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合集下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了解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水稻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是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有利条件,此时病原菌易于繁殖,而且水稻叶片的受病情也会加重,从而导致恶苗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土壤中如果富含有机质、氮、磷等养分,以及水稻的连作等因素,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几率。

3. 病原菌恶苗病的病原菌是恶苗病霉(Pyricularia oryzae)。

病原菌寄生在寄主植物上,是一种寄生真菌。

在适宜的气温、湿度条件下,病原菌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侵染寄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 栽培管理不当苗期地力薄弱,种植密度过大,或是种子植入土壤太深,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土壤中过多的氮肥和有机肥是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有利因素之一,因此在施肥上要遵循适量、合理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和有机肥。

特别是要注意追肥的时机,避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施肥。

2. 提高通风透光性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的潮湿程度,从而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

可以通过合理调节水田的水位,及时除草,保持地块间的通风畅通。

3. 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的抗病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轻恶苗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水稻的密植会增加水稻叶片重叠的机会,从而增加病原菌的扩散。

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水稻叶片的重叠,减少恶苗病的发病率。

5. 生物防治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剂进行喷施,比如三环唑等,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对水稻的侵染,减少恶苗病的发生。

6. 注意病害防控定期巡田观测,及时发现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防治处理。

在病害发现较早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叶面喷施化学农药,对水稻进行有效的控制。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恶苗病,防治措施,水稻]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1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症状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

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1.1 苗期症状带菌秧苗节间明显伸长,表现徒长,比健株高,叶色淡黄绿色,分蘖少或不分蘖,下部茎节节间逆生出许多白色或黄褐色的不定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秆上有暗褐色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后茎秆腐朽,植株逐渐枯死,发病轻的病株会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有的变成白穗。

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后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

近几年在本田期还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1.3 抽穗期症状发病的植株一般抽穗较早,病轻的植株有的无明显症状,但内部有菌丝潜伏;有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穗小,谷粒少,或为不实粒。

病重的植株谷穗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变成瘪粒,有的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 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

越冬后使用带菌的种子或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3 病因分析3.1 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恶苗病属高温性病害,是喜高温病菌,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

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侵染的最适温度为35℃,病轻的种子出苗后,在这种温度下开始表现症状,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植株出现隐症现象。

3.2 水稻品种间感病差异较大有些高产、质优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属于易感恶苗病高感品种。

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是由恶苗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下面将介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
1. 恶苗菌是水稻的一种真菌性病原体,常常通过土壤传播。

恶苗菌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下,会引发病害。

2. 应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不平衡,使水稻植株生长不健康,容易感染恶苗菌。

3. 水稻密植也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原因之一。

密植会导致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增加了水稻感染真菌的风险。

4. 不合理的灌水方法和过量的灌溉,会导致水稻根部长时间湿润,增加恶苗菌的生长繁殖。

防治方法:
1. 预防病害的发生,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选用耐病、耐瘟疫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30%福美胺或35%甲基托布津进行土壤消毒。

3. 合理施肥,避免施用过多的有机肥料和浓度过高的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

4. 注意田间管理,合理控制水田水分管理,避免过度灌水和积水。

定期疏松土壤,增强通风效果。

5. 进行轮作栽培,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的积累。

6. 基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抗病力。

7. 经常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可能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切除病苗、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等。

8. 注意水稻苗期的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提高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主要与恶苗菌的传播、土壤肥力不平衡、水田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当的灌溉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
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

病害一般可致水稻减产5%~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部越冬,潜伏在稻草内的菌丝体和稻草上生长的子囊壳也可越冬。

带病菌的种子受侵染后,幼苗就会受害。

病菌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分泌赤霉素刺激细胞伸长,引起徒长。

未腐熟的带病稻草的菌丝体也能引起发病。

本田生长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恶苗病病菌在31℃-35℃时最适宜生长,高于40℃或低于2℃都不能生长。

催芽温度过高,苗床高温管理发病较为重些。

但恶苗病不是检疫病害。

二、发病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发病重的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

发病轻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康植株高1/3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秧田病株多在移栽前或移栽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 1 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

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间多,这是本病的特征。

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发病后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

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三、防治方法恶苗病的防治可分为浸种消毒预防和病株药剂喷施治疗两种方法,其中以浸种消毒预防效果最佳。

1、浸种消毒预防带菌种子和稻草是水稻恶苗病的初次侵染源。

在浸种消毒时防止病菌扩散并杀死病原菌是预防水稻恶苗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可使用恶霉灵、使百克、25%氰烯菌酯悬浮剂(劲护)、咪鲜胺等药剂浸种。

浸种消毒注意事项:(1)保证浸种的药液浓度凡是选用浸种的药剂,均有一个要求的使用浓度,在规定的浸种浓度内,才能收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也叫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其主要症状是出苗后的水稻幼苗叶片逐渐褪绿、变白、枯死,导致整株植株死亡。

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发生原因1.土壤质量差:水稻恶苗病的真菌常常藏匿在土壤和植殖体中。

因此,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好、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温高湿度大,特别是在春秋两季,以及雨水充沛的时候,是水稻恶苗病最容易发生的时候。

3.播种前不良处理:在播种之前不对种子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种子表面的病菌会传染给幼苗,从而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种植密度不当: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还与种植密度有关。

密度过大,导致空气和阳光难以进入水稻,使植株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增加了恶苗的产生。

5.肥料使用不当:施用过多的氮肥会导致水稻的滞留,在潮湿的环境中易感染恶苗病。

过量的磷和钾肥不仅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也会使水稻叶片表面变硬,易感染恶苗病。

防治方法1.土壤管理:在土壤管理方面,要加强有机质的添加、粉碎和中和肥效,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改善土壤结构,以减少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2.早期治疗:在发现幼苗叶变白、变黄、开花或倒伏时,应立即请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处理。

使用化学药剂或植物保护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扩散。

3.种子处理:在种子上涂抹杀菌剂或种植芽时,加入杀菌剂,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也可以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种子,以消毒和杀死表面的病菌。

4.合理栽培: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选择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以便空气和阳光能够充分进入水稻栽培区。

5.肥料使用:在使用氮肥时要适量,过量氮肥会使水稻充满水分,对恶苗病的繁殖非常有利。

可以在土中添加适量的钾肥以提高水稻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施用过量的磷肥,以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率。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4.侵染循环
•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及菌丝体潜伏于种子 或病稻草上越冬。 • 带病种子在浸种过程中污染无病种子,病菌在种子萌发过 程中侵入芽鞘,引起发病,以后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 • 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落入花蕊,萌发侵入,使种子带 菌。 • 带菌种子是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初侵染源。
7.恶苗病株数调查
1.秧苗期
• • • • • • • • • • 12.5%戊氟丹WP1:1000倍 12.5%戊氟丹WP1:1200倍 12.5%戊咯丹WP1:1000倍 12.5%戊咯丹WP1:1200倍 16%咪丹WP1:400倍 4.5%浸丰2号EC1:5000倍 清水 锐胜+亮盾+适乐时包衣后浸种 锐胜+亮盾干籽 空白干籽
谢谢
3.病原
• 病原物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3-39℃,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 宜病菌侵染寄主的温度为35℃,诱发植株发生徒长的最适 温度为31℃。 • 子囊壳形成温度范围为10-30℃,以26℃最适。 • 在25-26℃下,5小时大部分子囊孢子萌发。 • 分生孢子在25℃的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 • 病菌耐干燥,菌丝体在干燥病稻草内能存活3年,分生孢 子在干燥病稻草内可存活2年以上;病菌不耐潮湿,菌丝 体在潮湿土面或土中短期内死亡。
5.发生条件
• 温度在25-30℃时,有利于发病,低于20℃或高于40℃病 害则受抑制。 • 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 旱育秧比水育秧发病重。 • 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 •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 粳型水稻水稻发病明显重于籼型水稻。 • 水稻品种间感病性差异较大。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

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

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

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

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

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

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

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

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

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褐穗病、苗色变病、穗里粗病,是水稻害虫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线虫及其传染的病毒引起的。

一般出现在刚穗锯时,穗锯后2周即可明显看出病害的症状。

主要病症有穗基部及穗的褐色腐病,穗表面褐色毛茸茸的霜霉(图1),穗枝及小枝病害最多,";花"池苗成灰色,叶片褪绿,褐色斑点。

1. 病原生物。

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生物是病毒,主要由以线虫介染传播,这些水稻恶苗病的病原有密孔葉病毒、普通核睫病毒等。

它们能够形成芽孢,抗病性弱,遇潮湿有利病变发生,所以春播期存在较大危害。

2. 气候因素。

水稻恶苗病也受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制约,此病害在5-7月之间总体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时常出现高潮湿度前,特别是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病害的发展。

3. 种水稻品种的抗性。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及致病能力也有所差异,抗性的品种一般被称为高抗品种,具备稳定的抗病性能。

针对水稻恶苗病,以下是一些对策和防治方法:1. 合理选择品种。

在种植水稻时,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尽可能避免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

而且应严格按照法定规定的防治时间,详细按照发布的长势要求,积极地采取先穗短而粒多的作物类型。

2. 合理地施肥。

播种前在种子植后期对施用氨肥,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加强田间管理。

细心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性,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播种期,及时杀菌除草,能有效遏制各种害虫、性病发生。

4. 及时施药。

及时施用抗病剂,可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如采用高氨间苯三酚、阿米索他等组份的抗性剂,为防治水稻恶苗病带来了可能性。

5. 适当添加有机农耕肥料。

有机农耕肥料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可改善土壤结构,缓解水土流失,累积水分,增加土壤肥力,也使作物抗病性增强,可有效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率。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和质量。

那么,水稻恶苗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本文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1. 病菌侵染:水稻恶苗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稻瘟病菌,当水稻叶片受伤或者生长季节湿度高时,病原菌容易侵入植株内部,引发病害。

2. 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水稻田长期积水、排水不畅、连作等不良管理措施,容易引发水稻恶苗病。

3. 土壤富含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残留能力,长期种植水稻,土壤中的病原菌会不断积累,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4. 大气条件:气候潮湿、温度适宜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夏季雨水较多,温度高的气候,更容易造成水稻恶苗病的流行。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中华恶苗”等。

2. 合理施肥:适量施入有机肥,增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率。

3. 合理耕作:及时清除水田里的积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传播。

4.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选择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病情的扩散。

5. 深松整地:经常进行深松整地,改善土壤通气、排水条件,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6. 高标准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浇水、间断深松整地、选用抗病品种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的常见病害,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希望广大农户和相关机构能够重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岀丄。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髙,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冇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

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泄须根,分藥少或不分藥。

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线状菌幺幺,以后植株逐渐枯死。

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而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霊,病轻不表现症状, 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前期常见病害之一,带病种子和上壤病害传播是危害其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田间管理(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淸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泯制堆肥。

中药治疗防治方案: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一一沃丰素》25ml。

植保要领及注意事项:1、床土要优化(肥料的使用、覆盖土的厚度等)。

2、调节上壤酸碱度(防治上应该以此为主)。

3、合理通风(一心一叶酌情通风),浇水时必须浇透,一早一晚浇最好。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卬霜恶霉灵3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发病期可以用30%甲霜恶蘇灵30ml+20%M硅卩坐咪鲜胺20ml或68%卩霜灵锚锌35ml+ 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好。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的症状: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稻区发生较多。

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感病重的稻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感病轻的种子发芽后,植株细高,叶狭窄,根少,全株淡黄绿色,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

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

刨开病茎,内有白色菌丝。

恶苗病的发生主要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

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的极少。

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刺激植株徒长。

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健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剧烈,发病多。

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

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粳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恶苗病首先要选栽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准时拔出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不要把病稻草作为种子消毒或催芽或捆秧把。

无论在秧田或本田中发觉病株,应结合田间管理准时拔出,并集中晒干烧毁。

由于此病的最主要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因此,建立无菌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之后选种,然后消毒。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13.5%咪鲜胺·甲霜灵粉剂1:80—100(药种比);0.3%咪鲜胺·蚍虫啉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15%甲霜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0—50(药种比);在田间苗期发病后,可以用45%代森铵水剂78—100ml/亩+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35—46g/亩,兑水40—50Kg喷雾;或用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1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600倍液均可喷雾。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恶苗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许多国家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是,水稻也面临着许多疾病和害虫的威胁。

其中,水稻恶苗病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危害水稻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稻米质量,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水稻恶苗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稻恶苗病的病因水稻恶苗病(Blasé (B)),也称病苗病,是由禾草纵卷叶螟迁移时将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R. solani)。

主要发现在水稻生长初期,尤其是在幼苗阶段。

此病主要通过引起叶片烂熟、逐渐变黄和死亡来损害水稻。

至今,关于水稻恶苗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大、水淹根系等。

二、水稻恶苗病的症状水稻恶苗病主要表现为叶片枯黄,而且数量逐渐增加,使整株植物变得瘦弱、挺立不稳,并且降低植株的光合效率。

这种病害还会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因为它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在一些严重的感染情况下,植株的根系和叶片可能都会受到损害,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三、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措施1.养护苗床在种植水稻之前,在田间选择适宜的基地,应注意依据田间病害史,调查土地平整度、水土保持等基本因素。

可有意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加强腐殖质和其他养分的调节和向土壤中添加有机肥料,降低根系肿瘤的温度和湿度。

2.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应该选择一些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这样能够有效地阻止农作物感染水稻恶苗病,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选取适合当地的品种,以高产优质为原则。

在播种前,应根据菌株特征及种类,选择适宜防治措施。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一些化学农药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使用,以完全根除水稻恶苗病,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能够减少病害,并且不会对农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使用基因工程的水稻也是当今趋势。

4.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必须结合土壤、种子、化学药剂、生物等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系统防治,减轻病害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

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以下是关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的详细说明。

一、发生原因:1.环境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高光照的环境利于病菌的繁殖和生长,从而导致水稻恶苗病发生。

2.土壤因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也与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肥力等土壤因素有关。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的土壤以及缺乏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土壤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3.种子和苗种质因素:种子的质量和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种子萌发前后被病原菌侵染,或者种子自身带有病原菌,都会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病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菌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常见的有青枯病丝菌、稻纹枯病菌、立枯病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和水体等途径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下引起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良好的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根本措施。

包括亩土施足足量的基肥和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通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叶和病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2.选用抗性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

在选育新品种时,应注重病害的抗性评价,选择抗性优良的品种进行推广。

3.种脱毒苗种:选用经过脱毒处理的苗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带入,降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在苗种繁育、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并采取有效的灭菌措施,确保苗种的健康。

4.化学防治:在水稻恶苗病发生初期或大面积流行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包括使用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进行农田喷洒,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具有抑菌能力的微生物来防治水稻恶苗病,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如利用一些产生抗生物质的细菌株和真菌株,对病原菌进行拮抗,达到防治的效果。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发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两个方面来介绍此病害。

一、发生原因1. 土壤环境不佳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密切相关,硬壤土、重盐碱土、酸性土或过于酸碱的土壤均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2. 水稻品种与生长阶段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其中早稻品种的抗病性要差于晚稻品种。

同时,在幼苗期生长缓慢、营养贫乏时恶苗病易发生。

3. 病原菌的活跃水稻恶苗病是由恶苗病菌引发的,菌体活跃是此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菌体越活跃,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4. 土壤清洁度土壤环境的清洁度也是密切相关的,若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如提高土壤质量、定期清理残留物、消毒等,可以减少或避免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根据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生长的水稻品种,并且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繁殖。

2. 加强土壤管理通过加强土壤管理,如清理残留物、水肥管理、土壤消毒、加强养分供应等,保证土壤环境的清洁度和优良度。

3. 手动清理感染苗对于已经感染的水稻苗,可以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感染部位进行清理。

4. 利用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一些优良的生物杀虫剂和生物肥料来消除病害,如红枯霉菌、拮抗细菌等。

5.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但是要注意药剂使用的时期、剂量等。

综上所述,水稻恶苗病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必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

通过加强土壤管理、选用抗病性好的品种、使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消除此病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治理对策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 )引起的种传系统病害。

恶苗病菌在30〜35 C繁殖最快,20〜25 C虽能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C病菌显然受到抑制。

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 C 最适宜,诱致徒长以31 C最为显著,在25 C下病苗大为减少。

水稻恶苗病菌(赤霉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赤霉素、镰刀菌酸、去氢镰刀菌酸、赤霉酸和脉镰刀菌素等物质, 主要是环状醇类结构的赤霉素GA3。

GA3 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 , 它在植物生长的许多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在恶苗病发病症状中, GA3 以及其它激素刺激了水稻的不正常生长, 从而导致稻苗的徒长甚至死亡。

其唯一防治措施是种子处理,通过有效杀菌剂浸种杀灭种子中的越冬病原菌。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直播稻面积的缩小,机插秧面积逐年增加。

由于育苗移栽条件下浸种催芽环节和高密度育秧等措施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繁殖和扩散和侵入,加剧了水稻恶苗病蔓延和抗药性的发展。

在我省水稻生产中,有些品种即使采用咪鲜胺高剂量浸种,田间恶苗病仍然发生严重。

如镇稻 1 4,武运粳24号等。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水平上升有密切的关系。

一、发生情况(一)、发生面积2012 年全市水稻恶苗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和普遍性要大大重于2011年。

主要发生面积约8万多亩。

2013 年市2013 年水稻主推品种确定“武运粳24 号、镇稻11 号、南粳44、南粳5055”。

(二)、发生危害程度8 月上旬全市普查,部分集中代育秧机插大田恶苗病发生较重,发病田平均病株率为%,最重的高达20—30%。

10 月中旬考察全市31块水稻田,武运粳24发病比其它品种略重,5055 品种上也有发生。

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

(三)水稻品种恶苗病发生特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水稻品种发生危害程度:发生最重武运粳24 >南粳5055。

二、原因分析1、水稻品种感病2012年水稻主推品种“南粳44、镇稻11 号”,武运粳24、南粳46和5055 等品种,而武运粳24和5055 两个品种上恶苗病的表现较为突出,且发病田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防法方法

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防法方法

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防法方法【摘要】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菌核病主要由细菌引起,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褐色坏死斑,影响光合作用。

预防水稻菌核病可采取清理田间杂草、间作或轮作、使用抗病品种等措施。

水稻恶苗病则是由真菌引起,症状为叶片弯曲呈现弯钩状,严重影响植株生长。

防治水稻恶苗病可采取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密植、喷施杀菌剂等方法。

综合防治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保持水稻生长环境卫生等措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菌核病、水稻恶苗病、病原、症状、防治方法、综合防治策略1. 引言1.1 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概述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中常见的病害,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水稻菌核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秆和穗发生病斑,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水稻恶苗病则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体通过根系侵入引起水稻叶片出现黄绿色斑点,严重时导致水稻生长缓慢,苗期死亡。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我们需要从病原体、症状和防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只有全面了解病害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优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水稻菌核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症状和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农户提供有效的防治参考。

2. 正文2.1 水稻菌核病病原水稻菌核病的病原主要是水稻菌核病病菌,学名为Magnaporthe oryzae。

这种病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半知菌门、属半知菌属。

在水稻生长期间,病菌通过侵入水稻叶片,引起水稻菌核病的发生。

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风雨等自然因素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病菌在水稻植株上形成病斑,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减少。

水稻菌核病病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病菌的侵染途径和侵染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种子带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因此, 种 子带菌是引起水稻苗期恶苗病发病的主因, 其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浸种过程中, 无病种子受到带菌种子上分生孢子的污染, 造 成苗枯、苗死;二是受害或病死植株上的分生孢子传播至健苗, 造成 秕谷或畸形, 若侵入时间较晚, 谷粒可能不显现症状, 但菌丝已经侵 入导致种子带菌;三是病种与健种在脱粒时混收, 也可导致种子带菌。
1.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发生的初侵染。 2.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 3.带菌稻秧定值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 4.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 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 5.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 6.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各稻区 均有发生,其中以广东、广西、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发 生较多。
水稻恶苗病有称徒长病
恶苗病最早于1926年被发现,发病和土壤没有明显关联,在全球水稻 产区均有出现,由带菌种子和病稻草传播,波及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
恶苗病是水稻感染赤霉菌后出现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植株疯长、结实 率降低,明显影响水稻产量,严重者可降低50%以上。
病谷粒:播种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 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 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霉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抽穗期:谷粒严重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状轻不 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5.土壤肥力差异 增施氮肥和未腐熟有机肥会刺激病害发展。通常氮肥肥力水平高的 田块水稻恶苗病发病重于氮肥肥力水平低的田块, 施用未腐熟有机 肥田块发病重。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 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 小4~6×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缍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 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28×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 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Gibberella jikuroi(Saw.)Wr.称藤仓赤霉,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220~ 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 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 11.5×2.5~4.5(μm)。
根据资料介绍,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3~39℃, 最适 温度为25~30℃, 最适侵染温度为35℃, 子囊壳形成 温度为10~30℃, 最适温度为26℃, 在25~26℃条件 下, 5 h内大部分子囊孢子萌发, 分生孢子在25℃的水 中经5~6 h即可萌发。病菌代谢中分泌赤霉素等物 质, 是促进水稻徒长的原因。
病菌以分生孢子覆盖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 在水稻浸种过程中, 病种上的病菌能传染到无病种子上。 浸种后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作覆盖物, 当稻种萌发后, 病菌即可从 芽鞘侵入幼苗, 引起发病。 带菌秧苗移栽到大田后, 病菌菌丝体在稻株体内蔓延至全株, 在适宜条 件下陆续表现症状, 多数病菌产生赤霉素, 导致植株茎叶徒长, 少数病菌 可使稻株矮缩不抽穗, 还有少数病菌侵入稻株后不表现任何症状。
3.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理
2017年江苏
2018年东北
2. 品种差异 品种抗病性、熟期等差异对水稻恶苗病发生有一定影响。一般晚 稻品种重于早稻品种, 抗病性强的品种优于一般品种。
3. 栽插方式 秧苗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通常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 菌侵染。机器栽插容易损伤水稻根系, 有利于病原从伤口侵入, 因此 机插田块重于手栽田块。
4. 播期迟 土温30~50℃时易发病, 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根据 海安地区的气候条件, 要适当早播, 避开病害最适温度, 减少恶苗病 病菌侵入。晚播发病重于早播。
1.选育无病种子。 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栽抗病品种, 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 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 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 以防传播 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
2.加强栽培管理。 催芽不宜过长, 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 不插隔夜秧, 不插老龄秧, 不插深泥秧, 不插烈日秧, 不插冷水 浸的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