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振动病及振动病防治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3
手臂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未稍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我国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操作锤打工具。
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佛钉机等;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佛钉机等;②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
③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球磨机和电锯等;④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诊断原则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臂振动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末梢循环功能、周围神经功能检查,参考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观察对象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手臂无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手部冷水复温试验复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降低;b)指端振动觉和手指痛觉减退。
●诊断及分级标准轻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白指发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围,遇冷时偶尔发作;b)手部痛觉、振动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远端潜伏时延长。
中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 / 3。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名词解释
手臂振动病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也被称为震颤性肢端病。
它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控制的异常引起的,导致手臂肌肉无意识地发生震颤或颤动的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手臂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震颤,而在运动时可能会加剧。
手臂振动病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使手臂的精细动作困难,并且可能会导致手部写字、握物和进行其他精细动作时的困难。
该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以及神经细胞的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防治措施
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 HAVS)是一种与使用振动工具或设备长时间接触有关的职业病,主要影响手臂和手部。
它通常会导致手指发白、麻木和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功能障碍。
以下是一些手臂振动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接受适当的培训:在从事使用振动工具的职业之前,接受适当的培训非常重要。
这样可以学习正确的工作姿势和使用技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臂振动的风险。
2.使用低振动工具:选择低振动的工具和设备可以降低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现代振动工具通常经过设计和改进,以减少振动水平。
因此,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低振动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3.定期休息:长时间连续使用振动工具会增加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为了减轻手臂的负担,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暂停工作,并休息一会儿。
这样可以减少手臂的暴露时间,帮助手臂恢复。
4.使用振动吸收手套:一些振动吸收手套或护腕可以帮助减轻手臂振动的影响。
这些护具可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传导,从而降低手臂振动病的风险。
5.保持手部温暖:寒冷的气温可能加剧手臂振动病的症状。
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中,应保持手部温暖。
可以使用手套或加热设备来保持手部温度稳定。
6.预防血液供应不足:手臂振动病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最严重的情况是缺血性坏死。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应避免对手臂施加过度的压力或严重受伤。
7.就医治疗:如果出现手臂振动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医生会评估病情,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以加速康复进程。
职业性手臂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同, 就会产生共振现象 , 尽管人体存在阻尼( 降低振动 的 性质)但如果长期工作 , , 就会对作业人员造成手发胀 、 发麻、 胳膊痛 , 心脏、 头、 胃等器官产生不适感 和不 良反 应, 进而导致职业性振动病的产生。凿岩机频率高而振 幅小, 则振动对人体 的组织神经末梢影 响和危害大 , 凿 岩机频率低而振幅大, 则振动对人体的前庭器官影响和 危 害大 。
发展为遇冷指尖变 白、 手部肌 肉明显萎缩 , 最终指端发 生坏疸现象, 整个手臂失去功能。可见振动病对人体的
表 1 人体 主要部位 固有频率表
1 2 振 动产 生 的加 速度 卫生 限值和 工作 时 间的关 系 .
凿岩机工作时通过钎头不断 的冲击 回转钻凿岩石 , 同时人的手臂也跟着产生振动, 据文献资料, 凿岩机反
所示 。
表 2 加速度卫生限值和安全工作时间关系表
2 2 凿 岩机振 动频 率和振 幅对 人体 的影响 和危 害 .
凿岩机的工作频率一般在 3  ̄6 H 之间 , 0 0z 对某种 型号的凿岩机来说 , 由于工作地点气压 的变化 , 出现 会 频率或高或低的情况 , 而这个范 围内的工作频率( 对人 体来说是干扰频率) 如果与人体某部位 的固有频率相
越大, 人在该种工况下安全工作的时间就越短。具体如 表 2所示 。 13 凿岩 机的 反作用 力使 人体产 生的加 速度 分析 -
作用力使人体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 即使人体产生的振动
凿岩机的反作用力使人体产生的加速度 , 分三种情
* 收稿 日期 :0 00- 1 2 1-81
作者简介 : (97)男 ( 袁辉 17一, 汉族 )甘肃庆阳人 , , 工程师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现从事探矿 、 采矿和安全 生产管理工作 。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振动病是一种由于持续或重复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影响工人接触振动工具或机械时的手部和手臂。
振动病对受影响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许多危害,并且可能导致慢性伤病和工作能力的降低。
因此,预防振动病非常重要,有助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振动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明显的。
长期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和手部肌肉疲劳、酸痛、抖动和僵硬。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手指、手腕、前臂等部位出现疼痛和炎症,甚至局部感觉障碍。
振动病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患者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此外,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关节疾病等骨骼系统疾病。
其次,振动病对工作效率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受到振动影响的工人手部协调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精细操作和任务执行能力下降。
振动病还可能导致工作错误率增加,工作效率低下,对生产和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要预防振动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降低振动暴露:通过设计和使用低振动工具和机械设备来降低振动暴露。
对于必然存在振动的设备,可以通过加装减振装置和降噪设备来减少振动传递和噪音。
2. 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减少与振动相关的工作时间,适当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3. 增加员工的康复和锻炼:通过定期锻炼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适应振动的能力,并促进康复。
4. 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对于无法消除振动暴露的情况,应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如护腕、护手套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5. 健康监测和培训: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振动病症状,并进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还应为员工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总结起来,振动病对工人的健康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和对工作效率的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降低振动暴露、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增加康复和锻炼、提供个人防护设备以及进行健康监测和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振动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振动。
然而,长期接触过高强度或频率的振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这种振动危害主要分为手臂振动病、全身振动病和噪声振动病三种类型。
手臂振动病是由手持震动工具长时间操作引起的,如电锤、电钻、钢筋剪等。
这些工具产生的低频振动会通过手臂传递到人体,长期暴露于这种振动下,会导致手指麻木、手臂酸痛、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手指抖动甚至无法控制手臂活动。
预防手臂振动病的关键是减少接触振动的时间和强度。
在使用震动工具时,应该尽量选择低振动、低噪音的工具,并且经常进行休息,缓解手部疲劳。
全身振动病是由长时间驾驶机动车辆或操作振动设备引起的。
例如,农民长期驾驶农用机械,卡车司机长时间驾驶重型车辆等。
全身振动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腰部僵硬、腿部麻木等症状。
预防全身振动病的关键是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传递。
驾驶机动车辆时,应该注意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座椅的舒适性,经常调整座椅的位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此外,驾驶人员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噪声振动病是由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引起的,常见于工业生产车间、建筑现场等。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和振动可能导致听力受损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预防噪声振动病的关键是控制噪声和振动源的产生和传播。
工作场所应该采取防噪声措施,如安装隔音材料、增设屏障等,减少噪声对工人的影响。
另外,工人在工作时应该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降低噪声和振动对听力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的振动危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振动危害,如高频振动引起的手臂和腿部麻木、眩晕等。
不同类型的振动危害会对人体的不同系统产生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对于从事震动工作的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岗前培训,了解振动危害和防护知识。
其次,工作场所应该进行振动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改进工作方式、更换低振动的设备等。
职业病卫生防治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职业病卫生防治管理制度范本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
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
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
2、个人防护措施。
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
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____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
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
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
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
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预防
通报与上报:将事故情况通报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并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应急救援与处置的保障措施
建立应急救援 体系:制定应 急预案,组建 应急救援队伍, 配备必要的救 援设备和器材。
加强培训与演 练:对应急救 援人员进行定 期培训和演练, 提高其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于受到物理因素伤害的人员,应 尽快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救治。
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配合相 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
事故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提供详细信息,包括事故时间、地点、原因、危害程 度等。
调查处理: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原因,明确责任,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断等
健康监护档案: 记录员工健康 状况、体检结 果、职业病诊
断等
建立档案的目 的:为员工提 供健康保障,
预防职业病
档案管理:定 期更新、保存、 保密,确保员
工隐私
落实职业病防治经费
制定职业病防治经费预算 确保经费来源稳定可靠 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05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应 急处理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相关知识
培训: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员工对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认 识
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册、海报、视频等,普及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知识
互动活动:举办知识竞赛、问答等活动,增强员工对物理因素职业危害 的防范意识
07
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科 研与交流
究
学术交流:参 加国际学术会 议、研讨会、 论坛等,分享
手传振动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手传振动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一、手传振动职业危害高尔夫球杆生产等手持式机械作业经常手传振动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导致手臂振动病 (白指病)发生。
二、手传振动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手持式机械作业防振要求》(GBT/T 17958),对手传振动作业进行整改:三、手传振动职业禁忌证之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又称多发性神经炎,是指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症。
药物、农药、重金属、有机溶剂中毒、营养缺乏、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病变均能引起本病。
如糖尿病,应用异烟肼、呋喃类、痢特灵及抗癌药,重金属或正己烷、1-溴丙烷、汽油中毒,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麻风、尿毒症、白喉、血卟啉病等。
部分病因不清。
神经原发受损部位可分类为:神经轴索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和神经元病变均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病,轴索变性最常见和典型。
起病可急可缓。
通常始自下肢的肌力减退.并向躯干、上肢、颜面发展。
同时,常有四肢远端对称性麻木、自发性酸痛等感觉异常。
多数患者在起病3-15天内达最高峰,四肢呈现程度不等的弛缓性瘫痪和远端肌肉萎缩。
严重者可有声嘶、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
起病后10-25天内病情稳定,并开始恢复,患者常表现出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
四肢末梢发凉、发红、发绀,少汗或多汗,皮肤变薄嫩或粗糙,指(趾)甲变厚变脆,失去光泽,或有白色横痕;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过敏;四肢肌张力下降,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
四、手传振动职业禁忌证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雷诺病是一种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
该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无根治方法,预防以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为主。
谨防手臂振动病让人手变“鹰爪”
谨防手臂振动病让人手变“鹰爪”小陈是南方某高尔夫球杆制造厂的员工,负责研磨回修作业。
有一天部门里的员工聊天时发现,大家的双手经常出现一些相同的症状,如天冷的时候,手会发白、发紫、发木,“感觉手不是自己的手”。
不久,小陈被职业病防治院诊断为职业性轻度手臂振动病,发生双上肢远端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不宜继续从事振动作业岗位,还被社保部门认定为工伤。
像小陈这样的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目前我国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涉及行业领域手臂振动病的致病因素是长期处在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剧烈振动的生产环境中。
主要振动作业有:矿业开采、机械制造、冶金行业、建筑行业及交通运输等。
尤其铆工、清砂工、链锯工、砂轮工、风钻工等更是手臂振动病的高发工种。
有可能患手臂振动病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人群:经常从事操作锤打工具,如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和捣固机等工作的人;经常手持转动工具,如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的人;经常使用固定轮转工具,如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的人;长时间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的人。
广东省高尔夫球杆制造业是手臂振动病多发行业,目前已有数百人确诊,而且患病都出现在从事杆头打磨工序的工人身上。
发病症状与危害手臂振动病患者都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职业史,刚开始的时候只出现轻度的手麻、手胀、手痛、手掌多汗症状。
但有些病例并不会出现上述症状,到医院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时,却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时延长或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室温下使用自来水洗衣服30分钟亦会诱发振动性白指(职业性雷诺现象)。
一般来说,局部振动病早期表现多为手部症状和类神经症。
其中以手麻、手痛、手胀、手僵等较为普遍。
类神经症常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也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振动性白指是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
手臂振动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手臂振动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可能存在手臂振动病的作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凿岩工、固定砂轮和手持砂轮磨工、铆钉工、风铲工、捣固工、油锯工、电锯工、锻工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手臂振动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2.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预防控制小组:负责手臂振动病的预防、监测、报告和整改工作。
(2)宣传教育小组:负责对员工进行手臂振动病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3)医疗救治小组:负责手臂振动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4)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供应。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手臂振动病的认识。
2.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确保作业环境符合国家标准。
3. 定期对振动工具进行检测、维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 对从事手臂振动作业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5. 对高风险岗位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 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振动强度,如采用低振动力工具、优化工艺流程等。
五、应急处置1. 发现疑似手臂振动病病例,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
2.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救治小组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情扩散。
4. 对受影响区域进行消毒、通风等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5. 对疑似病例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6. 对确诊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六、后期处理1. 对确诊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 对手臂振动病高发岗位进行整改,降低振动强度。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臂振动病31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臂振动病31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臂振动病的疗效。
方法应用静脉输入16 ml丹参类药物15 d,甲钴胺(0.5 mg,肌内注射,隔日1次,疗程15~30 d 后改用片剂0.5 mg,口服,3次/d,疗程5个月)和维生素Bl(100 mg,2次/d,疗程6个月)),同时用骨伤治疗仪给予双手理疗15 d,1次/d,约30 min/次。
间断1个月后,再重复治疗,疗程8~24个月,平均为15个月。
结果31例经随访6~18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双手麻木减轻或消失,白指等体征改善。
结论丹参等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进而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液流量,弥可保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再结合骨伤治疗仪给予双手理疗,促进神经增长因子增殖,减少Ca2+内流及其负面影响,提高雪旺氏细胞及髓鞘再生能力,增强再生细胞突破瘢痕的能力,使受损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手臂振动病; 中西医联合; 治疗手臂振动病(HA V hand arm vibration)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自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臂振动病31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1例病例均在无锡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确诊(GBZ 72002)。
男15例,女16例。
年龄31~68岁,平均43岁。
31例均为砂轮磨光作业工人,工龄>2年。
1.2 治疗方法31例患者均被给予静脉输入16 ml丹参类药物15 d,甲钴胺(0.5 mg,肌内注射,隔日1次,疗程15~30 d 后改用片剂0.5 mg,口服,3次/d,疗程5个月)和维生素Bl(100 mg,2次/d,疗程6个月)),同时用骨伤治疗仪给予双手理疗15 d,1次/d,约30 min/次。
间断1个月后,再重复治疗,疗程,8~24个月,平均为15个月。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解答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解答一、概念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指长期从事手臂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白指(VWF),一般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二、临床表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是长期接触手臂振动所引起的以发作性白指为典型症状的职业病,大多病例报道集中在寒带以及寒温带地区,我国多数报道来自于北方地区。
但近年来随着振动工具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南方地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例也频发。
其临床症状起初主要表现为手麻、手僵、手胀、手疼等症状,夜间尤为明显,手颤、无力和动作不灵活。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振动性白指和神经-肌电图异常等症状,其中振动性白指主要表现为手指受冷时出现麻、胀、痛等感觉,并由灰白转化为苍白,近端转为远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逐渐变潮红,直至恢复常色。
X线以及MR检查主要表现为小囊肿、骨皮质增厚、骨岛样病变、骨质硬化、腕骨缺血性损伤、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关节积液等。
神经-肌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桡神经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感觉及运动潜伏时延长等。
三、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性治疗。
应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并可结合采用穴位注射、中药局部熏洗、艾灸与物理治疗,高压氧治疗、运动疗法等。
必要时进行外科治疗。
加强个人防护。
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
轻度手臂振动病应调离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情况安排其他工作。
中度手臂振动病和重度手臂振动病必须调离振动作业,积极进行治疗。
如需做劳动能力鉴定,参照有关条文处理。
四、护理(一)护理评估1.病史评估病人是否长期使用振动工具、接触手传振动工具及同工种工友患病情况。
询问用药史,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病人有关的检查及过敏史等。
2.身体状况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如生命体征,有无手麻、手胀、手掌多汗、手臂无力,手指关节有无肿胀、变形、疼痛,痛觉、振动觉有无减退症状体征。
建筑行业工人有哪些常见职业病
建筑行业工人有哪些常见职业病一、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
二、焊接引起的电焊工尘肺、电光性眼炎。
三、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
四、化学物质引起的各种中毒性职业病。
五、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
六、高温引起的中暑。
建筑行业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一、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
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化学中毒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手臂振动病》
2、发作性手指变白(振动性白指)
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这是目前诊断 本病的主要临床依据之一。其发作具有一过性和时相 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 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变白部位界限十 分明显。白指发作的常见部位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的远端指节,白指发作基本不累及拇指,严重者可累 及近端指节,以至全手指变白,故有“死指”、“死 . 手”之称。
.
5.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 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其 中必查项目有,皮肤温度测定和冷水复温试验, 振动觉、痛觉阈值测定以及神经肌电图检查。需 要注意的是:上述检查应当规范。 鉴于手臂振动病的表现特别是白指的发作与外界 温度有关,振动作业健康体检最好寒冷季节进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影响手臂振动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振动参量主要指振动的频率和强度:
.
此外,手胀、手僵、手颤、手无力、持物易掉、 上肢关节酸痛,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伴有运动功 能障碍,如影响书写等细微动作,动作不灵活等。 还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 症状。
.
检查可见,手部特别是指端的感觉减退,阈值 升高,振动觉、痛觉感觉障碍(阈值升高)更加 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表现为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远端潜伏时延长,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源性损害。
.
尤以神经过敏者好发,男女比例约为1:10,发病 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受累手指常两手对称,小指 与无名指常最先受累,以后波及其他手指,不发作 时,除手有寒冷感外,无其他症状。不伴有感觉障 碍,多有阳性家族史。
.
局部营养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溃疡,指尖溃疡可 向指甲下扩展,引起指甲与甲床分离,伴有剧烈 疼痛,甚至可发生指端坏疽,无肌肉萎缩。约有 1/3的患者症状呈进展性,发作频繁,每次发作可 持续一小时。根据职业史、临床特点,结合其他 检查与振动性白指鉴别,列表如下。
建筑业的职业病预防(三篇)
建筑业的职业病预防建筑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职业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经常会有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如尘肺病、噪声性聋、重金属中毒等。
为了确保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建筑业的职业病预防措施。
一、职业病的预防意识建筑从业人员应当加强职业病的预防意识,了解与自己所从事工作相关的职业病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方法。
通过学习相关的职业病知识,建立正确的预防意识,提高对职业病预防的重视程度。
二、防护设备的使用在建筑作业现场,经常会有一些有害因素存在,如粉尘、噪音、有毒气体等。
建筑从业人员应当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防毒面具等。
防护设备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三、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筑企业应当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噪音控制合理,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此外,要做好清洁工作,及时清理工地上的垃圾和粉尘,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四、定期体检建筑从业人员应当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诊断职业病。
体检的内容应包括对与其所从事工作相关的职业病的筛查,如肺功能检测、听力检查等。
五、健康教育建筑企业应当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向从业人员宣传与职业病相关的知识,普及职业病的预防方法。
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病的了解,提高他们自我保护和自我预防的能力。
六、监督检查建筑企业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建筑从业人员按照有关的职业病预防要求进行工作。
监督检查应当注重现场检查和日常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职业病的防控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七、建立职业病防控档案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控档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控工作进行记录和管理。
档案包括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职业病防治教育培训的情况、体检结果等。
建立档案能够帮助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和考核。
总结起来,建筑业的职业病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臂振动病及振动病防治
1. 评价振动的有关物理参量
振动频谱: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
1/3倍频带和倍频带两种。
20Hz以下低频率大振幅:前庭及内脏 40-300Hz高频: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
共振频率:任何物体均有其固有频率,当外界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基本一致时,物体的振幅达到最大,该现象称为共振。
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又可称为共振频率。
物体产生共振时,因其从外界的策动源处获得最多的能量,可使其振动强度加大。
人体各部位或器官也有其固有频率,人们接触振动物体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人体固有频率范围相同或相近,则可引起共振,从而加重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振动的不良影响与振动频率、强度和接振时间有关。
在接振时间为4小时的原则下,以1/3倍频带分频法将振动频谱中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乘以相应的振动频率计权系数后所得的加速度有效值表示人体接振强度。
2. 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全身振动多为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2-20Hz),振动通过人体的支持部位传遍全身。
可以对全身各个系统产生影响
人体接受振动最敏感的频率范围:
垂直方向的振动:4-8 Hz
水平方向的振动:1-2 Hz
前庭神经刺激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运(晕)动病
消化系统影响:分泌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胃下垂
心血管系统影响: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肌缺血
腰背痛、椎间盘脱出、脊柱骨关节病变患病率增加
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月经异常、痛经、自然流产率及早产率增加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发生障碍:视物模糊、视觉分辨率下降、作业能力下降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神经系统
末梢神经病变:痛觉减退;振动觉减退;两点分辨觉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中枢神经系统:条件反射抑制、潜伏期延长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组织营养障碍,手掌多汗等
对血管的影响
外周血管:
振动作用引起的极其明显的体症。
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其表现:
手部皮肤温度降低:手指掌面皮温度较正常人低2~5℃
甲皱微循环改变:形态、流态和机能
白指
心血管影响: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严重者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
其他部位血管: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增高、脑血管改变、脑血流图异常。
骨关节及肌肉损害
40Hz以下低频率、大振幅、冲击力强的振动,往往引起骨、关节的损害;一般发生较晚,大多数人要在强振动环境中生活4~5年才出现主要表现:
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形成骨岛,骨皮质增厚、骨刺形成、无菌性坏死;
骨皮质变薄、骨腔变大、囊样变。
手握力下降,特别是耐力下降、肌纤维震颤、肌肉萎缩(大小鱼际萎缩)。
对听觉的影响
振动性听力损伤以低频125~500Hz为主。
长期的振动能使耳蜗顶部
受损伤,使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萎缩性病变,导致语言听力下降。
振动和噪声有联合作用。
其他:
消化系统:胃疾患患病率增加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低下、儿茶酚胺增多缓激肽含量减少
免疫系统:α2球蛋白、γ球蛋白、IgM含量增高。
生殖系统
3. 手臂振动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概念: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
我国法定职业病。
.发病机制
调节机制
感觉-交感神经反射使手指血管运动神经元兴奋,血管平滑肌去甲肾上腺素反应增强导致血管收缩。
损伤了血管平滑肌中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减退。
β-肾上腺素能血管舒张机制受损:对寒冷的扩张反应降低。
内皮素增高:缩血管活性最强的物质
免疫学说,中枢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学说
诱发因素:寒冷
临床表现
主诉:
手部的症状:手麻、痛、胀、凉、汗、僵、颤。
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
遇冷后手指缺血、紫绀、发白。
类神经症: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记忆力不集中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体征
振动觉、痛觉阈值升高
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试验复温时间延长
指端甲皱血管襻数目减少、变形、消失
前臂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源性损害
X线检查
指关节变形,指骨、掌骨、腕骨、肘、肩关节可见骨质增生、形成骨岛、骨皮质增厚、骨刺形成、骨皮质变薄、骨腔变大、囊样变。
反冲力大的振动可引起无菌性坏死。
4. 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的频率
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1-1000Hz,对低频率 (20Hz以下)振动,人体以振摇和撞击而感受,对高频振动则以疼痛甚至烧灼感而感受。
不同振动频率对机体的影响
<1Hz:运动病,如:晕车晕船等
1-30Hz:主要引起骨和关节改变
30-300Hz:引起末梢血管改变、神经功能的损害
>300Hz:对血管的挛缩作用减弱,主要引起神经功能损害
>1000Hz: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
振动频率6.3-16Hz之间有害作用与振动频率无直接关系,但在
16-1500Hz频段随频率的增加作用强度下降。
2.振动强度和时间
频率一定时,振动的强度(振幅、加速度)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
手臂振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
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率越高;从接触振动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
为了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我国目前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
3.环境温度和湿度
影响振动危害的重要因素,低气温、高气湿可以加速手臂振动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全身受冷是诱发VWF的重要条件。
4.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用力大小和静态紧张的程度
5.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
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比较敏感,而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比较敏感。
男女性别之间末梢循环机能有所不同。
常温下女性皮肤温度较低,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比较敏感。
年龄比较大的工人更易发生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恢复亦较困难。
5. 振动危害的预防控制原则
1.控制振动源
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
4.加强健康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