的见解。 4.法家私学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创始人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 韩非、李斯,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
中
国
第 四 节
古 代 教 育
思
想
的
创
建
法《孟孔 家礼子子
记荀墨 》子子
。,
《
孟
孔
礼
子
子
记
、
、
法
》
荀
墨
家
的子子ຫໍສະໝຸດ 的教的的
教
育
教
教
育
思
育
育
思 想
想
思 想
思 想
目
CONTENTS
录
壹
孔子
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孔子对我 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你所了解的孔子是 《论语》? 万世先师? 孔府孔庙孔林? 三人行必有我师? 有朋自远方来? ?
欲了 解 孔 子
最终目的
治维 阶护 级宗 服法 务等
级 , 为 统
人性论
(性
政治目的 有 相
员培 养 维 护 统 治 的
范近 围也 ),
习 相 远 也
官
“ ”
“礼”
父 子 子
君 君 臣
臣
父
”
“仁”
“
复 礼 为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