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导学案

学前回顾 地球与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地球自转方向及判断。
2. 地球仪(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及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东西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2)找到赤道、南极、北极、0°经线、180°经线、120°E 、120°W 、23°26′N 、46°52′N 、30°N 、60°N 、23°26′S 、46°52′S 、30°S 、60°S 。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计算球面两点间的距离。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______,赤道略_______的椭球体。
地球的卫星照片确认了这一点。
(2) 地球的赤道半径 千米,极半径 千米,平均半径是 千米,地球表面积为 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 千米。
(3)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其中自转的中心是___________,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它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为___________,与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___________,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它始终是指向 。
公转新课标要求知识梳理的轨道为接近_______圆的______圆,公转的中心为__________,它位于公转轨道的一个_____点上。
(4)为了便于研究,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它是一个体。
(5)地球仪上有无数条______和______,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______和______。
经线的特点:连接地球南北______,每条经线长度_________,指示_________方向。
纬线的特点:与经线垂直相交,每条纬线长度_________,可围成_________,指示______方向。
地球和地图导学案

地球和地图(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考情分析:1、经纬网图往往与区域地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光照图进行综合考查,可以计算距离、换算时间、判定方向、指导生产活动等。
2、世界热点地区和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经纬度位置往往是析图考题的切入点。
3、图文结合、图表结合、图图转换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方式,读图、析图、用图是重要的考查项目,平时的复习应注意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及析图能力的提高。
考点呈现: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3.利用经纬网解决定位、定向、计算距离等相关问题。
应试策略:这部分内容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通过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问题实质从复杂的背景材料中提炼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要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精析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
【例1】如右下图所示, N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ACB、AMB和ANB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km,赤道半径: km,极半径:千米;赤道周长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3、地球仪:地轴、赤道、南北极(二)经纬线和经纬网1.经线与经度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又叫子午线(1)经线形状都是特点 长度都 (经线上跨纬度1°经线长约 千米)指示 方向正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度数和为180°(如60°W 与120°E),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平分地球.南北方向是一种有限的方向,即地球上有最北(北极)和最南(南极)的地方。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教案(1)学1、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记着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什2、掌握纬线的特色么要点1、地球的形状2、纬线的特色我时间来主问题设计点拨学1.地球是一个。
它的均匀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平方千米新-课-标-第-一-网至 852.拨动地球仪,能够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
分钟3.地轴与地球表面订交的两点叫自,它们分别是和。
主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全部与赤道平行学的圆圈叫习5.赤道为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和,分别用和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90 度6.按规定,为低纬度地域,为中纬度地域,为高纬度地域7.读图,达成以下知识( 1)认识纬线/ 形状长度(能否相等)指示方向纬线( 2)纬线能够有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 5)南极点的纬度为,北极团点的纬度为(6)纬度从赤道队合往两极在渐渐作8.读图 1.8 南北半球的区分,回答以下问题(1)南北半球的区分界线是(2)能够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区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5至10分钟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和大小地球均匀半径:_____;最大周长_____;表面积_____纬线的形状是____;长度____;指示方向____纬线:赤道的纬度为____;赤道向北叫____,以____表示;赤道向南小结纲要叫____,以____表示思想北极和南极各为____度导图南北半球的分界线:_________纬度:摆列方向_____变化规律:往两极渐渐_____1、相关纬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全部纬线都是半圆B、全部纬线长度相等C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我2、“北纬 45°”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来A、 45° E B 、45°S C 、45°N D、45° W用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A 、北回归线B 、赤道C 、南回归线D 、极圈4、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它的周围都朝向()A 、北方B 、南方C 、东方D 、西方课个我堂人来思评小价组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教案(2)学1、掌握经线的特色及经度的标度规律什2、记着东西半球的区分界线,弄清经纬线的差别么要点1、经线的特色2、东西半球的区分我时间来主问题设计点拨学1.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如地球引力等。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或动画演示,观察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图,如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类地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教授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阅读地图,并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地形和气候3.1 地形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地形,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或模型,观察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生活和交通的影响。
3.2 气候的类型和特点解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气候分布图,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第四章:人口和城市4.1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解释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让学生通过人口分布图,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4.2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介绍城市发展的原因,如经济、交通等。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如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等问题。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5.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2 环境问题解释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等。
第六章:世界地理概览6.1 大洲与国家介绍世界上的大洲及其分布,让学生通过地图识别各大洲。
讲解国家的地理位置、首都、人口等基本信息,增强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6.2 著名地标与地理奇观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地标,如埃菲尔铁塔、长城等。
地球与地图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东西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3、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地理事物的特征。
【知识要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图可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 地球仪
如图中 A、 B 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 A>B。当 A、 B 两 区域的图上面积 ( 即图幅 ) 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 A<B。
A
C
;D
(写出经纬度)
定方向 1、依据: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同一经线上的两地为正南正北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地为正东正西方向。 3、两地既不在同一经线上,又不在同一纬线上 根据纬度判读南北方向,根据经度判读东西方向。
( 1)南北方向: ① 两地同在北半球:纬度数大者在北面; ② 两地同在南半球:纬度数大者在南面; ③ 两地一地在北半球,一地在南半球:北半球者在北面,南半球者在南面。 ④ 北极点是地球上最北地点,它四周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
( 2)东西方向 ① 两地同为东经时,经度数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面 ② 两地同为西经时,经度数小的在东面,数值大的在西面 ③ 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劣弧法) ⅰ 两地经度之和小于 180°时,位于东经度的点在东面,位于西经度的点在西面。 ⅱ 两地经度之和大于 180°时,位于东经度的点在西面,位于西经度的点在东面。 ⅲ 两地经度和等于 180°时,不分东西。
二、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2)
形式
文字式:如图上 1 cm代表实地距离 5 km 数字式: 1∶ 500 000 线段式:
地球和地图学案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仪与经纬网(地轴、两极、经纬线及意义等)
1.为什么经度最大是180°,纬度最大是90°?
2.读下图,概括经纬线的特点。
思考:经纬网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问题?
距离
(3)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大圆劣弧)
(4)确定对跖点(关于赤道、地轴、地心等的对称)
第一单元第一讲地球和地图
【考纲要求】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的图例、注记。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学习重点、难点】
1.经纬线的关系、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读、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短航线的确定。
2.在区域经纬网图上进行空间定位。3.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切入,考查对地形特征描述、方向判断、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
(6)估算陡崖高度:
a、陡崖处的相对高度
b、陡崖处的绝对高度
崖顶:
崖底:
(7)五种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8)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课后反思】
例题:
图中各条实线是海拔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其中A处表示,B处表示,C处表示,D处表示,E、F相比,E表示
部位,F表示部位,G处表示。
(2)河流的判读
(3)确定局部闭合等高线中心区域的海拔及地形
(4)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选点、选线、选面)
“点”:
“线”:
“面”:
(5)等高线地形图的可视问题(画出三种坡:均匀坡、凸形坡、凹形坡)
(5)方向的确定
(6)利用经纬网定范围
(7)半球划分
三、地图
1、比例尺
2、地图上的比例尺与表示范围和内容的详略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图 导学案

教学内容提要
(描述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要点)
时间
教学操作流程
所需资源
设计意图
听课记录评价
学生学习事项
——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个人、双人或小组、全班)和方法去完成学习事项(问题、任务、活动、作业),用什么方式表达呈现。
教师导控事项
——需要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讲授、提问、举例、演示、布置、板书……);
导学教案
科目/教材人教版年级:初一课题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图课时1课时
目标:
1.通过使用地图,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2.能在复杂的地图上确定:东、南、西、北方向。
3.通过对地图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通过使用地图,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环节(任务)三
案例探究3:定范围
15
学生以个人自主学习的形式对定范围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对应的变式练习,通过各自的学习掌握知识点,在课上师生互换角色学生上台讲解知题目,以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变式练习:
读两区域示意图。图示区域( )
①甲城市临大西洋,乙城市临太平洋
②东、西半球位置不同
③甲、乙两城市沿海海域的洋流流向不可能大致相同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动画
黑板
彩色粉笔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导学案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导学案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第一节地球一、【学习目标】1.经纬网和其地理意义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一、预习导学(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
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定义几何性质当地和地心连线(或是当地地平面的垂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构成的二面角起算 线面 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划分从_______向北、向南各划分为90°,分别称为北纬、南纬 从_______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分别称为东经、西经表示 方法北纬(N )、南纬(S ) 东经(E )、西经(W )判断 方法 自南向北纬度增大的为北纬,自北向南纬度增大的为南纬自西向东经度增大的为东经,自东向西经度增大的为西经半球 划分 以_______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以_______和_______为界,_______以东、_______以西为东半球,反之则为西半球低中高纬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3.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10° 20° 30° 40° 50° 10°20°30°40°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 经线向东至东经 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 经线向01809090北北北北北北北北EW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地球与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0 000
由图可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与两极:如图中P为地轴,N点为北极点,S点为南极点。
分布 规律 东经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半球 划分 ________为东半球,160°E ~180°~20°W 为西半球
以________为界,此线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特别提醒
(1)描述东西半球范围时一定要说明方向,如以20°W 向东到160°E 为东半球,从20°W 向西到160°E 为西半球(或按上表方法描述)。
(2)相对的两条经线构成一个大圆圈,其经度和为180°。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分式: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形式⎩⎪⎨⎪
⎧ 文字式: 数字式:1500 000
式:
(3)特点⎩⎪⎨⎪
⎧
比例尺越大,图示范围越小,表示内容 越详细比例尺越小,
(1)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图上1 cm 代表实地距离5 km
线段 (3)图示范围越大,表示内容越简略
2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________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________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_______方向,纬线指示
_______方向
3.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
8 844.43 m中“”属于________,“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 m”为注记。
图例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如图)。
(1)海拔高度:某点高出________的垂直距离,如图中A、B 点的海拔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A、B之间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
(1)海平面1000 m500 m(2)500 m
2.等高线地形图(如图)。
(1)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图示地区:地势________高、________低。
(2)反映地表形成分布状况,如图,A处为________,B处为________,C处为________,D处为________,E处为________。
(1)西北东南(2)山顶陡崖鞍部山谷山脊
3.地形剖面图。
(1)形成:沿等高线地形图某一水平线下切面显示出来的地形________剖面。
(2)意义:可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条剖面线上断面地势的________和坡度的________。
(1)垂直(2)起伏陡缓
以练促记
(2013·佛山重点中学联考)读“某区域等高(深)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如果在图中①河段画等高线,则该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为()
A.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
(2)最近几十年来,②处等深线不断向东移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沿海地区滥采滥挖珊瑚礁
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入海泥沙沉积加强
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解析:(1)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可知,①河段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河谷地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B项正确。
(2)本题考查等深线的判断及应用。
等深线不断向东移动,说明②处水深度越来越小,泥沙淤积速度加快。
造成②处水深度越来越小的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河上游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河水的含沙量越来越大,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加重,C项正确。
答案:(1)B(2)C
2013年
春节期间,小明一家人到一岛国旅游,结合该岛国(面积为21.1 km2)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岛位于()
A.东半球大西洋
B.东半球太平洋
C.西半球大西洋
D.西半球太平洋
(2)若图中A、B之间的图上距离为5 cm,则该图的比例尺接近于()
A.110 000 B.150 000
C.1100 000 D.1500 000
解析:(1)根据图中经度的具体数值,结合东西半球的划分(160°E~180°~20°W为西半球),可知该岛位于西半球;另外结合经度位置判断该岛属于太平洋。
(2)该岛的面积为21.1 km2,结合其形状可推断出其长和宽在5 km左右;若图中A、B之间的图上距离为5 cm,其比例尺约为5∶500 000=1∶100 000。
答案:(1)D(2)C
(2013·上海市闵行区一模)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1)~(3)题。
(1)据图判断A、B、C、E四地的地形依次为()
A.山脊、山峰、鞍部、陡崖
B.鞍部、陡崖、山峰、山脊
C.山峰、山脊、鞍部、陡崖
D.山峰、鞍部、山脊、陡崖
(2)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适合在该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A.茶叶、苹果B.棉花、香蕉
C.柑橘、茶叶D.竹子、甜菜
(3)若图中1地外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为50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地是洼地
B.1地是凸地
C.1地海拔可能为700米
D.1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特征,可判断A、B、C、E地形依次为山峰、山脊、鞍部、陡崖。
(2)苹果、甜菜适合北方种植,棉花适合晴天多光照强的地方种植,而东南沿海阴雨天多,故C 正确。
(3)500比400 大,按“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方法,1地等高线里面的高度在500~600之间,故1地是凸地。
答案:(1)C(2)C(3)B
(2013·上海市徐汇区一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读地貌形态。
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代表的四条引水线路中,河水可自流入村的线路是()
A.①B.②
C.③D.④
(2)在等高距为50米的等高线图上,五条等高线重叠的一处断崖,其相对高度的可能范围是()
A.大于200米,小于300米
B.大于250米,小于350米
C.大于200米,小于250米
D.大于250米,小于300米
解析:(1)河流在山谷中,故从等高线凸向高处,由此判断①、②线路穿越等高线由低到高,③线路在两个等高线之间且基本和下面一条等高线平行,判断该线路地势较平坦,由此①、②、③三条线路都不能实现河水可自流入村,只有④线路是由高到低,最符合要求。
(2)相对高度的可能范围是小于(5+1)×50 m=300 m,大于(5-1)×50 m=200 m,故A项正确。
答案:(1)D(2)A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攀岩运动(Rock Climbing)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登山运动,它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
目。
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某些城市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野外攀岩运动,大大地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材料二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米)
(1)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
图中丙处与图示区域内最高点的相对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
(3)为解决城市用水紧张问题,图中①②两条引水线路,哪一条设计更合理?为什么?
(4)该城市的西北部地区以________地形为主,应适合种植的果树有________、________等。
(5)图中城市欲在甲、乙两处选择一处发展攀岩旅游项目,应选择________处。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特点即可判断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
第(2)题,根据“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规律和图中的指向标来判断河流流向。
第(3)题,引水线路选择要考虑施工难易、线路长短和是否自流等因素,综合对比,①线路更合理。
第(4)题,根据题意“东南沿海”某区域可推知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低山丘陵地形适合种植柑橘、荔枝等水果。
第(5)题,发展攀岩旅游项目的自然条件是岩壁即陡崖。
答案:(1)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由西北流向东南300
(3)①合理。
①线基本沿着等高线从高往低的方向修建,施工量小,且大部分线路可以引水自流。
(4)低山丘陵柑橘荔枝
(5)甲该处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岩壁地处开阔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市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