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苏轼 被酒独行)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之观点态度

【翻译】菜盘子里面的苦笋忽然让人眼前一明, 剥去外皮并列排放就像白玉般的幼婴。
我深知耿介实乃苦笋种属的本性,笋节在 苦竹发芽初始即已萌生。
苦竹如魏征般太过美好可爱,告诫孩童手 下留情切莫过多来取用。
自古以来,人才必须要培养,所以请放手 苦竹,让它高入云霄,搏击风雨历练才情。
【补充注释】(1)骈头:并头,是说盘子里有两根并列摆放的竹笋。脱襁:竹笋剥去了外 皮。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白玉婴:白玉般的婴儿,喻苦笋,写其形态色泽。 (2)极知:深知。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种性:物种的本性,苦笋的属性。 (3)魏征和唐太宗:魏征,唐朝名臣,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唐 太宗虽然经常被魏征顶撞,却给予充分肯定:“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 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殊:特别,很。媚妩:美好可爱。 放:放手。干霄:冲上云霄。
真题演练
态度类: (2014江西卷)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 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节诗歌鉴赏课,我们重点分享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回顾
设问方式 1.(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 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2020全国II卷)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3.(2020天津卷)“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4.(2020全国Ⅲ卷)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5.(2019江苏卷)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6.(2018全国Ⅲ卷)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7.(2014辽宁卷)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8.(2014江西卷)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
答题模板 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 动词)
13
题型二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7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 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 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 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 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 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 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8
(2)理解诗句言外之意,揣摩诗歌的内在情感 诗贵含蓄,诗人的情感有些直接表达出来了,有些通过言外 之意,如用典、双关,或通过景物描写等间接表现出来。第 三联,诗人写悟禅、饮酒,以压制内心的不安躁动,消除愁 情,其实正暗示了内心的愁苦。第四联,诗人不愿意官帽被 尘埃玷污,“尘埃”一般指官场上的污浊,是奸邪小人的象 征,而“眼明”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前景的向往。 (3)结合注释、全诗,分析诗歌情感产生的原因 从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和注释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以及首联的“忆咸京”三字可以发现, 诗人愁苦源于流徙南地,但诗人对京城依然恋恋不忘,满怀 16

莫作天涯万里意——苏轼《被酒独行……》二首浅析

莫作天涯万里意——苏轼《被酒独行……》二首浅析

莫作天涯万里意——苏轼《被酒独行……》二首浅析
肖戎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以六十二岁的垂暮之年,从惠州贬所又被贬到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

名义上是“琼州别驾”,实际上是个“不得签书公事”、受监管的政治囚犯。

当时的儋州,偏僻荒凉,人口稀疏,毒蛇出没,瘴疠流行,是封建统治者放逐逆臣
【总页数】2页(P)
【作者】肖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苏轼《贺新郎》作时与作意综述 [J], 陈斌
2.酒困路长意,蹭蹬向谁摅——重读苏轼徐州作《浣溪沙》词 [J], 李世忠
3.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贬居海南的生活和功业 [J], 巩善鑫
4.牛衣古柳同情意,酒困路长寂寞心——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主旨再论[J], 李世忠
5.莫起天涯万里心——苏辙在岭南 [J], 韩帮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鉴赏:理解诗句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理解诗句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另一体现是理解诗句内容。

解答此类题,要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

[答题示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诗意赏析〗这首《卜算子》写于其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一起句,词人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围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小艇既已迷航失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

这里词人借用典故,既照应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题:“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新增2019高考题专题二悟透:深入体会“诗情画意理”——将意蕴“品”出来

2020高考语文一轮新增2019高考题专题二悟透:深入体会“诗情画意理”——将意蕴“品”出来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1.抓关键词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
(1)情感词。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 愁、闲、苦、忧等。如:
技巧
举例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 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它
词”。如果能抓住这些字,把 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二板斧 悟透:深入体会“诗情画意 理”——将意蕴“品”出来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只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还 不行,还须进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用了什么手法,写出 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 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 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 感。
本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 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作者对“春去也”之无奈,奠 定了全词的基调。(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 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 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本诗可以从细节入手解读形象。“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 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__急__切___神态,二 以示人物的_微__妙__心理。“细语”二字,惟妙惟肖地状写出少女 ___娇__嫩__含__羞_____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 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而“北风吹罗带”一 句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 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诗歌采用素描手 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 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 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

《论语》鉴赏

《论语》鉴赏

《论语》鉴赏《论语》鉴赏《论语》鉴赏1《论语》十二章春秋战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 处。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名著内容。实 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舞雩,出 自新课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 春者,。”
答:《论语》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问作者 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 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 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平时对苏轼的生平的积累, 同时据注解“四黎”即“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 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 的最南端,素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宋代,是边远偏 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这里戴罪立功的艰 辛令人谈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 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是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 能抵达的,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 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 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 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 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 出处。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 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 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示例:本诗表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始 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 作者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 遭到重大挫折,但他胸怀坦然;面对热情 的黎胞、天真无邪的儿童,作者感到无限 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皙所描绘的孔子向 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忘却了宦海沉浮的 怅惘之情,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意。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鉴赏程序
(走进诗歌)
1 看一看 找提示 2 读一读 明诗意 3 泡一泡 悟基调 4 审一审 析显隐 5 辨一辨 明关系 6 品一品 入佳境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千__古__江__山__,__无__处__觅__英__雄__孙__仲__谋__。_____
2. 读一读 明诗意:把古诗当作文言文一样读懂
(揣测难字、还原语序、填补省略、互见有无)
(1)无中见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考:有什么?
(2)有中见无:①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不见什么?
——王国维
——钱钟书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 第一步: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 第二步:捕捉其特点; ➢ 第三步:体会其联想意义或附加意义(情感、哲理),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①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读懂诗歌的检验标准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理、趣)
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咏史怀古……
“怎样写”:表现手法 “为何写”:思想感情、情趣情怀、态度倾向、内心感慨……
二、如何“读懂” (1)树立语言意识
——立足诗句细读,旁批,读出几层写几层
(2)结合辅助信息
——标题、注释、作者、小序、标点等
例:
三峡吟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弄清了景和情, 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胡应麟
“作诗”
——[明]谢榛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语言的这种暗示性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2014高考古诗鉴赏加赏析

2014高考古诗鉴赏加赏析

二十四、(2014全国卷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二十五、(2014全国卷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诗歌的表现手法(解析版)

诗歌的表现手法(解析版)

还记得上次我们讲的修辞手法吗?回忆一下常考的五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还记得它们的作用和用法吗?我们学习一下诗歌的手法题的第二类“表现手法”①用典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典例分析:【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例】日暮倚杖水边①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问】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的典故的出处。

1.《行路难》(其一)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人都已经亡故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高中语文 古诗词修辞鉴赏

高中语文 古诗词修辞鉴赏

对偶的作用: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音节 整齐、富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6、用典
定义: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分类: 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声声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声声慢》)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 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 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题:万岁ft前珠翠绕,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
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倾田。床边,放一册冷 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分析这首元曲中的修辞手法?试作赏析(4分)
真题讲解
《浔阳即景》 元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点点青如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西江月①【宋】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弥弥:水盛的样子。

③横:广远。

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

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

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

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

⑥欹(qī:歪,斜。

⑦杜宇:杜鹃鸟书杨朴事【宋】苏轼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③,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④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

②杞:地名。

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

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及觉已晓()(2)书此语桥柱上()(3)妻子送余出门()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15.用/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2分)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3分)A.爱惜B.惋惜C .吝惜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西江月 顷在黄州》诗句及解析

《西江月 顷在黄州》诗句及解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诗句及解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的全文为: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词的解析如下: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描述了作者春夜醉酒后在溪桥上的所思所感。

上阕主要描写了春夜酒醉后溪桥独行的场景。

作者在黄州期间,夜间行走在蕲水之中,路过酒家饮酒,酒醉后乘着月色来到一座溪桥之上。

他解开马鞍,弯着胳膊醉卧小憩。

等到醒来时已经天亮,只见群山攒聚,流水锵然,让他怀疑这里并非尘世。

下阙则主要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他将自己的感受题写在桥柱上,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整首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春夜酒醉后的溪桥独行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突显出他在黄州时期的豁达心境。

这首词的语言有以下特点:
简练明快:整首词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生动地描绘出春夜酒醉后的溪桥独行经历。

自然流畅: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读起来十分顺口,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富有意境:通过对春夜、溪桥、群山、流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

情感真挚:虽然语言简练,但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情感,使整首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首词的语言简练明快、自然流畅、富有意境、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东坡最冷门的十首古诗

苏东坡最冷门的十首古诗

苏东坡最冷门的十首古诗一、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被誉为文学巨匠,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苏东坡的古诗作品中也有一些相对冷门的作品,鲜为人知。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最冷门的十首古诗,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冷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思想与情感,也能在文学鉴赏中体味到不同的艺术之美。

二、苏东坡最冷门的十首古诗1. 《静夜思》•冷门指数:★★★☆☆这首诗以苏东坡的独特视角描绘了一个静夜中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与孤独,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思和忧郁。

尽管这首诗被认为是苏东坡最冷门的作品之一,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引人深思的。

2. 《江城子·密州出猎》•冷门指数:★★★★☆这是苏东坡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首绝妙的古体诗。

诗中描绘了密州出猎时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苏东坡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尽管这首诗并不广为人知,但其中蕴含的豪情与感人之处不容忽视。

3. 《行香子·述古》•冷门指数:★★★★★这首诗是苏东坡创作于晚年的作品之一。

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的辉煌与荣光,以及时光流转中的沧桑之感。

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追忆,被认为是他最具哲理意味的作品之一。

4. 《水调歌头·谁言寸草心》•冷门指数:★★★☆☆这首词是苏东坡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表达了作者的坚持与独立,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尽管这首词较为冷门,但其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却是打动人心的。

三、苏东坡的冷门作品的艺术之美苏东坡的冷门作品虽然在知名度上较低,但它们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之美。

这些作品展示了苏东坡多样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以下是苏东坡最冷门的十首古诗中几首作品的艺术特点:1.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修辞手法,展现了苏东坡的诗歌才华与艺术造诣。

•描述密州出猎时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运用色彩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苏东坡十首冷门古诗

苏东坡十首冷门古诗

苏东坡十首冷门古诗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文学家女儿国掌握者”。

他的诗词遗世独立,广泛流传,并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

然而,除了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外,还有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冷门古诗也值得一提。

本文将介绍苏东坡的十首冷门古诗,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些作品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的多才多艺和独特的诗词风格。

一、诗一《临江仙·爱上屠苏好时节》这首词以婉转的词调表达了苏东坡对酒的热爱和珍惜时光的感慨。

词中描绘了爱酒的诗人在花前月下痛饮贪杯,将时间定格在屠苏花开的好时节。

整首词以轻快的语调和婉转的词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二、诗二《赤壁寻香诗·白日听吴铭赤壁怀古有感》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赤壁一战深入思考的情感。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白日黄昏之际前往赤壁,寻找历史的痕迹和英勇的激情。

通过对壮丽景色和英雄事迹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敬仰。

三、诗三《钓台罚袂词·勾鱼湖上燕台风露满》这首词以豪迈激昂的语调描绘了苏东坡在湖上垂钓的情景。

词中描述了燕台上烈风骤起,苏东坡欣赏着湖上的美景,感叹人生如鱼游于大海之中的不易。

通过鲜明的意象和丰富的比喻,诗人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和艰难的思考。

四、诗四《临江仙·采莲南塘秋水绿》这首词通过描绘南塘的秋水,表达了苏东坡对采莲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词中描绘了碧绿的秋水中垂柳拂面,莲叶点点映水,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情。

五、诗五《琵琶行一百·人生无分鼓角声》这首诗通过描绘琵琶的音乐和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中描绘了琵琶声响彻云霄,让人沉浸在情感的海洋中。

诗人借琵琶之音,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思考。

六、诗六《念奴娇·五月雨时时团子香》这首词以忧郁的情感描绘了苏东坡对爱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悲伤。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一、抒情方法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

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的细节叙述,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即事抒怀。

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内心感受。

如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诗中写了海南黎族的几个小童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即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大多数。

如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张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韩��的《残春旅舍》等都是。

3.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愿望。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近几年用典抒情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越来越多。

如张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就是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诗人用廉颇自喻,老而不服老,表现出坚决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化用《论语》中“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趣。

鉴赏古诗词的主旨思想

鉴赏古诗词的主旨思想

鉴赏古诗词的主旨思想作者:黄希鹏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4年第12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前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对诗歌鉴赏题无从下手,就因为我们对主旨的模糊认知。

即使高考中没有直接问及主旨思想,但试题总是与主旨思想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探究主旨思想的方法。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

方法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诗歌的题目是我们欣赏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它会给出相关暗示:有的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暗示诗歌创作的原因,有的暗示诗歌的类别,有的则直接点明诗歌的主旨或诗人的情感指向。

因此,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万不可忽视诗歌的题目。

例如,杜甫的《书愤》,一个“愤”字就把诗人的激愤之情表露无遗;李绅的《悯农》,诗题中的“悯”字已经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张籍的《秋思》,“思”字已经表明诗歌是要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喜”是全诗的诗眼,由其可知这种喜悦之情会渗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王维的《田园乐》,一看题目就会想象到诗人田园生活的愉悦和快乐;杜甫的《孤雁》之“孤”就明确点明了诗人孤独的情绪;等等。

所以,我们在分析诗歌的主旨思想时,要谨记:诗歌题目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暗示了一些有助于我们探究诗歌主题的有用信息,万不可忽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赏析——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
一、诗歌原文: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
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二、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当年苏轼六十四岁,已被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

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

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三、诗歌鉴赏:
某日,东坡访友,兴致所至,则访遍了自己海南的黎家朋友子云、威、徽、先觉,于是酒醉独自回家。

一路走来半醒半醉,环顾四周尽是竹刺藤梢,虽多
次向路边人家询问,但终究还是道路难寻,归程难觅,步步迷离。

突然眼前出现了黑黑的一坨,这不是牛屎嘛,我家就在牛栏之西,沿着这牛矢痕迹不就寻得回家之路了么?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半醒半醉”“竹刺藤梢”,甚至“牛矢”都可以入诗。

诗人以最粗俗、最平常的东西下笔,但读起来不是“俗”而是雅,不是“丑”而是美。

乡间最普通平常的景象,日常最寻常随意的事件,一经诗人之手,便成就了饱含哲思和情感的深刻意境。

试想一下,当年荒蛮的海岛上,竹刺藤草之旁,那位漫步于世界文学之巅的大师,正拖着满身酒气,半醒半醉,衣袖破乱,踌躇迷惘不知回家之路,突然灵机一动,笑到眉梢,低头寻找起黑黑的牛矢,以回到自己牛栏之西的家。

这是多么奇妙。

那可是花甲之年而遭贬谪,到了这还未开垦的荒岛的老人啊。

心中有感诗意起,笔尖之下不是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这平常之语;醉酒夜黑路难行,吐露出来的不是对世事的感伤,而是这随和之话,不觉令人心生敬意。

诗歌诗歌,它是诗人心中最本真的歌声,是诗人灵魂的诉说。

确实,天色太晚,路难分辨,家在何方?如果是屈子,可能就是“家在眉山清泉西”“家在洛阳凤楼旁”了。

能把谪贬之所当成家,能沿着牛矢寻觅归路,这要经过多少心灵的跳跃啊。

而那人生归宿意义上的家又在哪里呢?人生的航程又要靠什么样的航标指向呢?行于黑夜牛道的老人不可能没有想过,在平淡的背后正是这种富于哲理禅思意味的诗境,弥漫在浓郁的南国乡土气息之中。

诗中无一字言情,却又字字弥漫诗人那深邃的哲思、含蓄的情感。

踏上贬谪之路已经这么多年,等待自己的却是贬了又贬,南后又南,今日
尚可寻矢觅归程,那明日后日呢?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还是皓首白眉赴沧海、人生终于荆草间,诗人的思想应该在此跳跃过,但我想他最终的选择还是坚持,流落荒蛮亦无悔,改天换日著新篇,就在这几乎无以生存之地,传道授业,结友做乐,饮酒深思,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诗人以平常之事入笔,哲思之情溢出,平常之中见真我,哲思之中明事理,再由读者引入诗人自身的多种人生况味,确实是一首让人深思、启人心智的好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