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40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贾心宇(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员工对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看一个高校是否具备社会竞争力,最主要的是看高校的后勤保障是否到位,而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服务的满意程度正是衡量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标准。
这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必须探索后勤服务新模式,对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为高教事业保驾护航。
但是,由于社会化改革速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停滞不前。
高校要发展,离不开后勤保障,而高校后勤要提高保障力度,就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来,各高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摸索前行,寻求适宜本校实际情况的最佳后勤发展改革模式。
在食堂管理上,高校有的采用社会餐饮竞争性经营的模式,有的采用学校自主经营和社会餐饮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其目的均是为了维护了师生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餐饮企业的积极性和竞争力;在生活服务设施上,各高校由原来的自主经营模式转变为校外招标服务项目,致力于学生日常服务方便快捷;在物业管理上,高校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管理,对学校绿化、卫生、维修服务等项目进行专业的、自主的管理,校方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管理负担,使学校更致力于教学建设。
然而,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就让我们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了新的思考。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至今,如何继续深入发展,成为如今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走,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必须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目标、大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有限、有力的保障。
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思考
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思考
是改变现有固有制度的手段,以期达到改善既有状态的目的。
后勤管
理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社会化也成为了我们思考的焦
点之一、社会化即从工作功能和管理手段等层面,将政府和社会紧密结合
起来,透过社会参与及其他社会化管理手段,进行政府管理。
首先,要求在社会化中提高社会对政府后勤管理的参与。
减少对后勤
管理机构的复杂和繁重的政府审批,放开政府投资购买设备的活动,使政
府和社会融合,增加社会资源的利用。
在行政审批上,社会可以通过联合
行动,共同管理机构和服务;在财务管理上,社会可以以股份形式参与政
府投资;在安全管理上,社会可以推行政府和社会合作、共同管理的模式;在公共资源使用上,社会可以推行政府和社会合作管理的模式。
以上社会
参与和融合能够增加后勤管理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其能力和效率。
其次,后勤管理中的公文处理机制。
简析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简析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将高校后勤管理的生产、经营、服务于管理等工作,以社会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进行自主经营、盈亏自负,这种管理模式就是社会化管理。
由于其具备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因此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经济发展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成绩斐然,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意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过去的管理模式改为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把后勤管理与高校相分离,一方面简化管理,可以集中精力发展高校教学,能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行,可以充分调动和最大利用社会资源,后勤服务规模可以得到加大,可以节省管理费用的支出,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各方面工作能做得更细致、到位,后勤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促进高校全方面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给高校发展带来许多福音。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问题和矛盾的突出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思想观念落后后期管理部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花钱靠国家、服务靠无偿的固定思维,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过去都是以铁饭碗为主,无偿转为有偿服务大大增加了师生的支出,高校的师生会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改革进度缓慢,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一些高校领导对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不够,顾虑重重,难以做出较大的思想转变。
加上高校后勤的基础条件水平较低,筹集资金来源窄,将高校后勤作为公益性的角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化的运作,严重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后勤管理的产权关系不清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建立高校后勤服务公司、中心等组织,用企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形式,实现后勤保障服务。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就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在这样背景下,学校后勤必须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打造和谐校园,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细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各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适合本校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甲乙方关系”模式,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当然,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结目标,而是过渡期内的一种选择。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化管理的机制改革。
1.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管理学的经典理论指出:“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
作为高校后勤的管理,同样不外乎于此。
后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的保障。
制定制度时,我们充分考虑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和评议,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1.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整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形成尽可能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分类进行责任制管理和过程管理,对结果绩效评价。
其特点就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职能管理和效率质量相结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分析与研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分析与研究一、引言高校后勤管理是指高校为了保障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各项服务活动。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而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如何实现社会化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模式和实施策略。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指将原本由高校自身管理的后勤服务转交给社会化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营。
社会化改革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化后勤服务机构通常具有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运营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各项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2. 降低成本。
社会化后勤服务机构通过规模效应和专业化运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成本控制。
3. 提高管理效率。
社会化机构对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运营,有望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 推动高校管理现代化。
社会化改革可以帮助高校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5. 释放高校资源。
通过社会化改革,高校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聚焦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核心任务上,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型、市场竞争型和混合模式。
1. 政府引导型政府引导型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和组织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的运营。
这种模式下,政府在改革制度、推动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格局。
政府引导型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府有能力和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框架。
但是政府引导型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主导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政策扶持需要长期投入和稳定预算等。
2. 市场竞争型市场竞争型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运营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从根本上讲,要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就要从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多元文化、着力解决服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引导管理部门和社会服
务部门,让改革活动更加有序、科学、规范。
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同时,要把社会公民道德树立好,促
进人们公德和道德观念的强化,落实各项政策,规范行为表现,发展良好社会秩序,确保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序进行。
其次,应当构建多元文化,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加强交流与协商,建立多种不
同的文化,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合作,深化社会领域的思想交流,促进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形
态和社会文化发展。
此外,还要强调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推进高校后勤自动化运营,实现
高效、便捷的服务。
最后,要凝练改革理念,加快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遵
循合理原则,提供有效的服务,保证资源有序配置,在合法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把改革
落实到位,保证社会化改革取得实效。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随着中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
为了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师生对优质后勤服务的需求,有必要进行社会化改革,引入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来参与高校后勤管理。
本文将就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现状目前,绝大多数中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都是由学校自行管理的,主要由学校后勤服务中心、校办企业等部门来承担各类后勤服务工作。
由于高校本身的发展和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传统的自管式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校的需求。
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要求日益繁杂,需要更加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更加灵活和便捷的服务模式。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
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化改革可以有效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后勤服务效率。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化运营管理,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的后勤服务供应商进入高校后勤管理市场,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的提质增效。
社会化改革可以增加后勤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借助社会化管理模式,高校后勤服务可以更加灵活地满足师生的需求,打破传统的“一刀切”式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个性化、贴心的服务。
社会化改革有助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建设。
通过引入社会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为了进行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社会化管理的方向和原则。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高校需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进多元化的后勤服务供应商。
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吸引更多具有优质服务能力的企业和机构进入高校后勤管理市场,提升服务水平。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后勤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同时,高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也需要考虑到人性化、可持续、尽可能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研究秩序等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要明确目的和意义。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有效节约成本。
但是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不会受到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后勤服务商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高校管理层应当依据实际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有实力和信誉的服务商进行合作。
另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上严格管理。
高校应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对后勤服务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高校也应当适时调整后勤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满足师生需求。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必要的,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在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同时保证师生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分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分析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的发展,高校后勤工作亦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校的发展需求,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1.适应高校规模扩大的需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高校的日常运行和管理需求。
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往往存在着资源分散、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对师生的服务质量。
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更多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降低高校后勤管理成本。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通过社会化改革,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后勤管理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引入社会化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引入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将原本由高校自身管理的后勤工作逐步向社会化管理转变,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采取负责人制度和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与社会资源对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引入社会化的管理团队和服务机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和专业化。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3.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实施的效果和成效。
1.制度体制变革难度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到制度体制的变革,需要跨部门协调和政策配套,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回首来路,后勤人栉风沐雨,以适应社会变革和高校的发展为己任,自立自强,奋进不止。
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对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回首来路,后勤人栉风沐雨,以适应社会变革和高校的发展为己任,自立自强,奋进不止。
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才能够真正推进社会化。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后勤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依托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事企分开,两权分离,以经济效益为手段,以社会效益为目的,逐步形成“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模式,在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下,实现后勤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是处于学校办后勤的状态,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就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非改不可、势在必行的问题。
在众多制约因素中,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后勤,后勤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打破过去旧的服务格局,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具体对策(一)面临的问题1.服务对象认识不足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有些服务对象的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对于成本服务、有偿服务认识不足,习惯于学校的福利服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理解,还提出种种非议;还有就是作为学校主要消费者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消费层次各异,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不能不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这无疑给改革带来了阻力和压力。
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趋势,它保证了高等教育顺利进行,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的生活等方面。
本文试分析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改革的困难和对策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思考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规模要扩大,后勤设施要完善,教学和管理工作对后勤不断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与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如何使高校后勤管理得以改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良方。
社会在发展,高校在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当中虽然有部分高校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仍有很多高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概念与内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将后勤的服务经营活动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将之纳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
它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高校后勤应当进入市场,让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应以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
再次,社会化的高效后勤必须满足高校办学需要。
最后,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具体表现为: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的性质管理分离,使之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中;在资本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后勤工作自身需要,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劳动市场吸收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人员。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容,总体上包括学生生活后勤、教职工生活后勤以及学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服务性工作。
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主要是学生宿舍和食堂的改革;二是在新建学生宿舍以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方面,应该坚持主要依靠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方针,地方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与探索高职院校由于其特定的产生背景,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缓慢。
本文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内涵、具体工作策略以及工作取得的成效。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后勤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有力地支撑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模式转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部边远山区远离中心城市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正确把握其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
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帮助管理干部和后勤职工认清形势,理顺思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改革,以满腔热情投身改革。
因此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制定的每项政策和措施,采取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都必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首先,改革要体现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观点。
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如在学生食宿方面的价格和收费,必须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使学生承受得起。
只有如此,改革才有意义。
其次,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改革最终追求的最大社会效益。
因此,这项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稳定。
为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兼顾各方利益。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正确理解其内涵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社会化,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清醒看待这个问题。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重要性分析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是指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适应当地和地区经济建设、结构调整和发展要求,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和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宿舍管理、食堂管理、保卫等方面的职责。
正常的后勤管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效和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后勤管理面临更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重要性。
社会化后勤管理的定义及特点传统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一般由学校自行负责,包括人员招聘、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职责。
这种模式相对独立,但管理与服务水平很难保证。
因此,社会化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兴起,使得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社会化后勤管理指的是将后勤管理外包给专业的后勤服务公司或机构进行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员、物资、服务、管理的一体化运营。
其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化:社会化后勤管理可以吸引专业的服务机构或公司,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运营效益。
2.精细化: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的手段,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规范化: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社会化后勤管理能够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
4.公开化:社会化后勤管理向公众开放,监督机制更完善,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加透明、公正、安全的后勤服务。
社会化后勤管理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是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后勤服务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形象。
社会化后勤管理模式能够吸引专业的服务机构或公司,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服务效益。
同时,社会化后勤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对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化的这些手段 、 措施与过程 就是社会 化改革。
总的指导思 想是进一步 解放思想 。 转变观 念 , 以中国特色社
I他具有服务属性的产业。 在此基础上总结高校后勤的概念 , 就是 会 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 为指导 , 代企业制度 为依据 。 以现 以价格 为 l为高校教学、 科研 、 管理及学生生活、 教职工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杠 杆 , 以竞争 为机 制 , 充分 利用 学校 和社会 资源 , 好高 校后 勤 做
【 新】 I 论 地I 刨 理 高
对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 化改革 的思考
●冷树伟 。 施 宙
l
,
高校后 勤改革的 目标是社会化 。多年 来 , 高校后 勤社 高校是传承文明、 创造知识、 培育人才、 发展科技的主战场。 有 的放 矢 ,
会化 的实践 为社会 化的理论研 究提供 了强有 力的支撑 ,许 多高
到 有效利用 , 为制约高校发展 的“ 成 瓶颈 ” 。
并突 该定 义总结 了高 J生产不计成本 , 经营不讲效益 , 服务不讲质量, 人财物资源得不 队伍 , 出强 调高校后勤 应 以社会承担 为主 。
r
I
其不足 之处在于 , 对国情的复杂 性和高校现状 的差异性考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校后勤领 瞻 性。
性进行 了科 学的阐述 。高校后勤工作 就其本质 来说是一 项经济 工作 .在市 场经济条件 下 ,必须按经 济规律 运行才 能生存和 发
I及学校领导对后勤服务工作认识和理解的不同 。形成了各高校 展 , 目前 它仍 是高校 的一个组成部 分 , 能迅速 、 底脱离 。 但 不可 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学生参加社会化大学教育,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学习。
社会化教育的结构发展很快,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学生需求,也包括对未来的学生的服务要求,以满足社会化教育的要求,推动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服务的关键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责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改善和完善后勤服务,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
社会化改革的方案应从后勤机构的人员、组织结构、功能以及责任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好整体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机构安排和流程设计。
关键是要保证责任机构与被责任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联系上下级机构功能,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保证社会化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同时着眼于学习服务、安全保障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等多种服务,以满足高校普及率的提升、改善学习环境、构建教学条件、提升学科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要求。
具体而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知识;第二,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平台的功能,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促进社会化改革的良性环境;第三,建立正确的学术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强化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第四,建立科学的收费机制,使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高校建设和改造;第五,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管理,加强后勤工作精神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养成主动服务的习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化教育发展和学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只有把握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才能实施社会化教育,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推动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为尽快落实去年11月初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精神,吉林省教委在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多次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摸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后勤体制目前全省高校后勤管理已基本实现半企业管理,少部分实行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根据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后勤服务大体分三个层次,即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保障性服务,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制为半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1.半企业管理体制。
半企业管理体制是针对收费低于市场标准、利润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福利性服务,主要包括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浴池等。
例如,吉林大学对这部分管理采取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模拟市场运作,按市场规则办事。
学校要求学生食堂按15%的利润率定价,而市场上餐饮业的平均利润率在70%以上,其中的利润差额由学校补贴。
可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福利性服务的管理体制都是非完全企业化或非完全行政化。
2,企业管理体制。
这里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就高校后勤管理内部相对而言,因为高校内部实体的经营者尚未完全具有法人资格和权益。
企业管理体制的对象是那些建立在校园中价格完全市场化、随行就市的经营性服务。
如吉林工学院新建成的8800平方米的食堂,实行机制转换,设有24小时营业的餐厅,有包房,有名牌菜点,就属于此类经营性服务。
3.行政管理体制;吉林省各高校对目前尚不具备创收能力的后勤保障性服务主要实行行政管理体制,采取单项承包或综合承包方法给予行政拨款。
例如,校园绿化、设备维修和卫生清扫等。
这部分如何转换机制,如何与学校母体剥离,成为省内各高校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吉林省高校后勤现存的几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孤立、绝对分得开的,一般存在着两种以上体制的交叉管理,相互渗透。
但总的趋势是企业化管理逐渐加强,行政化管理逐渐减弱,为高校后勤实体最终与母体剥离创造了条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后勤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最早实行单个项目的“承包制”、到后来的全面“承包责任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终于在1999年确定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特别是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离《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多数高校还处在后勤社会化的初级阶段。
学校领导还没有真正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勤依然是高校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谈些体会和看法,希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六部委在1999年联合下发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后勤社会化的远大目标,各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至2008年,这一目标已在大部分高校得到实现。
社会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逐步转变为后勤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由社会承担,实现后勤社会化;二是为现有的后勤发展创造条件,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在后勤服务集团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高校的剥离,使之走向社会。
应该说,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剥离或精简越来越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提高办学效益,最终实现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与现状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后勤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宗旨,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完全依靠国家财力,自办后勤。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后勤保障能力和质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
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
”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第一次提出。
1999年11月2日,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以此为标志,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
自2000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以来,高校后勤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甲乙方”。
即,学校在原总务处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实体,其中后勤管理部门作为代表学校的甲方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后勤服务实体作为乙方履行后勤服务和经营的职能。
一般后勤服务实体并不注册为法人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因此,这种管理模式称为“模拟甲乙方”。
二、高校后勤工作的定位后勤社会化改革启动后,有的高校将后勤工作定位为经营。
学校大幅度削减经费投入,要求后勤通过经营自负盈亏。
后勤服务实体过分追求利润,出现了后勤物价上涨、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引起学校师生的不满。
这种定位是错误的。
总结十年改革实践经验,后勤工作的定位应当是:服务为主、经营为辅;公益性为主、营利性为辅。
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但在目前社会市场不规范、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全面启动、学生管理行政化和高校后勤正式职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现实条件下,高校后勤仍是学校事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要承担学校的政治责任、公益性服务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它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以及它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比喻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一股春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股春风,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还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个改革措施,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可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能。
观点分析和思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革思路是关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后勤服务中的突出问题。
其次,改革措施是核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等,以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
最后,改革效果是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注重改革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改革措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形容词进行评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强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的评估,我们可以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口李晋平
[摘要]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 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打破高校后勤“小而全”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转向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校际联合的社会化新格局。实现后勤社会化,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搞好教学 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后勤服 务,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使用到教学和科研上去。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思考
自己。
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 化,高校后勤工作功不可没。在原有基础较差,社会 物价调整幅度较大,学校规模发展较快的情况下,后 勤通过改革和广大职工的辛勤工作,保障了高等教 育的发展。改革解放了后勤的生产力,激励了广大后 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后勤服务能力,提高了 服务质量,减轻了学校财力和领导精力的负担,使得 学校领导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基本保证了 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职工的生活秩序。 (二)高校后勤问题分析 在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 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 要。问题主要在于: 1、在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 许多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 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 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缺乏长 远的眼光。 2、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适应 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也 反映在学校和后勤部门的关系上。学校行政性的管 理体制与后勤社会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校后勤 改革有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后勤在走向社会 的同时,如何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二者之间 也会经常出现摩擦和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由于其特定的产生背景,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缓慢。
本文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内涵、具体工作策略以及工作取得的成效。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后勤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有力地支撑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模式转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西部边远山区远离中心城市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正确把握其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
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帮助管理干部和后勤职工认清形势,理顺思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改革,以满腔热情投身改革。
因此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制定的每项政策和措施,采取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都必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首先,改革要体现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观点。
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
是人才培养,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如在学生食宿方面的价格和收费,必须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使学生承受得起。
只有如此,改革才有意义。
其次,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改革最终追求的最大社会效益。
因此,这项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稳定。
为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兼顾各方利益。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社会化,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清醒看待这个问题。
之所以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日益
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适合高职院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其主要内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化。
高职院校后勤体系必须进入市场,摒弃行政计划手段,使市场成为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从而将使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范畴。
二是社会化。
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必须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
三是育人化。
经社会化了的高职院校后勤必须不折不扣地满足高职院校办学需要,这就要求其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属性的同时,必须将“育人”功能纳入到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去,否则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失去了其存在真实价值。
四是法人化。
高职院校后勤的组织形式必须要实行企业法人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职院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积极稳妥推进
在深刻理解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和把握其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赴省内外兄弟院
校考察、学习和调研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经验,结合学院后勤的实际,研究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层次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院采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运作策略。
1999年成立校区服务中心,2006年更名为服务中心,2007年成立后勤服务公司。
2011年更名为后勤服务中心。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制度作保证。
做到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管理到位。
使后勤工作有序进行,使监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了社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改革。
根据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近年来先后完成了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一方面投资70余万元,对学生公寓水电线路进行水电联控智能改造。
另一方面学院与成都好精工实业
有限公司签订标准化食堂建设和托管合同。
成都好精工实业有限公司投资人民币350万元对我院食堂按标准化食堂要求进行改造,餐厅配备有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精工制造”不锈钢和玻璃钢快餐桌,食堂就餐满足10000人需要。
四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结合学院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2007年学院后勤服务公司按照上年学院用水电费标准承包了学院的水电,通过层层制定分目标,落实责任制等手段,使学院水电费大幅度下降。
四、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要用质量和效益衡量
通过以上措施,学院被评为“园林式单位”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标准化食堂”,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是后勤服务观念、服务意识逐年提高。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服务公司把服务放在了首位,把提高服务作为生存的基础。
通过扎实细致思想政治工作,使公司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增强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是后勤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逐渐增强。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效率与效益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后勤职工的头脑之中,早已成为了后勤领导班子工作的阶段性奋斗目标。
自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服务公司取代社会企业承担了学院的多项工程,从2006年至今后勤累计工程量营业额176万余元,创利润66万余元。
三是食堂工作上新台阶。
2006年9月改造托管后的食堂运行后分别于同年10月、12月获“标准化食堂”称号和在省卫生厅量化分
级评审中获“a”级等次。
特别是在2008年5·12地震期间,食堂克服煮饭、售饭条件差等困难,长距离转运到操场售饭,与学院一起渡过难关;在震后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为留校学生和加班教职工提供就餐服务。
四是节能成效显著,学院水电支出大大降低。
学生公寓实行水电联控系统智能化改造后,对学生生活用水用电实行定额管理,超出部分由学生承担。
通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后勤管理环节不够周密,有待进一步规范;各项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需要进一步调动。
总之高职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学院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小敏,钟卫东.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1,(1).
[2]戴尔海.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4).
[3]张雪黎.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j].南昌高专学报,2006,21(6).
[4]单锦华.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适合高职学院发展的后勤
保障体系[j].广西轻工业,2008,24(1).
[5]贾健明.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
[6]石劲松.高校后勤集团社会化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7]胡鹏.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