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

合集下载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角色扮演:是一个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性体验:是儿童为主体,在游戏中产生的对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心理体验,它影响儿童对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也称教学游戏,其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结构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由工厂制造出来的玩具。

非专门化玩具: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制造的,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玩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教学的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游戏成熟说:代表人物是拜敦代克,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动机。

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

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学前游戏论 主讲人:林英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
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一篇 学前游戏基本原理
可观察的外 部行为
角色扮演
2 .2游戏的结构要素——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探索:对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带有做坏事或某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趣性质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 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医生-病人) 想象或虚构性角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源于故事、电视等文文学作品
场地
影响维度
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日常物品 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玩具的分类、组合搭配 空间密度、地点、户外场地结构特征、设备位置
时间
长短(每天自由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
母子早期关系
社会环 境因素
家庭结构与气氛 伙伴关系
影响游戏中社会性因素发展,也制约儿童与物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为幼儿探索和 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 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能力强
社会性游戏
分类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个体独立性 专心、独立自己游戏;很少注意他人游戏或接近
互相模仿游戏、独自游戏、偶有交往 一起讨论、共同游戏、无共同目标;交流时间短
玩具 与他人玩不同玩具 与他人玩相同或相近玩具 常发生借还玩具行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游戏?(一)游戏是一种儿童文化生活方式(二)游戏是一种复合性的心理维度1、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皮亚杰和东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认知特性,重点放在游戏的社会适应上。

游戏的认知特性可以从自我向导、心理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方面进行考察。

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其反义词是“环境向导”。

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自我向导在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反映在下列方面:游戏主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项决定性行为的时间长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问题的解决程度;对一项任务的兴趣;行为之间的连续性;活动结果的体验程度。

心理主动性可用“智能的首创性”和“思想上的首创精神”来代替。

这一概念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

不需要他人和环境的鼓励或支持。

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注意到周围环境,往往就接着采取行动。

这意味着游戏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心理主动性可以反映在下列方面:智能的首创性;方法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的创造性;游戏内容的多样性;行动计划的完整性;态度的严谨性;主动性层次的平衡性。

灵活性灵活性是游戏行为结构的一大特性。

游戏的灵活性使儿童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连接起来,而不需要再学习新的内容。

控制内部语言是发展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通过内部语言,儿童能把各种知识技能迁移到同一游戏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而且保持着游戏的连续性和转换的自然性。

游戏活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以可行的方式分析问题;游戏主题的变化;思维的稳定性;技能的熟练程度;行动过程的自我控制程度;转换的灵活性;迁移的广泛性。

2、游戏的情感特征——活动强度维度利维和西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情感方面。

重点放在游戏动机上。

利维主张从内部动机、内部控制能力和假装在三个方面考察游戏的情感特性,以此作为游戏行为强度的特征。

内部动机利维把内在动机定义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身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活动性游戏不是婴儿游戏的主要形式。

答案:错误兴趣和能力等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案:正确对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评价可以进行自评。

答案:正确游戏玩具要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答案:正确我国的黄人颂的游戏观属于生物性本质观。

答案:错误游戏就是工具性行为。

答案:错误教师不可以直接参加游戏。

答案:错误游戏常规是指儿童游戏中所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答案:错误游戏时间是影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案:错误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

答案:正确玩具及材料是影响游戏的物理因素。

答案:正确自选游戏也是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一种形式。

答案:正确教师现场指导游戏需要注意确定指导的时机。

答案:正确游戏玩具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答案:正确儿童伙伴和电视都是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案:正确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答案:错误游戏中反映的是周围生活的翻版。

答案:错误游戏场地的创设主要指室外创设。

答案:错误游戏常规是指儿童游戏中所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答案:错误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评价都是他人评价。

答案:错误角色游戏与象征性游戏不一样。

答案:错误家庭结构和气氛是影响游戏的物理因素答案:错误维果斯基游戏观是社会性本质观。

答案:正确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

答案:正确游戏要尊重儿童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答案:正确兴趣和能力等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案:正确游戏教育实施只有教学游戏一种形式。

答案:错误自选情况不是学前游戏一般发展评价指标。

答案:错误教师参与游戏,损害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答案:错误课程是影响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案:错误___游戏,又称为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答案:角色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儿童游戏需要的性质是___。

大案:生物性的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的要素或条件。

答案:物幼儿园游戏实施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教育性原则;二是___。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1996年6月,我国正式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

19世纪中期及其以后(下半叶)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性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主动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解释游戏中儿童主题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地位和作用,同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周围的人和事)对儿童主题性游戏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纽曼的游戏特征的“三内说”: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个指标来判定是不是游戏。

皮亚杰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游戏的表情特征:专注认真、和平轻松、微笑、嘻笑、夸张变形、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强)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游戏论(全)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目的(3篇)

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目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游戏作为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教师深入了解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目的1. 提高教师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首要目的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通过学习,教师能够理解游戏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游戏,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2. 培养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旨在培养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游戏及其特点,掌握游戏设计与实施的方法,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3.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情感、提高社会性等方面能力。

教师通过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游戏理论,还需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求,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全面化的教育。

5. 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通过提高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使学前教育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1. 游戏理论的学习教师需要学习游戏理论,了解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游戏类型、游戏设计与实施方法等。

通过学习,教师能够掌握游戏的基本原理,为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 20192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 .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 .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包括创造性,独立性与(). 连贯性 . 积极性. 整体性 .主动性3、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

. 婴儿班 . 小班. 中班 .大班4、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来切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

.独自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5、为大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应多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6、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7、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外驱力学说.内驱力学说.活动学说.情绪学说8、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9、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数学游戏.表演游戏10、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 .结构造型玩具.智力玩具.音乐玩具.体育玩具11、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玩具及材料.场地.游戏时间.健康和情绪12、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任务.玩法.结果.规则13、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游戏的功能可以由教学来替代.教学的功能可以由游戏来替代.游戏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14、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符合艺术要求.安全、卫生.具有新颖性.具有教育性15、儿童与其他孩子操作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且同一个空间里进行,但相互之间不作交往的游戏形式是()。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

A. 工作B. 学习C. 娱乐D. 社交答案:C2. 根据学前游戏论,以下哪项不是游戏的特点?A. 自发性B. 规则性C. 目的性D. 重复性答案:C3. 学前游戏论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哪些方面有积极作用?A. 身体发展B. 认知发展C. 情感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是他们探索世界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答案:自然行为5. 学前游戏论中,游戏的自发性指的是儿童在游戏中______,不受外部压力。

答案:自由选择活动三、简答题6. 简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答案:游戏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操作机会,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学习新概念、解决问题,以及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四、论述题7. 论述学前游戏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学前游戏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包括创造一个支持游戏的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以及鼓励儿童自主选择和参与游戏。

其重要性在于游戏是儿童自然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

五、案例分析题8. 阅读以下案例:小明在幼儿园的沙池里玩沙子,他用小铲子挖沙,然后倒进桶里,再倒出来,重复这个过程。

请分析小明的游戏行为如何体现了学前游戏论的观点。

答案:小明的游戏行为体现了学前游戏论的多个观点。

首先,小明的游戏是自发的,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玩沙子。

其次,游戏具有重复性,小明通过重复挖沙和倒沙的动作,体验控制和操作的满足感。

此外,游戏过程中小明可能会探索不同的挖沙和倒沙的方法,这有助于他的认知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最后,如果小明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还能促进他的社交技能发展。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1. 学前游戏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 请列举学前儿童游戏的几种主要类型,并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

3.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扮演了哪些角色?4. 请解释“自由游戏”与“指导游戏”的区别。

5. 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地实施游戏教学?6. 描述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7. 游戏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8.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9. 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什么?10. 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平衡游戏的自由性与教育目的?答案1. 学前游戏论的核心观点是游戏是儿童的自然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

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2. 学前儿童游戏的主要类型包括:- 探索性游戏:儿童通过触摸、操作物体来了解世界。

- 角色扮演游戏:儿童模仿成人或其他角色,通过想象进行游戏。

- 建构游戏:儿童使用积木、沙子等材料建造结构或场景。

- 社交游戏:儿童与同伴互动,学习社交技能。

- 运动游戏:通过身体运动来发展大肌肉群和协调性。

3.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包括:- 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学习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

- 情感发展:游戏帮助儿童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

- 社会性发展: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习合作、分享和遵守规则。

- 身体发展: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

4. “自由游戏”是指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而“指导游戏”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参与有特定目标和规则的游戏。

5. 在幼儿园中实施游戏教学的方法包括:- 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 鼓励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尊重他们的游戏意愿。

- 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适时介入以提供帮助或引导。

- 通过游戏活动,整合语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学习。

6.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学习合作与分享:在集体游戏中,儿童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学习知识B. 社交互动C. 锻炼身体D. 培养创造力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游戏的特点?A. 自由性B. 规则性C. 目的性D. 教育性答案:C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哪些能力?A. 语言能力B. 逻辑思维能力C. 社交能力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1. 学前游戏是儿童______和______的一种重要方式。

答案:学习和成长2. 游戏是儿童______和______的自然表现。

答案:情感和想象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培养______和______。

答案: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学前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学前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学习规则,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2. 描述一下家长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

答案: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首先,家长可以参与儿童的游戏,与儿童一起玩耍,增加亲子互动;其次,家长可以为儿童选择适合其年龄和兴趣的游戏,确保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再次,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游戏,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家长应该监督儿童的游戏时间,确保游戏时间不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论述题1. 论述学前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学前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拼图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形状和颜色的概念;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儿童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技巧。

此外,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如下棋、拔河等。

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

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

(不是游戏)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

(不是游戏)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

(非社会性游戏)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

(非社会性游戏)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

(社会性游戏)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社会性游戏)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

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

(主动游戏)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

00399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分类第五章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第六章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第七章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第八章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第九章游戏环境的创设第十章玩具和游戏材料第十一章游戏观察指导第十二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儿童游戏是低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而在美和神圣的王国中的活动是高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

游戏中潜伏着一种结极及文化的向心力,它制约着孩子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同其他的文化一样,儿童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则,由此规定着这个圈子内所有成员的行为,而这一套规则对孩子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仸何新的游戏都起着“结极”的作用。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

“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儿童学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这种角色扮演不是看会的、教会的,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游戏则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儿童在游戏中第一次学习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吅作,学习忍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会尊重别人、积枀参与,等等,这一切经验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当我们讨论什么是游戏时,我们是用词来表达我们的观念的,而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

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都在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如此地相似,但他们用语言来表达的游戏概念的形式却大为不同,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成功地用一个词归纳了游戏的多个方面。

(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HomoLudens.1938)一书中,对包括希腊语、梵语、闪族语、拉丁语、日语、汉语、日耳曼语、英语等十几种语言在内的游戏概念的语言表达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6、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①内部控制;②内部真实;③内部动机。

7、克拉斯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①灵活性:指游戏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变性;②肯定的情感:指游戏者的情绪体验总是快乐的、笑容是这种肯定的情感的标志;③虚构性:指游戏总带有想象的因素;④内部动机:指游戏不受外部规则和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的,玩即目的。

8、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①内部动机;②对手段的注意;③我能拿他做什么事;④想象或虚构;⑤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游戏之外;⑥游戏者积极参与。

9、鲁宾认为在那些特定情境下才能够使游戏发生?10、①游戏者熟悉的环境;②儿童能够自由选择;③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少;④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⑤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

10、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1)表情;(2)动作;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把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岁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的和虚幻性的角色。

(4)言语: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大致有以下三种: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5)材料11、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产生对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一般认为,游戏体验分以下几种: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幽默感、驱力愉快。

12、一般认为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必须符合的特征:①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②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③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④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以游戏以外的惩罚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1、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游戏。

2、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①无所用心的行为和偶然的行为;②袖手旁观的行为;③单独的游戏;④平衡的游戏;⑤联合游戏;⑥合作游戏。

3、按着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①机能游戏;②想象游戏;③接受游戏;④制作游戏。

4、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①动作性游戏;②探索性游戏;③表现性游戏;④建构性游戏;⑤角色扮演性游戏。

5、按着游戏的教育作用而进行的分类:①角色游戏;②结构游戏;③表演游戏;④智力游戏;⑤体育游戏;⑥音乐游戏;⑦娱乐游戏。

6、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①创造性游戏;②有规则游戏。

7、从游戏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对学前游戏进行的分类:①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使目的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

②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和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8、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阶段:9、①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②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③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10、象征性游戏发展的标志: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11、以社会性为主线地学前游戏的发展: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

12、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①游戏内容的发展:在婴儿时期表现为简单的动作的重复和练习;在三岁后都出现了较明确的游戏主题。

②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移、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1、马斯洛的儿童的基本需要三层次九方面: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这一需要包括基本生存需要、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

第二层次的需要是认知水平的需要、包括理解环境的需要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其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

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性自我发展的需要。

包括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的需要。

2、游戏能满足儿童哪些需要?①游戏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②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③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④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3、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①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②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③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④游戏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又保证的儿童的身体健康。

4、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①游戏与创造性;②游戏和发散性思维;③游戏与问题解决;④不同的游戏与不同的问题的解决。

5、游戏从那几个方面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①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②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③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④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⑤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6、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心理特征。

①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②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③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④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⑤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7、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①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②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③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④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体现在那方面第一个方面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所需要,另一方面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1、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玩具及材料、场地: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游戏场地的地点(户内和户外)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户外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的影响、游戏的时间。

2、母子早期关系对学前游戏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影响?①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母子与子的相互作用活动中,孕育着以后社会性游戏的雏形;②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③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他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④对儿童游戏尤其是儿童早期的游戏,母亲充当着三个重要的角色,即导演、参与者和观察者。

3、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4、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素: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1、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①教学和游戏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概念。

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联系的,表明这两者不是截然而立的,他们都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教学与游戏又是各自独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亦不能混为一谈。

②教学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是老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

③教学更多的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而后者更多的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的是幼儿自主的活动。

两者的规范不一样,本质的规定性方面也不一样。

但二者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所以教学和游戏既是密不可分的,又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2、幼儿园游戏实施的教育性原则是什么?①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②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目的的教育性;③在游戏组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置、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④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3、实施主体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①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②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③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④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⑤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