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20页PPT

合集下载

张永和-生态建筑

张永和-生态建筑

张永和虽然没有专门的对生态建筑进行研究,但不管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 作品上的表达都能体现自然与建筑融合,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等生 态建筑的部分。我相信每个伟大的建筑师都会在建筑与生态环境,建筑与周 边环境,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塑造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创造。
土宅 远洋艺术中心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2002 东莞 石排镇政府大楼 2005 内蒙古 游客中心 2004 北京柿子林会所 2004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楼
长城脚下的公社— 长城脚下的公社— 土宅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 住宅
张 永 和
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师 建筑教育家 建筑教育家 非常建筑工作 室主持建筑师
美国注册建筑师 美国注册建筑师
美国伯克利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 筑系硕士; 筑系硕士;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 责人、教授; 责人、教授;
远洋艺术中心
• 远洋艺术中心是一个工业厂房 改建而成。
建筑材料是一个可回收利用, 建筑也可以回收利用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张永和改 变了空间的一种组合,但只用 了少许变动,我觉得这也是一 种可再生,也是一种生态建筑 的一方面。
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生态建筑应该是一个 广义的,除了选材或 做法,设计手法其实 可以很生态,与大自 然的一种融合和亲近 建筑给人一种回归大 自然的心理感受也是 一种生态建筑,不仅 仅指节能等方面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采用了 屋顶花园,保温隔热,减 少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 屋顶花园还能给人春意盎 然,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从人的心理上讲这种设计 也是属于生态建筑的一部 分。
2002 东莞 石排镇政府大楼 石排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三十三个镇之一。 当地气候炎热而潮湿。镇政府的设计针对地方气候特点, 发展基于气候的地域建筑学。这种针对气候的建筑学随着 80年代空调的广泛使用已逐渐消失。建筑被切开为三个 薄片以形成好的空气流通;南向的柱廊既作为遮阳又创造 政府形象;而顶层的水平遮阳则减少屋面的辐射热,同时 又限定了薄片间的公共空间。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中国现代民居
长城与走廊年代相差2000多年,但二者的建筑 形态同是取材于大自然,臣服于大自然。二者 的演绎及选材当然因时代不同而各异,但与大 自然共存相互辉映的精神则是一致。 夯土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 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 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利用结合传统建筑的方 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 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层 叠 的 山 峦 景 色 ,
到 达 水 关 长 城 景 区 。
出 城 约 六 十 公 里 ,
沿 路 是 密 集 的 城 市 外 围 建 筑 。
出 北 京 上 八 达 岭 高 速 往 北 ,
长城脚下的公社
时间:开始运作于2000年9月,至2002年4月,一期住宅分别进入
完工精装阶段。 建筑师:首期开发的12栋别墅的建筑师——12位全部来自亚洲国 家、年龄在三四十岁、被誉为“正在向大师迈进、最有希望崭露 头角”的亚洲青年建筑师。 主旨:建造一个私人住宅的当代建筑博物馆,并且希望通过这个 具有实验性的举动,影响中国一代的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 为我们新生的“年轻”国家在当代建筑的发展上做出贡献。 要求:对这些未来的建筑大师,投资方的设计任务书除了用地与 用材(希望建筑师用当地可以找到的材料)的限定外,几乎再没 有什么条条框框。
中国位于北半球, 夏季多东南风,冬 季多西北风。北二 分宅的起居室交往 与展示功能较南 面餐厅要求高,所 以对采光及通风要 求也高。
夏季空气对流通风
h
h26ຫໍສະໝຸດ 采光北京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 度大约26度。 北面作为交往主要场所,为 了满足冬季的采光要求,二 分的设计使北面采光良好。 相比之下,背光的南部宅自 然光并不理想,考虑到其功 能主要为日常起居,人工光 应用较多,正弥补此缺憾。 从采光角度看建筑师对南北 的功能布局的确是匠心独运。

二分宅ppt课件

二分宅ppt课件

“四合院”
“土宅”首层 只面向庭院的 大面积玻璃窗, 中庭既营造出 传统四合院的 私密性,又有 山林野趣的幽 境
“观景台”
沟平“地 谷台土势 间可宅较 的以”高
别纵二, 墅览层又 群点阔偏 落缀大居
。在的一 山观隅 岭景,
“二 分”
“土宅”的庭院是 一个“V”字形 的向山岭和溪流 开敞的绵延空间。
半室外平台一 边以夯土墙围 合,另一边以柱 式半敞开.
2楼
立于二楼全敞 开式露台极目 远眺,山峦美景 尽收眼底,满足 陶冶心灵需求.
门厅与起居室 起连接作用,是 空间的一种过 渡.
二楼卧室四周 以实墙围合,满 足安全感与私 密性要求.
流线图1
流线图2
丰富的内部空间
二分宅体现的空间是 具有多样性的。开敞 的,半开敞的,封闭 的,以及过渡性空间 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和运用。
水关项目的理念走向
建筑师走廊的意义,是在于它很大程度上代表 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取向。 一个社会文化的兴旺,一方面固然基于它有否 深厚的历史,但关键是这历史是否成为这文化 前进的负累,抑或是这文化前进的动力。建筑 师走廊处身于一个文化遗产区(水关长城),但 不受遗产所震慑,而是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大 自然环境),利用这遗产的动力去自由发挥前卫 的建筑艺术。
山岭构成了它的另一 “墙”
分裂仅是弹性建筑的多种状态之一,这座分裂的房子并非一成不变。
两半间的角度可自由调整,使之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
二期工程要将建筑复制改建,根据每个特殊基地的地理状况,光线, 风向情况,适应性极强的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
—— 单栋的 平行的 互成角度的(垂直的)
一长条或背对背的 各式建筑
h
h d
26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1)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张永和作品分析

张永和作品分析

“非常建筑师”张永和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师们身在福中 不知福呢?因为中国虽然有5000年 的传统文化,可实际上却是个年轻 的社会。没有太多过去的集体记忆, 面对当今的中国文化,谁都不知道 该如何定位,更不知道建筑究竟如 何做才代表了现在的文化。这样的 情况下,业主和建筑师之间就成了 合作关系,共同摸索新的模式,因 此会经常把许多事情出现许多过头 的设计,但是这种走过头正代表了 一种活力。”
1.2建筑与场所
• 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县境内,翻过了长城,就在 长城的脚下。该基地位于山谷的坡地上,地势东高西 低。南面为南北向山坡,种植数棵白桦树。建筑覆盖 的山坡高差达2米。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构民房 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
1.3.建筑平面分析
• 黑白空间
• 白空间为日间使用为主的空间,主要发生动态活动, 与室外在交通流线即视线上关系较为紧密,它主要集 中在建筑的西侧,也就是主立面同时也是主入口一侧 黑空间主要以夜间使用为主,主要集中在一层的东部 和二层。一层两间主人卧室,以及一个较为私密的小 起居室构成了这一比较静态的空间组合,这一区域通 过高差以及楼梯很明显的与白空间划清了界限。可以 说,从二、三级高差出现的第一级楼梯开始就已经进 入黑空间了。但黑空间依然有着良好的朝向和外部环 境。靠近南侧的主人卧室不仅能接受来自南和西两个 方向的阳光,而且面对着一个小内院,在视线上也有 足够的空间。而位于二层的三间客人卧室更是可以在 寂静的夜晚环眺重山的魅影和天上的繁星。 黑空间与白空间的划分明确,动静有致,是设计中比 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设计理念主要作品二分宅北京北大青岛国际学术中心远洋艺术中心北京玻璃洋葱西餐厅北京中国科学院晨星数学中心山语间别墅北京席殊书屋北京柿子林会馆北京苹果社区售楼部美术馆北京200420032001200120001999199819981996山语间别墅中国北京远郊怀柔山中张永和的建筑思想随着建筑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顺应全球化趋势和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化与城市化双重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和调整在1996年以前可以作为第一个阶段他所主张的是叙事建筑以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院落空间的探索在这期间的方案纸面工作多于实际工作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多于建筑作为一个动词的关注

中外建筑史涵璧湾

中外建筑史涵璧湾

间 最 顶 级 的 香 水 品
有 一 场 盛 宴 , 粗 茶
及牌淡
不,饭
上是
荷泥
叶土




甘甜外景图来自 实景图实景图实景图
客厅
卧 室
儿童房
休息室
餐厅
厨 房
玄 关
玄关走廊
卫生间
衣帽间
阳台
• 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寄语:运河岸上的 院子是用建筑语言对于生活方式、生 活质量的一种全新释义,整个项目打 破目前比较普遍的“以建筑为中心, 景观为装饰”方式,而是使建筑和树 木、水、石等元素共同构成生活的环 境,使景观和建筑之间有一种模糊的 界限,使居住其中者感觉到整个大自 然就是一个完整大家园。
涵璧湾花园一期
• 资料篇 • 区域篇 • 大师篇 • 设计篇 • 细节篇 • 总结篇 • 结语 • 实景欣赏
目录
项目位置
B3户型半室外空间
漏空墙效果
B2户型背立面近景


世只
最 名 贵 的 香 槟 ,
谢谢观看
筑D1403班 胡泉泉
31410119
姓名:张永和 年龄:59
专业:建筑设计 工作单位:非常建筑工作室
个人简介
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是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 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1983年获得美国保尔州 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荣誉毕业)。84年获得美国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 注册建筑师证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非常建筑工作 室(建筑学)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81 年赴美自费留学。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 计事务所工作;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 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 建筑师;2019年底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回国。主要 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 分成两半的房子 山语间别墅 席殊书 屋 贝森新文化空间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远洋艺术中心 北京 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会议中心 西南生 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

张永和 山语间别墅分析

张永和 山语间别墅分析

• 非常建筑工作室
• 成立于1993年,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名字是与张永和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就知名度而言, 或者可以说张永和的声名已经涵盖了他的工作室。这是一个建制、模式和作品都异常模糊神 秘的为国内仅有的私人建筑研究、设计机构。张永和曾清晰地表述过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学术 姿态,即“不认为商业实践存在着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认为建筑的进化建立在不懈的 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上”。虽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非常建筑工作室经历了工作重心从 纯概念到概念与建造关系的转移,但是对建筑语汇的拆解与思辨始终是其坚定的生存信念— —思辨的乐趣、变的乐趣、质疑的乐趣,甚至建造过程的乐趣,都远远胜过建成品的成就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永和及其工作室与眼下那些以商业成功为惟一目的的建筑师事务所之间 在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与那些着意追随西方流行思潮的建筑师、评论家和媒体有 着巨大差异。
2.5.建筑结构形式
• 钢梁柱,砖墙,石墙山语间在结构与建构上,于宾纳菲尔德的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张 永和在《平常建筑》这本书中提到:“已故建筑师宾纳菲尔特的毕生工作在于把平常的建造 方法与形态关系推向极致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 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维护钢结构。 • 显然,山语间在结构方面也试图遵循着这一逻辑。西立面屋檐下承重的工字形钢柱与只起维 护作用的玻璃门窗在窗棱的位置对应但却与其有一定距离。以提示内部结构框架与外部围护 墙之间的分离。整个钢框架体系中的柱,主梁和次梁都采用型号不同的工字钢,以寻求语言 上的纯粹和统一。
• •
立面分析——柱子 工字钢柱是山语间立面构成的一个重要因 素。尤其是建筑的西立面(主入口方向), 一排长长的柱子把建筑挑出的屋檐托起, 这构成了建筑一种安静柔美的动势。山色、 夕阳、长檐、柱子、平台、闲人、一把椅 子,创造出一个恬淡优美的意境!主人端坐 于空灵、清逸之中,城市的喧嚣抛掷云霄。

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

中国当代建筑师-张永和

我要
我要成为一名景观园林设计师 我要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说未来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受过各种各样 的打击,不过既然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一定 要在这个领域里走下去,我始终坚持着:就算 倒,也要倒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
结束语
涵璧湾花园--3

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深圳, 1998 基地状况:深圳银湖一块山地 使用要求:集合住宅。容积率1。

容积率研究:1的容积率意味着用一层建筑将基地铺满。 如果考虑朝向与景观,将基地南半部的一层建筑"折叠"到 北半部,形成的二层建筑仍满足1容积率。再带入其它因 素,不断进行折叠,建筑发展至四层、八层等等,同时分 裂成多栋建筑,容积率总保持不变。折叠于是成为在设计 时将容积率与地形等其它条件结合操作的一个工作方法。
中国当代建筑师 ——张永和
个人简历

1977年考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 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 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6年底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教职,回国 非常建筑工作室(建筑学)主持建筑师 现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要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 分成两半的房子 山语间别墅 席殊书屋 贝森新文化空间 润唐山庄集合住宅 远洋艺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 北京大学青岛会议中心 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
非常建筑



拥有美国建筑师资格的张永和,1993年回到 北京创建了“非常建筑工作室”,见证了中国 建筑非同寻常的10年历程。 张永和表示,“非常”就是不正常,不以商业 盈利为目的的建筑事务所。 张永和说,好房子不是用来收藏的,如果是欣 赏,可能呆在自己家里往外欣赏,比站在外面 欣赏这房子的外观来得更真实和重要些。

张永和

张永和

张永和(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同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1] 。

中文名:张永和国籍:美国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职业:艺术家,建筑学家,建筑师,教授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主要成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主要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入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展开代表作品:十年大事记馆,《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学位:硕士国外经历张永和于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金会奖金。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

其间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

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

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

张永和·土宅

张永和·土宅

二分的院落环境和
尺度十分宜人
室内空间展示结构

朴实之美
但也不忘“天人共乐”的居 住原则,体现传统中的人文关怀。
材质
[室外]:夯土墙 胶合木框 黑色的直跑铁楼梯 青石板(院子铺装) [室内]:黑色瓦光的毛石块地板(起居室) 木地板(卧室) 白色家具、原木家具 墙体无装修,天花板为木板
材质
[室外]: 锈色的褐色钢材 染成褐红色的混凝土作墙面 褐红色的木材作栏杆、窗框 [室内]:地板和天花板以木板铺张为主 家具以褐色沙发、原木家具为主,也 适当使用一些白色的家具调节二 。建筑拥抱着山谷,与山体形成庭 院的围合;这是第一个二分。 第二个二分是反映了传统四合院住宅类型从城市肌理到自 然风景中的转化:胡同环境里由四面建筑围合的庭院,在山水中 演变为只需两面建筑的院落,因为自然已经围合了另外的两面。 这是一个保持了传统内向性但已是半建筑半自然的院。溪水通过 它,在门厅的玻璃地面下出宅而去。人们进入门厅,同时也意味 着从溪上走过。自然的空间、景色和人造的建筑空间和景观或交 替或融合着。
二分的院落环境和阳台环境尺度十分宜人室内空间展示结构的朴实之美但也不忘天人共乐的居住原则体现传统中的人文关怀
张永和
【土宅】
土宅也叫山水间,也叫二分宅。从三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我 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地域文化浓厚的建筑,它在形式上采用 了两分的布局。 张永和在自著《平常建筑》中这样解读土宅(二分宅):
除了二分之外,土宅最大的 特色是它的建造方法: 它的结构体系由胶合木框和夯 土墙组成。它是中国传统土木建 造的当代诠释,希望对环境的影 响能限制在最低限度。保温隔热性 能良好的夯土墙可形成冬暖夏凉的 舒适室内环境。 土宅多方面地尊重传统但不是 对传统的模仿,是回答什么是当代 中国建筑的一次尝试。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这个建筑最强烈的印象是雨道嵌入山坡的石 墙。石墙表面由当地的石材所砌筑,除了与 “长城”的历史意象呼应之外,这一面墙的 构造犹如生物的脊骨般支撑着衍生的空间, 给房屋提供了生活机能与流通的动线。而自 由的空间由此向周围延伸而出,矩形空间也 可以随着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人的行为关系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而调整改变。
功能分区布局分明: 二分之南半部分以日常生活需要为主,工人房紧 挨餐厅洗衣间,方便劳作。 二分之北半部分则是满足交往展示需要。
二楼平面图
露台 卧室 门厅 露台 卧室 门厅 卧室 露台 起居室 卧室 起居室 露台
1楼
夯土墙和玻璃 幕墙分别成L 型围合,形成半 虚半实形式.
半室外平台一 边以夯土墙围 合,另一边以柱 式半敞开.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竹屋——隈研吾(日本)
主要建筑材料选择了在中国与 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的竹 子。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提 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为 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设计师 放臵了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土宅——张永和(大陆)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
中国位于北半球, 夏季多东南风,冬 季多西北风。北二 分宅的起居室交往 与展示功能较南 面餐厅要求高,所 以对采光及通风要 求也高。
夏季空气对流通风
h
h
26
采光
北京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 度大约26度。 北面作为交往主要场所,为 了满足冬季的采光要求,二 分的设计使北面采光良好。 相比之下,背光的南部宅自 然光并不理想,考虑到其功 能主要为日常起居,人工光 应用较多,正弥补此缺憾。 从采光角度看建筑师对南北 的功能布局的确是匠心独运。

土宅: 张永和(中国大陆)

土宅:  张永和(中国大陆)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三:“土宅”别墅设计“土宅”别墅设计土宅设计构思: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

水的部分,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闪光。

中庭,则由一侧的山峦与另一侧住屋分裂的两翼共同围塑空间,柔和地处理了自然地京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这座分裂的房子并非一成不变。

两半间的角度可自由调整,俾使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

根据每个特殊基地的地理状况,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单栋的、或变形为平行的、互相垂直的、一长条或背对背的各式建筑。

换句话说,分裂仅是弹性建筑的多样状态之一。

分裂之屋同时也是生态学的:承重墙以土埆配合木头支架组成。

土埆厝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

利用结合传统建筑的方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张永和(中国大陆)简介: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 1983年获得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荣誉毕业)。

84年获得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

1989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证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张永和(中国大陆)获得荣誉: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 & Brown和Bakewell & Weihe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 B. 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美国进步建筑奖1996张永和(中国大陆)主要作品:席殊书屋南昌 1996四方城,"运动中的城市"展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维也纳 1997清溪坡地住宅群广东 1998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与新加坡陈家毅建筑事务所、台北季铁男建筑工作室合作),建筑联盟建筑学院,伦敦 1998玻璃洋葱,餐馆北京 1998蛇足,"运动中的城市"展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丹麦 1999润唐山庄,集合住宅深圳 1999红石实业办公室室内北京 1999组图三:长城脚下的公社土宅设计构思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

室内金典案例赏析

室内金典案例赏析

Page 39
内外空间的过度
玻璃立面使内 外空间渗透
柱的运用使内外 空间自然过渡
柱与玻璃使二分宅的内空 间与中庭似分却合
Page 40
材料的特色
• 二分宅的基本建造材料为
混凝土,土,木,玻璃。
• 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的生
态观念,希望主要选用天 然材料,并且都可以降解 或重复利用。
Page 41
混凝土
Page 25
长城脚下的公社
Page 26
外部空间特色
•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 工建筑与自然的协调是 二分宅外部空间最主要 的特征。
• 分的建筑与二分的山二 岭围合成的内敛空间是 民族建筑的表征。 • 分裂之屋可调节角度的 广泛适应性使外部空间 更加灵活。
Page 27
“山 水” 意 境
•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 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水的部分, 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 下粼粼闪光。
Page 17
建筑有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建立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 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山语间中水平长窗的设计正是试图以国 画的构图强调出窗外景色的中国性。
Page 18
建筑与场所
• 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县境内,翻过了 长城,就在长城的脚下。该基地位于山谷 的坡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南面为南北向 山坡,种植数棵白桦树。建筑覆盖的山坡 高差达 2 米。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 构民房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
Page 10
•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 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 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 1994

大 小

大 小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大 /小葛明大许多学者认为,张永和教授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开拓者之一。

那么什么是中国当代建筑?坦率地说,就它的面目,迄今为止还未曾有过普遍性的共识—或许是“大”,但“大”似乎不是张永和老师作品的主要特征,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

中国当代建筑,它是一个时间概念么?从1977年起,还是从1992年起?它是30多年来快速发展中城镇建筑的总和么?“大”意味着什么呢?大的叙事,快的行动,超常的尺度?当我们回顾20世纪现代建筑运动的时候,发现它始终纠结在专业特点与社会变化的矛盾之中。

M・塔夫里在Modern Architecture的序言中提出:“现代建筑就像是Janus神的两副面孔。

其一面记录着人文主义时代以来形成的专业特点在不断发生客观的损失,在18-19世纪陷入危机;另一面它又显示出恢复专业特点的主观努力,这些努力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在人文环境的构成中1)知识劳动的组成结构已经发生了基本的变化。

所思与所为总不能一致:当我们认为现代运动这一概念为新建筑带来了集体因素与技术因素,并令人放心时,它却又常常无效而令人不知所措。

”[1]在中国,一方面这种纠结似乎并不存在,或许可以说“大”是中国当代建筑“超越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又确实一直为没有经历过现代建筑运动而焦虑,因为我们不清楚我们的专业特点何在?它的知识构成如何?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它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不管怎样,我们一下子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当代建筑阶段。

“大”成了一个特征,“焦虑”成了又一个特征,它们一起构成了新的纠结。

张永和老师是如何面对这一境况的呢?他的作品从目前来看个人建筑/社会建筑两分似乎比较明显,时间上约可分为3个阶段:1993年以前,1993年成立非常建筑至2000年,2000年以后(执掌北大建筑研究所,在MIT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一方面,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直致力于发展专业特点。

他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受到了中国布扎教育尾声时期的训练,在美国受到了柯林・罗等人开启的形式主义(空间/叙事/结构)教育的训练,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制图、模型、装置、建筑中的一致性,这些也成了他作品中感染众人的核心内容。

非常建筑 张永和

非常建筑 张永和

基本密斯密斯·凡·德·罗的“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他的巴塞罗那馆中的钢柱:十字形横截面,由除了铆钉螺栓外16个部件拼装而成。

还有他的吐根哈特宅中的玻璃幕墙:可用电动装置使之沉入地下室。

相信密斯在这些精巧的细部中曾与上帝谋面。

后来发现密斯与上帝有着一种更广泛的接触。

这种接触可以在一张图中得到印证:密斯1923年砖宅的平面。

不是现在能见到的他本人画的那张草图,而是德国建筑史家维尔纳·布莱泽(Werner Blaser)重绘的那张:平面上的每一块砖都精确地画了出来。

该图所剖的标高显示:所有墙均为两砖厚。

图面上垂直向的墙都是砖的长边向外。

墙厚由两块长边平行于墙面的砖夹一块长边垂直于墙面的砖构成。

水平向的墙都是砖的短边向外。

墙厚由两块长边垂直与墙面的砖构成。

还有两个厚实的砖体。

其中之一有一凹进处,该是示意壁炉。

灰缝横竖拉通。

此外对它们没有更多了解。

我们从图中可以得出砖宅墙的特征:传统的英式砌法,砖的长边与砖的短边在墙面上层层交替。

即民间俗称的一顺一丁或满丁满条。

两堵相互垂直的墙的搭接方法:同一层上,一墙面上砖的长边外露,垂直于它的另一墙面上必然是短边外露。

图中表示的砖层为垂直向墙面露长边,水平向墙面露短边,意味着在它上面或下面一层这个关系便会调换过来。

所有墙的长度是以砖为模数确定的。

墙上没开任何洞口。

工人几乎能够直接按照这张图来施工。

而砖宅是研究性的设计,可以说它的施工在纸上已完成。

即这不是施工图而是施工本身。

没有了施工图的烦琐,也没有复杂的节点或精巧的细部,这张图更清晰地体现出来的是密斯建筑一种基本的、普遍的精确,砖宅平面图只限定了建筑的四个质量:一、材料:砖;二、建造:砖的砌筑方法;三、建筑的形态,即房屋构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墙的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墙与墙之间的交接,玻璃窗与砖墙的节点除了轴线对齐外没有更多交待,从透视图看,玻璃是通过窗框(很可能是钢的)固定在砖墙上的;四、建筑的空间:开敞和连续的房间;作为围护的砖墙在空间中还起导向作用,随着其中三堵向外作概念上的无限延伸,墙有着将空间从室内导向室外,从中心导向边缘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