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

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

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明代文学笔记

明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祖。

其所写内容,从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到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中国止,描述了近百年间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书中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刻划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自其问世以来,便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与赞誉,成为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佳作。

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是小说依据的主要史料,裴注引用的材料中有一些来自野史、杂说,带有民间传说的成分。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记载了相关的趣闻轶事。

2、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戏曲舞台,4、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写成小说。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1、“悲剧说”:《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是一个历史大悲剧;2、“仁政说”:表达对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赞颂,反对昏君贼臣对天下的戕害;3、“忠义说”:歌颂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4、“分合说”: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现出对历史发展的迷惘感;5、“兴亡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6、“智勇说”:赞颂人物智、勇的优秀品格。

7、“讴歌封建贤才说”:歌颂封建贤才。

8、“农民愿望说”: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如忠义、仁政以及其他某些伦理道德观念就是这种愿望的内容。

此外,还有“正统”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结历史经验”说、“无固定主题”说等。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明代文学史是指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的文学发展史。

明代文学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趋势和风格,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下面就明代文学史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文学思潮的转变1. 明代初期文学思潮的转变:明初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平实真实的风格,以“家庭民情”为主要题材,强调人民生活的真实性。

明代初期文学作品以小说《西游记》、戏剧《汉宫秋》等为代表。

2. 明代中期文学思潮的转变:明中叶以后,文学思潮逐渐从以民间为主转向以社会为主。

明中叶以来的文学作品以明清小说、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如《红楼梦》、《西厢记》等。

3. 明代晚期文学思潮的转变:明晚期文学思潮转向追求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探索。

明晚期的代表作有戏曲《长生殿》、《桃花扇》等。

二、明代戏曲的发展1. 明代传统戏曲的发展:明代戏曲逐渐形成了五种流派,即元曲、南曲、北曲、西曲和杂剧。

明初的戏曲以元曲和南曲为主,元曲以元朝戏曲为基础,南曲以南方的音乐风格为主。

2. 明代杂剧的发展:明代杂剧是一种综合性戏曲形式,吸收了元曲、南曲、西曲等戏曲元素。

杂剧以剧情丰富、角色多样、音乐丰富多样、表演技巧精湛为特点,代表作有《汉宫秋》、《虬髯公》等。

3. 明代戏曲的改革创新:明代戏曲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如增加了音乐元素、增强了舞蹈演出的实力、注重剧本的创新等。

三、明代小说的发展1. 明代传统小说的发展:明代小说以神魔小说和志怪小说为主要创作方向。

其中,神魔小说以《西游记》、《水浒传》等为代表,志怪小说以《聊斋志异》为代表,这些作品在后世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明清小说的发展:明代晚期至清初,明清小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

《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明代散文的发展1. 明初散文的发展:明初散文以杂剧、小说等戏曲形式为主要创作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文学

3、何景明: “前七子”领袖,提倡复古
与李一致,言论偏激:
《杂言十首》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 宋无诗”。
《与李空同论诗书》说:“近诗以盛唐为尚。 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在学古途径、方法上,何不像李那样“尺寸 古法”,而主张“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提出学古要“舍筏登岸”,“不相因袭,而相发 明”,从而达到“自创一堂室,一户镛,成一家 之言”的目的。(《与李空同论诗书》)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梦阳“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 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 化,亦往往有之。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 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 并重,未免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歌》, 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散文《游 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状物,或刻 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第一章 明代诗文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初
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卖柑者言》是传世 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 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 犀利。
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18章,195篇,写 于元末。《狙公》章较为著名。
长篇神话诗《二鬼》,隐喻自己和宋濂遭遇, 曲折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象丰富,风格雄浑, 颇具浪漫色彩。
•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 传统文学观念向来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 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 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 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
•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 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 《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明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在古代文学考研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不仅反映了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更是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将重点介绍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明代文学的背景和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又短暂的时期。

明朝建立后,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加强,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程度也比较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文学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

(1)宋元继承与发展明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宋元文学基础之上的。

宋代的文学成就是十分显著的,金明元时期的一批文人受到了宋代文学的影响,深入学习,不断汲取宋元文学之精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同时,明代文学也吸收了元代戏曲和曲艺的精华,从而使得明代文学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2)文章理学的兴起明代是文章理学的全盛时期。

文章理学是明代各界学者包括文学家、学者、政治家等人通过学习、创作文章,把其中的思辨、论证、判断、表达等过程当作一种探究人生、探究世界、表达自我及交流与对话的方式。

文章理学的文学性非常强,其主要特点是高深的思辨和论证,富有哲学和人生智慧。

(3)曲艺的繁荣在明代,曲艺的各类流派繁荣,形式多样。

著名的曲艺流派有“南曲”和“北曲”,“南曲”以丝竹为主,重在唱腔,其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阳关曲》等。

而“北曲”则以弦乐为主,重在艺术表现,其代表作品有《西厢记》、《牡丹亭》等。

二、明代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想多元化在明代文学中,各种思想流派交相辉映,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得以发展。

例如,文章理学中有宋代的理学思想,而现实主义则体现了对生活的忠实表现。

这些不同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丰富了明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2)文化艺术风格多样化明代文学的文艺风格是各具特色的。

小说以现实主义的风格为代表,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文章则兼有宋元文学之长,兼中西方文化。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 《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一、明代文学概述明代文学兴盛于明初,至万历中叶达到鼎盛,以散文为重要体裁。

明代文学描写内容多元,既有社会风情,也有政治讽刺与怀古抒怀、抒情等,其艺术成就丰富多彩。

二、明代文学起源明代文学起源于南宋,滑稽小品成为一种典型的南宋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有着与唐宋文学有很大差别的风格特点,表现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节奏感。

三、明代科举制度与文学兴盛太祖朱元璋实行科举制度,即提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文化和教育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明代文学以散文为主,同时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文学体裁也都十分丰富。

四、明代文学风格特点1. 讲究语言表现力的细节。

2. 重视对历史故事和文物的研究。

3. 以抒写情感和描写生活为主的散文和诗歌。

4. 擅长凭借小品文和散文等手段来传达文化及美学价值观念。

5. 在散文中蕴含批评现实、社会讽刺等多种意味。

6. 重视文学的审美效果和历史意义,同时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念等。

五、明代主要作家1. 冯梦龙,散文家,以散文类文艺作品最为著名。

2. 袁宏道,同时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和书画家,著有《梦溪笔谈》。

3. 杨慎,明代纪实派作家,以《世说新语》和《涂山先生集》最为有名。

4. 连橐驼,散文家,他创作的《肆书简·艺文四事》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5. 文徵明,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书法家。

他的诗以自然形象和感人情感见长,并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六、明代文学影响明代文学具有极高价值,它不仅成就了明代文学史,还对后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mostensn的形象。

明代文学是文化发展、政治改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前进路上的一个重要章节。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明代,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关,下面是明代文学史的一些知识点。

一、明代文学的特点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文学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描写。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思想的变革,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在这个时期盛行。

明代文学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和描写,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思想倾向和文化氛围。

诗歌和散文的发展比较平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明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比较平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的诗歌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继承唐宋诗风的宫体诗、新乐府诗、明代诗派和地方诗派。

明代的散文主要有八大类,分别是传记、游记、笔记、杂记、家书、书信、奏议和文学评论。

小说和戏曲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两个重要体裁,代表作品有《金瓶梅》、《西厢记》、《雍正剧本》等。

在明代,小说和戏曲成为了文学的两个重要体裁,代表作品有《金瓶梅》、《西厢记》、《雍正剧本》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和白话文并行不悖,白话文的使用逐渐增多。

明代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并行不悖,白话文的使用逐渐增多。

在明代,白话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是在小说和戏曲中使用,也在其他文学体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明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素。

明代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和包容性,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素。

在明代,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二、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诗歌方面,代表作品有《大雅堂集》、《木兰花慢》、《南华真经》等。

《大雅堂集》是明代著名诗人杨基的诗集,它集中了杨基的许多优秀诗作。

《木兰花慢》是明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古代文学明代笔记

古代文学明代笔记

明代文学概括●商业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形成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新的读者形成。

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商品化。

●王学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王阳明等发展宋代陆九渊的“心学”。

心学与禅宗结合,促进了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自我,为明代掀起了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

☐李贽“童心说”☐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临川派“至情论”(汤显祖)☐《金瓶梅》、三言二拍☐张扬个性对人欲的肯定☐提高小说、戏曲地位●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冯梦龙认为小说《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三言”“二拍”●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腔、弋阳腔火爆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明代戏曲最高水平●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争论。

不同文学群体形成(拟古vs反拟古)明代文学争论特点变革意识强,但往往矫枉过正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

✧讲史《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元末明初出现一批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明中叶后,章回体小说发展更成熟《西游记》《金瓶梅》P.S:1.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产生和宋元的讲史在内容形式都有直接传承。

2.从作品内容来看,后期长篇小说涉及生活各方面,现实感强;从格调看,趋势是由俗而雅。

《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湖海散人)(历史演义)●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西晋之后的文人著作、民间传说。

●过程:元,《全相三国志平话》基本构成《三国演义》框架;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发展三国故事以舞台形式传播;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正史及文人记载、民间故事传说基础上加以创造。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明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八编明代文学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2)市民队伍扩大、复杂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3)审美趣味的变化雅文学和俗文学的融合和双向流动4)出版、书肆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2)禅宗思想的影响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3)冲破旧有藩篱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词海》)。

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变迁包括:A、小说创作状况的历史演变B、小说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一、酝酿阶段(先秦、汉代)(一)创作:没有现代意义的小说创作1、神话、传说、寓言:生动的故事性——丰富的形象——浪漫主义——讽刺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的艺术积累与素材。

2、史传文学:《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叙事艺术(战争描写、政治斗争等);B、描写艺术(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环境);C、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记传体)——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环境烘托、性格对比等;2、杂记、笔记:《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言短篇小说的先导。

(二)观念:1、先秦时期没有文体意义小说观念,所谓小说是指肤浅琐屑的言论:《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学史笔记第⼆节明代中期三⼤传奇明传奇于嘉靖时期成为剧坛主流,创作更⾃觉,直⾯现实,具战⽃精神。

三⼤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

《宝剑记》系李开先及其友⼈的集体创作,52出,取材于《⽔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塑造⼀位主动出击型的英雄。

借宋⼈之事,演明代政坛新场景。

⼆、四⼤声腔与昆腔的发展四⼤声腔:⼷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腔(昆⼭腔居三腔之上)昆曲新腔:嘉靖中叶,魏良辅及⼀些戏曲家融合了⼷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乃⾄北曲⾳乐,成功改⾰新昆腔,使昆⼭腔居三腔之上,且嘉靖后⼤多传奇剧本传为昆腔⽽作。

⼀、梁⾠鱼《浣纱记》被认为是第⼀部⽤改⾰后的昆⼭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书写的是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悲剧,为国家利益牺牲了⼉⼥情长,崇扬了勇于献⾝的爱国精神与崇⾼的政治品味。

引发了作者的王朝兴衰之感,以及对明中叶内忧外患及其深层根源的担忧。

⼆、王世贞或其门⼈《鸣凤记》揭露严崇⽗⼦罪恶,⼏乎是与时同步的政治活报剧,开拓了政治悲剧现实道路。

内在结构:不断揭发旧罪,演⽰新罪⽽得以呈现。

内容布局:在整体真实的基础上,有些细节也有移植和渲染。

语⾔风格:偏骈俪化致使⼈物⽣动性、丰富性有所⽋缺。

第⼀节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基本概况1、作家流派:万历⾄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潮期,以汤显祖为⾸的‘⾄情派’和以沈璟为⾸的‘吴江派’出现。

2、剧⽬建设:传奇作品⼤多较好3、声腔发展:昆曲传奇的创作⼀枝独秀,有⽂学品味且典雅;⼷阳腔与各地⽅戏结合,剧⽬丰富,但多是对昆⼭腔、海盐腔的⽅⾔化本地化后的改调歌之,多下层⽂⼈所作,保留较少。

两种声腔分别满⾜了雅与俗,上流社会与⼤众百姓的审美需求。

4、创作倾向: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1)婚恋⾃由,对抗僵化伦理教条《牡丹亭》《娇红记》超⼀般才⼦佳⼈恋爱俗套;《槐荫分别》七仙⼥董永分离控诉;《长城记》《杞良妻》孟姜⼥同丈夫分离;《同窗记》梁祝以死抗争;《牡丹亭》《破窑记》《绣襦记》还对统治者寄予厚望,寄希望于⾼中状元。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

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

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

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

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

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

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

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

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

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

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

其次是戏曲的兴盛。

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

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

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

古代文学之明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之明代文学笔记

第一节汤显祖生平思想和创作•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一、生平•(一)从出生到二十一岁,故乡完成学业。

两位老师:徐良傅、罗汝芳•(二)二十一岁至三十四岁,步入科举之道。

与张居正的矛盾•(三)三十五岁至四十九岁,正式踏上仕途。

《论辅臣科臣疏》•(四)五十二岁至六十七岁,隐居乡居岁月。

•二、汤显祖思想1.在哲学上,师承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又与李贽和佛学大师达观禅师交往密切,形成了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2.在政治上,显祖反对专政统治,关心民生疾苦,主张宽简仁厚。

3.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把情与理放在对立地位上而尊情抑理。

•汤显祖至情论,内容有三:①世界是有情世界, 人生是有情人生。

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三、汤显祖作品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这五种中,《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编本。

后四种合称为“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

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以及《玉茗堂文集》。

•传奇作品《紫箫记》和《紫钗记》《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编本,二者都是叙述李益和霍小玉的悲欢离合故事,而前者意义更为深刻。

《紫箫记》是汤显祖的第一部传奇作品,剧本取材于唐人小说蒋防的《霍小玉传》。

《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编,作者《紫钗记题词》他说:“《记》初名《紫箫》,实未成。

……南都多暇。

更为删润,讫,名《紫钗》。

”——汤显祖《紫钗记题词》王思任对《玉茗堂四梦》曾经各以一个字概括,他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

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

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

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

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

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

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

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

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2.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

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

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

3.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

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4.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

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

(二)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1.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2.明中后期,文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别部》)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于“供人爱玩”(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笑”(天许斋《古今小说题辞》)。

三.文学创作商品化。

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一.明初:特务统治;力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

二.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王学兴起:(一)弘治、正德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后,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

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二)“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

(三)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圣贤至理”都用“我的灵明”加以检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传习录》)(四)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对封建纲常,只把外在“天理”拉到内心,变为人内在自觉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统治,客观上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心学亦称王学,嘉靖、万历间形成多种派别—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

(一)代表: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离经叛道倾向。

(二)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概括其主要精神:“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

”“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

……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

”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之《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答邓石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答耿中丞》)。

三.狂禅之风: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虚妄。

四.上述主张的特点:(一)敢于用“本心”推倒偶像崇拜和教义束缚,叛逆勇气和张扬个性精神。

(二)所强调的“本心”,是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

王阳明:“此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

”(《传习录》)禅宗大师:“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之《法语》)。

(三)意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精神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启发新思路。

五.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个人情欲。

(一)李贽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论政篇》),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

(二)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汤显祖《南昌学田记》)、“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寄达观》)的命题,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宣扬“情”的解放。

(三)“性灵”说。

1.“性灵”之说,古已有之。

如《南史•文学传叙》:“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舒性灵。

”把“申舒性灵”视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庙堂视之为“大”,个性、风格、特色往往淹没、融化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中。

2.明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始重“情”,强调诗歌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

3.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

4.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发表类似议论。

六.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随之鲜明,小说、戏曲:(一)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题材范围。

(三)通俗的语言,开掘人的心灵,特别出现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冲击封建礼教。

(四)缺乏具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使文学陷入非道德、非理性中。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帝王、朝臣、文人名士爱好俗文学,为俗文学地位提高及繁荣创造条件。

二.理论上的重视:(一)李梦阳、何景明等始,理论上较明确肯定俗文学价值:赞扬民歌,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

(二)嘉靖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

(三)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1.李贽:一代有一代文章,《西厢记》、《水浒传》是“古今至文”(《焚书》《童心说》),将《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并列为宇宙“五大部文章”(周晖《金陵琐事》)。

2.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听朱生说〈水浒传〉》中从艺术角度说《六经》和《史记》不如《水浒传》:“《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

”3.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详细论述戏曲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4.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从教化功能出发,认为《论语》、《孝经》等经典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整理编辑民歌时抱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的宗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5.这些言行第一次形成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

三.小说——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发展定型。

(一)章回小说:1.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2.现存宋元平话已分卷分目,王国维“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唐三藏取经诗话跋》),但这时目录字数不等,未作修饬。

在宋元讲史等话本基础上发展成:(1)明代目录文字发展。

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

(2)保存宋元话本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

(3)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煞尾,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中间多引诗词曲赋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3.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以“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为主要标志,展示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5)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6)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去刻画人物个性;(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二)明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更为精致;(三)文言小说在话本化道路上也有新变化。

四.明戏曲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来的传奇,戏曲新高潮:(一)明前期传奇总体色彩较黯淡。

1.嘉靖后,《宝剑记》、《鸣凤记》及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的《浣纱记》等问世,标志着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繁荣。

2.昆腔——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1)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

(2)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

(3)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

3.弋阳腔在农村具广泛基础,特点:(1)文人雅士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现成剧本而成;(2)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3)方式: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适于通衢野外演出。

(4)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众多支派。

(二)明中期以后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祁彪佳、孟称舜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不同流派争胜局面。

(三)北曲杂剧:1.明代前期北曲杂剧在固守元剧体制的同时,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燉剧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南北合套体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先风。

2.明中期以徐渭《四声猿》为代表,用南曲写杂剧,形成明后期杂剧南曲北化的独特风貌,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格局全部打破,有利于开拓题材,抒写怀抱;出现徐复祚、王衡、孟称舜等优秀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