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种子处理
2017年江苏
2018年东北
病谷粒:播种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 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 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抽穗期:谷粒严重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状轻不 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各稻区 均有发生,其中以广东、广西、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发 生较多。
水稻恶苗病有称徒长病
恶苗病最早于1926年被发现,发病和土壤没有明显关联,在全球水稻 产区均有出现,由带菌种子和病稻草传播,波及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
恶苗病是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植株疯长、结实 率降低,明显影响水稻产量,严重者可降低50%以上。
5.土壤肥力差异 增施氮肥和未腐熟有机肥会刺激病害发展。通常氮肥肥力水平高的 田块水稻恶苗病发病重于氮肥肥力水平低的田块, 施用未腐熟有机 肥田块发病重。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 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 小4~6×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 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 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Gibberella 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220~ 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 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 11.5×2.5~4.5(μm)。
1.选育无病种子。 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栽抗病品种, 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 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 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 以防传播 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加强栽培管理。 催芽不宜过长, 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 不插隔夜秧, 不插老龄秧, 不插深泥秧, 不插烈日秧, 不插冷水 浸的秧。
病菌以分生孢子覆盖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在水稻浸种过程中, 病种上的病菌能传染到无病种子上。 浸种后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作覆盖物, 当稻种萌发后, 病菌即可从 芽鞘侵入幼苗, 引起发病。 带菌秧苗移栽到大田后, 病菌菌丝体在稻株体内蔓延至全株, 在适宜条 件下陆续表现症状, 多数病菌产生赤霉素, 导致植株茎叶徒长, 少数病菌 可使稻株矮缩不抽穗, 还有少数病菌侵入稻株后不表现任何症状。
源自文库
1. 种子带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因此, 种 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 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浸种过程中, 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 造 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 造成 秕谷或畸形, 若侵入时间较晚, 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 但菌丝已经侵 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 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2. 品种差异 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一般晚 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 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3. 栽插方式 秧苗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通常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 菌侵染。机器栽插容易损伤水稻根系, 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 因此 机插田块重于手栽田块。
4. 播期迟 土温30~50℃时易发病, 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根据 海安地区的气候条件, 要适当早播, 避开病害最适温度, 减少恶苗病 病菌侵入。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根据资料介绍,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3~39℃, 最适 温度为25~30℃, 最适侵染温度为35℃, 子囊壳形成 温度为10~30℃, 最适温度为26℃, 在25~26℃条件 下, 5 h内大部分子囊孢子萌发, 分生孢子在25℃的水 中经5~6 h即可萌发。病菌代谢中分泌赤霉素等物 质, 是促进水稻徒长的原因。
1.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初侵染。 2.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 3.带菌稻秧定值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 4.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 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 5.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 6.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