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十法--曹继武
形意拳的源流
![形意拳的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2f5a1372783e0912a2162a8c.png)
形意拳的源流沈阳王善德弟子铁拐李整理形(心)意拳源流说原来只有两种:一是武穆创拳说;二是达摩创拳说。
武穆创拳是心意拳最早的传说,这一传说却遭到几位“考证大家”否定。
我们仅从《形意拳术大全》一书来分析其真伪:《形意拳术大全•心意之创立》其文云:二曰“心意拳为岳武飞所创”。
此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
曹氏云:“惟此六合拳者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东诸冯姬隆风先生……遍访明师,至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经。
”戴龙邦承其师曹继武之说,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六合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估未有之技也。
”以后,便有了“习意十二形为岳飞被困牛头山时所创”之说……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颠著《形意拳讲义》等等。
有的专著中,对岳飞创立心意拳的传说予以肯定。
如刘殿琛在其所著《形意拳术抉微》中云:“形意拳术一门为最合军用,盖该拳为岳武穆所发明。
”……有的著作则对岳飞创立心意拳提出质疑。
姜容樵云:“形意拳,相传创始于宋之岳武穆,第考诸史册,仅载其知拳,而未详其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传与何方,学者憾焉。
”徐哲东在其《国技论略》中进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终出于依托。
盖形意拳家借岳飞以增重也。
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
”徐哲东最早提出了岳飞创立心意拳乃是“依托”之说。
我们深以为然。
心意拳之创立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一曰“心意拳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
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
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
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
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
达摩死后,始有其传播武技之说。
后来,又有了关于其创立心意拳的传说。
民国十七年(1928),凌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之源流》中云:“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
曹继武十法摘要
![曹继武十法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2d5e240ff12d2af90242e6a7.png)
曹继武十法摘要(一说为李佚名所著,曹为序)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意之也。
然夹谷之条必用司马。
且曰吾门有由,恶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矣。
于是顾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也。
拳之种类不同,它门亦不悉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
嗣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
至明末有山西姬隆风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曾遇异人,以岳王拳谱传授。
先生自得斯谱,如获异宝,朝夕摩练,尽悟其妙。
而先生济事心切,犹虑人民处于乱世,出则持器械以自卫,尚可;若夫太平之日,刀兵伏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是除学技击外无它法,于是尽传其术。
何为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内阴外阳,内外贯为一气也。
最为要者,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即十二形也),十二势仍归于-势(即一气也),且又有刚柔之分也。
刚者在先,固征其异,柔者在后,尤寄其妙。
亦由显人微,由粗得精之意也,乃世之练艺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乎?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一动则至,而不及封闭乎?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必目有所见而能然也。
故白昼间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粹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不能见其所以动,将何以封而闭之?岂不反误自身耶?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自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
然得姬老师之真传者,只有郑师一人。
郑师于拳刀枪棍无所不精,会通其理,因述为论,乃知一切武艺皆出于拳内也。
彼世之习六合拳者,亦各不同,岂其始艺之不类否耶?谅是业此者究末得领真传,故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况乎愈传愈讹,且不仅差毫厘耳。
予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者也。
故法颇精,而予得之尤详,故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摘要。
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后进之人云尔。
一曰三节:何为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是也。
形意拳入门
![形意拳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4bf567df7f1922791688e8f1.png)
形意拳入门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
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们所喜爱。
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
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
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箭步。
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
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
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
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
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
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
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拳创建了技法前提。
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向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
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擎的来由),丰富了拳法的内涵。
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独特步型和步法。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https://img.taocdn.com/s3/m/9af86d0aa6c30c2259019eea.png)
济南形意拳(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和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又与八卦掌、太极拳并属三大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所著《拳论质疑序》一书、清晚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中和清乾隆15年(1750年)出版的“六合拳序”中等,均记述形意拳史上四个重要人物。
(1)宋朝民族英雄岳飞(2)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字龙峰(3)戴隆邦(4)清朝中叶的李洛能(老能)。
据古拳谱、史料记载和民间先辈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
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
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
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
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
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
姬龙峰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传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aba0d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d.png)
形意拳的简介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形意拳的简介。
形意拳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于心意六合拳。
心意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说是她衍生出的形意拳),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形意拳为宋代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永济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
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意拳的主要特点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
襄县形意拳——精选推荐
![襄县形意拳——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abe0d7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1.png)
襄县形意拳襄县形意拳襄县⼼意熊出洞熊出洞可以说是襄县⼼意拳最根本的母式,⼤部分的拳式都是从熊出洞变化出来的。
襄县⼼意拳的熊出洞不象其它地区所传那样只是⼀个起⼿势,⽽是⼀个复杂的动作。
和形意拳相⽐较熊出洞就等于是拗步劈拳,也可以看作鹰熊合演,⼀变⽽成龙形。
跳步熊出洞变出猴形。
熊出洞有柔练缓练,有刚练快练。
柔练缓练时就是⼀种优秀的丹⽥功;刚练快练时称落把,就是打法。
拳功⼀体。
据车毅斋⼀系形意拳传⼈讲:⽼辈曾传⾔形意拳最初只有鹰熊合演,变⽽为诸拳。
此说虽属传闻,但正与襄县⼼意拳以熊出洞为母式暗合。
襄县⼼意拳的母式就是熊出洞、⼗字把、四把捶、溜鸡腿和鸡踩步。
全捶的各个招式可以说都是从上述母式⾥变化出来的,结构严谨,任⼀拳式皆可随意交叉,连接紧密成⽹状。
⼗字把是由熊出洞引出的。
鹰捉、猴纵⾝和斩⼿都可以看作是熊出洞的变式。
当然鹰捉和斩⼿也是母式,好多变化是直接从鹰捉和斩⼿变出的。
在实际运⽤中熊出洞、鹰捉、猴纵⾝、斩⼿的变化是⽤的最多的。
所以说熊出洞是最根本的⼀个核⼼母式。
在这⾥各动物名称不是平等的关系,鹰捉、猴纵⾝可以看作熊出洞的变式。
鹞扇膀是由熊出洞引出的。
虎扑是另⼀个母式,含在⼗字把中。
马奔腾是蹬脚带双⼿齐出,可以看作虎扑的变式。
鸡抖⾝是腾空双蹬,不常⽤。
熊出洞⼝诀:丁不丁,⼋不⼋,⾝如寒冷,脊如背锅,夜鹊束尾,⼀鹊蹬枝。
嘴⾥掏⼿,肚⾥掏⾜。
起如搊(⾳抽)搓,落如勾抹。
两肘不离肋,两⼿把腮托。
夹膀进⼒,摩胫磨胫摸胫。
熊⼉观天不看天,鹰⼉观地不看地。
熊劲出于枕⾻,鹰劲出于额旮。
观⼭西祁县郭瑾刚所著《戴⽒⼼意拳》之⽤⽓诀法:眼上翻属阴,阴⽓落在枕⾻。
⿐⼀掐属阳,阳⽓落在腭⾓。
《⼼意拳两仪》谱称熊为阴,鹰为阳。
对⽐两家谱,可知⼝诀暗合。
虎扑出⼿是典型的起如搊(⾳抽)搓,搊是本地⽅⾔,有向上托架之意;搓则如搓绳之摩擦⽽出,有向前向下之意.搊搓合⼀。
熊出洞落⼿时是典型的落如勾抹,勾者勾挂也,有向下向回之意;抹者如同⽤泥抹抹墙,有向下向前之意。
形意拳传承图谱
![形意拳传承图谱](https://img.taocdn.com/s3/m/05f58fe5b8f67c1cfad6b829.png)
姬隆丰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宋世德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孟志荣李占元张小平郭云深(支系)郭云深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郭园(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老率孟栋孟栋传马跃山----马福基 -------齐增托----- 王云龙李魁元传孙禄堂李汉章(子)马耀南韩奇英等孙禄堂传陈微明李玉琳孙存周(子) 孙剑云(女) 万良等李玉琳传李天骥(子) 李天骥传牛胜先万良传黄万祯黄万祯传朱从贵朱天册马耀南传张祥麟袁玉祥王谷臣苏长明扬世昌杨杰李子彬张子长闫士英韩宝树何洪滨等张祥麟传蔡永强单吉刚唐颂华等韩宝树传魏文征张凤祥倪瑞林向先王世清张利民杨世平李国庆栾强李延洲安立心韩世山(子)等韩世山传张尹子王世瑜陈挺王凯平张毅等魏文征传何向达何洪滨传史大连李培义郑守泉李东升李茂林李明庆李树基等李培义传张伟张宝珍等李东升传石勇周广传王庆江等许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李振山传麻胜张学郭子昆郭子昆传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刘纬祥传马青藻马礼堂孙百奎马礼堂传尚济孙百奎传陈士芬刘保林王广增刘学瑞宋世荣(支系)传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赵守钰宋国秀宋宴彪王嗣昌宋虎臣传车润田潘振英陈光斗崔继光席子勤张效先董秀升吕佩双石瑞亭魏小鑫邢子成张剑清李旭洲刘实君董秀升传李桂昌李锦文李旭洲传许凡曾卢宗仁周连聚张贵良孟洪福张长泰杨月波许繁曾芦中仁许繁曾传王万友刘实君传潘兴文李兹轩王文满于钦都孙豹隐张凤宁黄江天杨基伟刘益群(子)鲍增智张胜蛟赵夫敏等人。
宋铁麟传吴立孝赵永昌宋光华胡增衡田种兰徐文忠孙福元吴立孝传田进忠田进忠传张增记赵永昌传赵川辉王儒贵贾保寿武星明李进陈金龙贾蕴高传郝湛如郝湛如传张品之邵善康田种兰传李六八冀立业田宝林(子) 范天保米克俭李云马植舜等人。
车毅斋(支系)传李复祯布学宽王凤翙吕学隆郭玉山樊永庆李发春刘俭侯孝贤孟天锡范瑞峰车兆烈赵仁成孟兴德王之贵武杰王培本王丕春白光普贾祯赵钰郭昆车兆俊车兆杰李复祯传陈际德武承烈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陈际德传张书田郭凤山范效先张学绅陈挺进陈石根布学宽传布华轩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布华轩吕家麟车彩藻史焕美张谦武春修张永义传梁焕章梁焕章传程登华吕家麟传李三元刘俭传胡万瑛吴殿科吴治泰高庆瑛段振化吴连福吴治泰传高宝东杜连杰吴连富传杨凡生侯孝贤传战开运王秀娥樊永庆传杨永蔚. 樊连蛮裴贵成。
形意拳十二形:鸡形
![形意拳十二形:鸡形](https://img.taocdn.com/s3/m/70df6b0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b.png)
形意拳十二形:鸡形点功夫百晓生→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即可第一时间查阅晓生最新动态形意拳鸡形歌诀:金鸡独立显奇能,强身还须补肾功。
足力上升健脑力,顶气下降腿脚轻。
前辈所传鸡形,原本只有“金鸡独立”之一式:如董秀升手录《曹继武著·岳氏形意拳》手抄本中,鸡形则只有“独立”一式。
刘文华先生所著《形意拳抉微》中,亦只有“独立”一式后之学者,所练之鸡形,则有金鸡独立、金鸡食米、金鸡抖翎、金鸡上架、金鸡报晓、金鸡斗争等许多拳势,且自成一个小套路,名之曰“鸡形四把”。
而各人所练之“四把”亦各有差异,不尽相同。
然对于“鸡有独立之能、欺斗之勇”则认识一致,并无分歧。
金鸡独立三体式开势。
左脚向前垫半步,右手从左手下边向前插出,掌心向上,左手抚于右小臂内侧;前腿弓,后脚跟微欠起,眼看前方右脚向前疾进一步,立定踏实,未落地时左脚即提起,脚尖向上勾,置于右脚内踝骨上,两腿靠紧;同时左手从右手下平直插出,手心朝下;右手拉回置右肋下,亦手心朝下,眼看左手左脚再向前迈出一步,弓腿,右脚跟微欠起,右手从左手上边向前平插出去,掌心朝下;左手抽回置左肋下,亦掌心朝下。
随即右脚向前疾进一大步,踏实;右足未落时左脚即平着提起,置于右脚内踝侧,两腿靠紧;同时,左手从右手上边,紧贴手背向前插出;右掌拉回置于右肋下,两手都是掌心朝下。
眼看前方金鸡食米承上式,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进,两脚相距约1.5分米(半尺许);同时,右手握拳平直打出,如打拗步的半步崩拳一般,惟左手系抚于右小臂内侧。
金鸡抖翎右脚向后撤回半步,向右转身,成马步桩之步势;同时,两手合抱于胸前,左臂在内,右臂在外,眼向左看:此为自金鸡食米到金鸡抖翎之过渡式。
随即腰向左转,左肘平着向左肘出,即迅速向右转身;右腿弓,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同时,右臂横着向上翻架,小臂内旋,翻至掌心朝上;左手卜按,掌心向下,置于左胯侧(两手亦可均握拳),眼向前看。
此为抖翎之势。
金鸡上架左脚上步超过右脚,未落地右脚即迅速握起,高比左膝稍低,脚尖向上勾起,两腿靠紧;两臂亦同时在胸前作“怀抱阴阳”,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眼向右看。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8ee3c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3.png)
《形意拳谱》完整版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
北京形意拳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
![北京形意拳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494d8dd4d8d15abe234e5d.png)
北京形意拳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作者:邸国勇目前全国各地的形意拳按地域来分,大致分为山西,河北,河南三大支派。
山西和河北其实是一派,都是李老能所传授,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三派的理论在大的方面,都遵循同一个理论。
也就是形意拳老谱中曹继武的十法摘要,和乾隆十五年间的形意拳谱以及岳武穆九要论。
还有孙录堂的拳艺述真,和姜容樵的形意母拳等。
理论相同,技法各异,风格不同。
在全国各地传授比较广的是河北支派。
但在地区练习最多最集中的是山西支派。
关于河南和山西支派这次不做重点论述,这篇文章只是谈一谈北京地区形意拳的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
形意拳是何时传入北京的?是由何人传去的?北京的风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的状况怎样?一.北京形意拳的形成过程:1.传入北京首先以形意拳的名字在社会上叫响的是李老能,李老能学艺于山西戴家心意六合拳,戴家保守密不外传,致使该拳只在家族内流传,流传不广。
李老能学艺十年之后,在山西,河北广泛传授,教出了一批响当当的弟子,这些弟子又传授了大批的弟子,李老能的二代和三代弟子们为形意拳打出了威风,打开了天地。
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批人不但技击功夫非常了得,而且,在形意拳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功劳。
形意拳是何时传到北京的呢?是谁首先传过去的?这个问题在很多年以前,我就作过调查,作过记录,北京的形意拳是在1900年的前十年和后十年形成的。
即1890――1910年间。
是由一批人而传授的,而不是一个人。
在清朝末年,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社会的时期,国家面临改革,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思想非常活跃,群众的革命正在各地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正处在变革的前期。
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铁路的兴建,使交通便利了许多,促进了各方面的交流。
由于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一些官宦人家和富商纷纷延请保膘护院,以保家财和人命。
这样也为武术的施展提供了用武之地,给练武的拳师提供了机会。
北京是天子脚下,是帝王之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清朝康熙年间武术家曹继武所写的心意拳十法摘要
![清朝康熙年间武术家曹继武所写的心意拳十法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25993f1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2.png)
清朝康熙年间武术家曹继武所写的心意拳十法摘要十法摘要是清朝康熙年间武术家曹继武所写,主要介绍了形意拳和心意拳精髓十法,十法摘要中的拳术理论是形意拳和心意拳共通之理。
同时曹继武也是心意拳第二代传人,他的师傅是心意拳始祖姬际可,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十法摘要是最正宗的心意拳术摘要,望读者好自珍惜。
十法摘要原文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意之也。
然夹谷之条必用司马。
且曰吾门有由,恶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矣。
于是顾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也。
拳之种类不同,它门亦不悉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
嗣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
至明末有山西姬隆风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曾遇异人,以岳王拳谱传授。
先生自得斯谱,如获异宝,朝夕摩练,尽悟其妙。
而先生济事心切,犹虑人民处于乱世,出则持器械以自卫,尚可;若夫太平之日,刀兵伏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是除学技击外无它法,于是尽传其术。
古武网释义:此段主要介绍心意拳的起源出自宋朝岳武穆王,之后金元明代,就有了心意拳的技击法,一直到明末有位山西人,姬隆风先生也就是姬际可,遍访名师至终南山曾遇异人,姬际可学得心意拳。
而后经过姬际可的专研学习,尽悟其妙,随后姬际可忧虑当时处于乱世,到处都是刀光剑影,不禁想到日后如果天下太平了,人人都不佩戴刀剑武器,倘遇不测将如果应对危险,于是将其所学尽传后人。
何为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内阴外阳,内外贯为一气也。
最为要者,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即十二形也),十二势仍归于一势(即一气也),且又有刚柔之分也。
刚者在先,固征其异,柔者在后,尤寄其妙。
亦由显人微,由粗得精之意也,乃世之练艺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乎?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一动则至,而不及封闭乎?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必目有所见而能然也。
故白昼间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粹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不能见其所以动,将何以封而闭之?岂不反误自身耶,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自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谱](https://img.taocdn.com/s3/m/e5dbdfc4aa00b52acfc7ca1d.png)
形意拳古拳谱国术 2008-09-21 22:49 阅读397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夫內勁者,寓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此固難以言傳者也,然其理亦可參焉。
蓋意乃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
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至理也。
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唯顫勁是也。
撞勁太直,而難起落。
功勁太死,而難變化。
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轉。
唯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
要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顫之頃,如虎之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乎。
一、五行: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配与五拳者,为劈、崩、钻、炮、横二、五行(五拳)相生:劈拳变钻拳,为金生水钻拳变崩拳,为水生木崩拳变炮拳,为木生火炮拳变横拳,为火生土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三、五行(五拳)相克: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横拳破钻拳,为土克水钻拳破炮拳,为水克火炮拳破劈拳,为火克金(注:形意拳对练,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自编自排)形意十二形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鲐、鹰、熊(注:鲐字有误,应该是台加鸟的鲐,由于电脑打不出来,故只好以鲐代之) 一、龙形:龙形飞升,伏龙落地二、虎形:虎抱头,猛虎扑食三、猴形:猴子挂印,猴子窃绳,猴子爬杆四、马形:勒疆,搬,顶五、鼍形:左右翻江六、鸡形:三穿掌,金鸡舍米,金鸡抖鳞(一)(二)金鸡上架,金鸡报晓七、鹞形:鹞子束身,鹞子入林,盖捶,鹞子拈天,鹞子返身八、燕形:燕子晗泥,燕子抄水(一)(二),燕子食米,九、蛇形:蛇形缠身,蛇形昂首,蛇形转身十、鲐形:鲐形俯身,鲐形上架十一、十二、鹰形,熊形,鹰熊斗智:熊顶,鹰抓李存义拳谱五行拳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
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
形意拳传承——精选推荐
![形意拳传承——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8c3cff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9.png)
济南形意拳传承承姬隆丰传曹继武传戴隆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宋世德、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李镜斋传李应勋(又名李向左)传于永汉、李海峰、高医俗、李静轩、张锡贵、罗本祺、朱蕴山高医俗、李静轩传杨遵利传冯成龙、轩庆龙、汪峰、刘向阳、臧忠鲁、庞志勇、亓玉顺、郭荣秀、张会立、陈光明、窦波、徐勇、冷冰、吕国元、刘峰、黄真、董国庆、王健、秦续旺、李斌、陈岩、刘文骁、李洪涛、谢德宽、李长新、云霄鹏、赵希杰、陈德玉、齐庆勇、逄波、周然;宋吉重、韩进、文永琴、丘陵越、孙忠伟、严防震;周俊国、张强、张利国、赵勇、郭华、刘海防、陈志厚、杨继华、高前进、高荣树、王杰、王沛源、董树刚、朱家营、马厚允、孙海涛、曹亮、张亚男、阿列克赛(俄罗斯)、瑞杰龙(菲律宾)、宁化龙、孙蕾、高广健、房徽,赵维民、王涛、杨继华,张文彬、于彬、许盛华、夏亮、董凤君、李健、李桦、方锋,崇琳、苏杰;杨兆平、路崎、孙嘉、徐洪震、王子虚、邴兴强、庞湃、翟暄、崔微喧;朱德福、刘韶武、战志强、高保华;李光年、张天义、乔青山、徐宇飞、徐伟华、吕浩、付斌,曲嘉男、李富春、秦明伟,毕晓光、张传斌、薛彩婷、颜燕、吴劲松、杨霞、朱峰,吴文泉、闫福、张爱军、杨抒、杨金学、王飞、马中青、董熹明、谢在昕、李传铎;包伟诚、孔蓝堃、公臣、王伟、傅宪文、马志勇、包汉刚、李洪涛,步兆伟、孟冬梅、王静之、张鹏、丁景奎、王之风,马涛、徐洪敏、井厚亮、王波、赵宪军、王从民、于清远、赵德军、夏一卿、刘商华、高经鲁、开旋、由艺霞、赵颖、高炜、丁兆凤、候恭德、韩志会、张偃涛、段辉、顾丽霞、刘沛沛、杨常洪、赵伟、张良民、赵淑源、陈国瑞、李远、杜燕、宋锐;陈美、胡宏巍、王咏文、耿庆贺、张恩兴、周芳、张贵芝、李圆圆、魏然、黄红、李广阅、任鹏、罗兆军、刘保国;侯学涛、任玮、张桂花、陈爱利;苏香波、王岩、李丹霞、祝康、彭欣欣、文仁华、唐宜春、谢成锋、马修、左梅鑫、陈柯龙、姚锡华、侯祥平、王淑燕;殷婷婷、李梦琳、邵佳锐、段钦毅、朱志勋、薛利,冯伟、李国栋;董春燕、刘丽洁、谭环、高达云、陈凤、陈国坚、丁锦标、黄文娟、孙湛强,郎丰海、杜以运、王坤、王保朋、张炎立、张英会、车吉文、魏利明、徐建强、刘树勇、陶晓、周文保、鲍珍、范恩昌;耿国建、李强、李嘉欣;刘宁宁、杜延文、于群明、吕晓文、杨帆、国庆;赵晓斌、张颖;孔令婷、安海亮、崔玉光、董媛、尹振华;谢德忠、刘凯;张丹丹、仲伟猛、翟晓青、郝立武、曹成安、崔健雄、梁纪青、孟凡利、许杰、付娜娜、魏德敬、王海生、王浩然、杨强、王松、李淑珍,段桂玲、曾焱斌、孙瑞芝、曲思运、周忠营;王翠、齐希壮、姜欣欣、李穆、张振、林宝玉、魏金玉、钱成杰、马康、卢王超,曹金源;闫照军、白颖新、秦璐、唐好磊、贾腾腾、郝小龙、彭伟平、杜利、王慧、徐子冲、张琦,刘贺伦、王清炜、李志昕、林守辰、高毅,袁方伟、金波、张文博、张茜、查智超、崔秀杰、孟凡存、孙正钦、张安、杨光月,魏金玉、钱成杰、林宝玉;姜蕾蕾、林国铁、张飞、侯绪聪,贾婧,王志强、季庆猛、许东振、李春、高桥、王明来、徐海洲、李鲁、邓凡虎、赵冲形意拳的源流及发展形意拳的由来众说纷纭,据古拳书记载和民间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心意拳守洞尘技
![心意拳守洞尘技](https://img.taocdn.com/s3/m/87b876e6d1f34693daef3ea6.png)
心意拳守洞尘技心意拳体育心意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
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更多资料:百度百科·互动百科·360百科·搜狗百科关于心意拳,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12060戴氏心意拳22016中国心意拳行功秘法31994心意拳实战41983心意拳内功51979上海心意拳61976心意拳熊形71975心意拳内功火烧身一式81974形意拳和心意拳91974少林心意拳101974心意拳PDF110心意拳简介120心意拳渊源130心意拳四个名称140心意拳创立150心意拳守洞尘技160心意拳修炼含义170心意拳盘根18心意拳的网页搜索结果1戴氏心意拳问戴氏心意拳如何加入武术协会答直接去当年武协办理入会就行了,现在武协和传销一样,使劲发展下线。
来自百度知道2015-04-22问哪个网站可一免费阅读《戴氏心意拳之五行拳》拳谱是祁县心意拳答去买本书吧,山西出版社把这些老书整个全部的翻印了一次,原文原字没动的,而且比较便宜。
新华书店有。
来自搜狗问问2014-02-26问请教各位师兄,为什么形意拳中没有戴氏心意拳中的蹲猴功。
山西的戴氏心意拳有专门的蹲猴功练丹田,但为什么形意拳没有蹲猴功,李洛能老先生学自戴家,为什么么形意没有这样的功法。
答形意拳,是李洛能先生在戴氏心意拳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新拳种,自然要进行一定的改革,用三体式取代蹲猴功,出于新拳种的‘配套’需要,这本正常不足为怪!心意拳和形意拳在拳法上和功法上,尽管外在形式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核心内容没有改变,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属于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来自百度知道2013-02-282中国心意拳行功秘法问中国心意拳行功秘法有电子版的吗?麻烦共享一下,特此谢谢!答没有吧书曾在北京市灿然书屋等书店,但在去年即2012年五月底前业已脱销,今与作者梁晓峰先生联系是否再版,作者本人梁晓峰先生答:“如在版还需作较大补充,作者现在正在研究和撰写《兵器谱》无暇顾及再版补充资料,故暂不考虑再版。
形意拳基本功入门之脚法
![形意拳基本功入门之脚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5d55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6.png)
形意拳基本功入门之脚法内家拳的习练讲究手、步、身法合一,本次店铺介绍的形意拳基本功入门知识是练形意拳的脚法,欢迎学习阅读。
形意拳基本功入门之脚法(拳经云):足法者何?起钻落翻,忌踢宜踏而已。
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
(注解):以脚法言之,仍然是起钻落翻。
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
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
用脚时最忌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也。
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
如用狸猫上树,四肢并用。
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顶去,其力极大。
手法,足法,本自相同。
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
(拳经云):起无踪,落无形,足去好似卷地风。
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
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鸯鸳脚。
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
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
(注解):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蹚去,若无物然。
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象推土机一样,照直向前铲进去。
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发脚,发脚必为人所乘。
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再猛扑上去,接手后仍要钻进去打,用踏,砍。
拥诸腿法。
倘遇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鸯鸳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
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摩擦步的功法练习1、定步摩擦步此为摩擦步入门之基,定步即原地站立的练习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练习者适应这种方法为以后的走步练习打下基础,并逐步提高功力水平。
初习摩擦步可以从立正姿势开始。
首先凝神定意,两眼注视前方一固定目标,以先行右脚为例,双腿两膝稍微弯曲,身体后部似有挤靠大树之意,两手左右分开手心向下,假想双手扶在两边的栏杆上,只可用意不可真的用力去扶(图1)。
心意拳历史之谜九曹继武九十九个棺椁之谜崔虎刚(六合武学)
![心意拳历史之谜九曹继武九十九个棺椁之谜崔虎刚(六合武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fb384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8.png)
心意拳历史之谜九曹继武九十九个棺椁之谜崔虎刚(六合武学)崔虎刚(六合武学)学术研究,考证历史的关键在证据。
只有历史证据,才能将大案,即历史研究推进、确定。
真实的证据,严谨的逻辑,才能找出历史的真相,即找到在轨道上行走的光——历史与逻辑统一。
如此才能使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其他。
证据、推理过程、结论,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否则自己哄了自己。
武学研究难度最大,更需要严谨严谨再严谨。
笔者将武学历史大案、证据、推理、结论公开于此,也希望各路高手批评指正、能真正发现失误。
如此这般,才会得出更精确的历史原貌,正确的历史结论。
笔者以为,学术中,能提出批评意见,反对意见者,恰是真朋友。
前面系列文中有几点值得补充:1、裴西川先生前文雍正时期河南新安岁进士王自诚家乡考,得力于裴西川先生。
裴西川先生乃新安县地方史志《新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以及中国楹联学会双重会员。
其诗词楹联造诣颇深,是省内有影响的行家之一,有《裴西川诗联选》出版,也是《新安民间兴学志》编委,现为河南新安老干部学校文学班诗词联文学知识教师。
裴西川先生对笔者的研究曾无私地帮助。
裴西川等先生主编的新安县志几年前,笔者与河南新安老干部学校负责人郭端正老师取得联系后,才重新与裴西川老师取得联系,并汇报了上述发现。
转眼又过了许多年,尚未收到裴老师的照片,期待中。
或许以后《新安县志》会记载王自诚先生的武学贡献,南山郑武奎先生弟子(《红楼梦》原著《石头记》作者曹继武弟子)等历史。
2、王宗儒校长当时考察,受到原掌礼小学校长王宗儒老先生的热情接待,有问必答,并详细介绍相关掌礼沟来历,神手王二预举大事未成,武功高强等传奇故事,先人在门口的沟底,与捻军交战战死入乡贤祀的历史等等。
3、原新安县人事局王局长告别小学校长王宗儒老先生后,陪同我们前去的王局长,又盛情邀请我们前去参观当地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
![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https://img.taocdn.com/s3/m/0a6b4b6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e.png)
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练兵书,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
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
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
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
”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
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
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一、练精化气。
二练气化神。
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壮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已腾其膜,以长其筋,俗语:“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起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三种练法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
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
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运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运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一三种练法明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
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
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
大凡人之处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
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
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面目。
后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
曹继武河南弟子李致和?文崔虎刚(胡刚)
![曹继武河南弟子李致和?文崔虎刚(胡刚)](https://img.taocdn.com/s3/m/475ace4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8.png)
曹继武河南弟子李致和?文崔虎刚(胡刚)这是笔者一直保存在新浪草稿中的未发之文((2015-07-25 10:24:51) ,今先分享各位。
《六合拳序》是心意形意门影响最大、几乎是最重要的一篇历史文献。
其作者有几个历史说法:一、曹继武弟子姬寿;二、曹继武弟子李政(明);三、曹继武弟子戴龙邦;四曹继武弟子无名氏。
其中戴龙邦有其他文献佐证,有许多文章论述,这里略去。
姬寿无旁证。
而且《六合拳谱》里面有“姬寿云。
”。
如果序是他所作,那末谱子里面就不会出现“姬寿云。
”,这样的文字,因此《六合拳序》不会是姬寿他自己所作。
关于姬寿难题,笔者从多方面考证过,比如姬际可(龙凤)本人,古代前贤,姬公后人等,目前尚无突破。
关于李政(明)的说法比较复杂:一、两个李政民国时期以来披露的心意形意门的文献记载和口碑的有两个李政,一个是曹继武弟子的李政(明,李榛等);一个是马学礼的再传弟子(戴龙邦公子的老师)李政(李珍等同音字)。
籍贯有河南,有山西永济等,字太和等。
二、戴龙邦的业师李致和先生1940年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答记者问中曾提到,戴龙邦的授业恩师是河南济源六合拳传人李岱东的曾祖父李致和先生:“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
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而李政与致和更有含义相关。
如宋代诗人赵孟坚的《辛丑孟夏甲申日得雨》“物理寓乘除,天存好还道。
去年夏迄秋,旱枯苗尽槁。
繁霜打麦根,疗饥兹已兆。
逾春秀葽葽,修翠摇旌葆。
黄云割未尽,赤日仍时杲杲。
秧针方刺牙,还忧水泉少。
正深伤弓虞,曲成由大造。
耕雨刈欲晴,从来难两好。
来牟迨既登,甘霖乃方到。
甲甲占久雨,古语信可考。
首夏际兹辰,其应孚未祷。
繁声喧若注,阴云阵如扫。
入夜听檐溜,滴沥响到晓。
蝗螟腐翅翼,蛙黾喊池沼。
从兹雨未艾,调润知可保。
一亩数石收,麦秋功已告。
千仓而万箱,应占富禾稻。
匪藉天功然,人力宁尔巧。
北京形意拳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
![北京形意拳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dfa47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8.png)
北京形意拳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目前全国各地的形意拳按地域来分,大致分为山西,河北,河南三大支派。
山西和河北其实是一派,都是李老能所传授,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三派的理论在大的方面,都遵循同一个理论。
也就是形意拳老谱中曹继武的十法摘要,和乾隆十五年间的形意拳谱以及岳武穆九要论。
还有孙录堂的拳艺述真,和姜容樵的形意母拳等。
理论相同,技法各异,风格不同。
在全国各地传授比较广的是河北支派。
但在地区练习最多最集中的是山西支派。
关于河南和山西支派这次不做重点论述,这篇文章只是谈一谈北京地区形意拳的流传概况及风格特点。
形意拳是何时传入北京的?是由何人传去的?北京的风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的状况怎样?一.北京形意拳的形成过程:1.传入北京首先以形意拳的名字在社会上叫响的是李老能,李老能学艺于山西戴家心意六合拳,戴家保守密不外传,致使该拳只在家族内流传,流传不广。
李老能学艺十年之后,在山西,河北广泛传授,教出了一批响当当的弟子,这些弟子又传授了大批的弟子,李老能的二代和三代弟子们为形意拳打出了威风,打开了天地。
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批人不但技击功夫非常了得,而且,在形意拳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功劳。
形意拳是何时传到北京的呢?是谁首先传过去的?这个问题在很多年以前,我就作过调查,作过记录,北京的形意拳是在1900年的前十年和后十年形成的。
即1890――1910年间。
是由一批人而传授的,而不是一个人。
在清朝末年,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社会的时期,国家面临改革,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思想非常活跃,群众的革命正在各地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正处在变革的前期。
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铁路的兴建,使交通便利了许多,促进了各方面的交流。
由于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一些官宦人家和富商纷纷延请保膘护院,以保家财和人命。
这样也为武术的施展提供了用武之地,给练武的拳师提供了机会。
北京是天子脚下,是帝王之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精选宋氏形意拳术》
一、曹继武先生论形意拳十法摘要
(一)明三节。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
而言之,则三节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要领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相应,庶不致有长短曲直之误,参差仰俯之病,此三节之所以贵乎明者也。
以上十法练成一贯,而武艺不亦成乎!吾汇其理,摘其要而释之,以为后学者训。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即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也。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言甘貌恭放有意人也。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六)手足法。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截手、出手也。筋梢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如双手相交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瓶未装物,即虚空之意),此双手之法也。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发,手胯随起,而其起似虎之扑人,其落如鹰隼之抓物也。
解曰:手打鼻通,火到金化,亦自然之理也。与人相较,先闭住自己五行(五官)以克他人之五行,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也。可与四梢法相参考。
(四)身法。身法之要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返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而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此不可不知也。
解曰: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
(五)步法。步法者,寸、颠、过、快、溅是也。如两三尺远,则用寸步,如四五尺远,则用颠步,必颠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脚,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步如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窜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惟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持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脚并翦而上,即所谓採脚二起之说,亦即鸳鸯脚法,又如鹞子入林,燕子抄水之式也。学者随便使用,但纵横之法不可不熟,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尽其妙也。
(九)三性调养。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音,心中不是常惊省,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人所窥,而生失机之虞也。
解曰:临阵须提防,小心无过矣。
(十)劲法。夫劲寓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实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功劲者非也,所谓拼劲、崩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撞劲太直,不利于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拼劲崩劲太促,难以展招,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如风一过,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如是十法合而为一,而克人岂有不利者乎。
足法者,起钻落翻,忌踢宜踩而已。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起之撩阴也。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如手之落浮眉也,其忌踢者,脚起浑身是空也。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手落如鹰捉是也。然手足之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亦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然后可也。
解曰:手法与足法,总取轻利灵活为妙,切勿习于滞呆之气,以自陷于失利,所谓滞气不打人也。
(三)闭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属人五脏,外属人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目,肝急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沉雷鸣;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现于外者也。故曰: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遮日月,武艺相争闭五行,真确论也。而所最宜知者,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到,亦自然之理也,余可类推。
解曰:起随追劲法也,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也。盖通身劲法如是,而各节中之劲法亦如是。起要起去,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而三劲皆至,则无失矣。
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手足随,三节自然齐。
(二)齐四梢。盖发为血梢,手足指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此四梢也。
必使发欲冲冠(怒发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咬牙切齿),舌欲催齿(舌顶上颚),心一颤而四者皆至,则四梢齐,而内劲自然出矣。盖气从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手随声发,一枝动而百枝动,四梢既齐,而内劲无不出矣。
(八)顾法、开法、截法、追法。
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顾前后左右是也。如单顾则用截捶,双顾则用横捶,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卧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梢捶或用前后斩拳,顾左右则用括边炮或括身炮捶,此以随机而动,非若他人之钩连棚架也。
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左开如神填炮(里括),右开如外填炮(外括)也。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功,柔开如六艺之软功也。
(七)上法进法。
盖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如手起似丹凤朝阳是也。其进步如前步抢上抢下进步后脚踩打是也。是必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之法连,而后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六者何?即工、顺、勇、疾、狠、直是也。夫工者巧也。顺者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也。狠者恨也、忿怒也,即动不容情,心一颤而内劲出也。直者直发心中的见之真而彼难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