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芳馨沁心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天津市苏家园学校刘香

语文因生活而美丽,生活因语文而精彩。这句话不仅说明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更说明语文在塑造人的心灵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句名言也许会让一个失败者再次找回自信;一首小诗也许会让一个迷途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一篇文章也许会让一颗冷漠的心燃起真情的火焰……语文与生活、语文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是一群思想鲜活的学生,语文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是塑造人并进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同时,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传道”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目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从长远看,它将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语文老师不应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引导者。不仅引导学生自主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更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以下仅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为例谈一些颇见成效的一些做法:

一、巧设问题,无声渗透

巧设课堂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愿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设问中,若能注重德育渗透,文道结合,便能使学生于无声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在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韩麦尔教授这样说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便借此提问:“韩麦尔教授是在客观地评价法国语言吗?法国语言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话附带着韩麦尔先生乃至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语言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紧接着我以中国汉字“人”的写法和丰富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内涵丰富、韵味无穷,从而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生发了热爱祖国的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强烈感情。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提问:台湾海峡明明是深不可测的大海,可诗人为什么说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异常激烈。于交流与探讨之中,学生悟到:没有任何障碍能阻隔海峡两岸同胞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渴望两岸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也在学生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二、品词酌句,点滴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的细节打动读者。甚至文本中的某个词、某句话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斟酌与推敲的。

这些语言如粒粒珍珠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抓住这些亮点进行文本的赏析,更要不失时机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父亲为“我”买橘时那几个形象地体现父亲艰难动作的字——“探、攀、缩、倾”,通过模仿、揣摩,让学生体会到这几个字中浓缩着何等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有文中将父亲为“我”买回橘子后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我”面前,我顺势引导学生抓住“一股脑儿”这个关键词体会无私的父爱,同时,也将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教育点滴地浸润到学生的心中。

三、感知形象,悄然渗透

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文学作品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抽象、空洞的说教枯燥乏味,不能感染、打动学生,而鲜明、生动的形象则更易于感知和接受。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这些形象从教材中挖掘出来,去感知其形象美、品质美,从而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人物身上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锻炼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让学生仔细揣摩诸葛亮的通篇肺腑之言,结合已经学过的《隆中对》,用最恰当的文字来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后,大家把人物形象集中定位在“忠诚”与“智慧”上,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的集中体现,学生也从人物身上悟出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做人的准则。再

如教《荒岛余生》一文时,学生默读课文后思考:鲁滨逊当时所面临的有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他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采取了哪些求生的办法?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们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对人物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分析,小说里主人公珍爱生命、敢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美好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正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所应具备的美好品质。从学生踊跃的发言和认真的表情上,我看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经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情境朗读,熏陶渗透

朗读不仅是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文字与心灵的叩击,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熏陶的有效途径之一。记得初中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老师就在介绍作品背景之后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朗读诗歌,聆听着老师发自内心的呼唤,我们无一不眼含热泪,周总理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久久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见,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若能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用心去体味,定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我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时,便配以音乐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音乐如“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如“一株正在抽枝发芽的小树”,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投入,一次比一次有激情,在反复的朗读中,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崇高与美丽,也体味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冰心老

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已经内化到学生的心中。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再如背景渗透法、拓展延伸法等等。总之,语文课的德育渗透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有机体,应该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都源自于生活,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作者、编者的情感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则是引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仪。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时刻把握学生的精神脉搏,让文本化作点点的芳馨飘进学生的心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