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

第11卷 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0

Vol.11 No.1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陈秋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在介绍主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共时研究视角分项引入近年来汉语主观化研究的成果,以展示本专题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的新视角有一定思考。

关键词:汉语主观化;研究成果;新视角

一、主观化理论概述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的概念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 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 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二)主观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尽管主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客观存在,却被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主导的语言学领域长期忽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20世纪之初,布龙菲尔德把语义的研究排除在语法研究之外,而到了世纪之末,语义成了注意的焦点,而人们对意义的认识和运用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是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语言中“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专题研讨会, Lyons到会致开幕词,会议论文编集出版,书名就叫《主观性和主观化》(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 on, D.Stein&S. W right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三)主要研究视角

1.说话人的视角(pers pective)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 pect)可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a)M ary is gone.

(b)Mary has gone.

(a)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玛丽离去)及其结果(玛丽不在这儿)。(b)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困为玛丽走了,所以她帮不上忙了。因此(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a)。

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一个社会交往的成功人士无论在情感意义的哪方面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幼儿虽小,也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同样是与情感意义分不开的。看看语言的表情功能:

(a)I a m m 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态可用来表达各种感情。句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而喻。

3.说话人的认识(ep iste m ic modality)

“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a)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须结婚了。)

(b)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de monic modality),如(a)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 iste m ic modality),如(b)是说话人主观人对命题“她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a)句的sh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她结婚了”。显然,(b)句的主观性比(a)句强。

其实以上这三个方面在言语中是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仅是为了体现叙述的条理性而简单区分而已。

6713收稿日期:2009-12-15

作者简介:陈秋娜(1980-),女,广西北海人,讲师。

(四)主要研究成果

1.E.C.Traugott———“主观化”的历时研究

E.C.Traugott是研究“语法化”的专家,她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待主观化,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语言中用来表达主观性的可识别的语法成分是如何通过非语法成分的演变而逐步形成的,这就是“语法化中的主观化”问题(Traugott1995)。

Traugott认为主观化和语法化一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p rag matic inference)过程。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而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当然也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

Traugott认为,主观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说话人要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总要不断地借助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加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识解”(con2 strual),从而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也传递给对方(所谓“识解”,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对一个客观情景加以认识而形成的概念,主观的识解包括视角和意象等。见Lan-gacker1991: 215)。她认为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在互相联系的多个方面:

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discourse)功能;

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

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

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

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

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

在研究不同词项的“主观化”过程和揭示其共同规律时,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参照因素(Traugott1995)。

ngacke———“主观化”的共时研究

ngacker是“认知语法”的开创者(见沈家煊1994的介绍),跟历史语言学家Traugott的侧重不一样,他是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待“主观化”。他主要关心的不是语言中的主观性成分形成的历史过程,而是从认知出发来观察日常语言的使用,看说话人如何出于表达的需要,从一定的视角出发来“识解”(construe)一个客观的情景。

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体系中,“主观化”被定义为:将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从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为了阐释这个定义,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戴着的眼镜褪下来拿在手里作为观察的对象,眼镜的客观性就强;如果是戴着眼镜看东西,眼镜已成为观察主体的组成部分,眼镜的主观性就强。又用“舞台”来打比方,作为观察对象的眼镜是在舞台上,是台下观察主体注意的中心;作为观察主体一部分的眼镜不是注意的中心,不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下。同样,对语句表达的客观情景,说话人作为感知的主体,对其中某一实体的“识解”可以是客观的,意识到知觉客体的存在,也可以是主观的,未意识到知觉客体的存在,因为它已成为知觉主体的一部分。上述定义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言语场景”(gr ound),实际就是指“言语事件”(s peechevent),包括会话的参与者和说话环境。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引发“言语场景”,这种关系处于客观轴上,如果引发“言语场景”,这种关系就处在主观轴上。

二、近年来汉语主观化研究成果举列

自“主观化”理论被引进汉语研究以来,汉语主观化的研究逐步深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是现代汉语具体词语或语法结构的主观化研究。与西方主观化理论专家一致的是,针对现代汉语的主观化研究也遵循共时与历时两条线索。研究历时的“主观化”往往与词语的语法化紧密结合,从词语或语法结构的语法化进程来分析其中的主观化演变,而研究共时的“主观化”通常从认知、情感、视角等角度分析其分布及主观化用法。以下列举近年来的几项研究成果,以方便读者参考。

(一)历时视角的汉语“主观化”研究

1.《“甭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武建明,盛爱萍

“多数语言单位的语法化过程总是或多或少地伴有主观化的痕迹。纵观‘甭说’一词从作谓语的状中短语到连接复句的关联短语,再到独立语的形成,期间也无不渗透着主观化的进程。在更多的情况下,语法化与主观化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推进的过程。语法化为主观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反过来,主观化又会进一步促进语法化的完成。”———《语文学刊》2009,(6)

2.《“来着”的时态表达与主观化研究》———于婧(《语文学刊》2008,(5))

“‘来着’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助词之一,‘来着’的虚化过程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来着’的时态研究虽然没有定论,但是其诸多用法都表明“来着”表示最近过去的时间,而对最近过去的判定要依赖言者主语的主观推测。”———《语文学刊》2008,(5)

3.《“我说”的语义演变及其主观化》———刘嵚

“经过对‘我说’格式‘行为义’‘认知义’‘篇章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语义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必然伴随着主观化,语义虚化的过程也就是主观性增强的过程。由于‘我’作为形式上的主语本身就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而‘说’在动词行为义上又有陈述观点的意味,因而使这一组合形式在主观化道路上具备了逐渐前进的条件;同时由于主观表达的需要,使得‘我说’从客观表达对象演变为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观点、认知和态度。”

“此外,‘我说’格式话语标记的‘篇章义’功能,在语用角度上除调节会话、维持会话连贯、引入新话题等语篇功能之外,还具有人际功能。这些功能互相交织、相互联系,更深刻地体现出‘我说’格式的主观化倾向,且具有元语言特点。”———《语文研究》2008,(3)

4.《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及主观化》———方一新,曾丹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

7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