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响组曲

合集下载

交响乐赏析[整理]

交响乐赏析[整理]

交响乐赏析题材:1.交响曲乐圣——贝多芬(德国)—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捷克)—第九交响曲;音乐之父——海顿(奥地利)—惊愕;莫扎特(奥地利)—第四十交响曲(不想长大)。

贝多芬:《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D小调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海顿:小夜曲小号协奏曲,清唱剧《创世纪》,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G大调《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莫扎特:《魔笛》,《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三段式结构。

第四乐章,多采用舞曲性格的急板如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交响曲特点由多种乐器一起演奏一首曲子,需要高度的默契和技巧。

指挥和首席很重要。

交响乐气势磅薄,优秀的演奏可以给听众一种美妙的体验。

这种感觉是和任何一种乐器独奏不同的。

古典时期乐队编制:2.协奏曲维瓦尔第(意大利)—四季;柴可夫斯基(俄罗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德国)—E小调协奏曲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浅谈巴赫《德国组曲》中的音乐特征

浅谈巴赫《德国组曲》中的音乐特征

浅谈巴赫《德国组曲》中的音乐特征发布时间:2021-09-17T02:57:38.5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6月总第375期作者:王兢莉[导读] 在主题变换使用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要素取得了和谐统一之后,便形成了新型的复调音乐,使之达到了近代复调音乐的巅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湖北襄阳441050摘要:巴赫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其作品汇集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萃,是西欧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的融合。

在巴赫的组曲中,各部作品中占有着不同的舞曲数量。

巴洛克时期,组曲作为一种典型的套曲形式,在同一组相同调性的舞曲构成,在节奏、速度上形成对比,它们是各国舞曲的精华。

采用的最普遍舞曲有:阿勒曼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英国的基格。

在巴赫的《德国组曲》中,不仅有宫廷的舞曲高贵典雅,也有世俗的民间音乐成分,囊括了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舞曲。

关键词:巴赫《德国组曲》音乐特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和教育家,是巴洛克音乐的高峰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大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宗教音乐。

他的音乐渗透着中世纪的圣咏因素,作品展示出声部间回转、分离、穿插、偶遇、对称、并流等特点,每一细节都处理得稳妥、贴切,写作手法严谨、缜密。

巴赫将对位法化为内心的激流,深情款款而细诉涓涓细流。

贝多芬说:“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德文名字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巴赫的作品涉及的体裁很广泛,有康塔塔、弥撒曲、受难曲、协奏曲、钢琴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经文歌、清唱剧、管风琴曲、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等,被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他一生从事古钢琴、管风琴的演奏与创作,尤其在复调音乐的创作上,使之达到了最高成就。

他所作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德国组曲》被用做通向“十二平均律曲”的桥梁。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摘要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

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

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

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

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字交响乐拉德斯基进行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命运交响曲正文1.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

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茨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

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七彩管弦(五)《交响组曲》教案 湘艺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七彩管弦(五)《交响组曲》教案 湘艺版

交响组曲
组曲,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套曲。

器乐套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奏鸣曲套曲,包括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特点是各乐章的结合有严密的逻辑性,适合于表现戏剧性比较强的内容;另一种就是组曲。

特点是各乐章的结合比较自由,每个乐章都有相对独立性。

组曲和交响曲一样,是多乐章的乐曲。

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组曲也叫交响组曲。

交响曲规模比较大,内容比较深刻,交响组曲规模比较小,内容大都以描绘性、娱乐性为主。

乐章数量可多可少。

交响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的音乐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专为音乐会创作的组曲。

第三讲 交响组曲与交响童话欣赏

第三讲 交响组曲与交响童话欣赏

第三讲交响组曲与交响童话欣赏[教学目标]学习了解交响组曲与交响童话两种体裁,欣赏这两种体裁的代表性作品。

[教学重点] 交响组曲《动物狂欢节》与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欣赏[课型]欣赏课[课时]2学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教学:1.交响组曲:组曲是多个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但与交响曲不同,它的乐章数量并不固定,少则四五个,最多的有二十几个。

在内容上,交响曲往往反映社会重大题材,四个乐章常贯穿着一条主线,而组曲一般并不反映社会重大题材,每个乐章相对独立,用对比的原则组织在一起,各个乐章之间不强调内在的联系。

著名的组曲有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他给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作的配乐)、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舞剧音乐)、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根据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的题材写成)等;我国著名的组曲有冼星海的《满江红组曲》,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等。

代表作欣赏:《动物狂欢节》圣-桑与他的《动物狂欢节》圣-桑(1835-1921),“法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很早就显示出音乐才能,与莫扎特一样被称为“音乐神童”,3岁开始作曲,7岁就对音乐进行分析,13岁进入著名的巴黎音乐院,是钢琴的奇才、首席管风琴手(可能还是当时最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指挥家,他还写了些关于绘画、哲学、文学和戏剧的书。

由于在巴黎创办了民族音乐协会和通过他自己的创作,圣-桑在1870年普法战争后,对复兴法国管弦乐颇有贡献。

罗曼·罗兰说圣-桑的民族音乐协会是“法国艺术的摇篮和圣殿,从1870到1900年间,法国音乐中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来自它那里”。

圣-桑的作品众多,涉及歌剧、管弦乐、钢琴等不同体裁,主要包括:5首交响曲,如《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4首管弦乐交响诗,如《死之舞》(又称《骷髅之舞》);12部歌剧,如《参孙与达丽拉》;5首钢琴、3首小提琴、2首大提琴协奏曲,还有神剧、钢琴幻想曲,许多的室内乐、歌曲等等。

音乐时空的对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组曲《梁祝》分析之比较研究

音乐时空的对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组曲《梁祝》分析之比较研究

音乐时空的对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交响组曲《梁祝》分析之比较研究摘要1959年和2002年,根据越剧曲调“梁山伯与祝英台”旋律主题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与两部交响组曲分别问世。

两套曲目相隔几十年,展现了交响乐民族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总结“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问世后的几十年,这一跨时代作品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并通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分析表明中国当代交响乐作品的理论价值与文学价值,此作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作曲理论技术结合,打开了国内小提琴协奏曲民族化的大门。

第二,结合刘敦南先生的创作理念,对“梁祝”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有一个完整且详细的结构音乐分析研究,其中涉及到配器、作曲技法、曲式结构等大量西方作曲思维,也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中国传统乐器的运用,主要以音乐分析来阐述作曲家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音乐情绪等,也对故事情节表达的一个总体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

第三,根据原戏曲结构故事情节的发展,总结组曲与原戏曲结构的对应式处理布局。

第四,从组曲结构、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运用等方面举例说明组曲中的民族化处理手法。

最后,“时空”的对话,对“梁祝”交响组曲和小提琴协奏曲的一个总的分析比较,阐述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几十年中,受西方音乐文化所影响的种种变化、作曲家创作作品的相同与不同、同时保留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以及从各个角度看西方作曲思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交融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可行性。

关键词:梁祝;音乐学分析;协奏曲;交响组曲THE DIALOGUE BETWEEN TIME AND SPACE OF MUSIC--A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IOLIN CONCERTO LIANGZHU AND THE SYMPHONIC SUITE LIANGZHUAbstractBased on the musical theme of the Yue opera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there emerged violin concerto and two symphonic suites in1959and2002separately.These two sets of tracks have been released decades apart by showing their unique charming of symphonic nationalization.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ology:First of all,w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poch-making violin concerto Liang Zhu after its first release decades apart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o conduc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nd literary values in China contemporary symphony.This musical work combin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with Western composition theoretical techniques to open the door of the nationalizing domestic violin concertos.Second,we did a complet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usic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ites of Liang Zhu combined with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Dr.Dunnan Liu.We mainly conducted the musical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composer characterized the image-shaping,music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oryline to overall figure ou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involves numerous Western composition concepts such as orchestration,composition techniques,and melod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格罗菲交响组曲《大峡谷》的本土化创作特征

格罗菲交响组曲《大峡谷》的本土化创作特征

格罗菲交响组曲《大峡谷》的本土化创作特征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大峡谷》运用了许多音乐手法来描绘大峡谷的壮丽景象和独特
氛围。

作曲家运用了强力的管弦乐合奏,创造了浩大的声音效果,以展示大峡谷的壮观景观。

该作品还运用了巧妙的和声技巧,创造出宏伟的和声氛围,以传达大峡谷的广袤和谐。

还有许多其他的音乐手法,如借助速度、力量和节奏的变化,表现大峡谷的起伏和动态变化。

这些音乐表现手法使作品得以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大峡谷的美景和独特魅力。

在曲式结构上,《大峡谷》采用了多段式的组曲结构,每一段都代表了大峡谷不同的
景观和氛围。

这种多段式的曲式结构使作品具有明确的主题,同时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
解和领悟大峡谷的多样性和奇特之处。

每一段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发展,通过变换和发展主题,使作品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峡谷的多样性和壮美。

在乐器运用上,《大峡谷》选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乐器来表达大峡谷的特色。

作品中
运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如大号、长号和小号等,以展现大峡谷的庄严和肃穆。

还运用了
木管乐器来表现大峡谷的柔和和寂静。

作曲家还运用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如鼓和钹等,以
增加作品的力度和冲击力,使听众感受到大峡谷的震撼和宏伟。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的作品分析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的作品分析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的作品分析【摘要】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是一部以乔家大院为灵感源泉的音乐作品。

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正文分析了乔家大院的历史背景、其作为音乐灵感的重要性、音乐作品中表现的远情主题、乐曲的结构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结论部分探讨了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艺术成就,对听众的启发和感染力,以及展望作品的未来发展。

整篇文章通过对乔家大院和音乐作品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这部交响组曲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感染力和启发,为作品的未来发展展开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背景,主题,历史背景,音乐灵感,远情主题,乐曲结构,情感表达,艺术成就,启发,感染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的背景《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耐创作的交响组曲之一,该作品共分为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以乔家大院的不同场景和故事为灵感而创作。

而“第六乐章:远情”则是整个交响组曲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表现了乔家大院中那种遥远的思念和情感。

乔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是晋商乔家的家族宅第,也是中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处古代大型庭院建筑。

朱践耐在创作这部交响组曲时,深受乔家大院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他将乔家大院中的家族故事、爱情传说、宗族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音乐上的表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呈现和传承。

通过“远情”的表达,朱践耐希望让听众感受到那种遥远的情感纠葛和乡愁,从而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

1.2 概括作品主题《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第六乐章:远情”》是一部描写乔家大院的音乐作品,以远情为主题,展现了乔家大院的壮丽与悠长。

作品主题围绕着乔家大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表现出对过去的追思和远方的向往。

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乔家大院的丰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探讨了人与家园之间的纽带与情感。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简介:《交响练习曲》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舒曼于1845年所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被誉为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舒曼的音乐风格充满着热情、激情和表现力,同时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这首《交响练习曲》也不例外。

本文将通过分析其音乐结构和表现形式,探讨其中的“交响”所在。

一、音乐结构分析《交响练习曲》分为两个部分,共12个分曲。

第一部分包括1至7个分曲,第二部分包括8至12个分曲。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展现舒曼的技巧水平,在速度的快慢、音程的高低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难度。

而第二部分则表现了他的音乐性能力,强调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和韵律感。

整个作品以A小调为主调,音乐结构上呈现出类似于交响曲的形式,因而得名“交响练习曲”。

每一个分曲都采用了不同的主题和节奏,并通过巧妙的转换和衔接使其关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整体。

二、表现形式分析1. 强烈的个性表现《交响练习曲》充满了浓郁的个性特点。

舒曼在其中大胆地运用了各种技巧,如琶音、颤音、点弦、强音、发声等,使得音乐具有了非常强烈的热情和感染力。

这些技巧在舒曼的手中不再是冷冰冰的乐理学知识,而是具有了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了艺术的价值。

2. 精妙的音乐处理舒曼在其创作中善于处理各种乐器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的效果。

他巧妙地用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和声等手法将作品串联起来,使得整个作品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另外,在速度和节奏方面,他也做了充分的尝试,将不同的速度和节奏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深邃的情感表达音乐是情感的表达,而舒曼正是通过这首《交响练习曲》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情感。

他的音乐充满了矛盾、激情和渴望。

在作品中,舒曼刻画了一种人生的波澜壮阔和坎坷曲折。

有时舒曼的音乐风格明显显露出悲哀和忧郁,有时则充满了豪情和热情,充满了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结语:通过对《交响练习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交响”所在不仅仅在音乐结构上,更体现在舒曼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上。

浅谈交响乐赏析

浅谈交响乐赏析

浅谈交响乐赏析作者:邵晶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交响乐是音乐王国的统帅,本文就针对交响乐的赏析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人们提高一下如何欣赏交响乐提供点资料。

关键词:交响乐赏析交响乐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名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到了古罗马时期,交响乐已经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作为交响音乐中的一种体裁,交响乐主要有五种体裁: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

虽然体裁主要是这几种,但是它的范畴经常被扩展,例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进行曲、叙事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交响乐是一种结构形式很宏大和多样的,并且很善于表达强烈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效果,还能很好的反应当时的社会内容,抒发人们内心情感的音乐。

交响乐给人以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不像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组织的乐音形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段,给人一种非具象性、时间性、运动性、感觉性等多种体现。

1、交响乐的组成部分交响乐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乐章,四个乐章的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但是有时也会加上引子和尾声。

有时也会多于四个乐章,例如: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乐》共有五个乐章;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三交晌乐》共有六个乐章。

有的还会少于四个乐章,例如: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乐》就是单乐章;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第三交响乐》是两个乐章。

四个乐章的布局不同,我们先来看看各个乐章的布局。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在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会用到它。

这一乐章是整个曲子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作者会在这一章奠定出作品的基调,由于这部分的重要地位,第一乐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示部,在这一部分会表现出两个主题——正主题,副主题,正副主题一般会形成强烈的对比为主要特征,奠定了音乐发展的基础,但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交响练习曲》是浪漫时期著名作曲家舒曼创作的一部乐曲,全曲时长约为13分钟,共分为4个乐章。

该作品的名称中含有“交响”二字,那么这个“交响”究竟在哪里?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乐器编配来看,这部作品的乐器编配并不是传统的“交响乐队”,而是更像室内乐的编制。

作品中使用的乐器包括:两支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单簧管、法国号、大提琴和钢琴。

这些乐器的编配,在当时并不常见,更像是舒曼为了达到他的音乐表达效果而刻意选用的。

因此,从乐器编制来看,这个“交响”并不在乐器编配中。

其次,从音乐形式来看,整部作品虽然以交响的形式命名,但其实是由四个独立的练习曲组成的,而不是具有清晰主题和变奏的交响乐的构成。

每个乐章表现的音乐特点也各不相同,第一乐章突出了主题的开端和发展,第二乐章则是一个完整且情感丰富的旋律,第三乐章则强调了节奏和速度的变幻,第四乐章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终曲。

因此,从音乐形式上也可以看出,这个“交响”也并不在音乐形式中。

最后,我们来看舒曼创作这个作品的背景。

据了解,舒曼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曾经听过孟德尔松创作的交响曲,并且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希望能够借此作品,来探索自己对交响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同时,舒曼在当时也遇到了创作困境,他觉得自己缺乏对乐器特殊技巧和多样的音响效果的掌握,因此他想借此作品,来进一步练习和掌握这些技巧和效果。

基于这两个动机,舒曼才创作了这部名为《交响练习曲》的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并不在乐器编制和音乐形式上,而更多的是在作曲家的想象和探索中。

通过这部作品,舒曼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展示了他对音乐的探索和练习精神。

浅谈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

浅谈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

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

以单三部曲式为基础发展而成, 其中每一部分都包括了一个单三部曲式或单二 部曲式,交响曲的二乐章和三乐章大多用复三 部曲式写成。 复三部曲式常用A(aba或ab)B(cd c或cd)A(aba或ab)表示。
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回旋曲式 基本主题出现三次以上,主题与主题之间插有各不 相同的插部,是以三部曲式的对比与统一原则为 基础的。它常用于协奏曲的第三章,交响曲的第
浅谈 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
黄品川 2017-2-20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是大众语言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音乐同样有叙事性,有画面感 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同时具有时代的烙印
音乐
音符 乐句 乐章
文学
文字 句子 章节
曲式结构
体裁:歌曲、室内乐、交响乐、歌剧
各种叙事、表现手法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音乐 清晰性 对情感的表达
文学
跨越语言的鸿沟
一定时间内承载的内容
音乐的曲式结构
主题,乐句,乐段,
单一部曲式:只有一个乐段
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不同的乐段组
成,形成音乐的对比,A+B
音乐的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


由三个自成一段的音乐组成, 第一段往往代表音乐的基本情绪, 第二段是新的乐段,往往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第三段大部分是重复第一段,也叫再现,体现 了统一原则, 它大量用于交响音乐中,是很多曲式的基础。 单三部曲式常用ABA表示。

24:30乐队齐奏,定音鼓-雷声,低音提琴浑厚的 呼号和短笛尖锐的呼啸,炫目的闪电、隆隆雷声、 豆点大雨在狂风的携裹下噼噼啪啪的打下来。 26:20暴风雨达到高潮 27:14随着雷声渐渐远去,音乐转入第五乐章 这仿佛不只是表现风雨雷电的音乐,这简直就是 暴风雨本身。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1. 引言1.1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舒曼《交响练习曲》是一部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的“交响”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

在这部作品中,舒曼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的形式,展现出深厚的音乐底蕴和创作功力。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音乐内涵和魅力所在。

舒曼的《交响练习曲》具有丰富多彩的乐曲特点,包括情感丰富、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

在乐曲结构上,舒曼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变奏和发展的手法,使整个作品紧凑而富有张力。

器乐运用方面,舒曼充分展示了各种乐器的独特魅力,例如弦乐的柔美、管乐的豪放等。

2. 正文2.1 背景介绍舒曼《交响练习曲》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曲于1842年创作,首演于1843年。

在当时,舒曼正处于音乐创作的高峰期,他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精力。

在19世纪初期的欧洲,交响曲是管弦乐队中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被视为音乐家展示作曲才华、表达感情和构思乐曲结构的重要途径。

舒曼在创作《交响练习曲》时,受到了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影响,但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该作品可谓是一部富有激情和深度的音乐作品,展现了舒曼作为作曲家的精湛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通过对《交响练习曲》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在当时音乐界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舒曼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贡献和风格特点。

2.2 乐曲特点分析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一部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

这部乐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乐曲的旋律优美动人。

舒曼以其独特的旋律构思,创造出了深情悠扬、动人心弦的旋律,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梦幻和幻想的世界中。

这种旋律的优美和动人,让听众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乐曲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

舒曼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变化,使整个乐曲显得富有动感和活力。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马琳彤(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交响练习曲》是罗伯特·舒曼创作于1834年的具有交响色彩的练习曲。

其以新型的自由变奏特点、丰满的和声织体、饱满的交响效果、调性和节奏的转换又兼具逻辑性屹立于浪漫派作品之林。

舒曼用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与作曲技巧诠释了音乐与浪漫,钢琴与交响乐间的完美交融。

本文将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各个变奏段落的交响乐所在,以及交响化的体现,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剖析及理解《交响练习曲》。

【关键词】舒曼 ;交响练习曲;交响化【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引言本文将着重浅析《交响练习曲》,其虽名为练习曲,但同时又具有变奏曲的创作曲式与和声织体。

虽为钢琴练习曲,但同时又具有交响乐音响效果的作品。

本首作品创作于1834年,当时舒曼24岁,出版于1837年。

“交响”是指以前钢琴曲所没有的音响幅度,呈现给英国作曲家贝内特。

此曲为主题与十二首练习曲。

或许由于当时听这首作品的同时听到了其他钢琴作品所不具备的交响曲色彩的音响效果,所以有“交响”一词的出现。

本首作品由主题和十二首练习曲构成,并且演奏技巧丰富,演奏难度极高,具有强烈的音乐表现力。

其中、情感多变,展现了钢琴音响的无穷变化,经历了庄严、悲怆、变化无常、抒情、辉煌等心理情绪变换。

其中的第十一首练习曲,柴可夫斯基对其进行配器,以供交响乐团演奏。

阿尔伯特·波特西斯评论:在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我认为舒曼真是他们当中最难以捉摸的。

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困难是要演奏出听起来非常钢琴化,但在作者的头脑里似乎是为管弦乐队或人生而写的。

本文将用较小的篇幅对《交响练习曲》中的多样的和声肢体、不同的力度变化,以及钢琴交响乐器的模仿进行分析,最终表现交响化的特点。

一、《交响练习曲》中多样的肢体《交响练习曲》是一首以古典主义和声肢体为主的作品,但是内容织体很复杂多变,其中运用了复调中的对位、卡农及赋格等和声常用的基本创作手法。

析谈对交响乐的认识及音乐欣赏

析谈对交响乐的认识及音乐欣赏

析谈对交响乐的认识及音乐欣赏交响乐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的曲式)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是由若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交响乐是早期从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的,其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l750年,即从蒙特威尔第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1750年,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

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

而此处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5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

浪漫主义兴起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作品注重于表现个人情感等一些比较感性的方面。

浪漫主义与在许多方面古典主义格格不入,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上。

古典主义音乐鲜明向上,而浪漫主义音乐则比较注重于抽象空间里的情感,多有想象,色彩鲜明。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

浅析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交响练习曲》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罗伯特·舒曼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交响曲创作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快板》、《慢板》、《幻想曲》和《终曲》,展现了舒曼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深厚的音乐修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的“交响”所在进行浅析,探讨其中蕴含的音乐艺术和情感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交响练习曲》的配器和音乐结构。

舒曼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配器,包括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

他精妙地运用了这些乐器的音色和特点,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音乐结构上,舒曼采用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即快板-慢板-快板,但他在每个乐章中都添加了一些新颖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在这样的配器和音乐结构的基础上,舒曼通过音乐的形式和发展,展现了他对交响乐的探索和实践。

在《交响练习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舒曼对交响乐的热爱和对音乐表现力的追求。

在第一乐章《快板》中,舒曼运用了轻快的旋律和明亮的色彩,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乐观向上的情感通过音乐形式得到了完美的表达,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的气息。

而在第二乐章《慢板》中,舒曼则运用了宁静柔美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暖。

这种温柔内敛的情感通过音乐形式得到了完美的表达,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温馨和宁静的气息。

在《交响练习曲》的第三乐章《幻想曲》中,舒曼则展现了他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幻想力。

这个乐章以其奔放的节奏和激情澎湃的旋律,充分展现了舒曼对音乐表现力的追求和对音乐形式的突破。

在这个乐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舒曼对音乐情感的操控和对音乐想象力的释放,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奇幻和激情的气息。

在《交响练习曲》的第四乐章《终曲》中,舒曼则展现了他对音乐发展和结局的掌控能力。

这个乐章以其激昂豪迈的旋律和壮丽宏大的音响效果,展现了舒曼对音乐结局的雄壮和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中音乐形象的塑造
作者署名:梁海平【摘要】《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它吸取了波斯、印度、希腊等国的民间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到16世纪才最后编定。

这部绮丽动人的故事集,生动地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天方夜谭;冒险精神;勇于搏斗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又译《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

《天方夜谭》是世界各国人民熟知的阿拉伯经典文学作品,又名《一千零一夜》。

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

古时候,萨桑王国的国王山努亚因妻子背叛了他而万分仇恨女人,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

因此,他每晚娶一个女人过夜后便杀掉。

三年后,宰相的女儿大胆入宫,并每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在天亮时便停下来,第二天接着讲。

经过1001个夜晚,国王终于打消了杀女人的心思,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

世界名著天方夜谭也由此诞生。

“天方”是从前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

故事,多是阿拉伯地区国家的传说。

公元9世纪时,是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它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有着独特而辉煌的文化。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地区的古代民间传说。

从9世纪开始,经过搜集整理,至16世纪结成集子。

到了18世纪,传播至欧洲、亚洲许多国家。

全书共有两百多个故事,这里所选的是其中最著名的几个。

它们反映了东方文化的瑰丽色彩,神秘、奇异、幻想丰富、语言优美。

它们把神奇的想像和当时阿拉伯的现实结合起来,读故事便可了解那个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貌。

同情贫苦大众的遭遇又称赞他们的智慧;歌颂冒险精神,特别是航海者的勇敢,因为那时候许多国家都是由于海上贸易而发达起来的。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又名《天方夜谭》从山鲁佐德王后对国王讲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故事来作四个乐章的标题,每个乐章中都有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来代表山鲁佐德王后作主题的“叙述”。

音响绚丽而精致,每一段曲子
都引人入胜。

乐章的序奏为庄严的广板,序奏的第一主题为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主题,显得威严而冷酷;序奏第二主题为山鲁佐德主题,由优美抒情的小提琴奏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接下来乐章便进入辛巴达的故事氛围之中,首先呈示出大海主题,其旋律悠长而且带有起伏性,给人以浩瀚、宽广的海洋形象;然后是一组带有东方色彩的上行音,由木管乐器奏出,仿佛辛巴达的小船在大海上轻轻飘行,紧接着由长笛奏出柔和的辛巴达主题。

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德的船》,描写的是航海探险家辛巴德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是个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序曲中阴沉威严的沙赫里亚尔的主题与小提琴独奏的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舍赫拉查德的主题,作为两个主要的音素材,贯穿于全曲各个乐章。

序奏之后,音乐转入对大海与辛巴德的船的描绘。

主部中,沙赫里亚尔的主题在大提琴、中提琴的波动音型伴奏下反复模进,犹如无边的大海。

副部分别以前面的两个主题素材加以变化,音响越来越丰满、强烈。

由于呈示部本身已经偶了相当的发展,作曲家便省去了展开部,让音乐直接在高潮中接到了再现部。

尾声中,主题改由独奏方式出现,清透的音色就象是阳光下蔚蓝的浪花。

音乐弱下去,渐渐隐去,辛巴德的船消失在远方的海面上。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是卡伦德王子在叙述故事。

卡伦德是回教的游方僧,原来是个王子。

他在一次航海中,船被一座磁石山撞破,漂流到一个岛上,并遇到一系列的惊险场面。

这一乐章是谢赫拉查达给国王讲述卡伦德王子冒险的神话情节。

前奏是简短的谢赫拉查达主题,然后转到故事中卡伦德王子的自述。

卡伦德王子的主题,由大管在低音提琴延长和弦微弱低沉的背景上。

作曲家广泛的发展了卡伦德王子这一主题,采用了不同的音色和速度变奏。

听者可以充分地去幻想那些众多、变化无穷的东方神话故事。

中间部分的音乐有较大的展开和对比。

独奏长号和家弱音器的独奏小号,交替发出不详的号角之声。

国王的主题也是构成这段音乐的一种素材,它以紧张的节奏,显示出惊奇的情节,接着出现了威武交战的呼应幻想性,它们频频交战,好象是怪鸟翅膀的拍击声,又像是怪鸟恐怖的呼啸声。

这个妖怪就是险些使勇敢的辛巴德送掉性命的神鸟罗克。

这是一段奇险的经历。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继续用变奏的手法,发展卡伦德的主题。

音乐逐渐地宁静下来,讲故事还在娓娓而谈……其所展示的各种绚烂神奇的幻想性场面格外引人入胜。

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和公主》略带温柔的阿拉伯曲风,可谓是一篇音乐抒唱的爱情诗——这也是四个乐章中最为优美耐听的一个乐章。

是一首优美的爱情“小夜曲”,宛如描写一对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在梦境般的国度里谈情说爱的情景。

王子的主题首先由小提琴奏出,温情脉脉,如同表达爱的一首情歌。

不久,在大小鼓颇具特色的节奏伴奏下,单簧管奏出舞蹈性的公主的旋律。

乐章第三部分,上面的两个主题再度出现,情绪显得更加热烈。

紧接着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又羞怯地登场,乐曲最后在公主的舞曲旋律主题中达到高潮,完满地结束了这一段爱情故事。

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辛巴德的船撞上立有骑士铜像的峭壁》是一个十分热烈的乐章。

这乐章中,前面几个乐章的各个主题,都以不同的色彩重现,他们共同塑造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节日的图画,最后作曲家使用了许多服役色彩的打击乐,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突然,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展示出一副严峻的画面,把我们重新带入大海,辛巴德的船在海浪中颠簸着,突然,在锣鼓喧闹的敲击声中,管弦乐队奏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弦。

最后,夹带着紧迫的暗流,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

尾声中,大海恢复了它的平静,就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安详、悠然,辛巴德的小船仍然在夕阳下稳稳地行驶着。

最后,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又一次出现,她微笑着结束她的故事。

最后,苏丹王的主题出现,它是由低音弦乐奏出的。

音乐在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的微弱的和弦中结束。

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

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

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

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组曲》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