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经系统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神经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神经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注意区分脑和大脑;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
(2)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有关;小脑维持平衡;脑干连接脑和脊髓,有生命中枢。
(3)脑神经12对,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31对,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的神经。
(4)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神经元树突(接受传导信息)突起轴突(传递信息)+ 髓鞘=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包膜=神经4.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大,对神经细胞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叫做反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3)传入和传出神经的判断:小进大出;神经节(传入);突触结构。
(4)关于反射弧完整性检测(5)关于有无感觉和有无反射的情况分析:思路:感觉需要传到大脑,反射需要传到效应器,只要路径完整就可以有反射或感觉。
(6)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相对活跃状态的过程。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2)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神经调节-【必背知识】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二章 神经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外周神经系统:(1)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2)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3)包含:传入神经: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使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运动神经)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脑干(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聚集大量神经细胞,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 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②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刺激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中枢举例归类:①缩手反射、②膝跳反射、③谈虎色变、④眨眼反射、⑤吮吸反射、⑥吃食物时分泌唾液、⑦望(谈)梅止渴、⑧排尿反射、⑨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①神经元:a.结构模式图 b.结构示意图(画图并标注文字)★传入、传出神经的判断: a.有神经节的是。
b.小入大出:与较小一边相连的是,与较大一边相连的是。
②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名称组成功能结构被破坏 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无感觉无效应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 由传入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对内外刺激做出规律性反应相互联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 +、Na +浓度不一样,膜内浓度高,膜外浓度高系 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适宜强度的刺激;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性。
第2章 神经调节(答案版)-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清单
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下图为脑结构示意图,完成下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脑①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③下丘脑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④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2)外周神经系统:控制四肢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组成:按位置分: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按功能分: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①脑神经和脊神经a.脑神经:与脑相连,人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b.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c.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②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前者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和处理,发出指令信息,再由后者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从而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
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的活动受意识的支配;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3)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第二章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当堂检测
1.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B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当堂检测
3、关于婴儿经常尿床的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
A.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B.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弱 C.说明神经中枢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 D.说明神经中枢之间互相联系,相互调控
大脑皮层脑干:有许多调节内脏活 动的基本中枢。有心跳、 呼吸、血压等维持生命必 要的中枢。
脊髓: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 中枢。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 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 血管舒缩等。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 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 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 枢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 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
实例分析:思考与讨论
1、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 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
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 配的。成年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 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而婴儿大脑皮层发育 不完善,还不能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进行有效的控 制
实例
1、小脑受损 站立不稳、步基增宽、步态蹒跚、左右摇晃不定 患者常出现辨距不良、意向性障碍、精细动作协同 不能、轮替动作异常、书写障碍(大写症)等小脑 性笨拙综合征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章 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含答案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大脑对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比较大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与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1)结构: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
(2)特点:有丰富的沟回(沟即为凹陷部分,回为隆起部分),这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
(3)控制途径: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2.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①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
②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③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
(2)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3.大脑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示意图(2)分级调节的意义: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判断正误(1)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构成()(2)大脑皮层运动机能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3)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最高级中枢()答案(1)×(2)√(3)×任务一: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1.下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有没有对应的区域?如果有,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提示有。
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头部是正的。
(2)请据图分析,皮层代表区对躯体运动支配的特点是:左右交叉支配(头面部多为双侧支配)。
(3)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是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相关,还是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提示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
神经系统
时,大趾背屈,其它四肢展开如扇形。
(2) 节间反射(搔爬反射)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结构:腹面、背面
(一)脑干部位下行系统 1、下行易化系统:网状—脊髓通路(5);前庭—脊髓通路(6) 易化区: 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脑 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前庭,小脑前叶两侧。 2、下行抑制系统:皮质—延髓—网状通路(1);尾核—脊髓 通路(2);小脑—网状通路(3);网状—脊髓通路(4) 抑制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章概述:
一、神经系统如何接受感觉信息(感觉机能); 二、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躯体骨骼肌的运动及内 脏肌肉的运动(运动机能); 三、神经系统有哪些高级机能及其特征(高级 机能)。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NC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 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为神经 元(Neuron)。 按照生理机能,一般可将 神经元分为三类 (1)感觉(传入神经元) (2)运动(传出神经元) (3)中间(联合神经元)
三、 反射的分类
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将所有的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具有的,是动物个体后天通过学 习和训练所获得的。
四、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2、聚合
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五、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向传出 的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 2、中枢延搁 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 射活动为止,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兴奋通过 中枢部分较慢。 3、总和 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 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 ,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当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 动,引起反射活动。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第2章神经调节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标内容(1)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2)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知识点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的结构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关系(如图)①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又叫第一运动区。
②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如图)①调节中枢: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②意义: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使机体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知识点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如图)2.其他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及其轴突构成。
(×)提示: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
(2)大脑皮层运动机能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3)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脑干是最高级中枢。
(×)提示: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
(4)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5)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可以调节体温、水平衡等。
(×)提示: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6)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是完全自主的。
(×)提示: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7)大脑发出的命令都可以直接传到脊髓。
(×)提示:大脑皮出的命令有些需要经过小脑和脑干传到脊髓。
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它能 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 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 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 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脊髓:是脑和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P20
神经元小结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的形态和类型 神经元的功能
作业讲解--试卷易错疑难集训
过易错T5 过疑难T1-T3 过易错T5-T6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产生收缩
电刺激
问题1:信号如何从刺激点向腓肠肌一侧的神经末梢传播? 问题2:信号如何从神经末梢向腓肠肌传播?
静息时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能在受到刺激后迅速产生反应。p20
神经元的结构
树突
一般多而短
突 起
神经元接收 信息的结构
轴突
一般少而长
神经元传出 信息的结构
胞体 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一根神经纤维 一束神经纤维
一条神经
一条神经
神经元的形态
神经元的类型
神经元的类型
P20 ① ② ③ 或下一个神经元
7.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入
神经和传出神经。(×) 8.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9.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
动减弱。(×)
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胶质细胞的 细胞核
神经元
神经元
◎对神经元具有辅助作用: 支持 营养 保护 修复
ICD-9第2章:神经系统手术
课堂提问及讨论 清创术与缝合术的关系?
5.修补术
修补术是指通过手术的对合,使损伤或病变组织 自然地或机械性的恢复。其含义比较广,包括了缝 合,闭合,移植,补片,结扎,切除,烧灼等等。 应明确操作的主要内涵,以确定选择这个广泛含义 的主导词或是查找准确的主导词,两种方法会有不 同的编码结果。例如,颅骨自体骨移植术,医师可 能会称为颅骨修补术,而两者的编码分别为02.04和 02.03。又如脑膜修补术,如果是单纯的脑膜缝合术, 编码为02.11;还要注意有无特异性的操作,如移植、 补片等。
6.分流术、吻合术、旁路术
分流需要吻合,吻合为了分流(不仅只 是为了分流),旁路术也需要吻合,可以 看出这三个术式中有相同之处,所以这三 个主导词可以互相参见。分流术有另见吻 合术和旁路的指示词。 例:脑室分流术(吻合术)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分流术(旁路术) 脑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7、注射、输注
第二章 神经系统手术 ( 01 – 05)
一、本章结构及编码范围
包括: 01 颅、脑和脑膜的切开术和切除术 02 颅、脑和脑膜其他手术 03 脊髓和椎管结构的手术 04 颅的和周围神经的手术 05 交感神经神经或神经节的手术
二、神经系统结构
本章分类是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 经系统自上而下的解剖结构来排列的。神 经系统的分类比较粗,只区分为中枢神经 (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如需具体分类可 采用扩展编码的方式。
三、有关手术操作及其分类说明
1.手术和非手术操作 除第一章操作与介入,第十八章其他诊 断性和治疗性操作明确为非手术外,其他 章的主体分类虽然是手术,但也包括了一 些非手术性操作编码。
1.手术和非手术操作
【生物选必1知识清单】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二章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脑(颅腔内)+脊髓(椎管内)①脑: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具有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②脊髓:灰质(蝴蝶形)+白质功能:脊髓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2)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脑相连)+脊神经(与脊髓相连)按功能可分为:①传入神经——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②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输到相应器官,包括:b. 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支配):心跳、呼吸加快胃肠功能减弱:心跳、呼吸减慢胃肠功能加强【补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同一器官,但作用方向相反。
【辨析】“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的关系:①神经中枢:由大量神经细胞聚集而成,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②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含有多个神经中枢,如: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位于脊髓的膝跳反射中枢等。
【生活实际】①喝酒后,走路摇摇晃晃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②喝酒后,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大脑皮层;③喝酒后,呼吸急促,与此现象相关的是脑干;④植物人具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可肯定其脑干未受损;⑤植物人具有正常的渗透压和体温,可肯定其下丘脑未受损;⑥植物人失去躯体感觉和运动的能力,说明其受损部位为大脑皮层。
2.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元:①作用: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结构:胞体(膨大部分,内含细胞核)神经元树突(短而粗,接收信息)轴突(长而细,传出信息)【补充】神经末梢:指树突末端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
(2)神经胶质细胞:①作用: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还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神经病学第二章
第三节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Ⅹ迷走、Ⅺ副、Ⅻ舌下单纯感觉:ⅠⅡⅧ单纯运动:ⅢⅣⅥⅪⅫ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脑神经核位置中脑:ⅢⅣ桥脑:ⅤⅥⅦⅧ延髓:ⅨⅩⅪⅫ十二对脑神经: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单侧支配(对侧皮质脑干束)嗅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鼻腔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2.嗅神经、嗅球、嗅束:一侧或双侧嗅觉缺失。
见于颅底骨折、额叶底部病变3.嗅中枢:幻嗅视神经视神经病损表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视乳头异常定位诊断1、单眼全盲:一侧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2.双颞侧偏盲:见于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垂体腺瘤,颅咽管瘤)3. 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病变(颞叶肿瘤、丘脑肿瘤)4.象限盲:视辐射部分受损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顶叶肿瘤或血管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1. 周围性眼肌麻痹2. 核性眼肌麻痹3. 核间性眼肌麻痹4. 核上性眼肌麻痹1.周围性眼肌麻痹(1)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2)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 下楼复视(3)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2. 核性眼肌麻痹临床表现类似于周围性眼肌麻痹特点: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2).合并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3).分离性眼肌麻痹见于脑干病变3. 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综合症(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对侧注视时病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可伴眼震)辐辏反射正常(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同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辐辏反射正常(3)一个半综合症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双眼水平注视时✦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伴水平眼震4.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1)水平注视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刺激性病灶:双眼向病灶对侧偏视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2)垂直注视麻痹---见于上丘病变上丘上半病变破坏性病变:双眼上视不能(Parinaud综合征)刺激性病灶:双眼发作性转向上方(动眼危象)上丘下半病变破坏性病变:双眼下视不能临床共同特点:双眼同时受累无复视反射性运动仍保留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瞳孔调节障碍正常瞳孔:普通光线下瞳孔正常直径3~4mm瞳孔调节: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颈上交感神经节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异常瞳孔:瞳孔缩小:小于2mm ;瞳孔散大:大于5mm霍纳征(Horner sign) 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临床表现:↗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同侧面部少汗三叉神经1.头面部的浅感觉2.下颌运动3.角膜反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刺激性病变: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病变: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张口下颌向患侧偏斜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分离性感觉障碍洋葱皮样分布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运动角膜反射舌前2/3味觉腮腺、泪腺分泌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周围性损害2.中枢性损害前庭蜗神经舌咽迷走神经:软腭运动,吞咽动作,构音,咽反射,副神经,舌下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六节运动系统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
第二章神经系统(NS)1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称神经纤维nerve-fibers,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鞘状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是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6: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分别称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2)同时,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其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有管理躯体运动的区域,如中央前回的运动区,颞叶的听区,枕叶的视区等,大脑皮质通过两条下行路径管理躯体运动,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前者发动运动,后者协调运动,此外,大脑皮质边缘叶为调节内脏活动的主要部位,在高等动物中,条件反射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
在人体的神经系统里,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给各个器官,或把各个器官的兴奋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构成,神经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即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各系统之间以脑神经为中心,分工协同,共同实现心理功能。
2: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3: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10:纤维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二: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新课课件
C、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必╳须经过小脑和脑干才能传给低级中枢
D、肌肉活动的各种信息会不断传入身体平衡中枢-脑干,小脑
有利于保持运动的平衡性
●存在 反馈 调节
知识点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是非条件反射 1、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存在 反馈 调节
①排尿反射不仅受到 脊髓 的控制,也受到 大脑皮层 的调控。
3、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示意图: ●躯体的运动受 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①脊髓是机体运动的 低级 中枢; ②大脑皮层是最高级 中枢; ③ 脑干 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4、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 高级中枢 的调控。
练习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躯体的运动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 与精细程度相关
(2)答:如果自主神经绝对自主,不受 大脑等高级中枢的控制,那我们随时 随地都可能会便溺;我们也无法进行 有意识的深呼吸与憋气,机体的适应 能力就会大大下降。
(3)如果我们的内脏只受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控制,那就无法协调内脏器官的活动。 例如,心脏如果只受交感 逐渐减弱。胃肠器官如果只受交感神经支配,蠕动就会逐渐停止;如果只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蠕动就会不断加强。
②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 自主 神经系统支配的: ●交感神经兴奋, 不会 导致膀胱缩小 →憋尿 ●副交感神经兴奋, 会 使膀胱缩小 →排尿
练习,下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
部分受损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 有它的 代表区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 关系是 倒置 的。
高中生物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间时,无电 流
电位),并沿神经 传导。
思考: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①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的细胞;
②基本特性: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③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 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相关概念总结
①肌肉和神经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兴奋;
②兴奋的传导就是电位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
⒈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至少需要几个? 不能,至少需要两个。
⒉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吗?
错,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
⒊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
错,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无运动功能。
六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
⒊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⑵反射的特点: ①完整性: 五部分缺一不可
六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反射
⒊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神经中枢 感受器 传入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
⒊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⑴结构与功能: ①感受器:感 生觉 兴神奋经。末梢。感受一定的刺激,并产
②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
的形式传向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将传入神经传来的
钾通道
细胞内
K+
K+
K+ K+
Na+
K+
Na+ K+ K+
K+
K+
思考:电K流+ 方向如何呢?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小结: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过程
第二章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
恰恰是处理运动信息或涉及运动规划和发动运动
的部位;
绒球小结叶(前庭小脑)-----古小脑,主要接受来自 前庭器官和前庭核的传入; 小脑前叶(脊髓小脑)--------旧小脑,主要接受来自 脊髓的传入; 小脑后叶(大脑小脑)-------新小脑,主要接受来自 大脑皮质的投射;
第二章
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
概 述:
*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 接受,识别,整合体内,外环境传入的信息,调节机体
各系统的功能,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
* 在人类还实现学习,记忆,语言,思维及其他高级智
能活动;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 脊髓:颈髓,胸髓,腰髓,骶髓,尾髓 神经系统 与中枢的连接:脑神经,脊神经 周围神经 躯体神经(感觉与运动) 分布与功能: 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在一道屏障------血脑屏障;
上矢状窦及蛛网膜颗粒
脑脊膜和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对保持脑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的意 义;其机能异常则会导致脑内环境的紊乱而引起 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 人体内除血脑屏障之外,还有血-睾屏障和胎盘 屏障,对人类的生存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进化与功能概述
一. 神经系统是进化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 Rexed证实脊髓全长灰 质细胞构筑相似,其构筑呈板层排列;
脊髓灰质内部构筑(Rexed板层结构)及功能
(从灰质后角尖开始向腹侧可以分为10层:)
I-Ⅵ层:位于后角,皮肤感觉信息的接受区;
Ⅴ层:也接受一级传入纤维;其轴突组成脊丘束;
Ⅵ层:与起源于骨骼肌本体感觉信息有关; Ⅶ层:于前后角间,含中间外侧柱(交感神经的脊髓中枢); Ⅷ层:在前角基部; Ⅳ层:包括前角运动细胞层,支配骨骼肌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神经系统鱼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直接或间接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它一方面协调机体内的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协调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机体内外经常变化的环境,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本章主要内容一概述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概述内容:一、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二、中枢联系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兴奋过程四、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过程五、神经递质和受体六、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协调活动七、条件反射一、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CNS包括:脑(前脑;中脑;后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CNS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neuron)。
而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联系则是突触。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
神经元:接受刺激、传递和整合信息。
神经胶质: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
1 神经元的结构:典型的神经元包括三部分:树突、胞体和轴突。
其中,树突可以将冲动传送到细胞体,胞体则可接受传来的冲动,并能产生兴奋,进而将冲动传到轴突。
轴突(神经纤维)则可将冲动传到他处。
2 神经胶质:不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布于神经元周围。
功能:(1)支持作用(2)隔离绝缘作用,高电阻防止神经冲动时电流扩散(3)摄取化学递质(4)分泌功能(5)修复与再生(6)神经系统的发育(7)营养作用二中枢联系(一)突触联系和类型1 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
广义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肌细胞或腺体细胞之间的、有特殊结构的接触部位都称为突触。
2 突触的类型按接触形式,突触可以分为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树突-树突型等类型,以前两者为最常见。
实际上,两个神经元的任何部分都可能彼此形成突触。
按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可将神经元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依化学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性质不同分为兴奋性化学突触和抑制性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在脊椎动物体内很普遍,在哺乳动物更普遍。
●电突触又称缝隙突触或缝隙连接,依突触后膜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兴奋性电突触和抑制性电突触。
电突触在无脊椎动物(如虾、蟹)和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神经元之间较常见,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也存在。
(二)突触传递是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兴奋通过突触的机制,即信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1 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中的重要成分,突触小泡,它能储存化学递质,并能释放,是突触传递的量子单位。
2 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使触突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钙离子由膜外进入膜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向突触前膜贴近,在接触点发生融合,并出现破裂,小泡内所含化学递质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
(突触模式图)Ca2+对于突触小泡的转移作用(1)降低轴浆浓度,有利于突触小泡运输(2)消除突触前膜内负电荷,便于小泡和前膜贴近、融合和破裂。
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特别是Na+使膜电位发生改变,这种电位变化为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是一种局部电变化,它与量子释放有关。
如果同一突触前末梢连续传来多个波动,或多个突触前轴突末梢同时传来多个冲动,此即为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能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加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P271):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Na+、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Na+内流。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冲动出现。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P273):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
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就被酶破坏,因而一次冲动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点(请对照第一章):(1)单向传递(递质传导是单向的)(2)突出延搁(因突触传递中存在递质传递,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与受体的结合都需要时间。
(3)总和:可由轴突传来一系列冲动或许多轴突同时传来许多冲动,发生空间和时间总和,引起许多递质释放,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诱发扩布性兴奋。
(4)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疲劳,缺氧、CO2浓度升高都能改变突触传递能力,突触易疲劳与突触前末梢递质耗竭有关。
(5)对某些药物敏感:影响递质传递的药物都可影响突触传递。
(三)神经元的联系(P264)任何机体兴奋传导的通路都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
中枢联系是由大量中间神经元建立的突触联系。
突触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 辐散式联系: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种联系就称为辐散式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这种联系,可以把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同时传达到许多其它神经元,从而扩大影响。
通常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与其它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2 聚合式联系:许多神经元都通过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就称为聚合式联系。
由于许多神经元的末梢会聚在一个神经元上,有的施以兴奋性的影响,有的施以抑制性的影响,从而使得兴奋和抑制活动在神经元上发生总和,使中枢神经系统得以实现其整合功能。
通常传出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时,以聚合方式为主。
3 链锁状联系联系和环式联系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联系,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加强或者扩大其作用范围;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
如果环式结构中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
比如某种反射活动往往会在刺激停止后仍持续一段时间,生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后放(after discharge)。
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将减弱或终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例如血压调节的减压反射,即属于负反馈。
由于这些复杂的中枢联系,所以中枢内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强度上都得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反射活动得到精确地起到调节作用。
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兴奋过程兴奋在中枢内传布的特征(272):(一)单向传递;(二)中枢延搁;(三)兴奋的总和;(四)兴奋节律的改变;(五)后继性兴奋;(六)局限化和扩散(七)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中枢传布神经传导突触传递神经肌肉传递局部兴奋中枢延搁生理完整性突触延搁突触延搁非全或无单向双向单向单向无总和非递减性总和无递减性有总和后放绝缘性无无无不应期敏感性不易疲劳对内外环境敏感性有总和和易疲劳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中枢延搁:兴奋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时间上的延搁,称为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反射时:从刺激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为止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射时。
反射时应包括:1.感受器发生兴奋及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导所需要的时间;2.兴奋在中枢传布所需要的时间,即中枢延搁;3.冲动沿传出纤维向效应器传导所需要的时间及效应器由静息转为活动所需要的时间。
四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抑制过程(一) 中枢的抑制现象:谢切诺夫(1862)将食盐结晶置于蛙的间脑部位,观察到蛙的屈肌反射时明显延长,这是由于间脑部位受到食盐刺激而兴奋时,对脊髓的屈肌反射中枢发生了抑制作用,即高级中枢的兴奋能抑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这一现象称为“谢切诺夫抑制”。
由此提出了中枢抑制的概念。
现在认为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既有兴奋活动也有抑制活动,抑制是兴奋的对立面,兴奋和抑制都是主动过程。
(二)交互抑制:正常反射的完成,不仅由沿着一定反射弧传播的兴奋组成,而且同时还有另一反射弧的抑制过程所保证,从而协调完成某一生理效应。
如伸肌和屈肌反射。
(三)抑制的产生(P273)根据抑制产生的部位分为:突触前抑制:在轴突前的轴突末梢发生抑制的因素。
突触后抑制:对突触后膜的直接抑制。
1突触前抑制:指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兴奋性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该突触时,不容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性的效应。
这时突触后膜兴奋性没有改变,也不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与突触后抑制不同,表现在不直接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和兴奋性,而是通过与突触前神经元的终末形成抑制性突触,进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和兴奋性。
2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其后继性的神经元形成抑制性突触,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触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引起后继神经元的突触末梢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发生抑制。
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上(兴奋性神经元本身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突触后抑制,而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在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并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又发出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
这种抑制曾被称为交互抑制,(2)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在其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神经元。
该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再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意义:作用是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
回返性抑制意义:这种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间的环状联系。
回返性抑制的作用是,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化,对神经元的活动在时间上和强度上进行及时的修正。
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的相同点在于抑制信号均发生在突触后膜,故共同称为突触后抑制。
五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后膜,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P265)(一)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P266)●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种类(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
(二)递质与调质●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所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殊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在神经元之间并不是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起到增强或削弱递质效应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体:在细胞膜或者细胞内存在能与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即受体(receptor)(另参看P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