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予以减小其刚度) 。如果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布置都很正常,无特殊情况而自振周期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
据是否有错误。对 2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一切正常,其基本自振周期往往在
2.0~3.0 之间(叫次长周期) ,则
需要增加地震力(调整系数取 1.5~1.8)重新进行计算。
以上的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得出来的。考虑弯扭耦连振动时情况要复杂得多,可以挑出与平移振动相对
广厦软件计算结果审查分析
楼主
计算机的后处理结果,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
wk.baidu.com
,有抗震计算
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
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
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之和应等于总重量;如果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其结构内力图必然对称,
即检查其对称性。当以上三者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返回原始数据进行检查。
第 3楼
二、 对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和位移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侧向内外力的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风
S 型曲线、中部接近为直线。
在竖向刚度较均匀的情况下,以上三种曲线均应连续光滑、无突然凹凸变化和明显的折点。
第 9楼
六、 层间水平位移的限值
抗震规范提出的层间弹性位移角和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实际上是控制层间水平位移不得过大,避免带来结构的
P-
△效应。两个阶段的层间位移要分别满足以下要求:
Δ Ue≤ [ θ e]H
荷载作用下的剪力之和应等于全部风力值(需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的方向)
;如果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较均匀、
且风荷载沿高度的变化也较均匀时,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沿高度的变化也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
等突变。
第 4楼
三、 对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利用其结果进行如同风荷载作用下的渐变性分析,但不能进行对称性分析,也不能利用结
50%,以检查其框架部分的
抗震等级确定的是否合适。
宜绘出结构的整体弯矩图和剪力图,分析沿高度的受力状况。
第 10 楼
七、 构件分析 八、 定性分析
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 T1≈(0.04~0.06)n
式中 ,n 为建筑物的总层数。
第二周期、第三周期与第一周期的关系大致为:
T2≈ (1/3~1/5)T1
T3≈ (1/5~1/7)T1 周期偏长,说明结构过 “软 ”、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偏小,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柱、墙)截面太小或布置不当;如周期偏
短,说明结构过 “刚 ”、所承担的地震力偏大,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截面太大或墙的布置太多或墙的刚度太大(宜设结构
应的自振周期来进行上述比较,至于扭转周期的合理数值,由于缺乏经验尚难提出。
第 5楼
2. 各振型曲线 对于竖向刚度和质量比较均匀的结构,如果计算正常,其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见图
5-4 ),不应有大进
大出、大的凹凸曲折。 第 6楼
见图 5-4
第 7楼
第一振型无零点;第二振型在( 0.7~0.8 )H 处有一个零点;第三振型分别在( 0.4~0.5) H 及( 0.8~0.9) H 处有两个零
点。
二、 水平位移特征
将结构各层位移(经振型组合后的位移)连成侧移曲线,应具有图
5-5 所示的特征。
第 8楼
三、 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征,位移越往上增长越快,呈外弯型曲线;
四、 框架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剪切梁的特征,位移越往上增长越慢,呈内收型曲线;
五、 框 -剪结构及框 -筒结构的位移曲线,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呈反
G——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即结构总质量) 。
层数多、刚度小的结构,其剪质比偏小,如小于上述范围或接近最小值,宜适当增大构件截面或提高结构刚度,从而
增大地震力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反之,地震力过大,宜适当渐低结构刚度,以取得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对框剪结构,还要分析剪力墙部分的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是否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
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第 2楼
一、 整体分析
一、 对重力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竖向内外力的
Δ Up≤ [ θ p]H
式中 ΔUe— 多于地震作用标准之产生的层间弹性位移;
Δ Up—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产生的层间位移;
[ θ e] 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制;
[ θ p]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制;
H— 第二阶段时指薄弱层(部位)的层高; 由于规范对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制放松较多,所以第一阶段抗震的变形验算往往容易满足。而对结构的自振周期、各振
构底层进行内外力平衡的分析(因为振型组合后的内力与地震作用力不再平衡)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其计算结果
的分析重点如下。
1. 结构的自振周期 对一般的工程,结构的自振周期在考虑折减系数后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即第一周期)大
致为:
框架结构 T1≈ ( 0.12~0.15) n
框 -剪和框 -筒结构 T1≈ ( 0.08~0.12) n
5.地震力大小 结构承担的地震力大小可用底部总剪力与结构总质量之比(剪质比)来衡量。 对抗侧力构件布置、截面尺寸都比较正常的结构,其剪质比在下述范围内:
8 度近震,Ⅱ类场地 Fek/G ≈ 0.03~0.06 7 度近震,Ⅱ类场地 Fek/G ≈ 0.015~0.03 式中 Fek ——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型曲线、水平位移特征和结构承受的地震力大小,规范并未提出定性或定量的要求,于是不少设计人会造成一种误解, 认为满足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制即为合理的结构。事实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因为抗震计算中,自振周期、水平位移、地震力大小均与结构的刚度有关。结构刚度偏小时,自振周期偏长,水平地 震力也偏小,水平位移也偏小,虽然位移也有可能在限制范围内,但由于承担的地震力太小,结构并不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