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3)措施 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 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4.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云南)吴三桂、平南王(广东)尚可喜、 靖南王(福建)耿精忠. 1673年康熙帝决定撤三藩。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 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试题分析】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 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 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 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 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 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 答案:A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特点、 影响。 2.备考策略:(1)明代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将 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机构的权力和发挥的作 用上,在此基础上认识其本质。可以用“权力范 围无限大,决策权力无限小”来理解明代内阁和 清代军机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两者不过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工具。(2)关注地理、建筑等与古代 政治制度的关系。(3)注意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如明、英的内阁等。
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 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司,掌刑 法;都指挥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5.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 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6.迁都北京:1421,明成祖(永乐帝)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其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和日趋腐朽衰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具体表现】1、政治:废丞相、设内阁,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由皇帝直接管理;②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③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还大兴文字狱。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1)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丝织业中心苏杭。

(3)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徽商和晋商);农产品商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1)思想:①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王守仁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②李贽的反正统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否认儒学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3.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抑制富商大贾 的经济政策。 ①措施: a.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 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b.颁布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 (歧视商 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 ②影响: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 大贾的势力,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4.中唐以后,鼓励对外贸易以及官商分离政策 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商品经济发达活跃
思想程士朱、理文学字官狱方,哲思学想,文八化股专取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解放思想
政策 重农抑商和海禁
重商主义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科学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一)含义: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而严格限制打击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 朝沿用,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 的经济政策。 (二)目的 1、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 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加强边疆统治,巩固统一; 收复台湾,加强同大陆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平定噶尔丹叛乱,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加强西北边疆管 辖,巩固统一; 推行文化宽容政策:崇尚儒家文化,尊重喇嘛教,缓和满汉民族 矛盾,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既保护佛教,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巩固对蒙古、藏族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抗击沙俄入侵,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
思考:评价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 族国家中的作用
•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 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 代——康乾盛世。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清朝比明朝进步(见探究) 3、 其它(见全品)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明 朝 的 统 治
特点及原因:承古萌新 (见课本、见全品)
成就:( 见全品)
思考: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本质上的差异、原因 答: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生 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 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且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1)社会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 产生并得到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中国封 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 因 (2)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 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制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 推广和应用,闭关政策障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而西 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 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中央机构的演变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加大皇权)
清 朝 的 统 治 (
设内阁 置六部 强 化 君 主 专 制 君主权力 逐步加强 保留议政王 大臣会议 (实权) (清初) 设立南书房 (康熙) 设军机处(顶峰) (雍正)
AD1644-----AD1840
AD1368----AD1840
AD1368----AD1840
年 )
年 ) 时 期
经过:陕北起义:1627年 王二首义
张献忠先后起义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原因 明 朝 的 统 治 ( 进军河南:1640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农 民 灭亡 战 争 攻占襄阳:1643年 建立政权 、结束流动作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课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课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2.95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这种阻仕碍途如市的政治环境之下,几乎所有的山
西商人,无论是财雄势大的茶帮票号,还是略有家资 的殷实商户,他们或迫于政府的催逼被迫认捐输纳, 或主动出钱捞取一官半职,都为自己或者家族中人捐 有大小不等的职衔。
——王帅《晋商兴衰的政治学分析 --以政商关系为视角》
三司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内容
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
中央 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 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负责Βιβλιοθήκη 兵部政 治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 司”
2.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务机

内容
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 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 大。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 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 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 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 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 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 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 臣”。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
系…… 辩证性:积极性、消极性
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 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统治者故步自 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 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明清阶段特征范文

明清阶段特征范文

明清阶段特征范文明清阶段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个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这个时期有许多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对明清阶段的特征的详细分析:一、政治体制的变化:1.明朝初期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体制,独尊儒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明确的官僚体系和地方行政制度。

2.明朝中期开始出现诸多问题,如宦官专权、官僚腐败、地方割据等,导致政治不稳定、国力衰退。

3.清朝建立后,采用了旗人统治、满洲与汉族分治的政策,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满洲人手中,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体制更趋严密。

二、经济的发展和变革:1.明朝初期实行农本经济政策,广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明朝中期开始进行经济,提倡商业和工艺业的发展,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民间贸易,以保护本国工商业。

3.清朝初期积极推行农业发展政策,开发边境地区,提倡移民,加强农业生产力。

4.清朝中期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相对衰退。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1.明朝初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度,地主阶级占据社会上层。

2.明朝中期社会地位流动逐渐凝固,地主世袭制度加剧社会不公平。

3.清朝初期继续保留民族分层制度,满人为上,汉人为下,社会地位固化。

4.清朝后期,社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众起义和农民战争,如太平天国、白莲教起义等,对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四、文化思想的变迁:1.明朝初期重视儒家文化,实行了国子监教育制度,提倡经世致用。

2.明朝中期士人开始关注和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文艺复兴。

3.清朝初期通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推行儒学思想,加强思想控制,严厉打击异端思想。

4.清朝中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形成科举制度逐渐没落,新思想文化浪潮兴起,如“洋务运动”。

五、外交关系的变化:1.明朝时期,国力相对强盛,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非洲、西亚等地的商贸和外交关系。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高考热点考向之明清时期

高考热点考向之明清时期

高考热点考向之明清时期PS 西方工场手工业时期(1368-1644-1840)(1500年前后-19世纪初)一、分析归纳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具体表现在:(一)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败,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二)经济上: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许多新特点。

(结合经济史特别注意掌握)3.手工业: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三)思想文化上:1.西学东渐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3.科技: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但却未能向近代科技转化4.文艺:书法、绘画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的倾向;京剧产生;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5.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二、中外关联:西方实现社会转型,步入近代史(一)经济状况: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迅速发展;1765年由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欧美各国;各国推行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不断拓展。

(二)政治制度: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

(三)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不断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技革命在16世纪兴起。

三、模拟训练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4.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对中华文化和儒家学说推崇备至。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一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明清所有历史知识点二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清朝从1644年到1912年。

这两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阶段特征,以下将分别详细介绍。

一、明朝阶段特征:1.红白土地问题:明初实行了"三世为一庄,三庄为一社"的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并和劳动力的流动,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

然而到后期,由于世族地主增多,大量土地兼并,农民生活困苦,广泛发生农民起义。

2.社会流动性:明代取消世袭官制,实行科举制度,提倡以文化水平来选拔官员。

这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强,不再完全依赖出身,而是更加注重个人能力。

3.经济繁荣:明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相应的发展。

明初实行了农田水利政策,改良农具,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明代发展了丝织、瓷器、铁器等产业,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商业方面,发展了市场经济,广州、苏州等地成为商业重镇。

4.海外贸易:明朝时期有着广泛的对外贸易。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增加了中国的声望,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5.文化繁荣:明代以文化繁荣闻名于世。

明朝皇帝重视文化事业,修建了故宫、万寿山等宏伟的建筑,并支持文人学士的活动。

明代出现了一批文化名人,如杨慎、万历,泛黄一族的李时中,思想家王阳明等。

二、清朝阶段特征:1.外族统治: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朝代,以清朝的清朝皇族统治。

清朝开始时,满洲人与中国汉族进行着冲突,后来通过统一和同化,确定了中国版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2.国家管理机构:清初,清政府实行了剃发易服政策,将中国人与满洲人逐渐融合,建立了新的国家管理机构,如设立东三省、直隶总督等,提高了统治效能。

3.经济:清朝出现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进行农田,鼓励移民。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实行徭役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清朝积极开展农田开垦、运河疏浚、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4.文化互补与融合:清朝时期,满族与汉族的文化互补与融合逐渐加深。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一、明清时期阶段特征(1368~1840 年)明清时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

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

手工业上,专业化发展:市镇兴起:民营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上,长途贩运;商帮出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白银货币化。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清经略边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使中国日益落后世界发展潮流选官: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 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启蒙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

文化:明清小说(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书法、绘画艺术星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外交: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

民族关系: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专制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弊端进一步暴露;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强化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社会转型因素进一步发展,但总体已落后于西方。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课件: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课件: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时空定位:
线索主旨: 帝国余晖:(1)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后设立殿阁大学士辅助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 新高度。 (2)对外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宣扬国威,也有“海禁”政策以维护海 疆和平;对内灵活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 巩固。这些使得明朝国力强盛,但在后期政治黑暗、边患不断、民不 聊生,最后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康乾盛世:(1)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 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是清朝统 治的最高峰。
(2)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较多, 国力较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 亦隐藏着巨大危机。
承古萌新:(1)明至清中叶,传统的农耕经济日益繁荣,在江南的手 工业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思想的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反传统、反教条的批判思潮。
(3)明清编纂大型科技著作,在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的同时,亦吸收 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阶段特征: 1.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阶段, 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 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 落。 2.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 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

初中历史隋唐宋元明清阶段特征

初中历史隋唐宋元明清阶段特征

初中历史隋唐宋元明清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宋元时期则是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发展的时期。

以下是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也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也是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文化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体来说,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湖北省荆州市西门中学杨枫434020一、阶段特征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二、知识归纳(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

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代高达10亿亩。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3)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细密。

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30多个,到清代增长到204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分析
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那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如何呢?
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最高峰,决策权完全归于君主个人,显示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基础的日益腐朽。

(史实: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三司,中央,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

)阶级关系有些新变化,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经济方面,
赋税制度:清初实行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
革;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高度集中。

农业:排灌工具先进,桑棉种
植扩大。

手工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纺织制
瓷矿业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
地位。

商业:影响商业的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客观促进(征银)
表现:1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2许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南方大量
工商业市镇兴起, 4商帮产生5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票号出现
影响:1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标志,发
展缓慢的原因及认识( 1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走向衰落;2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因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发展缓慢,后因外来侵略而中断。


2政治:市民阶层壮大发展。

3思想:推动明清民主思想的产生。

4文化: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小说,戏剧)
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都
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民族关系也比较紧
张,明朝始终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对外关系方面,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
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
守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思想文化方面,1文化专制登峰造极,八股取士使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
2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3程朱理学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局面;
4陆王新学(必修三14页);
5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如四大名著;
6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必修三48页);
7书法:文征明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8戏曲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9.珠算普及(必修三38页);
10总结性著作纷纷出现,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必修

40
页);
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学
技术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必修三)始终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技,西学东渐,少量
西方科技传入。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 1科学技术-----总结性2思想----民主性3文学艺术----平民
性4古典文化-----总结性5西学东渐-----新颖
性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竟相逐利。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夕阳与曙光)
中国西方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西方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主
导,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重商主义,政府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
展鼓励对外扩张,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
义迅速发展。

对外关“海禁”“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系
思想文闭目塞听,盲目自
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化文化专制,钳制思
想。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他们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形成: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内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殖民体系三者构成。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表现为亚非拉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表现为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国家名义上独立,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