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论文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猎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殊的留意: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睬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或转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解在其商量之外。

这样考虑的主要缘由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商量。

假如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商量“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讨论简化很多。

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

尽管当时人们就留意到酬劳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睬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讨论成果比较少见。

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讨论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

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商量“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详细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足水平而实行有打算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猎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

这里所说的猎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

由于,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

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

盈余管理的动身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商量的。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盈余管理行为。

本论文以盈余管理为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及动机,提出规范不正当盈余管理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作出的会计选择,一般称之为盈余管理行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日渐增多,股权的逐步分散,利益分配机制的转换,一方面滋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土壤日渐丰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延伸,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如何正确应用盈余管理理论,有关各方如何对盈余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管成为当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企业筹措资金包括:(1)争取股票发行与上市。

争取发行的机会十分难得,《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了确保新股发行和上市资格,企业不得不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以争取发行资格。

(2)配股。

大多数公司争取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方便地向社会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审查中,净资产收益率是唯一的盈利方面要求。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市公司则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3)为了避免股票被摘牌。

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要暂停上市,限期内未消除亏损的,其股票将被摘牌,即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因此,许多公司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方式,尽量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以逃避惩罚。

(二)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动机——为了业绩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方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报酬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

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国企长期存在的平均观念使得管理者不能、也不敢取得较高的报酬。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的预期利润的压力,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影响财务报表,从而影响相关的战略和目标。

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一)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

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公司财物,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三)内部交易方面的考虑由于股票期权等是管理者薪酬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基于股权激励的内部交易也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四)资本市场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

另外,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利是企业并购中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

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包括管理层收购、换股并购以及反向收购。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毕业论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而盈余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声誉。

在我即将完成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和原则进行阐述。

随后,我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最后,我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在理论部分,我将引用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内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等。

而盈余管理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部分,我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将探讨盈余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对其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价。

同时,我还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我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涉及到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和准确。

同时,我还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调控其盈余水平,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盈余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摘要】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盈余数字做出调整以影响企业利润和经营绩效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金融领域中备受争议,因为它可能误导投资者、影响企业治理、并带来许多风险和挑战。

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行为对投资者和企业治理的影响,探讨了其常见手段及监管法律规范,并提出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提出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透明度和诚信度,构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需谨慎行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确保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定义、意义、研究背景、投资者、企业治理、常见手段、监管、法律规范、风险、挑战、必要性、未来发展趋势、应对策略1. 引言1.1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定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和调整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档案来实现,旨在使企业的盈余数据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呈现。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包括正常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两种形式。

正常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基于合理的商业考虑对盈余数据进行调整,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盈余操纵则是指企业出于追求短期利益或误导投资者等目的对盈余数据进行人为调整,以达到虚假或夸大企业盈余的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法的,但过度的盈余操纵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社会形象,甚至引发财务丑闻和法律诉讼。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应该谨慎合理,遵循法律法规,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1.2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地管理其盈余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投资者和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性。

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税负,合法避税,提高企业的盈余能力和税收回报率。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浅谈盈余管理【摘要】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企业报表编制过程中,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

本文试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动机、本质等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期推动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涵义;盈余管理动机一、引言盈余管理始于西方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日渐普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问题接连暴露,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足以证明盈余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那么理清盈余管理的概念、手段、动机等,对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从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陈国欣、祝继高(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会计盈余的契约的结果。

william.k.scott和kathehne.schipper都强调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是经营者企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william.k.scott更侧重于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而kathehne.schipper则认为盈余管理不仅是利益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披露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魏明海(2000)给出的定义从“经济责任观”和“信息观”两个方面均对盈余管理进行了阐释,但更偏向于以“信息观”的观点从盈余管理造成的后果来定义。

《2024年企业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范文

《2024年企业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范文

《企业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化,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商誉减值,作为会计领域的一项重要处理事项,常常是企业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行为的领域之一。

企业商誉减值与企业经营成果和投资者决策密切相关,研究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企业在商誉减值中如何运用盈余管理行为,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潜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二、企业商誉及商誉减值概述商誉,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企业对外形象的优劣以及公众的认可程度。

当企业经营情况变化,或相关资产组的可回收价值下降时,需要对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而盈余管理,即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其对经济交易的性质和报告时间等选择的权力来改变财务报告的会计数字的行为。

商誉减值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三、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进行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源于多种动机。

首先,为了满足某些财务指标的预期,如避免亏损或达到盈利预期,企业可能会通过调整商誉减值来调整盈余。

其次,企业可能出于维持股价稳定、满足资本市场要求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

此外,企业高管为了个人业绩或声誉也可能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方式企业在商誉减值中运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企业可能通过调整商誉减值的计提时间、金额或频率来影响盈余。

此外,企业还可能通过调整相关资产组的可回收价值估计、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三)影响因素影响企业在商誉减值中运用盈余管理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如公司治理结构、高管薪酬制度等;外部环境因素如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市场监管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企业在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问题与挑战(一)会计准则的模糊性会计准则的模糊性为企业进行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

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

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

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

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

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论文.doc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论文.doc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论文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论文从会计学角度来说,当资产在购置时,按照取得的实际本钱入账,其购入的资本总账代表了资产在其范围内所能产生的经费评价,但是有时价格也是无法预期的,这就使价值与预算金额发生了背离的情况。

即资产减值就是资产在取得时的价值和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距。

目前看来,资产减值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三种: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回复即资产给予确认的态度;可能性标准,就是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在此情况下,把资产减值确实认分为三类;经济性标准,即只要是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就可以给予确认,确认和计量都采用相同的根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机构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还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拥有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也就会必定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的会计政策,这就是盈余管理。

上述表达对英语管路也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作为一些企业的高领导者,他们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并且有权安排交易时间和方式;第二,管理当局是有利益可图的。

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是有目的,有意的选择对自身利益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第三,管理当局的目的是自身最切实的利益,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是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他们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为新准那么的所以我国有了关于资产方面的权威准那么,同时企业资产的具体操作也有了法律性的保障。

他对企业盈余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维护广阔人民的利益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首先,引入所谓资产组的概念,即企业以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它资产存在作为依据。

准那么明确规定,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的单项资产,应当进行有效的减值措施,认真计算减值后的损失,再进行有效的弥补。

这样能企业的利益,不至于损失巨大。

其次,提出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并树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但是在适用范围上有所限制,缺少详尽的实质性的内容。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标题一: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盈余控制现金流量盈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足够,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在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盈余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篇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以引导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有效控制现金流量盈余。

标题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的探讨,详细剖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标题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展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本篇论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提出了未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

标题四:融资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融资决策是十分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融资决策中,财务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财务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五: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评估企业绩效,并以实现投资者期望回报为目标,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分别从价值驱动的概念、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及价值驱动的应用案例展开阐述,详细介绍了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标题六: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热点领域。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财务操作和决策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盈余水平。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过程。

盈余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所获得的净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结果。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调整和优化财务操作和决策,对盈余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盈余最大化,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盈余最大化。

盈余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经营决策、合理安排财务操作和控制成本等手段,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净收入。

实现盈余最大化既是企业的利益追求,也是企业的责任。

盈余最大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市场营销策略、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等手段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二是财务管理方式,包括资金规划、财务报表分析、资本结构优化等,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调整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三是会计政策选择方式,包括会计估计、会计确认和会计应对等,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股东利益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盈余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来实现盈余最大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管和评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 毕业论文

盈余管理毕业论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和运用。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和运用的过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企业的盈余用于投资、分红、留存等方面,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利润分配,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二、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具体来说,盈余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分配利润、提高企业价值、增加股东回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等。

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使利润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投资决策、分红决策和留存决策等。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运用盈余,将其投入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分红决策是指企业将部分盈余以股息或红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回报他们的投资。

最后,留存决策是将盈余保留在企业内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研发创新等方面,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四、盈余管理的挑战盈余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首先,企业规模的不同会导致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大型企业需要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盈余管理系统。

其次,不同行业的特点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例如高科技行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

此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盈余管理的挑战之一,企业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盈余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和最大化股东权益。

然而,盈余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环境来制定相应的盈余管理策略。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

论文关键词:盈余管理测度综述论文摘要: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盈余管理是一大重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相关评价等方面因素等方面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近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许多不同意见。

Schipper(1998)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而Healy 和Wahlen(1999)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及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ott (2000)同样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计权)来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

这些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企业或自己牟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公众的行为。

我国的学者陈雪洁(2002)对盈余管理做出一下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法实证会计认为,企业盈利(Earnings)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实现现金流人的盈利,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Cash From Operations),另一部分则是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由于这部分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没实现现金流人,故称之为总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因此假定盈余操纵只能通过应计利润进行,但并不是全部的总体应计利润都能进行操纵,在总体应计利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按照现行会计规范强制处理的结果(如固定资产折旧额),有些则是利用现行会计选择的余地调剂、操纵的结果(如人为地提前确认收人和递延费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

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

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盈余的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盈余预期的准确性。

文章在阅览国内外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学者的研究重点和观点的不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展望了盈余持续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应计异象;应计会计扭曲;时间序列模型会计盈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保障。

而盈余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投资人需要合理判断盈余持续性,以保证对企业未来盈余做出合理、准确预期。

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重视盈余持续性研究,美国会计评论杂志更是将盈余持续性评为21世纪十大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硕。

在定义盈余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盈余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盈余持续性的合理度量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分解出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对以后年度盈余的准确预期。

1.1盈余持续性概念研究国外学者早期以如何区分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为盈余持续性的研究重点。

1934年,Graham和Dodd在《证券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permanent earnings(永久性盈余)、temporary earnings(暂时性盈余)两种盈余概念。

他们认为,盈余能力的概念在投资理论中地位重要,根据盈余重复发生的频率不同,他们将盈余划分为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两类。

具体来说,能够重复地与过去类似地发生的盈余即是永久性盈余,反之则是暂时性盈余。

他们同时提出,由于永久性盈余可以重复、类似地发生,更容易对其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因此在投资者和分析师所依赖的信息集合中,永久性盈余起主要作用。

Ramakrishna 和Thomas则将盈余按其持续性分为三类,分别为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

永久性盈余是指预期会持续到公司未来会计年度的盈余,即以后的年度还会产生相同数额的盈余,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

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

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

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如何看待盈余管理,目前存在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两种不同的方式。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进行讨论,对有效契约观的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围绕ABC保险公司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展开案例研究,通过对该公司先后实施的两套分摊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分摊方法中采用适度的盈余管理不仅可以帮助该企业克服业绩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可以把真实的成本信息传递给公司高管。

从而给出盈余管理具有好的一面的事实证据,为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观提供了证明。

关键词: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费用分摊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

对于如何看待盈余管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

现阶段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针对ABC保险公司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展开案例研究,对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观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案例背景ABC保险公司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营业费用的分摊。

按照选定的分摊方法,将当期发生的营业费用分摊至公司的各部门和各业务线。

据以反映相关部门,业务线的实际费用水平并以此作为该部门管理层当年度绩效考核和公司费用控制政策调整等决策的依据。

因此,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不仅影响到相关部门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也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一)新老方法的概述该公司先后采用新老两套分摊方法。

老方法的特点是结合公司的经验数据和每条业务线的实际确定具体的分摊方法。

而新方法允许下属各部门管理层就彼此互相拆分的比例进行协商,并以协商一致的经验数据为基础完成分摊工作。

老方法中,该公司将营业费用分成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类。

直接费用指当期可以直接归属到团险业务线的营业费用。

间接费用指公司当期发生的,归属不明确,需进一步分摊的其他营业费用,例如中后台支持部门所发生的费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盈余管理浅析
【摘要】由于债权人贷款利益、避税、筹资、政治成本等原因的推动,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控制、调整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为减少盈余管理现象,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和提高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法,来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治理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盈余管理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间控制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已达到平衡收益、稳定股价、合理避税、规避风险等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尽管经管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
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

在雪普的定义中,盈余管理除了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还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

它的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动因
盈余管理行为虽然是在公认的会计范围内,但是在多数人心目中,盈余管理是不符合道德的,那么为什么企业还允许其存在呢?
1、债权人贷款利益的推动。

企业为了获得债权人的贷款,在其财务报告数字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时,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这时,企业经理层的努力与股东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而且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对于股东来说,需要经理层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避税动因。

企业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是十分明显的。

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3、筹资动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是筹资,分为三个阶段。

首次发行;配股;增发新股票,来实行盈余管理。

另外,《公司法》规定,“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
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

为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处罚,上市公司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4、政治成本动因。

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会计方法。

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第一,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

一般的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

第二,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

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操纵利润。

第三,利用关联交易。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第四,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

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

如我国证券
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它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第五,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

如在年度末虚构未发生的销售、退货交易,利用资产评估虚增资产等。

四、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而且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政府在治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进行约束,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压制。

可以通过下对策来治理盈余管理:
1、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

我国之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外,缺乏一套健全的会计准则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如一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2、加强和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会计信息。

应加强审计准则建设,建立一套能有效规范审计业务的准则体系;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要加强审计的独立性,真正做到经济、工作和精神独立。

3、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

我国会计人员要提高会计理论水平重要的是要理解在特定的环境中某些会计理论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和经济影响,能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界线。

会计人员应加强会计理论,真正做到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外部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市场尚未形成;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作为资产终极所有者的国家独立在企业外部,《公司法》所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也远未发挥作用,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意义上形同虚设,导制内部人现象严重,经理控制了会计信息系统,而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得不听命于经理,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

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培育经理市场,使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两方面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对经理的财务报告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督。

五、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盈余管理是增加或降低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盈余管理本身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应理性认识盈余管理。

它是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无所谓好坏。

因此,不应强烈反对盈余管理,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
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否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对其予以合理规范,达到去弊存利的目的。

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寻找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就势在必行。

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综合措施,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逐步实现。

在治理盈余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做法无疑是完善现行法律、法规,规避投机者行为。

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短期内想要规避其行为是不现实的。

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性,可部分地由文化、道德等一些非正式制约因素弥补。

因此,仅仅对会计、审计进行改革,仍不足治理盈余,还应当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并对公司结构加以修补、完善,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对盈余管理达到去弊存利。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
究,2006(9):15-16.
[2]李权.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j].特区经
济,2007(11):273-274.
[3]张新华.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山西财
税,2004(8):45-47.
[4]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
计,2007(8):37-41.
[5]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
究,2007(2):160-161.
[6]孙红梅.论公司盈余管理[j].山东商业会计,2006(1):9-11.
作者简介:马玲利,现就读于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08级公管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