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拓展阅读一

合集下载

语文9下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案例一)

语文9下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案例一)

无言之美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

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

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

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

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

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

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无言之美阅读附答案

无言之美阅读附答案

无言之美阅读附答案无言之美①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美术作品也是如此,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在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

有弹性所以不呆板。

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

譬如莎氏乐府所以在艺术上占极高位置,就因为各种阶级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欢喜读他。

有弹性所以不陈腐。

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

凡是经不得时代淘汰的作品都不是上乘。

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

②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

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

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

对于诗词很疏忽。

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

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③无言之美,不只就美术一方面着眼。

其实这个道理在伦理哲学教育宗教及实际生活各方面,都不难发现。

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

儒家谈教育,大半主张潜移默化,所以拿时雨春风做比喻。

佛教及其他宗教之能深入人心,也是借沉默神秘的.势力。

幼稚园创造者蒙台梭利利用无言之美的办法尤其有趣。

在她的幼稚园里,教师每天趁儿童顽得很热闹的时候,猛然地在粉板上写一个“静”字,或奏一声琴。

全体儿童于是都跑到自己的座位去,闭着眼睛蒙着头作伏案假睡的姿势,但是他们不可睡着。

几分钟后,教师又用很轻微的声音,从颇远的地方呼唤各个儿童的名字。

《无言之美》随堂精练含答案

《无言之美》随堂精练含答案

《无言之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下面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子贡.(gòng)违.背(wëi)惟妙惟肖.(xiāo)B. 瞬.息(shùn)相称.(chèn)栩栩..如生(xǔ)C. 缥缈.(miǎo)怆.然(chuàng)目不忍睹.(dǔ)D. 譬.如(pì)涕.下(tì)信手拈.来(niān)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含蓄残戚谚语雕刻B. 归纳挣扎泪痕寂寥C. 擒住绞死塑相昼夜D. 倾刻菩萨心境附丽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 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 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4.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5.无言之美朱光潜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无言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无言之美》阅读题及答案

无言之美朱光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5分)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

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⑤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⑥意既不可以完全速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⑦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

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2.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4分)3.下面句子表达有关内涵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3分)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4.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4分)答案:1.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所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经典试题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经典试题推荐

无言之美一、阅读训练朴素美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

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

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舍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

寓关于清淡之中。

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

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

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

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

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将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再次,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

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

当我们知道某个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关,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微词典】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抹杀(shā):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谈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范文3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_无言之美》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5)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_无言之美》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5)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5)一、夯实基础巩固知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逼真摄影丝豪尽善尽美B.姑且笼统谚语瞬息万变C.蛾眉寂寥附丽心旷神贻D.缥缈沉默琵琶栩栩如声2. 根据《无言之美》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用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中的名句为例,证明音乐上的“无声”“听不见的声调”带给人更“幽美”的感受,这就是“无言之美”。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3. 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课文《无言之美》中的“无言之美”美学原理的一项是()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举例论证)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C.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对比论证)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道理论证)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胡扯!为了薪金,大多数自由人对什么都会屈服。

因此,只说你自己吧,不要妄谈普遍现象,你对此一无所知。

尽管你的回答并不确切,但因为你回答了我,我在心里同你握手言好,同样还因为你回答的内容和回答的态度。

这种态度坦率诚恳,并不常见。

不,恰恰相反,矫揉造作或者冷漠无情,或者对你的意思愚蠢而粗俗地加以误解,常常是坦率正直所得到的报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课后检测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课后检测新人教版

无言之美一、课内阅读训练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孔子有一天忽然很快乐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这段赞叹无言的话,原来从教育方面着想。

可是要想了然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看法去研究。

③言所以达意,但是意决不是完整能够言达的。

由于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间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穷的。

以言达意,仿佛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好得其近似。

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惹起美感。

⑤尽美尽善的条件好多。

可是第一要不违反美术的基来源理,要“和自然传神” 。

这句话讲得平常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可以谎话。

不谎话包括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正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⑥意既不可以够完整速之以言,“和自然传神”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许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倘若语言文字能够完整传达情义,倘若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绝不爽,这能否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⑦这个问题是认识文学及其余美术所一定回答的。

此刻我们临时答道:文字语言诚然不可以完整传达情绪意旨,倘若能够,也并不是文学所应希求的。

全部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可以,并且不用。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你赞成“美术作品不可以谎话”这一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下边句子表达的相关内涵与本文论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没关的一项为哪一项()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人生等基本问题。

本书选取了朱先生围绕这些问题所写的一些短文,分“星光”、“化境”、“妙悟”和“生趣”四编,配以美图,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小编带来的《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篇1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双减备课】美的探寻——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双减备课】美的探寻——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双减备课】美的探寻——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背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一组主题为读书问学与艺术鉴赏的文章,文体为文艺论文和议论性随笔、杂文。

单元要求阅读时要把握核心概念,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其中,《短文两篇》中的《谈读书》《不求甚解》谈论读书的目的、价值以及读书的方法与态度;《山水画的意境》探讨山水画创作中“意境”的重要价值;《无言之美》探讨文学、美术、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中“言不必尽意”“含蓄不露”的艺术创作通则;《驱遣我们的想象》主要探讨驱遣读者的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路径。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学校报社将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文艺之美’,现面向九年级各班征稿,撰写该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600字以上。

文章首先在班级进行评选,择优3篇推荐至校报。

”这一核心任务紧扣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对美学概念的“理解-思辨-迁移”,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积累相关美学概念,如文艺、作者、读者、意境、意匠、言不尽意、含蓄、想象,进而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意象的概念,并将所学众多概念进行勾连贯通,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文,积累不同的论述思路,如《山水画的意境》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无言之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知识铺垫-理论阐述-实例分析”,《谈读书》中每层提出观点、作出阐发,《不求甚解》中先驳后立、层层铺垫、层层阐发、确立观点。

总之,学生可以通过对单元课文的理解性阅读,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并通过拓展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最后,迁移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文艺鉴赏之中,并能通过资料辅助,尝试撰写浅显的文艺论文。

学习流程是:第一课段,通过梳理概念和积累表达,制作概念知识卡片;第二课段,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回忆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并通过归纳总结课文论述思路及论述方法,制作文艺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思维导图;第三课段,在四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拓展阅读,针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完成任务单,举办思辨圆桌会;第四课段,拓展阅读,总结“意象”的概念,制作与“意象”相关的知识卡片,并学写文艺论文,撰写“文艺之美”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

《无言之美》基础训练(含答案)

《无言之美》基础训练(含答案)

《无言之美》基础训练(含答案)基础训练文章主旨本文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结构图示重难解读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无言之美指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值得玩味;“无言”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拓展链接有关“无言”的诗词名句1.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5.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温庭筠《菩萨蛮》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jìngyù( ),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A.________(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一下,完全境遇便chénglù()眼前,B.________(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1)给加点字注音。

譬.如( ) 深巷.(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ìngyù() chénglù()(3)根据括号里词语的解释在横线A、B处上填入适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亦或是美术、雕塑等作品,它们的魅力通常不仅在其肉眼可见的呈现中,作品的“言外之意”往往更加深沉更加丰富。

在美学中,朱光潜先生称这“言外之意”为“无言之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何为“无言之美”,如何欣赏“无言之美”。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主要译著有:《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原理》、G.维柯的《新科学》,逝世后出版《朱光潜全集》20卷。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朱光潜吸收克罗齐的直觉说、T.利普斯的移情说、E.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建构了一个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的美学体系,主张审美经验不涉及概念、实用,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朱光潜吸收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习题

一.《无言之美》拓展延伸习题无言之美(1)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2)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3)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4)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5)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6)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

【无言之美ppt】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无言之美ppt】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无言之美ppt】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生子祝福语】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的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5[练习-素能拓展]无言之美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5[练习-素能拓展]无言之美

第15课无言之美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B.课文第9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虽不能尽意,但尽量尽意的道理。

C.课文表达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

D.课文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2.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_____________。

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_____________!①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涵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②我们寻到美了吗③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④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绝”的智慧陈鲁民①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

”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

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

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辞,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锺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

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

朱光潜的《无言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的《无言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无言之美》拓展阅读

《无言之美》拓展阅读

《无言之美》拓展阅读作者:朱光潜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21年第02期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

“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

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

“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人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

《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

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

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而裸体雕像如《米罗爱神》,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离与美
我的寓所后面有条小河通向莱茵河,我晚间常到那里散步,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

走东岸的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美,走西岸时则相反,觉得东岸的景物比西岸美。

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

同样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有几分另一个世界的色彩。

我平时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深更夜静的月景。

本来是常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了一层白纱,便觉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见西湖,平原人初见峨眉,即使审美力薄弱,也惊讶它们的奇美。

但对于生长在西湖和峨眉的人来说,除了以居住名胜而自豪外,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往往都觉得眼前的景物值得玩味。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常羡慕种田人。

竹篱瓜架旁的黄梁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旁观者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

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常觉得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

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人们常常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

俗话说:“家花不如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

本来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甜美的回忆。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

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怀恋。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态度和观点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精致。

持实物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的工具或障碍物,只能引起欲念和嫌恶。

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就上面的实例来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树的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的一个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

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的实用意义。

它是避风乘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

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

我们一看到它,就注意到它的轮廓、线条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也
是美感的体验。

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缘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