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历史勾陈
赤壁,是一个千年古县,又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O八年)冬,这里爆发了魏、蜀、吴三分汉鼎的赤壁之战,从此,“赤壁”之名家喻户晓,声闻国际,成为历史学家科研、探索的课题,成为军事家借鉴的范例,成为文人墨客凭古吊今的感慨,成为旅游观光者必须一游的圣地。为了方便社会更多的了解赤壁,笔者就赤壁市及赤壁古战场的历史沿革作一番整理,以飨读者。
(一)
赤壁市夏朝属云梦泽地,夏禹铸九鼎,乃属荆州地域,商周因之。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赤壁属南郡。汉高祖六年置沙羡(音夷),赤壁隶沙羡。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二二三年),孙权始置蒲圻县于今市境东北西南岸之竞江口,以湖多蒲草,因名为蒲圻。蒲圻县始辖今赤壁市、嘉鱼、崇阳、咸安、通城。其后东晋至唐先后分设汝南(咸安)、嘉鱼、唐年(崇阳)、下隽(通城)等县。按其隶属关系自三国东吴迄今为:
三国·吴属汉昌郡。
西晋太康元年——建兴四年(280-316)属荆州长沙郡。
东晋建武元年——刘宋元嘉三十(317-453)属荆州巴陵郡。
刘宋孝建元年——齐中兴二年(454-502)属鄂州江夏郡。
梁天监元年——太平二年(502-557)属鄂州上隽郡。
陈永定元年——贞明三年(557-587)属郢州。
隋开皇九年——唐武德三年(621-995)属江南道鄂州。
宋至道二年——靖康二年(996-1127)属湖北路鄂州。
元至元十六年——至正十八年(1279-1368)属湖北武昌路。
明洪武元年——清宣统三年(1368-1911)属湖北省武昌府。
民国元年——5年(1912-1916)属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21年——38年(1932-1948)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1950年属湖北省沔阳专区。
1951——1952年属湖北省大治专区。
1952——1960年属湖北省孝感专区。
1960——1962年属湖北省武汉市。
1962——1964年属湖北省孝感专区。
1965——1997年属湖北省咸宁地区。
1997——2002年属湖北咸宁市代管。
1986年5月撤销蒲圻县,建立蒲圻市。1998年5月更名为赤壁市,这一更名是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围绕赤壁古战场在何处而进行的一场新“赤壁之战”的理论成果。它成为一个事实,国家已确认赤壁古战场就在蒲圻。这里是一颗中华三国旅游线上的璀灿明珠。
(二)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关于这一次战争的遗址,历来有江汉五赤壁之说,这就是蒲圻、江夏(武昌)、黄州、汉阳、汉川五赤壁。多少年来,史学家们一一进行了考评,认为除蒲圻一
处外,其它几处是站不住脚的。
蒲圻赤壁,有些书刊也叫嘉鱼赤壁,这是历史造成的原因,并非一些人的过错。嘉鱼原本属蒲圻,据《蒲圻县志·沿革》载:“蒲圻县,南唐保大间(即保大十一年,公元九五四年)分置嘉鱼县。”又据《蒲圻县志·沿革》援引《环宇记》说:“蒲圻,吴县,有赤壁,嘉鱼本蒲圻县地,隋之鲇渎以多生鲇鱼为名。唐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本道(唐江南道)以镇界所管里仁、宣化、三里合为一乡,属镇征科,杨吴(五代杨行密建吴国)升为嘉鱼县。”又赤壁在历史上曾有一段属嘉鱼管辖,这主要是明洪武元年至一九四八年。一九四八年冬湖北省政府行将赤壁划归蒲圻,因当年内战爆发,未能实施。一九一五年赤壁重新划归蒲圻县。
历代地理著作记载赤壁在蒲圻,其资料十分丰富,北魏郦道元著《荆州记》载:蒲圻沿江一百里(原县治所在西梁湖竞江口)有赤壁山,盖东吴诈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又著《水经注》极言赤壁山与百人山(洪湖乌林背为百人山)相对。
唐朝太宗皇帝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于贞观年间(公元627-650年)著有《括地志》说: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
唐代杜佑所撰写的《通典》载:赤壁在今鄂州蒲圻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刘表传·注》载:“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
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载:“赤壁山在县(蒲圻)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败走处。”唐李善《梁昭明太子撰<文选>注》载:“赤壁,地名,在荆州下。”宋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云:“(蒲圻)县有赤壁山,汉末孙权遣同周瑜与刘备并力败曹公于此。”宋王存《元丰九城志》载:“(鄂)州东南四百一十里四乡有壁山,蒲圻湖。”宋乐史《太平环宇记》:“赤壁在(蒲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北岸即曹操为周瑜所败之处。”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也援引章怀太子李贤《刘表传·注》赞成赤壁在蒲圻。元代马端临著有《文献考注》,其记载说:“蒲圻,吴县有赤壁。”清代马庭玉撰《明史·地理志》载:“嘉鱼县西有赤壁山,北岸即乌林。”清代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嘉鱼西七十里曰赤壁山乌林矶。”民国张尔撰著《清史稿·地理志》载:“(嘉鱼县)有赤壁……,大江自湖南临湘入,右径陆口入江夏。”
以上述资料来看,从南北朝起,中经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赤壁在蒲圻已是作了定论的。所出现的一些如江汉五赤壁说的争论,主要是由于对资料记载与实际未加考究而产生的,有的则是
当地居民见某山石壁褐色而呼为赤壁的,如汉川便是如此。
(三)
自明清以来,本地省、府、县等地方志,根据历代地理著作的记载,也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主张赤壁在蒲圻。《雍正湖广通志》:“赤壁山,在(嘉鱼)县西八十里”;《湖北通志》载:“赤壁山,嘉鱼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滨,西界为乌林,有诸葛亮拜风台古迹。”《沔阳图经》云:汉建安十三年周瑜败曹操处。”《同治蒲圻县志》也十分清楚记载了赤壁山、拜风台等处古迹。
历代文人览物怀古,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赤壁的诗赋,最早反映赤壁之战的是三国·东吴的韦昭的《伐乌林赋》。北周的庾信写了《哀江南赋》,赋中有一句:“张辽临于赤壁,”张辽是曹魏的名将,是否来赤壁,我们且不论,但庾信在后写了:“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这里黄鹤浦、鹦鹉洲是在武昌的汉阳境内,这说明庾信笔下的赤壁应在武昌之上,在长江之滨。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了《赤壁歌》。有人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性写的是黄州赤壁!我亦认为,完全写的是蒲圻赤壁,因为:其一,唐代的章太子李贤,魏王李泰,李吉甫、杜佑、李善等人都主张赤壁在蒲圻,包括唐代的道人吕洞宾也来赤壁留下了遗迹。这些对于李白来说,不会不知道,因此他是不会弄错的,其二,李白数次上下游历长江,好访名胜古迹,他不会不到长江之滨的赤壁。其三,李白到石头口住过一次,写下了《答裴侍卿光行至石头口驿》的诗,他既到赤壁石头口,怎么不会写赤壁的诗呢?
宋代苏轼在黄州写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否真的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赤壁呢?没有,他的前赋是借酒感慨,赋以言志,后赋是梦中幻景。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清楚地说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别人说是三国赤壁,他也没有作结论,只是借此怀古否认。清初学者吴楚才、吴调侯二人曾为苏轼两赋作了注,注语说:“赤壁二,惟蒲圻县西北乌林,与赤壁相对,乃周瑜破曹操处。东坡所游,则黄州之赤壁,误也。”
综上所述,江汉间五赤壁,唯蒲圻赤壁合于只是真赤壁。赤壁在历史上一直是属于蒲圻,而只是从明洪武元至一九四八的这500多年的时间属嘉鱼,因此后人论嘉鱼赤壁即是蒲圻赤壁,又嘉鱼曾是蒲圻县地,南唐保大年间才立县,历史上嘉鱼县城鱼岳,又称白面洲,蒲圻州、南州,曾是蒲圻县城驻地,陆口也曾是蒲圻城驻地。
古老的遗址,名贯中华的三国战场,它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骚人,写下了无数的怀古诗篇,谱写了长江文化灿烂的一页。让笔者借明代开
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六王子楚昭王朱祯在咏《赤壁石刻》诗中有两句话来结束本文:“当年鏖战乘天风”、“千年不泯周郎功”。
原载2004年《三国赤壁文化专辑》一书。
草把灯
每年过了正月初一玩龙灯,这是我国及东南亚汉文化圈普遍奉行的风俗。但玩草把灯却鲜为人知。蒲圻市赤壁镇、羊楼洞镇、新店镇却仍保持这一习俗,新编《蒲圻志》称之为“南楚遗风”,似乎说得通。
一、草把灯的由来
相传山地楚人新春佳节祭祀东方的神太一,由十四个童男女头顶稻穗,上搭红条,插上香,摆酒肉三牲祭品面对东方,跪在村前,并唱颂词:
日头出东方,洒酒祭东皇。
东皇来赐福,谷穗长又长,
太一东皇,太一东皇。
肉又肥,酒又香。东皇与民同乐场。
祭东皇,祭东皇。香花插在谷穗上。
三牲摆满场,山姜泡米酒,
花椒煮鸡汤,伢儿妹子新衣裳。
洁洁净净祭东皇。
祭东皇,祭东皇。民间处处好乐场。
锣鼓响,笙声扬。东皇赐福赐丰年,
五谷丰登今年更比去年强。
随着时间推移,结合洞庭湖区:四海龙王、敖氏之母洞庭龙君是草龙的传说,顶稻穗祭东皇的仪式逐渐演变成由十四个童男童女玩草把灯的习俗。
二、草把灯的玩法
草把灯的玩法仍由十四个童男童女组成,即一个持龙珠前导,搂着龙头一人,龙身十一人,各持长条状草把一节,龙尾一人,共十三节,草把玩时按顺序排列。各节草把上搭红布条,燃三柱香插在上面,到各村去串户,到各家门前燃鞭炮迎接,持龙珠者唱颂:祝贺新年,主要颂词有:
伏羲天地开泰,新春万户吉昌。
一拜赐福的东皇,二拜地母神光,
三拜当朝帝王,四拜父母寿而康,
五拜尊师孔圣人,六拜东家福满堂。
唱完颂词,又是鞭炮,由持龙珠者吹口哨来回跑动,带领龙身随着飞舞,阵法简单,主要有滚灯,抱珠、游龙等。结束时,东家拿出红布搭在各节草把上,又在各节草把上添香三柱,给糖果点心酬谢玩草把灯的童男童女。
三、送龙
过了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的草把灯即将结束。结束后草把龙不能随便处理,要送龙归海,送龙先选吉日吉时,吉时一到,最前童男童女各一人,沿途插香开道,再龙珠在前,草龙随后,一直送到有水的溪港边,摆上三牲祭品,将龙珠、草龙一并堆放点火,边烧边唱颂词:
送龙送到大港边,九龙治水又一年,
多保民间节气顺,高山顶上好作田。
送龙送到小河边,九龙治水赛神仙。
二十四节节节好,龙子龙孙赐福田。
送龙送到长江边,九龙治水造化天。
风调雨顺民康乐,六畜兴旺财源连。
送
龙送到大海洋,九龙治水法无边。
荞麦成垛粮满仓,五谷丰登太平年。
龙王起驾!吉呀!
烧完草龙,头人将祭品分赐童男童女享用,一年一度的玩草把灯才算结束。
原载1994年《湖北民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