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名医孙思邈传
孙思邈传
《孙思邈传》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
精通百家学说,擅长谈论老子、庄周。
周(赘字)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了他,渐渐感到此人奇异,说:“这是一位神童啊,所以有大出息的人,难以为人所用罢了!”等到孙思邈长大后,住在太白山。
当时,隋文帝辅助国政,以国子博士身份征召孙思邈入朝,孙思邈不拜受。
秘密的与人说:“五十年后天下将有圣人出现,我暂且辅助他。
”唐太宗初年,征召孙思邈到京城,年纪已老,可听力视力很好。
太宗感叹曰:“真是有道之人!”想封他为官,他不接受。
显庆年中,再次召见他,拜谏议大夫,他坚决推辞。
上元元年,自称有病回到太白山。
高宗赐送他良马,送给他鄱阳公主的住宅让他住在那里。
孙思邈在阴阳、推步、医药等方面无不精通,孟诜、卢照邻等拜他为师侍奉他。
卢照邻有严重疾病,不能治愈,感慨而问孙思邈说:“高明的医医生治愈顽疾,怎么做?”孙思邈回答说:“天有四季和五行,寒暑交迭,天气平和成为雨,空气流动成为风,水气凝结而成雨霜,光照云张成为虹霓,这是老天的日常规律。
人的四肢五藏,一醒一睡,吐故纳新不断运行,内部流动就使身体显示盛衰,表现在外就是人的气色,抒发出来成为声音,这是人的日常运行规律和状态。
外在表现为形貌,内在表现为精气,天和人都是一样的。
失去规则要求就会体内火大出现热症,不通出现寒症,结聚成为瘤赘,溃烂长成恶性痈疽,跑动就气喘疲累,静坐就形容枯槁,表现在颜面,表现在形体上。
天和地也是这样: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或缩或赢,彗星出现流光飞逝,那都可能是危险征兆;寒暑不能适时,那是暑热不通;巨石突然耸立土地突然移动,这是土地的瘤赘;山崩石突然崩裂地突然下陷,这是大地的痈疽;狂风暴雨后地后一片狼藉,山川河流枯竭到处破败。
高明的医生用药物导治,以针砭救治;圣医以高明医德医理疏导,再以人间道理辅助治疗。
所以身体上有可治愈疾病,自然中有可解救的灾难。
”卢照邻说:“人事如何处理?”孙思邈说:“心是人的君主,君主崇尚恭敬,所以人要低调。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小。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孙思邈我唐朝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那么唐朝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4《大医精诚》
重点汉字 重点词汇
重点难点句
特殊语法 段落分析
文意理解题
重点内容
重 点 汉 字 通假字:荣通营。 古今字:蚩同媸。 异体字:麤同粗、悽同凄、崄同险、 蝱同虻、慙同惭、懽同欢、 諠同喧、譁同哗、燿同耀。 难认字:巇(xī)、眄(miǎn)、 醽醁(lí ng lù)。
重点内容
重 点 词 汇
尚、今、艺能、博及、了、大慈、 恻隐、妍蚩、功夫、形迹、嶮巇、 市、大段、隐忍、蒂芥、 澄神、 内视、 俨然、不皎不昧、参差、 审谛、覃思、邀射、顾眄、丝竹、 珍羞、荐、向隅、矜、阴阳报施、 经略、谅、曲碎、鄙俚。
孙思邈
作者简介
文章分析
文章译注
课后练习
孙思邈画像
孙思邈故居
孙思邈生平
孙思邈故事
陕西耀县孙家塬
孙思邈故居
孙思邈生平概述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隋唐时期京兆华 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 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 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物,深究医学, 为人治病。时之名士如宋令文、孟说、卢照邻等,皆执师资之礼以 事之。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方、 验方,还收录了部分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内容十分丰富。该书首 列总论,力倡医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 逾于此,”故“千金”名书。所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 篇,事实上成了封建社会之医德规范。总论之后,即“妇人”和 “少小婴孺”两部分,对妇人疾患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 论述尤详。从而为妇幼保健和妇、儿科步向专科化,作出了显著贡 献。孙氏还很重视食治,主张治病当以食治为先,食治不愈再施药 治。特别是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正是在他的影 响下,弟子孟诜撰写了《食疗本草》。此外,该书还主张针、灸并 施,针、药并用,并总结出了疗效较高的“阿是穴”、葱管导尿法 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名医孙思邈传
孙思邈传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他幼年体弱多病,因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
羽翼三圣,调合四时。
降龙伏虎,拯衰救危。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实用版】
目录
一、孙思邈的生平简介
二、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三、孙思邈的道教学术贡献
四、孙思邈的著作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孙思邈,字仲阳,唐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
他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诸子百家。
成年后,孙思邈致力于医学研究,以济世救民为己任,成为了一代医学宗师。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非常显著。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个领域,擅长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
孙思邈主张治疗疾病应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将其整理成著作,流传后世。
其中,《千金翼方》和《伤寒杂病论》是孙思邈的代表作,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除了医学,孙思邈在道教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精通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其与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医学理论。
孙思邈认为,道教的养生保健方法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益处,因此,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力推广道教的养生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孙思邈的著作及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著作不仅包括医学和道教学术,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法等多个领域。
这些著作的流传,使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的人品和学术成就受到了后世的敬仰,被誉为“药王”,世代传颂。
总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道教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1. 赐封为药王孙思邈采用悬丝诊脉,用针灸治好了长孙皇后的难产病后,唐太宗非常高兴,便请他到金銮殿相见,赏赐他金银财宝不要,又给他封官也不做。
唐太宗说:你金银不贪,赐官不做,莫非想要为王吗? 孙思邈说:臣愿听圣明封赠。
唐太宗说:我就封你为药中之王吧。
并赐予他冲天翅的王冠和赭黄色的王袍,孙思邈谢主龙恩。
最后唐太宗亲自送他出了京城。
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听到消息后大为不悦,心想自己为唐朝打天下,屡立战功,也没有封王,孙思邈进京才几天,竟得到如此殊荣。
他要追赶孙思邈,夺回王袍王冠。
孙思邈预知有人要来夺王袍,就把冲天翅扳成顺天翅,把黄袍翻穿成红袍。
敬德领兵追到灞桥时,见孙思邈却是身穿红袍,头戴顺天翅,在柳荫之下恭候。
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说:我专程赶来,想讨些灵丹妙药。
孙思邈送给他灵丹十八丸,保他东征胜利。
后来敬德后悔自己不该妒忌,便击掌发誓,愿在孙思邈成圣后站班助威,听凭调用。
此事流传民间,至今成为美谈。
2. 锯末治腹痛孙思邈刚开始行医时,就在故乡孙家原村。
有一次,邻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
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父母慌得不知所措。
孙思邈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受寒而得。
这时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理气止痛,其锯末也有同样效果。
于是他抓了一把锯末,让父亲加点生姜作为引子,当即熬药服下。
夫妇半信半疑地回到家,照他说的方法煎药,孩子喝了后,果然呕停痛止,病很快就好了。
夫妇俩高兴的逢人就说,是孙思邈医术高明,救了小孩的命。
从此他在乡里声名大振,得到周围村庄乡亲们的信任,一有病便纷纷前来就医。
以上所用方法中,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性味辛温;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和胃;主治恶心呕吐,脘腹胀痛。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鲜品,性味辛温;功能散寒解表,温中止呕;主治畏寒呕吐,风寒表证等。
两药配伍,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故获良效。
3. 用葱叶导尿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其技术精湛,医德高尚。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药王追车夫一天黄昏,药王孙思邈的母亲,低着头、弯着腰,双手紧抱着疼痛难忍的肚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呻吟着:“哎哟哟!哎哟哟!疼死我啦!”孙思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安慰道:“娘呀,娘呀,你忍耐点!让我再翻翻药书,查找查找治这病的药方,扎针的穴位。
”母亲狠狠地斜瞪了他一眼,推开儿子的双手,慢慢地坐在椅子上,指着屋墙上四周高悬贴挂的绸、缎、木匾问:“儿呀!你看匾上写着有求必应、药到病除、神针仙丹,名气不小呀!在外是颗夜明珠,在家还不如个萤火虫!唉,你连我这‘胃疼’病都治不了,我看你在外头给人看病,净是哄人骗人呢!”孙思邈被母亲这么数落着,脸不由得红到耳根,张口结舌地支吾了半天。
他翻着药书一页一页精查细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医治胃脘痛的药方叫“千里尘”。
哎!书上却没有写明“千里尘”用啥药配治,啥是“千里尘”呢?孙思邈回想起,多年来,自己走南闯北,不但治好了尘世间凡夫之体的痈疽瘟瘫,还治好了猛虎的骨签扎喉,蛟龙的娱蚣钻鳞之症,却怎么也治不好恩重如山的母亲这“胃脘痛”呢?他想到这儿,深感自己才学疏浅,忙对母亲说:“娘,我到深山老林、平原海边再去寻找天下的高手名医,去求教这‘千里尘’到底是啥神方仙草!”说着就走出了家门。
一天上午,一位四十出头的推小车的车夫,推开孙思邈家的大门,祈求地对孙思邈的母亲说:“大娘,行行好吧!我这阵儿又饥又渴,麻烦你老人家给我一碗开水,一个馍吧。
”老人“胃脘”正疼得难过,她白了车夫一眼,呻吟着说:“哎呀呀,我胃疼得站立不下,连我个人都顾不了,哪有精神给你生火烧水呢。
快去!快去!”车夫一听忙赔着笑脸说:“大娘,我有专治‘胃脘痛’的祖传秘方哩。
”老人一听,忙说:“太好啦!太好啦!”她强忍着疼痛,给车夫做的吃了顿饱饭,就叫车夫给自己看病。
车夫伸出双手,将老人两肋下一摸说:“这儿痛吗?”“嗯!”老人点了点头。
大医精诚医古文课件
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 耳,无得似有所娱, 珍羞迭荐,食如无味, 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 向隅,满堂不乐,而況病人苦楚,不离斯 须。而医者安然懽娱,傲然自得,兹乃人 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 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謔諠 譁,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燿声名,訾 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 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
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 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慙愧悽 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 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 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 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 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 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 之,深心悽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 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 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损 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杀生求 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 药者,良由此也。其蝱虫、水蛭之属,市 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 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
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孙思邈开棺救妇
传说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 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 么忍心埋了呢?”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 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 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 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 血。
大医精诚-注音-翻译-传记
1大 医 精 诚唐·孙思邈(mi ǎo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y íng )卫之通塞(s è),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sh ù)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此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y ōng )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b ǔ)筮(sh ì),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c è)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2 有疾厄(è)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y án)蚩(ch ī),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chu àng),勿避险巇(x ī)、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ch éng)神内视,望之俨然(y ǎn r án),宽裕汪汪(w āng w āng),不皎(ji ǎo)不昧(m èi),省(x ǐng)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d ì)覃(t án)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ch ěng)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q í)罗满目,勿左右顾盼(mian );丝竹凑(c òu)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di é)荐,食如无味;醽醁(l íng l ù)兼陈,看有若无。
古代名医 孙思邈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孙思邈生平简介姓名孙思邈字暂无资料。
别名孙真人、药王去逝时间682年所在朝代唐朝出生地区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主要成就编写《千金方》、《千金要方》代表作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擅长领域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代表作品暂无资料。
一、孙思邈简介: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之一。
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二、人物介绍: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文言文阅读《旧唐书孙思邈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
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
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③精:实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B.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C.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D.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典,解释儒家经典。
《大医精诚》
重点汉字 重点词汇
重点难点句
特殊语法 段落分析
文意理解题
医学全在线 ( )
重点内容
重 点 汉 字 通假字:荣通营。 古今字:蚩同媸。 异体字:麤同粗、悽同凄、崄同险、 蝱同虻、慙同惭、懽同欢、 諠同喧、譁同哗、燿同耀。 难认字:巇(xī)、眄(miǎn)、 醽醁(lí ng lù)。
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 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 孙思邈处士居之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 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其推步甲 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先生之俦也照邻有恶 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 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 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 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寝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 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 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
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 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 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 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 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 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 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 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 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
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 而为燋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 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 赘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 也川渎竭涸天地之燋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 鍼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 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 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 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
谓思邈曰:闻古人有云:良不虚也。
此子必为圣人矣。
及长,隐于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不就。
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赏之,将加官,辞以疾。
则天时,召诣阙,不赴。
卒,年百余岁。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唐太宗时,年百余岁。
从使入京,既而辞疾笃,上使尚书仆射与官告,召至翠微殿,俾其至太医署,供给优饶。
至驿舍,谓同使曰:吾七日当死。
及期,果卒。
思邈博极群经,尤精三史五经建国人物。
知闻若此,犹闭志幽居,不求仕进。
有宋令言者,为刺史行至陕州境上访其事迹云:某刺史儿娶崔氏女,令言之子尚公主与之对舍而居。
令言为燕馔以犒之,思邈食之满足了,令言拜请去。
龙门人元彻为西河公参军,令言谓人腹热,将服大黄药而行之。
及见思邈神状疏越,气度高邈,益以药误之。
令言性隘利,或时骂詈或牵引前却,以非理加人。
思邈心不能平,至三数十度遣使谏之。
或时不往省谏复遣使劳问。
或时谢之,意不能已。
谓人曰:我食贫已久,乍可厚赐不可就取耳。
终不逆之也。
初在洛京时,与魏郑公为友。
公一代名公贵人皆从之问方术焉。
及将老以一药遗之。
后太和中郑公为宰相使人赍书信重寻此药谓其使者曰:达相公家后可服用去二三十丸不相损减也因是终老山林以戏自适。
其所长者无他,但性识过人耳。
初魏公欲以思邈为谏议大夫行乡饮礼不可得而止也。
又欲为侍中及修国史皆不可而免之。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唐太宗时年百余岁后终没以方遗子孙也。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文言文
摘要:
一、孙思邈简介
二、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三、孙思邈的道家思想
四、孙思邈的影响和后世评价
正文:
【一、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出生於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博采众长,兼通内外,行医救人,不图名利,为世人敬仰。
【二、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卓越,他精通针灸、方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领域。
他的著作《千金翼方》和《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孙思邈的道家思想】
孙思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养生保健,主张“无病早治,有病早医”。
他强调医学伦理,认为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同情心,竭诚为患者服务。
此外,他还提倡饮食疗法和运动锻炼,以保持身心健康。
【四、孙思邈的影响和后世评价】
孙思邈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的医学成就和道家思想为后世所传颂。
许多后世医学家受到他的启发,继续发扬光大他的医学理论。
现今,孙思邈的学说和著作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誉为“医圣”。
总之,孙思邈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道家学者,他的成就和贡献对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
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
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
②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③精:实质。
译文: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
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
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医古文_大医精诚
审:详细了解,审查。 沈(沈浮) :“沉”的古字。 俞(俞穴) :“腧”(shù)的古字。俞穴: 或称孔穴、穴道。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 注出入之处。 流注:经络气血运行灌注。
今(今以至精至微之事 ):如果。(表假设) 以:对于。 於:用。 麤:“粗”的异体字。 其(其不殆哉) :犹“岂”。 殆:危险。 盈(盈而益之):满,谓实证。
题解——
“精”即医技要精湛。 “诚”即品德要高尚。 “大医”是指医技精湛、品德高尚的医 生。
经方:此泛指医道。 由来:来历。 尚:久远。 今(今病有内同而外异) :语首助词,犹夫。 内:病因、病机。 外:体表症状。 荣(荣卫) :通“营”,指营气。(行于脉 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微。)
意:心思。
一念:宋· 释僧法云《翻译名义集· 时分
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此指极 短暂的时间。 蔕芥:即“蒂芥”,又作“芥蒂”。细 小的梗塞物。喻郁积在胸中的怨恨或不 快。蔕: “蒂”的异体字。 是:这是。
体:风度。
澄神内视:澄清神志,排除杂念。内视:
收敛心神,排除杂念。犹言“内观”。 俨然:庄重貌。 《论语· 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朱熹集注: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 之和。厉者,辞之确。
不得:不能。
问:论,讲究。
妍蚩(yá nchī):美丑。
妍:姣美。 蚩:“媸”的古字。 怨亲善友:关系亲疏。怨:恨→ 仇人。 善:交往一般者。友:过从密切者。 华夷:谓不同民族之人。夷:古代对异 族的通称。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普同一等:普遍一视同仁。
皆如至亲之想:都象最亲密的人一样看
孙思邈传读后感
孙思邈传读后感
读《孙思邈传》,让我感到非常激动,收获颇丰。
孙思邈是一位深受
历史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医学家,他以谦逊的态度和博学的精神,把祖传的
中医经典和西医经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医学理论,有效的化解了
西医和中医之间的矛盾,把中西医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医祖师”。
孙思邈的追求精神也让我触动。
他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总是要求自
己把最好的医学知识传授给病人,既坚持古法,又敢于接受新知,有理有
据地进行辩论,以求真理,而不是一味地根据传统理论进行治疗。
这一精
神激励着我要勇于接受新知识,不能被传统所束缚,不断思考,改革创新,以达到理解真理的目的。
从孙思邈的传读中,我能够感受到他的不懈追求和智慧,深深的震撼
着我,也给我以极大的启迪。
旧唐书孙思邈传知识点总结
旧唐书孙思邈传知识点总结孙思邈立志医学之道,青少年时代就向灵药精通的方士讨教。
然而,姑臧地理位置偏远,对于医学知识的获取有所局限,孙思邈从医书选材、学术增益之计,一再踌躇。
成年以后,他远赴长安求学,深入研究医药学术,并查找研究梅花书院资料,继承梅花学说。
并深入山林采药,试药而验。
通过长期的自学和实践,他逐渐在医学上积累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后来,孙思邈成为唐朝着名的医学家。
在唐高宗承光元年(开耶年678年)《旧唐书》英般撰记载:孙思邈治病由说该世族。
”孙思邈的医学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更是成了历代医家借鉴的典范。
他不断完善外科手术方法,使之成为一门完整的外科学派。
他的医疗方法也首次将外科治疗的范畴从刀刭开始扩大到问诊、诊脉、改变用药和饮食习惯,使人们的治疗方式从先天跟随命运的观念,发展到侧重修复健康的观点。
在手术治疗方面,孙思邈对刀刭术和砂岩迎道法进行着重研究。
手术方法突破了以往流传已久的伤口处理与愈合的领域。
他以退经、前注等医学离经叛道的方法重新剖析这些医学奇术,为外科医学开拓了用刀进行矫正的领域。
除此之外,孙思邈还通过实践引领理论,并借助巧妙的艺术风格,就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如何使人体保持健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预言了产品的动作变化,在实际运用中将其转换为医学知识和治疗手艺。
他的泰州治疗法和滤清效果,为医学界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通过他对医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创新,使人们对医学健康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孙思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也非常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医学治疗上提出了“要识尝毒为病之根本,取淫沉位之中心”,尝试丸,注射液的医疗方法,重点探索了扩充针泊液化,尝试丸的强效忙效的力量。
通过医休生活模式的建构,他提供了对床之上相详明的论是,使医治疗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
孙思邈在医术治疗上有所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医疗方法,采用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使他的治疗手段更为灵活,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启示。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生平孙思邈(581—682)②,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原)人。
他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③。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①他还记录下了甄立言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指出该方有良效。
②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实践。
他遍历关中的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到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
孙思邈传——精选推荐
孙思邈传《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
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
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
”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嘹。
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
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
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
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
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
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失则烝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
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燋槁。
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钅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
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
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
《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
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
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 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
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生平孙思邈(581—682)②,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原)人。
他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③。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①他还记录下了甄立言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指出该方有良效。
②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实践。
他遍历关中的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到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
此行丰富了他的医药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实践经验。
他曾在峨眉山道士处得高子良服柏叶法,在江州(今江津县)治愈前湘东王的脚气病,为梓州(今中江县三台)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
在此期间,他亲自为六百多麻疯病人作过治疗,治愈者达十分之一。
归途上又为梁州(今陕西汉中)汉王李元昌治疗水肿获效,为陇州韩府君用马灌酒治疗风疾,还用瞿麦丸治愈了一位中流矢者,使其身上的箭头经服药后自行脱出。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遂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经验,于永徽三年(652)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 卷。
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①故以“千金”两字命名。
该书较系统地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
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②。
故被医家和学者所尊崇。
②关于孙思邈生年,据李经纬考定为581 年。
还有509、514、518—519 和541 年等不同说法。
③孙思邈:《千金要方序》。
①《千金翼方·针灸》。
②《千金要方·心脏》。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欲授以谏议大夫,他辞谢不受。
此年正好是《新修本草》问世。
这次应诏孙思邈在长安达十六年之久,其间曾随从唐高宗到避暑的胜地麟游九重宫等地。
上元元年(674),孙思邈以疾病为由请求回乡,朝廷赐以良马代步,又将京城光德坊一所旧宅赐给他居住。
于是孙思邈只得再次居留下来。
当时的知名之士如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皆以孙思邈为师尊,请教学问。
孙思邈晚年回到故乡,住在罄玉山。
这里山势巍峨,古柏茂密,胜迹颇多。
他继续从事医药研究,坚持著述,于逝世前又撰成了《千金翼方》30 卷,书名取“輗軏相济”、“羽翼交飞”③之意,藉以对三十年前撰成的《备急千金要方》进行补充并对新的学术经验作一总结。
永淳元年(682),年逾百岁的孙思邈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嘱其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须宰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
但他“功在生民,则民祀之”①。
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将他晚年隐居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
“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孙思邈终生精勤不倦,著述很多,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德识才学孙思邈学识渊博,在《千金要方·序例》中论述了作为“苍生大医”的两个基本条件:“精”、“诚”。
所谓“精”,是指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他在《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想学医并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首先必须熟读古代的医药典籍、熟记医学理论和各家的学术经验。
如对《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书;对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及主病、三部九候的脉学理论、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表里孔穴的位置、药物学,也要了如指掌;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名医的著作也要精读,细心领悟奥妙。
同时,又须妙解阴阳、五行、《周易》、相法等数术,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大医”。
不然犹如“无目夜行”,“动致颠殒”。
其次是读医书当寻思妙理,留意钻研,这样才有探讨并与人切磋学术的起码条件。
另外,还须涉猎群书,必须具备除医学之外的哲学、文学、史学和其他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使自己在医学上精益求精。
如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尤为推崇。
在写《千金要方》时,他未能看到该书全本而感遗憾。
后经过几十年的搜寻,终于在晚年时觅得。
他在医疗实践中首创以法类证、以方类证等研究方法。
①《千金要方·自序》。
②《新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序》。
③《千金翼方·自序》。
①陕西耀县孙家原《真人祠重修碑记》。
所谓“诚”,就是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
他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讲了医德问题,《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德与医术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九候,动数发息,不满五拾,短期未知决诊,九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
”①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有从医的资格,否则,虚而损之,盈而益之,热而温之,寒而冷之,只会使病情加重。
所以孙思邈指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②孙思邈回顾自己初学医时,对治狂犬病无把握,治疗辄不效验。
“自此锐意学之,一解已来,治者皆愈,方知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故将来学者非止此法,余一一方皆须沉思留心作意,殷勤学之,乃得通晓,莫以粗解一两种法即谓知讫”①。
他反对这种学不稽古,守株待兔的学风,认为这是“识悟非深”②的表现。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私心杂念,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人们的疾病伤痛。
假如遇到患有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或人所恶见的病人,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关于大医之风度仪表,孙思邈认为:须得端庄,望之俨然,度量宽宏,从容不迫,不皎不昧,有涵养性。
诊断疾病,专心致志,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方用药,或施针刺,不得有误。
遇到危重急症,要须临事不惑,应当审谛覃思,不能在病人的性命大事上草率,或以此来夸耀自己,去追求虚名。
到了病人家里,即使绫罗满目,也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被音乐、佳肴、美酒所迷惑。
更何况病人正在痛苦之中,医生怎能分心去享乐呢?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他人短长,炫耀自己,恶语攻击同道,妄自尊大。
偶然治好一病,便仰首戴面,自以为了不起。
这些都是医家特别要注意的道德问题。
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邈还指出:即使医生处于条件优越或简陋的条件下,都应恪守医德、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
学有所得,不应当大吹大擂。
有了突出的成就,也不要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孙思邈还列举古代医生相互嫉害的史事,如秦太医令李醯妒贤嫉能,派刺客杀害了在秦国行医的名医秦越人(扁鹊)。
以此告诫医林中人,“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①。
他还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医德的重要性,指出:“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
哀哉!蒸民枉死者半,可为世无良医为其解释。
”①《千金要方·治病略例》。
②《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①《千金要方·备急》。
②《千金翼方·禁经上》。
①《千金要方·治病略例》。
②孙思邈更进一步又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从医学与社会的高度来评述,认为上医医国,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医欲病之病;下医医病,医已病之病。
③学术成就孙思邈对医药学的研究及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继承前代医药各家学派,发扬光大,通过实践而注入新的学术内容。
医经学派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医学基础理论如何指导临床实践的。
孙思邈对此非常重视,在《千金要方》中系统地记载并论述了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
从卷一一至卷二○为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
其学术渊源既遵循《黄帝内经》、《难经》、《中藏经》和谢士泰的《删繁论》,又在研究整理中加入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方药,以便实用。
他把咽归于肝胆,这与《内经》的说法不同,反映了他遵古又不泥古的思想倾向。
在脏腑病诊断上重视四诊合参,注重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在疾病症型分类和治疗方面,自成系统。
经方学派在汉唐之际主要是研究经验方,稍后也包括对张仲景经论方的研究。
孙思邈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择其善者,或经验证后著录。
他说:“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
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
”①于是,孙思邈平生都注意收集各类医方,仅《千金要方》就载方六千三百余首。
这些方剂都是他采诸群经、删裁繁重而成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实用,有些来自古代,有些采自隋唐当代,有些采自太医院或皇室档案中,相当多的方剂来自民间,如齐州荣姥方、韩光治疗肿方等等。
孙思邈认为:“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
”②他在筛选治痢方时说:“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
”③对少数民族有效的方剂,予以推广,对外来的方剂,使之中国化,为国人所接受并应用。
孙思邈在“服菖蒲方”下自注说:“天竺摩揭王舍城邑陀寺三藏法师拔摩来帝,以大业八年与突厥主使至。
武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为洛州大护德法师主矩师笔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