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乘与加
【空中课堂逐字稿】沪教版小学数学二上【4.8】分拆为乘与加
![【空中课堂逐字稿】沪教版小学数学二上【4.8】分拆为乘与加](https://img.taocdn.com/s3/m/eeecdaf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7.png)
【4.8】分拆为乘与加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徐老师,这个单元余下的部分将由我来陪伴大家一起学习。
你们准备好吗?让我们开始上课吧。
看,小伙伴们正在装苹果,这里一共有16个苹果,5个装一盘。
装盘后的情况会是怎样的呢?亚:我先来装,我装了1盘,剩下11个苹果。
丁:我再装一盘,现在一共装了2盘,还剩下6个苹果。
胖:我接着又装了一盘,现在我们一共装了3盘。
只剩下1个苹果了。
巧:余下的一个苹果不够装满一盘了,所以最多只能装满3盘。
师:小伙伴们通过试一试,发现了16个苹果,5个装一盘,最多能装满3盘。
二、探索新知1. 装苹果问题:21个苹果,5个装1盘,最多可以装满几盘师:小朋友们,看,现在有21个苹果,如果5个装一盘,最多可以装满几盘呢?胖:这个问题中就有刚才提到的“装满”这个词语,装满表示每盘都是5个苹果,不能少了。
师: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丁:我觉得还要注意“最多”这个词语,就是装到剩下的苹果不满5个,不能再装满一盘,这时装好的盘数就是“最多”了。
胖:我知道啦,所以这里最多可以装满4盘。
师:是的。
解决问题前我们要先看清楚要求,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师:那么,如果用我们之前学习的计算条片来表示。
你能看懂吗?巧:可以在计算条片上数一数,1个5,2个5,3个5,4个5,再多1,正好是21。
丁:我知道了,21里最多有4个5,还多1。
师:小丁丁总结的真好,那么你能用一个乘加的算式来表示小丁丁的意思吗?亚:我来说,21=4×5+1。
师:小伙伴们通过圈苹果、数计算条片这些不同的方法,找到了21里最多有4个5,还余1,并且写出了乘加算式,真会动脑筋。
2.装苹果问题:21个苹果,10个装1盘,最多可以装满几盘师:现在同样是21个苹果,如果10个装一盘,最多能装满几盘呢?你们用乘加的算式来表示吗?丁:这不难,先圈一圈,根据图片,10个苹果装一盘,最多可以装满了2盘,就是2×10,剩下1个不能装满一盘,就再加1,所以,算式是21=2×1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分拆为乘与加2 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分拆为乘与加2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dd4f6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f.png)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拆为乘与加2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分拆为乘与加”部分,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形式,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拆为乘与加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并尝试将数分拆为乘与加的形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5. 练习巩固: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拆为乘与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拆为乘与加2. 内容:分拆为乘与加的概念、方法、案例、练习。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分拆为乘与加的练习题。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尝试将数分拆为乘与加的形式,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拆为乘与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
【精品】分拆为乘与加18页PPT
![【精品】分拆为乘与加18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351228e518964bce847c39.png)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8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精品】分拆为乘与加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拆为乘与加》课件2沪教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拆为乘与加》课件2沪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466bb8c5da50e2524d7fb3.png)
ppt课件
7
括号里最大填几?
( 6 ) ×4<26 9× ( 4 ) <41 ( 8 ) ×4<35
( 5 ) ×3<17 8× ( 4 ) <36 ( 3 ) ×7<23
ppt课件
8
完成书P58的试一试
ppt课件
9
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ppt课件
10
想一想:小胖一组同学要去游乐场玩碰碰车,他们一共有23元, 每张票5元,小胖认为最多能买3张票,你同意吗?为什么?
每堆1个,有11堆
每堆2个,有5堆, 还多1个
每堆3个,有3堆, 还多2个
每堆4个,有2堆, 还多3个
11=2×5+1ppt课件
每堆5个,有2堆,
还多1个
3
你看懂了什么?算式怎样表示? 21=2×10+1
21=4×5+1
ppt课件
4
完成书P58的内容
ppt课件
5
想一想,21还可以怎样分拆?
ppt课件
第三关
小胖这样想:23=3×5+8,所以23元最多能买3张 票。 在剩余的8元中还能买一张票 ,算式是: 23=4×5+3
ppt课件
11
火柴盒里有38根火柴,小丁丁用它们搭下列漂亮的图案。
(1)能搭多少个正方形?
第四关 (2)能搭多少个三角形?
(3)能搭多少座房子?
1.38=9×4+2 2.38=12×3+2 3.38=6×6+2
18=( 6 )×3
18=( )×63
18=( 2 )×9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b2fe8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5.png)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把一个数拆分成多个相加或相乘的数;2.了解拆分数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3.能够熟练进行数的拆分。
二、教学重点1.算数基本法;2.数量拆分思维。
三、教学难点1.学生习惯于把数字用加减法拆分而不是用乘法拆分;2.学生对于乘法以及其在拆分中的应用并不熟悉。
四、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通过唱歌、做齐头并进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本次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1)引入例子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一个班里有多少个人?同桌一共有几张桌子?等等。
这些实例可以对学生学会拆数目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进行数的拆分拆分数指的是把一个数拆成若干个数的相加或相乘的形式。
例如:5=3+2,8=2×4;或者 5=(5-2)+2,8=(10-2)。
(3)数的加减拆分与乘法拆分把一个数拆分后,可以用加法或乘法来进行计算。
对于加减法拆分,学生可以直接使用反向加法原理:将一个数拆成三数的和,两个数相加得到第三个数。
对于乘法拆分,学生可以使用叠加原理:将两个乘数分别拆分,然后分别相乘,最后将这两个数的积相加就是原来的结果。
(4)练习教师可以出一些例题,或者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进行实践,让学生熟悉数的拆分方法。
3. 课堂互动通过举手和互动询问,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以往学习的盲点和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4. 总结教师可以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节课的作业。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乘法拆分并不熟悉,拆分数的问题使用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下一堂课教学中,将重点讲解数的乘法拆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拆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在教学互动环节中,也需要多多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差异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上3.6. 分拆为乘与加word教案 (3)
![沪教版小学数学二上3.6. 分拆为乘与加word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49a82d656bd97f192379e925.png)
分拆为乘与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2. 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拆一个数。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把一个数分拆成乘与加。
教学过程:一、将七条数射线出示在黑板上,请学生观察,每条射线几个几个数,分别有几个几?还余几格,小组活动学习,完成填空。
在×10的数射线上,是2个10,余1格2×10+1=21在×5的数射线上,是4个5,余1格4×5+1=21在×2的数射线上,是10个2,余1格10×2+1=21在×4的数射线上,是5个4,余1格5×4+1=21在×8的数射线上,是2个8,余5格2×8+5=21在×7的数射线上,是3个7 3×7=21在×3的数射线上,是7个3 7×3=21在×6的数射线上,是3个6,余3格3×6+3=21在×9的数射线上,是2个9,余3格2×9+3=21二、学生完成表格以后,交流汇报,并通过观察得出在数射上,几个几个数,3、7能够正好数完,其余的都不是正好,可以表示成几乘几加几,因此一个数可以拆分成乘与加的形式。
三、学生独立分析18=1×10+8 18=□×4+□18=□×318=□×5+□ 18=□×8+□18=□×618=□×2 18=□×7+□18=□×9四、找规律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计算乘加,刚才我们又分析了21和18,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如果2、3、4、5、6、7、8、9、10分别为除数时,□中的数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有的数可以拆成乘与加,有的数直接可以拆成乘法就可以了呢?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知道加上去的数表示什么。
五、动手操作小丁丁有38根火柴,你看,能搭成几个三角形,几个正方形,几个小房子呢?你愿意试一试吗?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单独拼,也可以连起来拼,如果连起来拼,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节约小棒)例: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把一个数分拆成乘加,小朋友可以找找规律,从多种角度想一想,这样,一个数就能拆成许多种乘与加的形式。
分拆为乘与加沪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分拆为乘与加沪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d32a0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6.png)
5.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
1.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先自行思考,必要时可向家长或同学请教。
3.家长在辅导学生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乘法与加法关系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与过程: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实践,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分拆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口诀,巩固乘法基础知识。
2.讲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举例说明:“比如,3×4可以表示为4个3相加,即3+3+3+3。”
3.引导学生观察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发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4.教授分拆方法,将一个整数的乘法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乘法与加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总字数:1013字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在本章节的学习中,他们对乘法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但由于乘法与加法关系的理解尚浅,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乘法问题时,可能仍感到困惑。此外,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分拆为乘与加》 说课稿
![《分拆为乘与加》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57c3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1c.png)
《分拆为乘与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拆为乘与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拆为乘与加》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和加法运算的基础上,是对乘法和加法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将一个较大的数分拆为乘法和加法的组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这一内容也为后续学习乘法分配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从直观到抽象,通过实物图、算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拆的方法和意义,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和加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思维基础。
但对于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形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借助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拆为乘与加的意义,掌握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拆的意义,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分拆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分拆为乘与加沪教版二年级上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分拆为乘与加沪教版二年级上数学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41555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a.png)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与乘法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图像和图表来表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
分拆为乘与加沪教版二年级上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分拆为乘与加”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乘法与加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图像和图表来表示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展示与乘法相关的生活情境,如购物、烹饪等,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分拆为乘与加 教学反思
![分拆为乘与加 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3ba5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c.png)
分拆为乘与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分拆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乘法
和加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试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概念,并能够在计算中灵活运用这两个运算符。
首先,我为学生简要介绍了乘法和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我强
调了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过程,也就是将一个数按照另一个数的次数相
加的意思。
我给学生举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出更多
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接下来,我引入了分拆的概念。
我解释说,分拆是将一个数分成
若干个部分,然后用乘法和加法来计算的过程。
我给学生展示了如何
将一个数分拆成几个较小的数,然后用乘法和加法来计算。
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他们对分拆的理解。
我给他们一些简单
的数学题,让他们通过分拆的方法来计算。
我鼓励他们在计算过程中
注重细节,尽可能使用准确的数值以及正确的运算符号。
同时,我提
醒他们要注意运算的顺序,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在课堂上,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
交流解题的思路和策略。
我也倾听和回答他们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理解和掌握分拆的方法。
整体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通过分拆的方法
更好地理解了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这些
知识。
然而,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提供练习的机
会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他们的学习成果。
同时,我也会进
一步探索和引入其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赛课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分拆为乘与加》 (共16张PPT)
![(赛课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分拆为乘与加》 (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35a45ed1f34693dbef3eca.png)
(1)能搭多少个正方形?
第四关 (2)能搭多少个三角形?
(3)能搭多少座房子?
1.38=9×4+2 2.38=12×3+2 3.38=6×6+2
答:能搭9个正方形。 答:能搭12个三角形。 答:能搭6座房子。
闯关成功! 你真棒!
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下课了, 再见!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8/302021/8/30Monday, August 30, 2021
18=1×10+8
18= ( 3 ) ×5+ ( 3 )
18= ( 9 ) ×2
18= ( 4 ) ×4+ ( 2 )
18= ( 2 ) ×8+ ( 2 ) 18= ( 2 ) ×7+ ( 4 )
18= ( 6 ) ×3
18= ( 3 ) ×6
18= ( 2 ) ×9
括号里最大填几?
( 6 ) ×4<26 9× ( 4 ) <41 ( 8 ) ×4<35
18=( )×63
18=( 2 )×9
想一想:小胖一组同学要去游乐场玩碰碰车,他们一共有23元, 每张票5元,小胖认为最多能买3张票,你同意吗?为什么?
第三关
小胖这样想:23=3×5+8,所以23元最多能买3张票。 在剩余的8元中还能买一张票 ,算式是: 23=4×5+3
火柴盒里有38根火柴,小丁丁用它们搭下列漂亮的图案。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8/302021/8/302021/8/308/30/2021 3:49:46 P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8/302021/8/302021/8/30Aug-2130-Aug-21
【沪教版教材】分拆为乘与加课件详解1
![【沪教版教材】分拆为乘与加课件详解1](https://img.taocdn.com/s3/m/0dbda96f31126edb6e1a1017.png)
算一算,一共有几根小棒?
( )×( )+( )=( ) ( )×( )- ( )=( )
如果运用这35根小棒搭三角形, 最多可以搭几个?
还会余下几个?
可以试着在纸上画一画来帮助思考哦!
( )×( )+( )=35
3×10+5=35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3×11+2=35
余下的根数不满3,就不能再搭了!
搭正方形时,剩余的根数不满4根就不能再搭了! 搭五边形时,剩余的根数不满5根就不能再搭了! 剩余0根就是刚好用完,没有剩余。
小练习
35=( 35=( 35=( 35=(
)×7+( ) )×8+( ) )×9+( ) )×10+( )
提示: 35里最多有几个7?几个8? 几个9?几个10?
最大能填几?
6.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 动状态 的对比 ,表达 了作者 对底层 人民的 同情和 对社会 的批判
38>( )×6 35里最多有几个7?几个8? 几个9?几个10?
1.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 穿花似 的巧手 忽上忽 下,令 人眼花 缭乱。 一级一 级的石 板台阶 ,一个 一个的 水埠头 ,女人 的嬉闹 声里, 常常掺 杂着汉 子粗粗 的嗓门 ,泥土 一样朴 实。 2.间或有水鸟扑楞楞地从岸边的芦苇 丛中飞 出,引 起一串 更响亮 的笑声 。当此 起彼伏 的棒槌 声渐渐 停息下 来,女 人们会 就着河 水洗发 ,会将 清清的 水面当 作妆镜 ,欣赏 一番自 己的容 颜,一 朵红云 会腾上 脸来。 3.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 ,芦花 开始出 穗,男 人们开 始下湖 忙活。 这时候 的女人 也忙碌 起来, 她们像 莲花一 样开放 在近湖 和堰塘 里,一 个个小 小的木 桶,一 根根细 长的竹 篙,让 女人们 融入到 一片诗 意之中 。 4.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 利,说 笑之间 ,她们 的纤纤 十指飞 快地摘 着水面 上的菱 角,熟 练得就 像在做 纳鞋底 一样的 针线活 ,不一 会儿. 木桶就 满了, 女人们 将木桶 划到岸 边,麻 利地用 筐篓装 好,然 后舀干 木桶里 的水, 又轻盈 地划进 菱花丛 中。 5.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 ,女人 的衣服 开始湿 透,会 显出好 看的曲 线。偶 尔有汉 子心疼 婆娘, 也划着 木桶采 菱,他 们笨拙 的姿势 往往引 来女人 的笑声 ,有时 木桶翻 了,男 人和菱 角一起 滑落到 水里, 这时候 ,女人 的笑声 会更加 恣意。
(优选)二年级数学上册 3.6 分拆为乘与加课件 沪教版
![(优选)二年级数学上册 3.6 分拆为乘与加课件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a34105d15abe23492f4d05.png)
18= ( 3 ) ×5+ ( 3 )
18= ( 9 ) ×2
18= ( 4 ) ×4+ ( 2 )
18= ( 2 ) ×8+ ( 2 ) 18= ( 2 ) ×7+ ( 4 )
18= ( 6 ) ×3
18= ( 3 ) ×6
18= ( 2 ) ×9
括号里最大填几?
( 6 ) ×4<26 9× ( 4 ) <41 ( 8 ) ×4<35
火柴盒里有38根火柴,小丁丁用它们搭下列漂亮的图案。
(1)能搭多少个正方形?
第四关 (2)能搭多少个三角形?
(3)能搭多少座房子?
1.38=9×4+2 2.38=12×3+2 3.38=6×6+2
答:能搭9个正方形。 答:能搭12个三角形。 答:能搭6座房子。
第一关
照样子填一填,把数分拆成乘与加的形
( 5 ) ×3<17 8× ( 4 ) <36 ( 3 ) ×7<23
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想一想:小胖一组同学要去游乐场玩碰碰车,他们一共有23元, 每张票5元,小胖认为最多能买3张票,你同意吗?为什么?
第三关
小胖这样想:23=3×5+8,所以23元最多能买3张票。 在剩余的8元中还能买一张票 ,算式是: 23=4×5+3
式。
18=1×10+8
第二关 18=( )×35+( ) 3
18=(9 )×2
18=( )×44+( ) 2
18=(2 )×8+( 2) 18=( )2
18=( )×63
18=( 2 )×9
下课了, 再见!
【沪教版教材】分拆为乘与加优质教学PPT2
![【沪教版教材】分拆为乘与加优质教学PPT2](https://img.taocdn.com/s3/m/adf53c3c6529647d262852b0.png)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新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 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给予学生知识的悬念,延续学生继续探求新知识的 欲望。
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回 顾。
六、板书设计:
分拆为乘与加
> 每次用的根数
•
•
1.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 穿花似 的巧手 忽上忽 下,令 人眼花 缭乱。 一级一 级的石 板台阶 ,一个 一个的 水埠头 ,女人 的嬉闹 声里, 常常掺 杂着汉 子粗粗 的嗓门 ,泥土 一样朴 实。
•
2.间或有水鸟扑楞楞地从岸边的芦苇 丛中飞 出,引 起一串 更响亮 的笑声 。当此 起彼伏 的棒槌 声渐渐 停息下 来,女 人们会 就着河 水洗发 ,会将 清清的 水面当 作妆镜 ,欣赏 一番自 己的容 颜,一 朵红云 会腾上 脸来。
多余的根数
七、教学理念和教学亮点: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
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的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 学生来说,从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一定是有利于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搭一搭图形、填一填表格、列一 列算式、说一说含义,学会了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算式,知 道了应该尽量多地用小棒搭图形直到剩余的小棒不能再搭为止,即初步 理解所加的尾数是不能再分的。如此获取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 内化理解,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21=( 4 )×5+( 1 )
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 做得又快又对,你有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180b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c.png)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把一个数分拆为相加或相乘的两个数,能够根据题意进行加减运算,理解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拆为乘与加的解法,能够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合作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分拆为乘与加的解法,理解与运用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掌握分拆数的方法,理解解题的思路,能够灵活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故事,教师用数字1、2、3、4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从中想办法把3表示出来。
可以采用加1、加2、加1和乘2、减1、加4等不同的方法。
采用体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找出最简单、最容易理解、最快捷的方法,找出规律,总结出解题思路。
2. 学习新知:教师导入新的知识点——分拆为乘与加。
以课本第19页为例,教师先展示“4=2×2”,接着引出“4=3+1”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拿出小卡片,让学生分别写上“4=2×2”和“4=3+1”,贴在黑板上,分别展示分拆为乘的解法和分拆为加的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数的分拆越来越多元化。
3. 学习新知:教师让学生模仿第19页的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自主分拆数,记录到小白板上,练习对“+”、“×”的掌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运用分拆为乘与加的方法解题,充分体现数学思想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 拓展:老师带领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分拆数,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想买一个5元的玩具,妈妈给了他两张2元的钞票和一张1元的钞票,请问小明还差几元才能买到玩具?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应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 分拆为乘和加 2教案 沪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分拆为乘和加 2教案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af96a4941ea76e58fa04b7.png)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拆为乘和加 2教案沪教版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能够正确解题。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教学难点:在分拆的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教学准备:媒体、练习纸、小圆片、火柴棒(或牙签)教学过程:一、复习(1)()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267 ()<706()<417()<62(2)口算:(计算结果,读一读:如3个7多2等)37+2=510+4=88+7=96+7=27+3=(3)想一想:11个桃子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为什么?二、操作小学资源网www、xj5uZZZ1、分桃子初步感知(1)用11个圆片代替桃子来分一分(2)分成一堆一堆。
(3)交流汇报XXXXX:说一说:每堆分几个?还多几个?(4)可以怎样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板书:11=11111=25+111=33+211=42+311=52+111=61+511=71+611=81+311 =91+2(5)选择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2、看线段图观察感知(1)媒体出示,观察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要求达到:(看懂弄清后再填空)①九条数射线都表示21的长度;②九条数射线分别与引入10、5、2、4、8、7、3、6、9的乘法的数射线相同;③每条数射线都有上下两排数,分别表示什么,有什么作用?(2)说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21=210+121=45+1(3)试一试,填一填21=()2+121=()4+121=()8+121=()6+()21=()321=()721=()9+()3、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能力小胖他们去秋游,有25元活动费,而每张票要5元,能买几张票呢?小胖他们去秋游,有23元活动费,而每张票要5元,最多能买几张票呢?(1)解答第一题,说说已知哪两个条件?求一个什么问题?怎样想?怎样求?(2)出示第二题,比较有什么不同?理解“最多”的意思?(3)讨论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解决方法相同,都是求几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分拆为乘与加
![分拆为乘与加](https://img.taocdn.com/s3/m/4d95eccc76eeaeaad1f33082.png)
教学随笔11 月20 日课题分拆为乘与加学科数学执教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分拆一个数。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把一个数分拆成乘加。
问题设计:1、每条射线是几个一数,分别有几个几?还多几格?2、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计算乘加,刚才我们已经分拆了21和18,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3、为什么有的数可以拆成乘与加,有的数直接可以拆成乘法就可以了呢?4、小丁丁有18根火柴,你看,你能搭成几个这样的三角形,几个正方形,几个小房子呢?你愿意试一试吗?实践反思:(感悟、优势、不足------)这节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可以说是求有余数的除法的一节准备课。
所以为了能在之后的课上轻松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中就要打好基础。
上完之后发现以下问题:1、对于数的分拆除了涉及到乘法口诀,其实还涉及到一个利用乘法口诀填最大数是几的问题,我上课的时候节奏太快,只是单纯通过数射线引入教学,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填了填21的分拆,之后18的分拆就由他们自己解决了。
课后思考,其实应该在讲21的分拆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填乘加算式时应该根据口诀想一想可以填的最大数是几,然后再完成练习。
2、在要求学生用18根火柴棒搭出正方形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会将有些火柴作为公共边,计算的方法就和单独搭正方形时不同了。
但如果要将这个内容再拓展的话就需要多一个课时,所以如何很好的分配本课的上课时间也是我课后调整教案时需要思考的。
3、有的学生在填写18的分拆时,填出18=5*2+8的情况,这是课前我没有预知到的,因为我已经很明确地和学生一起讨论过我们要在数射线上跳到不能再跳了,看看还多余几格,而这个学生的算式没错,所以这个时候我正好利用他的这个算式来说一说,多出来的几格必须要比我们几格一跳的那个数小。
也顺便为之后的余数小于除数铺垫。
这个环节在我以后的课中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到,那么我也可以提出问题,考考他们,为什么根据数射线不能将算式写成18=5*2+8呢?备注:。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分拆为乘与加2 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分拆为乘与加2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1a89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f.png)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分拆为乘与加2沪教版一、知识储备1. 小学生的认识数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算数加、减法等基本概念,具备了简单的算数运算能力。
2. 分解加数与乘数分解加数、乘数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重点,孩子需要逐渐掌握将一个数进行分解的能力。
3. 对于分拆为乘与加2的认识分拆为乘与加2也是二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掌握基本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孩子需要学会将一个数分解为乘法和加法的组合形式。
二、学习目标•能够理解什么是分解加数和乘数,为后续数学知识打下基础;•能够熟练地实现将一个数进行分解的操作;•能够自主思考,并懂得选择合适的分解方法;•能够结合实例,掌握分拆为乘与加2的方法。
三、学习内容1. 分解加数与乘数1.1 分解加数加法分解就是根据某个加数不变,利用思维方式,将另外一个加数分解为更小的几个数的和。
例如:8+5=8+2+3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将加数5分解为2和3,比5小的数,再将8与分解出来的数相加得到结果。
好处在于在实际计算时,我们常常需要在计算时将大数分解为一些方便计算的部分,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1.2 分解乘数分解乘数的方法跟分解加数是类似的,可以将一个乘数分解为几个小的乘数,再进行运算。
例如:6×7=3×2×7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将乘数6分解为3和2,再将7与分解出来的数相乘得到结果。
1.3 练习题为了加深对分解加数与乘数的理解,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如下:•7+8=7+____+____•3×6=3×____×____2. 分拆为乘与加22.1 分拆为乘与加2分拆为乘与加2是将一个数拆分成一组数的和,其中有一个常数2,而剩下的数关于2是奇数。
例如:9=2+2+2+2+1我们可以将9分拆为2+2+2+2+1的形式,其中2和1加起来是3,即9-2-2-2-2=1+3。
这种方法称为“分拆为乘与加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拆乘与加新授课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初步理解所加的尾数是不能再分,为学有余数除法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2、在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算式时,培养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将一个数分拆为多种乘加形式。
【教学难点】
探究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探究思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
2、圈一圈,填一填:作分一分,并写出乘加算式,能有几种方法
就写几种方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算式怎么列?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小组讨论,交流
1:都是先乘后加;
2:每份的个数增加1,份数越来越小。
3:最后加的数要比每份的个数小。
4:在写乘加算式时,我们可以按照每份的
个数从2开始,这样就不容易漏掉。
师:老师也发现多的数都比每份的个数要
小,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把21这个数分拆为乘与加,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分拆为
乘与加。
在写分拆的算式时,我们可以按照
每份的个数从2开始,这样就不容易漏掉,
最后加的数要比每份的个数小。
师:出示:18=()×5+()
如果再用圆片来摆,是不是太麻烦了。
那怎
么办呢?(想口诀)
为什么填3不填4?
出示:18=()×4+()
师:想哪句口诀,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生:口答
18=()×8+()
18=()×()+()
() ×()+ ()=()个
生:独立完成,汇报。
通过创设情境,让
学生在具体操作过
程中兴趣盎然地学
习,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也为后面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打下
基础。
同时注重对
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不仅找到解
题的方法、策略,
更培养学生的分
析、推理能力和知
识迁移能力。
通过
小组合作,增强学
生的合作意识和人
际交往的协调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