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
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2-07-26T07:27:54.9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杨喆朱晓峰通讯作者[导读]肺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杨喆朱晓峰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此次研究主要针对患有肺癌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使用开胸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以及该种方式的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下,对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凝血功能进行改变主要是在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后一小时、手术后半小时的血栓弹性描记仪参数反应的时间、凝血形成的时间以及最大振幅等的指标变化进行观察。
从相关的文献找中可以发现,对患有肺癌食管癌的患者使用开胸手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有肺癌的患者的血栓弹性描记仪参数反应的时间均有明显的缩短,手术开始后一小时、血凝形成时间等的参数也有一定的降低;而患有食管癌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后数据显示的差异不大,手术后三十分钟以及麻醉前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性。
从文献记录数据上来看相比,血凝时间和相关的参数记录都有明显的缩短。
由此可知,患有肺癌食管癌的患者的患者在进行麻醉之前,其血液凝固的时间是处于高凝的状态的,而在手术中和手术后,患有肺癌的患者其血凝功能就会逐渐降低,患有食管癌的患者其血凝功能就会逐渐升高。
关键词:食管癌;开胸手术;凝血功能;临床意义引言肺癌、食管癌是医院常见的两种恶性肿瘤,当患者出现这两种疾病的过程中,其体内的血液会呈现出高凝的现象,该种现象的产生是导致患者出现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会采用手术的方式对该类疾病的患者展开治疗,但手术的过程中手术造成创伤现象的出现,会将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激活,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患者手术后的恢复过程是非常不利的。
就目前对该种病症的研究而言,对其凝血、纤溶状态等的研究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标准得到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討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128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观察实验组术后第1、3、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等凝血功能指标,并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对。
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Fib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Fib和D-dimer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Fib和D-dimer水平已恢复至正常。
两组PT和APTT水平,实验组在术后第1、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强对其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及如何给予抗凝治疗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手术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手术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组织复原的操作。
目前手术已经成为外科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手术也会引起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手术会创伤破坏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使机体出现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血栓形成[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恢复。
因此,对需要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形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
本文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128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受试者均无凝血系统疾病,且短期内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类的药物。
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
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发布时间:2023-05-30T09:34:50.74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1期作者:姚雨叶[导读]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姚雨叶(常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探讨外伤骨折凝血功能检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70例股骨骨折、116例长骨骨折、172例非长骨患者和110名健康人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检查结果显示除非长骨骨折病例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改变外,其他患病组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伤骨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股骨骨折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和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潜在危险。
关键词:骨折;凝血功能;临床意义外伤导致骨折多由于意外事件造成,创伤性骨折发生后,血液中的凝血酶原大量被激活,生成凝血酶进入血液循环,并且在钙离子作用下通过内源性、外源性等途径使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导致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此时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极易导致血栓形成。
同时纤溶系统启动,激活纤溶酶原,导致纤溶功能亢进。
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同时启动,却又是不平衡启动,因而容易导致凝血功能紊乱[1]。
外伤性长骨骨折发病多因严重创伤所致,因此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多见于青壮年人;中老年人股骨骨折较多见,大约占中老年人骨折病例的19.0%,往往与骨质疏松或跌倒有关。
为了对不同程度创伤骨折患者血液学指标变化进行了解,本文对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健康人对照组110名,其中男性64人,女性46例,平均年龄(39.5±2.1)岁。
均为自愿健康献血者。
疾病组358例,均来自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的外伤骨折患者。
根据骨折程度的不同分为:股骨骨折组70例,平均年龄(61.5±2.9)岁;长骨骨折116例,平均年龄(38.8±2.4)岁;非长骨骨折组172例,中位年龄(36.2±2.8)岁,所有病例均尚未接受手术治疗。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01. 凝血功能检测 02. 凝血功能异常 03.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检测指标
0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凝血 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凝血因子Ⅷ、Ⅺ、Ⅻ的活性
03
凝血酶时间(TT):反映凝血因 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4
纤维蛋白原(Fbg):反映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
血小板计数:反 映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值在100300×10^9/L之 间
凝血因子活性: 反映凝血因子的 活性,正常值在 80-120%之间
抗凝血酶III活性: 反映抗凝血酶III 的活性,正常值 在80-120%之间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或 遗传缺陷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等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疾病诊断
1
凝血功能检测:通 过检测血液凝固过 程,评估凝血功能
4
血栓性疾病:如动 脉血栓、静脉血栓 等,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评估血栓风
险和治疗效果
2
临床意义:凝血功 能检测有助于诊断 出血性疾病、血栓
性疾病等
5
手术前评估:凝血 功能检测有助于评 估手术风险,指导
手术方案制定
3
出血性疾病:如血 友病、血小板减少 症等,凝血功能检 测有助于诊断和治
疗
6
药物治疗监测:凝 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监测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等药
物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制定
凝血功能检测结 果作为治疗方案 制定的重要依据
根据检测结果, 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患者 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❶参考值20~40s(注:本文为本实验室参考区间,仅供参考)❷临床意义APTT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APTT的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恤、IX、XI、X∏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延长:1 .血友病A、B,凝血因子VI、VΠ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 .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1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FDP∕D-D o4.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恤、IX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干扰因素1.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APTT延长。
2.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APTT缩短。
3.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APTT延长。
4.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APTT延长。
«I采血・不足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⅛1量<2.0m1标本5717.23±3.1545.64±10.2521.54±5.64 2.68±0.28更新采购合格标本5711.99±1.2528.69±3.1314.92±0.78 3.12±0.43 t 4.8713.19 3.16 3.25P0.0250.0380.0180.042袭2采血■过■对鬟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曲盘>2.0m1标本6418.12±4.1540.15±8.6320.87±3.45 2.73±0.17政新采・合格标本6412.31±O.3127.56±7.2515.36±1.27 3.29±0.23 t 3.2720.35 2.49 4.01P0.0410.0290.0330.037图源:参考文献截图5.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或进行肝移植等,以改 善肝脏功能,控制疾病进展。
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如肾功能不全或尿 毒症等。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 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过凝血项目检测有 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等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治疗
根据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以预防血栓形成或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诊断
凝血项目检测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 减少症等。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 P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 功能,从而诊断出血性疾病。
总结词
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 平的重要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 纤维蛋白原异常或凝血功能紊乱。
03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计数与临床意义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 险的重要指标。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等 疾病;而血小板计数升高则可能预示 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等。
凝固机制。
02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方法
血小板计数
总结词
反映血小板数量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 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诊断凝血因子 缺乏或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对于维持血管通畅、控制出血以及维持健康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当血液循环受到损伤,如血管破裂或血小板活性异常,凝血功能将会被激活,以形成血栓来封闭伤口并防止出血。
然而,凝血功能异常或失调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了解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凝血功能临床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出血和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凝血功能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凝血缺陷或高凝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出血病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和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可以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而对于栓塞病患者来说,了解凝血功能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栓塞的风险,并制定预防栓塞的治疗方案,如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
其次,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还表现在其对血管疾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
凝血功能失调可能是许多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标之一、例如,一些凝血因子异常可以增加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另外,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预后,因此在评估患者的预后风险时,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还表现在对一些遗传性凝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遗传性凝血疾病是由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包括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等。
凝血功能的检查可以帮助准确地诊断这些疾病,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血浆因子替代治疗或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此外,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还有助于评估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
肝脏和肾脏是维持凝血功能的重要器官。
肝病和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因此通过检查凝血功能可以初步评估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的状况,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最后,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也体现在监测抗凝治疗和择期手术的安全性方面。
抗凝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抗凝剂使用可能导致出血的发生。
因此,通过监测凝血功能,可以调整抗凝治疗的剂量,避免出血并保证治疗效果。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裴利朋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6(024)011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行手术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在术前、术后1、3、5d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并选取1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以此分析凝血功能指标监测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d、3d、5dPT、APTT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术后第1dDD、Fbg含量较对照组增高,P<0.01;术后第3dDD、Fbg含量较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术后第5dDD、Fb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利于并发症的防治,临床意义显著.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裴利朋
【作者单位】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2.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3.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4.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5.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保持血液在血管内在液态状态并在受伤时迅速形成凝块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紊乱与出血或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的凝血全套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活性(FIB)、D-二聚体(D-Dimer)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DP)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来检测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Ⅶ、Ⅴ、Ⅹ、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活性。
P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低凝血酶原血症或维生素K缺乏有关。
正常范围内PT可以排除因子Ⅶ、Ⅹ缺乏,临床上常用于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及抗凝治疗的效果。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来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APTT延长可以暗示有凝血因子缺乏、异常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
APTT也是监测肝功能、抗凝治疗等的常用指标。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正常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PLT数值的增加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肿瘤等,而PLT数值的减少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异常、过度破坏或消耗有关。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会增加。
4.凝血酶原活性(FIB):FIB是机体产生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素的重要物质,可以评估纤维蛋白聚合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FIB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或急性血栓形成等相关;FIB降低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或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增加有关。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通常在血浆中很低。
一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D-二聚体明显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用作判断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概率,也可用于炎症、感染、炎症性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高凝状态提供依据, 达到降低手术治疗并发症、 提高手术治
愈率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压在平时服药后状态。术后第 2 天使用间断充气加压泵辅 助, 每日2 次, ~3 每次 3 i。 0 n m
13 指标观测 术 中监测心 电图、 . 脉搏、 氧饱 和度、 血 呼吸 、
14 统计学处理 .
计学意义 。
2 结 果
采用 S S 20 P S1.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P T AT T、T、 P T均延长 ,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O0 或 P 差 P .5 <
均数 ±标准 差(±s表示 , ) 采用 £ 检验 ,<O0 为差异有统 P .5
00 )FB则在术后第 3 .1 ;I 天升到最高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输人红细胞(8 ±12 mL 67 8 ) 。所有病例术后第 135天的 、、
表 1 两 组 患者 治 疗 前 后各 观 察 时 点 凝 血 指 标 变 化 ( ±s )
3 讨
论
缩短手术时问以及围手术期的治疗等均可有效预防凝血机
能亢进 。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 , 手术 已成为有效 的治疗方法 。对于
d p lr uta o n t d [ ] JOrh p S r Ho g o pe l s u d s u y J . t o u g( n r
Ko g , 0 3 1 ( ) 1 4 1 9 n ) 2 0 , 12 :8 8 .
[ ] K e a W ht R A ea i atrfr e o s 5 en nC, i H. g s r kfco o n u e a s v t rmb e oi f rma rsr e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r )i ho o mb l m at j ug y J . ur(pn s e o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大手术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以及术后第1、3、5天实施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以上观察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时发现,观察组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而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两组在不同时间段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时给予抗凝等防治,能够促进患者恢复。
标签: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指标;临床意义目前,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中的最常见方法,虽然这是治疗方法但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创伤,对机体实施手术后,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栓[1]。
因此,手术术后出现血栓及血栓栓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栓塞而致死,很多临床医生均会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以防止术中出血,却很少有医生会实施术后凝血功能监测,因此术后患者一旦发生血栓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
所以,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栓塞的发生,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本文将针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以及进行正常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骨折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白 。血凝粘 度增 加则导致 静脉血 栓的形成危 险度增 加。Fb J i 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 , 为一种急性反应蛋 白 , 作 在肿瘤 、 症 炎
剂 为 Is u nai aoa r ( nt met o Lb rt y 贝克 曼 ) r tn o 提供 的 配套 试 剂。标 准质 控品为仪器配套提供 。 13 样本采集 . 清晨 空腹抽取 静脉血 1 8 l . m 于含枸橼 酸钠抗 凝剂 的真空采血 管中( 9 1的 比例 ) 立 即颠倒 混匀 , 按 : , 充分 抗 凝后 以 3 0 rmn 离心 3 m n 取血浆 测定 。 0 0/ i, 0 i,
成发生率 明显 升高 , 检测 Fb可以作 为预 防静 脉血栓 形成 的一 i
项检测指标 J 。但血栓形成不 单纯与纤 维蛋 白原 升高有关 , 而
统较为敏感和最常 用 的筛 选试 验 ;T 用 于检 测血 液循环 中是 1 r
否存在过量抗凝血物质 - 。表 中所检测结果表 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J 作为外 源性
继发性脏器缺血 、 缺氧 , 血清酶类短期 内升 高 , 这种应 激性 功能 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不 会影响骨折 的愈合 , 同时应 激反应 可导
致凝血系统发生一 系列 变化 。本 文抽取 本 院 17例骨 折患 者 1
( 骨折组 ) 9 与 6例普 通 患者 ( 健康 组 ) 的凝 血功 能进行 比较 分 析, 旨在探讨 骨折 患者凝血酶 原时 间( ) 活 化部分凝 血活 酶 、
大多数的骨折 是由于创伤造成 的 , 创伤后机 体对外界 刺激
瞬即产生应激性反应 , 引起机 体各 项功 能发生 改变 , 常 可见 常
患者 9 6例 , 其心 、 、 肝 肾功能正常 , 无血 液系统 疾病 , 无外伤 , 男 5 9例 , 3 , 女 7例 年龄 1 4 岁 , 8~ 1 平均 2 . 7 8岁 。 12 仪器 与试 剂 . 仪器为 美 国 A L一9 0 C 00全 自动血 凝仪 , 试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凝血是人体保持血液在外伤或者血管破裂后止血,防止出血过多的过程。
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凝血指标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通过测量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出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其次,凝血指标检测可以指导抗凝治疗。
凝血功能正常的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既要保证出血时的凝结能力,又要保证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有些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静脉血栓栓塞等,可能会导致血液过于凝结,出现血栓的形成。
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肝病、肿瘤等,可能会导致血液凝结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配合适当的抗凝治疗,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第三,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非常重要。
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往往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手术出血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孕妇凝血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血浆容积增加等因素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凝血功能的改变。
妊娠期间的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孕妇罹患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这些凝血功能的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指导抗凝治疗、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孕妇凝血功能的评估等,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诊断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保障。
探究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探究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对相关的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等)患者常规凝血功能的指标进行检查,分析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患有恶性肿瘤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检测其凝血酶原的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变化情况,并与7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患肾癌与肝癌的患者PT与患肾癌、肝癌、肺癌和食道癌患者的APTT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延长情况(P<0.05);除了肝癌患者之外,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含量皆对对照组高(P<0.05);肺癌、胃癌及乳腺癌患者的PLT明显提高,而肝癌患者则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和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的PT与PATT时间明显延长、PLT与FIB含量明显增高,具有血栓的危险,因此适当的使用抗凝药物对改善患者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凝血功能通常处于紊乱状态,这和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及向远处转移具有密切的关系。
肿瘤患者的凝血系统在激活之后,会使肿瘤的进展加快,并让静脉栓塞的致死率大量增加,加上医疗的干预措施影响,会造成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或者生活质量下降。
所以,早期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有助于改善其治疗效果,因而对于新发肿瘤与治疗前肿瘤的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对于尽早发现异常与尽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究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现将具体的论述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于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间本院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70例,其中,有男性34例,有女性26例,其年龄在28岁至78岁间,平均是53.14岁,患者恶性肿瘤种类分别有:肺癌13例、胃癌17例、肠癌11例、食管癌14例、乳腺癌15例;而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其年龄在27岁至72岁间,平均是51.97岁,皆为健康体检者。
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邹娟【摘要】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适应证为股骨骨折的骨科手术患者80例,分别按手术输血与未输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并对比,并对其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也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股骨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实验组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1),Fg 及PLT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输血后第5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 显著缩短(P<0.05),Fg及PL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1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 及PLT 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5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Fg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 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Hb、HCT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 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骨科围手术期应完善凝血功能及加强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制定相应输血方案及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3页(P503-505)【关键词】股骨骨折;围手术期;输血;凝血功能【作者】邹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4;R446.11+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股骨骨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 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 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 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 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 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四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 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 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 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 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七、血浆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0-0.8mg/L
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针对的重 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 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指标,也用于监 测溶栓治疗。
增加:
①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②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DIC时血浆D-D显著升 高;
③溶栓治疗后。
八 、标本的采集、制备、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注意事项
P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 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 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项目检查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功能的项目,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系统是维持人体内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系统,其中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组分。
凝血项目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凝血项目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因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
PT和INR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II、V、VII、X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因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低分子肝素、肝素和抗凝酶等抗凝药物的疗效。
APTT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IX、XI、XII等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稳定性的异常。
TT延长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凝血异常。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用于评估血栓溶解过程的活性和血栓形成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升高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炎症状态。
5.血小板计数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APTT-A是通过测量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后的凝血活性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状态。
6.非特异性凝血指标(PTA、APTA、FIB):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A(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是描述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可以反映纤维蛋白生成的能力。
1.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凝血项目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 。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1 经 临 床 手 术证 实 为 阑尾 炎 患 者 的 6例
C T表现 。结果 单 纯阑尾增粗 1 , 例 阑尾 周 围炎性 渗 出 1 2例
( 中 1 例合 并阑尾 粪石 , 例合 并阑尾增粗 ) 其 O 2 ,阑尾 区软组织
手术证实为急性 阑尾炎 , 1 , 6 ; 龄 l 男 0例 女 例 年 4岁 ~ 5岁 , 6 平 均年龄 3 . 72岁。患者 临床表 现为转 移性右 下腹 痛 3例 , 腹 全
痛 8例 , 发热 6 , 例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2 , 例 恶性呕吐 1 例。
1 检查方法 . 2 采 用 Se e s o tn 1 排 C i n ma i 6 m S o T机 , 厚 层
● 囤船国嘧国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 的临床意义
赵 芳
( 安阳市肿瘤 医院, 河南 安 阳 4 5 0 ) 5 00
【 要 】目的 摘
床 意义。 方法
探 讨手 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变化的 临
组 16例 , 0 发生深静 脉血栓 1 , 9例 发生率 为 1. %, 79 2组深静 2 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70 5 P 00 ) . ,< .1 。 4
作者简介 : 芳, , 赵 女 本科 , 主治 医师。
E-maUd g hu 9 :on c n1 83@ 1 6.om 2 c
性降解产物 , 其在血浆 中稳定性好 、 敏感性 高 、 特异性强 , 可作
为体内高凝状态 和纤维蛋 白原溶解亢进 的分子标 志物 , 其水 平 升高表明体 内凝血酶生成增多及继发纤溶活性增 高H 。
能发生 明显改变 , 机体处 于高凝状 态 , 导致深静 脉血栓 形成 有
的高危因素 。 总之 , 对大手术患者加强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 观察
凝血功能变化 , 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具有显著 的临床意义 。 对
参考文献 [ 彭春花 , 秀华 , 1 】 王 陈元嫒 . 凝试验检验 结果 的影 响因素分析 叨. 血 检
急性 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越来 越大 , 临床 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 了 为 大量影像依据 。本 文回顾性分析 1 例经临床手术证实为急性 6
阑尾炎患者 的 C T资料 , 旨在认 识急性 阑尾炎 的 C T表现 , 探讨
6%, 0 多见于年轻人 粪石 也是 阻塞 的原 因之一。 。 ②细菌入侵 。 急性 阑尾 炎分为 四种 类型 : 急性单 纯性 阑尾 炎 ; 性化脓 急
检验杂志 ,0 8 2 ( )7 — 3 2 0 ,6 1 : 17 .
般手术后使用止血药物进行 1  ̄ 促凝 治疗 ,导致凝血功 2d d
【 李玲芬 . 及纤溶实验室 检验的进展及 临床应用册. 3 】 凝血 实用医技杂
志 ,0 6 1( 3 :2 5 4 7 . 2 0 ,3 2 )4 7 — 2 6
11 一般资料 .
选择我院 2 1 年 1 一6月进行手术治 01 月
注 P为 本 组 内的 比较 值 ; P 为 大 手 术 组 手 术 前 与 对 照 、 l 组 比较 值 ; 为 小 手术 组 手 术 前 与 对 照组 比较 值 。 、 、
3 讨 论
疗患者 3 6 , 16例 , 10例 ; 2例 男 6 女 6 年龄 l 岁 ~ 0岁 , 8 7 平均年 龄 4 . ; 中普外 16例 , 26岁 其 0 骨外 9 0例 , 脑外 3 6例 , 泌尿外科 6 4例 , 胸外 3 O例。选取 同期进行健康体检 10例为对照组 。 0
1 方法 . 2
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在 临床 观察 内容 中占重要位置 , 最常 是 3 6例手术 患者 ,依据手术创伤程度较 重 、 2
用到的检测项 目。 凝血酶原 时间是反映外源性凝血 系统凝血 因
1 . 分组 .1 2
手术时间 ≥3 ai、术中出血 ≥10mL分为大手术组 16例 ; 0r n 0 0 手术创伤程度较轻 , 中手术 时间 < 0r n 术 中出血 < 0 L 术 3 i, a 10m
气积液 1 。 例 阑尾区不规则软组织肿物影 , 边界模糊 , 与周围组 织分 界不 清 2 。见封二 图 14 例  ̄。
3 讨论
肿物 2 , 例 阑尾 粪石伴积 气积液 1 。结论 例
值。
螺旋 C T能够清
楚地显示 阑尾及周 围组织改变,对急性 阑尾 炎的诊断有较 高价
急性 阑尾炎是外科 常见病 , 是最多见 的急腹症 。一般 根据
通 过对本组病例观察 , 由于 中小手术 损伤小 , 时间短 , 手术
对组织创伤小 , 内外源性 凝血影响较 小 , 对 机体 凝血功能指 标
基层医学论坛 2 1 年 7 02 月第 1 卷第 1 扇
变化较小 , 患者术后影 响小 , 对 不具备 静脉血 栓形成 的高风 险
范 围膈 上 至耻 骨 联合 。扫 描参 数 :管 电压 10k 1 V,管 电流 3 0mA, 8 层厚 6mm, 间隔 6mm, 层 螺距 1 矩 阵 5 2 重 建层 厚 , 1,
阑尾炎的 C T表现 : ①阑尾形态异 常 , 表现为 阑尾 的肿大增
粗 ,阑尾直径 > m是 急性 阑尾炎 c 6m T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口 l 。 阑尾炎症水肿 , 导致 阑尾管壁环形增厚。 阑尾 内钙化及粪石 , ②
阑尾内可见 点状 、 结节状或 指环状 的高密度影。③阑尾周 围炎 性 渗出 , 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 并可见条状致密影 。 阑尾积 ④
外科手术是医疗行为 中最常见 的 , 以往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只作为术前检查 ,由于手术创伤等 因素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 , 可 以导致 患者凝血功 能变化[ 从 而形成术后 深静脉血栓 等严 1 ] , 重后果 。我们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监测 , 观察其临床
意义 , 现汇报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采用 检验 ,< . 为差异有显著性 。 P0 5 0
2 结 果
细胞分泌 , 在凝血酶等 因子 的作用下形成不可溶解 的纤维蛋 白 多聚体 , 与血 小板 膜上受体结合 导致血小板 聚集 , 在凝 血系统 的激活 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血浆纤维蛋 白原在血浆 中具有生理
和病理的双重作用 , 一方面 可以保证凝血 的顺利 完成 , 另一方
螺旋 C T在 急性 阑尾炎诊 断中的价值
蔡振 中
( 北京市顺 义区医院 , 北京 1 1 0 ) 0 3 0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螺 旋 C T在 急性 阑尾 炎诊 断 中的价
粗水 肿 , 阑尾周 围脂肪间隙模糊 , 可见条状致密影。阑尾粪石伴 阑尾周围炎性渗 出 1 ,T表现为 阑尾 内可见结 石样 高密度 0例 C
面又影 响了血浆与血液 的黏稠度 , 因此血浆纤 维蛋 白原含量 的 高低与临床许多疾病有密切的关 系。血浆 D 一二聚体是纤维 蛋 白单体经活化 因子交联 后再经纤溶 酶水解所产 生的一种特异
对 2组病例及对照 组进 行 、 测 A 丌 、 D、b 检测并 检 P D Fg 比较 , 具体见表 1 。观察术后 2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 , 中小手 术组 2 0例 , 2 发生深 静脉血栓 1 , 2例 发生率 为 54 %; . 5 大手术
急性 阑尾炎是 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 典型临床表现 为阵 发性 、 移性右下腹痛 、 痛、 转 压 反跳 痛和肌 紧张 , 特别是 麦 氏点 的压痛 、 反跳痛为著 ” 随着螺旋 C 。 T在急腹症 的广泛应用 , 对
阑尾 炎病 因:① 阑尾管 腔阻塞是急 性阑尾炎 最常见 的病
因, 阑尾管腔 阻塞最常见 的原 因是淋 巴滤泡 的明显增生 , 占 约
因素。大手术 由于创伤 大、 手术时间长 , 造成血管 内皮细胞严重 损伤 , 活内源性 、 激 外源性凝 血系统圄 并且为 了防止术后 出血 , ;
一
验 医学与 临床 ,0 0 7 1 ) 13 — 7 5 2 1 , (6 :7 3 13 . [ 王鸿利 . 与止血 的系统 生物学分析 和多参 数仪器检 测[. 2 】 血栓 J 临床 ]
【 关键词 】急性 阑尾 炎
螺旋 C 诊 断 T
影像 学
其典 型的临床表 现 , 简单 的实验室 检查 , 无需影像 学检查 即可 作 出正确的临床诊 断 。但是 , 有近 1 / 3的的阑尾炎患者 临床表 现不 典型 , 在诊断上存在 一定 的困难 , 于这部分 患者有必要 对 通过影像学检查来 明确诊断。
分为 中小手术 组 2 0 。 2例
子是否 异常的较为敏感和常用 的筛选试验嘲 可反映 血浆 中凝 ,
血酶原及因子 V、 X水平 , 明显缩短提示血液呈高凝状态 Ⅶ、 其
倾 向。A T 反 映血浆 中凝血因子Ⅶ 、 、 、 Pr Ⅸ Ⅺ Ⅻ水平 , 内源性 是 凝血 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 验 , 其缩短可能与相关凝血
液积气 , 阑尾开 口处 由于粪石阻塞 , 导致阑尾 内积气积液 , 并可 见气液平 面。 阑尾周 围脓肿 , ⑤ 由阑尾穿孔所致 , 肿一般较 局 脓 限 , 团块 状影 。笔者认 为 阑尾增粗 水肿 并伴 有 阑尾 周 围炎 呈
6mm, 间隔 6mm, 层 螺距 1 患者 仰 卧位 , 服用 对 比剂 , 描 , 不 扫
有显著性差异 ( l . ) 中小手术组手术前与手术后 比较 无显 尸 O0 , < 5 著性差异( > . ) 结论 对大手术患者加强凝血功能指标 监 P O 5。 0 测, 观察凝血 功能变化 , 对于 防范术后 并发症具有 显著 的I 临床
意义。
【 关键词 1手术
凝血功能指标 监测 临床 意义
[] 张立 中, 4 陈洪 山, 赵敏 , 凝血检 验标本 采集与处理过程 中的质量 等. 控制[. 医学与 临床 ,0 7 4 4 :4 — 4 . J检验 ] 2 0 , ( )3 2 33 【 卢小林手 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监测 的临床意义叨 检验医学 , 1 , 5 1 . 2 0 0 2 ( )4 . 5 1 :4 ( 收稿 日 :02 0 ~ 6 期 2 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