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ADA专家共识解读

ADA专家共识解读
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控制:
ADA/EASD 共识声明
Diabetes Care 31:1-11,2008
2008年10月22日隆重公布
意义

糖尿病领域的重磅炸弹

不是指南

影响力不差于指南

对未来中国指南会产生重大影响 对各种治疗药物重新洗牌
目录
背景 血糖控制目标
抗高血糖药物的评价及选择
共识制定依据
临床研究
缺乏不同类别降糖药物或特定联
合治疗方案的直接对比
临床经验
药物的收益、风险、价格等
目录
背景 血糖控制目标 抗高血糖药物的评价及选择 初始治疗及方案调整路线图
总结
各学会推荐的HbA1c控制目标
HbA1c ADA EASD IDF 7.0% 6.5% 6.5%
HbA1c正常上限 6.1%(均值±标准差 5 ±2%) 7%超过非糖尿病者的均值4SD
控制目标共识
当HbA1c≥7.0%,应立即启动治疗
或改变治疗方案
目标值HbA1c<7.0%

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期望寿命、 低血糖、 CVD 等并发症问题),可以根 据个体化将HbA1c控制到7%以下。
血糖水平决定治疗方式选择
血糖水平较高(例如
HbA1c>8.5%), 选择降糖作用强的口服药物或胰岛素
严重的或急性代谢紊乱需胰岛素治疗 新诊断的病人尽管存在代谢紊乱,往
往对口服药物反应良好。
目录
背景 血糖控制目标 抗高血糖治疗的评价及选择 初始治疗及方案调整路线图
总结
0.5-1.0
减轻体重
降糖措施总结表:其他治疗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磺脲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然而,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其安全有效的使用。

以下是一些与磺脲类药物应用相关的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等,应该坚持按医生的指导进行长期治疗。

磺脲类药物通常需要连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发挥效果,因此患者应该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规则,不要随意中断治疗。

其次,磺脲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关注患者的安全。

例如,磺脲类药物可能导致血糖下降或血压下降,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和血压,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低血糖或低血压的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此外,磺脲类药物对肾脏的影响较大,因此患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在给这类患者开具磺脲类药物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来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药物。

患者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以避免药物对肾脏造成损害。

磺脲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药物过敏、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因此,在开始使用这类药物之前,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对磺胺类药物的过敏史,以及是否有过其他药物过敏反应的经历。

对于已知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慎重考虑使用磺脲类药物,并在使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过敏反应情况。

此外,女性患者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

一些磺脲类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使用期间应该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者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用药。

最后,磺脲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有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特别是与利尿药、抗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因此,在使用磺脲类药物之前,患者应向医生详细告知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能够评估可能的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使用磺脲类药物应该注意以下事项:坚持按医生指导进行长期治疗;监测血糖和血压变化;注意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安全;警惕过敏反应;孕妇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磺胺过敏患者使用磺脲类降糖药2例安全性分析

磺胺过敏患者使用磺脲类降糖药2例安全性分析

磺胺过敏患者使用磺脲类降糖药2例安全性分析熊江红1,王琳2,邹慧琴1,邓雪华1,姚闽3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南昌 330039;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 330006;3.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药品与医疗器械质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29[摘要]目的:探索磺胺过敏的患者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的安全性。

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11月收治的2例磺胺过敏患者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例,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被收集病例均未观察到过敏反应,各国在磺脲类药品说明书的标注差异较大。

结论:考虑《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提出磺胺过敏禁用,且遵循按药品说明书用药的原则,建议医务人员对有磺胺过敏的糖尿病患者谨慎使用磺胺类降糖药,如因客观条件所限必须选择此类降糖药时,不建议首选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到“磺胺过敏史禁用”的药品;说明书中未将此列为禁忌的药品,应根据患者既往对磺胺类抗菌药的反应来判断。

[关键词]降血糖药;药物过敏;磺胺过敏;磺脲类降糖药;交叉过敏;2型糖尿病;药品说明书DOI: 10.19939/ki.1672-2809.2021.05.09Safety Analysis of Using Sulfonylurea Hypoglycemic Agents in 2 Patients with Sulfa Allergy XIONG Jianghong1, WANG Lin2, ZOU Huiqin1, DENG Xuehua1, YAO Min31. Jiangxi Psychiatric Hospital, Nanchang Jiangxi 330039, China;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China;3.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NMPA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Jiangxi Provinci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Drug and Medical Device Qual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9,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afety of sulfonylurea hypoglycemic drugs in patients with sulfa allergy. Methods: Collected two cases of sulfonamide allergy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2019, and reviewed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Results: No anaphylaxis was observed in the collected cases. The labeling of sulfonylurea drug instructions varies greatl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Conclusion: Considering the "Consensus of Exper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ulfonylurea (2016 Edition)" that states sulfonylurea hypoglycemic drugs are contra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sulfa allergy, 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using the drug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use such drugs with caution in sulfonamide allergy patients. When it is difficult to avoid, sulfonylurea hypoglycemic drugs clearly mentioned as contraind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ulfa allergy in the instructions are not recommended as preferred choice; drugs not listed as contraind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ulfa allergy in the instructions should be judged based on the patients' previous response to sulfonamide antibacterial drugs.作者简介:熊江红,本科,主管药师。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磺脲类药物仍是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并且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T2DM)指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治疗地位。

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磺脲类药物不仅降糖作用强,还可减少或延缓T2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

不同磺脲类药物的分子结构、药代/药效动力学以及剂型存在差异,其疗效和安全性也有所不同。

1 临床地位和使用时机1-1 磺脲类药物目前仍是临床上治疗T2DM的常用口服药物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地位A1-2 磺脲类药物可作为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的起始治疗或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的联合用药A1-3 磺脲类药物可引起患者体重增加,但超重或肥胖并不是其治疗的禁忌证B2 剂型、剂量和临床疗效2-1 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可降低HbA1c 1%~2%,并可以与多种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但不宜和列奈类药物联合使用。

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监测有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A2-2 磺脲类药物分为短效制剂和中、长效制剂。

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宜选择短效制剂;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或空腹、餐后血糖均高者,宜选择中、长效制剂B2-3 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用量,一般每1~2周调整一次。

任何一种磺脲类药物的每日用量不应超过其最大剂量B2-4 不常规推荐磺脲类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T2DM;胰岛细胞尚有部分分泌功能的T2DM患者可考虑使用磺脲类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但需要特别注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C3 特殊人群用药3-1 重度肝损害(ALT>8~10倍参考值上限或者ALT>3倍参考值上限且TBIL>2倍参考值上限)者禁用磺脲类药物A3-2 格列喹酮可用于CKD 1~3期患者,4期用药经验有限,5期禁用;格列美脲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a期减量,3b~5期禁用;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期减量或慎用,4~5期禁用;格列本脲仅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5期禁用B3-3 老年患者如需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宜选择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避免使用格列本脲B3-4 在我国,磺脲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T2DM以及T1DM患者A4 安全性4-1 不同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剂型存在差异,低血糖发生率也不同,其中格列本脲导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较高A4-2 不同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对体重的影响存在差异,改良剂型对体重的影响较小。

解析: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

解析: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

解析: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一、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4亿人,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

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减轻患者痛苦,早期筛查和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国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制定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专家共识》,旨在为糖尿病的预防、筛查和干预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法2.1 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根据《专家共识》,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 家族史: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年龄:40岁以上- 体重:BMI≥24kg/m²(肥胖)或BMI<24kg/m²(非肥胖)- 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 血压:高血压患者或血压正常但血压波动较大者- 血脂:血脂异常者- 血糖:空腹血糖5.6-6.9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0mmol/L2.2 糖尿病筛查方法针对高危人群,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糖尿病筛查:- 空腹血糖检测: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检测血糖浓度。

- 餐后血糖检测:餐后2小时采集血液,检测血糖浓度。

- OGTT试验:口服75g葡萄糖,检测服糖后0.5、1、2、3小时的血糖浓度。

- HbA1c检测:通过检测血红蛋白A1c的含量,评估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三、糖尿病干预策略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专家共识推荐以下干预策略:3.1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油炸、烧烤等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

-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3.2 药物干预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药物干预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常见的药物包括:- 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降低血糖水平。

【疾病诊疗】格列齐特缓释片和达格列净哪个更好?来看看4个方面的全面对比

【疾病诊疗】格列齐特缓释片和达格列净哪个更好?来看看4个方面的全面对比

【疾病诊疗】格列齐特缓释片和达格列净哪个更好?来看看4个方面的全面对比格列齐特缓释片和达格列净片都是常见的可以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药物,如果说这两个药物有何区别,那么可以说,这两个药物从药物分类,作用机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药物。

格列齐特VS达格列净——作用机理从药物的新老程度及药物分类上来说,格列齐特可以算是是一个老药,而达格列净则属于降糖药的新型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属于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而达格列净则属于SGLT-2抑制剂类药物,其对于血糖控制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

格列齐特之所以能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能够促进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也就是说,格列齐特应用的先决条件,是糖尿病人的胰岛细胞尚存在分泌功能,对于胰岛细胞仍有分泌功能,但胰岛素敏感性不够或胰岛细胞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格列齐特可以增加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而作为长效制剂的格列齐特缓释片,对于空腹血糖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效果。

达格列净则是全新机制的一类降糖药,这类药物通过调低肾脏排泄尿糖的“肾糖阈”,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当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为了避免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肾脏会通过将多余的糖排泄进入尿液,通过形成尿糖的方式来加强血糖的控制,而达格列净这个药物,就是通过增加调低肾脏肾糖阈,增加尿糖,从而降低血糖的一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VS达格列净——靶向器官保护作用我们服用降糖药,不但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还应该考虑药物的靶向器官保护作用。

在磺脲类药物中,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以说是很好的药物,作用时间长,服用方便(每天1次或2次),对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在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还指出,格列齐特缓释片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大型糖尿病临床研究Advance研究发现,格列齐特缓释片具有减少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和肾脏风险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的情况,就应该禁用该药物了。

“磺脲类药物”知多少

“磺脲类药物”知多少

6 达 美 康 缓 释 片 .
是 第一个 用 亲水性 基质 控制格 列齐 特释 放 的药
物 ,适 应 症 同上 。达 美 康 缓 释 片 每 片3 mg,常 用 量 0 3 0~1 0 2 mg,每 日一 次 ,早 餐 前 服 用 。
7格列喹酮 ( 适平) . 糖
安全 性 高是 其 主要 特 点 ,一 方 面 ,该 药 降 糖 作 用

餐 前 半 小 时 E服 , 日 最 大 剂 量 不 得 超 过 1 0 l mg ( 8 6
片 )。
地 恢 复 ,故 应 及 时调 整磺 脲 类 药物 的剂 量 , 以避 免 发 生
低血糖。
8格列美脲 ( 莫利 ) . 亚
降糖 作 用 与 优 降 糖 相 当 , 但 用 量 较 小 且 比较 安 全 ,该 药 尚有 明 显 的 胰 外 作 用 ,特 别 适 用 于 对 其 他 磺 脲 类 降 糖 药 失 效 的 病 人 。 其 代 谢 产 物 6 %经 肾 脏 0
“ 磺脲类药物”知多
磺 脲 类 药 物 的作 用 机 理 和 特 点
此类药物主 要通过 促进体 内分泌胰 岛素达 到降糖
作 用 ,其 作 用 前 提 是 病 人 体 内 尚存 有 一 定 的胰 岛 素 分 泌 功 能 ,所 以这 类 药 物 对 1 糖 尿 病 或 胰 岛 功 能 较 差 型 的2 型糖 尿 病 患 者 无效 , 比较 适 合 于 非 肥 胖 的2 糖 尿 型
■ 东南糖诊心 王 文 省医 生糖 任 华 医论 l尿疗 建 / 坛王 病中 药济院 说 l 山 医 主
磺 脲 类 药 物是 口服降 糖药 家族 中 的元 老之 一 ,由于 其降 糖作 用 确
切 、物 美 价 廉 、方 便 实 用 ,深 受广 大 糖 尿 病 患 者 青 睐 ,是 非 肥 胖 2 型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一 线 用药 。

从胰岛素促泌剂专家共识谈磺脲类降糖药物使用(1)

从胰岛素促泌剂专家共识谈磺脲类降糖药物使用(1)

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对空腹/餐后血糖的影响
降糖药物 作用机制
对空腹血糖 对餐后血糖
的影响
的影响二甲双胍源自↓ 肝糖输出 ↓ 胰岛素抵抗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磺脲类 (中长效)
↑ 基础与餐时 胰岛素分泌
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
格列奈类
↑ 餐时胰岛素分泌 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
噻唑烷二酮 ↓ 胰岛素抵抗
α -糖苷酶 抑制剂
DDP-4 抑制剂
常用药物
• 格列美脲 • 格列本脲 • 格列齐特 • 格列吡嗪 • 格列喹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11
磺脲类药物始终是指南推荐的核心治疗之一
指南名称 2014 ADA 2013 AACE 2013 IDF老年 2013 CDS 2012 IDF
对磺脲类药物的推荐 联合首选之一
单药/联合首选之一 一线 一线 一线
目录
胰岛素促泌剂专家共识制定的背景 磺脲类的发展历程和降糖机制 磺脲类药物的临床效果 磺脲类药物的安全性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原则
磺脲类促泌剂的发展历程
第1代
1954 甲苯磺丁脲
第2代
1969·格列本脲 1971·格列吡嗪 1975·格列喹酮 1979·格列齐特
随着新药不断上市,促泌剂逐渐被取代 加剧β细胞功能的衰竭
增加体重,肥胖患者不宜使用 低血糖风险高
心血管风险 肿瘤风险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28(4):261-265.
促泌剂专家共识推荐: FPG升高或FPG、PPG均高首选中长效磺脲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 一般当HbA1c >7.5%时,开始胰岛素治疗 • 当采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继续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治疗 不同经济状态的人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胰岛素 和注射方式
要点
•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 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要求和原则 •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肥胖
350 300 250
GLP-1 类似物,DPP-IV抑制剂 PPAR双靶点(g、a)制剂 胰淀素类似物---普兰林肽(Pramlintide) 吸入胰岛素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格列齐特,缓释剂 格列吡嗪,控释剂 格列美脲
• 磺脲类受体(SUR)结合位点的差别 结合及解离速度的差别
– HbA1c控制在7%以下病例
A(%)
B(%) C(%)
3年
50
47
44
6年
34
37
34
9年
24
28
13
UKPDS: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
• UKPDS-单一药物长程治疗的效果
–磺脲类、胰岛素、二甲双胍 –第1年效果最佳,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下降显著 –以后FPG、HbA1c逐年回升 –至第6年回复到开始治疗前水平
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 抑制a-糖苷酶,延缓单糖吸收 • 减轻餐后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 • 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节省胰岛素/减轻β细胞负担 • 单独应用或联合用药可保持降糖作用 •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 不增加体重
不同口服降糖药的总结
作用特点
降 糖
磺酰脲类
降低空腹血 糖为主

四类药物应用要点与警示

四类药物应用要点与警示

四类药物应用要点与警示2011-07-06 09:48 来源医药经济报6月28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外科学组首次就新出炉的《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与会专家强调,虽然减重手术突破了糖尿病传统治疗观念的局限,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内科药物治疗仍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并且贯穿于整个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也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可能致病。

为了趋利避害,基层医生应对各类口服降糖药的副作用及禁忌证有所了解,以确保用药安全。

1 磺脲类药物应用要点与警示磺脲类降糖药主要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效,因为这些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经完全衰竭。

低血糖是磺脲类药物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安全起见,老年人应当慎用强力、长效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

磺胺类抗生素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如果两者合用,低血糖风险将会增加。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以及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禁用。

磺脲类降糖药主要在肝脏分解、灭活,除了格列喹酮外,其他磺脲类药物分解产物均由肾脏排出体外(格列喹酮95%由胆道排出)。

所以,当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时,该类药物中只有格列喹酮可以选用,其他磺脲类药物则应禁用。

服用磺脲类降糖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原发性失效”(一开始服用就没有效果)或“继发性失效”(服药初期有效,以后药效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无失效),这种情况大多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磺脲类药物服用1.5小时才能达到作用高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从而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建议此类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2 双胍类药物应用要点与警示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为减少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建议于餐中或餐后服用。

但“二甲双胍肠溶片”由于主要在小肠内崩解吸收,对胃刺激较小,因此,也可在餐前服用。

【指南与共识】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指南与共识】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指南与共识】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是最早发现并使用最广泛的口服
降糖药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推荐该类药物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一线备选用药。

其中格列
喹酮作为二代磺脲类促泌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
同时兼具肾脏保护作用,获得全球多个权威指南推荐。

为进
一步指导规范格列喹酮的临床应用,中国50余位知名内分
泌代谢领域专家起草、讨论、制订了此专家共识。

全文回顾
了格列喹酮相关循证依据,并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使用
人群及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希望藉此为临床医生提
供指导与帮助。

一、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及药理特点
格列喹酮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血药浓度2~3 h达峰值,平均半衰期 1.5 h,降糖持续时间为5~8 h;其代谢途径95%经粪便排泄,仅5%经肾脏排泄;格列喹酮在肝脏中经羟基化
被代谢为大量非活性代谢产物,该代谢过程在肝功能不全患
者体内仍可进行,且长期应用亦不影响肝胆疾病患者的肝功
能;由于代谢产物无活性,不易产生药物蓄积作用,具有很
高的安全性。

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不受血糖、年龄、肾功能
的影响。

格列喹酮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磺脲受体结合促进
胰岛素分泌[4],该结合作用短效可逆,避免了对细胞的持续。

从胰岛素促泌剂专家共识谈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使用 (1)

从胰岛素促泌剂专家共识谈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使用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28(4):261-265. Kramer W,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1191(2):278-90
格列美脲结合和解离的速度显著优于传统磺脲
格列美脲与受体的结合速度比格列本脲 快2.5-3倍,更快起效
格列美脲同时改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
使用格列美脲后,显著改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胰岛素分泌
血浆胰岛素水平(pmol/L) 500
血浆胰岛素水平(pmol/L)
P=0.02
400 300 200 100
正常对照组 糖尿病患 者给药后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基线
治疗后
我国县域糖尿病患者高达4310万
12 10 8
Prevalence(%)
11.4
6 4 2 0 Urban Rural
Absolute No.(millions)
8.2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49.3 43.1
Urban
Rural
Wenying Yang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090-1101
胰岛素促泌剂是中国T2DM最常用口服降糖药
103家医院 n=9872
磺脲类 (42.7%)
格列奈类(27.5%)
JiL,Lu J,Weng J.et.J Diabetes. J Diabetes. 2015 Mar;7(2):166-73. .
促泌剂专家共识指导临床正确使用
为指导胰岛素促泌剂的临床使用,消除使用误区,2012年中华医学会

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杨文英
【期刊名称】《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年(卷),期】2004(020)004
【摘要】磺脲类药物是一类最早发现和广泛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磺脲类药物,尤其是新开发的药物和剂型,降血糖效果良好,低血糖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对磺脲类药物及其降血糖机制,各种磺脲类药物的药理特点,磺脲类药物治疗对微血管病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总页数】2页(P附录4b-1-附录4b-4)
【作者】杨文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
【相关文献】
1.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J], 杨文英
2.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J], 母义明;杨文英;朱大龙;余学锋;童南伟;石勇铨;李焱;郭立新;姬秋和
3.改善认知,践行共识《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母义明
4.遵循专家共识规范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临床应
用的专家共识》解读 [J], 黄峻
5.专家共识——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专家共识的内容

糖尿病专家共识的内容

糖尿病专家共识的内容英文回答: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Diabetes Experts.Introduction.Diabetes is a chron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blood sugar levels. It is a major global health concern, affecting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nvolvinglifestyle modifications, medication, and regular monitoring. To ensure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t is important for experts in the field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best practices.Consensus Statement.The following consensus statement outlines the key 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Lifestyle Modifications: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are the cornerstone of diabetes management. Patients should adopt a healthy diet, engage i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maintain a healthy weight.Medication: Medication may be necessary to control blood sugar levels. Different types of medications are available, and the choice of medication will depend on the individual patient's needs.Monitoring: Regular monitoring of blood sugar levels is essential for managing diabetes. Patients should monitor their blood sugar levels as directed by their healthcare provider.Patient Education: Patients should be educated about their condition and how to manage it. This includes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medication, and monitoring.Team Approach: A team approach is essential for the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diabetes. The team should include the patient, healthcare provider, diabetes educator,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s needed.Specific Recommendations.Die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eat a healthy diet that is low in sugar and processed foods. They should focus on eating fruits, vegetables, whole grains, and lean protein.Physical Activit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engage i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im for at least 30 minutes of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most days of the week.Medication: The type and dosage of medication will depend on the individual patient's needs. Some common types of medications used to treat diabetes include metformin, sulfonylureas, insulin, and GLP-1 agonists.Monitori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monitortheir blood sugar levels as directed by their healthcare provider. This may involve using a blood glucose meter or a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Patient Education: Patients should be educated about all aspects of diabetes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medication, and monitoring. They should also be taught how to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hypoglycemia and hyperglycemia.Team Approach: A team approach is essential for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diabetes. The team should include the patient, healthcare provider, diabetes educator,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s needed. The team can provide support, guidance, and motivation to the patient.Conclusion.This consensus statement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By following these principles,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 help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chieve and maintain optimal blood sugar control andprevent or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ications.中文回答:糖尿病专家共识。

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6~7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0% ,而合
用21种药物以上时为45% 。有报道认为,合用5种药物可使ADI风险 增加50%,8种药物时达100%。我国40%卧床老年人处于潜在ADI危
险中,其中27%处于严重危险状态。
7
02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 药物相互作用原因
-gp)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等,抑制或诱导这些转运蛋白会
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导致 ADI。
10
02
三、多种药物合用影响药效学:
•多药合用在药效方面存在疗效的相加、协同或拮抗作用,或存在不 良反应的相加作用。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受体激动剂和拮 抗剂竞争受体结合;神经递质的释放、灭活和再摄取,如 5-羟色胺 综合征;不良反应的相加,如 Q-T间期延长、高钾血症、血管神经 性水肿等。 •老年人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对华法林和肝素的反应 更敏感,而对β 受体阻滞剂反应降低。因此,应关注老年人多药联合
3
01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现状
02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原因
老年人多重用药的风险管理原则 老年患者常用药物相互作用潜在危害及处置 老年人安全用药进展 结束语及附表
4
CONTENTS
目录
03
04
05
06
01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现状
5
01
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现状
一、老年人多病共存,联合用药比例高:
极少量经CYP450代谢。 恩格列净在体内经 UGT2B7、UGT1A3、UGT1A8、UGT1A9代谢为无活性 的葡糖苷酸,不抑制、不诱导CYP450,不抑制 UGT1A1,ADI少见。 卡格列净仅有7%经 CYP3A4代谢,不抑制、不诱导CYP4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脲类药物应用专家共识【出处】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7月第24卷第4期【中文正文】目前已知,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和后天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继而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也随着对此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而相继出现。

磺脲类药物作为最早发现和最为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考虑到中国患者明显肥胖、胰岛素抵抗为主者较少以及药物的价格因素,这类药物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近年来磺脲类药物的新品种、新剂型不断出现,例如每天一次的控释片、缓释片的出现,既降低了服用剂量,又方便了患者服用。

以下主要就磺脲类降糖药的种类、作用特点、分子机制、降糖效果及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磺脲类药物的发展历史历史上曾两次发现磺胺类药物的降糖潜能。

1942年法国Montpellier大学内科医师Janbon观察到伤寒症患者在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时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同校的药理学家Loubatiere随即进行了基础研究,发现磺胺类药物使狗的血糖水平下降,但切除胰腺后再给予磺胺类药物,血糖却没有下降,提示此类药物需要经过胰岛来发挥作用。

1955年Franke 和Fuchs在试验一新型改良磺胺(Carbutamide)时发现该磺胺药能导致震颤、出汗等低血糖反应。

1955年至1966年间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经研制被用于临床,它们包括甲磺丁脲、氯磺丙脲、妥拉磺脲、醋磺己脲。

1966年以格列本脲为代表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先后被发现并广泛使用至今,它们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格列美脲。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比较,前者对磺脲类受体(SUR)的亲和力低,脂溶性差,细胞膜的通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数百~数千毫克)才能达到相同的降糖效果;另一方面,第一代磺脲类药物氯磺丙脲相对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其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因而现在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临床使用较少。

目前国内常用的磺脲类药物中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剂、格列齐特、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中长效制剂,降糖作用较强;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普通剂型属短效制剂,作用时间较短。

大部分磺脲类药物均经肝脏代谢后从肾脏排泄,仅格列喹酮主要经胆道排出,大约5%经肾排泄,故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各种磺脲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见表1。

2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2.1 胰腺内作用机制现已清楚,促使β细胞K ATP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近年来对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分子机制认识也不断深入和完善,包括以下两条途径。

2.1.1 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 ATP)的途径磺脲类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于β细胞膜上的SUR,使钾通道关闭,细胞内的K 外流受阻,因而胞内K 升高,细胞膜去极化,从而触发L-型电压依赖的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增加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颗粒向胞外分泌。

这一过程可能由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介导。

2.1.2 不依赖KATP 通道的途径近十年来发现磺脲类药物并不局限于与β细胞膜上的SUR结合。

研究发现[3H]标记的格列美脲和[3H]标记的格列本脲还可与β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一种名为65KD的蛋白结合。

通过对β细胞的电压钳研究还证实,磺脲类药物可不通过关闭K ATP 而直接加强Ca2+依赖的胰岛素分泌作用。

这些均提示磺脲类药物具有不依赖KATP通道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

Ren-strom等最近阐述了其作用的分子模式:分泌颗粒内pH值降低是胰岛素分泌颗粒释放的必要条件,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v-型质子泵(v-H+ -ATPase)负责将H+ 泵人分泌颗粒内使颗粒内环境酸化,这一过程需要颗粒膜上的CIC-3氯离子通道同时将Cl-转运人颗粒内以保持电中性。

磺脲类药物与胰岛素分泌颗粒膜上的65KD 受体蛋白(gSUR)结合后,引起与之偶联的CIC-3氯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后者与分泌颗粒膜上的v-H-ATPase协同作用,分别将细胞浆中的Cl-和H+转运人分泌颗粒内,使颗粒内的微环境极度酸化,从而引起胰岛素以胞吐方式分泌。

见图1。

2.2 胰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对β细胞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近年采用葡萄糖钳夹技术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还可使人体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l0%~52%(平均29%),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作用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

总体看来不同磺脲类药物可能具有程度不同的内在拟胰岛素作用,但大多数磺脲类药物需在较高血药浓度时才具有此作用,可能并不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大量研究报道格列美脲在离体培养的脂肪细胞和肌肉中具有直接的拟胰岛素和胰岛素增敏作用。

格列美脲可激活细胞内特异的蛋白磷酸化酶而促进葡萄糖转运子(GLUT)4/1的转位,激活糖原合成酶,降低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从而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

其胰外作用分子模式为:格列美脲以一种不可饱和的和时间依赖的方式直接插入脂肪细胞,肌细胞细胞膜上的Caveolae/DIGs(Caveolae/Detergent-insolubleglycolipid-enriched rafts)区,通过直接影响DIGs的结构/组成和(或)通过诱导糖基磷脂酰肌醇(GPt)一磷脂酶C(PLC)的激活使GPI一脂质/蛋白从DIGs释放,进而引起特异性的DIG/Caveolae成分的重新分布。

结果,酰化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TK),例如pp59Lyn ,从Caveolin(一种29 ku的膜蛋白)分离并迁移至细胞膜的非DIG区而被解除抑制。

这些过程伴随着Caveolin的酪氨酸磷酸化,这进一步使pp59Lyn和Caveolin间的相互作用失去稳定或抑制它们重新结合。

被活化non-RTK使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在特定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进而发动代谢性的拟胰岛素信号,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沿着IRS下游的胰岛素信号级联传向脂质和糖原合成途径及GLUT4转位装置。

3 磺脲类药物的药效3.1 降糖作用多项临床试验表明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释放的量可达非药物刺激的2倍左右,虽然各种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的强度有所不同,但经调整剂量后,每片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

磺脲类药物的降糖幅度与起始治疗时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水平直接相关。

对于起始治疗时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10%、FPG在200 mg/dl(1 mg/dl= 0.0555 mmol/L)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可使其FPG降低60~70 mg/dl,HbAlc降低1.5%~2.0%。

磺脲类药物的日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其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也取决于患者尚存的胰岛功能,一旦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而副反应明显增加。

例如普通剂型的格列吡嗪最大允许剂量可达30 mg/d;格列吡嗪控释片(最大剂量为20 mg/d)能使药物在24 h内以较低浓度持续释放,可维持血药浓度50~300g/L,恰好在格列吡嗪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

FPG<250 mg/d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抗体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的反应良好。

3.2 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磺脲类药物对胰岛J3细胞的刺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即所谓的“葡萄糖依赖作用”。

实验证实磺脲类药物在较低浓度时,在不同的血糖水平其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强度可有差别。

现有的资料显示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齐特缓释剂在药理剂量时,每日口服一次维持24 h较低的血药浓度,由于它们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还与进餐有关,因而可获得与普通剂型和格列本脲相似或更稳定的血糖控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也少。

另外,随着对胰岛素分泌时相的深入研究,发现无论是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还是进餐后的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均与刺激后的血糖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糖耐量减低(IGT)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均消失,以恢复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为目的的治疗手段可有效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上浮,也有可能预防IGT发展到糖尿病。

现有的数据显示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中的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以及非磺脲类促分泌剂可以改善负荷后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

3.3 其他作用心、脑血管事件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2型糖尿病常常伴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磺脲类药物是否也能改善这些危险因子?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显示磺脲类药物对血脂无明显影响或有较轻的改善作用,如甘油三酯(TG)水平下降,这种效应可能是继发于血糖下降的间接作用的结果。

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因此它们对大血管病变的益处尚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确认。

3.4 联合用药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联合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

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也不同时用磺脲类及格列奈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已有证据表明及时联合应用格列酮类可显著减少磺脲类药物的继发失效。

3.5 磺脲类药物失效大约10%的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血糖不能控制(FPG>250 mg/dl或FPG下降<20 mg/d1),称为磺脲类药物原发性失效。

有些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反应良好,但经过数月或数年后疗效减弱或消失,称为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每年发生率5%~10%,大约10年后绝大多数磺脲类药物治疗患者需同时合用另外一类降糖药或胰岛素。

继发性失效不仅发生于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的继发失效每年发生率也约5%~10%。

继发失效的主要原因为J3细胞功能逐渐恶化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不能缓解。

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如和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合用。

3.6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1)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一长效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

4 安全性4.1 低血糖反应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约2%~5%,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第一代更低一些。

磺脲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增加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事件的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