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特色及经验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特色及经验
——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马静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上虞 312400)
摘要:娴熟的技术实践能力是高职生的主要特征,它与理论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总体来说比较欠缺。文章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联系绍兴市的实际,对高职教育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特色及经验进行介绍。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马静(1966-),女,浙江嵊州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2008年浙江省教科院重点课题《高职“双证制”与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结合的实践和完善——以绍兴市为例》,编号:SB37。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教改项《高职“双证制”与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09JG0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18-0082-0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的主阵地,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就业率仍不高,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技能不满意,导致我国高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娴熟的技术实践能力是高职生的主要特征,它与理论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高职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直接从事实践技能的机会。
究其原因,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欠缺。因为高职教育大多是大专,是从中师或中专升格转化而来的,不论是作为硬件的实践教学设备,还是作为软件的教师的实践能力,都是比较欠缺的。
近几年来,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对指导我国大陆的高职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联系绍兴市的实际,对高职教育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特色及经验进行介绍。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及经验
俞仲文在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
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采取“单位行业训练”模式进行的,即它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职业院校在企业界人士、教师等组成的前提下,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应社会需求开设实用性的专业,调整课程结构,增添机器设备,并设有实习工厂作为实习基地,重新编印教材,培养双师型的师资,积极实施训练,每个专业每周均有15小时以上的实习时间,每一位学生在实习时均有自己对应的技能岗位,必须自行动手不能依赖他人,让各级学生每一实习时
间均可以收到充分实习之效果。实习工厂可以设在学校内,也可借企业单位现存的,毕业学生都能学到优良的职业技术,并且都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双证”(某一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全部能获得就业机会。这样使台湾工业发展有充分的技术人力保障,对每一阶段的经济有莫大的贡献[2]。这样的单位行业训练模式实际上与大陆的职业教育倡导的实训模式是同性质的,通过行业训练模式获得的“双证”与现实的岗位目标零距离对接,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到就业岗位上,学生提前介入专业实践过程,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提高就业竞争力。故我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建立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职业学校”相承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平衡的第二条通道。
二、我国大陆高职“双证制”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双证制”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历教育(以取得“学历文凭证书”为结果)与职业培训、资格认证(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结果)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3]“双证”制教育是指职业院校按照国家劳动部制定的职业岗位标准要求来进行组织理论知识教学和掌握技能的实训实习,使学校理论知识教授和企业行业的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技巧的培养,学生在取得学历文凭证书的同时获取一种或几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为企业界所普遍认可,具有很高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多头管理,大多数是劳动部门管理,还有教育部门及其他行业机构的管理,比较混乱。高职院校虽然普遍实行双证融通,鼓励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至少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其职业能力标准就业时不一定为企业行业所认可与接纳,因为鉴定过程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通过一次考试就获得证书,缺乏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分转换,在学生就业的实践中缺乏全国统一的权威性。其结果是,高职教育不能为企业行业提供衡量学生工作能力职业技能水平的权威“就业绿卡”。这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标准化程度还处于有待于提高[4]。
因为知识可以在传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中进行讲授或灌输,而技能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专业训练进行训练和培养。能力本位并不排斥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强调知识在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强调的是要针对实际能力培养来选择知识,突出了职业岗位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以使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技能培养是以知识学习为前提,但知识的掌握绝不等同于技能的操作训练,熟练的技能一定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并以其为核心来组织相关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发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灵活的适应环境能力。现代学徒制提倡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训练和开展工作,不失为培养高水平技能的实践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非常强调普通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知识性课程,而这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在工作过程中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往往离社会上工作的职业岗位要求有较大的偏差。国家对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没有作为一种制度建立起来。没有企业的参与合作支持,高职院校不仅不可能培养出市场需求高技能的人才,而且从学校到工作过渡(School-To-Work)角度看,还会增加高职校生就业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失业率,进而降低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热情。一方面闹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