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法兰克福学派课件

法兰克福学派课件
. 其次,现实本身不仅仅是表象,还有深层的因果 条件,光靠经验概括不足以充分把握。仅有事实 和现实是不够的,必须有历史性的理论分析。
. 其三。批判理论不仅仅是要提出一个更好的理论, 而是要分析前有的理论的基本范畴,分析其为何 不能超越其局限——对自身理论的自我反思
. 第四是批判性的介入社会--praxis。
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 自然科学促进了可能存在一门脱离人类旨趣的纯 理论的幻觉。这使自然科学能服务于任何政治体 制。这些法则科学或实证科学促成以技术代替启 蒙了的行动。在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中,科学/ 自然科学承担特殊功能。制造一种看似纯粹而价 值无涉的知识形式,被视作独立于特定旨趣,在 被运用时地位高于实践科学和解放科学。由此取 代了政治中的沟通性、实践性取向。
四种Action/Agency
• action (agency)可能有的四种社会学模型: —— 目的论的(策略性的)模型 物质世界中的行
动者受成功取向的动机促动,根据短期宗旨或目 标在各种行动方案之间选择 理性选择 ——规范的调节模型 行动者受社会群体成员共享 价值和规范指导 结构功能主义 ——拟剧论模型 行动者向其他行动者表达主观意 识的内容 戈夫曼、贝克尔 ——沟通模型 行动者致力于达成对其行动情境和 行动计划的理解,以便借助共识协调他们的行动。 通过言谈达成理解 符号互动论 现象学
• 《文化工业》《权威人格》《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
• 自由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提供注重工具理性 的标准化大众文化。而国家资本主义则运用宣传, 强调领袖崇拜,寻找替罪羊。把大众整合在共同 国家利益观念周围,压制和排斥批判理性
马尔库塞——新资本主义
• 美国体现国家资本主义之民主形式neocapitalism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术团体的一个文艺理论学派。

其核心是黑格尔的美学,但同时也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以探讨文学本质为主题。

其创始人是海德格尔、韦伯和马尔库塞。

其中韦伯最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成果:在黑格尔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本质论、认识论、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性和知性的区别等问题,形成了以知觉学、精神哲学为特征的独特的“新黑格尔主义”。

提出,要使文学成为真正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摹仿生活,而应该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基本观点:韦伯(alfred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并将它用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但其影响远远超出这些领域,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因为他发明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和理论,即“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韦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理论模式,社会的结构、制度、运作、演化、发展、变迁,无一不是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是可以用一种理论模式来概括和解释的,这种理论模式就叫做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理论的客观性原则。

因此,他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客观理论为前提。

韦伯还将这种社会学理论,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宗教研究、法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为19世纪德国极其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对于理论的强调、他对理论的客观性,以及他所倡导的用客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使得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理论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使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另外,韦伯还是一位“文化批评”的代表,他所谓的文化,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指的是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狭隘的理解为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

韦伯指出,每一民族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民族的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形成和发展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

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

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

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 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 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1、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法兰克福学派众多知名思想家都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整合弗洛伊德、阿图舍等人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提供了模本。

第一代: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第二代:马尔库塞、哈马贝斯(Jurgen Habermas)30年代主要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40年代主要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

2、工具性理性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强烈反对被成为“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将其他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不断被启蒙,人从崇拜神到自认为神,经历的是理性逐渐战胜感性,如破感性,获得理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技术理性”,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理性。

失去理性的媒介多元决定论和媒介意识形态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①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人类学家刻意强调文化的实用性相反,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否定”: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

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表达目前现实没有而应该有,不是而应该是的事物,从而鼓舞人们探求一个目前还不被现实所容得美好世界。

所以文化对现实始终有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兰克福学派理想中的文化产品不是为人所用而产生,也不会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向大众妥协。

“幸福的承诺”,即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将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生活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就不可 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 ”
“西方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 是以法兰克 福学派为代表的传播批判理论 。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 派 , 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是由德国法兰克福 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 ”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 、加索画作的照
片)
4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和著作
· Walter Benjamin (沃特•本雅明)(1892- 1940) · 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由于对艺术品进行复制方法的多样 , 便如此大规模地增加了 艺术品的可展示性 , 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 时代一样会突变其本性的质 , 复制技术使文化获得革命和解 放 ,给无产阶级文化带来广阔天地 · Max Horkheimer(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所长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 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1944年《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 1968年《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的“大众性 ”从来不被大众直接所决定 ,相反它把 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成为的那种人 。工人阶级总是被 新的大众文化方式所左右。
·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 条件越多 ,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 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 ,没有创造性的 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1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媒介的批判
· 马尔库塞《单面人》 : 大众传播媒介让人成为“单面人 ”,诱导人们在 不断消费中得到一种虚假满足
· “虚假的需要 ”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 ,这种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 为制造出来的 ,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 。 比如 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 , 爱他人所爱 ,嫌他人所嫌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以批判大众文化为核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将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本真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和消费工具。

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和个体意识被扭曲,文化传播手段也日益商业化和娱乐化。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经沦为商品,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了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创新和多样性被压制,人的精神需求被物质需求所替代。

2. 文化的娱乐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种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逐渐降低,个体意识被削弱。

3. 文化的同质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削弱,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强烈的批判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理论,它不仅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进行了批判,还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2. 注重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它注重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 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15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由于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丰富,人和物的关系颠 倒了,人们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生 活的全部内容,“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 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 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 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 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 10页。)
16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已经完全资 本化了,成为国家机器和利润之源的重要 组成部分。 马尔库塞所说:“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 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 为商品”。(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 联书店1989年版,第192页。)
17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14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技术控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不诉诸暴 力,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一 种舒舒服服、平平缓缓、合理而又民主的 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 术进步的标志”。(马尔库塞:《单向度的 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 页。) 马尔库塞指出,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 式同化起来,从而模糊了阶级界限。
(五)大众文化批判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早关注大众文化的人。 早在1932年,阿多诺就在该学派机关刊物《社会 研究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论音乐的社会情境》 一文,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8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理论特点
(六)文化工业



1944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出版了《启蒙辩证法》, 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批判 理论。 其中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一文,第 一次系统地、否定性地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 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他们就 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该文被视为 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法兰克福学 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基调。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年 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裔美籍哲学家 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 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在其著作中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迚行系统而尖锐的批 判,他在实际行动中一贯同情和支持西斱社会中 激迚的学生运动,他的理论被称为“青年造反哲 学”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 批判理论”一词,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思维斱法、 逻辑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斱面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同点。 传统理论:把社会视为永恒的、自然的客体世界,采取顺从的态度去 接受社会,它变成了继承既存社会的理论,成了现存社会再生产过 程中的一个环节,即以智力劳动的斱式来维护现存社会的存在。 批判理论:对现存的社会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 再生产过程和现行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旨在推翻这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放的道路。 批判理论不只是要揭露和消灭社会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想改造与社 会弊端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 二、本能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触及制度本身, 而是归咎于人类文明。他认为发达工业文明对人 的征服渗透到人的本能领域,严重压抑和摧残着 人性,必须进行本能结构的革命,排除压抑,恢 复人性。 1955年《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1.马尔库塞批判现代西斱社会压抑人的性本能,认为人的真正本质 是“生本能”,即爱欲。他认为人的所有活动都可能成为爱欲活 动。 2.爱欲的最高内容是使人体获得快乐。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 动的解放。劳动能使人整个身体的爱欲器官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消 遣,劳动比其他的活动更能体现出人追求快乐的本质。由此,马 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3.要解放爱欲,恢复人性就要迚行“本能革命”、“意识革命”, 建立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4.革命的主体:“不幸者”,“幸运儿”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起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

其理论以批判理论为主线,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更是该学派的核心。

该理论试图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和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种文化形式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往往追求表面的娱乐效果,从而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与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技术化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利益往往成为文化生产的驱动力,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此外,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消费过程也受到技术的影响,如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社会批判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背后的社会因素。

意识形态批判则主要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揭示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对媒体内容、广告、流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还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这一理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
昌盛 1950-1969
1949年霍兊海默、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兊福大学
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兊福社会学丛刊》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留美,创立发达工业社会理论 60年代起,该派成为西斱哲学社会学重要流派之一 对1968年的“五月风暴”起了先导作用
衰落 1970老一代成员霍兊海默、波洛兊、阿多诺、马尔库塞、
创立 1930-1939
1930年霍兊海默接仸所长
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
出版《社会研究杂志》
法兰兊福学派诞生
1933年希特勒上台,被迫迁往日内瓦、巴黎 1934年迁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发展 1940-1949
40年代初迁至加利福尼亚大学
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
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
也发生变化
机 械 复 制 主 义
理论武器
关于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理论,着
眼于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
并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批判流行
防止在灌输观点中迷失
社 会 批 判 理 论
理论武器
人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
弗洛姆等相继去世
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
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
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
内容
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
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
文 化 工 业
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
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内容
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 丧失了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 依赖于机械技术,内容风格千篇一律,缺 少艺术价值 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 形态,扼杀人们的独西,满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3. 青年黑格尔派、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 等思想。 (思想渊源基础)
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20世纪20到30年代,是创立和形成“批判 理论”阶段,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其主要特 征。 第二阶段: 20世纪30到40年代,对科技的“悲观主义” 思想占了上风,成为其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 20世纪50到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到 鼎盛时期,在影响力上扩散到社会各个领 域,其中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受到 青年学生的狂热崇拜和极度推崇。 第四阶段: 1969年以后,内部研究成员观点的分歧日 益严重,研究所逐渐分化解体,法兰克福 学派的组成和影响都逐渐衰落。
所谓的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 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 工业体系。这种娱乐工业产生于 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主要思想:
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2、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4、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和统治性。
社会批判理论
社批判理论与创始人霍克海默确立的 批判理论基本方向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侧重点在政治经济领域, 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则集中在意识形 态和文化领域。
什么是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 认同,而批评理论的宗旨是“超出 通行的社会活动方式”,因为“简 单的接受解释是不诚实的,批评地 接受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范畴,同时 就包含着他们的宣判”。
哈贝马斯认为,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真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制度化的只 是人的工具行为, 最终带来的是“生活世界 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 合理性概念 不仅仅是目的行为的合理性, 它还包括交往 行为的合理性。
三、大众文化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 Juergen Habermas(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 )
? 1981年《交往行为的理论》
?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 1990年再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现代传媒本身即意味着言论自由,一方面诱惑和鼓动大众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实行 对国家机器的批判和监督。
?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思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 具体表现
? 1)从文化工业的娱乐消遣功能来看,文化工业促成人们的逃避主义、遁世主义倾向。
? 文化工业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娱消费作品,从而给人们带来享乐和满足。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即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就电影的欺骗功能而言,在现代社会中,整个世界经过了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的过滤,结果是人们通常在对电影的欣赏中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往往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或者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事情的延续。这样就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模糊了生活和电影之间的区别,极大地抑制了观众的判断能力,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美国的好莱坞在这个意义上是真正梦工厂)
? 1949年至60年代末,黄金时代
? 1949年开始回归德国,新老成员共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在左派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之一。

该学派起源于法兰克福学院,由一群来自德国的学者组成,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泰奥多尔·阿多诺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对后来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他们认为,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论带来的是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知,而忽略了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

据他们看来,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批评现代社会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奴隶,人们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平和人的团结。

二、文化工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产业,抱有深深的批判态度。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为了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们对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商品化表示担忧,认为这样的发展会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并导致人们对于现实的深层次问题失去关注。

三、阶级意识形态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化日益加深,社会不平等也越来越严重。

他们主张解放劳动者,消除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少数人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而多数劳动者则被迫处于剥削和压迫之下。

四、批判性社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的社会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面具理论”,“社会批判”,“文化工业理论”等。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权力集中、社会控制、群体心理等。

他们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意识,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五、人性解放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们也提出了对于人性解放的理想。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1895-1973)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批判理论的奠基人 主要著作 1937年《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第一次提出“批判理论”概念,制定批判理论的 基本纲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立宣言 1940年《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1940年《独裁主义国家》 1947年《启蒙辩证法》 1967年《工具理性批判》
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历史起源上看,意识形态产生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 分工有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 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特别是统治 阶级的观念形态。 从社会功能上看,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 意识或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体现状辩护。 b.法兰克福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具有欺骗性,其主要功能是替 现状辩护 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力量、操纵力量和异化力量,通过大 众传媒播媒介和文化手段为现状辩护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尔库塞《单面人》
二、启蒙精神批判
1947年《启蒙辩证法》
导言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启蒙的概念》揭示了神话就已经是启 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包括《奥德修斯或 神话与启蒙》和《朱丽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第二部分《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精 神》阐明了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 第三部分《反犹太主义问题——启蒙的界限》描 述了启蒙的文明向现实中野蛮的倒退 札记与草稿:辩证人类学
1933年,社会研 究所被关闭,流亡 瑞士,后迁往美国 1937年,写作 《传统理论和批判 理论》
1947年,与阿 多诺合写《启蒙 辩证法》 1950年,在法 兰克福重建社会 研究所 晚年的霍克海 默放弃马克思主 义,他转而倾向 于神学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

霍克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

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

其主要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为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达到巅峰。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弗里德里希·波洛克、泰奥多·阿多诺、埃里希·弗龙姆等,他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以及魏玛共和国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工业化社会的问题,批判现代社会的异化和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批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一种异化现象,即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别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被破坏了。

他们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劳动成为商品,工人没有掌握生产的权力,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第二,意识形态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文化工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娱乐产业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也使人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和限制。

第四,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化过程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现代理性追求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他们提出了“技术理性”的概念,指的是将一切问题都变成技术问题的过度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批判和反思促进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

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参与,推动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变动性,反对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并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可能性。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力在20世纪后期逐渐减弱,但它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许多概念和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德国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

该学派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影响,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从中引出了德意志问题,并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处于民族革命的前夜。

这时候,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在对德国社会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莱茵地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织,这就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织。

他们从工人运动中吸取养料,批判了民族沙文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于1920年10月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921年1月15日改名为德国共产党。

后来,由于领导党的活动,该党成为德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始从事政治斗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始人是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和施蒂纳。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被资产阶级当做社会制度的理论,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

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却遭到冷遇。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企图压制新思潮的出现。

于是,它们纷纷改弦易辙,重新提出空洞的“乌托邦”理论和“人类天性”论,把这种乌托邦和“人类天性”变成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武器。

“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兰克福学派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创造性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把研究劳动、分配和生产作为研究经济现象的首要任务;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它从工人阶级的利益出发,揭露了法国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

“法兰克福学派”既强调阶级斗争,又强调阶级合作;既强调资本主义,又强调其基本矛盾。

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该学派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美籍德国马克思主义者霍克海默为代表的一个学派。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

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
(1)发展概况: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主要成员均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成员而得名,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70年代逐渐衰落,由于30年代曾流亡日内瓦和美国,影响日渐扩大。

(2)理论主张: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的武器。

(3)该学派理论家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继承者自居,同时兼收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理论、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企图调和并综合这些理论,形成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尖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

(4)他们的具体文艺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的特殊职能这一点上却基本一致,体现出鲜明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

(5)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人,虽然布洛赫、布莱希特并非法兰克福学派,但对其发展却有极大影响,与该学派关系极为密切。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创始人是美籍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曾于1883年5月至次年9月在德国法兰克福所创建的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编辑部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共同研究和写作的“两本小册子” 《神圣家族》( 1884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85年),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正式形成。

19世纪后期,由于欧洲各国先后实行了自由主义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发展,新旧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当时的欧洲出现社会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摆脱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局面,提出建立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的设想。

1884年,两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该书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未来社会中的领导权及其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和手段。

这是两人合著的第一部著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纲领性文献。

魏玛共和国时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辉煌的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该党机关报《前进报》,开辟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论战阵地,创造了“社会批判”的概念。

“社会批判”的提出,使法兰克福学派成为反对普鲁士王朝、倡导社会改良的革命派哲学家集团,因此,社会批判又被称为“第四位批判者”。

他们将改良主义看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第三条道路”。

1895年起,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为迎合国王威廉一世而纷纷转向保守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之名遂遭弃用。

魏玛共和国崩溃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保持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密切联系,并坚决抵制对两人的污蔑。

从1906年开始,他们撰写了有名的“两本小册子”:《法兰西内战》(1907)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910)。

前者全面分析了当时法国的国内外局势,揭露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犯的错误;后者则针锋相对地批判了拿破仑三世及其所代表的反动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 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 者
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 的哲学、美学著作有: 《启蒙辩证法》 《新音乐哲学》 《美学理论》等
影 响
1 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2 对中国思想理论的影响
• 质问了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
• 关注社会的被压迫者
文化:技术发展使文化趋同 • 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文化成为奴役人民的工具 • 与现实的接触导致高层文化丧失批判性 • 艺术的理性让位于技术的理性
跨学科性、反思性、辩证性和批判性
Q & A
参考文献:
李厚羿.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4(03):148-155. 陈振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1(04):48-53. 杨礼银.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00):224-235. 陈振明.评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理论的本质、作用及其与实践关系的观点[J].现代哲学,1991(03):50-55. [德]霍耐特.《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载《现代哲学》 2009年第1期。 赵勇.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之旅——从一篇被人遗忘的序言说起》,载《书屋》2004年版第3期。 陈学明.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 江海学刊,2000,(6)。 苏红鸣.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影响《时代教育》2005(11):273-273
法兰克福学派
组员:彭洋智 张曦瑜 江妍静 黄柏耀 陈雯雯 龚靖岚 张航
01 起源 03 代表人物 05 总结
内容 02 影响 04
法兰克福学派出现的背景和条件? 法兰克福学派造成了什么影响? 你怎么看待法兰克福学派?
起 源
• 马克思主义 •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 科技发展,资本主义新变化 • 新极权政体(苏联、纳粹) • 资本主义文化的“工业化” • 西方工人运动处于低潮(阶级斗争)
马克斯·霍克海默 (M. Max Horkheimer)
• 提出社会批判理论目标 • 早期和晚期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别 • 热衷于研究个别的具体问题 • 后期理论体现出悲观主义倾向
西奥多·阿多诺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 1949 年到20世纪70年代 担任副所长
苏联的现实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模式不符
无产阶级政权是官僚制度
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重建
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于历史唯物主义 将唯物主义归结于人道主义
人 物
马克斯·霍克海默 (M. Max Horkheimer)
• 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
• 1930年接任德国法兰克福 社会研究所所长
《权威与家庭》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独裁国家》 《 启蒙的辩证法》 (合著) 《理性的毁灭》 等
内 容
是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相 关的人本主义,以左的姿态批评一切的 激进主义。
主要理论特征
建立了所谓的批判理论
最大的特色
联系在一起
与社会批判理论
与马克思主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 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
对苏联模式的批评及“第三条道路“理论
苏联模式太狭隘
批判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
• 分析了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刷 新了群众对大众传播的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对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
• 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
•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 理论资料
总 结
经济:技术发展是两种源泉 • 生产力提高,物质丰富 • 束缚人
政治:技术进步同化阶级 • 同化对立阶级,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减弱 • 第三条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