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会变迁中的贫困与能力_评_社会变迁_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_
社会经济转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转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在不断转型。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中,贫困问题逐渐成为了让人们担忧的焦点。
贫困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经济转型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然而,随着机遇的增加,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
转型会导致一些传统行业的淘汰,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从而陷入贫困。
因此,有必要在转型过程中注重社会保障政策,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转型所带来的红利。
二、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表现贫困问题的根源多种多样。
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都是导致贫困的原因。
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教育支持,其发展机会被严重限制。
这种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使得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
贫困问题的表现也多种多样。
首先,物质贫困是最为直观的表现。
家庭收入低于生活必需品支出,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享受社会资源。
其次,教育贫困是贫困的一个重要方面。
受贫困困扰的人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会导致他们长期无法改变个人境况。
此外,社会贫困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贫困人群的地位较低,容易受到歧视和忽视。
三、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针对贫困问题,我们需要寻找解决之道。
首先,教育是打破贫困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此外,教育的普及不仅仅是基础教育,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社会保障政策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贫力度,提供适当的补助和福利。
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贫困风险。
最后,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贫困与社会发展
社会贫困与社会发展社会贫困是一个深刻而令人关注的问题。
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贫困现象造成的种种不公正和不稳定的状况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贫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
首先,社会贫困对个人和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低收入和缺乏资源使得人们难以获得基本的需求,比如食物、住房和教育。
这种贫困状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限制一个人的机会和选择。
此外,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这将长期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社会贫困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其次,社会贫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贫困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人无法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与此同时,贫困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富人变得富有,穷人变得更加贫穷。
这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社会贫困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要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个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教育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机会。
此外,还应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其次,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政策。
这包括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最基本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投资,以提升他们的发展机会。
此外,要加强社会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非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灵活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我们也应当鼓励富有的个人和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捐赠和慈善事业来改善社会贫困现象。
总之,社会贫困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我们不能忽视社会贫困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与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与社会保障状况分析近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与社会保障状况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探讨贫困现象的原因及影响,并为改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思路和建议。
首先,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分析需要考虑社会结构和社会交互作用的影响。
贫困并非单纯由个人因素所致,而是受到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影响。
例如,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职业选择的限制以及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不公平分配等,都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并提出对策和政策建议。
其次,社会保障状况对贫困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缓解贫困和提升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仍然存在。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分析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进而为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合理化建议。
例如,可以通过全面激活社会保障系统,确保救助政策的及时性和公正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另外,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分析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对贫困和社会保障的影响。
文化因素在贫困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某些地区的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导致婚姻早结、早育,加剧贫困问题。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探讨文化背景对于贫困问题的影响,并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提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此外,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与社会保障状况分析还需要关注社会运动和社会参与的作用。
社会运动在贫困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会参与和社会运动,可以推动社会变革,改善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例如,一些公民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发起倡议、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方式,促进贫困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总的来说,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与社会保障状况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探讨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改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
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运动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并为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社会变迁与人的适应能力
社会变迁与人的适应能力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
社会变迁会给人们的观念、习惯、行为方式等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那么人们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呢?一、认识社会变迁首先,要了解社会变迁是什么。
简单来说,社会变迁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变迁有很多形式,比如科技进步、文化传承、政治体制变化等。
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都需要人们适应并克服。
二、提高学习能力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学习可以是读书学习、参加培训班、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等多种形式。
无论是什么形式,只要有助于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就值得去学习。
三、积极进取适应社会变迁,需要抛弃守旧的想法和态度。
要积极进取,主动寻找机会和挑战。
只有不断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己的极限。
四、借助科技力量科技发展带来了很多变革,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们可以借助科技网络平台,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
通过网络社交、直播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节奏和多变性。
五、寻找支持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支持。
支持可以来自家人、亲友、同事或其他社交关系。
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不要独自承担,要积极地与别人交流沟通,从他人的身上获取经验和建议。
可以说,支持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保障。
六、保持乐观适应社会变革,需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只有保持心情舒畅,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只要坚持相信好事多磨,机遇总会降临,就会更容易克服困难,适应变化。
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方式。
七、总结各种社会变革都是无法预知的。
然而,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积极进取、借助科技力量、寻找支持、保持乐观等途径来顺利适应变化。
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与解决策略近年来,贫困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教育、健康、社会公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首先,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贫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贫困人口的存在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形成贫富差距,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贫困问题的解决。
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缓解了贫困问题。
其次,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想打破贫困的循环,改变自己的境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和质量,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此外,社会也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孩子的资助和关爱,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再次,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
贫困人口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致使他们难以找到好的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改变贫困命运。
此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保证。
贫困人口往往面临生活困境和风险,而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建立可以提供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投入,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背景下,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贫困问题。
同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现象及其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现象及其影响贫困是当今全球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
它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贫困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分析和探讨。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贫困社会学视角下,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只是堆积在某些人身上的特定问题,而是有着根源性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与个体的行为及其影响相关。
在社会学的角度下,贫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性贫困结构性贫困是指一个社会贫困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因素。
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极度贫困的社会现象。
从结构性的角度看,贫穷常常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密切相关的。
例如:社会中存在着矛盾和差异,导致一部分人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且进入困难或没有进入劳动市场(候鸟人群、农民工、下岗工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单亲家庭等等);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以及公共服务机构不少是不对等的,差异性巨大,由此贫穷将受到限制。
2.主观性贫困主观性贫困是指个人的主观感受、需求和价值观在不同文化氛围和人际交往中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体验和关系。
本质上,主观性贫困是一种心理上的贫困。
它与一种强加于个人的具体物质条件无关,而与人际交往、社会资源利用等相关的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主观性贫困常常表现为一种缺乏文化资源、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社会排斥的感受和结果。
例如,当一对夫妇没有太多钱过情人节,而他们认为必须在这一天消费高昂的餐厅之中,而他们的心理状态便会因为自己在社会上的排斥而陷入困境。
二、贫困对社会的影响贫困对社会不仅产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和道德压力,而且还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社会经济影响贫困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贫穷和低收入群体会降低对消费品的需求、限制市场扩张、限制社会投资、减少钱库流动性等,造成困难和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贫困还会限制undgr分年龄段的受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参与市场,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失衡。
中国社会转型期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
149中国社会转型期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吴忠民教授在现阶段伴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贫困者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贫困群体而且这一群体有增大的趋势中国城镇贫困群体的成员主要包括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准失业职工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许多退休者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孤儿未参加社会保险又无其他收入的鳏寡老人从比重上看在中国城镇贫困群体队伍中是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及其所赡养的人口占据主导位置这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贫困群体的情形大不相同 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成员主要包括低收入的劳动者低收入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孤儿未参加社会保险又无其他收入的鳏寡老人目前中国贫困群体中最具有代表性者是城镇的失业者下岗职工以及农村里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国社会目前贫困人口总数约在2亿人以上与先发国家和其他的后发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的社会转型很不相同中国社会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两种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庞大的社会机体使得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了更多的变项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艰难而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造成了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如下的一些特征1.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一般来说在经济水准比较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贫困问题多体现在绝对贫困方面在经济水准比较高的国家与地区贫困问题则多体现在相对贫困方面1978以前中国的社会成员处在一种皆贫的状态之中在当时经济十分落后这就不可能使大多数社会成员摆脱绝对贫困的状态而计划经济体制与极150左思潮的合二为一又使得中国社会成员的收入与消费水准呈现出一种整齐划一的情形于是整个中国社会便表现为平均化的绝对贫困就总体而言相对贫困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0.21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只有0.161而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迥异于上述国家与地区以及1978年以前的中国 目前中国既存在着一个较为庞大的绝对贫困者队伍同时也存在着人数日益增大的相对贫困者队伍尽管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绝对贫困的总人数明显减少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水准以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尚属世界落后国家之列而且中国的东部与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再者虽然中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但是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初步发育的阶段远远谈不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夹生现象这也就使得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分化有余而整合1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不足的状态经济水准的落后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必定会保留许多绝对贫困现象而社会的非整合性则必然会导致经济与社会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并进而造成庞大的相对贫困者队伍和一些新的绝对贫困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相对来说近年来中国由于农村的贫困问题比较受重视扶贫工作做得相对比较好因而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就总体而言有下降的趋势城镇的贫困问题则大不一样近年来中国城镇的绝对贫困人数和相对贫困人数均呈明显的上升势头2.相对剥夺感比较强烈并表现出一种晕轮效应放大效应相对贫困与相对剥夺感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在相对贫困的基础之上势必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而相对剥夺感则会强化人们对于相对贫困的感受具体到当今中国社会中国贫困群体有着一种比较深切的相对剥夺意识涉面比较广泛而且具有相对剥夺感的人数往往超过了实际的相对贫困人数相对剥夺感表现出一种晕轮效应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情形更为明显1997年在一项对全国53个城市2430户城镇居民改151革形势与社会心理定期问卷抽样调查中在公众对1992年以来个人家庭生活的主观感受方面有36.8% 的人认为家庭储蓄有所下降有25.8% 的人认为家庭收入有所减少有27.5%的人认为家庭生活水平有所下降2显然这种感受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准之间是有差距的另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相对剥夺感最为强烈的是城镇几大主要职业群体专业人员国家一般干部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3造成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深远影响中国曾经长时期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严重在城镇国家和单位对于职工的工作生活几乎是一手包揽如单位往往具有一种准家族的色彩单位对于职工所负的责任承担的义务过全似乎是一个融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大宗族从幼儿入托少儿入学子女就业到养老从住房医疗到婚丧几乎是无所不包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推进以往的那种福利体系在逐渐地趋于瓦解但新的社会保2汝信等1998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5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罗桂芬等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深层分析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障制度却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的许多社会成员尤其是城镇的职工往往缺乏一种自我生存意识与能力缺乏一种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因此中国的社会成员对于相对贫困的感受尤为深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许多社会成员尤其是相对贫困者尚未充分享受到刚刚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喜悦便已开始感到了相对贫困之苦其二民众社会生活层面上世俗化进程的过速推进1978年以前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受极左思潮以及禁欲主义的影响民众的基本生活一直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准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以 1952 年为100到1978年仅增至177近20年来民众越来越注重日常的生活其消费水平也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来看已改变了以往那种乌托邦式的行为取向而代之以务实性的态度但由于以前民众消费受压抑的时间过长程度过深因而人们在挣脱束缚之后出现了反弹冲动过度的现象即人们往往是过于看重消费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对于事关基本生计的事情难免特别的敏感对于相对贫困的感受也就难免特别的深152切其三社会焦虑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1979年以来的2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幅度之大涉面之广在这之前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这种变化的势头与速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将持续保持下去社会巨大的急剧的变动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来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大规模急剧的变动对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社会成员往往存在着一个抗拒逐步认可认同的复杂不安的心理历程再者伴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国外发达国家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准上对于中国社会产生着示范效应使得中国的大量社会成员容易形成一种高期望值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这种高期望值难以兑现凡此种种使中国不少社会成员出现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人们往往无法预料自己将来的具体处境对于未来往往容易怀有某种惧怕的心情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对于不利于自己正常生活状态的事情是极为敏感的相应地社会成员对于相对贫困问题的感受自然也就特别敏感和深切了从而造成相对贫困问题的晕轮效应3.得到多种因素的支撑在现阶段中国的贫困群体还无法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支撑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表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着重点是在退休职工的养老以及在职职工的福利方面而失业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薄弱的部位因此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有效地保证庞大的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虽然如此但是中国的贫困群体仍然得到了其他一些因素的明显支撑政府对于贫困群体的支撑作用最为明显从目前中国的政府社会个人这三级层面来看社会层面较弱就现代社会而言一般是大社会小政府贫困问题在不小的程度上是靠社会予以解决或缓解的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大政府小社会或强政府弱社会的情形这样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的现实生活里实际上只存在着政府与个人这样两极层面政府与个人各为一极而缺乏健全的社会层面如第三部门而中国的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153使得政府对于民众几乎负有无限的责任政府一直极为重视扶贫与缓贫的事情因此在中国对于贫困者的救助带有十足的政府行为的色彩应当承认在特定的时期政府有关扶贫与缓贫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近年来中国农村中绝对贫困的人数迅速减少主要便是受益于政府有力的反贫举措而目前诸如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贫困者基本生活费的保障等问题几乎都是靠政府出面予以解决的人伦关系对于贫困群体也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受民族传统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人伦型的社会亲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当一方亲友遇到困难的时候 据上海的一项调查在所问的294名下岗职工中有173名回答说其家庭目前生活主要来源是依靠配偶的收入有47名回答说是依靠父母子女亲友的接济另据某省的部门调查停产企业中有20% 的职工靠亲友接济4还有一项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这就是劳动者负担系数的降低由于计4陈学明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上海部分下岗在职职工心态调查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期樊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划生育政策的行之有效近20年来中国的劳动者负担系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无疑是已提前释放了如今贫困群体所面临的一部分压力每一农村劳动力负担人数1978年为2.531980年为 2.261985年为1.741990年为 1.641996年为 1.552001年为 1.52每一城镇就业者负担人数1978年为 2.061980年为 1.771985年为 1.811990年为 1.771996年为1.722001年为 1.88不应低估劳动者负担人数同贫困问题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如2001年中国城镇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困难户为 2.35最低收入户为 2.28低收入户为 2.09中等收入户为 1.86高收入户为1.715显然在劳动者收入大致差不多的情形下劳动者的负担人数状况便成为影响家庭基本收入的一个重要变项因素假如中国劳动者的负担人数系数一直居高不下的话那么中国目前的贫困群体队伍要更为庞大而且绝对贫困者的处境也要更为艰难4.整合性较弱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297页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321324页154中国城镇贫困群体成员从行业上看多来源于纺织煤炭森林工业军工的部分亏损双停企业以及部分地区的政府机关从地域上看多在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体制控制严格的矿产和制造业产地从文化素质上看主要是由较低文化素质的职工构成6从理论上讲城镇贫困群体成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因而其从众心理较强又由于行业地域的相对集中因而便于交流与相互感染这一切再加上其艰难的生活处境城镇贫困群体成员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并进而演化成激烈的集体行为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城镇贫困群体成员虽然具有相同的意识但就总体而言其整合性较弱群体行为很难达到激烈的程度中国城镇贫困群体成员的整合性之所以较弱主要原因在于这一群体的稳定性较弱流动性较强比如作为城镇贫困群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下岗工人其进一步的去向往往是再就业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群体成员由于居住区域的相对分散以及生产活动的6樊平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相对封闭因而其群体的整合程度不可能很强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也不可能采取过激的群体行动。
贫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贫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如今全球范围内,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挑战。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复合性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贫困问题的可行途径。
不可否认,贫困对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首先,贫困会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
贫困家庭通常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走出贫困的机会。
这导致贫困群体中的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其次,贫困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在贫困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资源和权益的不公平分配。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而这些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社会不平等增加了社会紧张和冲突的可能性,进而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贫困还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贫困人口通常缺乏经济能力和环境保护知识,他们倾向于消耗自然资源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
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物种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贫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导致环境破坏,而环境破坏又加剧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来提供贫困人口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包括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摆脱贫困。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就业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劳动条件。
其次,教育是打破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
教育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贫困人口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贫困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
发达国家可以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农业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提供援助和开展相关项目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城市社区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一、城市社区贫困的背景和原因1.1 贫困的定义和影响贫困是指人们困于贫穷和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
贫困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包括健康问题、教育机会受限、社会排斥等。
在城市社区中,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受到行政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1.2 城市社区贫困的原因城市社区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结构转型、失业率上升、收入分配不公等。
社会问题和家庭因素也是城市社区贫困的原因,如家庭暴力、犯罪问题等。
二、社会工作的核心原则和介入方法2.1 社会工作的核心原则社会工作的核心原则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权、客观公正和专业化、维护社会正义和促进社会变革等。
2.2 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主要包括评估、规划、干预和评估。
评估阶段通过对个体或家庭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需求和资源。
规划阶段制定个体或家庭的目标和计划。
干预阶段通过提供资讯、咨询、辅导等服务来帮助个体或家庭改善生活状况。
评估阶段评估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
三、城市社区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3.1 社会工作的目标城市社区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是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改善生活状况。
这包括提供经济援助、教育支持、就业培训等。
3.2 社会工作的方法城市社区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提供经济援助,如提供专项资金、住房补贴等;提供教育支持,如提供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社区互助等。
3.3 社会工作的合作与创新城市社区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包括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等。
社会工作也需要创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社交媒体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介入效果。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4.1 介入效果评估指标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指标包括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社会融入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了解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
4.2 介入效果评估方法介入效果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社会变迁_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_基于南水北调库区移民的研究_杨云彦
总的受教育年限以及家庭最高受教育程度 , 那 么哪 是一个致贫的重要因素, 对于非自愿移民也不例 外 , 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不容易陷入贫困之中 。
一个指标模型的设定
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家庭是否贫困 , 贫困取值为 深入考察影响移民致贫的微观因素 :
Ln ( p )? ? ? ? x ? ? x ? 1? p
958 元以下 ③ 。 因此本文将样本数据以家庭为单位 ,
户人均纯收入低于 693 元的定义为极度贫困户 , 户 人 均 纯 收 入 在 693 元 至 958 元 之 间 的 定 义 为 低 收 入贫困户 。
( 一) 贫困人口指数
我们以国家公布的极端低收入贫困线人年均 纯收入 693 元作为计算的依据 , 根据本次调研的 数 据计算 , 南水北调工程库区待迁移民总的 极度贫困 发生率达 21.5% , 其中原居民极度贫困率 为 16.6% , 而二次移民的贫困发生率为 25% , 比原居民的 贫困 率高将近 9 个百分点 。 若我们以低收入贫 困线 , 人 年均纯收入 958 元作为计算的依据 , 总体 的贫困发 生率又上升了 6.5 个百分点为 28% , 原居民的贫困 率上升 6 个百分点为 22.9% , 二次移民的贫困率为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的研究成果 。
- 89 -
社会变迁、 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农村居民贫困与否的显著因素 。 而二次移民的家庭 相比原居民的家庭而言 , 其贫困的原因主要来 自于 能力的受损 。 这种能力的受损是来自于外力的冲击 和 介 入 ,即 政 府 主 导 和 完 成 的 资 源 重 新 分 配 ,强 行 使非自愿移民离开原有的熟悉的生产和 生活环境 , 造 成 其 资 产 受 损 、就 业 能 力 受 损 、应 付 风 险 能 力 受 损以及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受 损 , 并且以上各种能力 受损互为因果导致主 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受损 , 极易 陷入贫困之中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 。 已有众多的学者对非自愿移民的贫困问题有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Michael.M.Cernea (1988 ) 认 为 非 自 愿 移 民 会 导 致 移 民 面 临 失 去 土 地 、失 去 工 作 、失 去 家 园 、向 边 缘 地 区 搬 迁 、食 品 无 保 障 、健 康 水 平 下 降、 丧失共同物质财产以及社会网络的破坏等风 险 , 从而 加大移 民 贫 困 的 风 险 。 Mathur (1995 ) 认 为 移 民 搬 迁 所 产 生 的 社 区 的 破 坏 、家 庭 的 分 离 、生 计 的毁灭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 。 对于非自愿移民贫 困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 国内学者在对移民的 调查 分析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 如在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1500 万水库移民中 , 约有 1/3 移民重建了 家园 , 恢复和改善了生活水平 ;1/3 移民勉强可 以维 持生计 ; 还有 1/3 移民处于绝对贫困之中 ( 余文学 等 ,2000 )。 张绍山 (1992 ) 认为水库移民过程中 , 移 民面临着贫困风险 , 主要体现在土地面积减少 、 质 量 恶 化 、原 有 职 业 丧 失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区 域 边 缘 化 以及其他诸如失去公共资源权利 。 但这种贫困是因 修 水 库 而 失 去 的 ,因 此 水 库 移 民 的 贫 困 属 于 “次 生 贫困 ”。 可以看出 , 大型工程项目以发展经济 、 合理 利用资源和改变贫困为目标 , 在改变了 大多数人的 生 活 方 式 ,并 提 高 了 他 们 的 福 利 的 同 时 ,也 使 得 相 当一部分人原有的生活体 系 、 社会体系遭到破坏 , 不仅无法恢复到原有 的生活水平 , 更谈不上发展和 分享项目所带来的收益 。 因此学者们对移民贫困的 性质定性为历史的和次生的 , 并且这种论述是 定性 的方法 , 没有用相关的数据定量分析 。 描述某一区域某一群体的贫困状态必须确定 贫困线的标准 。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数据为 2006 年的家庭收入和支出 , 因此本文将国家统计局 2007 年发布的低收入贫困线作为研究标准 ,2007 年全国 极端贫困人口 ( 赤贫人口或不得温饱贫困 人口 ) 认 定 标 准 为 2006 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693 元 以 下 , 低 收 入 贫 困 人 口 为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693 元 以 上
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述评
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述评一、引言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消除贫困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贫困概念的内涵、演进与发展进行详细述评,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二、贫困概念的内涵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低于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最低水平,而相对贫困则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相对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较低。
这两种贫困概念都是基于收入水平来定义的,但绝对贫困更关注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相对贫困则更注重个人或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对收入水平。
2. 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由于缺乏教育、技能、健康等原因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或就业机会,导致其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权利贫困则是指个人或家庭由于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被排斥在社会资源和机会之外,导致其无法享有与其他人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两种贫困概念都强调了贫困的多维性,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收入的不足。
三、贫困概念的演进1. 从收入贫困到多维贫困随着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不足的问题,还包括教育、健康、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不足。
因此,多维贫困概念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
多维贫困指数考虑了个人或家庭在多个维度上的剥夺情况,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贫困状况。
2.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对贫困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突出,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
因此,相对贫困概念逐渐得到关注和研究。
四、贫困概念的发展1.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中国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一次创新。
该战略强调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施策,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式,提高扶贫效果和可持续性。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也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社会转型期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社会转型期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贫困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更为严重。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贫困问题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对此,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农村贫困的形成机理、农村贫困测量与评估、农村反贫困对策、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从农户个体角度对贫困问题的分析还相对薄弱。
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有新的反贫困战略理念与之对应,其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机会能力和实现自我发展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贫困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涵义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是指农户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利用现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追求目标时展示的一系列行为决策能力。
其反映了农户家庭人员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利用周围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潜能两个方面。
自主发展意识指农户在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态,具体指农户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目标的设计、发展空间的拓展、市场经济参与度的认识。
自主发展潜能包括农户的体能、素能、人际关系网络以及资本积累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新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的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在农村,农户是重要的生产单元,其发展能力(尤其是自主发展能力)决定了农户的发展水平,甚至决定了其所在地区发展的现实能力和潜力。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关键是要提高贫困农户的自主发展能力。
1、经济体制环境的改变促使农户的自主发展意识形态发生改变在传统小农社会,农户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特征突出,对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市场经济参与的意识不够强烈,这种现象在贫困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从贫困农户所处的区域环境看,多数贫困地区存在市场主体形成发育缓慢,市场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社会转型与贫困问题的互动关系
社会转型与贫困问题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转型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
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处于不断转型的过程中。
然而,社会转型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贫困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转型和贫困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转型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首先,社会转型本身对贫困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往往会导致一部分人的贫困化。
一些传统的产业和职业可能会被淘汰,而新兴产业和职业却需要更高的技能和知识。
这样一来,那些缺乏教育和技能的人往往会成为贫困的受害者。
因此,社会转型往往会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新的贫困人口。
其次,贫困问题也会对社会转型产生一定的影响。
贫困人口的存在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这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还会阻碍社会转型的进程。
贫困人口往往缺乏教育和培训机会,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工作需求。
他们很难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因此贫困问题可能成为制约转型的一个瓶颈。
此外,社会转型也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机遇。
在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缩小贫富差距,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推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同时,社会转型还可以通过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从根本上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然而,要实现社会转型和减贫的双赢,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转型政策,着重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共同的减贫合力。
只有通过合作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转型和减贫的目标。
综上所述,社会转型和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社会转型可能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而贫困问题也会阻碍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政治社会学论文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及补救
政治社会学论文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及补救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及补救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处于社会的边缘,面临着政治贫困的困扰。
政治贫困指的是这些群体在政治参与、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受到限制和排斥,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到公平和正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补救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社会弱势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贫困人口、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工等。
他们通常面临经济困境、教育机会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政治参与上存在困难。
政治贫困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以及社会歧视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弱势群体在政治上的被边缘化和忽视。
然而,政治贫困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政治贫困剥夺了弱势群体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无法参与到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
这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潜力。
其次,政治贫困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当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来解决自身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了补救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贫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包括提供教育培训、就业机会等,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机会。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弱势群体的问题和需求,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同时,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提供服务和资源。
此外,普通公民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捐款等方式来支持弱势群体,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政治权益。
社会贫困与贫困解决的社会学思考
社会贫困与贫困解决的社会学思考贫困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活,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针对贫困问题,社会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分析,通过了解社会贫困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以及解决贫困的机制和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球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社会贫困的特征与本质社会贫困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缺乏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状态,表现在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低下、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社会排斥和文化隔绝等多个方面。
贫困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不公,它源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失衡,而不是贫困个体的个人缺乏。
贫困人口往往处于社会结构和体系的边缘地带,受到地域、性别、民族、教育、职业和健康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贫困问题的趋势分析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近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贫困人口增加了1.7亿,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亚洲和非洲地区。
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其根源和趋势复杂多变。
解决贫困的机制与策略社会学认为,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的机制和策略,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在贫困问题中的角色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的分配情况。
市场机制则需要发挥自由市场的优势,增加就业、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报酬,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社会机制则需要通过志愿组织、民间捐赠和社区服务来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凝聚力,促进贫困人口融入社会。
家庭机制需要给予家庭充分的社会资源和教育培训,以提高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此外,解决贫困问题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和公共服务复杂化的今天,贫困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研究议题。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
结论针对社会贫困与贫困解决的社会学思考,我们应该更为深入地了解贫困的特征、本质、趋势和机制,以及有效的策略和创新实践。
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评估:贫困和社会支持
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评估:贫困和社会支持在当今社会,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影响着无数人们的生活和幸福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支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评估贫困问题以及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并探讨如何改善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1. 贫困问题的评估贫困是指人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状态。
一些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包括收入不平等、就业困难、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直接的干预手段被引入。
2. 社会支持的有效性评估社会支持是指通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等渠道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旨在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和脱离贫困。
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明,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例如,一些福利项目和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并帮助他们获得健康、教育和就业机会。
3. 改善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案尽管社会支持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改善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3.1 提高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教育是打破贫困循环和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政府可以增加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并提供贫困家庭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资助形式。
3.2 加强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就业机会不足是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我们应该加强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
政府可以与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就业培训计划,并提供就业机会。
3.3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可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范围和标准。
此外,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险、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制度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4. 结论社会支持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改善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提高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加强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以及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案来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与社会动力能力
贫困与社会动力能力贫困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凸显出社会动力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动力能力旨在通过发展个体的能力和资源,推动社会脱贫、繁荣和发展。
贫困与社会动力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贫困对社会动力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贫困意味着生活的困难和缺乏资源的状态。
当个体陷入贫困时,他们往往面临着基本需求的不满足,包括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
这种困境会导致个体的动力能力受到削弱,他们可能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现状。
因此,贫困对于社会动力能力的发展是一种限制和阻碍。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贫困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会动力的催化剂。
贫困者面临生活的困境和挑战,他们通常会积极地寻求改变和寻找机会。
这种积极性和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能力,激发了他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的精神。
正是因为贫困的存在,一些个体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卓越的社会动力能力,成为了社会的领袖和榜样。
社会动力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个体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支持。
个体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权利。
社会动力能力的发展还需要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鼓励个体从失败中学习,勇敢尝试新的事物。
为了提高社会动力能力,我们还需要注重社会团结和合作。
贫困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和项目,给予贫困者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贫困问题,通过志愿活动和捐赠等方式,为贫困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总之,贫困与社会动力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贫困对个体的动力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和阻碍,但同时也可以成为社会动力的催化剂。
为了提高社会动力能力,我们需要注重个体能力的培养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注重社会团结和合作。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贫困与社会不稳定性的关系分析
贫困与社会不稳定性的关系分析在当今社会里,贫困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贫困与社会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贫困与社会不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贫困人口通常面临着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如住房、食物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导致贫困人口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很难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从而增加社会的紧张程度。
当社会中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时,社会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其次,贫困也会导致社会的犯罪率上升,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贫困常常使人陷入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中,缺乏合法的机会和手段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这就使得一些人转而选择非法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贫困人口增加了社会犯罪的风险,使得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受到威胁,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另外,贫困也会导致社会的教育水平下降,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性。
贫困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给子女,使得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这就使得贫困人口更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和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使得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此外,教育的不公平也会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使社会成员之间产生更大的隔阂和对立。
除了上述因素外,贫困还会导致社会的健康状况下降,进一步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贫困人口通常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营养支持,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这就使得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降,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同时,贫困也会使得社区之间的健康差距扩大,从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感,引发社会冲突。
综上所述,贫困与社会不稳定性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贫困不仅使得贫困人口处于社会劣势地位,而且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犯罪率上升、教育水平下降和健康问题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得不稳定。
因此,要解决社会的不稳定性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贫困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减少贫困,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结合国家发展变化,从社会角度谈谈你对不同阶段国家发展的理解,
结合国家发展变化,从社会角度谈谈你对不同阶段国家发展的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从贫困落后到 prosperity 富裕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我对不同阶段国家发展的理解。
首先,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贫困的阶段。
过去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社会的发展停滞,人们的幸福感有限,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家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工逐渐流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服务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进一步迈向现代化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中国的不同阶段的发展体现了国家社会的深刻变迁。
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发展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等。
因此,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感,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和可持续。
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并为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2009年第10期 理解社会变迁中的贫困与能力
评 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
丁士军 赵 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处在巨大的社会经济转型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
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贫困现象与弱势群体。
在当代社会变迁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受到直接冲击和影响的人群,如国有企业转型带来的下岗职工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造成大量的工程移民。
这些受到直接冲击的人群,经历了职业、环境和生计等多方位的改变,承受着因为社会政策和外来力量的介入导致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成为社会的边缘化人群。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工程移民。
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对主动外出务工经商的自愿移民群体问题有很多关注和了解,而对工程移民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还是更多局限在工程和技术层面;对于工程移民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多关注制度安排和安置环境,缺乏对移民群体的社会经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由杨云彦、黄瑞芹、胡静和石智雷合作的新著 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
该书尝试从新的视角研究社会变迁中的贫困与能力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这是作者历时三年多完成的一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与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主要研究成果。
该书以工程移民作为研究社会变迁中介入型贫困的切入点,在南水北调中部工程库区第一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工程移民群体在外力冲击下的村社和个人特征,深入研究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移民缓解贫困的作用和运作机理。
作者不仅对社会变迁过程中贫困易发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明确的理论解释,还就介入型贫困的缓解对策和能力再造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读全书,这本专著有以下一些特点和创新:
第一,全新的研究视角。
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贫困人口和贫困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很早就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论解释,更缺乏足够深入的实证分析。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问题研究的关键,不然,所有论述只能游浮于表面。
社会变迁、介入型贫困与能力再造 一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以重大工程建设带来的大量非自愿移民作为研究社会变迁导致群体贫困问题的研究对象,具有原创性。
进一步地扩展到受社会变迁影响的其他边缘化群体,如农民工、下岗职工以及失地农民等等,还涉及到农村贫困以及在外力冲击影响之下的可持续发展。
该书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方面突破了研究社会变迁中贫困问题的实证难问题,这不仅对于贫困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社会变迁以及贫困问题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另一方面突破了学术界研究工程移民就事论事、局限于移民群体、缺乏理论升华的问题,为研究工程移民打开了广阔的理论视野,预示了重要的研究前景。
对这一点,我相信仔细阅读过这部著作的读者将深有体会。
第二,重要的理论创新。
社会变迁会带来一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并成为贫困高发人群。
为什么在外力影响下会带来一部分人的贫困?其贫困的特征和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提出并研究 介入型贫困 和弱势群体 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学术专著。
该书对以上问题给
108
丁士军等:理解社会变迁中的贫困与能力
出的解答是:以重大工程建设等外力影响为特征的社会变迁,通过使受影响群体更加依赖于外部干预,影响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积累,致使其能力受损,从而变得脆弱,进而导致介入型贫困。
这是与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群体/个体的依赖性导致其面对风险冲击的脆弱性、具有脆弱性的群体/个体则更有可能陷入贫困的观点相呼应的,这也就是所讨论的依赖性(Dependence) 脆弱性(Vulnerab ility) 贫困(Poverty)的递进关系。
在书中,作者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变迁背景下工程移民的生存状况,特别对介入型贫困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分别论述了介入型贫困的村社组织特征、家庭禀赋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和社会资本特征等,并重点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于移民反贫困的作用和运作机理。
为了进一步探究社会变迁过程中介入型贫困的致因和寻找工程移民搬迁后实现其家庭经济和生计发展的决定因素,该书在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这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概念和 21世纪议程 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别,后者重点在于强调宏观层面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该书所论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家庭或者个人在维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水平时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微观因素。
该书认为,对于移民来说经济收入只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工具性手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
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的提出对移民问题研究的贡献是,把研究视角从外因转向内因,从对中介或工具性手段的研究转向对移民发展本质意义的探索,这更有利于对移民搬迁引致贫困的性质和作用机理的认识。
在该书中,作者一再强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应该高度注意边缘化人群的能力再造,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三,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长期以来,社会变迁中的贫困问题缺乏主流经济学的关注和深入的实证分析。
该书构建了社会变迁中介入型贫困与能力重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在外力介入过程中受影响群体的人力资本、非正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能力的贫困。
书中论述有着严密的逻辑,比如,由工程移民的贫困特征提出介入型贫困的概念;由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用与局限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再造对于贫困群体的重要意义等。
方法之于研究,其重要性犹如舟楫之于水手。
该书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掌握了该领域翔实的文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数据、资料来源于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严格按照调研和统计规范进行。
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区位点上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作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实证研究,使得出的结论富有解释力。
比如,书中对于介入型贫困的测量,作者首先对调查资料和数据做了详细的说明;接着对贫困群体做了定性分析;然后探讨了贫困的内涵、贫困人口的一般识别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的贫困识别方法对介入型贫困人口进行了度量。
另外,还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介入型贫困群体经济再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解决社会变迁中的贫困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政策依据。
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且在该领域具有开创性。
综合来看,该书让我们对社会变迁中受外力影响导致的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介入型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和政策借鉴,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该书提出的理论及其分析框架既是对贫困研究的理论丰富,又进一步拓展了一般社会变迁理论的分析视野。
该书在外力影响导致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对受影响群体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再造的关系进行的深入分析,是在既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对经济发展理论做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作者单位:丁士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赵 锋: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兰州,730020)
责任编辑:方 静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