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脱细胞牛皮基质性能的影响
同种异体及异种组织修复材料:如何选用适宜的病毒灭活工艺
![同种异体及异种组织修复材料:如何选用适宜的病毒灭活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f9e9cc746c85ec3a86c2c557.png)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文章编号:2095-4344(2019)14-02261-08 2261·综述·www.CRTER .org白玉龙,男,1989年生,甘肃省张掖市人,汉族,主要从事组织再生医用材料研究。
通讯作者:赵彦涛,副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48;北京市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48文献标识码:A稿件接受:2018-12-17Bai Yulo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48, China;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rthopedics Implants, Beijing 100048,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Yantao, Associate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48, China; 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rthopedics Implants, Beijing 100048, China同种异体及异种组织修复材料:如何选用适宜的病毒灭活工艺白玉龙1,2,高玉凤1,2,衷鸿宾1,2,赵彦涛1,2,郭睿洲1,2,李 利1,2 (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北京市 100048;2北京市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48)DOI:10.3969/j.issn.2095-4344.1649 ORCID: 0000-0002-8774-9027(白玉龙)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同种异体及异种组织修复材料:通过合法/正规途径获取的同种(捐献者)及异种(动物)组织,经过深低温冷冻、脱细胞、灭菌等工艺处理制备而成的用于人体组织缺损修复的生物材料,硬组织修复材料,如:同种异体骨材料、脱钙骨基质、异种煅烧骨等;软组织修复材料,如:同种/异种脱细胞真皮、同种异体神经、肌腱、羊膜等。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66c2cefcf84b9d529ea7a1c.png)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9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一、前言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是以同种来源组织为原料经加工或组成的产品。
我国目前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组织供体的病毒筛选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其中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还要求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核酸。
但是,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污染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
因此,要求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并对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
本指导原则是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及相关参数等,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本指导原则为2011年发布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修订版。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修改指导原则中相关语言描述;完善指示病毒类型及举例的相关描述;调整病毒灭活/去除有效性验证的原则。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
三、基本要求(一)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有多种方法,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工艺。
采用病毒灭活工艺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包括病毒灭活效果的验证;病毒灭活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病毒灭活工艺本身的公认性、可靠性、重现性、易放大性及经济性。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指导原则(2020年修订版)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指导原则(2020年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9f7f5d4afe04a1b171de80.png)
附件4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0年修订版)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是以同种来源组织为原料加工或组成的产品。
我国目前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组织供体的病毒筛选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其中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还要求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
但是,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存在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
因此,要求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并对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
本指导原则是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及相关参数等,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1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本指导原则为2011年发布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修订版。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修改指导原则中部分语言描述,如常用病毒灭活方法、染毒方法、病毒灭活效果判定、其他需考虑的问题、病毒灭活工艺的再验证等;完善指示病毒类型选择及举例的相关描述;增加病毒灭活/去除有效性验证的原则。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
二、基本要求(一)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有多种方法,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工艺。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ce37d7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e.png)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它是从动物真皮中提取
出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脱细胞处理后,得到的一种无细胞的真
皮基质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广泛
应用于医学领域。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真皮的收集、清洗、消毒、
切割、脱细胞、冻干等步骤。
其中,脱细胞是制备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它可以有效地去除真皮中的细胞和免疫原性物质,从而降低材料
的免疫原性和异种排斥反应。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和生物活性,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其次,它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
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可以逐渐被人体吸收和代谢,不会对
人体造成任何损害。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
它可以用于修复和再生各种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软骨、骨骼、心脏等。
在外科手术中,它可以用于修复和重建各种组织缺损和创伤。
在
美容领域,它可以用于皮肤再生和修复,改善皮肤质量和外观。
总之,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材料,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物理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它将会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分析报告
![脱细胞真皮基质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0e6997de518964bcf847c30.png)
前言大面积深度烧伤或其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成分缺损,通过刃厚小皮片或微粒植皮技术虽然能使创面愈合,但由于其缺乏真皮层,导致愈合后创面弹性差,凸凹不平,易挛缩且不耐摩擦。
移植自体皮瓣或全厚及中厚皮片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能作为供皮区的部位已很少,供皮区又将形成同等程度的缺损,日后形成瘢痕。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真皮替代品。
1.脱细胞真皮基质概述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是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人或动物皮肤中的表皮层及细胞成分彻底去除仅保留真皮中含胶原网架的细胞外基质。
脱细胞真皮基质由于完全没有了细胞成分和Ⅰ、Ⅱ型细胞相容性抗原的主要免疫活性,故一般不会诱发排斥反应。
但脱细胞真皮基质保留有正常胶原的三维结构和真皮中含胶原支架的细胞外基质能为组织细胞的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架结构,具有创面覆盖、组织缺损填充、引导组织再生和支架等作用。
脱细胞真皮基质中无细胞成分,免疫活性低,不会诱发免疫反应。
它保留了表皮和真皮间的基底膜,移植后可形成真皮面和基底膜面。
基底膜面可支持断层皮片的生长,这对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移植皮的外观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种子细胞的点附增殖等。
真皮面利于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快速血管化,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提供支架,有助于胶原成分改建,促使成纤维细胞排列分布规则,形成结构形态正常的胶原纤维,此外,还有诱导、调节宿主细胞和新生血管长入,促进上皮形成等作用。
此外,细胞外基质蛋白也可以促进表皮细胞的再生。
因此,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作为真皮替代品,在为烧伤创面提供真皮的同时,可明显减少瘢痕形成。
是一种理想的真皮替代材料。
1.1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根据来源的不同脱细胞真皮基质分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来源主要为尸体皮)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来源为动物皮以猪皮和牛皮为主)两种。
制备过程都是尽可能的去除具有抗原性的细胞(表皮细胞、毛囊、皮脂腺、汗腺及真皮中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保留完整的胶原纤维成分和组织基本结构。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ca81a49ed630b1c59eeb5a2.png)
附件3: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一、前言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是以同种来源组织为原料经加工或组成的产品。
我国目前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组织供体的病毒筛选多采用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其中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还要求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核酸。
但是,尽管对供体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仍然存在漏检和未知病毒污染的风险,以及生产过程中带入外源病毒的风险。
因此,要求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并对病毒灭活工艺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
本指导原则是对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及相关参数等,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容是否适用。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特定病毒灭活工艺的效果进行验证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
三、基本要求(一)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多种方法可用于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此处仅对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工艺。
无论采用何种工艺,均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包括病毒灭活效果的验证;病毒灭活工艺对产品的影响;病毒灭活工艺本身的公认性、可靠性、重现性、易放大性及经济性。
1.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是湿热灭活法之一,是国外公认的病毒灭活方法,已在人血白蛋白制品中成功应用了数十年,灭活条件已很完善。
异种_猪_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异种_猪_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03db655be23482fb4da4cf1.png)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玉林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玉林 537000) 潘圣鑫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创面的修复质量是临床上遇到的重大难题之一。
因烧伤本身已毁损大部分基至全层真皮,加上日后由于创面炎症等,往往使皮肤原来的真皮层消失殆尽,通过刃厚小皮片或微粒植皮技术虽能使创面愈合,但由于其缺乏真皮层,导致愈合后的创面弹性极差,凸凹不平,易挛缩且不耐摩擦,甚至反复起水泡,破溃而形成创面。
要解决上述问题,移植自体皮瓣或全厚及中厚皮片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能作为供皮区的部位已很少,且供皮区又将形成同等程度的缺损,供区愈合困难,且日后又将形成疤痕,实际上仅是疤痕移位而已;为了消除疤痕而形成新的疤痕,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情。
1 背 景 为解决以上这一矛盾,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找一种真皮替代品。
经长期探索,国外学者首先成功开发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L LO-A DM)并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1],国内孙永华于1997年引入该技术,并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2],此后,国内又成功开发出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成功[3]。
近几年来,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2 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 国内现只有江苏启东生产商品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用50kg左右无皮肤疾患的健康小白猪,活杀后剃毛,取下大张皮肤,用电动劈皮机制成0.3~0.5mm的断层皮片,用洗必泰溶液消毒后,用无菌高渗盐水浸泡24h,脱去表皮,经戊二醛交联后,以含有胰蛋白酶为主要原料的脱细胞液进行处理,生理盐水冲洗。
用特制的制网机制成网孔后即成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3,4]。
3 生物学特性3.1 异种(猪)皮在结构上较接近于人类的皮肤[5],选用猪皮制作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较理想。
异种或异体皮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作用于其皮肤内的细胞成分,包括表皮细胞、真皮中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而非细胞成分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胶原,则相对免疫学活性很弱或无免疫学活性,移植后可永久地存在于宿主体内,不会诱发针对异己组织移植所产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亦不会诱发非特异性异物反应[6]。
《影响灭活的因素》课件
![《影响灭活的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53d6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7.png)
浓度:有机物浓 度越高,灭活效 果越差
温度:温度越高, 有机物对灭活的 影响越大
酸碱度:酸碱度 会影响有机物的 活性,从而影响 灭活效果
重金属离子对灭活的影响
重金属离子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结构 和功能,导致蛋白质失活
重金属离子可以破坏核酸的结构和 功能,导致核酸失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重金属离子可以与酶的活性中心结 合,抑制酶的活性,导致酶失活
pH值对灭活的影响
酸碱度:pH值是影响灭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机制:pH值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活性,从而影响灭活效果 灭活效果: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灭活效果 优化策略:选择合适的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可以提高灭活效果
湿度对灭活的影响
光照对灭活的影响
氧化还原电位对灭活的影响
有机物对灭活的影响
有机物种类:不 同种类的有机物 对灭活的影响不 同
剂等
案例分析:某 污水处理厂采 用紫外线灭活 技术,有效去 除水中的微生
物
效果评估:灭 活技术在环保 领域的应用效 果显著,提高
了环境质量
THANKS
汇报人:
灭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 应用
灭活技术在血液制品中的 应用
灭活技术在生物安全中的 应用
水处理中的灭活技术
紫外线灭活:利用紫外线照射,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达到灭活效果 臭氧灭活: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蛋白质,达到灭活效果 氯化物灭活:利用氯化物的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蛋白质,达到灭活效果 生物膜灭活: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去除水中的微生物,达到灭活效果
影响灭活的因素
,
汇报人:
目录
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静注免疫球蛋白质量和收率的影响
![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静注免疫球蛋白质量和收率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bf836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6.png)
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静注免疫球蛋白质量和收率的影响
张战;郑庭均;骆远艺
【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
【年(卷),期】2006(19)5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静注免疫球蛋白质量和收率的影响。
方法以相同品质的FⅡ沉淀溶解液为原料,分别经低pH孵放、纳米膜过滤、巴氏消毒和S/D病毒灭活工艺处理后来制备原液,比较原液质量及蛋白收率。
结果4种工艺所制备原液的主要质量指标相互间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蛋白纯度、IgG单体+二聚体、PKA、抗体以及热稳定等质量指标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
采用巴氏消毒工艺制品的抗补体活性明显低于其它3种产品(P<0.01)。
4种工艺的蛋白收率差异较大,采用巴氏消毒工艺制备的制品最低,仅为(72.7±5.6)%。
结论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静注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有一定影响,而对蛋白收率的影响较大。
【总页数】2页(P377-378)
【关键词】收率;IVIG病毒灭活;组分Ⅲ沉淀;低pH孵放;纳米膜过滤;巴氏消毒S/D 处理
【作者】张战;郑庭均;骆远艺
【作者单位】深圳市卫武光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3-33;R447
【相关文献】
1.纳米膜过滤和低pH孵放法去除/灭活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病毒效果的验证 [J], 张宝献;张剑涛;刘亚芳;李冠军;李光飞;王海林;孙振国;张学成
2.冻干低pH静注免疫球蛋白酸孵放灭活病毒方法的验证 [J], 王玉;廖红茹;吕家成;鲁涛;郭中平;朱关福;李敬方;王宏霞;贾丽丽;周铁群
3.静注免疫球蛋白病毒灭活方法研究概况 [J], 王玉;郭中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氯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含氯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c029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f.png)
含氯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帖金凤;张文福;帖妍玥【期刊名称】《中国消毒学杂志》【年(卷),期】2008(25)6【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因素对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和悬液定量病毒灭活试验方法,对含氯消毒剂灭活T7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
结果消毒剂浓度、灭活时间、小牛血清含量、消毒剂浓度与小牛血清含量的交互作用以及灭活时间与小牛血清含量的交互作用对T7噬菌体的灭活效果的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其对结果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小牛血清含量>消毒剂浓度>灭活时间>灭活时间×小牛血清含量>消毒剂浓度×小牛血清含量。
在清洁条件下用有效氯150 mg/L对悬液内大肠杆菌T7噬菌体作用1 m in可达到完全灭活,在加入有机物条件下用有效氯250 mg/L对悬液内该噬菌体作用5 m in灭活率仅为99.97%。
结论在设计的4个因素对T7噬菌体灭活效果影响的试验中,有机物含量、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等3个单因子影响显著,有机物与消毒剂浓度之间和作用时间与有机物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总页数】4页(P583-586)【关键词】T7噬菌体;正交试验;影响因素【作者】帖金凤;张文福;帖妍玥【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暨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7【相关文献】1.两种不同灭活剂对基因Ⅶ型新城疫r病毒灭活效果的影响研究 [J], 龚文波;郝伟伟;廖韦萍;余玉梅;方鹏飞2.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效果及细胞毒性控制方法的研究 [J], 彭明军;聂绍发;岳木生;彭长华3.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的研究 [J], 王炜红;陈微娜;葛洪;侯延文;林玲;宋长江4.三种消毒剂对大肠杆菌F_2噬菌体灭活效果的实验研究 [J], 徐燕;陈越英;谈智;王玲;周品众;冷红英;孙俊5.有机干扰物影响纳米Ag液灭活噬菌体MS2效果的实验研究 [J], 代小英;许欣;陈昭斌;张朝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银脱细胞真皮基质抗性的实验研究
![含银脱细胞真皮基质抗性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f24ad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2.png)
含银脱细胞真皮基质抗性的实验研究余於荣;闵定宏;刘上基;辛国华;赵英;郭光华【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7(047)003【摘要】目的制备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观察其抑菌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或严重创伤后皮肤损毁提供一种良好的真皮替代物.方法用0.25%胰蛋白酶和0.5%曲拉通(TritonX-100)溶液联合脱细胞法制备脱细胞异种真皮后,用0.2%硝酸银溶液浸泡制备出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以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Ag+含量,并对其进行微生物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中的表皮已经完全除去,胶原纤维粗细均匀,排列规则,无明显的变性,真皮中无细胞及细胞碎片存在;②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的含银量高,体外抑菌作用明显强于单纯脱细胞异种真皮(P<0.05).结论含银脱细胞异种真皮在脱除了基质中有免疫原性的细胞成分的同时,又保留了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完整的胶原纤维支架,从而成为低抗原性的真皮支架,且又因含有银离子而具有较好局部抗菌作用,因而是一种良好的真皮替代物.【总页数】4页(P20-22,26)【作者】余於荣;闵定宏;刘上基;辛国华;赵英;郭光华【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4【相关文献】1.处理电镀含银废水中沉淀剂选择对比实验研究 [J], 陈明2.云南某含银铜矿伴生银矿物强化回收实验研究 [J], 宋宝旭;邱显扬;胡佛明;李沛伦;邹坚坚;付华3.含银铜排连续挤压工艺开发及实验研究 [J], 黎民;胡建军;马朝平;张思梦;刘兰4.降低铜电解过程中阴极铜含银量的扩大实验研究 [J], 宋丹娜;王雪婷;白艳英;周奇;朱凯5.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和潮霉素抗性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实验研究 [J], 费小明;汪承亚;缪扣荣;王丽霞;周小玉;潘芹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脱细胞牛皮基质性能的影响鱼园【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脱细胞牛皮基质(ADM)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产品开发或组织工程技术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6种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脱细胞牛皮基质(ADM)进行处理,测定经处理后的材料机械性能、体外降解速率以及组织学染色检测胶原纤维破坏程度.结果显示,经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处理的ADM的机械性能总体强度排序为75% EtOH>NaOH≈15 kGy>25 kGy≈0.1% PA>0.2% PA,体外降解速率由慢至快排序:75% EtOH<NaOH≈15kGy<0.1% PA<0.2% PA< 25kGy,组织学染色结果与机械性能及降解速率检测结果相吻合.建议选择病毒灭活工艺时要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相应选择.【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64)007【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脱细胞牛皮基质;病毒灭活;机械性能;降解速率;组织学染色【作者】鱼园【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脱细胞基质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及临床修复产品开发[1],该类材料一般来源于动物或人体,所以病毒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
但病毒灭活工艺通常为强酸强碱或各种灭菌方法[2~4],对材料本身破坏较大。
故确定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脱细胞牛皮基质(ADM)的破坏程度尤为重要。
目前有少数学者研究胶原蛋白或透明质酸的病毒灭活工艺,但仅限于病毒灭活的效果,未报道各种工艺对于材料理化性能的影响[5~8]。
另外也有较多研究脱细胞基质制备技术报道[1],但尚未有系统性对比研究病毒灭活工艺的报道。
通过体外及体内试验研究确定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脱细胞牛皮基质机械性能、降解性能等的影响,从而为产品开发或组织工程技术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胎牛皮,采购自陕西秦宝牧业;氢氧化钠、TritonX-100、氯化钠、过氧乙酸、乙醇等均为试剂级。
蛋白酶K采购自Solarbio,P9460。
1.2 试验方法1.2.1 ADM制备取新鲜离体胎牛皮,削去表皮及皮下脂肪,清洗干净后,采用2%TritonX-100浸泡24 h,再经过高低渗5个循环清洗,高渗为1 mol·L-1氯化钠溶液,低渗为纯化水,浸泡及清洗震荡频率均为150转·min-1。
1.2.2 病毒灭活样品制备取上述制备得到的ADM,分别经过1 mol·L-1NaOH室温浸泡1 h,0.1%过氧乙酸(PA)室温浸泡1 h,0.2%过氧乙酸室温浸泡1 h,75%乙醇(EtOH)室温浸泡1 h及15kGy、25kGyγ射线辐照灭菌。
1.2.3 机械性能测定主要有:(1)拉伸强度及拉伸伸长率。
将样品(n=6)裁剪成10 mm宽,50 mm长,测定厚度后将试样拿夹具固定,夹持距离为10 mm,样品检测长度为30 mm,试验拉伸速度为100 mm·min-1,取试样断裂时拉伸强度及拉伸伸长率的最大值。
(2)撕裂力。
将样品(n=6)裁切成30 mm宽,50 mm长,并在宽边中点处切割出长20 mm的切口,切口应整齐,与长边方向平行。
将试样拿夹具固定,夹持距离10 mm,试验拉伸速度为100 mm·min-1,对试样进行拉伸,直至试样断裂,取试样撕裂力的最大值。
(3)顶破力。
将样品(n=6)裁切成50 mm×50 mm规格,将试样固定在夹持器上,保证试样平整,钢球直径为10 mm±0.1 mm,设定试验机的速度为100 mm·min-1,取试样被顶破的最大力值。
1.2.4 体外降解速率测定将样品真空干燥后,裁切称取形状大小相近的工艺样品各200 mg(n=3),置于10 mL离心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0.1%蛋白酶K溶液后密封,放入50℃水浴锅进行酶解。
每隔一定时间(10~15 min)观察样品降解情况,直至样品基本完全降解,记录降解时间。
1.2.5 组织学染色将各工艺样品进行常规HE组织学染色,研究各工艺对ADM微观胶原纤维的破坏程度。
2 结果2.1 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ADM机械性能测定及体外降解速率测定结果表1 不同病毒灭活工艺对ADM机械性能及体外降解速率测定结果拉伸强度/MPa 拉伸伸长率/%撕裂力/N顶破力/N体外降解速率/minNaOH7.7±1.2MPa47.1±5.3%105±12N178±21N90±5min0.1%PA6.8±0. 8MPa60.2±4.2%89±9N165±15N80±3min0.2%PA5.4±0.7MPa65.3±3.3%71±11N155±11N73±4min75%EtOH8.8±1.3MPa49.3±4.7%109±15N198±19N 104±5min15kGy7.4±0.6MPa53.6±3.9%98±8N180±12N95±3min25kGy7.0±0.8MPa52.1±7.6%101±13N166±13N65±4min2.2 组织学染色结果图1 不同灭活工艺得到的样品组织学染色结果3 讨论3.1 机械性能测定NaOH为强碱,具有较强蛋白消化能力,且1 mol·L-1的浓度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疯牛病病毒灭活方法。
PA为灭菌级消毒剂,具有较强氧化性,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霉菌均有杀灭作用,常用浓度为0.05%~1%。
75%乙醇为常规消毒剂,医疗常用于表面创伤消毒处理。
伽马射线辐照具有极强穿透能力,一定剂量的辐照即可有效杀灭各类细菌病毒。
从各项机械性能结果来看,0.2%PA处理后的材料机械性能最低,然后为0.1%PA,可能与PA的强氧化性有关。
75%乙醇由于消毒机理为蛋白失水变性,破坏相对较小,所以机械性能较高。
NaOH由于是强碱,对材料还是有一定破坏,经过NaOH处理的材料机械性能优于PA组,差于75%乙醇组。
伽马射线辐照对于材料也有一定破坏,25 kGy辐照对材料的破坏程度比NaOH处理较大,15 kGy辐照对材料破坏程度与NaOH组相当。
总体强度排序为75%EtOH>NaOH≈15kGy>25kGy≈0.1%PA>0.2%PA。
3.2 体外降解速率各组样品经蛋白酶k体外降解,降解速度快慢基本与机械性能相吻合,除了25 kGy辐照灭菌,对材料降解性能影响显著,经此工艺处理的样品降解速率最快。
总体降解速率由慢至快排序:75%EtOH<NaOH≈15 kGy<0.1%PA<0.2%PA<25 kGy。
3.3 组织学染色各组样品HE染色结果显示,经0.1%PA(图A)及0.2%PA(图B)处理后的ADM胶原纤维形态改变,孔洞增加,破坏较大;经75%EtOH(图C)处理的ADM胶原纤维形态正常,基本无孔洞;经25 kGy(图D)辐照处理的ADM胶原纤维有断裂,孔洞增加,而15 kGy(图E)处理的ADM则形态正常,基本无孔洞;经NaOH处理(图F)的与15 kGy处理的胶原纤维形态相近,结果与机械性能及降解速率检测结果相吻合。
4 结论各类病毒灭活方法对ADM破坏程度有所不同。
PA作为优良的消毒剂,可能对ADM破坏较大,应慎重选择该方法。
75%EtOH基本对ADM无影响,可推荐使用。
NaOH为牛源性材料常用的病毒灭活方法,也可选择应用,但应用时也建议严格控制温度及时间。
25 kGy辐照相比15 kGy辐照,前者强度较大,应慎重选择,后者破坏较小,可推荐应用。
不同的病毒灭活工艺具有不同的病毒灭活效果,理论上对材料破坏越大的,病毒灭活效果也越好,故建议选择病毒灭活工艺时要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相应选择。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PeterM.Crapo,ThomasW.Gilbert,StephenF.Badylak.Anoverview of tissue and whole organ decellularization processes.Biomaterials,2011,(32):3 233-3 243.[2] 史新立,张东刚,陈冰.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灭活进展[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9,4(03):52-54.[3] F.C.Thomas,等.Gamma RayInactivationof SomeAnimalViruses[J]p.Med.1981(45):397-399.[4] D.M.TAYLOR.Inactivationof Transmissible Degenerative EncephalopathyAgents:AReview.TheVeterinaryJournal,2000,159,10-17.[5] 蒋丽霞.胶原蛋白海绵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07):885-888.[6] 马平,周锡鹏,梅芳,等.胶原蛋白海绵生产中的病毒灭活工艺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03):286-288.[7] 任彩霞,范素俊,侯永泰.透明质酸钠原料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0,14(10):1 126-1 128.[8] 方哲翔,王建华,袁平,等.医用胶原修复膜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验证和评价[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29(12):1 341-1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