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 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 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 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 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 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 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 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 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 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
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 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 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 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 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 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 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 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 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 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 说就是借物抒情。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
浅谈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谈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是唐诗中的常见的意象,唐时期,大量的唐诗描写着明月的异乎寻常的美丽,从这些优美的词句中,可以看出明月在唐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月是多彩的,它以灿烂的光辉凝聚着梦想,成就着信仰。
“夜夜洛阳城,月月都相随,今夜月明早望”,这首诗把明月比作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古城;李白的《月下独酌》更是在醉人的月光中,做出了思考问题的安静深情。
明月的意象不仅满足了唐诗的审美需求,更把那些情思编织出一条灿烂的微光,照射出湛蓝的夜空。
明月永远是混沌中最美丽的物象,是诗人们有把握地记录自己情绪和思绪的主题,它用柔和的光芒,将梦想和爱慕交织,抚平一切躁动的心绪。
每当夜空星光熠熠的时候,月光洒落的瞬间,在我们的心中就会发出柔软的湛蓝磁场。
总之,明月是唐诗中迷人的意象,它伴随着诗人们的情思,给这些唐诗带来神秘的情调和柔和的心情。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 唐诗中月的意象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离别与思念的象征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引言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和情感。
尤其在唐代,无数优秀诗人将月亮作为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在他们的诗作中描绘了令人动容的场景。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几首代表性的唐诗,探索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涵。
1. "静夜思" -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其中最为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静夜思》。
这首诗以一个孤独行旅者关注身处陌生环境下对家乡、家人充满怀念之情。
而在结尾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月亮成为了表达离别与思念之情的完美比喻。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王之涣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登鹳雀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以壮美的景象来描绘离别的悲伤与思念。
特别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通过对月亮和黄河的形容,诗人将离别和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3. "长恨歌" - 白居易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辞章之一。
这首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缠绵爱情为背景,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政治历史同时也包含了浓厚的离别与思念情感。
而其中有关月亮的描写更是令人动容和难以忘怀,像是揭示出所有离散爱侣之间心灵深处那不舍、思念、埋藏而随时都有可能涌现出来。
4. "夜泊牛渚怀古" - 杜牧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夜泊牛渚怀古》展现了一种执着的思念之情。
在诗中,杜牧以夜晚泊船于牛渚江上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月亮的描写,抒发了对逝去岁月和故人的深深思念。
结论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承载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以上几首代表性的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伟大诗人对离别、思念及其背后情感的深刻揭示。
无论是李白笔下床前明月光,还是王之涣笔下黄河入海流,在唐诗中,月亮成为了寄托离愁别绪与思念之情不可或缺的象征。
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与意象分析
古诗词中月亮的别称与意象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月亮与人类关系极为紧密。
月圆月缺,引发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月晴月阴,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于是,月亮便拥有了数以百计的、充满诗情的别称。
这些别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点的别称1.直称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如: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曹直《赠徐干》)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那么又盲?(《楚辞·天问》)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敞亮的部份。
阴历每一个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慢慢形成以"魄"为大体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①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
(何景明《对月》)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适《塞下曲》)二、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
另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如:①团团冰镜叶清辉。
(孔平仲《玩月》)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元稹《月》)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
(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唐诗中对于月亮的描写丰富多彩,有些是描写月亮的形态和色彩,有些则是探讨月亮背后的意蕴。
月亮在唐诗中以其神秘优雅的形象,涵盖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唐诗中的经典描写,探讨月亮在唐诗文化中所涵盖的内涵。
月亮形态和色彩的描写唐诗中的月亮经常被形容为圆的、皎洁的,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这里,明月被形容为晶莹剔透的圆形,照耀在床前的夜空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另外,有些唐诗还把月亮比做寒玉,如《池上》中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在这里,月亮被形容为寒冷的玉石,沉静而独立。
此外,月亮的色彩也被唐诗家们赋予了丰富的想象。
有的唐诗描绘了月亮的银色和白色,如《雪梅·其二》中“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被描绘成了银白色的光芒,照亮着故乡的山河;有的唐诗描绘了月亮的金色,如《春夜喜雨》中“宿鸟归飞急,池鱼跃不同。
月出掉光来,半壁见海明。
”在这里,月亮被描绘成了金黄色的光芒,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月亮背后的文化意蕴除了月亮的形态和色彩,唐诗中也探讨了月亮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方面,月亮在唐诗中被赋予了离愁别绪,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在这里,月亮成为了离愁别绪的象征,凉意和暗香更是使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愁绪。
另一方面,月亮也是唐诗中的美德的象征。
如《登飞来峰》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在这里,月亮被描绘出了浪漫的氛围,是人们追求自由、远行的伙伴。
此外,月亮在唐诗文化中也成为了追求美好的象征。
在《静夜思》中,主人公在夜晚独坐,思索人生,纵然思绪万千,对生命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停止。
月亮被赋予了希望的象征意义,如每逢月圆之夜,为了庆祝月圆人和、团圆美满而展开的中秋节。
总结在唐诗文化中,月亮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作者:杨继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10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丰富,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月作为一种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负载“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亮的意象在唐诗中大量存在。
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有341篇写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与此同时,唐诗中涉及到月的诗作数不胜数,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在唐诗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关山夜月明——月的边塞意象月在唐诗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在唐诗中,“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的思愁绵绵。
受此影响,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主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
月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二、青天有月来几时——月的生命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一、月的边塞意象。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最盛的时期,其发展的文学创作造就了当时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他们把风景、声音等转化成了文字,把很多典型的意象和寓言的技巧运用在诗歌中,其中月亮这一最主要的天象使用最为频繁,它也成为了唐诗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月亮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的象征,表现在它的光辉、变现、充满着神秘感和神秘色彩,反映出一种宏大的道德精神。
在唐代,月亮被当作是特殊的意象,既表现出它对人们情感表达的真挚,又引发出铺天盖地的联想。
它极大地拓展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月亮丰富诗歌意象,以"月"字表达所思所想。
唐诗中多使用"月",以它所蕴含的宽广的意念加以描述,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气息,制造出既有哀愁又有喜悦的调调。
月亮意象常用来表现孤寂、遥远、思念,但也可以表现的恋爱的情绪和宽广的想象力。
月亮还可以表现出思念的深邃、景象的宏大,反映一种宏大的道德精神,有强大的纪念感,可以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不满,对政治不满等。
唐朝诗歌渴求表达,其中月亮意象被广泛运用,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和叙事。
这些意象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唐朝文化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带来了沉浸其中的愉悦。
在诗歌的翻译中,要恰当地表达月亮的意象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诗歌中对月亮的意象表达,在诗歌翻译中可以引用同样的宏大精神,借助另一种语言,表达同样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来实现翻译的最大效果。
当诗歌翻译采用月亮意象时,译者可以使用更广泛的调和表达手段,如叙事、画面等等,以达到表达效果的最佳。
总之,月亮在唐诗中的使用数量较多,对它的解读可以体现出唐代文化的独特气质,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也很大,由此可见月亮在古代文本中的重要性。
唐诗“月”之意象浅析
夜 郝 州 月 , 中 只 独 看 ” 作 者 看 到 的是 长 安 月 , 他更 闺 , 但
意 象有 一 个较 好 的把 握 。
57 0 ) 10 0
“ 山 不 见 人 , 闻 人 语 响 ” 有 如 世 外 桃 源 的 地 方 。 天 空 但 的 色 虽 暝 , 有 皓 月 当 空 , 紫 千 红 虽 已 凋 谢 , 有 茂 密 却 万 却 如 盖 的 青 松 。 山 泉 潺 潺 流 泻 在 山 石 上 , 一 条 洁 白 的 素 似 练 。 月 辉 下 闪 闪 发 光 。 光 、 声 、 动 、 静 。 诗 以 在 有 有 有 有 全 松 间 明 月 为 枢 纽 营 造 诗 境 , 勾 勒 出 一 幅 安 静 纯 朴 的 生
一
唐 诗 “ " 之 月 意 象 浅 析
黄 雪 英
( 源 市 田家炳 实验 中学 , 东 河 源 河 广 摘 要 : 意 象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中 最 具 魅 力 的 意 象 月 之 一 . 出现 在 特 定 的 语 境 中 , 般 也 都 带 有 特 定 的 含 义 。 它 一 粤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教 材 唐 诗 中 有 很 多 作 品 描 写 到 了 “ ” 月 。 本 文通 过 分 析 教 材 中“ ” 意 象 含 义 , 学 生 对 “ ” 月 的 让 月 的
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
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作者:吴元亮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8期摘要:唐诗中的月意象在诗歌的感情色彩、风格特征、意象营造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通过解读意蕴丰富的月意象,能够在欣赏美妙诗句的同时体味特定时代诗人的情感,进而领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
关键词:唐诗意象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
胡应麟说:“作诗之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
体格声调有别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
……譬如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
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
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这里的“兴象风神”指的就是意象美。
诗歌语词是意象的符号、载体,它作用于人的艺术思维,使人联想到相应的意象,产生意象美的感受,进而体味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在浩瀚的中国诗歌海洋中,蕴含着不胜枚举的诗歌意象,水、月、柳、酒、竹子、杜鹃、鱼、雁、秋、夕阳、芳草、浮云等都是常见的意象,月意象尤其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月亮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
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的视觉印象美满、丰盈,曲线则让人感觉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
第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周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与华夏文明密切相关,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
第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的偏爱。
月亮不但是“悦目”的,而且是“赏心”的,它所蕴含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是吻合的,“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唐代各种题材的诗歌中都可以寻觅到月意象的身影。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
”(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这散发着澄澈光芒的月亮自先秦的《诗经》开始,经历了魏晋的低吟、唐宋的轩昂直到明清的诉说,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意象。
据统计,《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其中97句与月有关,《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1921句,其中183句与月有关,也就是说月亮意象在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名句中平均每十句就会出现一次。
这一比例在谢枋得编录的《千家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其辑录的历代七言绝句中,与月亮有关的就占了21%左右。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咏月抒怀的篇章,在这里月亮不再只是挂在高空的普通星体,它的光亮激起诗人的灵感,引起诗人的思绪,洒遍了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称的,也有叫做“婵娟”、“姮娥”、“玉童”、“银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辉”、“淡月”的不同;其形状有“圆月”、“残月”之分别。
通过不同的抒写,月亮表现为不同的意象组合,它们各具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
下面我们就对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之意象作一简单地梳理。
(一)望月怀远:古诗词中大量的怀远之作都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陪伴,无论它是“残月”、“斜月”,还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黄昏月”,约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时机,望月怀远成为古代诗歌传统主题。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汉乐府》中的这首《伤歌行》先写月光扰人,夜不能寐,最后点明症结所在——“怀所思”。
论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
论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目录摘要 (3)Abstract (3)引言 (3)一、“月”意象溯源 (4)(一)“月”意象的萌发 (4)(二)“月”意象的发展 (5)(三)“月”意象的成熟 (6)二、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 (8)(一) 家国之愁 (8)(二)羁旅之愁 (10)(三)离恨别愁 (12)(四)怀古之愁 (14)结论 (15)主要参考文献 (17)致谢 (18)摘要摘要在古诗中诗人移情于物,用物来承载作者的感情,是诗人们表现情感的惯用手法。
诗歌中月亮所承载的情感也不只是期盼团圆的乡思一种,它更多承载的是悲愁的感情。
“月”意象表现的悲愁意蕴体现在不同题材的唐诗中,如边塞诗、宫怨诗、羁旅诗、怀古诗等等。
在这些唐诗中,“月”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悲愁各有不同,有家国之愁,有羁旅之愁,有离愁别恨,有怀古之愁,或沉重苍凉,或温婉含蓄,“月”意象被广泛而又寓意深刻地融入在唐诗中。
论文从先秦至唐朝诗歌中“月”所承载的感情变化入手,重点分析了唐诗中“月”意象所表现的悲愁意蕴,以便使人们了解传统意象“月”稳定而丰富的内涵,便于更好地分析鉴赏古诗。
关键词:唐诗;“月”;意象;悲愁AbstractThe poets display the emotion in the ancient poetry the technique frequently are move the sentiment to the thing, comes the load bearing author with the thing the sentiment. The Tang Dynasty open nine ages "Full moon Huaiyuan" center to write: "The marine fresh brightmoon light, horizon altogether this time", the poet is uses "the month" to come the load bearing sentiment to display the hope reunion the nostalgia. The people use the moon to come the sing emotion are not the Tang Dynasty only then have, it may trace Before Qin faces , "Poetry", "Chu elegies" center already fragmentary appearance this kind of poetry.Is receiving Chinese Wei gradually develops, until the Tang Dynasty only then tends to maturely. But in from the pre-qin to in Tang Dynasty's process, in the poetry the moon load bearing emotion also not only the hope reunion homesickness one kind, its more load bearings is the grief sentiment."The month" the image performance grief situation deep connotation manifests in the different theme Tang poem, like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the palace resentment poem, live abroad poem, bosom ancient poetry and so on. In these Tang poems, the grief which "the month" the image displays respectively has the difference, worrying of the some countries, some lives abroad it to worry, has the sorrow of parting not to hate, some reflects on old times it to worry, either heavy desolate, either gently contains, "the month" the image is been widespread and also is pregnant with meaning melts into in the Tang poem.This article "the month" the load bearing sentimental change obtains from the pre-qin to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in, has analyzed the grief with emphasis which in the Tang poem "the month" the image displays situation deep connotation , in order to makes the people to understand traditional image "month" stable and rich connotation, is advantageous for analyzes the connoisseurship ancient poetry well.Keywords:Tang poem;"month";image;grief论唐诗中“月”意象的悲愁意蕴引言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们钟情的物象,它一直被诗人们吟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的“月”的意象分析摘要:月以朦胧,感伤,皎洁等独特的内涵,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时频受诗人们的喜爱,月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自古有之,尤其是唐朝,月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
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月亮;意象;唐诗;时代精神The "month" tang image analysisChenLiL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Abstract:Month by dim, sentimental, clear, and other unique connotation in poetry, the time-frequency (SMS) by the poetry of people love, on one of the image as poetry have since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the connotation of tang dynasty, months more rich. The moon tang imagery is linked to the spirit of times. In early,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o the moon, the poet feelings and respond differently, in the moon and their different, the moon imagery reflects different times spirit.Keywords:the moon; Image; Tang poetry; Times spirit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是通过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同时它又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就诗歌而言,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中的意象,不单是抒情的媒介,它往往蕴含着某个深邃的意念和思想。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其中“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属于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与月有关。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其题材之丰富多彩,内容之博大精深,风格之绚烂多姿,名家之层出不穷,都达到前所未有、蔚为大观的程度。
唐诗不仅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更是我国瑰丽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在众多的对唐诗的划分标准中,多数人们还是习惯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划分唐诗的发展阶段,在这四个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月亮作为独特的意象频频的被诗人们选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月亮的意象,也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
“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成为诗人生活和创作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使人们产生巨大的文化内驱力,因而也构成了一个时代主体风貌。
”①在唐代的这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都不相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月亮意象能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
一、初唐时期:皎洁的月色,蕴育蓬勃的希望唐初(618年——712年)的九十年左右,纵向地看可以说是初唐诗歌走向盛唐诗歌高潮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
这一时期能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的淋漓尽致的就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那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至今都有很深的思考价值。
张若虚的“深情之月”:“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1] 张若虚仅为我们留下了两首诗,这首《春江花月夜》被成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后人对此诗极尽溢美之词,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倾倒了无数的读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句句写月,既写江月美景,也写了相思离别,但最值得玩味的是他由月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思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面对“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美景,诗人感叹的不是人生的美好,他一连串的疑问问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无奈,面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江月,人生却是如此短暂,年年相似的江月,他可知人生的短暂?诗人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充满了封建时代文人特有的困惑、焦灼和莫名的忧虑,但另一方面,却又充溢着青春年少的希望、憧憬: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却能做到“哀而不伤”,并不颓废和绝望,这是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感悟到的一种欣慰,充满着对人生的热望与追求,读来能聆听到初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之音。
这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时期天下刚刚统一,诗人生活在走向繁荣的时代中,诗人追求完美的生活和理想时,虽有美中不足的缺憾,但这并不妨碍诗人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事业的展望。
因而在《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意象在主流上还是寄托着人们对没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唐之初是蕴育着希望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即使是以清寒之月渲染离情,却能做到悲而不伤,像王勃《夜月送别二首》: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就两首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用意未深; 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这首诗用清冷月色渲染出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月下送别之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悲而不伤,这也折射出初唐的时代精神,不管境遇如何总还怀抱着希望。
二、盛唐时期:李白结束了一个时代,杜甫开启了一时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大历初年的半个世纪,在诗史上称为盛唐。
这里所谓的“盛”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盛”并不是一回事。
从时间上看,他把“开元、天宝盛”世包括在内,但同时也包括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十年。
后一阶段就政治上讲已是乱世。
因而诗史上的盛唐之“盛”,是就诗歌的创作而言。
[2](P73)盛唐之“盛”,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与诗歌的韵度风貌上。
盛唐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
这一时期的安史之乱成了唐朝社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同时也是唐诗发展的在一个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前的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政治相对太平,诗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作品中也自然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雄浑阔达,自由开放,气象万千,骨气端翔的时代精神,这也正是“盛唐气象”之所在。
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当然是属于伟大的诗人李白,他以其绝世的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的行云流水而又变化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
李白的诗在精神上无所羁绊,这与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有着莫大的渊源,他热爱的美好的东西当然少不了月亮了,他的诗有三百多篇是咏月亮的,连他自己都自称是“月奴”②。
李白的“多情和哲理之月”:开启李白的浪漫一生的,与月也有着很大的渊源,当年他高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离开家乡开始他漫漫的人生之旅时,明月便进入了他的生活和创作,也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山月的倩影投射在平羌江里,把夜晚的平羌江显得宁静明朗,此时的李白正值“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在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是语短情长。
“去国远游”的诗人看似孤独,却有明月相伴,此时的明月犹如一位多情的挚友,默默的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在遥远的彼岸轻轻呼唤着诗人纯真的灵魂。
有时,明月可亲却不近,可望而不可接,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友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在《对雪醉后赠王厉阳》中:“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
”的“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友情的怀念。
而《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中诗人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这就是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友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家乡、亲人、国家的思念。
李白的笔下的月亮意象不仅蕴含诗人丰富的感情,而且还带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不仅注意刻画月亮的形态,突出月亮的客观存在,而且还力图把握月亮与主体同构的哲理神韵,将自我与明月融化到宇宙间,从永恒的自然法则与多面的人世风云的对比中,感悟月亮对人生的启迪,进而净化自我,超越自我。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