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数学 美(任惠)

合集下载

诗词中的数学 美(任惠)

诗词中的数学 美(任惠)

诗歌中的数学美课前:古诗词朗诵一、引入同学们的古诗词朗诵节奏感强、字正腔圆,真好听!说到古诗词,你眼中的古诗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数学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把数学和古诗结合起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数学美》。

(板书课题)二、课堂探究中华民族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历史的洗刷依旧光芒四射。

数学即数字的学问,它不光有数,还有形、量和各种趣题。

诗歌中也有它的数、形、量和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分以下几个板块来研究。

第一篇:诗歌中的数美1、要说到诗歌中的数字运用之妙,就不得不说到宋代数理大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了。

《山村咏怀》(北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时候留心观察里面有哪些数?你能找到里面的数字吗?你觉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什么?一到十串成了一种生活,一种态度。

不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是一种心态的旷达。

诗人用数学化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景,这里的数都不是准确数。

把数和古诗结合起来,让古诗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活,一份情怀。

看来,把数放在古诗中让古诗变得更形象、生动!2、再来看这一首《赏雪》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

你听到了哪些数字?有什么感受?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营造出雪越下越大动态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数字入诗的美妙之处!3、大诗人李白还善用夸张的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相当于900米,庐山瀑布真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生动的描绘出山势非常高,瀑布水流很就,从高空直落而下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4、有的诗句有具体的数字,而有的诗句没有具体的数字。

再来看这一句“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你觉得这里的数枝是几枝?它在我们数学里叫未知数!5、你能背出哪些含有数字的古诗?同学们真是饱读诗书,背熟了那么多含有数字的古诗。

数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有点意思

数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有点意思

数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有点意思数字给人的感觉总是枯燥且呆板的存在,很难与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境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古诗中有一类奇诗即数字诗,寓情景于数字,七七八八间写景抒情叙思,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十数字令诗】将“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中。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2、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

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3、相传苏轼与同窗赴京赶考,学友因为天气耽搁担心迟到,感叹成诗曰:一叶孤舟,做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轼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

4、吴承恩《西游记》中一段“红轮西坠”后天色已晚的景色描写:十里长亭无人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声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5、《归田琐记》中有一首诗,刻画的是过去的当官时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而后“荣归故里”“赋闲在家”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值得玩味。

一命之荣称得,两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门开得,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一字诗】1、唐代王建有这么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这里短短的28个字中有着矛盾的8个“一”,但都统一在一幅风景画里,可见“一”字有多么强的表现力。

2、元代无名氏有一首散曲: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诗词对联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对联中的数学之美

依题 意, 得: ( 1 6 x 一4 0 ) = ( 9 x + 1 6 ) , 解得 x = 8 , 则小孩带钱 1 6 x 一4 0 = 1 6 X 8 - 4 0 = 8 8 ,
所以小孩能买 8 8 ÷8 = 1 1 ( 两) 肉.
里奥 , / 她 的收获比这多四倍 . / 还有三位女神 , / 个个都 不空手 , / 3 0个 归波利尼娅 , / 1 2 0个 归乌
司马相 如是 西 汉 时期很 重要 的一位 文 学 家, 据说 他 在长 安 被封 为 中郎 将 的时候 , 曾经
起 了休妻的念头. 一天 , 他派人送给妻子卓文 君一封信 ,信中写道 : “ 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 十百千万” 十三个大字 , 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 “ 万” 字之后 , 少 了一个 “ 亿” 字, 即“ 无 意” 也. 她强 忍 悲痛 , 回了一 封 “ 倒顺 书” 给 司 马相 如 ,
得: 【 ( 2 x 一 1 ) ×2 - 1 ] X 2 - 1 = 0 ,
解得 = /, 即壶 中原有酒 /斗.
石 石
希霍拉管舞蹈 , 美利波美娜管悲剧 , 克里奥管 历史 , 波利尼娅管颂歌 , 乌拉尼娅管天文 , 卡
利奥帕管史诗. 这道 题 也是 用 诗歌 的形 式 写 的 :爱 罗斯
抢走 十二分之一 , / 爱拉托抢得 更 多— —/七个 解: 设每 两 肉 文, 则 小孩 带 的钱 为( 1 6 x 一 苹果 中拿走 一个. / 八分之一被达利娅抢走 , /比
这 多一倍的苹果 落入特 希霍拉之 手. /美利 波 美
娜最是客 气 , / 只取走二 十分之 一. / 可又来 了克
4 0 ) 文或( 9 x + 1 6 ) 文,

诗词对联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对联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对联中的数学之美打开文本图片集美国数学家R·D·卡迈克尔曾说:“数学和诗歌都具有永恒的性质.历史上,诗歌使得通常的交际语言变得完美,而数学则在创造描述精确思想的语言中起了主要作用.”数学和诗一样,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诗和数学又都充满了灵感,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精神力量.因此,数学与诗词有着美妙的联系,当一个个数字嵌入诗中,一首诗蕴含一道数学谜题时,我们在吟诗,也在享受着数学之美.一、精妙的数字诗1. 邵雍《山村咏怀》宋代的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山村咏怀》,描写一路所见的景色.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2.林和靖《咏雪》明代的林和靖写了一首咏雪诗,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3.卓文君《怨郎诗》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文学家,据说他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的时候,曾经起了休妻的念头.一天,他派人送给妻子卓文君一封信,信中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聪明的卓文君瞧见在“万”字之后,少了一个“亿”字,即“无意”也.她强忍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给司马相如,打消了司马相如休妻的念头.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4.朱淑真《断肠词》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丈夫变心之后,毅然写下的《断肠词》.全词共十句话,句句悲切与愤懑交织,既抒发了自己的怨恨决绝之情,又对薄情寡义的丈夫进行了谴责.将词中的每句话作为“拆字格”修辞谜面,谜底依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怨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却无下交;皂白何须有;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言相思一撇消.二、奇妙的数谜诗1.壶内原有多少酒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题目的意思是:李白拿着本来还有酒的酒壶去买酒,每次遇到小店就使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每次看到花,他就饮酒作诗,喝去一斗酒(斗:我国古代的一种酒器).这样遇到三次小店和花,最后就把壶中的酒全部喝光了,试问酒壶中原来有多少酒?(默认李白遇到店和花的顺序为:店、花、店、花、店、花)解:设壶中原有酒斗,依题意,。

古诗中的数字之美作文

古诗中的数字之美作文

古诗中的数字之美作文
古诗中的数字之美作文:
今天,我算大开眼界了,原来在古诗中也能学习数学。

单调平淡、枯燥乏味的数字经诗人巧妙用在诗句中,使诗别样优美,且情趣盎然,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古诗中的数字之美。

兴庆湖畔景色娇,一棵垂柳一株桃。

绕湖周长两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

漫步湖边赏春色,可知桃柳各多少?
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现在我的眼前,兴庆湖畔春色迷人,杨柳飘飘,桃花娇艳。

堤边一棵杨柳一株桃相间得宜。

湖的周长是两千米,每两棵树的间隔是五米,诗人漫步在湖边观赏着这迷人的春色,问题也来了,这桃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呢?
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这又是桃树又是柳树的,却一时没了头绪。

妈妈见我愁眉不展,便提醒到:“菲菲,仔细想想,你不觉得这个问题很眼熟吗?”咦,经妈妈这一提醒,我还真发现了呢,这道题不就是我们学过的植树问题吗!
那层窗户纸一但被捅破,问题也就由复杂化简单了。

植树问题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两端栽,第二种是两端都不栽,第三种是一端栽和最后一种封闭图形的栽树问题。

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我心中一下明朗起来,这首诗中的湖属于封闭式的,在它的周围栽树,不就是封闭图形的栽树问题吗。


果都按一种树计算,桃树和柳树各200棵。

我拿着本子兴奋的去找妈妈,妈妈告诉我答对了,我真高兴。

今天我不但会背古诗,还感受了古诗中的数字之美,既巩固了四年级的知识,又尝试到了在诗中学数学的乐趣,真好!。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韵节奏:诗词的音韵节奏与数学中的音阶、旋律等有关。

诗人通过运用音韵和节奏,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这种美感与数学中的和谐、比例等概念相呼应。

2.数量关系:诗词中经常涉及到数量关系,例如数字的运用、比例的调整等。

这些数量关系可以表现出诗词的细腻之处,同时也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相联系。

3.空间形式:诗词中常常包含对空间形式的描述,如《山村咏怀》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这种描述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数学性,因为它们都涉及到点、线、面等数学概念。

4.对称性:许多诗词都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数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例如,《咏雪》中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呈现出对称性。

5.比例关系:诗词中经常涉及到比例关系,例如《雪梅》(明)林和靖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比例关系在数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比例和平衡。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数学之美体现在音韵节奏、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对称性和比例关系等方面。

这些数学概念和诗词的美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诗词的独特魅力。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一直以来,教育理论家都在探讨如何将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而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正是一个新颖而有趣的探索方向。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古诗词究竟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并培养出独特的数学审美情感。

一、古诗词中的数学意境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常常令人陶醉。

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古诗词中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境。

比如《咏雪诗》中的“纷纷落下一山山,如羽如花如绣帐”,其中所描述的雪花纷纷飘落,正是数学中“分数”的概念,亦如一种分形的美感。

又如《江南春》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所描绘的花鸟怅然离别的场景,正是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亦如一种集合的美感。

这些古诗词中的数学意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来理解数学,也为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融入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与数学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解读,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也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意境。

在教学分数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取《咏雪诗》中的描述雪花飘落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2. 开展诗词解释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诗词解释活动,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感。

可以邀请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分享其中的数学意境,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3. 创设跨学科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的文化活动,比如数学与文学结合的主题班会、数学与文学结合的校园文化节等等,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数学,在这种活动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学作品展示数学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三、总结及展望通过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中的诗意

数学中的诗意

数学中的诗意——诗词中寻找数学的美姓名: 杨昊(专业:科学与技术班级:2班学号:03140230)摘要:数学和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

数字入诗,显示出奇妙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数字入联,增添意境美。

“世事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言简意核,归纳人世百态、宇宙万物。

关键词:古诗词、成语、语言文化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

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

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现在让我们一起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一、数学给诗增韵味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

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

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

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

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二、成语中数学的运用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

这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将数学的多元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语中的有关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

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

从古代文学体验数学之美

从古代文学体验数学之美

从古代文学体验数学之美闲杂之时读了不少“闲书”,特别是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

常常沉醉于文学的世界,流连于文学与数学之间。

两者之间,仅一字之差,细品之下,余香满口.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更不乏数学美的佳句。

数学和文学之间历来就有许多可供谈助的材料。

数字本身有深刻的美的内容,数学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往往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数字入诗体现和谐之美宋代邵雍有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十个数字全部都用上了,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郑板桥也有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漫天雪舞的感受,让人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

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而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学用活,更是体现了数学入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

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

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立即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

”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

唐诗中的“数字”

唐诗中的“数字”

唐诗中的数字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字虽为自然数,但它一旦与汉字巧妙搭配,便产生了深刻的美学内涵。

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网是如何解说唐诗中的数字的。

一、用数字点睛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

齐己曾就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齐己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早:一场大雪过后,万物被积雪所盖,唯见一枝坚毅的梅花蓓蕾初放。

一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却是早,而一枝开使人联想到昂首怒放花万朵,其中蕴含的对梅花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又自在言外。

一字妙用,切合了早梅的立意,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数字的搭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

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

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

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

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

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数字的对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

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

数学的诗句古诗

数学的诗句古诗

数学的诗句古诗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数学的诗句古诗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有关数学的古诗词《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向瑛姑求助,瑛姑出题考校,几道数学题,黄蓉就说了两首数学诗。

(.)今有物不知其数,33数之剩2,55数之剩3,77数之剩2,问物几何?译文:有1堆东西,不知道详细是多少个,只知道总数除以三余二,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二,求这堆东西的数量。

黄蓉回答:以33数之,余数乘以710;55数之,余数乘以2101;77数之,余数乘105。

3者相加,如不大于1百零5,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1百零5或其倍数。

”瑛姑在心中盘算了1遍,果真丝毫不错,低声记诵道:“33数之,余数乘以710;55数之……”黄蓉道:“也不用这般硬记,我念1首诗给你听,那就简单记了:3人同行710稀,5树梅花廿1枝,7子团聚正半月,余百零5便得知。

9宫格将1至9这9个数字排成3列,不论纵横斜角,每3字相加都是105。

黄蓉回答:9宫之义,法以灵龟,24为肩,86为足,左3右7,戴9履1,5居中心。

这个很浅显,应当只需要解释“戴9履1”:九在最上、一在最下。

2.数学的诗数学的诗有:一、《山村咏怀》:邵雍(北宋)1去23里,烟村45家。

亭台67座,8910枝花。

译文:1眼看去有23里远,薄雾覆盖着45户人家。

村庄旁有67座凉亭,还有很多鲜花正在绽放。

:诗人用“学校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11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1般。

二、《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祯(唐)1蓑1笠1扁舟,1丈丝纶1寸钩。

1曲高歌1樽酒,1人独钓1江秋。

译文:戴着1顶斗笠披着1件蓑衣坐在1只小船上,1丈长的渔线1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1首渔歌喝1樽酒,1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三、《咏雪》:郑板桥(清)1片2片34片,5片6片78片。

千片万片很多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译文:1片1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而落,整个天地都白茫茫的1片。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境。

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是一种别样的教育方式。

通过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就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进行初探,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将古诗词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古诗词中常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境。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常常与数学的抽象思维相契合。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亮和霜花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奇妙。

而数学也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数学家们通过抽象的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世界的奥秘。

通过古诗词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中的抽象概念,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体验和领悟。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也与数学的意境相通。

古诗词经常表达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而数学也是一门探索真理、追求美的学科,它表现了人类智慧和思维的精华。

将古诗词中的情感与数学的内在美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古诗词的情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精神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借助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感知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形象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和数学作文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古诗词和撰写数学作文的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数学的理解。

在比赛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古诗词和数学相关的题目,如通过古诗词中的意境想象一个数学问题的解法,或是以数学的角度解读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到古诗词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和古诗词的热爱和创造力。

数学也可以很美丽——数字诗之美

数学也可以很美丽——数字诗之美

数学也可以很美丽——数字诗之美数字入诗,别具韵味,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给人以美的享受。

卓文君的数字相思诗古人将数字入诗,成为佳话,而将数字用在书信中,其表情达意又另有一番滋味。

相传西汉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成婚不久,司马相如便辞别娇妻去京城做官。

痴情的卓文君朝思暮想,等待着丈夫的“万金”家书。

殊不知等了5年,等来的却只是一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数字家书。

聪颖过人的卓文君当然明白丈夫的意思,家书中数字无“亿”,表示丈夫已对她“无意”了,只不过没直说罢了。

卓文君知丈夫已移情另有所爱,既悲又愤又恨,当即复书如下: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拆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

九重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里,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

四月间,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在卓文君的复信里,由一写到万,又由万回到一,写得明白如话,声泪俱下,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司马相如看了诗信,被深深打动了,激起了对妻子的思念,终于破镜重圆。

连用10个“一”作诗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曾写过一首诗,连用了十个“一”,但不给人以重复的感觉: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勾画了一幅“深秋僧人晚归图”。

而清代陈沆的一首诗,更勾画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渔翁垂钓图: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用一至十这10个数作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的乡村风景画。

当代学者张永明先生曾写过一首含有一至十和百、千、万一共13个数字的诗:百尺楼前丈八溪,四声羌笛六桥西。

李白诗歌的数学之美

李白诗歌的数学之美

李白诗歌的数学之美李白诗歌的数学之美(转载)2011年11月16日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酷爱喝酒因此自喻为“酒中仙”,天生的侠骨豪情,剑术天下第二(仅在裴旻将军之下)。

本人非常欣赏李白的仙风道骨,研读李白的诗歌一段时间,发现“诗仙”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运用数学思维作诗的人。

仅仅是个人鄙见,不尽之处还望专家指正。

数学与诗歌历来都被世人认为是绝对相反的。

莫扎特才有“音乐家诗人”的美誉,肖邦也有“钢琴诗人”盛名,可是很少有人能成为诗人数学家。

数学家思维严谨沉稳而诗人天性狂放不羁,似乎很难将这二者集于一身,这样说李白似乎也不能例外。

查遍史料,都没有李白关于数学方面的专著或是成就,那么为什么说李白是鲜为人知的“数学家”呢?本文试图从数字,数学思想等方面揭示李白在数学方面的神秘面纱。

一、李白与数字的亲密接触(1)李白诗歌中的数字李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视角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汉代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是一位高产的诗人,现今流传下来的还有990多首。

这990多首诗中有大量的有关数字的诗歌为世人所传唱,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

在《唐诗三百首》被收录的33首诗歌中,含数字的多达20首,占总数的67%。

(2)李白诗歌的数字美计量之美——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文字或符号。

在数学文字符号使用以前,古人在生活中曾使用过结绳计数、筹码计数等简单的计数方式,后来逐渐有了表示数字的文字符号。

李白诗歌中“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中数量词限定了酒、人、山水的量的多少,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文字符号计量之美。

对比之美——对比是作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从而凸显或衬托所要吟咏之物。

数学文化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数学变得如此“文艺”

数学文化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数学变得如此“文艺”

数学文化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数学变得如此“文艺”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只学语文也是不可能的。

文理二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小学数数数字诗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他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

数学找规律杂数诗百鸟归巢图宋·伦文叙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数字隐藏诗断肠迷宋·朱淑真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

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题秋江独钓图唐·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半半歌清·李密庵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数 学 诗 词

数 学 诗 词

数学诗词引人入胜的数学诗春叶收集整理“最高的诗是数学。

” 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

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

我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

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之中,有的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当你在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得到了美的享受!一、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游山玩水,碰上大雪,触景生情,口吟数字诗,形象地描绘雪花飘落与梅花融为一体的情景: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

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

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

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

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

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

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体现数学美的诗

体现数学美的诗

体现数学美的诗数学是一门美妙的艺术,它以逻辑性和抽象性为基础,深深地渗透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数学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更融入到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正因为如此,很多诗人将数学美作为灵感的源泉,创作出一首首描绘数学之美的诗歌作品。

在数学的世界里,蕴含了一种精确的对称美和和谐美。

对称是宇宙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也成为了许多数学问题的核心。

数学家对对称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出了对称群以及一系列与对称相关的概念。

而对称也不仅仅在几何中存在,它在代数、数论等许多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首描写对称美的诗如下:黛紫贝的弯曲如同水珠,冷光如钻石般耀眼,对称的线条延绵至尽,几何之美纯净无暇。

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它的规律性。

规律是世界的基石,也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家发现了一系列规律,如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等。

这些规律不仅仅是数学的抽象符号,更是隐藏在自然界的智慧密码。

以下是一首描写规律之美的诗:星光洒在夜空之间,转动着的星轨如同舞蹈,斐波那契的曲线渐渐绽放,规律之美如此迷人。

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它的奇特性。

数学家们在探索数学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一些独特而离奇的性质。

比如勾股定理、费马大定理等,这些定理不仅具有美妙而简洁的形式,更揭示了世界的某种秩序和奥秘。

以下是一首描写奇特之美的诗:花朵绽放的时间总是一样,它们的结构又有何奇妙之处?三条边的关系如此美妙,勾股定理解开了几何之谜。

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它的无限性。

在数学的世界里,存在着无穷多的数和无尽的集合。

无限大和无限小构成了数学的边界,也是数学家不断探索的方向。

以下是一首描写无限之美的诗:数轴上的无穷点绵延不绝,无尽的集合隐藏着奥秘。

数学的无限似海深深,思维超越界限的舞台。

无论是对称美、规律美、奇特美还是无限美,数学都展现出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探索人类智慧的工具。

通过数学的美,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秩序、自然的规律,体会到人类智慧的辉煌。

精编数学文化之诗歌中的数字

精编数学文化之诗歌中的数字

精编数学文化之诗歌中的数字
精编数学文化之诗歌中的数字
数学是科学大门的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文化之诗歌中的数字,供大家参考。

诗词与数字:中国古代的诗词不乏数字美的佳句。

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

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同样脍炙人口,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

他还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等,表现出强烈的夸张和爱憎。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同样是壮怀激烈的。

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

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 食尽人间千万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数学美
课前:古诗词朗诵
一、引入
同学们的古诗词朗诵节奏感强、字正腔圆,真好听!说到古诗词,你眼中的古诗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数学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把数学和古诗结合起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数学美》。

(板书课题)
二、课堂探究
中华民族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经历史的洗刷依旧光芒四射。

数学即数字的学问,它不光有数,还有形、量和各种趣题。

诗歌中也有它的数、形、量和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分以下几个板块来研究。

第一篇:诗歌中的数美
1、要说到诗歌中的数字运用之妙,就不得不说到宋代数理大家邵雍的《山村咏怀》了。

《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全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时候留心观察里面有哪些数?你能找到里面的数字吗?你觉得这些数字的作用是什么?一到十串成了一种生活,一种态度。

不单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是一种心态的旷达。

诗人用数学化的方式,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景,这里的数都不是准确数。

把数和古诗结合起来,让古诗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更是一种生活,一份情怀。

看来,把数放在古诗中让古诗变得更形象、生动!
2、再来看这一首《赏雪》
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

你听到了哪些数字?有什么感受?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营造出雪越下越大动态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数字入诗的美妙之处!
3、大诗人李白还善用夸张的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相当于900米,庐山瀑布真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生动的描绘出山势非常高,瀑布水流很就,从高空直落而下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4、有的诗句有具体的数字,而有的诗句没有具体的数字。

再来看这一句“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你觉得这里的数枝是几枝?它在我们数学里叫未知数!
5、你能背出哪些含有数字的古诗?同学们真是饱读诗书,背熟了那么多含有数字的古诗。

6、诗中巧用数字的数学之美
总结:在诗词中含有数字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数字在诗歌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词的审美情趣!
数字深受中国诗人的青睐,它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会成为极好的支撑和点缀。

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有数字出现的诗篇就有77篇之多,占总数的26%。

出现数字的诗句共有81句,其中出现数字184个
第二篇:诗歌中的图美
1、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运用到古诗中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能不能从诗歌中抽象出数学基本图形呢?(闭上眼睛静静的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点、线、面和体。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2、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领会这两句诗的意境吗?你能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把它画出来吗?前半句勾勒出“孤烟”这一直线和“大漠”这一平面的垂直空间关系。

但是这里的直在语文里描写的是炊
烟袅袅上升的画面美,而老师在这里把它演变成了一条直线。

后半句则刻画了圆和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关系。

第三篇:诗歌中的题趣
1、中国古人还喜欢寓数学题于古诗词之中。

《百鸟归巢》
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思考:名为“百鸟归巢”,你能根据诗中给出的数字试着算算看,能够得到100吗?(请同学们拿出笔来算一算)。

看得出来诗人是一位数学高手,简单的一首诗,却蕴含了那么深奥的数学问题。

2、再来看看这一首:
兴庆湖畔景色娇,一棵垂柳一株桃。

绕湖周长两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

漫步湖边赏春色,可知桃柳各多少?
你读懂诗歌的意思了吗?谁读懂了?能把意思说给大家听听吗?动笔做一做。

第四篇:诗歌的外形美
如果诗歌中的数、图、题是诗歌的灵魂的话,那么诗歌的灵魂是美的。

但是,仅仅灵魂美还不够,诗歌也十分讲究外形美!
1、诗的对称之美
诗外在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两句一组,依次向下排开,出句和对句字数相同,形成强烈的数学对称之美。

诗的对称之美还体现于一种修辞手法——对偶。

长律是对偶的最好体现,它除首尾两联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全用对偶,给人工整匀称,气势磅礴的艺术享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认真听朗读录音,想一想:哪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你感受到诗歌的对称美了吗?
2、杨辉三角与宝塔诗
诗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三、总结:
1、说说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诗词与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它们有着奇妙的同一性。

诗词一向被认为是文学艺术上的明珠,是感性灵动的。

但实际上,诗词的美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数学之美。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感是尚待发现和解答的某种未知的数学方程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