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 生物氧化

合集下载

第八章生物氧化

第八章生物氧化
第二篇 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
第八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54分22秒
1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称生物氧化,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氧化分解生成
CO2 和 H2O并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脂肪 蛋白质
O2
CO2和H2O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54分22秒
12
2、黄素蛋白(FP)
黄素蛋白(FP)是以FMN或者FAD为辅基的脱氢酶,种类
很多,但辅基只有两种,如NADH脱氢酶
NH2 N
N
H3C 8
H2C
O
HCOH
HCOH
HCOH
CH3
1
N
N
10
O PO OH
2
C
O
O
N
P
H3C 8 H3C 7
R 1
N NO 10
H H3C
NH
N5 O
H3C
H++e
FMN (醌型或氧化型)
R
N
N O H H3C
NH N
H3C
HO
H++e
R
H
N NO
NH N HO
FMNH (半醌型)
FMNH2 (氢醌型或还原型)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54分22秒
14
3、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原子(非血 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硫)
1、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温, pH接近中性),在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的过程

医学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氧化

医学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氧化

* 铁硫蛋白为单电子传递体 ( Fe2+-e Fe3+)
+e
20
3. 泛醌(ubiquinone , Q) 又称辅酶Q (Coenzyme Q , CoQ)
21
**泛醌的特点 1)是双电子传递体 2)不与蛋白结合的游离存在的电子载体 3)是复合物Ⅰ、Ⅱ、Ⅲ之间的连接者,
是多种底物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中心点
53
四、 ATP与能量的释放、储存和利用
H2O+CO2 ATP
有机物氧化 产能
生物大分子 主动
合成
运输
肌肉 收缩
遗传信 息传递
O2 ADP+Pi
54
一、 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基的来源 (一) 氧化磷酸化: 主要来源 (二) 底物水平磷酸化 概念: 在反应过程中,由于分子内部能 量重新分配,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进一 步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形成ATP
67
AH2
2H+
2Cu2+
O2-
H2O
A 2Cu+
1/2O2
属氧化酶主要有:细胞色素氧化酶、 酚氧化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68
(二)需氧脱氢酶 (aerobic dehydrogenase)
特点: 使作用物氢活化, 受氢体:除氧以外还有其他试剂 产物之一是H2O2
69
AH
FMN(FAD)
H2O2
氧化磷酸化
4

脂肪
葡萄糖 脂肪酸 + 甘油
乙 酰CoA
蛋白质
氨基酸
TCA cycle
CO2
H++e (进 入 呼 吸 链 )
生成H2O 及释 放 出 能 量
5

第8章:生物氧化

第8章:生物氧化
GDP+Pi
HSCoA
H2C COOH H2C COOH
琥珀酸
GTP
O C SCoA
琥珀酰CoA
ATP ADP
琥珀酰CoA合成酶
2. 氧化磷酸化
在线粒体中,代谢物脱下的2H经呼吸链氧为 水时所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 过程。它是体内生成ATP的主要的方式。
呼 吸 链
1 O2 H2O
实质: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TP的mol数。
线粒体离体实验测得的一些底物的P/O比值
底 物 β-羟丁酸 琥珀酸 抗坏血酸 呼吸链的组成 NAD+→复合体Ⅰ→CoQ→复合体Ⅲ →Cyt c→复合体Ⅳ→O2 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 →Cyt c→复合体Ⅳ→O2 Cyt c→复合体Ⅳ→O2 复合体Ⅳ→O2 0.88 0.61-0.68 1 1 细胞色素c (Fe2+) 1.7 2 P/O比值 2.4~2.8 可能生成的 ATP数 3
1. 温度: 体温,~37度

高温
2. 反应温和:酶促,逐步氧化,逐步放能,可调节

反应剧烈:短时间内以光、热能形式放能
不能储存,0% 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
3. 效率:以高能键储存,40~55%


4. CO2来源:有机羧酸脱羧而来
二、生物氧化的酶类 氧化酶类 需氧脱氢酶 不需氧脱氢酶
R=H: NAD+;
R=H2PO3:NADP+
B: FAD和 FMN
FAD(或FMN)+ 2H FADH2(或 FMNH2)
C: 辅酶Q ( CoQ) 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烯连接形 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脂溶性, 在膜中 可流动。 不固定于复合体,呈游离状态。氧化还 原反应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生物氧化(共83张PPT)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生物氧化(共83张PPT)
HO– CHCOOH
苹果酸
△ G0′≈0(变化很小)
(八)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TCA循环
CH2COOH HO CHCOOH
苹果酸
NAD+
NADH+H+
苹果酸脱氢酶
CH2COOH O C COOH
草酰乙酸
△ G0′
完整的三羧酸循环
小结
TCA循环
8步反应(10步) 8种酶催化 反应类型:缩合1、氧化4、底物水平磷酸化1、
S
Fe
S
铁硫簇(Fe4S4) C
功能:参与电子传递
3、细胞色素:以铁卟啉为辅基的结合蛋白
+e
Fe3+
Fe2+
-e
功能:传递电子
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
淀粉、糖原
葡萄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氨基酸
TCA循环
乙酰CoA
2H ADP+Pi
CO2
ATP H2O
1/2O2
概念:
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通过一种循环, 在有氧 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由于该途径的第一个 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故称之为三羧酸循环
或柠檬酸循环,简称为TCA 循环。
为了纪念德国科学家Hans Krebs在阐明TCA循 环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又称之为Krebs循环。
TCA 循环也称为柠檬酸循环和Krebs循环
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实际上是乙酰CoA)被降 解成CO2
产生一些ATP
产生更多的NADH和FADH2
NADH和FADH2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 生更多的ATP。
4 KJ/mol),这部分能量可推动ADP与Pi合成ATP。

第八章生物氧化

第八章生物氧化

27
2.黄素蛋白(flavin protein,FP)
黄素蛋白的辅基有两种:FMN和FAD, 其分 子中的异咯嗪环可以进行可逆的加氢和脱氢反应, 故黄素蛋白在呼吸链中属于递氢体,在加氢反应 时接收2个氢原子。
28
H3C H3C
N
CH 2 O H C OH H C OH H C OH
O PO O-
36
37
细胞色素c (Cytochrome C)
➢13kD球形蛋白 ➢唯一能溶于水的细胞色素 ➢流动电子载体,可在线粒 体内膜外侧移动
38
呼吸链中常见的几种蛋白质或酶
名称
特点
主要功能
黄素蛋白
以FAD或FMN为辅基 传递H和电子
铁硫蛋白
辅基为铁硫中心(Fe-S) 传递单个电子
泛醌(CoQ)
脂溶性,能在内膜中自 由扩散
ATP、热能
10ion and storage of ATP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ATP的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ATP的储存和利用
11
一、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生物体能量代谢的特点:
1. 生物体不能承受能量大量增加、能量大量 释放的化学过程,所以代谢反应都是依序 进行,能量逐步得失的反应
⊿G′
(kcal/mol) (-14.8) (-12.3) (-11.8) (-10.3) (-7.3) (-7.5) (-6.6) (-6.6) (-5.0)
14
二、 ATP的生成 (一)底物水平磷酸化 定义:代谢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脱氢或
脱水而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产 生高能键,然后将高能键转移给ADP (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 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第八章生物氧化一、内容提要生物氧化是指糖、脂肪、蛋白质等供能物质在生物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并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

CO2的生成方式为有机酸脱羧。

脱羧反应根据其发生在α碳原子及β碳原子,分为α脱羧和β脱羧。

有的脱羧反应涉及氧化,因此脱羧反应又可分为不伴氧化的单纯脱羧和伴氧化的氧化脱羧。

线粒体内膜存在多种具有氧化还原功能的酶和辅酶,排列组成呼吸链。

细胞的线粒体中,代谢物脱下的2H以质子和电子形式通过呼吸链逐步传递给O2生成H2O。

从细胞内膜分离得到四种功能的呼吸链复合体:NADH-泛醌还原酶(复合体Ⅰ)、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复合体Ⅱ)、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体Ⅲ)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Ⅳ)。

CoQ、Cytc不包含在这些复合体中。

体内存在两条呼吸链,即NADH氧化呼吸链及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ATP的生成方式有两种: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以氧化磷酸化为主。

氧化磷酸化是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产ATP的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每2H经NADH氧化呼吸链传递可产生约2.5个ATP,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传递可产生约1.5个ATP。

氧化磷酸化受到甲状腺素和ADP/ATP比值的调节,同时易受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和ATP合酶抑制剂等抑制。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代谢物分子中能量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

除ATP外还存在其它高能化合物,但生物体内能量的生成、转化、储存和利用都是以ATP为中心。

在肌肉和脑组织中,磷酸肌酸可作为ATP的能量储存形式。

胞质中物质代谢生成的NADH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必须通过α-磷酸甘油和苹果酸-天冬氨酸两种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

生物氧化过程中有时会生成反应活性氧类,他们具有强氧化性,对细胞有损伤作用。

微粒体中的氧化酶类可以将某些底物分子羟基化,增强其极性,便于从体内排出;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反应活性氧类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第八章生物氧化

第八章生物氧化

2.细胞色素 Cyt 细胞色素(Cyt 细胞色素 Cyt) 细胞色素是属于色蛋白类的结合蛋白, 细胞色素是属于色蛋白类的结合蛋白,其辅基是 含铁卟啉的衍生物(血红素A,血红素B,血红素 血红素A,血红素B,血红素C) 含铁卟啉的衍生物 血红素A,血红素B,血红素C) 细胞色素共有五种,分别为Cyt 细胞色素共有五种,分别为Cyt a, Cyt b, c, Cyt c1, Cyt c, Cyt a3. 细胞色素在呼吸链中是通过铁卟啉中的铁原子氧 化还原作用而往复传递电子, 化还原作用而往复传递电子,细胞色素是单电子 传递体方程式如下 方程式如下: 传递体方程式如下: ( b, c1, c) 2Cyt·Fe 2Cyt Fe3+ + 2e2Cyt·Fe 2Cyt Fe2+
一. 生物氧化的涵义 由前述分解代谢的总方程式: 由前述分解代谢的总方程式:
有机物 + O2 能量( ATP) CO2 + H2O + 能量( ATP)
则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有氧参与的氧化反应, 则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有氧参与的氧化反应, 且反应发生在生物体内, 且反应发生在生物体内,故称为生物氧化 定义 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的 氧化分解作用称为生物氧化 由于此过程消耗氧生成CO2 ,且在细 由于此过程消耗氧生成CO 胞中进行, 胞中进行,因此又称为细胞呼吸
(二)反应历程复杂 例 葡萄糖的氧化反应方程式: 葡萄糖的氧化反应方程式: C6H12O6 +6O2 6CO2 + 6H2O
在体内和体外都是一样的, 在体内和体外都是一样的,但各自的反 应历程不同,体外氧化是一次反应完全的 应历程不同 体外氧化是一次反应完全的 而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的水溶液中进 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的水溶液中进 行的,途径迂回曲折,有条不紊, 行的,途径迂回曲折,有条不紊,反 应历程复杂, 应历程复杂,都是酶促反应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二、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作用 三、呼吸链的蛋白质复合体 四、呼吸链中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Go on~
一、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 呼吸链是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 脱落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最后传递 给被激活的氧原子,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 •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它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原核生物中,它位于细胞膜上。
功能:将底物上的氢激活
并脱下。
辅酶:NAD+或NADP+
NAD+ 和NADP+的结构
OR
NAD+:R=H NADP+:R=PO32-
尼克酰胺核苷酸的作用原理:
H
H H CONH 2
C CONH2 N R
+
+ H + e + H+
N R
+ H+
H
2H
H
e
H+
NAD(P)+
+2H
-2H
NAD(P)H+H+

Cys Cys
S S
Fe3+
S S
Fe3+S S来自Cys Cys+e-
Cys Cys
S S Fe3+
S S Fe2+
S S
Cys Cys
(4)泛醌(CoQ)
一种脂溶性的醌类化合物,其分子中的苯醌 结构能进行可逆的加氢反应,是氢传递体。
CoQ + 2H
CoQH2
(5)细胞色素(cytochrome,Cyt)

第八章生物氧化

第八章生物氧化

Cytc12e
Cytc
2e
aa3
2e
O2-
1 2 O2
第20页/共47页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FMN,Fe-S 复合体Ⅰ
FAD, Fe-S,Cytb 复合体Ⅱ
Cytb,
Fe-S,Cytc1 复合体Ⅲ
Cytaa3,Cu 复合体Ⅳ
第21页/共47页
四、胞液中的NADH的氧化
• 胞液中生成的NADH不能自由通透线粒体内膜,必须经过转运机制进入线 粒体
第32页/共47页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
(一)线粒体(mitochondrion)结构
线粒体内膜和脊上有许多球状小体突出: ATP合成酶系
第33页/共47页
第34页/共47页
第35页/共47页



第36页/共47页
四、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 抑制剂(inhibitor) • ADP的调节 • 甲状腺素(thyroxine)的调节 • 线粒体(mitochondrial)DNA突变(mutation)
第4页/共47页
第二节 生物氧化方式
第5页/共47页
OO== O=
O= O=
一、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方式: 有机酸脱羧
α-单纯脱羧 HO3HCORO丙-草C-COα酮CC-酰-氨酸CCC苹HO基乙HC果O-O酸酸N2酸HO-HHC2H-2-C※※OCH+HO氨单氧N-OC基HA纯化OH酸SD脱脱脱OCPN草A羧Ho+羧羧丙D酰A酶+丙苹酮乙酮果酸酸酸N羧R脱脱βN酶化Aα-羧A-C氢D酶-D单酶氧HH酶HP胺纯+2系化H3H-HCHN脱+3脱+3-CHCC羧H丙羧-2--C丙C酮C+乙-酮酸O-+SC酰酸OCCOCooHOAAH2+++CCOCO2O2 2

生化第08章习题

生化第08章习题

第八章生物氧化一、选择题(一)A型题1. 下列有关生物氧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三大营养素为能量主要来源B. 生物氧化又称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C. 物质经生物氧化或体外燃烧产能相等D. 生物氧化中CO2经有机酸脱羧生成E. 生物氧化中被氧化的物质称受氢体(或受电子体)2. 三大营养素是指()A. 水,无机盐,糖B. 糖,脂类,蛋白质C. 糖,脂肪,水D. 糖,脂肪,蛋白质E. 蛋白质,核酸,酶3. 在生物氧化中NAD+的作用是()A. 脱氢B. 加氧C. 脱羧D. 递电子E. 递氢4. 下列有关呼吸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 呼吸链也是电子传递链;B. 氢和电子的传递有严格的方向和顺序;C. 仅有Cyt a3直接以O2为电子受体D. 黄素蛋白接受NADH及琥珀酸等脱下的HE. 递电子体都是递氢体5. 真核生物呼吸链的存在部位是()A. 细胞质B. 线粒体C. 细胞核D. 微粒体E. 过氧化物酶体6. 哪个代谢不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A. 糖酵解B. 三羧酸循环C. 电子传递D. 氧化磷酸化E. 脂肪酸β-氧化7. 体内分布最广的一条呼吸链是()A. FADH2氧化呼吸链B. NADH氧化呼吸链C.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D. B与AE. B与C8. 哪个化合物不是呼吸链的组分()A. NAD+B. FADC. CoAD. CoQE. Cyt9. 下列哪个物质不是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分()A. NAD+B. FADC. CoQD. Cyt aa3E. Cyt b10. 下列有关NADH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又称还原型CoⅠB. 可在线粒体中形成C. 可在西胞液中形成D. 在线粒体中氧化并生成ATPE. 在西胞液中氧化并生成ATP11. Cyt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是()A. b→c→c1→aa3→O2B. c→b1→c1→aa3→O2C. b→c1→c→aa3→O2D. c1→c→b→aa3→O2E. c→c1→b→aa3→O212. 肌肉或神经组织细胞浆内NADH进入呼吸链的穿梭机制主要是()A. 3-磷酸甘油穿梭机制B. 柠檬酸穿梭机制C. 肉毒碱穿梭机制D. 丙酮酸穿梭机制E.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机制13. 肝脏与心肌中NADH进入呼吸链的穿梭机制主要是()A. 3-磷酸甘油穿梭机制B. 柠檬酸穿梭机制C. 肉毒碱穿梭机制D. 丙酮酸穿梭机制E.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机制14. 细胞液中NAD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发生氧化磷酸化反应,其P/O比值为()A. 0B. 1C. 2D. 3E. 以上都不是15. 二硝基苯酚能抑制哪种代谢()A. 糖酵解B. 肝糖异生C. 氧化磷酸化D. 柠檬酸循环E. 以上都不是16. 二硝基苯酚是氧化磷酸化的()A. 激活剂B. 抑制剂C. 解偶联剂D. 促偶联剂E. 无影响物17. 氰化物抑制的Cyt是()A. Cyt aB. Cyt bC. Cyt cD. Cyt c1E. Cyt a318. 可被CO抑制的呼吸链组分是()A. NAD+B. FADC. CoQD. Cyt cE. Cyt a319. 活细胞不能利用下列哪种能源来维持代谢()A. ATPB. 脂肪C. 糖D. 环境热能E. 乙酰辅酶A20. 高能化合物水解释放能量大于()A. 10kJ/molB. 15kJ/molC. 20kJ/molD. 25kJ/molE. 30kJ/mol21. 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是()A. 氧化磷酸化B. 底物水平磷酸化C. 有机酸脱羧D. 肌酸磷酸化E. 糖原磷酸化22. 下列化合物中没有高能键的是()A. ATPB. ADPC. 磷酸肌酸D. 1,3-二磷酸甘油酸E. 3-磷酸甘油醛23. 1mol琥珀酸脱下的2H经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摩尔数是()A. 1B. 2C. 3D. 4E. 624. 下列物质中脱下的氢不通过NADH 氧化呼吸链氧化的是()A. 苹果酸B. 丙酮酸C. β-羟丁酸D. 谷氨酸E. 脂酰辅酶A25. 近年来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制获得较多支持的假说是()A. 构象偶联假说B. 化学渗透学说C. 化学偶联学说D. 共价催化理论E. 诱导契合学说26. 肌肉细胞中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下列哪一种()A. ADP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 cAMPD. ATPE. 磷酸肌酸(二)B型题A. UTPB. GTPC. CTPD. TTPE. ATP27. 用于糖原合成而不参与糖酵解的是()28. 用于磷脂合成而不参与脂肪酸氧化的是()29. 用于蛋白质合成而不参与尿素合成的是()A. 1/2B. 1C. 2D. 3E. 430. NADH氧化呼吸链的P/O比值为()31. FADH2氧化呼吸链的P/O比值为()A. Cyt bB. Cyt cC. Cyt a3D. Cyt P450E. Cyt c132. 将电子直接传递给O2的是()33. 不在线粒体内传递电子的是()34. 与线粒体内膜结合较松容易分离的是()A. 甲状腺素B. 肾上腺素C. 一氧化碳D. 异戊巴比妥E. 2,4-二硝基苯酚35. 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而使生物氧化中断的是()36. 加速ATP水解为ADP和Pi的是()37.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是()(三)D型题38. 都含有B族维生素又都是呼吸链组分的两种物质是()A. FH4B. TPPC. FMND. FADE. CoQ39. 铁硫簇主要有2种形式()A、Fe1S1B、Fe2S2C、Fe3S3D、Fe4S4E、Fe5S540. 细胞浆NADH进入线粒体的机制主要有()A、3-磷酸甘油穿梭B、3-磷酸甘油醛穿梭C、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D、苹果酸-天冬酰胺穿梭E、苹果酸穿梭41. 把细胞浆生成的NADH + H+送入呼吸链的载体是()A. 肉碱B. 丙酮酸C. 天冬氨酸D. 3-磷酸甘油E. 苹果酸42. 在FADH2呼吸链中生成ATP的两个部位是()A. FAD与泛醌之间B. 泛醌与Cyt b之间C. Cyt b与c之间D. Cyt b与c1之间E. Cyt aa3与O2之间43. 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主要有()A、鱼藤酮B、抗霉素AC、阿米妥D、氰化物E、叠氮化物44. 与肌肉活动最密切的两种能源物质是()A. ATPB. GTPC. CTPD. 磷酸肌酸E. 乳酸45. 以下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A、磷酸肌酸B、乙酰CoAC、肌酸D、CoAE、泛酸46. 体内生成ATP的方式有()A、蛋白质磷酸化B、糖元磷酸化C、核苷磷酸化D、底物水平磷酸化E、氧化磷酸化(四)X型题47. NADH氧化呼吸链的成分为()A、NADHB、FMNC、QH2D、CytE、FAD48. 呼吸链的几组酶复合体包括()A、Cyt cB、复合体ⅠC、复合体ⅡD、复合体ⅢE、复合体Ⅳ49. 含有铁卟啉化合物的有()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过氧化氢酶D、细胞色素E、铁硫蛋白50. 在下列化合物中含高能键的有()A. AMPB. ADPC. 磷酸肌酸D. 乙酰CoAE. GMP51.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有()A. COB. ADPC. ATPD. 氰化物E. mtDNA突变二、名词解释52. 生物氧化53. 呼吸链54. 氧化磷酸化55. 底物水平磷酸化56. 解偶联剂57. ATP循环58. 磷酸肌酸59. 细胞呼吸60. 铁硫簇61. α-氧化脱羧62. 细胞色素氧化酶63. NADH氧化呼吸链64. mtDNA65. 高能化合物66. P/O比值67. 呼吸链抑制剂三、填空题68. 在呼吸链中单纯催化电子转移的成分是____和____。

第08章 生物氧化八版14

第08章 生物氧化八版14

反应方式 酶促逐步 CO2 有机酸脱羧 H2 O O=+2H+
能量 逐步释放 化学能+热能
无催化、剧烈 C+O2 H2+O2
骤发 光+热
3.生物氧化的方式
AH2 供氢体 A 2H B 受氢体
供 e体
A 2+ A 3+
e
受e体
B 3+ B 2+
BH2
AH2
2H
X
BH2
A
XH2 2H
B
X 双电子传递体 ;
一、呼吸链的组成——
4种具有电子传递能力的复合体
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complex)
复合体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Ⅱ 复合体Ⅲ 复合体Ⅳ
酶名称
NADH-泛醌还原酶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多肽链数
39 4
辅基
FMN,Fe-S FAD,Fe-S 铁卟啉,Fe-S 铁卟啉,Cu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10 细胞色素c氧化酶 13
* 泛醌 和 Cyt c 均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
NADH-泛醌还原酶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泛醌-CytC还原酶
CytC氧化酶
Cytaa3
Fe-S FMN
Fe-S FAD
Cytb、c1 Fe-S
两条呼吸链
Ⅰ、Ⅲ、Ⅳ
Ⅱ、Ⅲ、Ⅳ
呼吸链组分:NADH、FMN、FAD、Fe-S、CoQ、细胞色素
(一)复合体Ⅰ:NADH-CoQ还原酶
3. ATP合酶抑制剂
寡霉素
机理:ADP的磷酸化(-)
质子梯度不能消除
电子传递↓ 、O2耗量↓
不同底物和抑制剂对线粒体氧耗的影响
三、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素 ━ 钠泵↑━ATP分解↑━ADP↑━

《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氧化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一、线粒体内的呼吸链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是一类含铁硫络合物的蛋白质,其中,铁原子可与无机硫原 子或是蛋白质肽链上半胱氨酸残基的硫相结合。铁硫络合物中的铁和硫有 三种组合方式。通常情况下,铁硫蛋白以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存在。
铁硫蛋白中的铁可以呈两价(还原型),也可呈三价(氧化型),铁 的氧化、还原可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
NAD++2H++2e- NADH+H+ 此外,亦有不少脱氢酶的辅酶为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又称辅酶 Ⅱ(CoⅡ)。
NADP++2H++2e- NADPH+H+
- 13 -
第二节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一、线粒体内的呼吸链
黄素蛋白(FP)
02
又称为辅酶 I(CoI),为体内很多脱氢酶的辅酶,是连接作用物与呼 吸链的重要环节,分子中除含尼克酰胺(维生素 PP)外,还含有核糖、磷 酸及一分子腺苷酸(AMP)。
-8-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四、参与生物氧化的酶
氧化酶直接作用于底物,以氧 作为受氢体或受电子体,生成的产 物是水。氧化酶均为结合蛋白质, 辅基常含有Cu2+,如细胞色素氧化 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氧化酶
-9-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四、参与生物氧化的酶
脱氢酶
需氧脱氢酶 不需氧脱氢酶
通 常 以 黄 素 腺 嘌 呤 二 核 苷 酸 ( FAD ) 或 黄 素 腺 嘌 呤 单 核 苷 酸 (FMN)为辅基,可激活代谢物分子中的氢,与氧分子结合,
-5-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代谢物在体内的氧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糖、脂肪和蛋 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 成乙酰辅酶 A 中的乙 酰基;

第八章 生物氧化

第八章  生物氧化

Cyt c
e-
内外膜间隙侧
e-
Q e-

Ⅱ e-

e- 线粒体内膜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基质侧
H2O 1/2O2+2H+
四个蛋白复合体:复合体I ~ IV 两个可灵活移动的成分:泛醌(CoQ)和 Cyt c
三、主要的呼吸链
(一)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FMN (Fe-S)
CoQ
解耦联蛋白作用机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
H+
热能
内外膜间隙侧 + +++++
Cyt c
+
++
解耦联 蛋白

-
基质侧
Q
F

--
0
Ⅲ- - -

-
F1
ADP+Pi ATP
H+
寡霉素(oligomycin)
可阻止质子从F0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
内外膜间隙侧
寡霉素
(三)ATP的利用和储存
为糖原、磷脂、蛋白质合成时提供能量的UTP、 CTP、GTP一般不能从物质氧化过程中直接生成, 它们的生成和补充都有赖于ATP。 NMP + ATP <=核苷单磷酸激酶=> NDP + ADP NDP + ATP <=核苷二磷酸激酶=> NTP + ADP
构成呼吸链的递氢体或递电子体通常以复合体的 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一、呼吸链的主要组分
Cyt c
内外膜间隙侧

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 生物氧化
图8-19
氧化酶
举例:
细胞色素氧化酶 (Cytc氧化酶)
7
Cyt c氧化酶
FMN 560
图8-2
电子传递链
苹果酸
Cyt c氧化酶
8
(二) 不需氧脱氢酶 (anaerobic
dehydrogenase)
不是以氧, 而是以辅酶作为直接受氢/电子体
举例: * 苹果酸脱氢酶, G6PDH (需NAD+/NADP+的脱氢酶类)
* 琥珀酸脱氢酶, NADH脱氢酶
(需FAD/FMN的脱氢酶类)
* 细胞色素体系
(Cytb,Cytc)
9
(辅酶)
(辅酶)
SH2
受氢体1
不需氧 脱氢酶
受氢体2H2
1/2O2
S
受氢体1H2
(辅酶)
受氢体2
(辅酶)
H 2O
辅酶的作用:
* 作为呼吸链中的受氢(电子)体,将电子传递给O2 * 受氢(电子)体:既是受氢(电子)体又是供氢(电子)体
26
⑵ 复合体Ⅱ:
琥珀酸-CoQ还原酶
作用:将琥珀酸中的2H传递给CoQ
组成:黄素蛋白复合物(包括黄素蛋白,Fe-S,Cyt等) ● 黄素蛋白(复合物II中): 琥珀酸脱氢酶 (FAD) 递氢方式: 递H+(×2)、 递电子(×2)
● 铁硫蛋白 (iron-sulfur protein)
27
● 细胞色素b560 (cytochromosb560,cytb560) 一种色素蛋白(以铁卜啉为辅基)
(复合体III中)
CO、CN¯ 、N3¯ 2S : 、H
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
(复合体IV中)
62
5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测定 各种传 递体的 标准氧 化还原 电位 (E0')
四、氧化磷酸化作用—ATP的生成
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2、ATP 的生成 3、氧化磷酸化机制
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生物体通过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除一部
分用以维持体温外,大部分可以通过磷酸化作用
转移至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中。 此种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称
ATP
ATP
(2)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1)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在被氧化的底物上发生磷
酸化作用。即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
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通过酶的作用可使
ADP生成ATP。
X ~ P + ADP ATP + X 式中X~P 代表底物在氧化过程中所形成的
高能磷酸化合物。
(2)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O*
半醌型CoQ
--CoQ在线粒体内膜中有结合到膜上的,也有游离 的,以两种形式存在。异戊二烯侧链使CoQ没有极 性,可快速扩散通过线粒体内膜.
--CoQ不只接受NADH的电子,也接受琥珀酸脱氢酶
,脂酰辅酶A脱氢酶以及其他黄素酶脱下的电子。 琥珀酸脱氢酶和NADH脱氢酶类似,也是通过 铁-硫中心把与它结合的FADH2的电子传递到CoQ上 。它的更完整的名称应该是琥珀酸-CoQ还原酶。
谢有关。
氧化酶:含金属离子的酶,作用后脱下的氢即直 接以分子氧为受体,产生H2O,例如酚氧化酶
需氧脱氢酶:黄酶中的一种,以FAD或FMN为辅 酶,作用后脱下的氢即直接以分子氧为受体, 产生H2O或H2O2。例如醛氧化酶、过氧化物酶
RCHO+O2+H2O→RCOOH+H2O2
(2)需要传递体的生物氧化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酶及多酶体系)
(1)
(2)
半胱氨酸硫

无机硫
(3)
(4)辅酶Q类
是一种脂溶性的醌类化合物,因广泛存在于 生物界,故又名泛醌。其分子的苯醌结构能可逆
地加氢还原而形成对苯二酚衍生物,故属于传氢
体。
氧化型辅酶Q10(CoQ)
还原型辅酶Q10(CoQH2)
半醌型辅酶Q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辅酶Q的结构变化 A
B
H + + e-
生物体内主要氧化体系,由不需氧脱氢酶
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递体参加反应,分二酶
及多酶体系两类。 ①二酶氧化还原体系 ②多酶氧化还原体系
①二酶氧化还原体系
由黄素脱氢酶与细胞色素体系组成的氧化 体系,存在于琥珀酸脱氢以及脂酰CoA的脱氢 过程,属于少见类型。
②多酶氧化还原体系-----见呼吸链部分
4 生物氧化中的氧化反应类型
① 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概念 ② P/O比值 ③ 氧化磷酸化的阻断作用
①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 系----呼吸链的传递到达氧形成水时,同 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这一全过程称为
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是生成ATP的一种主要方 式,是生物体内能量转移的主要环节。人们发现 这个过程正常进行时,只要有ADP与 Pi存在,就 有ATP生成,即电子传递过程和磷酸化作用是相 耦联的。 实验证明,NADH呼吸链中,有三处能使氧化还原 过程释放的能量转化为ATP,FAD呼吸链中有二处 产生ATP位置。这些位置也是传递链上可被特异 性抑制剂切断的地方。
③ 氧化磷酸化的阻断作用 当电子传递链上的氧化作用(中间递体脱 氢或脱电子)因某种原因不能进行,或虽能进
行氧化,但不能导致ADP磷酸化产生ATP时,即
产生氧化或磷酸化的阻断。 按阻断方式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A 呼吸链电子传递的抑制
指直接对中间递体发生作用,阻断氢或电子
在传递链上传递,使氧化和磷酸化均不能进行。
②P/O比值:是指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 无机磷酸的摩尔数。根据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摩尔数, 可间接测出ATP生成量。实验指明:
NADH呼吸链的P / O值是3,即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 就可形成3摩尔ATP。 FADH2呼吸链的P/O值是2,即消耗一摩尔氧原子可 形成2摩尔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位点”的实验测 定
(1)α-氧化脱羧 α-碳原子氧化同时伴 随脱羧过程。典型的α-氧化脱羧作用是丙 酮酸脱氢酶系催化的丙酮酸的分解反应:
磷酸戊糖途径中的葡萄糖酸氧化脱羧亦属α-氧化脱羧。
(2)β-氧化脱羧 β-碳原子氧化同时,伴随脱羧
过程。如苹果酸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脱氢氧化并
脱羧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三、生物氧化中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第八章
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概述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三、生物氧化中的电子传递
四、氧化磷酸化作用 —ATP的生成
一、生物氧化概述
1、生物氧化的概念 2、生物氧化的特点
3、生物氧化的类型
4、生物氧化中的氧化反应类型 5、生物氧化的部位
1
生物氧化的概念
能量是一切生物机体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的 来源,主要依靠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等有 机物质的氧化作用。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的 氧化称为生物氧化。 高等动物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吸入氧,排出 二氧化碳,吸入氧用以氧化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 获得能量,故生物氧化也称呼吸作用。 微生物以细胞直接进行呼吸,称细胞呼吸。
件下进行的。
生物氧化特点:
②生物氧化是分阶段,经系列反应才完成的, 能量逐步缓慢释放;燃烧无阶段可分,是一次性的 剧烈氧化,能量爆发式的释放。
生物氧化特点:
③生物氧化的能量利用效率远比燃烧高,
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除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一部
分外,尚有相当多的能量可重新以化学能的形
式(主要以ATP形式)贮存利用;燃烧时化学能
全部以热能形式释放。
生物氧化特点:
④水是燃烧的猝灭剂,生物氧化中水是不可
缺少的,由于水的参与,不仅为生物氧化提供了
必要的条件,而且还直接参加反应,增加了代谢
物脱氢的机会,从中可获得更多的能量。生物体
普遍存在一种代谢物先加水后脱氢的氧化方式, 可将这种反应称为“预制脱氢反应”。
3 生物氧化的类型
不需传递体的生物氧化体系(一酶体系)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BAL) CO、H2S CN -、N3-
阿米妥 、异戊巴比妥 鱼藤酮、 粉蝶霉素A
B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解偶联试剂如2,4-二硝基苯酚(DNP)不影 响电子传递,甚至能加速电子传递,刺激线粒体对 氧的消耗。然而,中间递体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不 能使ADP磷酸化,氧化反应与磷酸化作用不能偶联 ,其结果是中间递体氧化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能形 式散发,这种现象称“生化生热”作用。 作为一种产热方式,生化生热对冬眠动物、耐 寒的哺乳动物和早春植物的萌芽等具有适应意义。
根据热力学原理,有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 只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不受反应途径的影 响。因此,同种有机物无论是生物氧化或燃烧, 当终产物相同时,释放的能量相等。
生物氧化特点:
①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氧化条件温和(在 生物体温、pH接近中性、一个大气压和有水存在)
的内环境中进行的;燃烧是在体外、高温干燥的条
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根据生物氧化方式,可将氧化磷酸 化分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及电子传递体系 磷酸化。通常所说的氧化磷酸化是指电 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2
ATP的生成
ATP主要由ADP磷酸化所生成,少数情况下,
可由AMP焦磷酸化而生成。
ADP + Pi + 能量
AMP + PPi + 能量 形成ATP的方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
1、呼吸链的概念及种类 2、呼吸链的主要组成 3、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1、呼吸链的概念及种类
(1)呼吸链的概念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它是代谢物上 脱下的氢经一系列递氢体或电子传递体的依
次传递,最后传给分子氧从而生成水的全部
体系。
(2)呼吸链的种类
呼吸链是典型的多酶氧化还原体系,
目前普遍认为生物体内有两条典型的呼吸链,
--CoQ下一步要被细胞色素氧化。它可被视为一个 集合点把几个黄素蛋白脱氢酶携带的电子集合在一
起,传递给细胞色素,最终传递到氧。CoQ在电子
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 CoQ可接收和传递单电子和双电子,因为它可 通过一个半醌中间物进行氧化还原。CoQ之后的细 胞色素只能接收和传递单电子。CoQ是双电子载体
ROH + H2O
5
生物氧化的部位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 线粒体内进行; 在原核生物如细菌细胞内,生物氧化
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二氧化碳是生物氧化的主要终产物 之一,它的生成并非是代谢物中的碳被 氧直接氧化,而是由于脱羧作用的结果 。 最常见脱羧作用是有机酸分子直接 脱去羧基;此外,葡萄糖可氧化脱羧, 某些氨基酸也可经脱羧作用被分解。
化,但现在还不能把a和a3分开,故把a和a3合称为 细胞色素氧化酶。在aa3分子中除铁卟啉外,尚含有 两个铜原子,依靠其化合价的变化把电子从a3传到
氧(Cu+ →Cu2+),故在细胞色素体中也是呈复合体
的排列。
3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1)NADH呼吸链 (2)FADH2呼吸链
(3)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的依据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糖原 葡萄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氨基酸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乙酰CoA CoASH 第三 阶段
胞液 线粒体
O2 H 2O
2H 丙酮酸
ATP ADP + Pi 氧化磷酸化 2H 三羧酸循环
CO2
2
生物氧化的特点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燃烧)在 化学本质上并无差别,都是将有机物氧化,释放出CO2 和H2O以及能量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