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四川雅安最美9处古村古镇,川藏文化交融地古朴流芳
四川雅安最美9处古村古镇,川藏文化交融地古朴流芳四川,雅安。
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藏民族文化结合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
这里有“雨城”之称,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自古商旅繁盛、人文璀璨。
一起来看看这里最美的9处古村古镇,你去过几个?1 猛种村猛种村是蟹螺藏族乡木雅藏族集聚地,猛种堡子尤其出名。
这里具有浓厚的木雅藏族文化气息,尔苏木雅藏族文化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说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那么,以石而建的村落就显得气势恢宏。
猛种堡子就是以石而建——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座独立的石器民居里,传延着千百年的民族传统文化韵味。
它的美,不仅在美景,也不只是在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还在于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
村民属木雅藏族,又称木雅人,是藏族中人数很少的一个支系。
大约在明代中后期,木雅藏族从甘孜地区开始进入这一区域,形成猛种堡子最早雏形。
这里的高山河谷间,石砌的石木碉楼建筑连片分布,一座座厚重的碉楼错落有致掩映其中。
青石垒成的碉楼前,有的挂着成串的玉米棒,有的墙面绘满了鸟兽花木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在这里,每一座房屋,就是一座碉楼。
木雅藏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独特而神秘的节日,木雅藏族的晒佛节也与藏传佛教地区的晒佛节不尽相同,像这样独特的节日在整个西藏也不多见,其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宗教仪式是研究藏文化的绝好题材。
2 甘溪坡村甘溪坡古村落位于雅安市天全县红星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国内罕有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末传统川西民居村落群,它选址于原茶马古道的驿站处,背山面水,植被丰茂。
红星村(甘溪坡古村)起源于清末,是当年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西出调门(禁门关)的第一驿站,素有“背夫文化发祥地”之称。
当年背夫背茶包子途经此地,走出了一条茶马文化古道。
在古道两侧逐渐修建起传统民居,当时村户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为狩猎、农耕以及背茶包子,并逐渐聚集了更多村户,形成了完整的传统村落群——甘溪坡古村。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径中的川西民居⾏径中的川西民居以游记的形式讲述⼀路上各⾊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特⾊,历史等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功能的五⼤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及历史等)成都平原: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候、材料、⽂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成⼀体,独具鲜明的地⽅特⾊。
注重环境,巧妙利⽤⾃然地形,做到⼈、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种⾃由灵活的平⾯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不⼤,⾬⽔较多。
于是平房⽡顶、四合头、⼤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式屋架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栏式建筑单门独户四合院3.精美雕刻添光彩: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些⽊雕、⽯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种常见的雕刻是⽯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雕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镶嵌⽊质门板,开合⽅便⾃如。
商住两⽤的房屋多为⼀楼⼀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是门⾯,后⾯是居室和厨房。
⼤⼀点的商住两⽤房中间⽤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1 是平⾯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活⽅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何打破城乡“双重壁垒”,让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方式,是解决新农村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从人居环境角度分析川西地区优秀新农村聚地——“中国最美乡村-郫县青杠树村”,探求建设川西地区新农村的可鉴之处,以期帮助推动川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川西地区;新农村;人居环境川西地区,即四川盆地以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龙泉山脉为东界,西至甘孜阿坝地区。
其河渠密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因此,农业兴旺,川西地区民居多以农耕文化为基石,因地制宜而建成现具有一定代表性质的川西民居。
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民居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居住形态与社会形态。
其中,民居社会形态构成,包括能够影响建筑形制和室外环境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
1居住形态则包括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施工材料及人工技艺限制等因素。
川西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区别于北方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民居,在历史的促进下自成一派。
因气候、地理因素,川西民居在建筑上的表现特点为:小青瓦、大出檐、小院落。
因文化、习俗等因素,民居平面布局多用横矩形,房屋构成则多以合院与商住形式为主。
民居多以穿斗式为构架,配以木质门窗且有精美的雕花。
除此之外,川西民居还多运用石雕、灰塑、砖雕、贴金等传统工艺手法,从而表现出富有当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象。
川西地区民居的大部分室外空间都与庭院大坝、画廊、影墙以及开敞式的通风橱相连,它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园艺技术,从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着意境美和形式美的名居。
川西民居还有一个最为独特的特点,即伴随着农耕文化产生的院落——川西坝子。
川西民居的院落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围合构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而言,其具有着十分稳定的秩序以及风格。
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居更是具有着较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在本文中,将就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1 引言川西,即我国川西平原,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在该区域中,民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独特样式,同现代民居相比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
从性质以及规模角度看来,可以将其分为农舍、庄园以及民居这几种类型。
结构方面,其一般为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墙体则为穿斗式模结构。
外观方面,具有着较大的屋檐以及斜坡式屋顶。
为了更好的对其特征做好把握,就需要从色彩以及形成原因方面做好研究。
2 川西民居色彩外貌2.1 典型川西民居色彩对于传统传世民族而言,瓦为青黑色、墙为粉白色、木结构为褐色是主要的特点类型。
组成方面,木构件则在建筑墙面进行穿插以及分割,这也是川西民居建设的主要构成色彩。
除了这部分结构之外,其也搭配有枣红色的门窗以及黑色的立柱,在风格上具有着较为清雅的特征。
同时,川西民居也具有着一定数量的飞檐斗角以及雕梁画栋,但这部分结构在应用中更多的表现为材料本身的色彩,即使在其上方具有一定的绘画,在色彩选择方面也较为清淡。
2.2 其他民居色彩根据分布区域以及建筑材料应用上存在的差异,川西民居除了传统色彩表现类型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其他色彩形式。
在部分民居中,并没有在色彩方面进行更多的雕琢,而是对材料的本色进行突出,即属于不同色相、且纯度偏中低的色调,具有着较为朴实的特征。
如木板房的褐色、麦草民居的黄色等等,且具有完全以草、石等修建的住宅,并根据材料类型的差异对不同色彩进行呈现。
3 川西民居色彩形成原因3.1 自然条件影响对川西地区来说,其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着较多的雾气天气以及丰富的雨量。
在川西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冷热差异小、雾多、湿度大以及夜雨多是其主要存在的气候特点。
川西民居建筑中的模糊空间理论研究
川西民居建筑中的模糊空间理论研究
刘永黎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12(032)002
【摘要】文章从川西民居的居住特点入手,结合模糊空间理论进行阐述,并以廊、天井为重点阐述了川西民居建筑中表现出的模糊空间理论特征。
川西民居这种过渡性、流动性和复合性兼容并蓄的特征对设计创造宜人、舒适的邻里交往空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刘永黎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川西民居与徽州民居街巷空间比较研究
2.川西民居场镇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3.川西民居天井空间的精神及其启示——乐山市雷畅故居天井空间分析
4.川西民
居建筑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文化环境5.川西民居、邛笼建筑与岭南建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民居考察
川西民居考察——丹巴的民居建筑丹巴,古称“章古”,藏语意思是岩石上的城镇,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城,因为在这里古碉楼林立,又称“千碉之国”。
这里有五千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也完整的保留了嘉绒藏族的生活习俗。
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风景画廊“牦牛沟”、神奇的墨尔多神山和党岭山。
由于一方山水的孕育,这里自古多出美女,故又有“美人谷”之称。
这次西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甲居藏寨以及梭坡乡,零距离的感受了嘉绒藏族高超的石砌墙建筑技术。
自从车子进入藏区开始,就能渐渐看到零星的藏族碉房一闪而过,大概的印象就是属于石木建筑,来到丹巴之后经过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才知道因为藏族地区盛产石料,所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
石料依据形态可划分为:毛石、片石、碎石等,碉房就是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桦木、青冈,甚至是桃树木、梨树木等木材,建成了藏地特有的。
富有藏地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就我国传统民居来说,使用石材料者最重要的类型便数碉楼。
在藏族碉房中,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的砌筑材料,石料多为自燃形态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犷、自然。
在这样的石砌的厚实墙体内部,则以密排的木梁构成楼层。
因为碉房都是楼的形式,少者两层,多者可达五、六层。
这样的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从外观来看,藏族碉房就是石头房。
石砌的碉房风格粗犷、浑厚,建在高原群山中,格调非常协调。
正应为碉房外观的粗犷使得他们的装饰常常会用在院内房屋门窗上,所以碉房的门窗装饰性是非常强的。
除此之外藏族碉房中的内檐也会有许多彩绘装饰,尤其是在彩绘的用色上,大多使用明艳的红、粉、蓝、橙等色彩。
色彩浓烈。
其次,碉房的屋顶很特别,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造型各不相同,变化多端,等级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庑殿顶、歇山顶多用在官式建筑中,而硬山、悬山则大部分用在普通民间建筑中,攒尖顶大多是悬山式或硬山式的两面坡顶,而藏族碉房虽然也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但它却是平顶式。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
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3.川东地区民居:川东地区地势较高,民居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坚固、稳重的特点。
建筑外观多呈阶梯状,内部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周围设有卧室、厨房等。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
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多样,例如,川西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川西民居的现代价值
关于农村房屋新建的调查分析这次我选择的是关于在自家地基上进行房屋再设计或再建造的题目。
在现在初期的想法阶段更倾向于在原址重新设计建造房屋,因此需要调查资料来支持我的设计和想法,以下是我的调查分析。
交通地理这次的地点在四川省邛崃市大同乡。
大同乡距省会成都市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公里,总车程约一个小时。
东距邛崃市城区18公里,西通天台山35公里,北及花水湾温泉20公里及西岭雪山33公里,是川西旅游环线未开发的一方旅游的投资热土,既适合自驾车旅游,又开设有邛崃,大(同)、水(口)公交专线。
大同乡境内地形地貌为山区的丘陵,辖区内旅游及农副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蚕桑、竹茶、畜牧、水果、以及待开发的旅游业。
境内主要旅游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唐代古刻“石筝山大佛”、川西地方特色建筑群“吊脚古楼”、冬暖夏凉的九顶山仙人洞及穿洞山溶洞、双叉河、千年古树、万亩竹海等。
房屋特点大同乡地属四川省邛崃市,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区,大部分民族建筑属川西民居风格。
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造型朴素亲切,单体设计体型简单,注重自然通风和遮阳,构造设计有防潮设施,门窗采用平开,有较好的密闭保温性能,具有做法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汉族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个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浅析干栏式川西民居对现代地域建筑的启发
承 梁 , 以梁 承 檩 ,檩上 承椽 ,梁上 起脊 ,而 穿斗式 加抬 梁 式 的构 造 不仅 使两 种 构造 方式 的优 点发挥 到最 大 化 ,而 且还 克服 了两者 各 自的建构 缺 点 ,使得 民居 空间更 加 的 宽广 与开 阔 ,从而 更 能突 出川西 民居建 筑 的雄伟 气 势。 ( 四 )底 层架 空 的建筑 形式 川 西干 栏 式 民居底 层架 空 的 吊脚 空 间建筑 形式 ,为现 代 建筑 的因地 制 宜与 节约 土地 资源 提 供 了 良好 的范例 ,现 代 建筑 技术 目 前 已经 完全 可 以实 现 吊脚 式 的底层 架 空 问格局 ,这 种 建筑 格 局配 合 依地 形延 伸 的建 筑 可 以极大 地节 约 宝贵 的 十地 资源 ,减 少 建筑 物 对 于地表 空 间 的直接 介 入 ,进 而最 人化 地 为地表 保 留 更多 的发
一
简 约式 的 现代 建筑 风格 将 建筑 打造 成 下篇 一律 ,千城 一面 的 标 准化 建筑 群 ,建 筑 的地 域特 征在 这种 风 格 的影 响下 黯然 失 色 , 这 样 的建筑 风 格不 仅 未能 充分 体现 出建筑 的地 域特 色 ,而且 亦未 能 将基 于 民族 文化 的建筑 精髓 恰 到好 处地 融入 到 现代 建筑 中去 。 反 思我 国这一 大规 模 城市 化历 史 时期 ,过 度 的城 市化 带 来 了城市 用 地 、环 境 、交通 、民众 心 理等 方面 的诸 多 问题 ,而 我 国川 I 西 民 居 干 栏 式 建 筑 则 以其 较 好 的地 形适 应 性 等 特 点 在 任 何 地 形 均可 营 造 适居 空 间 ,同 时还 能避 免 了环境 、 交通 等l 方面 的 问题 。川西 的干 栏式 建筑 究 其本 原 实质 上是 源 于我 国远 古先 民 “ 鸟 信仰 ”的 “ 巢 居 ”传 统与 “ 兽信仰 … ‘ 穴 居 ”传 统 的结合 ,这种 建筑 传统 在我 国盛 唐 以来 亦远 传 至东 南亚 、 前苏 联 的西伯 利 亚 与 日本 ,在 日本 则形 成 了高 床住 居 等类 型 的建筑 风 格 。干栏 式 建筑 因其 支撑 基础 类似 栅 式结 构 ,故 又称 栅居 式 建筑 。我 国川两 的少 数 民族 中 苗族 、 侗族 、傣 族 等均 有干 栏式 建 筑 ,而壮: 族 、布 依族 、水 族 、 土家 族等 少数 民族 亦保 有相 当数量 的干栏 式传 统建筑 。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川西民居)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
书院建筑
一 、 中国文教建筑发展概况 汉代出现了“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到晋代,另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 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代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成为文教管理机构,下设 国子学与太学 。 唐代现书院萌芽,书院成为重要的科举预备学校。 宋代则是书院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四大书 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元明清时期私学逐渐官学化,国子监也成为唯一的 最高学府。
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 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 “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 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 式称为文庙。其规格与各郡县文庙相当。
南宋时期张栻主教, 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 道三年(公元1167年), 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 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 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 学术传统。元承宋制,书 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 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 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 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 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 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 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 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 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川西建筑分析优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建筑的方言——川西民居四川民居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 像所有的“方言”一样,川西民居建筑特色浓郁;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川西民居的四大居住特点一、独特的地域风格;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二、融环境为一体;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三、亲情味浓厚;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这种亲情味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天井四、兼容性较强;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惠民的魏氏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刘氏庄园原是大地主刘文彩的私家住宅,由南北相望的两个大建筑群组成,占地五点八万多平方米,建于清末至民国;南部建筑群即老公馆,始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全公馆共有27个院落,180多间厅堂住室,3处花园,7道庄门; “陈家桅杆”川西民居的权贵典范陈家桅杆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所营建,经8年修筑竣工;曾有述评:“陈家桅杆占地约十亩,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双斗桅杆,巍然屹立,气势雄伟;院前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分列两旁,墙上镌有浮雕石刻,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工艺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檐上花鸟彩绘,光彩夺目;” 诸如此类的符号,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将它与纯粹的民居隔绝开来;陈氏宗祠院内建筑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正中三重住宅,分为前厅、二厅、正宅三重大院;屋顶飞檐翘角,半拱五色彩绘,四厅山水壁画,绿窗红柱,是主人生活起居之所;第二组是西侧小花厅,前有“翠柏山房”,布置典雅;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楠木书橱陈设有序,是主人读书、授业之所;后有忠孝祠,内有石拱桥,桥上人物浮雕,桥下鱼池照影;祠内正面石壁上有主人画像和石刻宗谱,设供桌香案,是祀祖之所;第三组是东侧大花厅,其庞大和精美为整个建筑之最;院内正面有照壁,两端石砌牌坊大门,中有戏台,四周有走马转阁楼,雕梁画栋,曲折回环,登楼远眺,景色尽收眼底;院西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竹树掩映,清出绝尘;特别是池中石山,高仅七尺,阔不足一丈,山上竟配置青城山全景,楼台亭阁、宫观殿廊,应有尽有;一座超豪华的川西民居,周身带着强烈的集权主义符号,再通过宗族祠堂的形式所呈现,处处展露陈氏家族曾经的显赫,染于帝京天威的自我意识流于每个建筑细节,与周遭纯粹的民居鲜明地区分开来;一座超豪华的川西民居,周身带着强烈的集权主义符号,再通过宗族祠堂的形式所呈现,处处展露陈氏家族曾经的显赫,染于帝京天威的自我意识流于每个建筑细节,与周遭纯粹的民居鲜明地区分开来;川西建筑的精髓刘氏庄园刘氏庄园位于四川成都西面的大邑县安仁镇,是旧时代四川有名的刘家五兄弟,即:刘文彩、刘文成、刘文昭、刘湘、刘文辉的庄园和一处祖居地;庄园连为一体,规模庞大,建筑上体现了典型的川西风格,也糅合了一些西洋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文革期间被列为“地主庄园-收租院”成为全川阶级教育基地,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现在为川西民居博物馆;刘文彩庄园的大门、二门及小姐楼、逍遥宫周围建筑均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直柱及上半部为半圆形和三角形的窗户搭配中国式的瓦顶及狮、鹿、羊、雀、蝙蝠、花卉、卷草等装饰图案共同构成了刘氏庄园独特的审美趣味.老公馆是刘文彩霸占23户农民的房产土地所修建的,每霸占一户,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厚门铁锁,宛若迷宫,它的布局虽不太规则,但却有两条明显的东西向中轴线,主中轴线上正门朝北,堂屋朝东西;穿过大厅向西进入中庭,两边分别为住房和寿堂,在朝西就是祖堂,祖堂后是后庭,后庭两侧为客房,最后是佛堂;主中轴线南面还有一条贯穿逍遥宫、瓷器宫的另一条东西向轴线;两条轴线东侧还有雇工院、小姐楼等几座独立的院落;老公馆内共有3个花园、27个天井、180多间房屋,建筑十分奢华,处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北建筑群为新公馆,建于1938年,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庄内有一座三层“小姐楼”,又称“绣楼”,建筑精妙,风格独特;它的布局规整,整个建筑几乎呈正方形,由面积相等、布局大体一致的两个部分组成,正门朝东,两条东西轴线对称配置,分别贯穿前厅、正堂、中堂、后堂,各自形成三进院落,而每一院落南北两侧是客房,这充分体现了川西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刘氏庄园女儿墙廊道李家大院川西最大清民居建筑群李家大院座落在邛崃花锹山,距离平乐只有十来公里是川西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至今保留完整;左边一排为长工房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福如意龙纹大园窗;园内蝙蝠口含串珠吉祥结纹,中间园雕突现书案、官帽、如意,上下各一对潜龙翔于云间; 寓意:十年寒窗苦,一朝栋梁材;条凳木雕花梁川西民居建筑细节。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绚.丽(xuàn)褶.皱(zhě)戛.然而止(jiá)B.萌.发(méng)晦.暗(huì)不知所措.(cuò)C.亢.奋(kàng)山麓.(lù)挑.拨离间(tiǎo)D.狩.猎(sòu)怠.慢(dài)销声匿.迹(nì)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B.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C.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决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D.我们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当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时,码头上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B.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从坑里取出这件玉器,唯恐一用力,它就分崩离析....了。
C.到假日,熊猫基地就非常热闹,游客们纷至查来....,大熊猫的魅力真大啊!D.节目中,舞蹈家杨丽萍将孔雀的动作、神态精妙展示出来,使人叹为观止....。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现在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
B.我们要分析问题、思考回题、发现问题,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C.据悉,三位航天员将在神舟十四号上举办宇宙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D.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各题。
甲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川西民居建筑考察报告1、川西古镇民居: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上里古镇。
2、川西藏寨:甲居蔵寨、梭坡碉楼3、成都:宽窄巷子、博物馆通过对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考察,重点了解川西古镇和川西藏寨的规划、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建筑装饰等等,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与生活体验,充分了解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比较川西民居和川西藏寨与中原民居的差异化并总结其特点。
10月24日从武汉出发10月25日到成都10月26日至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考察10月27-28日至上里古镇考察10月29-30日至新都桥,考察塔公寺、塔公草原等10月31-11月1、2日至甲居藏寨、梭坡碉楼考察11月3、4、5日到成都考察宽窄巷子、博物馆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四川川西考察日记时间:20xx 年 10月24日地点:武汉——成都的火车上日记内容同学们背着或多或少的行李开始了这次川藏考察之旅,我们的第一站是成都。
面对需要乘坐十九个小时的火车,同学们除了兴奋之外没有任何的倦意。
下午4:50我们坐上了火车。
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开始了。
时间:20xx 年10月25日地点:成都锦里日记内容坐了n长时间的火车,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站——成都。
简单的休息之后,我们去了锦里,一个为清末明初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青砖灰瓦,还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创意小饰品,使锦里在保有古朴风格的同时增添了些许文艺气质。
成都印象——表面看似“陈旧”的城市,其实是这里的人对生活态度。
多一点对生活“悠闲”的享受,少一点对名利的追求。
时间:20xx 年10 月26 日地点:安仁古镇黄龙溪日记内容乘车早晨到达了黄龙溪古镇,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下午到达安仁古镇,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子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
川西民居建筑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文化环境
川西民居建筑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文化环境
董文英;周波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2(038)004
【摘要】民居建筑的构成形态,是影响民居建筑形制和室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它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本文对川西民居建筑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文化环境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川西民居建筑室内外设计的社会及文化理论研究,为当代地域性建筑室内外设计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总页数】4页(P238-241)
【作者】董文英;周波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雅安625000;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3
【相关文献】
1.川西民居场镇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J], 郑琳;张炜;邹正;何仕偲
2.川西民居建筑中的模糊空间理论研究 [J], 刘永黎
3.类型学视角下的川西民居式当代地域性建筑 [J], 梁迅
4.川西民居木结构与现代建筑结合施工技术 [J], 王栋杰;唐健;卓友林;王平;范杰
5.川西民居、邛笼建筑与岭南建筑 [J], 黄梓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坛1 川西传统民居装饰概述川西民居建筑风格自成一派,与北方的四合院和云南、江南的民居建筑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其建筑立面更是别具特色。
川西传统民居装饰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植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川西平原,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优秀的传统装饰文化。
川西传统民居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在突出材料的本质,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呈现出一种朴实的质感美、自然美。
同时,川西传统民居中,较少有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多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功能性构件进行装饰处理,使其装饰显得朴实自然,不做作。
为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川西传统民居多为穿斗木构架,坡屋顶、薄屋面、大出檐,开敞通透,轻盈精巧。
受道家色彩理念的影响以及对气候条件的适应,川西传统民居的色彩朴素、淡雅。
同时,川西传统民居装饰大多体现的是材料本身的色彩,雕而不画,清新、自然。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是川西传统民居外观形象的典型写照。
川西传统民居的装饰工艺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木雕精细,内容丰富,雕而不画;石雕形象,栩栩如生;灰塑色彩艳丽,地方特色浓郁。
生活场景、人物故事、神话传说、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民居装饰题材。
渔樵耕读的生活模式、避祸祈福的民俗思想、长期的宗教信仰、传统的生活习俗、移民文化等在川西传统民居装饰上都有所反映。
川西传统民居装饰蕴涵着地域、宗教、习俗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 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在全球一体化、国际化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5.12汶川大地震后,大量川西传统民居惨遭破坏,川西传统民居装饰未能幸免。
如何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在建筑及建筑装饰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川西传统民居装饰是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一个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装饰文化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脉的传承,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传承显得有点微不足道。
但是,它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实用艺术形式,对建筑环境的美化作用日益明显,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逐步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以游记的形式讲述一路上各色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用,特色,历史等
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用功能的五大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
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
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用及历史等)
成都平原:
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
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
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
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
单门独户四合院
3.精美雕刻添光彩:
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
比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木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另一种常见的雕刻是石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
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
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居室和厨房。
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
1 是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
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
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6.气候与民居
成都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
夏季,成都平原处于一个封闭的地形中,风速较小,十分湿热,冬季,多雨,潮湿,日照少。
因此,形成“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碳、冷摊瓦”等特点。
7.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如木·竹·松等
民间艺术
成都平原的民间艺术除了绘画·书法·雕刻·剪纸·布艺外,最有地区特色的是川剧和蜀绣。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民居装饰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充分了解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了解民居的必要前提。
8.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各部位的建筑装饰
把民居装饰的不同构建和部位分如下七大类:1屋顶 2墙体装饰:山墙·封火墙·影壁等 3大木柱:柱子·柱基·梁·枋·撑拱·驼峰等 4小木作:门窗·天花·栏杆·挂落 5铺地与台基部位装饰 6家具陈设与建筑小品的装饰 7其他:匾额·楹联
9.成都平原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檀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檀,檀上布掾,屋面荷载直接由檀传至柱,不用梁。
10.屋顶的装饰
脊身有一层的,两层的,三层的,以两层居多,每一层用灰槊的图案或线脚装饰脊正中用小青瓦堆砌成不同的样式,脊角再用小青瓦砌出一起翘。
在大宅和宗祠建筑中,屋脊的装饰做
在“正吻”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其中多数与“鲨鱼”的形象相仿,也接近早期“鸱尾”的样式,还有鱼、虎、朱雀等并列为神兽之一。
在成都平原的传统民居中,正脊的中心常常有一处突起的装饰,称为“中堆”或“中墩”做成宝塔的形状,工艺较为精致,可起到防雷·镇邪的作用,因此,有地方叫它“宝塔尖儿”。
悬山屋顶只有一条正脊,正脊若不用“吻”装饰‘则往往用灰塑起翘,起翘上有的镂空,常做成拐枝纹和卷草纹的式样。
悬鱼,是成都平原的民居中功能和装饰效果完美结合的艺术品,悬鱼以木板制作,悬挂在墙博风交界处
11.屋身部位的装饰——墙的装饰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墙面类型有:竹编夹泥墙、木板墙。
土坯墙、砖墙等
山墙中最具有特色的要数封火山墙,封火墙又称“封火墙”,是建在民居两侧可以放火的山墙,多见于大户人家。
一般壅土、石。
砖砌筑。
“影壁”又称“照壁”,它往往对着入口或厅堂,是人们的视觉重点。
上身与下碱很少用装饰。
盘头正面的处理十分细致丰富,常用砖层挑出叠涩,正面用瓦和灰塑做出各种花饰,如花纹、几何纹样等。
12.柱子
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用料较轻,截面多为圆形,柱径比北方小,民国时期还有砖柱,截面多为方形。
13.梁·枋·檀
梁枋整的加工主要是“月梁’的做法。
它是将梁左右两端向下弯曲,将梁的中央部分向上起拱如弯月状。
14.成都平原民居的驼峰主要有三角形、梯形、弓形和束腰形四种基本形状。
15.木板式的撑拱是最常见的形式,木板约三到十厘米,常作浅浮雕。
有的黑金漆饰,木板式的撑拱在成都平原各地都有分布
16.这里的格扇门既是门也是窗,还是建筑的墙,门上常有雕刻精美的门簪,门簪虽小,但常常是处于显眼的位子。
浮雕花卉题材图案装饰。
17.成都平原民居有不同部位、不同款式的窗,可以按不同部位、不同开启方式、不同形状、不同装饰角度和格心不同划分。
18.成都平原传统民居的柱基,有事可和砖砌两种。
成都平原沙石较多,很多柱子材料则选用沙石
19.成都平原民居的雀替绝大部分应该称为”花牙子“。
一般雀替和花牙子最大的区别就是雀替是穿过柱子,柱子两侧的雀替是一整块构件,花子是单片出于柱子两侧,不起承重作用
20.家具的精美是室内装饰的重点,家具。
建筑城墙雕饰及为复杂,家具更具有装饰性。
上面有浮雕、彩画,和一些兽星图案,很具有文化韵味
21.成都平原很多大户民居和宗祠会馆建筑上常有高大华丽的砖石门脸。
很多庄园修建了中西结合的砖石门脸,门脸上有灰塑、彩绘、装饰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