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件

合集下载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犯罪学课堂教学课件

二 、 学科地位
(一)、 与刑法学的关系 (二) 、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与刑法学的关系
(1)、 犯罪学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 (2)、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犯罪学 的研究提供借鉴,如:对犯罪的界定及刑 罚的预防犯罪功能; (3)、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刑事立 法和司法服务,如犯罪的心理态度,量刑 原则,刑罚种类,量刑制度等.
阶级性,社会性,时
(二)、犯罪现象的基本状况 犯罪数量,犯罪率, 犯罪种类等
(三)、犯罪现象的特点 纵横向比较
(四)、犯罪现象的规律
犯罪升降变化和发
展演进的必然趋势,是犯罪预测及预防的前提。
二 、 犯罪原因
核心,主干 (一)、犯罪的根源 (二)、犯罪的原因(狭义)
1 、社会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 2、 个体原因 生理,心理 (三)、 犯罪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四)、 犯罪被害人
2、 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思想
贝卡利亚[意] 1764年 《论犯罪与 刑罚》
(1)、 原因: 自由意志论 尔 理性行动能力
黑格
(2)、 预防: 心理强制论 刑罚的 确定性,均衡性,即时性。
(二)、 实证犯罪学派
1、 产生背景: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产生背景:
(1)、古典犯罪学派没有有效地遏制刑事犯 罪的激增
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 狭义犯罪学
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和犯罪现象 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 因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 罪原因,故又称犯罪原因学或犯罪定量 学。
(二) 广义犯罪学
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 础上,揭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 预防,减少和控制犯罪的措施和途径的科 学。

《犯罪学教案》课件

《犯罪学教案》课件

《犯罪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 犯罪学的定义1.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犯罪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4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犯罪现象及其规律2.1 犯罪现象的定义和特征2.2 犯罪现象的统计和分类2.3 犯罪规律的概念和类型2.4 犯罪现象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第三章:犯罪原因3.1 犯罪原因的概念和分类3.2 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3 个体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4 犯罪原因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第四章:犯罪心理学4.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4.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4.3 犯罪心理学的research methods 4.4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第五章:犯罪预防与控制5.1 犯罪预防的概念和目标5.2 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5.3 犯罪控制的概念和手段5.4 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第六章:犯罪类型与犯罪人6.1 犯罪类型的分类和特点6.2 常见犯罪类型的案例分析6.3 犯罪人的概念和分类6.4 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第七章:犯罪法律制度7.1 犯罪法律制度的概念和构成7.2 犯罪法律制度的原则和适用7.3 犯罪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书7.4 犯罪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八章:犯罪侦查与证据8.1 犯罪侦查的概念和程序8.2 犯罪侦查的方法和技巧8.3 证据的概念和法律要求8.4 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第九章:犯罪司法程序9.1 犯罪司法程序的概念和特点9.2 犯罪司法程序的主要阶段9.3 犯罪司法程序的法律规定9.4 犯罪司法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十章:犯罪被害人学10.1 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和内容10.2 犯罪被害人的特点和权益10.3 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措施和机构10.4 犯罪被害人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这是的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分别介绍了犯罪类型与犯罪人、犯罪法律制度、犯罪侦查与证据、犯罪司法程序以及犯罪被害人学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章节都包括了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际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案例:孙志刚案的原因

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 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 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 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 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 送制度,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犯罪对策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犯罪 原因研究的结果。

3、我国观点: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犯罪现象的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研究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和途径的科学。
英美

1)体系结构:
犯罪现象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狭义)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刑事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监狱学(刑罚学) 犯罪侦查学(警察学)

2)内部关系:
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犯罪原因是犯罪现象发生的客观依据,是犯罪对策研究的 基础;

3、完善立法
深入地研究犯罪原因问题(尤其是个体犯罪原因),对于 制订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刑罚体系与措施,有 重要意义。而完善刑罚,恰恰是完善刑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样,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其他立法也具有建议、指 导及修改完善作用。

4、指导司法
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公安、检察、法院和监狱等司法机关 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公安、检察机关 正确分析案情,及时侦破案件;帮助审判机关认识罪犯的 责任,正确定罪量刑;帮助监狱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 措施,提高监管水平。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章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章
学者在回答“什么是犯罪学”这个问题上所呈现的地域、时代和文化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犯罪学是一门 不成熟的学科。相反,这正表明了犯罪学作为事实性学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力图不断认识犯罪真实的开放式发 展特性。对于犯罪学定义的多样性,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犯罪学作为一门注重经验型研究的,主要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总是随着社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犯罪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本身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运 用不同方法对之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从而也使以它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的建立成为可能,于是便形成了研 究犯罪的刑事学科群。
萨瑟兰的犯罪学概念先盛行于北美,随后几乎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并对现代西方犯罪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萨瑟兰的犯罪学思想中,可以找到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相互学习理论和“烙印”(标签)理论,以及随后 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激进犯罪学或批判犯罪学的萌芽。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一、犯罪学的外延
(四)传统 (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四)如何预防犯罪
这是犯罪学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前述三方面的问题固然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在逻辑上,它们最终归结 为犯罪预防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正是对如何预防犯罪问题的回答,使犯罪学既是致力于对犯罪进行理性解 读的理论学科,又是力求运用自己的科学认知,推动犯罪预防实践发展的应用学科。
从当代西方犯罪学学科体系来看,随着学者们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控制中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效果 的日益关注,将刑事政策与刑罚制度纳入犯罪学的研究范围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二、犯罪学的内涵
犯罪学的内涵应当如何确定,也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犯罪 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2章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2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参与主体,除了由专门机关进行的打击犯罪活动之外, 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部门实施的各种具有预防意义的活动全都包括在其中,从而决定了犯罪的社会预防有如 下性质和特征表现。
第一节 社会预防的概念及功能
一、社会预防的概念
1.社会预防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完善、健康、和谐的社会,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能够抑制犯罪和其他消极 现象产生的社会环境。
法律制度是国家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管理经济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和。 在法治社会,法律制度是国家借以管理社会的常规手段,也是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标准模式。就犯罪而言, 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器,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准则,必然会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适时改变自己的调整方式、调整力度和调整范围,并因此影响或决定着犯罪的现状和 变化趋势。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完善的标志,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整合、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措施。
2.社会预防活动的主体十分广泛,包括国家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基层组织, 也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国家各级党政机关是社会预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社会预防过程实质上也是社会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各项具体措施并不像刑罚措施那样是为对 抗犯罪而专门设定的。
4.较之其他犯罪预防,社会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是一种治本措施。 5.犯罪的社会预防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构建和犯罪防控体系。 总之,社会预防是犯罪预防的根本环节。着眼于限制、消除导致犯罪的众多因素,采取大量的、综合性 的建设或改革措施,才是预防犯罪的根本。
如何从犯罪学的角度,尤其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政策的本质属性,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首先,社会政策是国家政策,表达的是国家的政治目的,反映的是国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其次,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协调社会关系,解决或避免社会问题,防止社会冲突,以保证社会协调 发展。 最后,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刑罚及类似方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为内容的刑事政策是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

犯罪学(第四版)ppt课件第2章

犯罪学(第四版)ppt课件第2章
法官、犯罪学家拉斐尔 ·加罗法洛。龙勃罗梭和菲利、加罗法洛三人被看成是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物。除此之外,英国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查尔斯 ·巴克曼 ·格林、美国人类学家和犯罪学家欧内斯特 ·艾伯特 · 胡顿等,也被看成是这个学派的重要研究者。由于不同的学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在不同的文献中对这个学 派使用了不同的名称。
7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二)龙罗梭的犯罪学理论
龙勃罗梭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将现代科学 方法论引入犯罪学研究,对于现代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生来犯罪人理论 2. 犯罪原因论 3. 犯罪人类型论 4. 犯罪对策论
8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三)菲利的犯罪学理论
1. 犯罪原因三元论。犯罪原因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 的理论学说。菲利扩大有关犯罪原因的研究范围,将研究的领域从龙勃罗梭所强调的人类学因素扩展到自然和 社会方面,把犯罪看成是一种自然和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是菲利对犯罪学研究的最重要的 贡献之一。根据菲利的论述,犯罪原因包括三类因素:(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2)自然因素。(3) 社会因素。菲利认为,一般而言,社会因素在犯罪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犯罪是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各 类因素对具体犯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一、古典犯罪学派
(二)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1.基本原则。古典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深受启蒙哲学家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哲学性质的观点和术语; 特别是包含了下列基本原则。(1)理性原则。(2)享乐原则。(3)惩罚原则。(4)人权原则。(5)适当 程序原则。这些原则体现在古典学派的犯罪原因论、刑罚论和立法与司法等方面的论述之中,构成了古典学派 最基本的观点。

犯罪学课件-导论

犯罪学课件-导论

(一)潜意识理论 意识与潜意识 泛性论、恋母情结 《梦的解析》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二、挫折——攻击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韦克提出。挫折—— 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 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 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外罚性反应 内罚性反应 无罚性反应
认为犯罪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引起的,具有不成 熟人格的人,容易进行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研究
(一)犯罪统计学派 比利时的凯特莱认为,教育、职业、气候季节、年龄等
17个项目对一般人的犯罪产生影响。 (二)犯罪实证学派-菲利的犯罪原因三元论
认为犯罪既有人类学的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拉卡萨尼、塔尔德、迪尔凯姆的犯罪原因理论(法国
龙勃罗梭以他的犯罪原因理论为基础,提出 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
龙勃罗梭的犯罪学理论对于西方犯罪学的产 生、发展乃至当代犯罪学的发展都有极其深 远的影响。他首次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始 终重视对犯罪人个体的研究,从以抽象概念 出发研究犯罪行为转向以实证方法研究犯罪 人,使得犯罪学的研究进入科学和实证的新 时代。
学者们一般认为,龙勃罗梭的代表作《犯罪 人论》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的诞生,龙勃罗梭被尊为犯罪学的鼻祖。
二、其他学者的犯罪人类学理论
(一)[英]格林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其主要研究成果是: 1.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格林认为,犯罪人与正常人在性质上是类似
的。从先天遗传来看,所有正常的人在精神 和道德上都是一样的。人们之所以犯罪,在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因素和环境因 素的作用。
由英国心理学家特拉斯勒提出。
五、个性心理学理论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案例的典型性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可以 更好地为其他类似案件提供参
考。
案例的可分析性
选择具有可分析性的案例,可 以更好地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案例背景介绍
对案例的背景进行介绍 ,包括案件的基本情况
、犯罪人的背景等。
犯罪行为分析
对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剖 析,包括犯罪动机、手
段、情节等。
恐怖主义犯罪
总结词
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旨在制造社会恐慌和破坏社 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特点
恐怖主义犯罪通常是由组织或团体实施,犯罪动 机多与政治目的、宗教信仰有关,具有计划性和 突发性。
详细描述
恐怖主义犯罪包括炸弹袭击、枪击、劫持、化学 武器攻击等,这些犯罪行为旨在制造社会恐慌和 破坏社会稳定,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和影响。
影响
恐怖主义犯罪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 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
03
犯罪心理与动机
犯罪心理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 活动和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的特点
犯罪心理具有动机性、异常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这 些特点反映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 征。
犯罪学课件
• 犯罪学概述 • 犯罪类型与特点 • 犯罪心理与动机 • 犯罪预防与控制策略 • 刑事司法制度与程序正义 •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01
犯罪学概述
犯罪学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 为、犯罪后果及其相互关系的科 学。
性质
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社 会科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犯罪学-郭理蓉课件

犯罪学-郭理蓉课件
2.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 3.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
二、年龄与犯罪
1.年龄与犯罪率 2.年龄与犯罪类型 3.初犯年龄与再犯率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 (一)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 (二)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 (三)基因因素与犯罪 • 染色体异常与犯罪 • 双胞胎与犯罪 • 收养子女犯罪
第四节 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
一、时间与犯罪 • 昼夜周期 • 自然周期 • 季节周期 • 社会周期 二、地理与犯罪 • 城、乡犯罪规律 • 特殊空间与犯罪
型;反叛型。
(三)文化与亚文化理论
索尔斯坦·塞林(Thorsten Sellin) 《文化冲突与犯罪》(1938) 文化冲突理论 • 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 • 基本文化冲突与从属文化冲突
科恩(Albert K. Cohen)《少年犯罪人:帮伙文化》 • 下层阶级的少年犯罪行为是对美国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
3.被害人的人格特征 4.被害因素 • 激发或挑惹因素 • 煽动或加害因素 • 促进因素 • 弱点或诱发因素 • 合作因素 • 吸引因素 • 机会因素 • 免罚因素
❖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犯罪的技术; 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
❖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是从赞许的或不赞许的法 典解释中习得的。
❖一个人之所以变成违法者,是因为其周围赞同破坏 法典的解释超过了不赞同破坏法典的解释。
❖通过与犯罪的或非犯罪的榜样的交往来学习犯罪行 为的过程,包含了在其它学习中的全部机制。
下出现的各种适应缺陷。 人格异常(障碍)的类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 §情感型人格障碍 §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 §轻佻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怪癖型人格障碍 §性变态型人格障碍
第二节 罪前情境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二)加罗法洛的相关理论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立足于“天生犯罪人”理论,运用实证和归纳方法,将犯罪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认为犯罪学由犯罪、犯罪人、遏制犯罪等方面构成基本内容。
(三)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类学因素,他提出体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三要素论”。(菲利的三要素论.ppt) 强调“犯罪的规模与种类取决于某一特定空间里起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条件。”
三、当前我国主要的犯罪类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犯罪、女性犯罪、重新犯罪) 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表现形式有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以及以暴力威胁手段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公共财产和重要设施的损害。 ) 典型案例:沈阳大劫案(沈阳大劫案.wmv)
《犯罪学》课件
法律守望人
绪 论——何为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d.不良的性格特征。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冷漠孤僻,爱慕虚荣,虚伪狡诈; e.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3)犯罪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对亲友或关系冷漠、态度疏远;解决问题多采用激烈的方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概念特征 比刑法中的概念更宽泛,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社会标准、法律标准 二、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 政治标准、心理标准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的历史性特征: (1)犯罪现象与生活经济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2)法律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对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作用 (二)犯罪现象的区域性特征: (1)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犯罪率;从犯罪形式看,农村的暴力性犯罪高于城市;但在贪利性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犯罪,城市更具特色。

《犯罪学》PPT课件

《犯罪学》PPT课件
社会标签论基本观点:
犯罪是政治现象 犯罪是刑事司法制度制造出来的 要改造的不是犯罪,而是社会关系
犯罪学两个关键词——犯罪;科学
——犯罪是什么? 科学 ——研究犯罪是科学吗?
狭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狭义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其他犯罪社会学
广义犯罪学分支学科体系
犯罪现象学
广义犯罪学
犯罪原因学 (狭义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问: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学研究范畴? 哪些行为属于刑法学研究范畴?
1.婚内强奸
2.吸食毒品
3.同性恋
4.安乐死
(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1、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2、犯罪学和社会学在研究 内容上有交叉。
3、犯罪学与社会学在研究 方法上有相同之处。
(二)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 是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一般包括调 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 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搜集方法、资 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系统和技术。
二、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
三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思辨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的研究方法 (三)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 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 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 意思等。
意大利‚犯罪学三驾马车‛
菲利《犯罪社会学》 (1884年)及其犯罪学思想
加罗法洛《犯罪学》 (1885年)及其犯罪学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着作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

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

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

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

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2、犯罪分类:分为3类3、犯罪预防:(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3、犯罪对策: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2024新犯罪学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

2024新犯罪学第二版教学全套课件

01引言Chapter犯罪学的定义犯罪学的研究范围犯罪学的学科特点030201犯罪学概述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与意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研究意义犯罪学的实际应用犯罪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犯罪学的起源犯罪学的发展阶段犯罪学的主要流派犯罪学的未来趋势02犯罪现象与犯罪类型Chapter犯罪现象概念犯罪现象特点犯罪类型划分犯罪类型特点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攻击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给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财产犯罪包括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和不安定因素。

人身犯罪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经济犯罪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这些犯罪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常见犯罪类型介绍03犯罪原因与犯罪动机Chapter犯罪原因的概念犯罪原因的分类犯罪动机的概念犯罪动机的分类犯罪原因与动机的关系犯罪原因与动机的相互联系犯罪原因与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犯罪原因是动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动机则是犯罪原因的转化形式和直接动力。

犯罪原因与动机的相互作用犯罪原因与动机在犯罪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原因通过影响犯罪人的心理、意识、情感等方面,激发其产生犯罪动机;而犯罪动机则促使犯罪人寻找和选择犯罪手段、目标,实施犯罪行为。

04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Chapter犯罪预防的概念与原则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旨在消除或减少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防止、减少和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

犯罪预防的原则包括社会预防、情境预防、发展预防、再犯预防等多元化预防原则;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等综合性预防原则;以及遵循犯罪发生规律、坚持预防为先等前瞻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结构理论 (一)社会解组理论 (二)紧张理论 (三)文化越轨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 2.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3.下层阶级文化理论 (四)不同机会理论
• • • • •
三、社会过程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1.遏制理论 2.社会控制理论 (二)标定理论
第五节 批判犯罪学理论
• 一、概说 • 批判犯罪学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criminology)是一类从批判现行的社会制 度着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罪因 性特点的犯罪学理论。 • 在当代西方犯罪学论著中,人们把这类理 论看成是与主流犯罪学理论相对的一类犯 罪原因理论。
• (二)体型与犯罪 • 将体型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第一位引起广泛关注的 学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 1888 1964 Kretschmer,1888-1964)。其对体型与犯罪关 系的研究,得出了3方面的结论: • 第一,犯罪人的体型分布。 • 第二,不同体型犯罪人的犯罪生活曲线(life curve of criminality,犯罪的年龄分布)。 • 第三,犯罪人的体型与犯罪类型的相关性。
• (二)身心条件犯罪研究 • 身心条件(psychosomatic conditions)是 指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也可以说是生理 和心理的统一体。 • 探讨身心条件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者,重视 身心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犯 罪行为的发生受到身心条件的影响。
• (三)孪生子与犯罪研究 • 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约翰内斯·朗 格(Johannes Lange,1891-1938,又译 为“兰格”)进行的开拓性调查和研究。
• 2.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 根据胡顿的调查结果,在不同类型的犯罪 人之间,也存在人类学差异。这些差异既 有身体方面的差异,也有形态学方面的差 异。 • 3.种族与犯罪 • 他发现,不同种族的人实施犯罪的数量是 不同的,同时,不同人种实施的犯罪的类 型也有差异。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
• 一、概说 •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theory of criminal biology,biological theory of crime)主要 是对20世纪初期以后产生的有关犯罪人的 生物学特征与犯罪关系的理论学说的统称。
• 犯罪人类学与现代犯罪生物学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 第一,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犯罪人类学着重研 究身体的外部形状与犯罪的关系,并用隔代遗传 来解释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现代犯罪生 物学则更强调身体素质(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 面)与犯罪的关系。同时,犯罪生物学家们抛弃 了犯罪人类学派的隔代遗传观点,用更为发达的 生物学理论来解释犯罪人独特的身体素质的形成 原因。
• 三、批判犯罪学理论 • 这类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学者泰勒、 沃尔顿和扬在合著的《新犯罪学》(1973) 一书中对已有的犯罪和越轨理论的批判性 分析,美国学者里查德·昆尼的“刑法批判 理论”等。
• 四、激进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 激进犯罪学在美国是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犯罪学学院为基地兴起的,其代表人物 包括该学院的安东尼·普拉特(Anthony Platt)、保罗·塔克基(Paul Takagi)、史 文丁格夫妇以及里查德·昆尼(Richard Quinney)、威廉·钱布利斯(William Chambliss)和巴里·克里斯伯格(Barry Krisberg)等。
• 2.犯罪人的个人特征 • 格林通过大量的身体、心理测量和其他调 查活动,获得了有关犯罪人个人特征的重 要结论。 • 格林的研究发现,犯罪人也有不同的心理 特征。 • 格林还用道德缺陷、年龄等因素解释犯罪 行为。
(二)胡顿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胡顿的犯罪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结果是: 1.犯罪人与市民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胡顿的调查发现,犯罪人与守法的市民之 间有重要的差异。 • 胡顿发现,犯罪人与市民之间存在社会学 方面的差异。 • 犯罪人与市民之间也有显著的形态学差异。 • • • •
第六章 犯罪发生的理论学说
第一节 犯罪人类学理论
• 一、概说 • 犯罪人类学理论是指利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 犯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犯罪学学说的总称。 • 犯罪人类学研究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其 内容主要是利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 人进行研究,试图从犯罪人身上寻找犯罪产生的 原因,用犯罪人的异常的体质特征说明犯罪产生 的原因。 • 以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索为代表的犯罪人类 学学派,是这种理论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者。在 龙勃罗索之后,还有一些人也按照龙勃罗索开创 的研究路线,进行了一些犯罪人类学研究。
• 三、精神病学理论 • 犯罪的精神病学理论,是指用精神病学的 观点和方法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组理论。
• 四、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 在犯罪学中,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是指对精神正 常的个别犯罪人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一类理论。 • (一)发展理论 • 发展理论是指用人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发展和成 熟程度(水平)的差别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原因 的一组理论学说。 • 1.道德发展理论 • 2.人际成熟水平理论 • 3.人格成熟理论
• (一)生来犯罪人理论 • 龙勃罗索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 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 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与行为特 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 统、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 心理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 常人的表现。
• 三、体质生物学研究 • 犯罪的体质生物学(constitutional biology) 的研究,从犯罪人的身体素质方面探讨生 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 身体素质(constitutional diathesis),既 包括个人生理结构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特 殊的生理功能或生理状态。
• (一)内分泌异常与犯罪 • 早期的研究认为,脑组织异常与激素失调 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有联系。 • 20世纪中期以后,有关内分泌腺功能异常 与犯罪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 • 1. 月经与犯罪 • 2.睾丸酮与犯罪
• 二、冲突理论 • 犯罪学中的冲突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 后期产生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 犯罪学家乔治·沃尔德(George B. Vold, 1896-1967)、奥斯丁·西奥多·特克(Austin Theodore Turk,1928-)、托马斯·伯纳德 (Thomas J. Bernard)等人。
• • • • •
(二)其他理论 1.挫折—攻击理论 2.特拉斯勒的学习理论 3 .理性选择理论 4.日常活动理论
• 五、社会心理学理论 • 在犯罪学中,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指一组以 强调犯罪人之间以及犯罪人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为特色的犯罪原因理论。这类理 论主要有3个分支: • (一)不同交往理论 :萨瑟兰 • (二)中和理论:戴维·马茨阿、雷沙姆·赛 克斯 • (三)社会学习理论 :艾伯特·班都拉
• 主流犯罪学理论与批判犯罪学理论 • 一般而言,主流犯罪学理论是指得到大多 数正统的犯罪学家们认可的犯罪学理论, 特别是其中的犯罪社会学理论。 • 批判犯罪学理论则对现行的社会制度持比 较严厉的批判态度,对主流犯罪学理论的 基本假设提出挑战,甚至认为要通过改变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 (二)犯罪原因理论 • 龙勃罗索在研究犯罪原因的过程中,最初 仅仅强调犯罪的人类学原因——隔代遗传, 后来,也逐渐认识到其他的因素在犯罪产 生中的作用。 • 1.人类学原因 • 2.自然因素 • 3.社会因素
• • • • •
三、其他人的人类学理论 (一)格林的犯罪人类学研究 其主要结果是: 1.犯罪人与犯罪素质 格林认为,犯罪人与正常人在性质上是类 似的。从先天遗传来看,所有正常的人在 精神和道德上都是一样的。人们之所以犯 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因素 和环境因素的作用。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 一、概说 • 犯罪社会学理论是指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 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中提出的理论和观点 的总称。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犯罪人是心理上正常的人,他们有违法的 动机,而这些动机是由各种罪因性条件 (criminological conditions)造成的。
• • • • • • • •
• • • •
(三)中枢神经机能异常与犯罪 1.脑电图异常与犯罪 2.癫痫与犯罪 3.脑损伤与犯罪
• (四)自主神经系统—条件反射理论 • 犯罪学中的自主神经系统—条件反射理论, 是指用自主神经系统和条件反射的特点解 释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 一、概说 • 犯罪心理学理论是指主要研究犯罪的心理 方面或者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的 一组理论。这些理论尤其重视研究人格、 道德发展、学习、智力、精神疾病等与犯 罪行为的关系。
• 第二,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犯罪人类学 家主要使用直接观察、身体测量以及身体 解剖的方法,研究犯罪人的身体特征;而 犯罪生物学家们使用了更加精细的研究方 法。 • 第三,从犯罪生物学家倾向于从犯罪人 的内部结构或状态研究犯罪人。
• (四)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研究 •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 关系的生物学研究,研究发现: • (1)多余的Y性染色体大大增加了个人的攻击性, 使个人容易进行暴力性犯罪行为; • (2)XYY性染色体异常者身材普遍比一般男性高 大而强壮,因此,也把这种性染色体异常的男性 称为“超男性”(supermale,又译为“超 雄”); • (3)XYY男性在精神病院和监禁机构中的出现率 似乎高于一般人。 • 不过,这方面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不一致的结论。
• 二、精神分析学理论 • 犯罪学中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是指根据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说进行犯罪研究的过程中发展 起来的犯罪理论。 • 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犯罪行为的产 生与人的深层心理,特别是与追求快乐的 本能欲望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