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是苏联第四代领导人。从1964年10月起到1982年11月去世为止,共执掌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最高领导权达十八年,在苏联六十九年历史中,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毕业于乌克兰的第涅伯彼得罗夫斯克矿业冶金学院,从事党的工作;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勃列日涅夫以中校军衔参加红军,1942年任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战争结束时任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确切地说,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过前线,只是在后方隐蔽所里鼓舞士气。
1946年8月,勃列日涅夫成为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1950年任摩尔达维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深得斯大林赏识。1952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4年任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1955年8月生任第一书记。1956年,勃列日涅夫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60年5月被任命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64年10月宫廷政变后,接替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谁都没有料到勃列日涅夫会成为今后十八年苏联的最高主宰。上台之初,勃列日涅夫在每次政治局例会上都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反复表示对上台“没有思想准备”,或者“请同志们多帮助”。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向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发出挑战。在1964年11月中央全会上,波德戈尔内唱主角,在11月16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上,甚至没有提到新任第一书记的名字。
勃列日涅夫能力平庸,政绩平平,个人威望也不够。在其他强势人物如苏斯洛夫、谢列平和柯西金等人的压迫下,苏联实现了苏联历史自列宁之后的上第一次“真正的集体领导”。当然,勃列日涅夫善于与人合作以及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集体领导”的实现。在决策中,如果他的意见与政治局多数人不同,他往往乐于放弃自己的意见;在国防、外交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上,他一般不直接下指示;在书记处、政治局开会时,勃列日涅夫几乎从不首先发言,如果政治局成员间有分歧,他宁可把问题放一放再研究。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很多提议都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领导成员的批评。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头脑的人,他正是苏共中央机关权力斗争的积极参与者与胜利者,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特别是幕后斗争的本领,要实现这种胜利是不可能的。勃列日涅夫性情温和,他在不动声色地清除掉了所有对其权力构成威胁的人之后,不再象斯大林那样从肉体上消灭失败者,也不象赫鲁晓夫那样把他们归于反党集团,
让他们在政治上出丑。他采取了更温和的政策:调任他们担任无关紧要的部长,或者到遥远国家担任大使。无法打发到国外去的,也都让他们以健康原因体面退休。
但是,勃列日涅夫能力也是有限的,他是个典型的行政技术官僚,而不是职业政治家,他既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始终无法做到象斯大林那样的“个人专断”,甚至无法做到赫鲁晓夫那样的“唯意志论”,尽管他的后期也曾经尝试这么做。勃列日涅夫没有象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样经历革命与内战,他是沿着权力的阶梯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在苏联动辄引来杀身之祸的政治游戏中,这样的官僚只能有一种选择:磨平个性、处事谨慎、见风使舵和不敢冒险。这种角色特点决定了他缺乏政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缺乏改变现实的勇气与决心,乐于墨守成规。勃列日涅夫虽然取代赫鲁晓夫,但执政初期并未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过大的修改,这不是因为勃列日涅夫赞同赫鲁晓夫,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如何为这个国家制定合适的政策,因此前任的政策成为了他仰仗的东西。不过,勃列日涅夫还是做了些小改动的,在经济的某些领域实行了“柯西金改革”,随着镇压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勃列日涅夫惧怕改革带来的动荡,柯西金改革半
途而废。不但是勃列日涅夫,而且整个当时苏共中央领导层也都如此:当七十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提出因自己已病入膏肓而打算退休时,得到的是政治局其他同样病入膏肓的老人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什么都不需要改变。”
当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集体领导”是排除了广大劳动人民参与的“集体领导”,归根结底仍然是寡头政治,只不过由“一个人说了算”改为“一群人说了算”。比如给苏联无数家庭带来痛苦、成为苏联“流血的伤口”的阿富汗战争,甚至在提交政治局讨论之前,就由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克格勃主席)、葛罗米柯(外交部长)和乌斯季诺夫(国防部长)四人决定了。苏联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仍然只担任一个橡皮图章的角色,在实际的决策中根本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勃列日涅夫作为平庸的党务工作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甚了了。在执政初期,勃列日涅夫还对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他曾对为自己准备发言稿的助手们说:“写简单点,不要把我写成个理论家。否则,不管怎么样,谁都不会相信是我写的,他们会嘲笑我的。”“口气不要太大,我既不是导师,也不是什么伟大领袖……”。他还常常要求删去摘自经典著作的引语,并解释说:“有谁会相信我读过马克思著作呢?”
随着权力的巩固以及开始立意培植个人崇拜,勃列日涅夫也开始把自己打扮成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模样。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陆续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树立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声誉。
1967年,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发达社会主义”也被称做“成熟的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苏联现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即新社会的成熟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和阶段:全部社会关系在社会主义内在和固有的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示,社会制度具有有机完整性、蓬勃的活力、政治上的稳定性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这就是发达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各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大小民族之间产生新的、和谐的关系。苏联已形成新的历史共同体,即苏联人民。”
苏联历史的演进无情嘲弄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勃列日涅夫死后不到十年,苏联就在内外交困中解体。它没有实现“蓬勃的活力”,反而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危机中破产;它也没有实现“政治上的稳定性”,反而持续地动荡;它也没有什么“牢不可破的团结”,反而在相互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垮台;至于“新的历史共同体”和“大小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很快就被民族冲突的血泊淹没。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理论”,这表明勃列日涅夫并不准备认真解决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982年9月底,已经76岁高龄的勃列日涅夫来到阿塞拜疆共和国首府巴库视察。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因为多次中风的影响,他的智力和体力都大幅下降。当勃列日涅夫出席当地党组织为他举行的招待宴会时,勃列日涅夫照例发表讲话,整个苏联都在观看他讲话的电视直播。当勃列日涅夫照着讲稿念了几段之后,大厅里的人们都骚动起来,原来因为助手粗心拿错了稿子,已经半痴呆的勃列日涅夫却根本没有发觉。一阵紧张之后,一位助手跑上台来把另一份讲稿交给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没有任何窘态,而是平静地说:“同志们,刚才发生的事情不是我的过错。我要从头再来。”说完,他又庄严地念起了新讲稿。④此时的勃列日涅夫还没有意识到,死神已经向他一步步逼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