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教育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教育问题

作者:霍东杰田野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03期

万圣节前夜,两名逃犯劫持了单亲小男孩菲利普,逃犯之一的布奇途中枪杀了坏人同伙,从此与菲利普开始了一场完美的人生之旅。先后经过农庄,换了福特汽车;商场,买了衣服,菲利普拿到了心爱的精灵服;扮演精灵,索要食物;与鲍伯一家同乘一辆车;在马克家休息…… 一路上惊现动魄的逃亡,体验时空机器,玩糖果捣蛋游戏,扮演小精灵等等,给幼小的菲利普带来了无限的自由和欢乐。影片的多个细节反映了对儿童教育的问题,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镜头一:二人前往阿拉斯加的途中,某段马路未修,要么步行前进要么选择放弃。布奇右脚支撑身体,左脚迈在右脚前面,双手抱胸。深思问题。菲利普也模范同样的动作。

镜头二:二人到一所农场,布奇随手将手里的车钥匙扔到旁边的草丛中,然后走向福特汽车。在马克家,菲利普枪中布奇后,将手枪扔到井里,然后将车里的钥匙扔到草丛中,动作和之前的布奇十分相像。

分析:

“模仿”是指孩子重復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由于它是身体的,因此是动作的模仿。这也是刚开始的模式,发展到后来,当然是对更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语言的模仿、个人气质特质的模仿、风格的模仿。模仿是成长的一个临界点,模仿存在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展到确定他们所属的范畴,也就是将自己的属性归类,模仿才结束。

镜头三:鲍勃送布奇、菲利普的路上,一雙儿女由于疯闹嬉戏,不小心把可乐洒在了新车的车座上,妻子对两个孩子严厉批评打骂,强制将孩子扔到原来的位置。

镜头四:菲利普母亲对他管教甚严,8岁的小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

分析:

鲍勃妻子采用的是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她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

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她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镜头五:马克让孩子去拿东西,由于小孩动作慢,就突然动手煽了孩子一巴掌;后来,布奇要走,孩子舍不得,马克又毒打孩子。

分析:

这种打骂孩子,会对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单亲家庭的孩子菲利普,从小没有去过游乐场,没有过生日,没参加过聚会,没有吃过棉花糖,没有玩过万圣节的糖果好捣蛋。逃犯布奇幼年遭受暴力虐待,目睹妓女母亲被打的残暴场面,还有个罪犯父亲,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一个逃犯,一个人质,看似毫无交集,却有着相似的童年。一路上,布奇教会了菲利普学会选择、享受自由、懂得感恩、学会勇敢、懂得坚强。菲利普在布奇的帮助下,实现了他一个个小愿望。做在车顶体验过山车的感觉;戴着面具玩糖果捣蛋的游戏;穿上自己最喜欢的小精灵服装;把自己的梦想一个一个写在清单上……影片的结尾,菲利普以布奇教他的方式打伤了布奇,也许,对布奇而言,死亡将会比重回监狱更完美。而菲利普也和母亲一起坐上了直升飞机。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结局。影片所带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慢慢深思与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