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盈余管理浅析
【摘要】由于债权人贷款利益、避税、筹资、政治成本等原因的推动,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控制、调整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为减少盈余管理现象,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和提高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法,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治理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盈余管理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间控制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已达到平衡收益、稳定股价、合理避税、规避风险等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尽管经管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
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普的定义中,盈余管理除了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还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它的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动因
盈余管理行为虽然是在公认的会计范围内,但是在多数人心目中,盈余管理是不符合道德的,那么为什么企业还允许其存在呢?
1、债权人贷款利益的推动。企业为了获得债权人的贷款,在其财务报告数字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时,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这时,企业经理层的努力与股东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而且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对于股东来说,需要经理层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避税动因。企业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3、筹资动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是筹资,分为三个阶段。首次发行;配股;增发新股票,来实行盈余管理。另外,《公司法》规定,“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
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罚,上市公司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4、政治成本动因。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会计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第一,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的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
第二,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操纵利润。
第三,利用关联交易。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第四,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如我国证券
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它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第五,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如在年度末虚构未发生的销售、退货交易,利用资产评估虚增资产等。
四、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而且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政府在治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进行约束,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压制。可以通过下对策来治理盈余管理:
1、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我国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缺乏一套健全的会计准则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如一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2、加强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应加强审计准则建设,建立一套能有效规范审计业务的准则体系;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要加强审计的独立性,真正做到经济、工作和精神独立。
3、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我国会计人员要提高会计理论水平重要的是要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某些会计理论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和经济影响,能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界线。会计人员应加强会计理论,真正做到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外部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市场尚未形成;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作为资产终极所有者的国家独立在企业外部,《公司法》所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也远未发挥作用,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意义上形同虚设,导制内部人现象严重,经理控制了会计信息系统,而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得不听命于经理,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培育经理市场,使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两方面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对经理的财务报告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督。
五、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盈余管理是增加或降低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盈余管理本身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理性认识盈余管理。它是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因此,不应强烈反对盈余管理,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