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一)教学方法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阅读指导法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丝绸之路》视频。
出示教学目标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课本62页—66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2.了解西汉疆域图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及视频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视频5.思考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6.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的历史教师,今天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介绍了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以及中国对外交流、贸易活动的积极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简述丝绸之路的概念及作用。
2)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能够阐述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
4)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感悟不同文明的重要性与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及知识,包括丝绸之路的概念、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等。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问答、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地理、经济、文化交往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了解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及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三、教学内容1.丝绸之路的概念与作用1)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地区的重要贸易道路。
自汉朝以来,中国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进口了大批稀缺的西域特产。
除商品贸易外,丝绸之路还有文化、宗教、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带到了西方,促进了古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繁荣,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3.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1)元代时期之后,海上贸易开始兴起,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开始增加。
2)元代时期,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开始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扩散到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4.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1)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还是各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安排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揭示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丝绸之路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5.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勇气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贸易商品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的理解;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作用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沟通方式。
2. 能力目标•能认真观察和聆听,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展示出自己尊重他人的素质;•能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考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形成健康积极的跨文化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悉“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认识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1. 了解“丝绸之路”通过课件介绍,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以及它作为“沟通中外文明”桥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两端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
2. 跨文化交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沟通方式差异,如礼仪、庆祝和宗教文化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要重点强调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对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 同伴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过程中,对同伴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PPT、相关视频、图片、文献资料。
七、教学反思此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概念和传统文化的介绍,引发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
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
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敎學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學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學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學习,學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敎學重难点:
敎學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敎學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敎學准备:
敎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學生预习指导,指导學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學习。
四、敎法學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敎學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學生的团队精神。
五、敎學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线路以及相关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线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其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同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6 教学设计
10、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导学 案知识构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构建反馈进 行点评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主干知识形成知识体6 教学设计
11、当堂训练(3分钟)
教师将互动试卷发至学生平板,学生完成本 课当堂训练选择题并提交,错题学生进行讲 解更正,教师对学生成绩统计进行分析讲评
1 1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
1 2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4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学案导学
当堂达标
课堂三要素
式教 学 模
1 3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 5 教学方法
1 4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上承 “文景之治”(11课)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12课),下启两汉的科技文化(15课)。
纵向分 析
0 5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0 6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2 学情分析
应对办法
学生需求
通过多种形式 的资源,以导
学生现状 学生们有一定知识 储备,但更多是人 物层面(张骞、汉 武帝)以及“一带 一路”时政的耳濡 目染。学生对本课 的丝绸之路到“一
4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内容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对西域的管理。 (2)认知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 之路开通的意义。
0 9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主要线路、交流内容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说学情本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世界历史感兴趣,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关系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交流内容;(3)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强国际视野。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交流内容;(3)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丝绸之路的复杂关系和影响;(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合作学习和展示等。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准备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并将其展示在教室前方。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例如问学生:“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它是什么?它有什么起源和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说课稿涉及到的教材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课程背景
本课程作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主要介绍了古代
“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
3.掌握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
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
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
1.教学PPT:准备一份简洁明了的PPT,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片、地图等素材,以便于向
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3.板书准备:准备相关板书内容,便于学生复习和记
忆。
六、教学内容
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介绍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是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之路;
•讲述古代中国以丝绸为重要商品,通过“丝绸之路”
将中国文明传播到中亚和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解读“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2. 课堂教学安排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呈现的方式,具体教学安排
如下: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习新知: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学习重点:重点讲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难点:辅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亚和欧洲文明的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举例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小结归纳:通过梳理课堂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小结;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中将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和地图等素材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讲授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程中将采用教学评价和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课后拓展活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布置以下拓展活动:
•调查:让学生调查古代“丝绸之路”在中亚和欧洲的影响;
•辩论:组织辩论活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作文:要求学生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并写一篇短文。
十、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
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外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在教学评价与反思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通过课后拓展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