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希望疗法_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_陈海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3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 第1期 (总第73期) Mar.2008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Vo l.22No.1 (Sum No.73)

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

陈海贤,陈 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Snyder的希望理论认为,希望由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组成。希望疗法是在希望理

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它通过灌输希望,树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

来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体现了积极心理疗法积极的、未来导向的、理性主义的特点。希望疗法的

效果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文章从希望疗法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干预方法,干预效果等方面对希

望疗法作了全面介绍。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希望理论;路径思维;动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08)01-0121-05

一、引言

作为人类的重要心理特质,希望一直是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基督教的传统强调:希望是和信仰、仁慈并列的美德。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希望是虚幻的表象。培根说:希望是美妙的早餐,却是糟糕的晚餐。中国也有类似的谚语:希望越多,失望越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兴起,希望开始进入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尤其以Snyder等人为首的希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教育,医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希望理论的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二、希望理论的概念和模型

研究者主要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来理解希望。Marcel等人在对二战的被囚禁者的研究中发现,希望是恶劣的环境中产生的具有应对功能的特殊情绪,它让人在无助的情境中坚持信仰。相反,另一些研究者强调希望的认知特性。Sto tland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实现目标的预期”,希望程度取决于目标本身的重要性和目标达到的可能性。Staats等人则认为,希望既包含了情绪成分,又包含了认知成分。在情绪上,希望被定义为“预期达到目标后的积极情绪和预期没有达到目标后的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在认知上,希望是愿望和预期的交互作用。

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个理论中,希望被定义为“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和信念(路径思维),和个人对能自己能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和信念(动力思维)。”Snyder认为,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是希望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希望理论的模型。

希望理论认为,路径思维最初是从幼儿对事件之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的意识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动力思维是从幼儿自身作为行动发起者的主体地位的意识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希望水平高时,个体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也更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目标。在目标追寻过程中,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之间相互加强,为个体最后的目标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Snyder强调希望的认知为基础,但同时包含了对情绪的说明。目标追寻过程包含了障碍,目标追求顺利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而目标追求受阻时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是目标追求是否顺利的反应,同时,构成了对目标追求的反馈。

121

[收稿日期]2007-11-21

[作者简介]陈海贤(1980- ),男,浙江舟山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教,研究领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陈 洁(1974- )女,河南息县人,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领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一)目标

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它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目标主要有两种:趋向目标(appro ach goals)和阻碍目标。趋向目标以获得某个想要的结果为目标,而阻碍目标以阻碍或延迟某个不想要的结果为目标[5]。目标可长可短,可大可小。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目标都包含这些特点:首先,目标对个体是有价值的。其次,目标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既不是百分之百的可得之物,也不是毫无可能的非份之想。第三,目标实现的进程会影响希望情绪,当目标即将实现时,希望最为高涨[3]。

(二)路径思维

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路径思维既包括个体构想出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能力,也包括个体对自身这种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在目标受阻时,像“我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类内部语言正是路径思维的表现。

(三)动力思维

动力思维是一组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自我信念系统。动力思维既指激励个体产生目标,维持沿着所设定的路径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能量,也指个体对于自己沿着预设路径到达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动力思维能够让个体在困难的情境中保持信心,并坚持对目标的追求。高希望的被试常常有“我能做到”、“我不会退缩”之类的内部语言,这正是动力思维的典型表现。

(四)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之间的关系

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个体有价值的目标是希望的出发点。动力思维推动着个体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通过有效方法所得到的阶段性反馈会进一步激发个体的动机。在目标追寻的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是相互加强的。假如个体只有很高的动力思维而没有很好的路径思维,不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会很快让目标追寻的过程停滞不前。反之,即使个体有实现目标的方法,但是没有坚持的强烈的动力,同样达不到目的。

因此,希望是目标、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的有机结合。动力思维提供目标追寻需要的心理能量,路径思维寻找实现目标的合适方法。对于希望的获得,三者缺一不可。

(五)希望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希望疗法通过改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来访者的幸福感和意义感,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希望疗法的前提是,来访者的希望水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希望水平影响个体的生活意义感。Feldman等人[6]调查了139名大学生的生活意义感,希望水平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被试在希望水平上的得分和被试在不同生活意义感量表上的得分附着在同一个因子上,这个因子共能说明71.26%的变异。多重回归发现,在控制了希望水平以后,生活意义感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显著降低。同样,控制了生活意义感之后,希望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也显著降低。这说明,希望和生活意义之间有很大的重叠部分,我们有可能通过希望干预来增强被试的生活意义感,并进而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希望水平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Valle等人[7]在一项纵向研究中调查了青少年的希望水平、退缩、攻击性等问题行为,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希望水平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控制了一年前的生活满意度之后,一年前所测得的希望水平对一年后的生活满意度仍然有独立的预测作用。同时,希望水平和生活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一年以后的生活满意度和行为问题均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这说明,希望是帮助青少年应对各种情境的有效的心理能力。在面对不利的生活事件时,希望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少的问题行为。由这个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虽然无法消除不利的生活事件,但是可以通过希望干预来帮助青少年更加有效地应对不利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希望水平还直接影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Chang等人[8]调查了被试的希望水平,情绪唤醒,应对方式和躁狂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路径分析表明,希望水平对躁狂抑郁情绪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希望水平通过影响被试的二级情绪唤醒(包括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情绪唤醒)来影响抑郁情绪水平,同时,在排除了间接影响之后,希望水平对被试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在另一项研究中, Arnau等人[9]以一个月为间隔,分三次调查了522个大学生的希望水平和焦虑抑郁水平。研究表明,早期的希望的动力因子的得分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焦虑和抑郁上的得分,而早期的焦虑和抑郁上的得分不能预测后期的希望水平的得分。这说明,希望中的动力成分决定了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而焦虑、抑郁水平则无法影响希望的动力因子。

以上研究表明,被试的希望水平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被试的希望水平是影响他们生活意义感和满意度等积极情绪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通过希望干预改善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依据。Snyder等人[10]回

122

2008年3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2卷第1期(总第7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