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质量管理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质量管理人才,我们参加了质量管理学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学习了质量管理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等。
2. 质量管理体系:了解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
3. 质量管理工具:掌握了鱼骨图、流程图、帕累托图、直方图等常用质量管理工具。
4. 质量管理实践:通过参观企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了质量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阅读教材等方式,掌握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见解。
4. 实地考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实地感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5.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企业质量管理活动,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训收获1. 提升了质量管理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参观企业、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我们掌握了质量管理工具和实际操作方法。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练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 丰富了职业素养:通过实训,我们了解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同学对质量管理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质量管理相关书籍和资料,提高理论水平。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和理论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1.质量检验阶段这一阶段一股是指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
也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活动的特点在于,从观念上看,仅仅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从方法上看,是对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全数检验,采用剔除不合格品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从质量管理的执行者来考察,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开始,由工人自己来完成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检验;其后,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分工的全面推进和以美国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分工由生产分工进入管理职能分工,质量管理的职能从生产工人中明确地划分了出来,由工长专门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实施,这实际上是为逐步形成职业性的检查岗位、部门和人员作了准备;最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专职检验人员、部门终于从工长完全脱离了出来成为一个职能部门。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另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所谓标准化问题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量具的生产和应用。
在18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密、调试得再准确、操作工人再熟练,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这已由精密量具的使用而得到证明。
这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人们于是提出了公差界限的问题。
在1840年左右,美国提出生产者对装配的零部件规定一个公界差;1870年更加明确规定,超出公差界限即为不合格品,从而保证装配的零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产品质量管理回顾与展望
产品质量管理回顾与展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产品质量管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产品质量管理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回顾产品质量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产品全过程的控制和改进,以确保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和预期,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关键阶段:1.质量控制阶段在早期,企业主要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来管理产品的质量,这一阶段的标志是检查和筛选产品,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没有问题。
然而,由于质量控制的方式是事后的,难以彻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
2.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逐渐转向质量保证的方式。
质量保证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并进行质量记录和检测,从而确保产品的合格性。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质量手册和工艺文件的建立。
3.质量管理阶段进一步发展,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相结合,形成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全面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强调预防,注重过程管理,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引入了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二、展望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向的发展:1.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获取产品使用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预警和改进。
数据驱动的质量管理将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2.智能化的质量控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和算法来实现自动化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高产品制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全球化的质量标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产品质量标准的统一将成为一个趋势。
企业需要同时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质量要求,并且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4.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中需要考虑环境和社会责任。
本章主要介绍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后全...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CNAB认证机构认可年报(2006年半年度)
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颁发的现行有效认证证书共352,213份 ,其中: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47,532份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600份 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82份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7,073份 软件过程及能力成熟度评估证书22份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书7,532份 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11,729份 强制性产品认证177,443份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本章主要介绍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 个阶段,并对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进行了陈 述。 重点掌握三个阶段的特点以及ISO9000的结 构和优点。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从质量管理的产生至今,经历了约一个世 纪。质量管理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 起来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 20 年 ,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 革。 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 20世纪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二、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三全”和“一多样” 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员的质量管理 方法的多样化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全面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对象不限于狭义的产品质量,而且扩大到过 程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产品是由人设计、制造 出来的,如果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质量和企业职工的 工作质量不提高,很难保证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因此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以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 质量,强调提高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性。此外, 全面质量管理还强调质量管理的广义性,即在进行质量 管理的同时,还要进行产量、成本、生产率和交货期等 的管理,保证低消耗、低成本和按期交货,提高企业经 营管理的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以来的概念,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然而,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
以下是质量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1. 线性模式阶段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开始采用线性模式和规范化的方法进行控制。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温斯洛·丹明(W.E.Deming),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和质量控制圆环模型(PDCA)等重要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质量问题,以达到产品或服务的规范化和可重复性,为后续的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标准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质量管理开始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ISO9001国际标准,该标准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标准,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持续改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质量管理开始重视持续改进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注重员工的参与和质量文化的建设。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日本的质量管理模式,如“精益生产”和“质量环节”,这些模式注重长期性的管理和追求零缺陷。
4.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1世纪初期,全面质量管理开始成为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系统化、实现企业全方位质量控制并提高竞争力。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六西格玛和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等,这些模式注重企业的全面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质量管理不断发展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和满足顾客需求的必要手段。
企业在实践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第二章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第二章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常是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本章对这三个阶段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简要的回顾。
※本章要求(1)了解质量管理理论发展过程(2)掌握各个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特点(3)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沿革及其2000版标准的主要优点※本章重点(1)认识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理论发展的贡献(2)认识ISO9000族标准对组织管理的贡献※本章难点(1)认识ISO9000族标准的作用§1 质量检验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
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F.W.Taylor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
检验员质量管理: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的质量检验员和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显露出质量检验阶段存在的许多不足:①事后检验;②全数检验;③破坏性检验。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开始注意质量检验中的弱点,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究组:以W.A.Shewhart博士为首的工序控制组:提出“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发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出版《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一书。
另一个以H.F.Dodge博士为首的产品控制组,H.F.Dodge和H.G.Romig提出了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并设计“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
aak_0626_质量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回顾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从质量管理的产生至今,经历了约一个世 纪。质量管理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 起来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20年 ,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 革。 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统计质量控制是用管理统计的方法控制整 个生产过程的质量 。
● ●
● ●
●
●
● ●
●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促使全面质量管理出现的直接原因
(3). 50年代未开始,由于“保护消费者利益”运 动的发生和发展,迫使政府制定法律,制止企业生 产和销售质量低劣、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劣质品。 制造企业不但要提供性能符合质量
标准规定的产品,而且要保证售后
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等。质量保证成了质量管理中的一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 20世纪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 泰勒(F.W.Taylor)根据18世纪 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管理的 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管理” 理论,主张企业内部专业分工, 实现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 开,一部分人专门负责设计、 计划,另一部分人负责执行。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百年史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1875年: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性品质管理(SQC)理论-----通过统计抽样检验方法,对产品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预防问题发生的目的。
1940年。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在军需物资供应商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美国军方制订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1950年。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PDCA循环——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不能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而需进行覆盖所有职能需要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
统计技术,特别是“流程图”、“直方图”、“因果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
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桥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
aaf_0626_质量管理学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回顾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ISO 9000: 2000 质量管理量管理体系 业绩和改进指 南
ISO 9001: 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进一步阅读文献
质量管理学
思考
质量管理学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质量管理学
2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2.4 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ISO 9000族标准的发展沿革: 20世纪80年代的ISO 9000族标准
本章主要介绍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后全培训课件
2018-12-16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内容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用户为中心,坚持“用户至上”,一切为用户服 务的指导思想,使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全方位地满足 用户需求。 2. 预防为主,强调事先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产品 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 3. 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质量保 证体系,实施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全过程质量管理。 4. 突出人的作用,强调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2018-12-16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统计质量控制是用管理统计的方法控制整 个生产过程的质量 。
● ●
● ●
● ●
● ●
●
●
2018-12-16
第一篇 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二战”的需要,军需品面临严重问题(武器质量、被服质 量、药品等),美国政府开始推广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用 数理统计方法制定了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指南》 《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方法》《生产中的质量管理用控制图 》成功地解决了武器等军需品的质量问题,使美国的军工生 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和经济上都占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采用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给这些军工企业带来了巨额 利润。战后,其它企业也竞相仿效。质量的统计控制方法成 为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促使全面质量管理出现的直接原因
(3). 50年代未开始,由于“保护消费者利益”运 动的发生和发展,迫使政府制定法律,制止企业生 产和销售质量低劣、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劣质品。 制造企业不但要提供性能符合质量 标准规定的产品,而且要保证售后
质量管理体系:从理论到实践
质量管理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作为一名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者,我深知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一个组织的重要性。
它不仅能够帮助组织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提升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让大家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质量管理体系。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是基于质量管理理论而建立的,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以确保组织能够持续提供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ISO 9001标准,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组织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我的实践中,我需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这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顾客反馈等方式来实现。
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后,我就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和交付过程,确保这些过程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
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会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发现和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持续改进组织的绩效。
除了内部的管理活动,我还会接受外部认证机构的审核,以确保我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ISO 9001标准的要求。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认证机构的审核可以提供客观的证据,证明我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的。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通过理解和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我相信任何组织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导航的灯塔,它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完美融合,塑造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
作为一名质量管理体系的践行者,我愿以我真挚的体验,与大家分享质量管理体系从理论到实践的旅程。
质量管理理论,如同人类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它源于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极致渴望。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设计并实施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满足和惊喜。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古代,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和经验传承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质量管理开始出现了新的挑战。
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兴起,产品的制造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工厂开始采用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检查和筛选不合格产品。
20世纪初,质量管理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901年,美国发明家法斯特(Frederick W.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他认为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这一概念奠定了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强调了数据分析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在重建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崛起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特别注重质量管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如质量圈、零缺陷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
这些理念对全球的质量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后半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继续创新的阶段。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一系列标准为组织提供了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
ISO 9000的出现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
当今,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的扩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
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过程,还需要考虑供应链和服务的质量。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质量管理已经由单纯的检查和筛选转变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数据分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要求组织始终关注顾客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与新发展
颁发给在规定年限 内通过实施全面质量 管理而取得显著绩效 改进的组织或部门。
D戴Di明aiag应grra用amm奖
运营D控单Dia制i位ga奖rg质arm 量am 颁发给在追求全面质
22
33 量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质
量控制(管理)的应用
而取得显著绩效改进的
(某个组织的)运营单
位。
日本戴明奖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与控制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与新发展
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质量检验阶段
在工业革命之前,手工艺人参与工艺品生产的全过程。 他们基于对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的自豪感和对自己名声的 看重,以目视为主要方式检查工艺品。此时,可称为 “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因此被誉为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理论之一就是计划与执行分 开,于是,产品质量检查职责由工人转移到工长那里, 形成了所谓的“工长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概论
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质量奖中,日本戴明奖是创立最早的一个。1951年,为感
谢戴明博士为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
设立了戴明奖。
主要颁发给在全面质量管理的
研究、统计方法在全面质量管理
戴明个人奖
中的应用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
传播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或组织。
企业通过申请戴明质量奖,把TQM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竟争 的武器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而且使经营战略得到贯彻实 施,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推进企业的标准化 活动,增强全员积极参与TQM活动和质量改进的积极性,提 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凝聚力,使质量改进和标 准化活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多年来,获奖企业的TQM方 法被扩散到许多其他企业,有效地推动了这些企业的质量改 进。日本企业以申请戴明质量奖作为动力和桥梁,积极推动 TQM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日本企业的竞争 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第二章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1
第二章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已走过漫长道路。
我国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有了青铜刀枪武器的质量检验制度。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
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F.W.Taylor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
检验员质量管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的质量检验员和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因为这辆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显露出质量检验阶段存在的许多不足:①事后检验,犹如“死后验尸”,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查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②②全数检验,在大批量的情况下经济上不合理,还容易出现错检漏检,既增加了成本,又不能完全保证检验百分之百的准确;③③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发生了矛盾。
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这些弱点尤为突出。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开始注意质量检验中的弱点,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
质量管理工程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工程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工程是一门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学科,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系统,以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和预期。
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工程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一、质量管理的起源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
当时,工业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产品的质量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质量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引入质量控制方法,如统计抽样和质量检验。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20世纪初,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美国,质量管理的先驱者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强调通过标准化和流程改进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质量管理工程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质量管理在军事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军队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一些企业开始采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流程,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三、质量管理的革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质量管理开始出现一些革新。
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井幸三提出了“质量管理的七个新工具”,包括直方图、因果图、检查表等,这些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
同时,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丰田汽车公司引入了质量管理方法,如质量圈和持续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这些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推动了质量管理的发展。
四、质量管理的现代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工程在现代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代的质量管理系统不仅包括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还涵盖了供应链管理、客户满意度调查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此外,质量管理工程也在服务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酒店、餐饮和医疗等服务行业通过引入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回顾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期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再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
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
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廉就突显出来。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
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
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
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
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朱兰(被誉为质量领域的“首席建筑师”)提出全面质 量管理有三个环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这就是“朱兰三步曲”。于1951年首次出版了《质量控 制手册》,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著。
日本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作出了创新探索,提出 开展QC小组活动,使质量管理工作扎根于员工之中,使 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提出了“质量改进七种工 具”。
检验员质量管理:管理分工;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 的质量检验员、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
1.质量检验阶段 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公差界限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 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 成本、提高效率。 在18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 成功,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人们认识到产品 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于是提出了公差界限的问题。 在1840年左右,美国提出生产者对装配的零部件精密度规定 一个公差界限;1870年更加明确规定,超出公差界限即为不 合格品,从而保证装配的零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公差界 限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追求质量水平和经济性最 佳组合的一种新思考。
PDCA循环及其特点
17
PDCA循环的特点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
AP CD
AP CD
AP CD
PDCA循环及其特点
18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PDCA循环的特点(2) 2、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回顾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已走过漫长道路。
我国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有了青铜刀枪武器的质量检验制度。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本章对这三个阶段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简要的回顾。
※本章要求(1)了解质量管理理论发展过程(2)掌握各个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特点(3)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沿革及其2000版标准的主要优点※本章重点(1)认识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理论发展的贡献(2)认识ISO9000族标准对组织管理的贡献※本章难点(1)认识ISO9000族标准的作用§1 质量检验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
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F.W.Taylor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
检验员质量管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的质量检验员和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因为这辆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所谓标准化问题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工人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成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量具的生产和应用。
在18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密、调试得再准确、操作工人再熟练,但生产出来得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这已由精密量具得使用而得到证明,这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人们提出了公差界限的问题。
在1840年左右,美国提出生产者对装配的零部件精密度规定一个公差界限;1870年更加明确规定,超出公差界限即为不合格品,从而保证装配的零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公差界限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反映了人们追求质量水平和经济性最佳组合的一种新思考。
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显露出质量检验阶段存在的许多不足:①事后检验,犹如“死后验尸”,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查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②全数检验,在大批量的情况下经济上不合理,还容易出现错检漏检,既增加了成本,又不能完全保证检验百分之百的准确;③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发生了矛盾。
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这些弱点尤为突出。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开始注意质量检验中的弱点,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Bell)实验室成立了两个研究组:以W.A.Shewhart博士为首的工序控制组:提出“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发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出版《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一书(1931年出版,该专著奠定了质量控制理论的基础)。
休哈特主张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应事先做好生产设备的调试工作、生产环境的整顿工作、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并要求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规范操作,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控制之中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
休哈特首创控制图,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背景。
贝尔实验室是研究自动电话机的,在当时,每部电话机有201个零件,而实施电话机之间的通讯装置更为复杂,要有11万个零件,生产电话机和通讯装置的材料不但数量较多,而且价格昂贵。
于是如何在生产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成为另一个必须突破的难题。
当时数理统计的理论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又为休哈特的控制图的发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数理统计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应用新领域,而休哈特的控制图在生产实践中应运而生。
在和休哈特几乎同时,德国柏林大学贝格等3人于1927年出版了《数理统计学对大量生产问题的应用》,他们得出了和休哈特几乎类似的结论,这也说明控制图的发明是时代造就的质量管理成果。
另一个以H.F.Dodge博士为首的产品控制组,H.F.Dodge(道奇)和H.G.Romig(罗米格)提出了“产品检查批容许不合格品率的概念及抽样方案”,后又提出“平均检出质量极限的概念及其抽样方案”,这些方案在贝尔实验室的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了无数次的应用,表明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1944年,正式公布了“道奇-罗米格抽样方案”,两人所提出的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并设计“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这两套理论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需要大量生产军需用品,因而迫切要求进行质量控制,这才得以推广。
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AWSZ1.1-1941 质量控制指南;AWSZ1.2-1941 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AWSZ1.3-1942 工序控制图法。
20世纪40年代起,W.E.Deming博士把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传播给了日本企业,对日本的质量管理作出巨大贡献。
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
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了其它方法和组织管理对质量的影响,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又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生畏,质量管理成了统计学家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也限制了质量管理的范畴(将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局限在制造和检验部门)。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促成全面质量管理的因素:①高、精、尖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单纯的使用性能发展为对耐用性、美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的全面关注,这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②社会进步带来的观念变革——质量责任,许多国家发起了“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这就迫使企业更加强化质量管理,该运动成为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行的巨大动力。
③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系统分析的观念和方法日趋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中、于是人们认识到质量管理问题不能同外部环境相隔离,只能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是联系的观点、制约的观点、沟通的观点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
并且,以人为本的观念被充分强调,于是重视人的积极因素、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组织员工的广泛参与成为质量管理中被广泛接受的理念,并付诸实施。
④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强化质量管理、以确保用户要求、可靠地使用产品。
基于此,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质量总经理A.V.Feigenbaum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J.M.Jura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创了质量管理的一个新的时代。
1961年,A.V.Feigenbaum出版了《Total Quality Control》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
”,提出全面质量管理。
TQC强调:①质量管理仅靠检验和统计控制方法是不够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必须有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②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人员的责任,企业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③质量问题不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解决质量问题也是如此,应该在整个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全过程中都实施质量管理;④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
朱兰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环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就是“朱兰三部曲”,并于1951年首次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1,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著作。
关于朱兰:被誉为质量领域的“首席建筑师”。
在朱兰博士70多年的质量管理生涯中,他从企业主管、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公司董事、管理咨询师等诸多角色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对战后的经济复兴和质量革命的推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世界质量管理的理念拓展和方法论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关于质量方面的著作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为数以百万计的人员所传阅。
日本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作出了创新探索,提出开展QC小组活动,使质量管理工作扎根于员工之中,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提出了“质量改进七种工具”。
在日本有被称为“全公司的质量控制(CWQC)”或一贯质量管理1该书自从195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前四版的书名为《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1999年出版的第五版更改为现名《朱兰质量手册》。
由于这本手册所具有的全面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再加上朱兰本人在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在半个多世纪中,这本手册一直是质量管理领域中最具有影响的出版物之一。
(新日本制铁公司)。
日本著名QM专家石川馨提出“广义的质量”以及“因果图”,田口玄一提出“质量损失函数概念”,赤尾洋二提出QFD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对质量管理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美国虽然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诞生地,但该理论真正取得成功的却是在日本,其实施特点是结合本国实际。
80年代,面对国际竞争的不利局面,美国人反思了自身在质量上的失误,在DEMING的推动下,又把质量管理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并努力付诸实施,终于取得成效,到了90年代,美国的钢铁、汽车等质量又超过了日本。
这种经历又为全面质量管理重在实践、重在应用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