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前言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
1.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语音系统,具有规律性和独特性。
现代汉语(包括方言)有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古代汉语有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不同的历史阶段)。
音韵学就是要尽量客观、科学的研究
清楚古代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音系面貌。
具体说,就是要研究清楚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种类的构造规律及其演变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9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汉语音韵学也有简称“声韵学”的,认为汉语语音的研究是从所谓的声母与韵母着手的。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 2001)中说,这个叫法是“最不恰当的一个名称”,“其实那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想法。
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与韵母,并不是只可以适用于汉语。
事实上,凡所谓单音节的语言,我们研究起来,都是那么去做的。
因此‘声韵’二字仍不免含混。
第二、汉语以及其同性质的语言中还有一个成分,即声调,它的重要性决不在声母与韵母之下,却又没有提起。
”实际上,传统音韵学研究中古音的学问所依据的韵书如《广韵》里的“韵”实在也是包括声调的,但纵观整个音韵学的研究部门,上古音和近古音里就不是这样。
再则,从古今汉语语音比较的角度来说,“声、韵、调”分开称说也是比较符合今人科学研究的习惯的。
今天,了解或深入学习音韵学,是离不开语音学的。
语音学和音韵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的科学,它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语音学兴起于19世纪,它主要研究语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成分、结构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研究的对象是现代语言的语音。
语音学包括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各种语音的构成、变化等)、历史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演变及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特点)、实验语音学(用仪器研究语音的物理、生理现象)等分支。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是国际音标。
(《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邹晓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2003)
音韵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小学”的一个门类,注重汉字字音的分析、声韵的类别、声韵的系统和古今音读的异同。
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范围和内容都是属于历史性质的,所以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跟专门研究现代语音的语音学并不相同。
(《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讲义》周祖谟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音韵学起源于对汉字字音的分析,但不限于研究一个一个单个汉字的读音,着眼点在整个汉字系统代表的古代语音系统。
每个汉字读音都是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的,所以音韵学实际就是分析、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科学。
但
这只是静态的,即共时的研究。
音韵学也分析研究汉语声、韵、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情况,即动态的、历时的研究。
综合起来看,音韵学既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共时系统,也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历时系统。
(龙异腾《基础音韵学》巴蜀书社2003、《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邹晓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杨剑桥《汉语音韵学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比较法等方法考证汉字的音类。
至于标音问题,由于跟汉语适配的汉字的特性,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只能还是汉字,清代以后,只是给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音标符号。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2.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分期与音韵学的内容
语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为了研究历代语音演变的规律及其发展,现代学者认为有必要按照语音演变的状况,划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阶段。
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王力,分别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状况作了分期。
经过学术界求同存异,比较多的人同意把汉语语音的变化发展大致粗分为四个时期或细分为六个时期:
细分粗分
一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周秦时期)
二期:公元前2世纪至2世纪上古音时期(又称古音期)(两汉时期)
三期:3世纪至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期:7世纪至3世纪中古音时期(又称韵书时期)(隋、唐、宋时期)
五期:14世纪至9世纪近古时期(又称北音时期)(元、明、清时期)
六期:20世纪初始现代音时期(也称音标时期)细分是从语音实际出发的分类,粗分是从音韵学研究阶段出发的分类。
汉语音韵学,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通常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四部分内容。
一、古音学古音又称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
研究上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两方面:①《诗经》、《楚辞》的押韵字,经书、子书中的韵语,两汉以前的韵文;②形声字的声符。
古音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
对古韵的研究,宋代吴棫启其端,明末陈第批判唐宋学者的古诗叶韵(叶音)说,成为古韵研究的开路先锋;清初顾炎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古韵研究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所著《音学五书》中;以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在顾氏的基础上加详、加细,大体上完成了古韵分部工作;现代学者王力定《诗经》韵29部,战国至两汉古韵30部,可视为古韵研究的总结。
近年来,李方桂、郑张尚芳、潘悟云等人的上古音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古声调的研究还没有定论。
二、今音学今音又称中古音,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的语音系统。
研究中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以下5种:①《广韵》和《切韵》等韵书及其各种残卷。
②从魏晋到宋代经史子集的反切注音。
③《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韵图。
④归纳诗文押韵字,如南北朝民歌、唐宋古体诗、骈体文等。
⑤梵汉对音、藏汉对音,主要利用佛经音译的人名、地名。
清代陈澧《切韵考》是一部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著作,在书中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反切研究法——系联法,他的研究结果是,中古声母40类、韵母311类(四声分计;20世纪初瑞典学者高本汉首次用音标构拟中古音,揭开了用现代化手段研究历史语音的序幕,他认为中古声母47类,韵母290类,并为声母和韵母构拟了音值;当代学者李荣著有《切韵音系》一书,书中确定声母36个,韵母334个;此外,还有很多当代学者对高本汉的中古语音系统和拟音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三、等韵学等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的发音原理的科学。
相当于今天的语音学。
等韵学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即韵图和门法。
韵图是利用图表形式逐一表示一个个反切的读音。
对韵书来说,它把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简练明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使用韵图的人来说,韵图是汉语音节拼合的练习表,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准确读出反切读音的目的。
等韵学的精华表现在韵图上。
门法是按照韵图查找反切读音的方法,主要讲按一般方法查不出准确读音的特例的各种情况。
最初的门法附在韵图前边或后边,如《韵镜》卷首有《归字例》,就属于门法一类的文字,另外,《四声等子》有《辨音和切字例》,《辨类隔切字例》、《切韵指掌图》
有《检例》,这些都属于门法,但这时还没有“门法”的名称。
直到元代刘鉴《切韵指南》所附《门法玉钥匙》才第一次出现门法名称,列13条门法,明代真空《直指玉钥匙门法》,把刘鉴的13条门法扩展为20条,是集门法大成的著作。
这些门法,主要试图解释韵书反切与韵图列字的等列出入情况,有些解释基本合理,有些不尽合理,有些则是错误的。
四、北音学音韵学研究内容除了以上三部分外,也有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研究元明清时期的北方话语音系统的科学算在内,一般叫北音学。
对北音学的研究,罗常培、赵荫堂、杨耐思、薛凤生等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
3.汉语音韵学的功用(《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2003)
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言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三、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四、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
思考和联系:
1.
2.
3.
4.
5.
第二讲字音结构的分析与汉字的注音方法
第一节字音结构的分析
1.汉语的音节
文字是写语言的符号。
汉字是写汉语的符号。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读音,有些不止一个读音。
一般把汉字的读音叫字音。
字音是元音或者元音加辅音构成的,音跟音连起来就造成音节。
这是人们说话一连串的音中最基本的单位。
汉语里,一个字是一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字。
所以“字”不仅是纸上写的单位, 也是口里说的单位。
要是两个字念成一个字(就是两个音节念成一个音节),也就写成一个字。
如北京话的“俩” 是“两个”的合并,“仨” 是“三个”的合并,“甭” 是“不用”的合并,“别”( ,如“别说了”)是“不要”的合并。
“(多)昝” 是“(多)早晚”的合并。
汉语里也有念成一个字而写成两个字的情况,这就是一个字一个音节的例外,但很少。
例如“花儿”,“玩儿”,“儿”是上一字的收尾,不自成音节。
“我们”、“他们”的“们”,“这么”、“那么”的“么”,说快了也就变成上一字的收尾。
汉语字音的结构很简单,传统的分析法是把每个字分成三部分:一是声母,二是韵母,三是字调。
声母是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
例如:“师”shi、“范”f n、“大”d 、“学”xue 的声母分别是 sh、f、d、x。
音节的开头如果没有辅音,就是零声母音节,如“爱” i、
“欧” u。
零声母也可以看作一种声母。
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韵母可以只是一个元音,如“姑” u里的u;也可以是元音和元音的组合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如“瓜” u 里的u 、“关” u 里的u 。
声调是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
例如“妈” 是高平的,“麻” 是往上升的,“马” 是先降后升的,“骂” 是全降的。
把声调也看作音节的组成部分, 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有辨义的作用,“妈、麻、马、骂”四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 只是因为声调的不同,意义就不一样。
2.现代汉语字音的成分
辅音和声韵母的关系
辅音可以作声母,也可以作韵尾。
分析北京的单字音,可以得到下列22个辅音:
p-、p -、m-、f-、t-、t -、-n-、l-、k-、k -、- 、x-、t -、 t -、 -、t -、 t -、 -、 -、ts-、 ts -、 s-。
其中二十一个专作辅音声母,在音标后头加一短横,如[ -]等。
一个又作声母,又作辅音韵尾,在音标前后各加一短横,如[- -]。
一个专作辅音韵尾,在音标前头加一短横,如[-]。
所以北京的韵尾只有[n]、[ ]两个。
例如“摊”tan1[t an55]、“汤”tanɡ1[t 55]。
([m]作韵尾的,如“他们”[t am55],很少见。
)辅音作韵尾,在汉语南方的一些方言里常见,如广州的[m]、[n]、[ ]、[p]、[t]、[k]六个辅音韵尾,前三个是平上去的韵尾,后三个是入声的韵尾。
例如:“针”[tsam]、“真”[tsan]、“增”[tsa ]三个字都是阴平;“汁”[tsap]、“质”[tsat]、“则”[tsak]三个字都是上入。
上海有[ ]、[ ]两个韵尾辅音。
元音的响度比辅音大。
辅音里头,响度也有大小之别。
响度大的辅音,比方[v]、[l]、[m]、[n]、[ ],也能自成音节。
例如甘肃的“五”[v],普通话里“姆~妈”m1[m55]、“呣”m4[m51]、“嗯”n2[n35]等字就是辅音自成音节。
由以上看来,辅音和声母这两个名目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声母总是辅音(零声母字下文再讨论),可是辅音不一定是声母。
因为辅音不仅做声母,也可以做韵尾(韵母的收尾,也就是全字音的收尾),还可以自成音节。
不过做韵尾的辅音数目不多,自成音节的辅音仅限于响度大的。
元音和声母韵母的关系
韵母有的由元音组成,有的由元音加辅音组成。
韵母可以是简单的元音。
例如“泥”[ni2],“女”[ ny3],“怒”[nu4],“拿”[na2],声母都是[n], 韵母是[i],[y],[u],[a]。
韵母也可以是二合的。
例如“列”[ li 4],“略”[lye4],“瓜”[kua1],“来”[lai2] , “雷”[lei2]。
韵母也有三合的。
例如“鸟”[niau3],“怪”[kuai4],“年”[nian2 ],“光”[ uan ] 。
三合韵母头一个成分是介音,末了的成分是韵尾。
韵母由单元音组成,那个单元音就是主要元音。
二合的韵母有的由介音加主要元音组成, 有的由主要元音加韵尾组成。
三合的韵母由介音加主要元音加韵尾组成。
下面我们用表来说
明字音的成分, 同时也说明韵母的成分。
表三元音里头,响度也有大小的区别。
低元音(开元音)的响度最大,中元音次之,高元音(关元音)最小。
因此,作介音的是高元音[i]、[u]、[y],作韵尾的也是高元音[i]、[u]。
这些高元音处在介音和韵尾的位置,不自成音节,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叫“半元音”。
由上可知,韵母、元音这两个名目包含的内容不同。
元音可以作韵母,元音加辅音也可以作韵母,所以韵母的范围比元音大。
第二节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
第三节反切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
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
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
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
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
4,反切
根据古代的文献资料,学者注意分辨汉字的读音远在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就开始了。
汉末,开始有了“反切”的注音方法,魏晋大盛,南北朝“四声”明确提出,并且出现了按音来编排的“韵书”。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语音也不例外。
汉语语音也
是这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有系统、有规律的变化。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
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
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
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
《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
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
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可,拗不过所单色光影响可没,两旁(5)等呼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
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
(6)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
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也包括声调。
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考虑介音和声调,类似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这个概念是有关韵母的最小的一个概念。
韵部:只考虑韵腹和韵尾的相同与否,不考虑介音和声调,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韵部的概念大多用于上古音研究结论里,如王力29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
哪一东,二冬。
韵摄: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
如〖广韵〗中的二百另六韵,归为十六个韵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
(6)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以上三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A,AO。
阳声韵: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7)声调
声调是南北朝时周YONG,沈约提出来的。
(8)平仄,舒促
平:平声。
仄:上去入三声。
舒:平上去三声。
促:入声
3,古今语音的不同
A,韵母的不同: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按今音读之,与古音有较大的不同:
辐u ( ) 侧e( )
直-i( ) 亿i( )
特e( ) 食_i( )
B,声母的不同:
缤纷:原为双声,今天一为[b],一为[f]。
C,声调的不同:古有平上去入,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4,对语音变化的认识
叶韵说;
有些古人,随便改读诗中的语音,以求得相押。
如,唐明皇在读《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时,认为“颇”应改读为“陂”以叶音,宋朱熹明确提出了“叶音说”,把不押韵的某字随意改读为和谐的语音以相押,沈重也持此说。
如: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南与音不押沈重认为“南”应临时改读为乃林反{nin},朱熹也认为“叶尼心反{nin}”.
其实,按王力的观点,“音”、“南”二字同在“侵部”。
第三讲语音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
第四讲研究古音的材料
第五讲中古音系——中古音的声调
第六讲中古音系——中古音的声母(一)
第七讲中古音系——中古音的声母(二)
第八讲中古音系——中古音的韵母(一)
第九讲中古音系——中古音的韵母(二)
第十讲中古音系——中古音的韵母(三)
第十一讲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一)
第十二讲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二)
第十三讲上古音略说(一)韵部
第十四讲上古音略说(二)声母。