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证据制度一般理论
证据制度一般理论
F、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应视为“特殊的证人”。 (7)证人的义务: A、作证的义务 B、如实作证的义务 C、保守公安司法机关询问的情况以及陈述内容 的秘密,不向外泄露。 D、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 (8)证人的权利 A、司法人员到证人单位进行询问时,证人有权 要求其出示证明文件。 B、证人有权按照自己知道的案件情况提供证言。
(5)意义 A、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 法权益不受侵犯,防止发生冤假错案的重要保 证,是实行辩护的重要手段。 B、证据是对群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二、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证据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如何收集 证据、如何审查和判断证据、如何运用证据认 定案情的制度和规则。 理论基础有二: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刑事证据制度 2、程序正、一般来说比较客观真实,直接、生动、形象、 具体。 B、由于主客原因,可能有虚假、不真实的一面。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 (1)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情况,向 司法工作人员所作的陈述,即“口供”。 (2)三种情形: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犯罪并就有关事 实所作的供述。 B、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说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辩 解。 C、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揭发、举报他人犯罪行为 的陈述,即攀供。
F、各种公证文书、裁判文书等。 (4)书证的特征: A、表现形式及制作方式的多样性; B、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必须同案件相关联; C、内容和思想可供人们认识和了解,用文字或 者符号、图形的方式来记载或表达。 (5)使用书证的条件有三: A、书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图同案件事实有 联系。 B、所记载的内容可以被认知。 C、要有明确的制作者。
五、证据的分类
1、概念和意义 (1)概念:是指在理论上将刑事证据按照不同 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类别证据的特点及其运用规 律,以便指导办案工作。
刑事诉讼法学--第9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题进行论断。
而本鉴定意见并没有从科学上来回答起火原因这个专门问题,而只是 从规章制度上对被告人的行为一般地进行法律评断。如鉴定意见中所
谓的"一贯不负责任"等,超出了鉴定意见内容应有的范围。
可见,这份鉴定意见不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不能作为认定本案事 实的根据。
12:39:44
12
二、证据的特征
例如法院根据被告人和被害人素有仇恨,在被告人家中搜出凶器,
现场有被告人脚印等事实情况,确定了被告人杀害被害人的罪行。
这些事实就是被告人杀人罪的证据。
12:39:44
7
从证据的形式方面看
证据是借以得知有关案件事实情况的来源或材料,即证据来源。它 强调证据不仅仅是一种事实,同时也是证据事实的载体即证据的形 式,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证明作用,都必需经过人的主观认识来加以推理。
12:39:44
26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通常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
诉讼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包括证据的发现、证据的收集、证据的固定和保 全、证据的审查和判断和证据的运用等环节。
12:39:44
27
刑事证明的任务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证据的方法之一,所以佟某的口供不符合证据基本特征中的合法性。 其次,陈某的证言可以作为证据。尽管陈某通过自己的主观
判断认为佟某是杀人凶手,所陈述的证言具有主观性,但就证明佟
某有杀人动机而言,陈某的证言仍符合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 证据的客观性特征。事实上,任何证据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一
定具有主观性。因为证据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任何证据要发挥其
刑事诉讼法学-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证明对象
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 实体法事实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
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事实
程序法事实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采取 强 制措施的事实
是否超越诉讼期限的事实
其他是否违反诉讼程序并可能影 响正确判决的事实
证明责任
概念
证明责任是指负有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的法律义务
内容
提出证明主张;收集或提出有关证据;运 用证据证明这一主张并使这一主张达到法定的 证明要求
特点
司法机关负有证明责任,并且在诉讼中起 着法定作用;自诉人、反诉人及附带民事诉讼 的原告负有一定的证明责任;被告人、犯罪嫌 疑人及其辩护人一般不负有证明责任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据的基础理论 诉讼证明
第一节 证据与证据法
一、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1.定义: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材料说 2.属性:a.客观性(证据所表述出来的内 容或证据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非主观想 象、臆断或虚构。
b.关联性(证据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某种联 系,并因此对证明案情具有实际意义)
案件的证明对象都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其真实 可靠,排除其他任何可能性
衡量证据确实、充分具备的条件
据以定案的每一个证据均经过查证,确 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据以定案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 客观联系
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 的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案件事实都有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并 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二)审查判断证据 1.对单个证据的审查(真实性、关联性、合
刑事诉讼法证据概述
确定证据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重要有极为复杂的问题。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与意义
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对证据必须依法加以收集和运用, 包括: 收集、运用证据的主体要合法,每个证据来源的程序 要合法,证据必须具有合法形式,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 证属实,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客观性和相关性的重要保 证,也是证据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条件。 我国法律规定严格禁止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和以威 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与意义
• 鉴定结论; • 勘验、检查笔录; • 视听资料;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凡是未经查证属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各种证 据形式,应当称为证据资料,或曰证据材料,在未经查证 属实之前,也可能是不真实的,理所当然不能作为定案的 根据。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证据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在诉讼中如何收集证据, 如何审查和判断证据、如何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制度和规 则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证据,哪些主体应当提出证据, 怎样运用证据进行诉讼,诉讼中的证明应当达到什么标准 和程度等。 证据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 就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而言,其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和程序正义论。
第三节 证据的种类
书证与物证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书证是广义的物证,有的书证既可以做书证,又可以 做物证运用。其证明力的共同特点是客观真实性比言词证 据强,书证与物证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书证是以其内容来 证明案情的,物证则是以其外部特征、形状、性质及其存 在的方式和状态等证明案情的。 书证在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书证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往往能直接证明有关的案 件事实。 • 书证同其他证据相比,其证明力更强,证明作用发挥得更 充分。
11证据制度一般理论
第11讲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刑事诉讼的理性与公正
证据、事实、证明
一、证据
证据:是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是定案的根据。
两层意义的统一: 证据载体(证据形式) 证据事实(证据内容)
二、证据的属性
1、大陆法系: 证据能力(证据资格):某证据能够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的资格。 证明力:对案件事实是否存在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
“主观方面”的“推定”
九、证明的过程
1、侦察:收集、保全证据
2、对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单个审查、相互印 证审查
3、综合运用证据认定事实 相互印证的证据体系(证据链)
2、英美法系: 关联性:证据与案件事实是否有关,或者是否能够说明待证事实。 可采性:证据是否能够被采用
二、证据的属性
3、我国传统“三性说” 客观性:证据真实、确实,经过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
够作为定案根据。
关联性:证据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上的内在联系,能 起到证明作用。
合法性:证据的收集主体、收集方法、收集程序合法, 且经过法定审查程序。(司法实践中:符合刑事诉讼 法的基本目的和原则,而非绝对性地符合所有规则。)
序中的证据规则。
五、刑事诉讼的认识论
事实(真理)与 认识 认识的主体:司法人员为主的参与人 认识的客体:案件事实 认识的手段:证据 认识的过程:刑事诉讼程序
六、事实 客观事实(真实)、法律事实(真实)
案件(整体)事实、基本(主要)事实
七、证明的对象
1、证明的对象: 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运
用证据予以证明的事实情况。
2、对象的范围: 实体法事实:对是否成立犯罪、成立何种罪名、
第09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断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查单个证据前后内容是否一致 的问题。 其次,要审查证据与证据之间是否一致, 在互相印证中辨明真伪。
刑事诉讼法2013年第五版
(三)综合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运用证据认定案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只有单个证据不能认定有罪,即“孤证不能定罪”;
2.在运用间接证据定案时要更加谨慎; 3.在某些“一对一”的案件中,收集到的基本上是言词 证据;
(一)刑事证明对象的内涵与意义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又称待证事实,主要是指公
安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予以
证明的事实情况。
(二)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
1.实体法事实
2.程序法事实
刑事诉讼法2013年第五版
实体事实包括:
(1)犯罪事实是否存在;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情况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 (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包括犯罪的时
证言 ; (四)被害人陈述 ; (五)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 (六)鉴定意见 ; (七)勘
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
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 作为定案的根据。”
刑事诉讼法2013年第五版
(二)证据的属性
大陆法系国家通常采用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来表达证据的属性。
刑事诉讼法2013年第五版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
一、认识论
第一,诉讼认识之主客体具有特定性; 第二,诉讼认识的手段主要是证据;
第三,诉讼认识过程被严格法定化。
第九章 证据制度
物证的审查判断
• 审查的内容--物质、物品、痕迹有 无因犯罪行为引起的变化;是不是伪 造的;物证的来源;物证与案件事实 之间的有无联系。
• 审查的方法--比较检验;辨认;鉴 定。
2、书证
书证的概念
•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 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对案件起 证明作用的文件或其他物质材料。
•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 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
• 第六十二条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 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 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四、 证明责任
• 1、证明责任的概念 • 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诉讼中,究
竟应该由谁来对案件事实承担证明的责任。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的责任应由控诉 方承担。
• 2、证明责任的分担
•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包括下 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 (1)自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 在自诉案件中,自诉人处于原告的地位, 独立地执行控诉职能,对自己提出的指控 被告人犯有某种罪行的主张,理应承担证 明责任。
犯罪行为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 的证据 。 • 无罪证据是指否定犯罪事实存在或者能 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实施犯罪 行为的证据 。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 按照证据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 不同
• 直接证据是指单个证据就能够证明案 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
• 间接证据是指凡需要和其他证据结合 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 具体包括哪些?
【重要知识点】2017-2018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重要知识点】2017-2018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2017-2018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我们的小编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讲义,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证明对象:指公安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在诉讼证明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范围包括:实体法事实, 程序法事实免证事实:免证事实, 就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 即公安司法机关不需要依靠证据可以直接予以认定的事实, 因此控辩双方在法庭上也不必加以举证。
对免证事实作出规定, 有利于缩小证明对象范围, 减少证明环节, 加快诉讼进程, 提高诉讼效率。
包括有:(1)常识性的事实。
(2)自然规律和定理。
(3)国内法律的规定及其解释。
(4)司法职务上应当知悉的其他事实。
证明责任:(一)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在法院审理过程中, 承担的提出证据证明白已主张的责任, 如果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了证据但达不到法律规定的要求, 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后果。
负有举证责任的有:1、公诉案件职业培训教育网诉人负有举证责任, 2、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负有举证责任3、被告人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不承担举证责任。
(二)证明职责:证明职责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工作人员基于国家对其职责要求, 在刑事诉讼中应承担的证明义务。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 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 导致失败。
司法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考验, 同时还是一个方法的较量。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 直到煮开, 这样才省时、省力。
司法考试就像煮开水一样, 要集中火力, 一鼓作气、直到突破。
否则, 不论上一年考多少分, 只要没通过就都是没有烧开的水, 在第二年的备考中又都得“回零”从常温开始煮, 基础基本一样, 如果在第二年不加倍努力, 仍然会“烧不开”。
09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汇编
证据法:是指规定如何收集和运用证据,查明并认定 案件事实和其他相关事实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 而言,就是关于证据的定义和分类、证据的收集与 提供、证据的运用与采信、证据规则、证明责任和 证明标准等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凭据说。
证据即证明案件事实的凭据”(何家弘教授)
3、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
证据即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信息资料。
4、材料说(或资料说)。
《辞海》对证据一词的解释为,“法律用语, 据 以认定案情的材料”。
5、手段(或证据方法)说。
如法国《拉普斯大百科全书》对证据的定 义是:“证据就是为了确定某一个法律事 实的真实情况(或某一文件的存在)所使 用的手段”。
是不知情的,但日常生活中的证明与实验室里的 自然科学证明的认识主体通常是知情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与证据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就要求 证据法应当关注的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行为, 而不是单纯的人的未表现为行为的思想
任何案件的事实要素不外乎“何时、何地、 何情、何故、何人、何事、何物”,其中 每一要素均具有客观实在性
日本平凡社所编《世界大百科事典》亦称: “证据是法律用语,是法官在诉讼上为了 获得资料确定判决基础采取的一种手段”。
6、推荐定义
证据,是指以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 案件事实的根据。
证据,是指以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 案件事实的信息资料。
【思考题】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关于证据 的定义,进行分析评价。
一种观点:仍将证据制度作为刑事、民 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各自的有机组成部 分,进一步完善其与证据有关的条款
第9章证据制度一般理论资料
第三节 证明
• 四、证明标准 • 含义: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法定的 证明程度等,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认定案件事 实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或标准。刑事证明标准 则是指刑事诉讼中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 罪所要达到的程度。 • (一)我国“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证明标准的形成
第三节 证明
• 三、证明责任 • 源于古罗马法中著名的“谁主张,谁证明”原则, 到近代德国发展到繁荣阶段。现行,两大法系的双 重证明理论,即大陆法系的主观证明责任和客观证 明责任;英美法系的提供证明责任和说服责任。 • 我国立法首次使用举证责任概念是《行政诉讼法 》第32条。《刑事诉讼法》第49条对举证责任问题 也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说主张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 任从两方面来界定,即举证责任和证明职责。
• •
1、公诉案件中人民检察院负有举证责任,理由:第 一,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理应负有举证责任;第二,无 罪推定原则的要求;第三,基于被告人特殊的诉讼地位。 • 公诉案件中,收集证据的责任主要由侦查机关承担。 •
(一)举证责任
• 刑事诉讼法第50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 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 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 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 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 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第九章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证据与证据法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证明
第一节
一、证据的概念
证据与证据法
一般意义上的证据,通常指“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 的有关事实或材料”。 诉讼中的证据,受到证据法及其他 法律的规定,体现出司法赋予的独特品性。 从法律规定看,我国刑诉法第48条规定。 证据的定义有事实说、根据说、信息说等不同学说。我 国刑诉法采用材料说。教材认为,证据是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证据的内容是证据所表达的事实,证据的形式是事实赖 以存在的载体。刑诉法将证据定义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 事实的材料”, 这里的”材料”是证据事实与证据载体相 统一的表述。
第九章 证据理论
第九章证据理论第一节证据概述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概念:证明案件情况的一切事实。
证据与证据资料之别。
二、诉讼证据与一般证据的区别1.诉讼证据会导致相应法律后果;2.诉讼证据要受法律约束;3.诉讼证据都是已发生、收集、事实;4.诉讼证据要受诉讼期限的限制三、证据的特征:(一)客观性:作为案件证据的客观物质痕迹和主观知觉痕迹,都是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
(二)关联性: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
关联性也须是客观存在的。
要求把两种情况排除在刑事证据体系之外:一是类似行为;二是品格。
英美证据法中的“关联性规则”。
(三)证据的法律性(合法性或许可性)法律性同客观性的关系:法律性保障客观性。
第二节刑事证据的种类第一类物证、书证一、物证概念: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物证的收集:1、通过勘察现场收集。
2、通过搜查。
3、通过向有关人、单位调查。
4、通过询问、讯问了解物证处所。
二、书证:指用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
收集、判断;与物证的区别。
第二类证人证言一、概念:证人将自己知道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所做的陈述。
证人应说清所知道案情的来源。
二、特点:是对案件情况的客观阐述;受主观、客观的影响。
三、证人资格问题1.凡知道案件情况,有作证能力的人,都可作为证人;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3.是当事人以外的人;4.证人具有优先地位;5.证人只能是自然人;6.“见证人”不是证人。
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怪现状”:1.证人向警察、检察官作证却不向法庭作证;2.书面证言普遍使用。
证言笔录真实性无保障;3.警察不作证。
质证时往往只有警察能说清证据取得情况。
问题:1.同案人能否互为证人?2.辩护人是否可以作为本案证人?四、证人的权利、义务观点:1.明确规定证人的出庭作证义务和处罚措施;2.增加证人拒绝作证权的规定。
如被告人近亲属;特殊职业人员,律师、神职人员、医生护士等从事特定职业时获得的客户秘密;公务人员等。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证据的特征:1、客观性。
首先,是指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证据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办案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主观想象、臆断或者虚构的。
其次、就证据的存在形式看,无论是证人证言、物证、书证,还是其他种类,都是客观实在物。
2、关联性。
又称为证据的相关性,是指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有客观上的内在联系性,从而能起到证明作用。
证据的关联性是由案件本源事实所决定、派生的。
3、合法性,是指证据的形式以及证据收集的主体、方法和程序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审查程序,其中重点强调证据收集手段、方法的合法性。
证据裁判原则,是指对于案件争议事实的认定,应当依据证据。
包括三方面的要求:其一、裁判的形成必须以证据为依据;其二、裁判所依据的证据是具有证据能力(可采性)的证据;其三、作为裁判根据的证据,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
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认识论和价值论(P161-165)证明,是指以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为主要主体,由当事人及其辩护人、代理人参与,所进行的收集、运用证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
证明对象,又称为“待证事实”,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予以证明的事实情况。
包括实体法事实、程序法事实和免证事实。
免证事实,就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即公安司法机关不需要依靠证据可以直接予以认定的事实。
主要有:1、常识性事实,即为具有通常知识经验的一般人所通晓而且无可争议的事实;2、自然规律和定理;3、国内法律的规定及其解释;4、司法职务上应当知悉的其他事实,即司法工作人员在行使司法职务上所得知的一切事实。
证明责任,包括举证责任和证明职责。
举证责任,是指在法院审理过程中,由控辩双方承当的,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责任,如果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了证据,但达不到法律规定的要求,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后果。
1、公诉案件中公诉人负有举证责任;2、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负有举证责任;3、被告人除法律规定之外,不承担举证责任,例外情形:《刑法》第395条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中,被告人提出证明财产差额部分的来源是合法的,否则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
证据与证据规则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一)证据的概念定义刑事证据是指刑事诉讼中以法律规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大陆法系证据能力指证据资格,即允许该证据在诉讼中使用证明力指证据对案件事实有无证明作用以及证明作用的大小关系区别:○1性质不同证据能力是对证据的法律要求,解决的是证据的法律资格和容许性问题;证明力则是对证据的事实要求,解决的是证据与待证事实证明强度的有无及大小○2能否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同1)据能力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属于一个严格的法律问题,与证据能力相关的合法性问题法律可以直接加以规定。
2)证明力是经验层面的,是事实认定者运用理性、经验与逻辑进行自由裁量的事项,法律一般对其不予规范,也难以规范。
与证明力相关的客观性、关联性不是法律能够明确加以界定的○2解决的问题不同证明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证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2)两个证据发生矛盾时哪个证据效力更高3)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哪些证据证据能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证据需要采取什么手段收集2)证据需要采取什么方式核实3)证据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成为定案依据○3两者的判断规则不同。
证据能力的判断规则。
判断某个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主要是从法律角度进行判断,根据法律的规定,判断是否具有适合性,即主要是考虑证据的合法性。
首先,取证主体是否合法。
其次,取证程序是否合法。
证明力判断规则。
对于证据的证明力判断规则,主要是考虑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对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不再考虑其可采性问题。
在我国证据法中,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证据同案件事实的客观、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紧密程度○4对案件事实的作用不同证据能力涉及的问题是以法律真实为前提,而证明力是以客观真实为前提。
法律真实在证据能力方面的含义是指证据认定和采用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应达到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证据。
而客观真实在证明力方面的含义是指依据证据在案件本来的作用。
○5二者的价值追求不同。
刑事诉讼法学--第9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 15
【例】甲故意杀人案中,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除了其他证据外,还 收集到了下列材料,如果要认定甲犯有故意杀人罪,这些材料中哪些 不具备证据的相关性特征?( )
A.甲写给被害人的恐吓信 B.甲在10年前曾采用同样手段实施过犯罪行为(被判过刑) C.甲吃、喝、嫖、赌,道德品质败坏 D.甲的情妇证明,案发时,与甲在某影院看电影,电影名是《飘》 【答案】B, C
* 2
一起银行盗窃案,侦查机关锁定犯罪嫌疑人沈某。进行警犬辨 认,一功勋警犬在发案银行闻了闻后扑向沈某。随后,侦查人 员对沈某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论显示,只要犯罪嫌疑人说没 偷,测谎仪就显示其撒谎。关于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下 列一选项正确的是?
A.警犬辨认和心理测试结论均可以
B.警犬辨认可以,心理测试结论不可以
* 16
(三) 合法性
合法性,也称为法律性,也是证据的形式、收集、出示和 查证,都由法律予以规范整和调整,作为案件根据的证据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采证标准,为法律所容许。
1、证据应当由法定人员依法定程序予以收集。 2、证据必须具备法定形式、具有合法的来源。 3、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出示和查证。
* 21
2.现场勘察笔录
现场勘察笔录记载:现场勘验检查于2006年7月28日06时15 分开始,7月28日16时30分结束。
警察出庭说2006年8月8日提取到门把上念斌的指纹。 办案人员解释:“日期填错了”
* 22
3.现场勘验检查录像
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记载制作录像45分钟,实际只有23分钟。 负责录像的严剑飞只承认拍摄了其中的13分01秒 办案人员解释:把十几分钟写成45分钟是因为粗心。
刑事诉讼法学--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证据法 物质运动的结果必然呈现一定的形态, 任何案件都是物质运动的形态,它具有 特定性、稳定性与反映性 反映论表明,各色证据就是案件事实的 反映 反映论决定了司法证明方法、司法证明 标准等基本理论问题 许多证据规则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 映论
(四)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与证据法 案件事实是可以通过证据查明的
刑事诉讼证明的特点:
刑事证明的任务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刑事证明是一种揭示案情的复杂的实践和 逻辑思维活动 刑事证明是在特定的诉讼形式下,依照法 定的程序进行的 刑事证明是一个(收集、审查、判断、运 用证据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是指在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 事实。具体包括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被告 人主体方面的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三个方面。 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如:
1、客观性:是指证据都是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不是主观猜测。
【案例视频】测谎技术
美国证据法中的“相关性”和“可采性”
相关性。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401条规 定,相关的证据是指这样的证据:它具有使 任何对于解决争议有影响的事实比没有该证 据时更可能存在或更不可能存在的任何倾向。 可采性。是指证据是否属于法律上允许在裁 判者面前提供的证据。具有可采性的证据都 是相关证据,但相关证据未必都可采。
三、刑事证据的意义
刑事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刑事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 起诉、审理和定罪量刑的依据 刑事证据揭露、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
刑事证据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防 止发生冤假错案的重要保证 刑事证据是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某故意杀人案
某日,在一河边发现一具女尸,经辨认为某厂工人梁某, 死亡原因为农药中毒,且梁某有4个月身孕。经侦查收集到如 下证据材料:1.同厂多名工人证实梁某与该厂副厂长洪某关系 暧昧。2. 洪妻说:她知道其丈夫与梁某的关系,而且最近听洪 某多次对她说梁某多次逼他离婚,要想办法解决。3. 梁某的母 亲证实:梁某亲口对她说怀了洪某的孩子。4.洪某供认梁某是 自己所杀。但该案在法院审理时洪某翻供,说梁某要挟他如果 不离婚就死给他看,结果当洪某赶到出租屋时,梁某已经喝下 农药死了,洪某为了不连累自己,就移尸到河边。 【问题】
2.4月24日下午,田小法穿猪皮凉鞋离家,在该市汽车站 下车,到第2天上午9点回到哨吟乡五星村家中。 3.田于24日晚上12点投宿在该市前进招待所。进所后曾用 水冲洗一段时间后才就寝,早上6点钟离开招待所。 4.田于4月24日晚,留在住宿登记簿上的笔迹与电报稿上的 笔迹,经鉴定,完全相同。 5.徐明根在死亡前是跟田小法一起去常乐镇的。 6.徐明根带有宝石花手表一块,限额支票两张,票面为5干 元和9干元。在田小法裤袋里搜出宝石花手表一块,在其拎包 内搜到面额为5干元和9千元的限额支票面张。 7.尸体检验报告。
二、证据的本质特征
(一)证据的客观性: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 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遗留下来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二)证据的关联性:指证据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 某种联系,并因此对证明案情有实际意义。 (三)证据的合法性,也叫证据的许可性:收集、 运用证据的主体要合法,每个证据来源的程序要合 法,证据必须具有合法形式,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 查证属实。
8.死者徐明根的血为B型,田小法之血为A型,凶器榔头及 旧鞋上的血斑为人血,B型,镐头上的毛发为人发,血型为B型。 9.查获了作案后洗过的衣裤和凉鞋。
【问题】 以上证据能否达到证明田小法是杀害徐明根的凶手的证明 要求? 【评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所 收集到的证据符合证明要求,完全可以认定田小法是杀死徐明 根的凶手。理由是: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
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情况。 ⒊犯罪后的表现。
㈢程序法事实 ⒈对某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应采取强制措施的事实。 ⒉有关回避方面的事实。 ⒊关于诉讼期限是否超越法律规定的事实。 ⒋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方面的事实可能影响公正审 判的事实。 ⒌其他违反法定程序的事实。
《刑诉法》79、80、110、160、172、195条。 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刑诉法》110条。 拘留时的证明要求。《刑诉法》80条 逮捕时的证明要求。《刑诉法》79条 侦查终结: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160条) 起诉标准:同上(172条) 审判标准:195条第一项:事实不清证据确实充 足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五、 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 (一)收集证据 1、依法进行。《刑诉法》45条、43条总体 性规定。89-122条进行了具体规定。 2、及时进行。 3、客观全面。 4、深入细致。 5、应用科学技术手段。
(二)审查判断证据 1、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 2、各种证据的审查判断 ⒈物证、书证的审查判断: ⑴审查物证、书证的来源。 ⑵审查物证、书证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 ⑶综合审查,审查物证、书证同案内其它证据 是否一致、有无矛盾。 ⑷根据〈刑诉法〉157条规定。
(三)证明责任的承担
1.公诉、自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公安、检察对其负责侦 查的案件必须全面收集证据,只有在掌握确实充分证据的基础 上,才能进行控诉。法院行使审判权,在主持法庭审理过程中, 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证据和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判决。自诉人、 反诉人对其诉讼主张应当提出充分、确实的证据,承担证明责 任。 2.控诉方对其指控的犯罪事实始终负有证明责任。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般情况下不负证明责任。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般情况下不负证明责任的例外:⑴在 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提起反诉,应当就反诉的事实和主张,承担 证明责任。⑵《刑法》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⑶《刑法》 282条,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三)疑案处理原则:“疑罪从无。”
田小法杀徐明根案 某年4月25日早上,在某市常乐镇附近的一块稻田里发现了 一具无名男尸,年约30岁左右,俯卧在稻田里,上身赤裸,下 身只穿一条短裤,后脑有6至7处钝器击成弧形创口,血肉模糊, 背部右侧有一处不大的皮下血肿。死者南边20多尺的机耕路上, 有喷溅状的血点5处,现场中心的稻苗均被踩倒。在侦查中发 现,尸体旁边的泥水中,有一件蓝色短袖衬衫,袋内装有一只 皮夹,内有现金13.45元,写有徐明根名字的某丝绸厂介绍信 皇一张,4月24日乘车至五六镇的汽车票一张,另外,还在现 场提取到镐头一把。通过现场勘查和对尸体进行检验,得出结 论:死者头部系钝器所击,致粉碎性骨折及软脑膜下广泛性出 血而死。由此确认死者系他杀无疑。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基本要求: 1、证据特点 2、证据理论与价值 3、、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的概念 1、〈刑诉法〉42条“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 2、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案件真实情 况的一切事实 3、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 收集和审查属实的,用以确定或否定犯罪事实,证 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罪责轻重的一切 事实。 4、经查证属实的证明案件真实情形的一切证据
经过初步侦查,没有收集到谁是凶手的直接证据,但收集到了 一些间接证据,并证实了死者就是徐明根,系临江村村长兼合 新丝绸厂采购员。根据合新村干部和徐明根亲属反映,徐在死 前两天,曾收到一封电报,内容不详。徐明根于4月24日下午3 点30分坐汽车到五六镇。徐去某市区前,曾向农业银行提取限 额支票两张,1张5干元,另一张为9千元、并且随身带有宝石 花手表一只。徐的女友除肯定上述事实外,又向侦查人员反映: 徐于24日下午5时左右到达她家,曾告诉她说,有人在23日下 午发给他一封电报,叫他于24日下午6时,在该市汽车站等, 但发报人是谁不知道,在车站等徐的是老田的儿子田小法。 根据上述线索,在该市邮电局查到了电报底稿。收件人徐明 根,发报人为某县哨吟乡陕西陈太兴, 发报时间是
三、证据的意义
1、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 刑事诉讼实务中最实际的问题。 2、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 审理,以及定罪判刑的依据,是司法工作人员、当 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 的基础。 3、证据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迫 使犯罪分子认罪伏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 4、证据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 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防止发生冤假错案的重要保 证,是实行辩护的重要手段。 5、证据是对群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刑事证据制度
二、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制度
第三节
证明
一、概述 (一)刑事证明的概念:指侦查、检察、审判人 员或当事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代理人依法收集、 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认定犯罪是否发生、谁是 犯罪分子、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案件事实的活 动。 (二)特点:⒈任务是查明刑事案件的真实情况。 ⒉是司法实践和逻辑思维的统一。⒊是在特定诉 讼形式下,依照法定程序进行。⒋是一个过程。 (三)刑事证明的意义
四、 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英美法系实行当事人主义,其证明责任的分配为:一是证明责 任由控诉人负担;二是在一定条件下被告人负担证明责任;三 是法院原则上是居于中立地位,不积极进行调查,也不直接进 行诘问 大陆法系实行职权主义,证明责任有如下特点:⑴检察官代表 政府向法院提出对犯罪分子的控诉检察官负有证明被告人有罪 的负担。⑵法院的法官有权主动调取证据,传唤被告人、证人 和鉴定人,且法官不受当事人的申请的约束。⑶被告人没有证 明自己无罪的义务,有权对自己无罪或罪轻作出辩解。
该案的证明对象是什么?就目前的证据能否定洪某的罪?
三、 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又称证明要求,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 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英美法系国家奉行“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证明标 准。
(二)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的证明要求
⒉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审查方法: ⑴对证人证言的来源进行审查。 ⑵审查证人与案件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 害人有无利害关系。 ⑶审查证人证言是否受外界干扰。 ⑷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是否合情合理,符合逻 辑,有无矛盾。 ⑸对证人证言进行实物验证。
⒊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⑴审查被害人的思想品德与平时表现。 ⑵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⑶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 ⑷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形成过程,即被害人陈述的内 容是他直接感知的,还是听别人说的,或者是自己 想象、推测的。 ⑸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与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 无矛盾。 ⑹审查幼年被害人的陈述,要注意幼年人的特点。
1.田小法贩卖被面后将所得货款全部花光,无力偿还, 因而吞没徐之被面款,要杀死徐,是田杀人的动机, 从证据l可以说明。 2.田小法拍电报叫徐赴约,说明田实施了犯罪预 备行为,证据4可证明4月23日约徐来市的电报系 田小法所拍。 3.犯罪工具和田24日去市里,25日离开市里及 徐一同去常乐,说明有犯罪时间和条件,这从证据 2、5可以说明。 4.在田家查获的限额支票、手表、凉鞋上的血迹 和犯罪工具上的毛发血迹,尸体检验报告等,说明 其犯罪结果。
是23日下午2点55分。这样,与徐明根之死有关的可疑对象出 现了两个,一个是老田的儿子田小法,另一上是陈太兴。那么, 他们跟死者是什么关系呢?在25日晚上有什么活动呢?如果他们 是凶手,杀死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经深入当地侦查,发现并没 有陈太兴此人,只有苟太兴。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证实,苟太兴 平日为人较好,23日、24日又没有作案条件,把苟列为杀人嫌 疑犯是没有根据的。那么,老田的儿子又怎么样呢?在侦查苟 太兴的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线索,老田的儿子田小法在1996年下 半年曾与徐明根提取软缎被面300条去外地推销。于是,田小 法被列为重大嫌疑对象。经侦查,获得如下证据: 1.田小法于1996年下半年从徐明根处提取软缎被面300条, 贩卖后,未曾如期向徐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